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外匯期貨期末論文
❶ 關於外匯期貨交易的對沖問題。
所謂期貨對沖,是指兩個相關品種,數量相同,方向相反,同時開倉,同時平倉的操作。
合約到期日,貨幣品種不同,都沒關系,構成對沖。
但是你開倉時間不同時,是不形成對沖的。你可以在交割日到前平倉,差價形式。
❷ 關於外匯期貨的問題
期貨的概念很大,外匯也只是期貨中的一種,外匯炒的是各個國家錢幣的兌率,期貨還可以是股指期貨等,看你想操作什麼品種,炒股指的話,門檻都在50萬,你說想投1萬的話估計還開不了戶,更別說交易了,當然也有小盤的,比如說小恆指5000塊就可以開戶了,外匯的門檻大概在5000美金,也就是三萬多一點,近期我也在了解外匯的盤,我也不懂英文,只要記一下哪個國家的幣種兌哪個國家的幣種就可以了,至於外匯分析方面,我看了兩天的盤,暫時還沒找到門路,股票的分析我是風風火火的,但是在外匯裡面一點用都沒有,呵呵,不過我還是會繼續學習的,也希望能與你多交流一下心得。
(總之期貨很多種,你選擇性的操作吧,小恆指是最適合不過了,但是我沒考究過他是不是合法的,建議就多投一點做外匯吧,這樣才可以和我交流點心得,嘻嘻)
不好意思現在才看到樓上所說到的農產品的問題,農產品屬於現貨,不是期貨,不過跟期貨的操作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就在於現貨有一個期限性,比如一個季度,半年或者一年,只能操作這么長時間,時間一到,如果你還持有沒賣出去的話,你也不可以再賣了,只能到相應的地方去提取現貨,股票單位講手,現貨單位講批,一批貨也看他們是有多少,有些現貨一批都有幾千斤,到時候可能就幾千斤幾千斤的農產品拿在手裡,估計你就成賣菜的了,不過一般來說大家都會在兌現之前就斬倉了,這個現貨交易的投資不用很大,多少錢都可以,幾百都可以,但是收益的話就可想而知了。現貨的弊端就在於一些商品沒有經過備案,如果一經查,第3方存管的錢也拿不回來,如果是有備案的話,那手續費就高一倍。如果想詳細了解的話,給我滿意答案吧,哇哈哈。
❸ 關於股指期貨的論文題目,大家幫忙定一下
關鍵在於你將提出什麼樣的相關建議。
我給你個建議吧,依照目前的股指期貨合約規則,合約乘數是300點,目前模擬交易的最低保證金率是16%,在4000點的位置上,每手合約的價值是120萬,需保證金約20萬,如果股指期貨投資者為了控制風險,其倉位不應在半倉以上,則參與期指的資金門檻是40萬。但投資者參與商品期貨卻是有2萬元就能玩起來,於是可以預期,未來應該像香港一樣開設迷你合約,允許中小投資者參與。
你可以研究一下香港的迷你合約。論文標題是《股指期貨的迷你合約及發展策略》
❹ 求一關於股票,期貨,外匯實踐心得體會的論文
自己最近操作中一些問題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耐心不足,沒有堅持等到勝率足夠高的機會就貿然進場,甚至進場時已經知道輸贏機會各半,勝算不高仍盲目進場,自律性不足,進場太隨意。失敗後往往還不止損,加大艙位去救,小疏忽造成大虧損,得不償失,實際上真正的好機會自己也是知道的。如果能夠耐心等到機會出現才進場,盈利會更有信心。
2、止損沒設或設立的位置不好,止損位經常容易被打掉,之後行情反轉,總結下來是自己的止損位設置太靠近了,沒有給價格波動留下足夠的空間,究其原因仍然是進場點不好,沒有足夠耐心等到最好的進場點,往往使得止損不得不設的很緊,也反過來造成了被打掉止損後行情反轉。
3、外匯操作中可以多次進出,自己靈活性不足,經常盈虧反復,上上下下,其實如果買賣點掌握的好,完全可以小賣點先出來兌現獲利,之後再進去,多次累積獲利。這主要受股票操作思維影響,靈活性不夠,甚至自己在股票操作中也不夠靈活,往往看到一個小級別賣點出現了,知道要回跌了,仍然不知道高拋一部分,低再吸回做差價降低成本。持股不動就無法降低成本,也容易被震盪洗出。如海南海葯最近的操作,如果在高位低級別賣點先出一部分,等低位回補,就很好掌握主動權了。不會被洗出。
4、持股信心不足,提前止盈很多次,這主要是見不得盈利擴大,賺點小錢就想走得本性導致的。也是對行情判斷信心不足,缺乏系統的原因。如果一個上漲或下跌中低級別的中樞尚未成立,行情是不可能一下反轉的,可以有信心的持股。
5、關於震盪波段和趨勢的操作思路。從前認為這兩者有矛盾,即震盪波段是買在布林下軌道、前支撐處,而趨勢操作卻要求追強勢股,買在突破處。現在認識到首先一定要買相對強勢的股票,如果大盤是普跌時,買布林下軌底背離時相對強勢股票。如果上漲趨勢中,可以買強勢股的回調,可以在日線的第三類買點(同時是小級別的布林下軌發生背離時)買入,即買強是買高級別的強勢,而買背離是買低一級別的背離(在高級別圖表上,此類背離可能只是一個突破後的小回調,反而構成了第三類買點),由此,兩者並不矛盾。當然,追超跌反彈,也可以買跌的深的,離最後一個中樞遠的,但那又是另一種思路了,如果行情是震盪的,在布林下軌買入的,到了上軌附近拋還是不拋,就看此時小級別的圖上有沒有發生背離,如果發生了,最好還是拋一拋。如果小級別圖上走勢很強,就沒必要在上軌拋了。
6、下跌後的第一波反抽,如果還不能碰到最後一個中樞,可見反彈之弱,繼續下跌的可能很大。反而構成了第三類賣點。如果進入了中樞內的,強弱一般,如果突破中樞上軌的,反彈很強,如果突破後的回調不破中樞上軌的,反而可能構成第三類買點。成為強勢股。
7、關於順勢和逆勢的一句話,即為順大勢、逆小勢。絕對不可反過來。
❺ 一篇關於外匯與匯率的論文,謝謝哦
這還用花錢,還用找人?自己找書抄上一些,自己寫上一些心得體會和計劃,不就是一篇了?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學會了才是自己的!
❻ 我國有哪些企業在做外匯期貨的套期保值,論文急求!!!!!!!
開什麼玩笑啊,國內法律規定是個人和企業不能擅自進行外匯交易的,現在市面上做外匯交易的都是黑市商,套期保值你只要說說理論好了,就別想著舉例了!
http://wenku..com/search?word=%E5%A4%96%E6%B1%87%E5%A5%97%E6%9C%9F%E4%BF%9D%E5%80%BC&ie=utf-8&lm=0&od=0
❼ 關於外匯期貨
投資咨詢有幾家不是騙人的,看看北京的黑嘴就知道了。境外代理本身就是個很模糊的東西,你在大陸一般人如何能清楚母公司的具體狀況?一般這些咨詢公司都是在香港注冊,而香港也是離岸公司的注冊聖地,一個單位裡面可以有幾十個企業的注冊地址,那些離岸公司代理甚至安排人幫你接電話。。。10W不到的注冊費用,想想就知道能有幾分真,會有幾分假;早年常說外匯咨詢公司不少都做對賭盤,拿自己客戶的頭寸與自己或者其他客戶的頭寸虛假成交,現在不知道有多少,黃金從前年大熱到現在,這類咨詢公司更是多如牛毛,可信度是多少,我也不知道。至於是不是代理客戶資金,那要看客戶自己的意願,我認識的少數幾個做外匯的都是自己交易,只找了境外經紀開戶,其他的自理,機構代理多數是沒有保本代理模式的,虧了是你的,賺了分他點,無論虧和賺機構都有管理費拿。
另外,資本市場本身就是博傻游戲,說白了就是你比人聰明,你騙了別人的錢進自己的口袋,你就賺了;所以真做了這行,沒有絕對不騙人的。
所以別那麼多心理負擔,能給你騙的人自己都會送上門,你騙不了的人你上門都找不到。
❽ 關於期貨論文的選題(急)
寫玻璃,剛上市。
要不然就寫燃油。以前有交易量,現在為啥就沒了。為啥航空公司不做國內期市。這裡面問題大了去了。
要不然就寫鉛,為啥剛上市交易量呼呼的,現在沒了。為啥企業不參與。
❾ 關於股指期貨的論文題目,請大家幫下忙
《推出國內股指期貨品種適宜性研究》
《論股指期貨品種推出的作用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論股指期貨品種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❿ 要用它做期末論文,327國債期貨價格分析用的,有沒高手幫忙闡述一下(上漲、下降的原因。1000字左右。急)
國債327事件原因之深度分析
中證視點:強化中介責任 推進發行改革 鬆口氣 時未至 A股發行可向Facebook學什麼 山城裡的「麻辣會」 搶手的礦產信託 上交所1、管金生在最後交易日的臨收市前拋出700多萬口合約把合約價格打壓下去。但是在收市後所有未平倉的合約都要進行實物交割,他根本交割不了這么多國債。為什麼還要這么做?
事件猜測猜測:管金生在臨收市前拋出大量空單的目的有兩個:(1)促成協議平倉;(2)打壓國債期貨的價格,降低結算價格。所謂協議平倉,一般都是在多、空雙方都出現違規行為的情況下,監管者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雙方平倉。協議平倉的原則一般是「賠者少賠,賺者少賺」。在327事件發生前,國債期貨市場上已經有過多次協議平倉,並且在327國債事件中多、空雙方都違規了,管金生當然不肯就這么束手就擒。於是乎,他就棋行險招,大拋空單,以造成更大的影響,使監管者和社會注意到該事件,並可能發現多、空雙方都違規的事實,從而迫使監管者再次行政干預,促成協議平倉。因為協議平倉時的價格一般是以收市日的結算價格為參照的。所以,如果大量拋單的兩個目的都達到的話,管金生就可能不僅減少了自己的損失,還能把多頭主力(中經開)也拉下水,以解心頭之恨。
金融背景當時期貨市場管理很亂,國債期貨是十分狂熱的。貼補率的博弈1994年,國內面臨兩位數的高通脹壓力,銀行儲蓄利率達到10%以上,固定利率的國債自然少人問津,當時公布的保值貼補率為8%,而且每月都不斷上升,到12月突破兩位數,受此刺激,「327」國債期貨的價格開始直線上漲。從1994年10月的110多元上漲到1995年初的140多元,上漲了20%多。
當時,國債期貨保證金的標準定在2.5%,也就是繳納250萬保證金可以做1億元市值的交易,20%以上的上漲幅度意味著在短短的三個月內,買入者已經有了相當於本金十餘倍的暴利!投資機構能日進千萬,欣喜若狂。當時有這樣一個插曲:某機構客戶代表上午打電話給公司本部,要求再想辦法籌資,趁行情如火如荼再做1000萬進去,但過了一小時後,該客戶電話再次打回本部,告訴那邊說:你那1000萬不用籌了,我這邊剛才已經賺出來了!「327」國債應該在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與當時的銀行存款利息和通貨膨脹率相比,「327」的回報太低了。
內部傳言於是從1995年2月初開始,市場上開始傳聞財政部又將提高保值貼補率,「327」國債將會以148元兌付。面對傳聞,市場出現了急劇分化,權傾一時的國內證券界「教父」人物,時任萬國證券總裁管金生認為,宏觀調控三年的三大目標第一條就是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因此沒有可能再提高保值貼補率,而且財政部也沒有必要為此多支付10多億元的利息,使財政更加吃力。管金生的觀點代表了當時一批券商的看法,因此,他們把寶都押在做空上。
這個時候,中國經濟開發總公司開始進場堅定地做多,當時市場上絕大部分的中小散戶和部分機構也做多,他們的看法就是通貨膨脹短期內肯定是控制不住的,保值貼補肯定會漲,327國債的兌付價也會跟著漲。到當年的2月中旬,「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市場界限已經清楚的劃出來了:滿山遍野的散戶和中小機構,跟著「多頭司令」中經開做多;萬國證券和遼國發等一批機構做空。到2月23日,「327」合約每漲跌1元,萬國的賬面上就將浮動4億元的盈虧。有知情者後來評論說,其實這個時候,多空都已經沒有退路了,由對政策預期的差異變成了市場上的資金博弈。
法律手段法律手段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規約束。1994年11月22日,提高「327」國債利率消息剛面世,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國債期貨就出現了振幅為5元的行情,未引起注意,許多違規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公正的處理。在「327」國債的前期交易中,萬國證券預期已經形成錯誤,當出現無法彌補的巨額賬面虧損時,乾脆以攪亂市場來收拾殘局。事發後第二天,上交所發出《關於加強國債期貨交易監管工作的緊急通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頒布了《國債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中國終於有了第一部具有中國性效力的國債期貨交易法規。但卻太晚了。
保證金規定不合理,炒作成本極低。「327」事件前,上交所規定客戶保證金比率是2.5%,深交所規定為1.5%,武漢交易中心規定是1%。保證金水平的設置是期貨風險控制的核心,用500元的保證金就能買賣2萬元的國債,這無疑是把操縱者潛在的盈利與風險放大了40倍。這樣偏低的保證金水平與國際通行標准相距甚遠,甚至不如國內當時商品期貨的保證金水平,無疑使市場投機成分更為加大,過度炒作難以避免。
缺乏規范管理和適當的預警監控體系。漲跌停板制度是國際期貨界通行的制度,而事發前上交所根本就沒有採取這種控制價格波動的基本手段,出現上下差價達4元的振幅,交易所沒有預警系統。當時中國國債的現券流通量很小,國債期貨某一品種的可持倉量應與現貨市場流通量之間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並在電腦撮合系統中設置。從「327」合約在2月23日尾市出現大筆拋單的情況看,交易所顯然對每筆下單缺少實時監控,導致上千萬手空單在幾分鍾之內通過計算機撮合系統成交,擾亂了市場秩序,鑽了市場管理的空子。
管理漏洞管理漏洞,透支交易。中國證券期貨交易所以計算機自動撮合為主要交易方式,按「逐日盯市」方法來控制風險,而非「逐筆盯市」的清算制度,故不能杜絕透支交易。交易所無法用靜態的保證金和前一日的結算價格控制當日動態的價格波動,使得空方主力違規拋出千萬手合約的瘋狂行為得以實現。
監管職責監管職責不明確。中國的國債期貨交易最初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推出的,《辦法》頒布前,中國一直沒有在法律上明確國債期貨的主要主管機構。財政部負責國債的發行並參與制定保值貼補率,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包括證券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的審批和例行管理,並制定和公布保值貼補率,證監會負責交易的監管,而各個交易組織者主要由地方政府直接監管。多頭監管導致監管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現監管措施上的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