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期貨 » 國債期貨329

國債期貨329

發布時間: 2021-10-05 13:08:28

① 我在某單位工作了將近15年

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研究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表10 1998年世界部分國家與我國保險市場集中率比較

國家
非壽險

公司數量
前五位非壽險

公司份額(%)
壽險公

司數量
前五位壽險公司

市場份額(%)

中國
12
99.8
8
99.2

日本
/
53.6
/
60.4

韓國
16
71.5
29
78.7

俄羅斯
1393
24
NA
52

巴西
113
49
103
59

美國
/
30.16
/
/

資料來源:Sigma No.4, 2000.

經濟,市場起步較晚,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多,使公司整體發展和競爭參與度遠遠達不到市場發展的需要,保險市場集中率居高不下。因此,我國保險業要打破壟斷,完善競爭體制勢在必行。

5.融資渠道比較

在發達國家,保險業積聚和融通資金的能力僅次於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上,保險公司是最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如美國保險公司投資業務量與其金融市場全部業務量的1/3以上),投資是保險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而中國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資金運用范圍十分狹窄,僅限於銀行存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規定其他少數幾種資金運用方式,資金融通作用有限。目前我國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這使得國內保險業無法較快提升實力,也降低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證券業

關於證券業,我們將在證券化程度(證券市場市值/GDP)、證券市場體系、投資者結構和證券公司業務等方面,通過與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的綜合比較,來了解中外證券業發展的情況。

1.證券化程度比較

一國證券市場市值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國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美國、日本、英國證券市場該比例1995年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我國證券市場2000年證券市場市值與GDP的比為53.79%,2001年證券市場股價大幅度下跌,比例有所下降,為45%(見表11)。

表11 證券化程度的國家比較

國家
美國(%)
日本(%)
英國(%)
中國(%)

年份
1995
1995
1995
2000
2001

證券市場市值/GDP
95.5
83.5
121.7
53.79
45

資料來源: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

從表中可以看出,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經濟總量中證券化的比例不高,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國證券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2.證券市場體系比較

美國證券市場體系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眾多區域證券交易所、OTC場外交易構成,形成了一個適應不同企業需求的證券融資、交易的證券市場體系。而我國現在只有功能基本雷同的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基本是單一的證券市場。交易品種也只有三種:股票、債券、基金,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種幾乎是空白。如圖所示,在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市值結構中,股票市值佔97%,債券市值2%,基金1%,可見債券和基金發展嚴重滯後。

圖3 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值結構比例

3.投資者數量比較

據截止1998年底的美國官方資料統計,僅共同基金,美國就有4400萬家庭共77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30%)參與,家庭財產的25%是基金和股票。而我國證券市場開戶人口的比重只有3%,證券資產在全部金融資產中的比例僅為5%左右。

4.投資者結構比較

實踐證明,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是由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市場,而我國證券投資者結構中,99%為中小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比例僅為1%,所佔比例相當小。相比之下(見圖4),美國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由機構直接或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53%。而1995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1997年的該項數據為81%,差距明顯。

圖4 美國股市投資者結構

除此之外,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一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另一方面,我國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大的基金規模也只有30個億基金單位。

5.證券公司業務比較

截止2001年6月,我國登記注冊證券公司有101家,其中綜合類證券商14家,其他則屬於過渡期、正在規范或尚未規范的公司。合計注冊資本約515億元(其中,中外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注冊資本為一億美元),營業部總數為1923家。總體情況是券商規模較小,競爭力較低(見表12)。

表12 國內外證券公司業務比較(截止2000年)

國內證券公司(萬元)
國外證券公司(萬美元)

宏源證券
海通證券
摩根·斯坦利·添惠
美林公司
高盛公司

資產總額
509 242
3 160 000
42 679 400
40 720 000
28 976 000

凈資產
62 525
537 700
1 927 100
2 101 800
1 653 000

營業收入
35 548
/
4 541 300
2 678 700
3 300 000

凈利潤
8 177
152 000
545 600
378 400
306 700

凈資產收益率
13.085%
28.27%
28.31%
18.00%
18.55%

資料來源:陳崢嶸:「加入WTO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證券投資》周刊,2001年第44期。

從表12可以看出,我國國內證券公司的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均低於國外證券公司,業務競爭力低。

6.網上交易比較

網上證券交易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證券經營模式,降低了經營成本和風險,並能夠提供快速而方便的信息服務。我國網上交易發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2月末,我國網上委託交易的客戶開戶數達376萬戶,今年1—2月份網上委託交易量達425億元,占滬深交易所1—2月份股票(A、B股)、基金總交易量6814.28億元(雙邊計算)的6.24%。而美國到2001年網上帳戶就已經達到2100萬戶,資產總額達到9410億美元,網上交易占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20%左右。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網上交易還有待發展。

參考文獻:

1. 世敏、戴國強:《2002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

2.裴光:《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雪峰:《保險業如何做穩》,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

3.焦謹璞:《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的構造》,《金融論壇》2001年第10期。

5.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證券時報》。

6.《金融與保險》2002年第9期。

編者:黃利 林華 梁靖雯

經濟貿易學院

② 跪求:::中國金融產品的現狀~~!!!!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③ 327事件的概述


1995年2月23日晚,上交所召集參與「327」最後10分鍾交易,持倉合約在5萬口以上的券商商討對策。當晚11時,上交所果斷的作出五點決定,並隨即發布公告。經調查顯示,此一事件為其會員公司為影響當日結算價而嚴重蓄意違規,23日16時22分13秒以後「327」品種的所有成交無效;該部分成交不納入當日計算結算價、成交量和持倉范圍內,由此確認當日收盤價為151.30元;同時宣布對有關違規行為作進一步調查。
第二天,上交所又發出《關於加強國債期貨交易監管工作的緊急通知》,就國債期貨交易的監管問題作出六項規定,即(1)從1995年2月24日起,對國債期貨交易實行價格漲(跌)停板制度;(2)嚴格加強最高持倉合約限額的管理工作;(3)切實建立客戶持倉限額的規定;(4)嚴格禁止會員公司之間相互借用倉位;(5)對持倉限額的使用結構進行控制;(6)嚴格國債期貨資金使用管理。同時為維護市場穩定,開辦了協議平倉專場。
事件發生後,國家監察部會同中國證監會、國家保密局聯合組成調查組,在上海市政府的配合下,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調查。並於9月20日公布了情況和處理結果。調查結果認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國債期貨「327」品種發生的事件,是一起在國債市場發展過快、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控制滯後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交易大戶蓄意違規、操縱市場、扭曲價格、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所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
調查結果指出,實際的直接責任者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違規聯手操作、擅自超限額持倉,僅「327」品種的持倉就超過了交易所為其核定的全部品種最高限額的一倍多。在市場異常波動價格不斷上揚的巨大壓力下,公司主要負責人明知嚴重違反交易規則,為扭轉公司巨額虧損,作出了大量拋空單打壓價格的錯誤決策,造成了市場的極大混亂。調查結果還指出,事件的另一責任者為遼寧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於2月23日上午把幾家關系戶空倉集中在海南某公司名下,通過無錫國泰期貨經紀公司(已被中國證監會依法取消經營資格)大量違規拋空,企圖壓低價格,以達到減虧或盈利的目的。當打壓無效時,又率先空翻多,製造市場假象,擾亂市場秩序。事件之前,該公司及其空方關系戶也存在聯手操作、超限額持倉達120多萬口的嚴重違規問題。
調查結果還認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對違規事件也應負一定的責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市場存在的過度投機所帶來的風險估計不足,交易規定不完善,風險控制滯後,監督管理不嚴,致使在短短幾個月屢次發生由於嚴重違規交易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在國內外造成很壞影響。
經過深入廣泛的調查取證,監察部、中國證監會等部門根據有關法規,對「327」事件的有關負責人員分別作出了開除公職、撤銷行政領導職務等紀委處分和調離、免職等組織處理,涉嫌觸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並對違反規定的證券機構進行了經濟處理。
「327事件」震撼了中國證券期貨界。在仲裁機關的調解下,2月27日、28日進行了協議平倉,但效果不甚理想,3月1日又進行了強行平倉。
局面剛剛明朗,又值兩會召開,對「327事件」責任的追究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後來,中紀委、監察部會同中國證監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在上海市政府配合下進行了4個多月的調查,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嚴肅處理。
萬國證券公司進行了改組,董事長徐慶熊、副董事長兼總裁管金生同時辭去所任職務。管金生鋃鐺入獄。
「327事件」的二號主角遼國發,由來自沈陽的高原、高嶺兄弟主持。「327事件」後,為了挽回巨額虧損,於3月份又試圖翻本,繼續在債市炒作「329」品種,結果再度虧損。遼國發案不僅是證券期貨違規問題,還有金融詐騙等嚴重犯罪,涉及金額數百億元。
「327風波」之後,各交易所採取了提高保證金比例,設置漲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國債期貨的投機氣氛。但因國債期貨的特殊性和當時的經濟形勢,其交易中仍風波不斷,並於當年5月10日釀出319風波。5月17日,中國證監會鑒於中國當時不具備開展國債期貨交易的基本條件,作出了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決定。至此,中國第一個金融期貨品種宣告夭折。
「327風波」與引發亞洲金融風暴的巴林事件只相差兩天時間,「327」事件同樣明顯暴露出我們對於高風險市場的內外監控能力相當不足。釀成「327事件」的具體原因有三點:其一,期貨業務的推出相當倉促,不僅缺乏經驗,也缺乏相應的監管法規,更重要的是對市場風險缺乏必要的認識。其二,國債期貨市場投機風氣極濃,違規造市、超額持倉、內幕交易現象相當嚴重。個別券商惡性投機,蓄意違規,對此卻缺乏監督,甚至可以在沒有相應保證金的情況下短時間內進行上千萬口的交易,也沒有即時預警機制。其三,有關327券分段計息加息及貼息消息的泄漏,是觸發此次事件的導火線。從歷史的角度來看,「327事件」未象巴林事件一樣引爆金融危機,可謂不幸之中的萬幸,其留下的教訓當然是相當深刻的。
但是,327國債事件的直接後果是中國期貨交易的因噎廢食,至今一提到期貨就聯想到了幕後操縱等黑暗面,使這個本來就不應該面對大眾的市場背負了太多的壞名聲。如果不是加入世貿後國際期貨業即將到來,中國期貨業仍不會聽到「芝麻開門」的聲音。對327國債事件,除了重新認識應吸取的教訓以更好地避免相關風險之外,也應適當消除其負面影響。期貨市場作為重要的避險工具,到了應該恢復的時候了。尤其是放開國企入市的問題,由於1996年國家規定金融系統資金不得進入期市,之後又對入市企業的稅務、財務發布了指導性建議,1999年的條例中規定國企只能做幾種相關產品的套期保值,不能參與投機買賣,這些規定嚴重限制了企業對期市的參與,需要加以重新考量。
事發後,萬國總裁管金生涉嫌違規操作被捕,並於1997年判處有期徒刑17年,罪名是受賄29.5萬元,挪用公款250萬元。竟然和違規操作一點都沾不上邊。

④ 股票問題

什麼是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股票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是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等。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股票一般可以通過買賣方式有償轉讓,股東能通過股票轉讓收回其投資,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不是債權債務關系。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負有限只任,承擔風險,分享收益。
股票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作為人類文明的成果,股份制和股票也適用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可以通過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籌集資金用於生產經營。國家可通過控制多數股權的方式,用同樣的資金控制更多的資源。目前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絕大部分是國家控股公司。
開始投資股票的步驟 :
1.攜帶身分證到證券公司開戶,這樣子以後你才有一個買賣下單的窗口。
2.證券公司護要求你到一家指定銀行開戶,這是為了方便(買股)代扣(賣股)代收股款用的。
3.在第一步驟中找一位認真一點的接單營業員。看不順眼就當場要求換人。這個人將來必須對你提供所有的市場資訊,如果一開始找個懶散的,你將無休無止地痛苦。
4.你得有一筆小錢,至少足夠買第一張股票。
5.等行情來就開始買賣。一般說來先看成交量,指數大跌且成交量降到均量一半以下時,買進風險很低,這叫九生一死,此時買股賠錢風險只有10%。反之,指數上漲且成交量降到均量一半以下時,買進風險很高,這叫九死一生,此時買股賠錢風險高達90%。大抵狀況如此。細部狀況可以跟營業員請教。
6.別貪。可以不停利,但一定要設停損。就是輸錢到20%(或25%,自己訂一個標准),一定要砍倉。20幾年來我在市場看過多少賠大錢的人,都是因為沒有停損。只要有停損觀念,永遠能東山再起。如果沒有停損觀念,或訂了停損點但沒有認真執行,很可能一次栽跟頭就把你打出股市20年,永無翻身之日這句話,你先記著,20年後再說我是不是危言聳聽!
7.賺到錢一定要做些善事,然後忘了這些事!為祖國許多赤貧同胞做點貢獻,積些陰德。
呵呵,再給你個網址,對新手最有用的了,從什麼是股票、投資股票的步驟等開始,一直到如何賣股票賺錢,應有盡有。
股票基礎知識
如何賣股票
股票秘笈
基金優選
高手看市:
股市是什麼?
股票市場是股票發行和交易的場所。根據市場的功能劃分,股票市場可分為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
發行市場是通過發行股票進行等資活動的市場,一方面為資本的需求者提供籌集資金的渠道,另一方面為資本的供應者提供投資場所,發行市場是實現資本職能轉化的場所,通過發行股票,把社會閑散資金轉化為生產資本,由於發行活動是股市一切活動的源頭和起始點,故又稱發行市場為「一級市場」。流通市場是已發行股票進行轉讓的市場。又稱「二級市場」。
流通市場一方面為股票持有者提供隨時變現的機會。另一方面又為新的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與發行市場的一次性行為不同、在流通市場上股票可以不斷地進行交易。
發行市場是流通市場的基礎和前提,流通市場又是發行市場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件。發行市場的規模決定了流通市場的規模,影響看流通市場的交易價格。沒有發行市場,流通市場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一定時期內,發行市場規模過小,容易使流通市場供需脫節,造成過度投機,股價颶升;發行節奏過快,股票供過於求,對流通市場形成壓力,股價低落,市場低迷,反過來影響發行市場的籌資。所以,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是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整體。
根據市場的組織形式劃分,股票市場可分為場內交易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
股票場內交易市場是股票集中交易的場所,即股票交易所。有些國家最初的股票交易所是自發產生的,有些則是根據國家的有關法規注冊登記設立或經批准設立的。今天的股票交易所有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管理,並有進行集中交易的固定場所,在許多國家,交易所是股票交易的唯一合法場所。在我國,1990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也開始試營業。
股票場外交易市場是在股票交易所以外的各證券交易機構櫃台上進行的股票交易市場,所以也叫做櫃台交易市場。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一些國家出現了有組織的、並通過現代化通信與電腦網路進行交易的場外交易市場,如美國的全美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NASDAQ〕。由於我國的證券市場還不成熟,目前還不具備發展場外交易市場的條件。
根據投資者范圍不同,我同股票市場還可分為境內投資者參與的A股市場和專供境外投資者參與的B股市場。

⑤ 327國債事件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一、1995年2月23日爆發的327國債期貨事件,可以說是建國以來罕見的金融地震。

327品種是對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代稱。由於其於1995年6月即將交收,現貨1992年3年期國債保值貼補率明顯低於銀行利率,故一向是頗為活躍的炒作題材。

市場在1994年底就傳言327等低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國庫券可能要加息;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不可能,因為一旦加息需要國家多支出10多億元的資金,在客觀形勢吃緊的情況下,顯然絕非易事。

於是,圍繞著對這一問題的爭議,期貨市場形成了327品種的多方與空方,該品種價格行情的最大振幅曾達4元多。

二、2月23日,財政部發出公告,關於1992年期國庫券保值貼補的消息終於得到證實。多頭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地乘勝追擊,而空方卻不甘束手就擒。雙方圍繞327高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空方的總指揮是萬國證券公司,二號主力遼寧國發(集團)公司。

在148.50元附近,空方集結了大量的兵力。但多方力量勢不可擋,一開盤,價位就跳空高開,數百萬的空單被輕而易舉地吃掉,價格大幅飆升,迅速推高到151.98元。16時22分,離收盤還有8分鍾。

正當許多人都以為大局已定時,風雲突變,730萬口(約合人民幣1460億元)的拋單突然出現在屏幕上,多方頓時兵敗如山倒。

最後雙方在147.50元的位置鳴金收兵。當日上海國債期貨總成交8539.93億元,其中80%即6800億元左右集中在327品種上。若按收市價147.50元結算,意味著一大批多頭將一貧如洗,甚至陷於無法自拔的資不抵債的泥坑。

交易剛結束,上海證券交易所、證管辦就接到了指有會員嚴重違規操作的控告。根據後來的處理結果,327事件被定性為一起嚴重的違規事件。

它是在國債期貨市場發展過快、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管理滯後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大戶蓄意違規、操縱市場、扭曲價格、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所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

三、作為327事件主要責任者的萬國證券公司,在這次大起大落的劇烈震盪中,一下子就陷入了滅頂之災。萬國證券成立於1988年7月18日,總裁管金生。

這家起步時只有3500萬元資本金的證券公司在短短6年的時間就發展成資產規模數十億元的綜合性公司,是中國證券業的一大奇跡。

萬國證券成立不到兩個月就先聲奪人,爭取到為義大利國民勞動銀行新加坡分行在倫敦發行歐洲日元證券作承銷商,成為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從事同類業務的第一家證券公司。

1992年,萬國證券又與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及香港長江實業集團聯合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大眾國際51%的股權,又創造了國內證券公司第一次在香港收購控股上市公司的奇跡。

1993年。萬國證券在首批券商信用評級中成為唯一獲得國內AAA最高信用級別的一家。

1994年,萬國證券A股交易占上交所總成交量的22%,B股則達到50%,在上交所會員中首屈一指。當年上市的上海12隻B股中有8隻是由萬國證券作國內主承銷商。

如日中天的萬國證券打起了「萬國證券,證券王國」的旗號,聲言要成為中國的野村、中國的美林。然而,在缺乏必要的監管條件下的過於順利以及由此滋長起來的狂妄自大及膨脹野心,卻成了它的「死穴」。

四、萬國證券的總裁管金生是上海外國語學院法國文學碩士,畢業後先後就職於上海市級機關、上海信託投資公司。曾擔任中美國際投資法研討會秘書長,由此而受歐共體邀請,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進修,獲法學碩士及商業管理碩士。

1988年學成回國,即著手創辦萬國證券公司。人生經歷上過於一帆風順,同樣容易養成一個人過於自負的性格。他風頭出盡,被尊為「中國證券教父」。

327事件後,人們指責管金生用家長制的那一套來領導全國最大的證券公司,而他本人卻感到還有一條,這就是萬國缺少監督機制。

如果說管金生在327品種上走了眼不過是一種偶然,那麼,他以及他所領導的萬國在327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則是一種必然。自從成為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幾乎所向無敵的虎狼之師,他們就太自以為是,也太自信了,他們以為國家不可能因其利率偏低而加息,因而一直在做空。

而當加息的消息被證實時,為了挽救公司可能出現的高達10億元以上的損失,便不顧一切地鋌而走險,違規惡炒。

2月23日下午,空方主力陣營中的遼國發臨陣倒戈,突然空翻多,使327品種的創出151.98元的天價。

在大勢既去的情況下,最後8分鍾,急紅了眼的空方司令萬國赤膊上陣,先以50萬口將價位打到150元,接著連續以幾個數十萬口的量級把價位再打到148元,最後一筆730萬口的巨大賣單令全場目瞪口呆,把價位封死在147.50元。

在這一陣緊鑼密鼓的狂轟爛炸之中,萬國共拋出1056萬口賣單,面值達2112億元,而所有的327國債總額只有240億元。也就是說,萬國賣空的數額超過了該品種總額的7.8倍。

管金生的一步之差,令萬國遭遇了它事業上的滑鐵盧,在管本人而言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滑鐵盧。

(5)國債期貨329擴展閱讀

「中國的巴林事件」

以萬國證券公司為代表的空方主力認為1995年1月起通貨膨脹已見頂回落,不會貼息,堅決做空,而其對手方中經開則依據物價翹尾、周邊市場「327」品種價格普遍高於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財政部決策動向等因素,堅決做多,不斷推升價位。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種上聯合做空的遼寧國發(集團)有限公司搶先得知「327」貼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為做多,使得「327」品種在一分鍾內上漲2元,十分鍾內上漲3.77元。

做空主力萬國證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當時的持倉量和價位,一旦期貨合約到期,履行交割義務,其虧損高達60多億元。

為維護自己利益,「327」合約空方主力在148.50價位封盤失敗後,在交易結束前最後8分鍾,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萬手、價值1400億元的巨量空單,將價格打壓至147.50元收盤,使「327」合約暴跌3.8元,並使當日開倉的多頭全線爆倉,造成了傳媒所稱的「中國的巴林事件」。

「327」國債交易中的異常情況,震驚了證券市場。事發當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關各方緊急磋商,最終權衡利弊,確認空方主力惡意違規,宣布最後8分鍾所有的「327」品種期貨交易無效,各會員之間實行協議平倉。

⑥ 請教跨國轉帳的問題!

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研究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表10 1998年世界部分國家與我國保險市場集中率比較

國家
非壽險

公司數量
前五位非壽險

公司份額(%)
壽險公

司數量
前五位壽險公司

市場份額(%)

中國
12
99.8
8
99.2

日本
/
53.6
/
60.4

韓國
16
71.5
29
78.7

俄羅斯
1393
24
NA
52

巴西
113
49
103
59

美國
/
30.16
/
/

資料來源:Sigma No.4, 2000.

經濟,市場起步較晚,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多,使公司整體發展和競爭參與度遠遠達不到市場發展的需要,保險市場集中率居高不下。因此,我國保險業要打破壟斷,完善競爭體制勢在必行。

5.融資渠道比較

在發達國家,保險業積聚和融通資金的能力僅次於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上,保險公司是最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如美國保險公司投資業務量與其金融市場全部業務量的1/3以上),投資是保險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而中國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資金運用范圍十分狹窄,僅限於銀行存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規定其他少數幾種資金運用方式,資金融通作用有限。目前我國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這使得國內保險業無法較快提升實力,也降低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證券業

關於證券業,我們將在證券化程度(證券市場市值/GDP)、證券市場體系、投資者結構和證券公司業務等方面,通過與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的綜合比較,來了解中外證券業發展的情況。

1.證券化程度比較

一國證券市場市值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國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美國、日本、英國證券市場該比例1995年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我國證券市場2000年證券市場市值與GDP的比為53.79%,2001年證券市場股價大幅度下跌,比例有所下降,為45%(見表11)。

表11 證券化程度的國家比較

國家
美國(%)
日本(%)
英國(%)
中國(%)

年份
1995
1995
1995
2000
2001

證券市場市值/GDP
95.5
83.5
121.7
53.79
45

資料來源: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

從表中可以看出,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經濟總量中證券化的比例不高,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國證券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2.證券市場體系比較

美國證券市場體系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眾多區域證券交易所、OTC場外交易構成,形成了一個適應不同企業需求的證券融資、交易的證券市場體系。而我國現在只有功能基本雷同的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基本是單一的證券市場。交易品種也只有三種:股票、債券、基金,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種幾乎是空白。如圖所示,在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市值結構中,股票市值佔97%,債券市值2%,基金1%,可見債券和基金發展嚴重滯後。

圖3 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值結構比例

3.投資者數量比較

據截止1998年底的美國官方資料統計,僅共同基金,美國就有4400萬家庭共77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30%)參與,家庭財產的25%是基金和股票。而我國證券市場開戶人口的比重只有3%,證券資產在全部金融資產中的比例僅為5%左右。

4.投資者結構比較

實踐證明,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是由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市場,而我國證券投資者結構中,99%為中小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比例僅為1%,所佔比例相當小。相比之下(見圖4),美國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由機構直接或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53%。而1995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1997年的該項數據為81%,差距明顯。

圖4 美國股市投資者結構

除此之外,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一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另一方面,我國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大的基金規模也只有30個億基金單位。

5.證券公司業務比較

截止2001年6月,我國登記注冊證券公司有101家,其中綜合類證券商14家,其他則屬於過渡期、正在規范或尚未規范的公司。合計注冊資本約515億元(其中,中外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注冊資本為一億美元),營業部總數為1923家。總體情況是券商規模較小,競爭力較低(見表12)。

表12 國內外證券公司業務比較(截止2000年)

國內證券公司(萬元)
國外證券公司(萬美元)

宏源證券
海通證券
摩根·斯坦利·添惠
美林公司
高盛公司

資產總額
509 242
3 160 000
42 679 400
40 720 000
28 976 000

凈資產
62 525
537 700
1 927 100
2 101 800
1 653 000

營業收入
35 548
/
4 541 300
2 678 700
3 300 000

凈利潤
8 177
152 000
545 600
378 400
306 700

凈資產收益率
13.085%
28.27%
28.31%
18.00%
18.55%

資料來源:陳崢嶸:「加入WTO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證券投資》周刊,2001年第44期。

從表12可以看出,我國國內證券公司的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均低於國外證券公司,業務競爭力低。

6.網上交易比較

網上證券交易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證券經營模式,降低了經營成本和風險,並能夠提供快速而方便的信息服務。我國網上交易發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2月末,我國網上委託交易的客戶開戶數達376萬戶,今年1—2月份網上委託交易量達425億元,占滬深交易所1—2月份股票(A、B股)、基金總交易量6814.28億元(雙邊計算)的6.24%。而美國到2001年網上帳戶就已經達到2100萬戶,資產總額達到9410億美元,網上交易占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20%左右。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網上交易還有待發展。

參考文獻:

1. 世敏、戴國強:《2002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

2.裴光:《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雪峰:《保險業如何做穩》,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

3.焦謹璞:《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的構造》,《金融論壇》2001年第10期。

5.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證券時報》。

6.《金融與保險》2002年第9期。

⑦ 新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第八部分

228、企業出資人權益確認糾紛
229、侵害企業出資人權益糾紛
230、企業公司制改造合同糾紛
231、企業股份合作制改造合同糾紛
232、企業債權轉股權合同糾紛
233、企業分立合同糾紛
234、企業租賃經營合同糾紛
235、企業出售合同糾紛
236、掛靠經營合同糾紛
237、企業兼並合同糾紛
238、聯營合同糾紛
239、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1)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2)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3)外商獨資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4)鄉鎮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240、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糾紛
241、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糾紛 242、股東資格確認糾紛
243、股東名冊記載糾紛
244、請求變更公司登記糾紛
245、股東出資糾紛
246、新增資本認購糾紛
247、股東知情權糾紛
248、請求公司收購股份糾紛
249、股權轉讓糾紛
250、公司決議糾紛
(1)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
(2)公司決議撤銷糾紛
251、公司設立糾紛
252、公司證照返還糾紛
253、發起人責任糾紛
254、公司盈餘分配糾紛
255、損害股東利益責任糾紛
256、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
257、股東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責任糾紛
258、公司關聯交易損害責任糾紛
259、公司合並糾紛
260、公司分立糾紛
261、公司減資糾紛
262、公司增資糾紛
263、公司解散糾紛
264、申請公司清算
265、清算責任糾紛
266、上市公司收購糾紛 267、入伙糾紛
268、退夥糾紛
269、合夥企業財產份額轉讓糾紛 270、申請破產清算
271、申請破產重整
272、申請破產和解
273、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
274、請求確認債務人行為無效糾紛
275、對外追收債權糾紛
276、追收未繳出資糾紛
277、追收抽逃出資糾紛
278、追收非正常收入糾紛
279、破產債權確認糾紛
(1)職工破產債權確認糾紛
(2)普通破產債權確認糾紛
280、取回權糾紛
(1)一般取回權糾紛
(2)出賣人取回權糾紛
281、破產抵銷權糾紛
282、別除權糾紛
283、破產撤銷權糾紛
284、損害債務人利益賠償糾紛
285、管理人責任糾紛 286、證券權利確認糾紛
(1)股票權利確認糾紛
(2)公司債券權利確認糾紛
(3)國債權利確認糾紛
(4)證券投資基金權利確認糾紛
287、證券交易合同糾紛
(1)股票交易糾紛
(2)公司債券交易糾紛
(3)國債交易糾紛
(4)證券投資基金交易糾紛
288、金融衍生品種交易糾紛
289、證券承銷合同糾紛
(1)證券代銷合同糾紛
(2)證券包銷合同糾紛
290、證券投資咨詢糾紛
291、證券資信評級服務合同糾紛
292、證券回購合同糾紛
(1)股票回購合同糾紛
(2)國債回購合同糾紛
(3)公司債券回購合同糾紛
(4)證券投資基金回購合同糾紛
(5)質押式證券回購糾紛
293、證券上市合同糾紛
294、證券交易代理合同糾紛
295、證券上市保薦合同糾紛
296、證券發行糾紛
(1)證券認購糾紛
(2)證券發行失敗糾紛
297、證券返還糾紛
298、證券欺詐責任糾紛
(1)證券內幕交易責任糾紛
(2)操縱證券交易市場責任糾紛
(3)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
(4)欺詐客戶責任糾紛
299、證券託管糾紛
300、證券登記、存管、結算糾紛
301、融資融券交易糾紛
302、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糾紛 303、期貨經紀合同糾紛
304、期貨透支交易糾紛
305、期貨強行平倉糾紛
306、期貨實物交割糾紛
307、期貨保證合約糾紛
308、期貨交易代理合同糾紛
309、侵佔期貨交易保證金糾紛
310、期貨欺詐責任糾紛
311、操縱期貨交易市場責任糾紛
312、期貨內幕交易責任糾紛
313、期貨虛假信息責任糾紛 314、民事信託糾紛
315、營業信託糾紛
316、公益信託糾紛 317、財產保險合同糾紛
(1)財產損失保險合同糾紛
(2)責任保險合同糾紛
(3)信用保險合同糾紛
(4)保證保險合同糾紛
(5)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
318、人身保險合同糾紛
(1)人壽保險合同糾紛
(2)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
(3)健康保險合同糾紛
319、再保險合同糾紛
320、保險經紀合同糾紛
321、保險代理合同糾紛
322、進出口信用保險合同糾紛
323、保險費糾紛 324、票據付款請求權糾紛
325、票據追索權糾紛
326、票據交付請求權糾紛
327、票據返還請求權糾紛
328、票據損害責任糾紛
329、票據利益返還請求權糾紛
330、匯票回單簽發請求權糾紛
331、票據保證糾紛
332、確認票據無效糾紛
333、票據代理糾紛
334、票據回購糾紛 335、委託開立信用證糾紛
336、信用證開證糾紛
337、信用證議付糾紛
338、信用證欺詐糾紛
339、信用證融資糾紛
340、信用證轉讓糾紛

⑧ 港股怎麼算的,收益變少了

盤中的數據只是估算,有些錯誤並不奇怪。
跟A股一樣,港股當天的交易要到收盤後才開始清算,通常要四五個小時才能看到准確的數據。假如提取現金的話,還要等到第三天(A股第二天可取)。

⑨ 資本市場的圖書目錄

資本市場導論 1
第1篇 股票市場 23
第1章 現代公司制度 25
1.1 公司的法律特徵 27
1.2 公司與獨資企業、合夥企業 28
1.3 公司的類別 28
1.4 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 31
1.5 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 33
第2章 股票概述 41
2.1 股票與債券的關系 41
2.2 股票的概念與特徵 43
2.3 股票與股份的區別 45
2.4 股票的法律性質 45
2.5 股票的種類 46
2.6 股票的價值 57
第3章 股票市場概述 61
3.1 股票市場的籌資者 62
3.2 股票市場的投資者 64
3.3 股票市場的管理者 64
3.4 股票市場的中介機構 65
3.5 股票市場的格局 70
3.6 證券交易所 75
3.7 股票市場指數 85
第4章 股票的發行與上市 89
4.1 股票發行的目的 89
4.2 股票發行的條件 91
4.3 股票發行的方式 92
4.4 股票發行的程序 96
4.5 股票上市 97
第5章 創業板市場 99
5.1 新經濟、風險投資與創業企業 99
5.2 創業板市場的主要模式 113
5.3 我國的創業板市場 137
5.4 中國股票市場存在的問題 148
第2篇 債券投資 157
第6章 債券投資概述 159
6.1 債券的定義、構成要素及特徵 159
6.2 債券投資和其他投資方式的聯系與區別 162
6.3 債券的主要種類 165
6.4 債券的歷史發展 173
第7章 債券市場 175
7.1 債券市場的涵義和種類 175
7.2 債券市場的歷史發展 176
7.3 債券市場的功能與作用 177
7.4 我國的債券市場 178
7.5 債券市場的參與主體 181
第8章 主要債券品種 185
8.1 國家債券 185
8.2 國庫券 190
8.3 金融債券 192
8.4 公司債券 195
第9章 債券的發行 199
9.1 債券發行的目的 199
9.2 債券發行市場的構成 202
9.3 債券發行的條件 205
9.4 債券發行的方式 210
9.5 債券的信用評級 214
第10章 債券的上市與交易 217
10.1 債券上市制度 217
10.2 債券的交易 219
第3篇 期貨市場 225
第11章 期貨市場概述 227
11.1 期貨交易 227
11.2 期貨合約 235
11.3 期貨市場 239
第12章 期貨品種 245
12.1 期貨品種上市的條件 246
12.2 金融期貨 247
12.3 外匯期貨 251
12.4 利率期貨 255
12.5 股票指數期貨 260
12.6 期權交易 266
第13章 期貨市場的組織結構 271
13.1 期貨交易主體 272
13.2 期貨交易所 273
13.3 期貨交易中介機構 279
13.4 期貨交易結算機構 283
第14章 期貨市場的運作原理及風險分擔機制 287
14.1 期貨市場的運作原理 287
14.2 期貨市場的風險分擔機制 288
第4篇 資本市場中的企業運營戰略 291
第15章 企業資本運營戰略——從生產經營到資本運營的飛躍 293
15.1 從生產經營到資本經營 294
15.2 建立企業的資本運營戰略 296
15.3 小結 297
第16章 資本運營的主要內容 299
16.1 金融資本運營 299
16.2 產權資本運營 300
16.3 無形資本運營 301
16.4 小結 302
第17章 兼並與收購 303
17.1 企業並購的優勢 304
17.2 企業並購的成本 305
17.3 企業並購的原則 305
17.4 企業並購的分類 306
17.5 企業並購的作用 307
17.6 企業並購的風險 312
17.7 企業並購的程序 313
17.8 並購的重要形式:要約收購 317
17.9 並購中存在的問題 322
第18章 企業重組 329
18.1 企業重組的分類 329
18.2 企業重組的作用 332
18.3 資產重組 333
18.4 債務重組 337
參考文獻 339
後記 341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