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兄弟公司利用國債期貨
① 幫忙解釋一下這個掉期交易
掉期交易與即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有所不同。即期與遠期交易是單一的,要麼做即期交易,要麼做遠期交易,並不同時進行,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單一的外匯買賣,主要用於銀行與客戶的外匯交易之中。掉期交易的操作涉及即期交易與遠期交易或買賣的同時進行,故稱之為復合的外匯買賣,主要用於銀行同業之間的外匯交易。一些大公司也經常利用掉期交易進行套利活動。
掉期交易的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軋平外匯頭寸,避免匯率變動引發的風險;二是利用不同交割期限匯率的差異,通過賤買貴賣,牟取利潤。
一、掉期交易的類型
1.即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spot-forwardswaps)
即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指買進或賣出某種即期外匯的同時,賣出或買進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它是掉期交易里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這種交易形式按參加者不同又可分為兩種:
①純粹的掉期交易,指交易只涉及兩方,即所有外匯買賣都發生於銀行與另一家銀行或公司客戶之間
②分散的掉期交易,指交易涉及三個參加者,即銀行與一方進行即期交易的同時與另一方進行遠期交易。但無論怎樣,銀行實際上仍然同時進行即期和遠期交易,符合掉期交易的特徵。進行這種交易的目的就在於避免風險,並從匯率的變動中獲利
例如,美國一家銀行某日向客戶按US$1=DMl.68的匯率,賣出336萬馬克,收入200萬美元。為防止將來馬克升值或美元貶值,該行就利用掉期交易,在賣出即期馬克的同時,又買進3個月的遠期馬克,其匯率為US$1=DMl.78。這樣,雖然賣出了即期馬克,但又補進了遠期馬克,使該家銀行的馬克、美元頭寸結構不變。雖然在這筆遠期買賣中該行要損失若干馬克的貼水,但這筆損失可以從較高的美元利率和這筆現匯交易的買賣差價中得到補償。
在掉期交易中,決定交易規模和性質的因素是掉期率或兌換率(swaprate)。該率就是前面提及的換匯率。掉期率本身並不是外匯交易所適用的匯率,而是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或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之間的差額,即遠期貼水或升水。掉期率與掉期交易的關系是:如果遠期升(貼)水值過大,則不會發生掉期交易。因為這時交易的成本往往大於交易所能得到的益處。掉期率有買價掉期率與賣價掉期率之分。
2.一天掉期交易(one-dayswaps)
一天掉期又可分為今日掉明日(today/tomorrow)、明日掉後日(tomorrow/next)和即期掉次日(spot/next)。今日掉明日掉期的第一個到期日在今天,第二個掉期日在明天。明日掉後日掉期的第一個到期日在明天,第二個到期日在後天。即期掉次日掉期的第一個到期日在即期外匯買賣起息日(即後天),第二個到期日是將來的某一天(如即期掉1個月遠期,遠期到期日是即期交割日之後的第30天)。
3.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forward-forwardswaps)
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指買進並賣出兩筆同種貨幣不同交割期的遠期外匯。該交易有兩種方式,一是買進較短交割期的遠期外匯(如30天),賣出較長交割期的遠期外匯(如90天);二是買進期限較長的遠期外匯,而賣出期限較短的遠期外匯。假如一個交易者在賣出100萬30天遠期美元的同時,又買進100萬90天遠期美元,這個交易方式即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由於這一形式可以使銀行及時利用較為有利的匯率時機,並在匯率的變動中獲利,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與使用。
例如,美國某銀行在3個月後應向外支付100萬英鎊,同時在1個月後又將收到另一筆100萬英鎊的收入。如果市場上匯率有利,它就可進行一筆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設某天外匯市場匯率為:
即期匯率:£l=US$1.5960/1.5970
1個月遠期匯率:£1=US$1.5868/1.5880
3個月遠期匯率:£1=US$1.5729/1.5742
這時該銀行可作如下兩種掉期交易:
(1)進行兩次「即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即將3個月後應支付的英鎊,先在遠期市場上買入(期限3個月,匯率為1.5742美元),再在即期市場上將其賣出(匯率為1.5960美元)。這樣,每英鎊可得益0.0218美元。同時,將一個月後將要收到的英鎊,先在遠期市場上賣出(期限1個月,匯率為1.5868美元),並在即期市場上買入(匯率為1.5970美元)。這樣,每英鎊須貼出0.0102美元。兩筆交易合計,每英鎊可獲得收益0.0116美元。
(2)直接進行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即買入3個月的遠期英鎊(匯率為1.5742美元),再賣出1個月期的遠期英鎊(匯率為1.5868美元),每英鎊可獲凈收益0.0126美元。可見,這種交易比上一種交易較為有利。
二、掉期交易的作用
由於掉期交易是運用不同的交割期限來進行的,可以避免因時間不一所造成的匯率變動的風險,對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有利於進出口商進行套期保值。
例如,英國出口商與美國進口商簽定合同,規定4個月後以美元付款。它意味著英國出口商在4個月以後將收入一筆即期美元。在這期間,如果美元匯率下跌,該出口商要承擔風險。為了使這筆貸款保值,該出口商可以在成交後馬上賣出等量的4個月遠期美元,以保證4個月後該出口商用本幣計值的出口收入不因匯率變動而遭受損失。除進出口商外,跨國公司也經常利用套期保值,使公司資產負債表上外幣資產和債券的國內價值保持不變。
在實質上,套期保值與掉期交易並沒有差異。因為在套期保值中,兩筆交易的交割期限不同,而這正是掉期交易的確切含義所在。凡利用掉期交易的同樣可獲得套期保值的利益。但在操作上,掉期交易與套期保值仍有所區別,即在套期保值中,兩筆交易的時間和金額可以不同。
2.有利於證券投資者進行貨幣轉換,避開匯率變動風險。
掉期交易可以使投資者將閑置的貨幣轉換為所需要的貨幣,並得以運用,從中獲取利益。現實中,許多公司和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就利用這項新的投資工具,進行短期的對外投資,在進行這種短期對外投資時,它們必須將本幣兌換為另一國的貨幣,然後調往投資國或地區,但在資金回收時,有可能發生外幣匯率下跌使投資者蒙受損失的情況,為此,就得利用掉期交易避開這種風險。
3.有利於銀行消除與客戶單獨進行遠期交易承受的匯率風險。
掉期交易可使銀行消除與客戶進行單獨遠期交易所承受的匯率風險,平衡即期交易與遠期交易的交割日結構,使銀行資產結構合理化。
例如,某銀行在買進客戶6個月期的100萬遠期美元後,為避免風險,軋平頭寸,必須再賣出等量及交割日期相同的遠期英鎊。但在銀行同業市場上,直接出售單獨的遠期外匯比較困難。因此,銀行就採用這樣一種做法:先在即期市場上出售100萬即期美元,然後再做一筆相反的掉期買賣,即買進100萬即期美元,並賣出100萬遠期美元,期限也為6個月。結果,即期美元一買一賣相互抵消,銀行實際上只賣出了一筆6個月期的遠期美元,軋平了與客戶交易出現的美元超買。
掉期交易(Swap Transaction)是指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交易形式。更為准確他說,掉期交易是當事人之間約定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等價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交易。較為常見的是貨幣掉期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貨幣掉期文易,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交換交易、在一般情況下,是指兩種貨幣資金的本金交換。利率掉期交易、是相同種貨幣資金的不同種類利率之間的交換交易,一般不伴隨本金的交換。掉期交易與期貨、期權交易一樣,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金融衍生產品之一,成為國際金融機構規避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的重要工具。
1981年,IBM公司和世界銀行進行了一筆瑞士法郎和德園馬克與美元之間的貨幣掉期交易(如圖3-1所示)。當時,世界銀行在歐洲美元市場上能夠以較為有利的條件籌集到美元資金,但是實際需要的卻是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此時持有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資金的IBM公司,正好希望將這兩種貨幣形式的資金換成美元資金,以迴避利率風險。在所羅門兄弟公司的中介下,世界銀行將以低息籌集到的美元資金提供給IBM公司,IBM公司將自己持有的瑞上法郎和德國馬克資金提供給世界銀行。通過這種掉期交易,世界銀行以比自己籌集資金更為有利的條件籌集到了所需的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資金,IBM公司則迴避了匯率風險,低成本籌集到美元資金。這是迄今為止正式公布的世界上第一筆貨幣掉期交易。通過這項掉期交易,世界銀行和IBM公司在沒有改變與原來的債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情況下,以低成本籌集到了自身所需的資金。
1982年德意志銀行進行了一項利率掉期交易。德意志銀行對某企業提供了一項長期浮動利率的貸款。當時.德意志銀行為了進行長期貸款需要籌集長期資金,同時判斷利率將會上升,以固定利率的形式籌集長期資金可能更為有利。德意志銀行用發行長期固定利率債券的方式籌集到了長期資金,通過進行利率掉期交易把固定利率變換成了浮動利率,再支付企業長期浮動利率貸款。這筆交易被認為是第一筆正式的利率掉期交易。
在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潮流的背景下,掉朗交易作為一種靈活、有效的避險和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的衍生工具,越來越受到國際金融界的重視,用途日益廣泛,交易量急速增加(見表3一2)。近來。這種交易形式己逐步擴展到商品、股票等匯率、利率以外的領域。由於掉期合約內容復雜,多採取由交易雙方一對一進行直接交易的形式,缺少活躍的二級市場和交易的公開性,具有較大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因此,從事掉期交易者多為實力雄厚、風險控制能力強的國際性金融機構,掉期交易市場基本上是銀行同業市場。國際清算銀行(BIS)和掉期交易商的同際性自律組織國際掉期交易商協會(ISDA),近年來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指引和准則來規范掉期交易,其風險管理越來越受到交易者和監管者的重視
② 懂金融的幫幫忙,在線等!
中國金融機構的特點:
一、銀行產生和發展的主要過程及現代銀行體系建立的途徑
銀行是在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易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因而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後,就出現了早期的金銀兌換、保管和匯兌業務,形成了早期的貨幣兌換商和錢在銀號等機構。如在歐洲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銀保管兌換與放貸的記載。但一直至漫長的中世紀結束前,這種錢庄業務一直停留在傳統的形式上。
二、銀行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如何理解?
銀行是一種金融機構,也是一種企業。說它是企業,是因為它與一般的工商企業有共同之處。企業的共同特徵是:從事直接的經營活動,具有一定的資金,獨立核算,並通過經營活動獲取利潤。銀行具有企業部門的一切特徵,它是實現資本循環周轉的一個必要環節。
與其他企業相比,銀行又具有一般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銀行的特殊利益。銀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為兩個:①從行業特點得到的好處,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資本即可進行經營活動,並可賺取可觀的收益。②從國家的干預以及與國家政權的密切關系中得到的好處。
2.銀行的特殊風險。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的特殊企業,它與客戶之間並非是一般的商品買賣關系,而是一種以借貸為核心的信用關系。這種關系在經營活動中表現為以信用為基礎,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借貸,即銀行以存款方式向公眾負債、以貸款方式為企業融資。銀行經營活動的這種特殊性,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特殊的風險:①信用風險,即借款人不能或不願意按期償還貸款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②來自資產與負債失衡的風險。③來自公眾信任的風險。④競爭的風險。
3.銀行的特殊作用。銀行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在資金上的支配性作用。銀行經營的對象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貨幣資金。銀行的業務活動對貨幣資金在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國民經濟中各部門的發展。哪個部門能從銀行得到大量資金支持,哪個部門就有了發展優勢,反之,在競爭中就會處於不利境地。二是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通過銀行影響貨幣供給量、利率。貸款額度等經濟指標,進而實施對經濟的干預。
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的基本構成
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擁有一個規模龐大、分工精細、種類繁多的金融機構體系,包括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居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按照其各自在經濟中的功能可劃分為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專業銀行三種類型的銀行。它們所構成的銀行體系通常被稱為現代銀行制度。商業銀行是辦理各種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的銀行,且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銀行。中央銀行是在商業銀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一國的金融管理機構,被稱為「發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專業銀行是集中經營指定范圍業務並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包括: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開發銀行、儲蓄銀行、進出口銀行等。現代銀行制度中,中央銀行處於核心地位,商業銀行居主導地位,其他專業銀行仍然有存在和發展的餘地。
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國金融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非銀行金融機構木以吸收存款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卻以某種特殊方式吸收資金,並以某種特殊方式運用其資金,且從中獲取利潤。這類金融機構包括: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費信用機構、證券公司、財務公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等。
金融體系的分工與組成是在不斷變化的。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中,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有較明確的業務分工,如美國、英國等國30年代後採用的分業經營模式,就是以長短期信用業務分離,一般銀行業與信託業務分離,與證券業務分離為特點。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綜合性經營與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
五、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呈現的趨勢
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首先,銀行在業務上不斷創新,並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工具等領域的創新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同時,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的結合促進銀行發展為;全能性商業銀行。其次,跨國銀行的建立使銀行的發展更趨國際化。各國銀行紛紛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成立跨國銀行,並從事國際銀行業務及開拓境外金融業務。第三,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重組資本結構和經營結構。國際清算銀行提出的這套國際金融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為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所遵守。第四,兼並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調整的一個有效手段。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西方銀行業內部更是不斷重組,以期適應形勢的變化與要求。第五,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正不斷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大型復合型金融機構。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經營的趨勢。
正確認識和把握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還應分析這一趨勢的歷史背景與內在原因。
首先,70年代以來,經濟領域中,經濟自由主義在與國家干預主義的交戰中佔了上風。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各國政府為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更好地發揮市場對經濟的作用,開始放鬆金融管制。這使得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激烈的競爭促使了許多新事物的產生:銀行不斷進行金融創新,並提供全方位服務吸引客戶;銀行業通過兼並帶來優勢互補,拓展業務領域,爭取廣泛客戶;分業經營向多元化、綜合性經營過渡。第二,新技術的出現,特別是電子通訊、信息處理、計算機廣泛應用於金融業,為金融創新以及跨國銀行的跨地區經營提供了支持。第三,隨著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趨密切,各國銀行業運作規則的接軌、銀行業經營的監管、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防範問題也逐步提到議事日程。因此,產生了巴塞爾委員會等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國際間協調與管理。
可見,上述發展趨勢有其客觀必然性。它促進了世界金融業的融合與發展,促進了國際間資金的流動,利於銀行提高經營效率,但同時也對金融風險的防範、國際銀行業的有效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國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應借鑒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提高銀行業競爭實力,推動我國金融國際化的進程。
六、我國的金融體系經歷了哪些調整與改革?從其演變過程中,如何理解社會經濟條件對金融機構體系形成的影響?
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格局。這一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1.改革開放前的「大一統」模式下的金融體系。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辦法為主的單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其特點是:①在銀行設置上,全國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辦理全部銀行業務,下設眾多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統攬一切銀行信用。②人民銀行集貨幣發行和信貸業務於一身,既執行中央銀行職能,又兼辦普通銀行的信貸業務。
2.1979一1982年的金融機構體系。打破長期存在的人民銀行~家金融機構的格局,恢復和建立了獨立經營的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與人民銀行一起構成了多元化銀行體系。
3.1983~1993年的金融機構體系。1983年起在金融機構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專設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人民銀行負責的信貸及城鎮儲蓄業務;增設交通銀行等綜合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區域性銀行;設立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機構在加強國際合作,發展世界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表現在:①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這在定程度上緩和了國際支付危機。③提供長期建設資金,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③調節國際清償能力,應付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④穩定匯率,促進世界貿易增長。
當然,目前的國際性金融機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貸款條件比較嚴格,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加重發展中國家的支付困難。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附加條件,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
隨著國際性金融機構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它們在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國外金融機構特點:
同國外投資銀行數百年的發展相比較,中國的投資銀行業只有短短的十幾年的歷史。兩者相比,從發展歷程、組織結構、發展狀況、資本規模等各個方面來講都有著不同之處。現在中國的投資銀行業還處於十分不成熟的階段,無論從業務質量、數量、人員素質、業務創新能力,還是抗風險能力等許多方面都根本無法同國際大型投資銀行相提並論,另外,由於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很短,有關投資銀行業的法律環境和制度環境也都正處於有待完善的階段。
國際投資銀行發展歷程的特點
經歷了數百年發展的國際投資銀行,現在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美國的投資銀行發展模式,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發展投資銀行的通用模式。國際投資銀行發展有著鮮明的特點。
2.1 政府引導、法制建設在投資銀行的發展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縱觀歐美投資銀行的發展史,投資銀行方面的立法直接影響了投資銀行的業務創新和組織結構變遷,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使投資銀行能夠多次度過難關。以美國為例,國會於1933年通過的《證券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4年頒布了《證券交易法》,這一系列立法對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強化了信息披露制度,改革了證券發行方式,促進了二級市場的規范化。。其中《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在投資銀行界立法方面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他規定了投資銀行分業經營的模式,帶來了美國銀行業歷史上最的革命,挽救了在1929——1933年大危機瀕臨滅亡的美國投資銀行,造就了新一代美國投資銀行群體。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就不會又投資銀行業今天的輝煌。1975年美國取消了證券經紀固定傭金制度,競爭導致傭金收入大幅減少,投資銀行被迫大力開展其他創新業務,政府的引導再次誘發了投資銀行業業務創新革命,利率期貨、利率期權、資產證券化等金融產品得到迅速發展。為投資銀行抵禦市場不確定性沖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80年代美國頒布了《存款機構放鬆管制機構法》、《金融機構重組、復興和強化法》,實施了「證券交易委員會415條款」(SEC Rule 415)。放鬆了對市場和機構的管制,美國投資銀行業重新走向混業;增強了美國投資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大批投資銀行機構整合,出現了摩根斯坦利添惠,花旗-旅行者集團等超級投資銀行。其實,不僅僅在美國,歐洲、日本、東亞各國的投資銀行發展過程都包含了法律和政府制度的支持,法律環境的建設對投資銀行的發展來講是至觀重要的,沒有完善法律體系和制度基礎的投資銀行體系一定是漏洞百出的,從巴林銀行的倒閉我們就可見一般。
2.2資本規模化、服務專業化、業務多樣化是投資銀行發展的主線
在投資銀行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是混業經營,很少有投資銀行考慮資本的風險;投資銀行業務也大多數集中在證券承銷和證券交易上,很少有創新業務出現;但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投資銀行業的競爭加劇,加上各國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的變革,國際資本市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75年,美國率先進行了證券交易所改革。隨後,英國和日本也分別推行了被稱為「金融大爆炸」的金融體制改革,自由化成為投資銀行業發展的主題。交易手續費自由化、行業進入自由化、資本交易自由化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潮流。
證券改革和自由化大大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發展,同時,作為證券市場最重要的中介機構,投資銀行所面臨的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例如,雖然在1982—1996年美國標准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上升了6倍,但由於手續費的競爭,10年內英美兩國股票交易傭金下降了40%,債券交易傭金下降了25%--50%。在這種情況下,投資銀行開始不斷開發並拓展創新贏利業務以補貼其他業務,促進了證券業務多樣化的發展,根據對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會員1975—1996年收入結構變化的情況調查,20年間會員原有業務收入:手續費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由51%降至15%,承銷收入由14%降到9%。而新業務中:基金收入由1%上升到4%,資產運用由0%上升到4%,兼並收購、私募配售等證券關聯收入由2%上升至39%;創新業務在總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在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競爭的加劇導致投資銀行的風險在進一步擴大,為了增加抗風險能力,各國的投資銀行都在不斷地增加資本規模,自1980年至今,美國9家大型投資銀行的資本增長了10倍以上。1980年美國投資銀行業的總資產為640億美元,1988年就達到4760億美元;競爭的加劇同樣引起了投資銀行服務的專業化進程,市場對優秀的證券經紀人、證券分析師的需求日益增大,客戶對投資銀行的服務要求越來越專業,服務質量的高低已經成為投資銀行發展客戶和拓展業務的關鍵條件之一。投資銀行要降低經營風險,增大抗風險能力,就必需將擴充規模、提高服務質量和擴大業務范圍作為其發展的主線。
三 國際投資銀行的發展趨勢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際投資銀行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 尤其過去三、五年,國際投資銀行的發展變化用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來描繪一點不為過。國際投資銀行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重新走向混業經營
1933年、1934年美國開始的分業管理的格局一直持續了五十多年。雖然《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為美國投資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法律基礎,但隨著國際投資銀行的快速發展,其缺點逐步顯現出來:投資銀行立足的證券市場充滿了風險,隨著金融工具的日益復雜,金融風險也相應增加。投資銀行在捕捉高贏利的同時,也面臨著高風險對其安全性的巨大挑戰。盡管投資銀行可以設計很多技術手段來規避風險,但從本質上講,投資銀行最缺乏的還是資本金;另外,人們開始對《格拉斯--斯蒂格爾法》進行反思,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1929—1933的大危機進行了重新認識,認為當時銀行倒閉的罪魁禍首並非混也經營,而是貨幣供應減少和銀行資本充實率太低。另外,歐洲許多混業經營的投資銀行成功的經營也使《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紛紛以立法的方式確認混業經營模式:1986年 英國實行「金融大爆炸」,在英國銀行業實行了自由化;1989年歐共體發布「第二號以行業務指令」,明確規定了歐共體內部實行全能銀行制度;在日本,1992年頒布的《金融制度修正法》,同樣也允許投資銀行的混業經營。
實際上,國際投資銀行界早已經開始了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過度。1986年,美國的高盛公司接受了日本的住友銀行9億美元的投資,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業經營界線開始改變。後來JP.摩根開始申請先做高等級的投資債券,再做高收益債券,又申請做股票承銷。現在,JP.摩根已經與一般的綜合性的投資銀行沒有什麼區別。1996年所羅門兄弟公司收購了僅次於美林的零售商斯密司巴尼。而它自己又被美國旅行者保險集團收購,旅行者收購所羅門後,又與花旗銀行合並,現在花旗-旅行者集團是金融巨無霸。現在無論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的消費者,走進花旗-旅行者集團,無論從銀行開戶、支票、信用卡、人壽保險、財產保險、股票發行、買賣債券、買共同基金,一攬子服務全提供,它的發展成為混業經營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
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止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使得美國混業經營模式也從法律上得以確認。2000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又正式批准大通曼哈頓銀行以35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J.P.摩根投資銀行,從而合並成為當今美國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資產總額將達到6620億美元。如果大通曼哈頓銀行收購J.P.摩根投資銀行最終能夠成功,上述兩家華爾街上最知名的企業合並將成為真正的「金融超市」。
3.2規模化
現在國際市場是由為數不多的大型券商占據主導地位,它們構成了證券業的龍頭與支柱。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美國前十名投資銀行的資本額,由佔全行業的三分之一增長到三分之二,早在1990年,美國就已經有5家資本超過20億美圓的投資銀行,英、德、法、日等國的證券業亦是如此。如今的投資銀行資產規模更加龐大,國際上大的投資銀行資產規模普遍高達千億美元,權益資本也達到了幾十億、幾百億。特別是近年來金融業兼並重組不斷,更是造就了不少的金融巨無霸。表一是基於綜合資本評出的世界十大投資銀行的基本情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現在國際投資銀行的資本資產規模之大是驚人的。
3.3集中化
無論是原始的投資銀行,還是現代投資銀行,都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分散到集中的發展過程。在日本,1949年有1152家證券公司,到1977年只剩下257家。美國的美林、摩根斯坦利、所羅門兄弟等超級投資銀行幾乎都是通過兼並聯合形成的。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投資銀行兼並聯合呈加速之勢,規模也越來越龐大。1997年2月,摩根斯坦利與添惠公司合並,創造了一個總市值210億美元的特大型投資銀行;同年9月,旅行者集團收購所羅門兄弟公司,並與史密斯·邦尼公司合並成為僅次於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的華爾街第四大投資銀行;1998年4月,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合並,最近大通曼哈頓銀行以35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J.P.摩根投資銀行,成為當今美國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資產總額達到6620億美元。西方投資銀行兼並聯合的直接後果是整個行業的高度集中。
3.4現代化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信息收集、甄別、處理、傳遞與利用的速度和能力正日益成為企業發展的決定性要素之一。與此相適應,為了謀求和建立未來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投資銀行管理和運營的信息化浪潮正悄然興起。另一方面,證券業是一個大量應用高科技信息技術的產業,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投資銀行的技術裝備和服務手段也越來越現代化。其日益先進的交易系統和通信系統不僅使得證券的發行、交易等業務突破了營業部的時空界限而得以遠程實現,而且更加迅捷和准確。尤其是Internet的廣泛普及和電子商務的興起帶來了證券交易方式的巨大變革,網上交易成為現實,人們通過網際網路就可以實現股票行情的實時接收與交易。由於其高效、安全、方便以及低廉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營運成本,網上交易在國外發展十分迅猛。
3.5業務多樣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金融管制的放鬆、金融自由化的興起以及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的發展,西方投資銀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傳統的證券承銷、經紀和自營業務以外,西方投資銀行還深入到並購重組、資產管理、投資咨詢、項目融資、風險投資、金融衍生工具等諸多領域,多種業務齊頭並進,異彩紛呈。 在80年代以前,承銷和經紀始終作為投資銀行最重要、利潤來源最多的部門,但作為傳統業務,其市場分割基本上已成定局,也就是說,這個領域的競爭彈性已經非常小。所以,90年代各投資銀行又得把開創新的業務領域作為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突破口。這些業務為投資銀行在90年代賺取了遠遠超過傳統業務利潤的巨額利潤。表二和表三是美林和摩根斯坦利1997年的主要收入分布表。從表中可以看出,傭金、自營和承銷等傳統業務的收入只佔30%左右,而各種創新業務的收入已經超過50%。
3.6分工的專業化
國際投資銀行在逐漸走向規模化、業務經營多樣化的同時,不同的投資銀行在業務的主營方面仍然各有專攻。混業經營並不代表每一個投資銀行都必須經營所有的投資銀行業務,競爭的進一步激烈也使得各投資銀行必須找到自己的優勢業務,在此基礎上才能兼顧其他業務的發展。例如,佩韋伯在美國牢牢占據了私人客戶投資服務領域,所羅門兄弟公司在美國最知名是做政府債券、資產抵押債券,Ameritrade ,E-Trade和嘉信(Charles Schwab)在網上證券交易方面擁有優勢,而美林則成為最大的證券零售商。分工的專業化促進了投資銀行業服務水平的提高。
3.7全球化
在世界經濟高度一體化的今天,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基本上連成了一個再不可簡單分割的整體。與此相適應,投資銀行已經徹底地跨越了地域和市場的限制,經營著越來越廣泛的國際業務,成為全球投資銀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各大投資銀行紛紛向海外擴張,紐約、倫敦、巴黎、東京、日內瓦等金融中心接納了大批國外投資銀行分支機構。到了20世紀90年代,投資銀行的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許多大投資銀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投資銀行。它們的全球業務網路趨於完善,國際業務規模迅速膨脹,並且擁有大量國外資產。許多投資銀行都成立了管理國際業務的專門機構,如摩根斯坦利的財務、管理和運行部(Fi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Operation Division),高盛的全球協調與管理委員會(The Global Compliance and Control Committee)等。也正是投資銀行國際業務的高額利潤支撐了大型國際投資銀行的迅猛發展。
③ 咨詢利率掉期交易
利率互換主要是利用雙方在不同利率(固定或浮動)的優勢,減少融資的成本的金融衍生交易。是在兩者在不同利率借款之間的有差距才有可能做。如固定利率貸款兩者相差1%,浮動利率借款兩者相差0.5%,這樣設計到換可以省下0.5%的利率,省下的利率由雙方享受,中介提取費用。
舉例說明:根據以下資料設計一個利率互換,並收取10個基點作為手續費。說明通過利率互換兩家公司可分別節省多少利息成本。
信用等級:甲:AAA,乙:A
固定利率借款成本:甲:10%,乙:10.7%
浮動利率借款成本:甲:LIBOR-0.10%,乙:LIBOR+0.30%
財務需求:甲:需要浮動利率資金,乙:需要固定利率資金
由於兩者的信用程度不一樣,借款利率不同,在借固定利率款中,甲比乙利率低0.7%,而借浮動利率款,乙利率比甲高0.40%,顯然乙貸浮動利率款有相對優勢,甲借固定利率款有相對優勢。
現在,甲:需要浮動利率資金,乙:需要固定利率資金,進行利率到換,即甲借固定利率款,乙借浮動利率款,共可省下利率為:(LIBOR-0.10%+10.7%)-(10%+LIBOR+0.30%)=0.3%;手續費10個基點,即0.1%,兩者通過互換各省下0.1%的利率水平。
互換後,甲貸固定利率款,利率10%,由乙承擔
乙借浮動利率款,利率LIBOR+0.30%,其中LIBOR-0.25%由甲承擔
這樣:甲需要浮動利率資金,支付浮動利率LIBOR-0.25%
乙需要固定利率資金,支付固定利率10%+0.55%=10.55%
甲乙各支付0.05%的利息費給中介
最終:甲承擔利率LIBOR-0.20%
乙承擔利率:10.6%
④ 貨幣互換協議的實例
第一份互換合約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從那以後,互換市場有了飛速發展。這次著名的互換交易發生在世界銀行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間,它由所羅門兄弟公司於1981年8月安排成交。
1981 年,由於美元對瑞士法郎(SF)、聯邦德國馬克(DM)急劇升值,貨幣之間出現了一定的匯兌差額,所羅門兄弟公司利用外匯市場中的匯差以及世界銀行與 IBM公司的不同需求,通過協商達成互換協議。這是一項在固定利率條件下進行的貨幣互換,而且在交易開始時沒有本金的交換。
世界銀行將它的 2.9億美元金額的固定利率債務與IBM公司已有的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的債務互換。互換雙方的主要目的是,世界銀行希望籌集固定利率的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低利率資金,但世界銀行無法通過直接發行債券來籌集,而世界銀行具有AAA級的信譽,能夠從市場上籌措到最優惠的美元借款利率,世界銀行希望通過籌集美元資金換取IBM公司的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債務;IBM公司需要籌集一筆美元資金,由於數額較大,集中於任何一個資本市場都不妥,於是採用多種貨幣籌資的方法,他們運用本身的優勢籌集了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然後通過互換,與世界銀行環的優惠利率的美元。
⑤ 誰有愛德華.豪斯所編寫的《菲利浦.杜:管理者》這本書
我有這本書呀,但要怎樣才能把一本書的內容放到電腦裡面去呢,我可是花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再這一本書復印下來,並發EMAIL給你了,請注意查收哦!
⑥ 貨幣掉期交易的案例
1981年,IBM公司和世界銀行進行了一筆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與美元之間的貨幣掉期交易。當時,世界銀行在歐洲美元市場上能夠以較為有利的條件籌集到美元資金,但是實際需要的卻是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此時持有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資金的IBM公司,正好希望將這兩種貨幣形式的資金換成美元資金,以迴避利率風險。在所羅門兄弟公司的中介下,世界銀行將以低息籌集到的美元資金提供給IBM公司,IBM公司將自己持有的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資金提供給世界銀行。通過這種掉期交易,世界銀行以比自己籌集資金更為有利的條件籌集到了所需的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資金,IBM公司則迴避了匯率風險,低成本籌集到美元資金。這是迄今為止正式公布的世界上第一筆貨幣掉期交易。通過這項掉期交易,世界銀行和IBM公司在沒有改變與原來的債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情況下,以低成本籌集到了自身所需的資金。 1982年德意志銀行進行了一項利率掉期交易。德意志銀行對某企業提供了一項長期浮動利率的貸款。當時.德意志銀行為了進行長期貸款需要籌集長期資金,同時判斷利率將會上升,以固定利率的形式籌集長期資金可能更為有利。德意志銀行用發行長期固定利率債券的方式籌集到了長期資金,通過進行利率掉期交易把固定利率變換成了浮動利率,再支付企業長期浮動利率貸款。這筆交易被認為是第一筆正式的利率掉期交易。
⑦ 《華爾街黑幕―所羅門兄弟公司及證券市場中的》最新txt全集下載
華爾街黑幕―所羅門兄弟公司及證券市場中的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⑧ 這是外匯市場方面的問題,具體都在圖片里了,謝謝您能幫助我。
即期與遠期掉期,即期用美元買入1000萬英鎊(需要美元1000萬*1.4775)進行投資,同時賣出1000萬英鎊三個月投資產生的本利[1000萬*(1+英鎊利率/4)*1.4470]。因為有時間間隔,這里需要考慮美元和英鎊兩種貨幣的利率問題。如果有兩種貨幣的利率就可以進行投資的評估計算。
⑨ 約翰·古弗蘭的公司發展:
1981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出現於1970年代的資產證券化(securitization)特別是房地產資產證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得到了極大的催生和發展空間,美國出現了資產證券化的高潮,房地產證券市場規模迅速膨脹,規模超過了美國股票市場而成為世界最大的證券市場。華爾街大多數公司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准備得並不充分,而古弗蘭領導下的所羅門公司卻憑著對市場敏感的嗅覺,早在1978年就建立起完整規范的資產證券化部門。當華爾街其它公司還在遲疑和徘徊的時候,所羅門公司已經獲得了數以億計美元的收入,並成為房地產證券市場的引領者。房地產證券化部門的總經理劉易斯·萊奈瑞(Lewis Ranieri),一個從收發郵件開始職業生涯的債券交易員,更是成為所羅門公司的傳奇。
由約翰·麥瑞威瑟(John Meriwether)領導的套利投資部門則向世人證明了衍生產品與金融工程的巨大魅力。麥瑞威瑟等人的主要投資策略是市場上的同質產品最終將價格趨同(converge),由於市場價格的波動,同質的金融產品暫時可能會出現價格背離,這時只要在價格高估的產品上做空,在價格低估的產品上做多,最終總會獲得套利利潤。
麥瑞威瑟是美國名校芝加哥大學的MBA,與人們傳統印象里的交易員不同,他更像一個安靜甚至有些古怪的學者。他痴迷於數學、計算機與當代金融學在投資學中的應用,捕捉微小的價格差異,通過衍生產品等金融杠桿工具放大頭寸,以巨大的成交量來獲得可觀的利潤。在運用他獨特的思維進行交易時,不論是盈利還是虧損他都有著相同的表情。對於許多所羅門公司的交易員來說,麥瑞威瑟是高深莫測和獨特的,同時也是有傑出能力的。有一則逸聞,古弗蘭曾試圖與麥瑞威瑟打賭,玩一種稱為liar』spoker的帶有統計學因素的游戲,古弗蘭說道:「一百萬元,不能落淚」,麥瑞威瑟回答道:「不,一千萬,不能落淚」,古弗蘭只好笑著走掉,麥瑞威瑟對其數理推斷能力的自信可見一斑。不過麥瑞威瑟對自己的評價卻很有趣,「我是一個相當害羞、喜歡自省的人,卻成了報紙頭版的新聞」。在未來,他將成為震撼全世界的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基金的經理。
特立獨行的麥瑞威瑟從年輕的美國學術精英里挑選合作夥伴,他的套利部門成員都只有30歲左右,卻幾乎全擁有數學、物理學或者經濟學博士學位。這些天才們以全新而獨特的眼光觀察市場,用與眾不同的交易策略獲取了巨額的利潤,成為華爾街欣賞和嫉妒的對象。麥瑞威瑟的套利部門被所羅門公司的職員們稱為「阿博」部(arbgroup,英語arbitrage的詞頭)。
促成所羅門公司飛躍發展的還有1980年代初的一次重大的並購事件。1981年,古弗蘭秘密與菲利普兄弟公司(Philipp Brothers,或 Phibro)達成了並購協議,菲利普兄弟公司以5.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所羅門兄弟公司所有合夥人的股份,並將所羅門公司由私人合夥公司轉變為公眾上市公司。菲利普兄弟公司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商,在45個國家交易著160個以上的商品品種。與菲利普兄弟公司的合並,盡管使所羅門公司拋棄了堅持70年的合夥人制度,卻使所羅門公司獲得了大量資金支持,按照古弗蘭的說法,所羅門公司「蛙跳了20年」。作為所羅門公司的合夥人,古弗蘭獲得了 3000萬美元的補償,同時出任新公司的聯合首席執政官。
1983年商品交易市場出現動盪,黃金、石油等重要產品都出現大幅下跌,菲利普兄弟公司受到相當打擊,僅實現3.07億美元收入,而所羅門公司卻實現4.63億美元收入,所羅門公司的原班人馬開始要求更大的權利。於是在新公司的董事會上發生了古弗蘭與菲利普兄弟公司原主席譚德樂(Tendler)爭奪權力的角逐,最終古弗蘭大獲全勝,譚德樂辭職,古弗蘭成為唯一首席執政官,公司名稱也由菲利普—所羅門重新更改為所羅門公司。經過此次資本運作,不論它的是是非非,所羅門公司實力得到很大的充實。
1985年所羅門公司稅前利潤達到7.6億美元(63億元人民幣),1987年所羅門公司資本金達到34億美元(281億元人民幣),擁有6000 名雇員,在全球的主要金融中心都有分支機構。經過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所羅門兄弟公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成為華爾街的巨人,金融世界的帝國。
盛極必衰,似乎沒有誰能夠逃脫這個命運,所羅門公司在經歷著王者的輝煌的同時,一些負面的東西也開始暗流涌動。
自1980年代以來,所羅門公司規模開始快速擴大,但是所羅門公司為這種擴大並沒有做好充分准備。所羅門公司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重視債券交易,所羅門企業文化中也向來有喜愛挑戰風險的進取精神,但是隨著公司的輝煌和規模迅速膨脹,這種精神異化為一種過度個人英雄主義,或者所謂的「傑出人類」思想(elitism),所羅門公司的職員們對公司逐漸淡化了歸屬感,特別是所羅門公司每年大量新招募的MBA學生們。一個所羅門的內情者曾說:「沒有什麼能夠栓住這些新職員們,只有金錢以及世界上沒有其他什麼工作值得做的奇特信念。他們對所羅門公司沒有什麼深厚感情。」與「傑出人類」思想同時產生的是部門之間的「區域主義」(territorialism),所羅門公司的兩個核心部門—「阿博」部門和房地產證券部門—表現的最為明顯。「阿博」部門的職員認為他們對公司貢獻巨大卻受公司牽制,他們經常抱怨公司浪費資源、決策滯後、管理不佳,但是「阿博」部門的職員們由於其高層次、高技術的原因又往往是所羅門公司內部升遷最快的,這自然引起其他部門的不滿。房地產證券化部門與公司其它部門的隔閡則很深,特別是與公司另外的核心部門國債部與公司債部,結果是房地產證券化部門儼然成為一個所羅門的子公司,一切需要其它部門協作的工作都在本部門完成。房地產證券化部門的座右銘也變成「我們不是為所羅門工作,我們為房地產證券化部門工作」。
⑩ 貨幣互換機制的實例
第一份互換合約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從那以後,互換市場有了飛速發展。這次著名的互換交易發生在世界銀行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間,它由所羅門兄弟公司於1981年8月安排成交。
1981 年,由於美元對瑞士法郎(SF)、聯邦德國馬克(DM)急劇升值,貨幣之間出現了一定的匯兌差額,所羅門兄弟公司利用外匯市場中的匯差以及世界銀行與 IBM公司的不同需求,通過協商達成互換協議。這是一項在固定利率條件下進行的貨幣互換,而且在交易開始時沒有本金的交換。
世界銀行將它的 2.9億美元金額的固定利率債務與IBM公司已有的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的債務互換。互換雙方的主要目的是,世界銀行希望籌集固定利率的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低利率資金,但世界銀行無法通過直接發行債券來籌集,而世界銀行具有AAA級的信譽,能夠從市場上籌措到最優惠的美元借款利率,世界銀行希望通過籌集美元資金換取IBM公司的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債務;IBM公司需要籌集一筆美元資金,由於數額較大,集中於任何一個資本市場都不妥,於是採用多種貨幣籌資的方法,他們運用本身的優勢籌集了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然後通過互換,從世界銀行換得優惠利率的美元 。
為什麼中國沒有加入貨幣互換機制:
融危機以來,中國央行先後與中國香港、韓國、馬來西亞、印尼、白俄羅斯、阿根廷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
4月6日,美聯儲也與歐洲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等四大央行宣布了總額近30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
分析人士指出,美元與人民幣各自進行的貨幣互換,兩者被賦予的「使命」截然不同。美聯儲寄望通過貨幣互換,維持美元的價值穩定和地位,而中國央行與多個經濟體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則是為人民幣參與國際貿易結算創造條件,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地位,繼而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奠定基礎。
2870億美元五大央行新貨幣互換
根據美聯儲的聲明,此次互換協議涉及總金額約為2870億美元,美聯儲可通過支出美元購買其他央行的貨幣儲備。具體來講,美聯儲將可從英國央行購買300億英鎊(約合450億美元)的儲備,從歐洲央行購買800億歐元(約合1080億美元)的儲備,從日本央行購買10萬億日元(約合990億美元)的儲備,從瑞士央行購買400億瑞士法郎(約合350億美元)的儲備。
五大央行當天發布的聯合聲明指出,如果需求增加,將通過這一新貨幣互換協議,向美聯儲提供相應的歐元、日元、英鎊和瑞士法郎。聲明還強調,西方央行將繼續合作採取必要步驟促使全球金融市場穩定。
當天,《華爾街日報》撰文認為,美聯儲和其他央行之所以希望設置這樣的貨幣互換額度,存在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某些假日美國市場處於休市狀態時,其他國家市場還在運作,這種情況下,在海外市場操作的美國機構可能會面臨暫時的資金需求。
另一個原因是讓已有的安排更具互惠性。過去幾個月來,根據之前已宣布的互換計劃,美聯儲向其他央行出借了數千億美元,這些資金隨後被提供給需要美元的外國金融機構。而這次的新安排是正式允許在需要的時候實現資金反向流動。
此外,這輪金融危機期間,外國金融機構對美元資金需求很大,這迫使其他國家央行轉向美聯儲,希望後者能對外出借美元。但美國金融機構並不存在嚴重需要外幣的情況,沒有必要向美聯儲求助獲得外幣貸款。
美元貶值風險較大貨幣互換為財富保值
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為挽救實體經濟大舉發債。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08年美國國債凈增發額達1.47萬億美元,2009年美國增發國債規模勢必會更加龐大。高額財政赤字和美國貨幣當局本身已無限膨脹的資產負債表,使得美元未來走勢不容樂觀(圖5)。中長期看,美元貶值風險較大,而美元貶值的直接後果便是持有美國國債的國家財富縮水,因此繼續持增美國國債或意味著未來出現更大損失。在此次參與貨幣互換協議的西方央行中,包括持有美國國債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第三位的日本和英國央行(圖3)。基於此,西方五大央行的貨幣互換協議有規避匯率風險,財富保值的考慮。
《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同樣表示,西方五大央行的貨幣互換與人民幣不一樣,美元長期有貶值風險,貨幣互換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規避匯率風險(圖4),這是貨幣互換的一個目的,另外,通過西方五大央行的貨幣互換形成一個利益相關的整體,對抵禦經濟危機的沖擊,快速恢復經濟有積極作用。西方國家的經濟對美國有較大依賴,力挺美元對大家都好。
強勢美元受挑戰貨幣互換維護美元地位
「西方五大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有積極維護美元地位的意義。」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傑如是說。
美元不得不正視的事實是,全球性金融危機重新點燃了市場對創立新的儲備貨幣的興趣。從4月2日20國峰會落幕那天起,美元強勢的地位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20國集團增發2500億美元特別提款權(SDR)的規定以及預備於今年9月在紐約討論建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問題,毫無疑問,在短期內對美元的走勢將不利。
丁志傑認為,美國與西方四大央行簽署貨幣互換是出於各自利益考慮,西方經歷經濟危機後正在衰退,這個時候需要合作而不是各自為戰,貨幣互換就是合作的最佳體現。新興市場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等在積極呼籲改革國際貨幣體系,西方感受到了巨大壓力,應對來自中國等國的挑戰首先要在西方確立美元的優勢地位,因為從當前看,無論歐元還是日元都無法取得美元的地位,與其內部競爭分散美元的優勢不如一致行動做強美元,其次,通過西方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輻射美元影響,美元的地位鞏固了,西方各國的經濟利益也鞏固了。尤其是英國和日本,他們與美國息息相關。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斌同樣認為,金融危機後美元預期貶值,美元地位受到其他貨幣挑戰,G20前,中國、俄羅斯等國倡導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更是對美元地位的挑戰。此次五方貨幣互換,是在一大利益集團內維護美元的地位,同時憑借西方五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重要作用,鞏固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同是貨幣互換人民幣與美元使命不同
作為國際結算和儲備貨幣的美元從流動性過剩到緊缺,出現了借貸困難和匯率風險,因此區域內自然產生了本幣互換貿易結算的需求。
此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與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了規模為7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央行已與中國香港、韓國、馬來西亞、印尼、白俄羅斯、阿根廷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圖6)。此外中國央行正積極與其他有類似需求的央行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進行磋商。
「同為貨幣互換,但兩者被賦予的使命截然不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呂隨啟如是說。
在呂隨啟看來,央行之間的貨幣互換是一種創新形式,其運作機制是,央行通過互換,將得到的對方貨幣注入本國金融體系,使得本國商業機構可以借到對方貨幣,用於支付從對方進口的商品,藉以減輕因美元流動性缺乏帶來的貿易融資萎縮,也推動了人民幣在區域范圍內的流通程度。
此外,中國央行對於交易夥伴亦有自身考慮,從實際情況看,主要是選擇周邊經濟體,特別是經貿往來密切的經濟體,比如選擇馬來西亞、韓國、白俄羅斯等等。就是因為中國是其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同時也顯現出人民幣開始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潛力。長期來看,周邊地區以及本地區外國家開始以人民幣進行貿易定價,也將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及國際地位(圖1)。
「具體來說,中國貨幣互換協議順序為『先周邊,後拉美』。」丁志傑表示,與阿根廷的互換,人民幣在貿易中充當支付結算的角色;白俄羅斯則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與韓國的互換,主要作用是方便韓國在華企業進行融資;與香港互換,是由於香港是人民幣第二大集散中心,中央又准備在香港發債,貨幣互換主要是為滿足資金供給;與馬來西亞和印尼互換,是用於雙方的商業貿易結算。
美聯儲與數家央行重啟臨時貨幣互換機制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9日啟動與歐洲中央銀行、加拿大、英國和瑞士等四家央行的臨時貨幣互換機制,以幫助緩解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元流動性壓力。
美聯儲當天在一份聲明中稱,「這些機制旨在改善美元融資市場的流動性情況,防止緊張局勢蔓延到其他市場和金融中心。」美聯儲說,中央銀行將繼續密切合作,共同應對融資市場的壓力。
美聯儲說,這些貨幣互換協議期限為2011年11月,有關細節將盡快發布。
此外,日本中央銀行也旋即宣布,向市場注入216億美元資金,以應對希臘債務危機對日本金融系統的影響。
在2007-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期間,美聯儲曾與這些中央銀行採取了同樣的美元流動性互換機制。
因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情況惡化,近日國際金融市場震盪,市場對美元的需求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