327國債期貨事件起因
Ⅰ 327國債期貨事件逼倉行為的雙方都是誰
多頭: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
空頭:萬國證券聯合遼寧國發集團
Ⅱ 327國債期貨事件的來龍去脈
1995年時,國家宏觀調控提出三年內大幅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措施,到1994年底、1995年初的時段,通脹率已經被控下調了2.5%左右。眾所周知的是,在91~94中國通脹率一直居高不下的這三年裡,保值貼息率一直在7~8%的水平上。根據這些數據,時任萬國證券總經理,有中國證券教父之稱的管金生的預測,「327」國債的保值貼息率不可能上調,即使不下降,也應維持在8%的水平。按照這一計算,「327」國債將以132元的價格兌付。因此當市價在147~148元波動的時候,萬國證券聯合遼寧國發集團,成為了市場空頭主力。
而另外一邊,1995年的中國經濟開發有限公司(簡稱中經開),隸屬於財政部,有理由認為,它當時已經知道財政部將上調保值貼息率。因此,中經開成為了多頭主力。
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公告稱,「327」國債將按148.50元兌付,空頭判斷徹底錯誤。當日,中經開率領多方借利好大肆買入,將價格推到了151.98元。隨後遼國發的高嶺、高原兄弟在形勢對空頭極其不利的情況下由空翻多,將其50萬口做空單迅速平倉,反手買入50萬口做多,「327」國債在1分鍾內漲了2元。這對於萬國證券意味著一個沉重打擊——60億人民幣的巨額虧損。管金生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在收盤前八分鍾時,做出避免巨額虧損的瘋狂舉措:大舉透支賣出國債期貨,做空國債。下午四點二十二,在手頭並沒有足夠保證金的前提下,空方突然發難,先以50萬口把價位從151.30元轟到150元,然後把價位打到148元,最後一個730萬口的巨大賣單把價位打到147.40元。而這筆730萬口賣單面值1460億元。當日開盤的多方全部爆倉,並且由於時間倉促,多方根本沒有來得及有所反應,使得這次激烈的多空絞殺終於以萬國證券盈利而告終。而另一方面,以中經開為代表的多頭,則出現了約40億元的巨額虧損。
1995年2月23日晚上十點,上交所在經過緊急會議後宣布:1995年2月23日16時22分13秒之後的所有交易是異常的無效的,經過此調整當日國債成交額為5400億元,當日「327」品種的收盤價為違規前最後簽訂的一筆交易價格151.30元。這也就是說當日收盤前8分鍾內空頭的所有賣單無效,「327」產品兌付價由會員協議確定。上交所的這一決定,使萬國證券的尾盤操作收獲瞬間化為泡影。萬國虧損56億人民幣,瀕臨破產。
Ⅲ 國債期貨327事件中為什麼叫327啊
「327」是國債期貨合約的代號,對應1992年發行1995年6月到期兌付的3年期國庫券,該券發行總量是240億元人民幣,1995年2月23日,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違規交易327合約,最後8分鍾內共砸出1056萬口賣單,面值達2112億元國債,最終因政府幹預萬國虧損16億元人民幣。國債期貨因此夭折。
再給你補充點吧:
英國《金融時報》稱這是「中國大陸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具體情況-------是當時以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量最大最活躍,其中多空兩大陣營匯聚當時中國證券市場的風雲人物,空方為當時號稱「上海灘證券教父」 的上海萬國證券公司總裁管金生;和「遼國發」高原和高嶺兄弟2人為首。多方則是以當時財政部直屬的「中經開」為首的上海和江浙一帶的私人大戶,其中包括安徽的後來創立國元證券的陳樹隆,和深圳大鵬證券董事長徐衛國及其他江浙個人大戶,這是一次總的來說是瘋狂瓜分國有資產的豪華大餐啊,躺下了一個萬國證券---------造就了大批千萬億萬富豪!
管金生為首空方是「中國證券市場早期最有思想的一批市場派人士」 ,他們更相信自己的分析,多方則純粹是一批「黑幕消息派人士」,他們炒的是「內幕消息」 ,這本來是違法的,可是在中國從來都是「老實規矩的人吃虧」 ,不違法打點「插邊球」是任何領域都很難賺到大錢的。
上交所沒有公布管和萬國的名字但是萬國在劫難逃,如果按照上交所定的收盤價到期交割---萬國賠60億元人民幣,如果按管金生自己弄出的局面算---萬國賺42億元,如果按照151.30元平倉---萬國虧16億元。
看了這黑吃黑事件,不免叫人覺得英雄氣短,感慨非常,就連中國當時最大的大機構萬國管金生的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都一日而亡,想我等散戶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對金融市場的膚淺認識,只有自覺加強自我風險教育!
中經開滅了萬國---後也破產,中經開主管國債期貨的副總裁戴學民,1995年年底在北京遇到不名身份的人刺殺,傷及肝部,戴學民既未報案,也未住院,到醫院草草包紮後,當天即乘航班離開北京。此人在1997年前還和部分熟人電話聯絡過,1997年後下落不明……
後來中經開在「長虹轉配股違規上市」中又故伎重演賺了很多錢,後來中國證券市場的幾個大系如「涌金系的魏東」、「東歐系」、「金信系」 「漢龍系」的成長發展都與「長虹轉配股違規上市」獲取暴利有關,這就是中國證券市場的黑幕 !!
中經開,據說在90年代初期,其員工過著的都是現在高級白領們比不上的生活。那裡面給人的印象就是:神秘。至於其最終為何破產,我想在他的後台利用它消滅了所有對手以後,中經開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Ⅳ 求問327國債期貨事件
1995年時,國家宏管調控提出三年內大幅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措施,到1994年底、1995年初的時段,通脹率已經被控下調了2.5%左右。眾所周知的是,在91~94中國通脹率一直居高不下的這三年裡,保值貼息率一直在7~8%的水平上。根據這些數據,時任萬國證券總經理,有中國證券教父之稱的管金生的預測,「327」國債的保值貼息率不可能上調,即使不下降,也應維持在8%的水平。按照這一計算,「327」國債將以132元的價格兌付。因此當市價在147~148元波動的時候,萬國證券聯合遼寧國發集團,成為了市場空頭主力。而另外一邊,1995年的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簡稱中經開),隸屬於財政部,有理由認為,它當時已經知道財政部將上調保值貼息率。因此,中經開成為了多頭主力。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公告稱,「327」國債將按148.50元兌付,空頭判斷徹底錯誤。當日,中經開率領多方借利好大肆買入,將價格推到了151.98元。隨後遼國發的高嶺、高原兄弟在形勢對空頭極其不利的情況下由空翻多,將其50萬口做空單迅速平倉,反手買入50萬口做多,「327」國債在1分鍾內漲了2元。這對於萬國證券意味著一個沉重打擊——60億人民幣的巨額虧損。管金生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在收盤前八分鍾時,做出避免巨額虧損的瘋狂舉措:大舉透支賣出國債期貨,做空國債。下午四點二十二,在手頭並沒有足夠保證金的前提下,空方突然發難,先以50萬口把價位從151.30元轟到150元,然後把價位打到148元,最後一個730萬口的巨大賣單把價位打到147.40元。而這筆730萬口賣單面值1460億元。當日開盤的多方全部爆倉,並且由於時間倉促,多方根本沒有來得及有所反應,使得這次激烈的多空絞殺終於以萬國證券盈利而告終。而另一方面,以中經開為代表的多頭,則出現了約40億元的巨額虧損。1995年2月23日晚上十點,上交所在經過緊急會議後宣布:1995年2月23日16時22分13秒之後的所有交易是異常的無效的,經過此調整當日國債成交額為5400億元,當日「327」品種的收盤價為違規前最後簽訂的一筆交易價格151.30元。這也就是說當日收盤前8分鍾內空頭的所有賣單無效,「327」產品兌付價由會員協議確定。上交所的這一決定,使萬國證券的尾盤操作收獲瞬間化為泡影。萬國虧損56億人民幣,瀕臨破產。
Ⅳ "3.27"國債期貨風波事件的原因分析
當時期貨市場管理很亂,國債期貨是十分狂熱的。貼補率的博弈1994年,國內面臨兩位數的高通脹壓力,銀行儲蓄利率達到10%以上,固定利率的國債自然少人問津,當時公布的保值貼補率為8%,而且每月都不斷上升,到12月突破兩位數,受此刺激,「327」國債期貨的價格開始直線上漲。從1994年10月的110多元上漲到1995年初的140多元,上漲了20%多。
當時,國債期貨保證金的標準定在2.5%,也就是繳納250萬保證金可以做1億元市值的交易,20%以上的上漲幅度意味著在短短的三個月內,買入者已經有了相當於本金十餘倍的暴利!投資機構能日進千萬,欣喜若狂。當時有這樣一個插曲:某機構客戶代表上午打電話給公司本部,要求再想辦法籌資,趁行情如火如荼再做1000萬進去,但過了一小時後,該客戶電話再次打回本部,告訴那邊說:你那1000萬不用籌了,我這邊剛才已經賺出來了!「327」國債應該在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與當時的銀行存款利息和通貨膨脹率相比,「327」的回報太低了。 於是從1995年2月初開始,市場上開始傳聞財政部又將提高保值貼補率,「327」國債將會以148元兌付。面對傳聞,市場出現了急劇分化,權傾一時的國內證券界「教父」人物,時任萬國證券總裁管金生認為,宏觀調控三年的三大目標第一條就是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因此沒有可能再提高保值貼補率,而且財政部也沒有必要為此多支付10多億元的利息,使財政更加吃力。管金生的觀點代表了當時一批券商的看法,因此,他們把寶都押在做空上。
這個時候,中國經濟開發總公司開始進場堅定地做多,當時市場上絕大部分的中小散戶和部分機構也做多,他們的看法就是通貨膨脹短期內肯定是控制不住的,保值貼補肯定會漲,327國債的兌付價也會跟著漲。到當年的2月中旬,「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市場界限已經清楚的劃出來了:滿山遍野的散戶和中小機構,跟著「多頭司令」中經開做多;萬國證券和遼國發等一批機構做空。到2月23日,「327」合約每漲跌1元,萬國的賬面上就將浮動4億元的盈虧。有知情者後來評論說,其實這個時候,多空都已經沒有退路了,由對政策預期的差異變成了市場上的資金博弈。
Ⅵ 關於327國債期貨風波
多方
1993年10月25日: 取得會員資格及交易席位並准備交易
借:存放清算所款項 a
貸:銀行存款 a
借:長期債券期貨投資——期貨會員資格投資 q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q
借:應收席位費——交易所 w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w
開始交易日:
借:買入期貨——327國債 A 貸:應付期貨——327國債 A
借:期貨保證金 2%A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2%A
1994年10月報告日:獲得收益並追加保證金。
借:未實現收益 x
貸:期貨損益 x
借:期貨保證金 2%x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2%x
1995年1月報告日: 反向沖回上個報告日的會計分錄
借:期貨損益 x
貸:未實現收益 x
確認本期報告日損益:
借:未實現收益 y
貸:期貨損益 y
借:期貨保證金 2%y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2%y
1995年5月平倉日 反向沖回上個報告日的會計分錄
借:期貨損益 y
貸:未實現收益 y
確認平倉損益:
借:期貨保證金或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z
貸:期貨損益 z
借:銀行存款 X+z
貸:期貨保證金或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z
存放清算所款項 X
借:管理費用——交易手續費 a
貸:銀行存款 a
空方
1993年10月25日: 取得會員資格及交易席位並准備交易
借:存放清算所款項 X
貸:銀行存款 X
借:長期債券期貨投資——期貨會員資格投資 q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q
借:應收席位費——交易所 w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w
開始交易日:
借:賣出期貨——327國債 A 貸:未來買入期貨——327國債 A
借:期貨保證金 2%A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2%A
1994年10報告日:
借:期貨損益 x
貸:未實現損失(與交易日比較) x
借:期貨保證金 2%x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或銀行存款)2%x
1995年1月報告日: 反向沖回上個報告日的會計分錄
借:未實現損失 x
貸:期貨損益 x
確認本期報告日損益: 出現虧損,失去一定數額的保證金。
借: 期貨損益 y
貸:未實現損失 y
借:期貨保證金 2%y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或銀行存款)2%y
1995年2月23日報告日: 反向沖回上個報告日的會計分錄
借:未實現收益 y
貸:期貨損益 y
確認本期報告日損益:
借:未實現益 z
貸:期貨損益 z
借:期貨保證金 2%(z-y)
貸:存放清算所款項等(或銀行存款)2%(z-y)
1995年5月平倉日 反向沖回上個報告日的會計分錄
借:期貨損益 z
貸:未實現收益 z
本期確認:
借:期貨損益 g
貸:期貨保證金或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g
借:期貨保證金或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g-X
貸:期貨保證金或存放清算所款項等 g
存放清算所款項 X
借:交易手續費 a
貸:銀行存款 a
沒人回答,只能自問自答了..........東大小會計。。。。
Ⅶ 國債期貨「327事件」的來龍去脈
327是一個國債的產品,兌付辦法是票面利率8%加保值貼息。由於保值貼息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該產品在期貨市場上有一定的投機價值,成為了當年最為熱門的炒作素材,而由此引發的327案,,民間則將2月23日稱為中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解釋:327是國債代號,並不是案發當日,出事的那天是95年的2.23)
事件發展經過
1995年時,國家宏觀調控提出三年內大幅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措施,到94年底、95年初的時段,通脹率已經被控下調了2.5%左右。眾所周知的是,在91~94中國通脹率一直居高不下的這三年裡,保值貼息率一直在7~8%的水平上。根據這些數據,時任萬國證券總經理,有中國證券教父之稱的管金生的預測,327國債的保值貼息率不可能上調,即使不下降,也應維持在8%的水平。按照這一計算,327國債將以132元的價格兌付。因此當市價在147~148元波動的時候,萬國證券聯合遼寧國發集團,成為了市場空頭主力。
而另外一邊,當時的中國經濟開發有限公司,隸屬於財政部,有理由認為,它當時已經知道財政部將上調保值貼息率。因此,中經開成為了多頭主力。
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公告稱,327國債將按148.50元兌付,空頭判斷徹底錯誤。當日,中經開率領多方借利好大肆買入,將價格推到了151.98元。隨後遼國發的高嶺、高原兄弟在形勢對空頭及其不利的情況下由空翻多,將其50萬口做空單迅速平倉,反手買入50萬口做多,327國債在1分鍾內漲了2元。這對於萬國證券意味著一個沉重打擊——60億人民幣的巨額虧損。管金生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在收盤前八分鍾時,做出避免巨額虧損的瘋狂舉措:大舉透支賣出國債期貨,做空國債。下午四點二十二,在手頭並沒有足夠保證金的前提下,空方突然發難,先以50萬口把價位從151.30元轟到150元,然後把價位打到148元,最後一個730萬口的巨大賣單把價位打到147.40元。而這筆730萬口賣單面值1460億元。當日開盤的多方全部爆倉,並且由於時間倉促,多方根本沒有來得及有所反應,使得這次激烈的多空絞殺終於以萬國證券盈利而告終。而另一方面,以中經開為代表的多頭,則出現了約40億元的巨額虧損。
2月23日晚上十點,上交所在經過緊急會議後宣布:23日16時22分13秒之後的所有交易是異常的無效的,經過此調整當日國債成交額為5400億元,當日327品種的收盤價為違規前最後簽訂的一筆交易價格151.30元。這也就是說當日收盤前8分鍾內多頭的所有賣單無效,327產品兌付價由會員協議確定。上交所的這一決定,使萬國證券的尾盤操作收獲瞬間化為泡影。萬國虧損56億人民幣,瀕臨破產。
2月24日,上交所發出《關於加強國債期貨交易監管工作的緊急通知》,就國債期貨交易的監管問題作出六項規定,,即1、從2月24日起,對國債期貨交易實行漲跌停板制度,2、嚴格加強最高持倉合約限額的管理工作,3、切實建立客戶持倉限額的規定,4、嚴禁會員公司之間相互借用倉位,5、對持倉限額使用結構實行控制;6、嚴格國債期貨資金使用管理。同時,為了維持市場穩定,開辦了協議平倉專場。
Ⅷ 327國債事件中管金生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求解惑 另外管金生的行為屬於經濟犯罪嗎
三二七國債事件中,管金生在最後交易日的臨收市前拋出700多萬口合約把合約價格打壓下去。但是在收市後所有未平倉的合約都要進行實物交割,他根本交割不了這么多國債,那麼他就面臨的是更多的違約處罰。
管金生的對手是中經開,當時中金開已經知道財政部會貼值321國債
,因此有持無恐,做多,管金生是根據信息和常規判斷,財政部不會貼值327國債,因此做空,兩方是不公平的,而且財政部起到了相當於裁判下場踢球的作用。
在管金生眼裡,對方更加瘋狂,所謂勝者王,敗者寇,你說的國債合約不夠,當時已經成了意氣之爭了。自己死,也讓對方活不了。
民斗官,那是管今生的悲哀。但應該也是中國特色吧。。。
管金生在臨收市前拋出大量空單的目的有兩個:(1)促成協議平倉;打壓國債期貨的價格,降低結算價格。
所謂協議平倉,一般都是在多、空雙方都出現違規行為的情況下,監管者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雙方平倉。協議平倉的原則一般是「賠者少賠,賺者少賺」。
在327事件發生前,國債期貨市場上已經有過多次協議平倉,並且在327國債事件中多、空雙方都違規了,管金生當然不肯就這么束手就擒。於是乎,他就棋行險招,大拋空單,迫使對手也因交不起保證金和自己一樣爆倉,並使監管者注意到多、空雙方都違規的事實,從而迫使監管者再次行政干預,促成協議平倉。
因為協議平倉時的價格一般是以收市日的結算價格為參照的。所以,如果大量拋單的兩個目的都達到的話,管金生就可能不僅減少了自己的損失,還能把多頭主力(中經開)也拉下水,以解心頭之恨。然而,監管者偏袒了有財政部背景的中經開,判收市前幾分鍾的交易無效,使管金生的計劃落空。
但如果監管者不偏袒,管金生的謀略很可能就成功了。就從他的計劃來看,果然是一個人傑,不愧當時對他的「證券教父」之稱![管金生的行為不屬於經濟犯罪】
Ⅸ 關於1995年327國債期貨事件問題
1,也就是148.5掛著一個大賣單,不要讓價格超過148.5。受理失敗是他的賣單被買走。
2,國債期貨的付出,當國家其實有沒有錢,價格上漲到超過148.5,IWC萬國表的股本已經被消滅了。這時國家利用漏洞在晚上結算之前,急於出售,即通風,一直打下來的價格。
3,IWC萬國表實際上操縱市場,擾亂了金融秩序。國家根本就付不起這么多保證金,但發布了大量空單的。
這是當一個賭徒輸光用同樣的心態,事情渾水摸魚成為大魚。如果國家不這樣做,其實是一條胡同,因為了,順帶著把交易所和其他市場參與者是連在一起的,如果萬不得已的良好方法,但也可能是能夠留一口氣。當然,這也與股市的早期,有顯著差距,在監管制度和相關性。
此後,債券期貨折,甚至商品期貨陷入困境,中國的期貨市場復甦。
但是這些東西也不能全怪IWC萬國表,財政部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以下財務經開部幾乎看老千牌,但沒有人去調查。
Ⅹ 要用它做期末論文,327國債期貨價格分析用的,有沒高手幫忙闡述一下(上漲、下降的原因。1000字左右。急)
國債327事件原因之深度分析
中證視點:強化中介責任 推進發行改革 鬆口氣 時未至 A股發行可向Facebook學什麼 山城裡的「麻辣會」 搶手的礦產信託 上交所1、管金生在最後交易日的臨收市前拋出700多萬口合約把合約價格打壓下去。但是在收市後所有未平倉的合約都要進行實物交割,他根本交割不了這么多國債。為什麼還要這么做?
事件猜測猜測:管金生在臨收市前拋出大量空單的目的有兩個:(1)促成協議平倉;(2)打壓國債期貨的價格,降低結算價格。所謂協議平倉,一般都是在多、空雙方都出現違規行為的情況下,監管者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雙方平倉。協議平倉的原則一般是「賠者少賠,賺者少賺」。在327事件發生前,國債期貨市場上已經有過多次協議平倉,並且在327國債事件中多、空雙方都違規了,管金生當然不肯就這么束手就擒。於是乎,他就棋行險招,大拋空單,以造成更大的影響,使監管者和社會注意到該事件,並可能發現多、空雙方都違規的事實,從而迫使監管者再次行政干預,促成協議平倉。因為協議平倉時的價格一般是以收市日的結算價格為參照的。所以,如果大量拋單的兩個目的都達到的話,管金生就可能不僅減少了自己的損失,還能把多頭主力(中經開)也拉下水,以解心頭之恨。
金融背景當時期貨市場管理很亂,國債期貨是十分狂熱的。貼補率的博弈1994年,國內面臨兩位數的高通脹壓力,銀行儲蓄利率達到10%以上,固定利率的國債自然少人問津,當時公布的保值貼補率為8%,而且每月都不斷上升,到12月突破兩位數,受此刺激,「327」國債期貨的價格開始直線上漲。從1994年10月的110多元上漲到1995年初的140多元,上漲了20%多。
當時,國債期貨保證金的標準定在2.5%,也就是繳納250萬保證金可以做1億元市值的交易,20%以上的上漲幅度意味著在短短的三個月內,買入者已經有了相當於本金十餘倍的暴利!投資機構能日進千萬,欣喜若狂。當時有這樣一個插曲:某機構客戶代表上午打電話給公司本部,要求再想辦法籌資,趁行情如火如荼再做1000萬進去,但過了一小時後,該客戶電話再次打回本部,告訴那邊說:你那1000萬不用籌了,我這邊剛才已經賺出來了!「327」國債應該在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與當時的銀行存款利息和通貨膨脹率相比,「327」的回報太低了。
內部傳言於是從1995年2月初開始,市場上開始傳聞財政部又將提高保值貼補率,「327」國債將會以148元兌付。面對傳聞,市場出現了急劇分化,權傾一時的國內證券界「教父」人物,時任萬國證券總裁管金生認為,宏觀調控三年的三大目標第一條就是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因此沒有可能再提高保值貼補率,而且財政部也沒有必要為此多支付10多億元的利息,使財政更加吃力。管金生的觀點代表了當時一批券商的看法,因此,他們把寶都押在做空上。
這個時候,中國經濟開發總公司開始進場堅定地做多,當時市場上絕大部分的中小散戶和部分機構也做多,他們的看法就是通貨膨脹短期內肯定是控制不住的,保值貼補肯定會漲,327國債的兌付價也會跟著漲。到當年的2月中旬,「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市場界限已經清楚的劃出來了:滿山遍野的散戶和中小機構,跟著「多頭司令」中經開做多;萬國證券和遼國發等一批機構做空。到2月23日,「327」合約每漲跌1元,萬國的賬面上就將浮動4億元的盈虧。有知情者後來評論說,其實這個時候,多空都已經沒有退路了,由對政策預期的差異變成了市場上的資金博弈。
法律手段法律手段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規約束。1994年11月22日,提高「327」國債利率消息剛面世,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國債期貨就出現了振幅為5元的行情,未引起注意,許多違規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公正的處理。在「327」國債的前期交易中,萬國證券預期已經形成錯誤,當出現無法彌補的巨額賬面虧損時,乾脆以攪亂市場來收拾殘局。事發後第二天,上交所發出《關於加強國債期貨交易監管工作的緊急通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頒布了《國債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中國終於有了第一部具有中國性效力的國債期貨交易法規。但卻太晚了。
保證金規定不合理,炒作成本極低。「327」事件前,上交所規定客戶保證金比率是2.5%,深交所規定為1.5%,武漢交易中心規定是1%。保證金水平的設置是期貨風險控制的核心,用500元的保證金就能買賣2萬元的國債,這無疑是把操縱者潛在的盈利與風險放大了40倍。這樣偏低的保證金水平與國際通行標准相距甚遠,甚至不如國內當時商品期貨的保證金水平,無疑使市場投機成分更為加大,過度炒作難以避免。
缺乏規范管理和適當的預警監控體系。漲跌停板制度是國際期貨界通行的制度,而事發前上交所根本就沒有採取這種控制價格波動的基本手段,出現上下差價達4元的振幅,交易所沒有預警系統。當時中國國債的現券流通量很小,國債期貨某一品種的可持倉量應與現貨市場流通量之間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並在電腦撮合系統中設置。從「327」合約在2月23日尾市出現大筆拋單的情況看,交易所顯然對每筆下單缺少實時監控,導致上千萬手空單在幾分鍾之內通過計算機撮合系統成交,擾亂了市場秩序,鑽了市場管理的空子。
管理漏洞管理漏洞,透支交易。中國證券期貨交易所以計算機自動撮合為主要交易方式,按「逐日盯市」方法來控制風險,而非「逐筆盯市」的清算制度,故不能杜絕透支交易。交易所無法用靜態的保證金和前一日的結算價格控制當日動態的價格波動,使得空方主力違規拋出千萬手合約的瘋狂行為得以實現。
監管職責監管職責不明確。中國的國債期貨交易最初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推出的,《辦法》頒布前,中國一直沒有在法律上明確國債期貨的主要主管機構。財政部負責國債的發行並參與制定保值貼補率,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包括證券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的審批和例行管理,並制定和公布保值貼補率,證監會負責交易的監管,而各個交易組織者主要由地方政府直接監管。多頭監管導致監管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現監管措施上的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