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美國期貨價格
❶ 美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期貨市場作市場經濟體系高級組織形式美完備發展品種創新、制度創新市場監管、風險管理美期貨市場體系達種熟境界其功運作已世界各發展現代市場經濟所關注效仿典範
美金融期貨父利奧·梅拉梅德說史預測未存風險職業消息總受歡迎沒實現或者恰恰預期相反則遭痛斥自期貨期權問世直視神秘遭受惡意攻擊且些討喜歡經濟現象替罪羊19世紀初期美現代期貨交易西部邊疆區發源芝加哥城市商業發展西部區肥沃平原盛產麥及其農產品促並奠立現代期貨市場形發展狀況沒立進行規范美期貨市場呈現著投機度混亂序狀態尤其美內戰由於通貨緊縮導致商品特別農產品價格期低迷農民經濟權益受極損害規范律規嚴密市場監管體系急需期貨市場實現維護市場秩序種探索努力歷經100仍斷進行著
1974美修訂期貨交易律規頒布《商品期貨交易委員》宣告美期貨交易管理體制由聯邦政府(美商品期貨交易委員簡稱CFTC)監管、行業協(美期貨業協簡稱NFA)自律交易所自我管理三級管理體制相結合模式式構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犯罪行效控制公公透明交易場所逐步現實投資者利益切實保護綜觀美期貨市場監管體系其主要特點體系規范工明確管理嚴密三層監管框架相互補充起預測風險、解決漏洞、懲罰違規等作用明確職責維護市場穩定
CFTC美期貨市場高管理監督機構具總攬全局權力所期貨交易進行管轄依據期貨行業協與交易所報告取締各種欺詐行;向公眾宣布各種期貨交易信息保證信息公化等維持交易市場穩定序交易公平、公公CFTC採取些做:
首先保持與期貨交易所、交易商、清算行等期貨交易機構全面接觸解期貨交易信息尤其期貨市場戶持倉部位確保信息透明防止戶操縱做風險防範
其針緊急風險採取控制行提高保證金、強制平倉等兩種措施比較用效強制平倉手段極少使用旦採取則帶相交割風險給市場造混亂局面調整保證金則比較通行調整前要先採用標准投資組合風險析系統即SPAN系統評估市場風險程度由計算相應保證金水平利於提高資本利用率
NFA美全期貨協行業性自律組織由期貨行業士組主要職能確保客戶公待遇維護市場秩序客戶指所美事期貨交易期貨公司與經紀根據美特別立凡美事期貨交易期貨公司與經紀都必須加入全期貨協確保客戶公待遇NFA全行業實施效監管
首先監控市場交易行主要通訓練素職員監控同要審查交易所報告數據進行必要問詢旦發現市場違規行存錯誤報單、轉移交易記錄交易所記錄等則需向交易所關委員報告關結其於期貨公司與經紀財務狀況要進行檢查監督保證其經營資金保持規定水平旦發現達規定水平期貨公司與經紀受罰款、停業等嚴厲處同全期貨協建立仲裁系統用處理客戶與員間或員與員間各種糾紛員必須服全期貨協作裁決
美期貨交易所交易進行場所期貨交易自我監管組織監管職能:
首先要交易所內員資格員行進行監管審核員資格要調查申請者信用狀況、財務責任范圍、性及廉潔性等問題旦員審資格核通員行則要受嚴格監督員交易行要符合規定
其交易所場內交易或經紀進行嚴格監督管理種監管面要求場內交易必須具良專業能力職業道德另面允許場內交易進行違規交易允許交易間私協議買賣合約等
維持良市場秩序保證市場公公透明運行吸引更投資者參與增加市場流性交易所需盡力發現市場潛風險苗防範於未
剖析研究美期貨市場監管三層體系我兩點啟示:
其風險事故事先防範及態監控核內容期貨市場處布滿陷阱滿鮮花令畏令神往期貨交易風險交易種風險控交易規則穩定性、計算機技術性、交易程序合理性交易所執行管理政策公性等確定素通預先防範及態監控克服美市場監管體系期貨交易所、全行業協、再商品期貨交易委員層層關搞環節審查、控制主體行、嚴懲違規現象做公平、公公效維護市場穩定
其二交易所行業協起至關重要作用交易所期貨交易基層組織直接反饋信息源期貨行業協則處於傳達位聯結著政府與交易所都家層進行監管基礎家層期貨市場進行監管才能保證整市場序保證整家資本市場穩定保證市場經濟體系運轉
美規范化期貨市場監管體系於完善期貨市場監管體制建立新型適合情監管模式重要借鑒啟示作用期貨市場建立發展歷史僅10間短、規模缺乏相適應律規環境於市場風險預測、市場違規行防範夠嚴密給市場發展帶嚴重影響必要借鑒美市場監管體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期貨交易所、行業協、政府三級監管模式同協調三者間關系逐步接近市場管理模式完善市場經濟體系
❷ 歷史上的美國的價格政策
90年代美國財政貨幣政策研究及其借鑒意義 關閉窗口
搞要:盡管全球經濟疲軟,美國還是在1990一1991年的經濟衰退後連續第9個年頭保持經 濟增長,並且強勁的經濟增長是與低通貨膨脹、低失業率、低財政赤字並存的.美國經濟之所 以能長時間擴展,除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外,最主要的原因是90年代以來美國實行了適宜的財政 貨幣政策。分析美國90年代財政貨幣政策的內容及特點,對於完善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具有重 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美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美國經濟自1991年3月走出衰退期以來,一直保持乎穩持續的發展,至今已持續增長了1 00多個月。進入90年代,美國經濟以乎均每年3%的速度穩步增長,而且經濟發展速度沒有減 緩下來的跡象。在這次經濟擴張中,美國經濟呈現了近幾十年少有的「一高三低」的良好運行 態勢,主要標志是;
(1)經濟持續增長。1992—1998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依次為 2.6%、2.7%、3.5%、2.0%、2.8%、3.7%和3.9%,在連續7年的期間里,經濟增 長幅度始終在2.5%一4.o%之間。
(2)失業率大幅度下降。自1992年以來,美國失業率一直 遞減,1992—1996年的失業率分別為7.4%、6l 9%、6.0%、5.4%,1997年降至4.8%, 目前僅為4.3%,是30年來的最低水平。
(3)通貨膨脹持續走低。1991年3月至l 995年,以消 費物價增長幅度表示的通貨膨脹率為11.9%,年平均為2.98%,1996年為2.6%,1997年降 至1.7%,l998年又降至1.456,為33年來的最低水平。
(4)財政赤字逐年減少。1992年美國 財政赤字為29N億美元,此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削減。1993—1997年聯邦赤字分別為2547億美元 、2031億美元、1639億美元、1073億美元、220億美元,1998年美國聯邦預算在數十年後首次 出現了盈餘。 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功的業績,除有利的國際環境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克林 頓政府推行了較為合理的財政政策和正確的貨幣政策。
一,90年代美國財政貨幣政策的內容與特點
(一)財政政策
80年代裡根執政以後,制定了以供給學派理論為依據的財政政策,大幅度隨稅並簡化稅 收制度。里根的減稅政策使美國的財政赤字翻了幾番,成為美國經濟的一個「惡性腫瘤」『因 此,1993年柯林頓上台後,針對里根政府輕財政政策、重貨幣政策留下的後遺症,提出了以削 減財政赤字為中心內容的「振興美國經濟計劃」,並施行了以增加經濟增長潛力與削弱非生產 性支出同時並舉為特徵的結構性財政政策。具體內容包括:
1.減少非生產性支出和削減國防經費,以緊縮開支。1992年財政年度,美國聯邦政府 的財政赤字高達2904億美元。為了解決赤字問題,柯林頓政府實行了減少財政開支以降低赤字 的財政政策。為緊縮開支,美國減少了30萬聯邦工作人員,並削減國防經費。有關統計資料顯 示,1991年以前美國聯邦政府的國防開支都占該年度財政預算的25%以上,而在1999年度財政 預算中,國防開支僅佔14.6%。
2。增加基礎設施、教育和技術投資,推動經濟轉型。在減少財政開支的同時,政府增加了 對交通、通訊為主的基礎設施的投資,為私人資本投資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政府還加大了對 教育和技術的投入。近年來,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途徑,如為教育評估體系的改革提供種子基 金、督促各州政府對教育增加投入、為學生貸款提供擔保、加強人才培訓和職工培訓等.增大 了對教育的投資;同時,政府把提高美國的技術競爭力放到政府的議事日程上,並且出合了一 系列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開發經費,以加強對技術的投資力度。
3.實施稅制改革和放寬限制,以增加財政收人和促進高技術的發展。具體措施有:政府 設立了專項投資稅收信貸基金,從財政上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鼓勵企業投資建設能參與國 際競爭的新工廠及購置高效率的機器設備、鼓勵企業投資於創新性技術的公司;政府不斷延長 「科研抵稅法」的實施期限,以支持信息、通訊、電子行業的企業進行長期研究的計劃。同時 ,政府還實施了增稅政策,以增加財政收入。增稅的項目包括:將年收入18萬美元以上者的個 人所得稅串從30%提高到36%;對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上的富人再另征10%的附加稅,把公司最 高稅率從34%提高到36%;全面提高能源稅;增加富裕老年人的社會保險福利稅。
但對中產階 級和低收入者減少稅收,對小企業的長期投資減少資本收益稅50%。 有增有減的財政政策,使美國的財政赤字從1992年的2904億美元減少到1996年的l o 37 億美元,直至1997年的220億美元,1998年美國聯邦預算扭虧為盈。財政赤字的減少,增加了 市場的資本供應量,促進了長期利率的下降並保持較低水平.從而刺激了企業投資和生產的擴 大。同時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 動作用,促進了美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帶動了美國經濟持續增長,並使美 國經濟在發達國家中保持領先地位。
(二)貨幣政策
90年代以來:美聯儲一直以充分就業、價格穩定和適度的長期利率作為其貨幣政策的最 終目標,實行。中性」的穩定一貫的貨幣金融政策,並及時進行微調,使美國經濟在1994年成 功地實現了軟著陸。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內容及特點主要有兩方面:
1.堅決制止通貨膨脹的低利率政策。
進入90年代,美聯儲堅持對通貨膨脹採取預防為主 的方針,寧可放慢經濟增長速度,也要預防通貨失控。為此,美聯儲積極而適當地運用貨幣杠 桿,隨時根據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率升降變化來調整利率,並使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每當經 濟過熱跡象出現.美聯儲就毫不猶豫地採取堅決措施,緊縮銀根。1994年,在美國經濟強勁復 蘇的形勢下,美聯儲未雨綢繆.自1994年2月以後的一年內,連續7次提商利率,使美國聯邦基 金利率和貼現率分別達到6%和5.25%。1995年經濟增長速度略低時,美聯儲則下調貼現「串 ,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減少。1999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出現過熱端倪,為使經濟增長率回落, 以減少通貨膨脹加劇的危險,美聯儲連續兩次提高利串.目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為5.25%, 貼現率為4.75%。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雖然不時調整,但其調整幅度不大,一直在0.25%-0. 5%之間.就其整體而言水平不高,一直維持在5.5%的水平。美聯儲根據經濟情況適時對利 率進 行微調.並使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這對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惡化產生了根本性作用。
2.利用公開市場業務調整利率。
長期以來,美國貨幣當局一直把調節利率作為貨幣政策 的主要目標,以適應其經濟擴張的需要。80年代以後.情況有了明顯變化,以供給學派理論為 依據的里根政府,不僅高度重視貨幣政策的作用,使貨幣政策的地位大大提高,而且貨幣政策 的方向有了重大改變,即由以調節利率為主轉向以調節貨幣供給量為主。進入90年代以後,由 於貨幣流通速度的大幅度變化,貨幣總雖難以起到引導物價穩定的作用,有鑒於此,美國貨幣 當局對其貨幣政策的調控目標和實施工具進行了調整,從以控制貨幣總量為主轉變為主要對利 率的調控。
相應地,美聯儲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的工具也發生了變化,由直接調控貨幣供給量 轉移到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影響聯邦基金利率,並以此來影響整個資金市場利率,從而為經濟 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穩定的金融環境。 實行穩定、連續、中性的貨幣政策,並及時進行微調,是美聯儲貨幣政策成功的關鍵。 適時對利率進行微調,並使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上,不僅避免了利率大幅度波動對經濟的過大 沖擊,而且有利於擴大私人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同時,經濟政策的乎穩使企業對宏觀經濟環 境具有信心,短期投資行為減少,更多地著眼於制定和實施長遠發展戰略,從而促進了美國經 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美國政府及貨幣當局在財政貨幣政策方面所採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對於完善我國宏觀調 控政策及手段、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是具有借鑒意義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政府對發現經濟的調控功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仍應加強對經濟的調控功能,但政府宏觀干預政策必須具有科 學性。
首先,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不能僅將重點放在總量的簡單平衡上,而應在考慮總量平衡 的同時,更應注意結構的調整,保持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
其次,政府制定和施行的經濟政 策和措施,不應是針對某個企業、單個具體的經營行動,而是對整個行業而言的。
最後,政府 的調控不應干預市場,而是創造市場,鼓勵企業競爭。科學的政策措施,可以使得一個企業的 經濟活動,符合社會發展方向,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美國經濟之所以9年來持續增 長,是與美國政府適時、適度的財政貨幣政策有著直接關系的。目前,我國經濟體制正在由非 市場型向市場型轉變,確立運用市場機制配置社會資源.但不能因此放棄或削弱政府對宏觀經 濟的科學性調控。我們必須深化財政、金融、計劃體制的改革,完善宏觀調控手段和協調機制 ,加強政府對宏觀經濟的正確調控,以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與健康運行。
(二)擴大間接金融調控手段的運用 我國宏觀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相應要求建立 和完善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然而當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仍以直接手段為主,缺少 間接調控手段。我國目前實施的貨幣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存款准備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 務等傳統手段和貸款限額,其中,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李和公開市場業務為間接調控手段,貸 款限額屬直接調控手段。存款准備率和再貼現率分別於1984年和1986年在我國運用,公開市場 業務於1996年正式啟動,但與美國等市場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公開市場業務的基礎仍很薄 弱,公開市場業務的有效性發揮受到了制約。貸款限額是我國長期使用的政策手段,由於我國 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差,傳導機制很不完善,目前我國金融調控的基本手段仍以貸款限額為主。 但在信用關系日益深化.融資形式已經多樣化的情況下,以直接控制為特徵的金融調控方式已 無法 保證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
因此,應借鑒美國貨幣政策手段,擴大公開市場業務,這對我 國的金 融調控從以直接控制為主轉向以間接控制為主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強稅收政策在宏觀調徑中的作用 稅收政策是與國家同時產生的最古老的經濟政策。作為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 政 策不僅在稅收總額上關繫到總量調控,而且在稅種、稅目和稅率的組成上對結構也起到調 控作 用。美國的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稅收政策的運用,每年的聯邦財政預算案都企圖通過增稅 或減 稅來影響經濟。但我國似乎較少使用稅收政策來調控經濟,我國的財政政策向來只側重於 財政 收支政策的調控。當然,我國在某些領域也使用特殊的稅收政策,如對外商投資企業、老 少邊窮 地區的企業等實行減免稅政策,對煙酒等少數商品加征消費稅,對出口商品實行退稅等, 但全 部都是針對微觀經濟而言,對宏觀環境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我國較少使用稅收政策,原因 在於 當前我國的稅制結構與美國不同。我國目前實行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雙主體的稅制結構, 在我 國整個稅收收人中,流轉稅佔50%以上,所得稅佔30%;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則實行以所得 稅為 主體的稅制結構,這些國家的所得稅收人,一般占其稅收總收入的50%左右。由於流轉稅 和所 得稅自身的特點.它們對經濟的調控能力是不同的。流轉稅的調整。直接影響商品的價格 對經 濟只發生間接作用,且見效慢,而所得稅的變化對納稅人的收入,從而對消費、投資和儲 蓄等有 直接的、迅速的影響,直接調控宏觀經濟。由於流轉稅調控經濟的能力遠不如所得稅,所 以我國 難以俊美國那樣運用稅收政策來調控經濟。但是,稅收政策畢竟對經濟產生很大作用,諸 如調 節收入分配、穩定經濟和優化資源配置。
因此,必須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稅制結構,加強稅 收政策 對經濟的調控力度。
(四)重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控社會供需總量和結構不可或缺的 工具。雖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對供求總量和結構具有調節作用,但兩者在總量和結構調節 中各具優勢和不足,財政政策的優勢在於調控經濟結構,而對供求總量的調節具有局限性;貨 幣政策的優勢在於調控經濟總量,而對經濟結構的調節具有局限性。
因此,要求財政政策和貨 幣政策必須協調配合,取長補短,共同作用於宏觀經濟,否則就不能達到頂期目標。在這方面 美國做得相對較好。為保證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美國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同時並舉。從財政 政策調節看,美國政府運用必要的稅收政策、財政投資政策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支持高新技 術產業的發展。從貨幣政策調節看,美聯儲通過調節聯邦基金利率和再貼現率,以及公開市場 業務等手段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從而有效地控制社會總渴求,達到穩定幣值和物價的目的。反 觀我國,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方面重視不夠。如1996年以來,為擴大內需以拉動經 濟,中央銀行實行了擴張性貨幣政策,但從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看,收效不大。
其中原因,很 重要的一點就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未能協調配合。我國的需求不足,實質上是一個結構性問 題,而貨幣政策雖然能夠調節社會總需求,但對於社會總需求內部的結構調整就顯得無能為力 。相反.財政政策在結構調整方面則有優勢。政府既可以通過對不同部門、不同產業的硬收待 遇,直接影響各產業部門稅後利潤進而影響產業發展;也可以通過財政投資改變初次分配關系 中形成的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及其內部結構。由於單一使用貨幣政策,缺乏相應的財政政策與 之配合.從而未能實現預期目標。
因此,在今後的宏觀調控中,應注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 協調配合,相互揚長避短.在實現社會供需總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會供需結構的調節和合 理化,全力促進社會經濟整體協調穩定發展。 保證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應借鑒美國貨幣政策手段,擴大公開市場業務,這對我 國的金 融調控從以直接控制為主轉向以間接控制為主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強稅收政策在宏觀調徑中的作用 稅收政策是與國家同時產生的最古老的經濟政策。作為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 政 策不僅在稅收總額上關繫到總量調控,而且在稅種、稅目和稅率的組成上對結構也起到調 控作 用。美國的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稅收政策的運用,每年的聯邦財政預算案都企圖通過增稅 或減 稅來影響經濟。但我國似乎較少使用稅收政策來調控經濟,我國的財政政策向來只側重於 財政 收支政策的調控。
當然,我國在某些領域也使用特殊的稅收政策,如對外商投資企業、老 少邊窮 地區的企業等實行減免稅政策,對煙酒等少數商品加征消費稅,對出口商品實行退稅等, 但全 部都是針對微觀經濟而言,對宏觀環境沒有實質性的影響。我國較少使用稅收政策,原因 在於 當前我國的稅制結構與美國不同。我國目前實行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雙主體的稅制結構, 在我 國整個稅收收人中,流轉稅佔50%以上,所得稅佔30%;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則實行以所得 稅為 主體的稅制結構,這些國家的所得稅收人,一般占其稅收總收入的50%左右。由於流轉稅 和所 得稅自身的特點.它們對經濟的調控能力是不同的。
流轉稅的調整。直接影響商品的價格 對經 濟只發生間接作用,且見效慢,而所得稅的變化對納稅人的收入,從而對消費、投資和儲 蓄等有 直接的、迅速的影響,直接調控宏觀經濟。由於流轉稅調控經濟的能力遠不如所得稅,所 以我國 難以俊美國那樣運用稅收政策來調控經濟。但是,稅收政策畢竟對經濟產生很大作用,諸 如調 節收入分配、穩定經濟和優化資源配置。因此,必須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稅制結構,加強稅 收政策 對經濟的調控力度。
(四)重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控社會供需總量和結構不可或缺的 工具。雖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對供求總量和結構具有調節作用,但兩者在總量和結構調節 中各具優勢和不足,財政政策的優勢在於調控經濟結構,而對供求總量的調節具有局限性;貨 幣政策的優勢在於調控經濟總量,而對經濟結構的調節具有局限性。
因此,要求財政政策和貨 幣政策必須協調配合,取長補短,共同作用於宏觀經濟,否則就不能達到頂期目標。在達方面 美國做得相對較好。為保證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美國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同時並舉。從財政 政策調節看,美國政府運用必要的稅收政策、財政投資政策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支持高新技 術產業的發展。從貨幣政策調節看,美聯儲通過調節聯邦基金利率和再貼現率,以及公開市場 業務等手段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從而有效地控制社會總渴求,達到穩定幣值和物價的目的。
反 觀我國,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方面重視不夠。如1996年以來,為擴大內需以拉動經 濟,中央銀行實行了擴張性貨幣政策,但從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看,收效不大。個中原因,很 重要的一點就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未能協調配合。我國的需求不足,實質上是一個結構性問 題,而貨幣政策雖然能夠調節社會總需求,但對於社會總需求內部的結構調整就顯得無能為力 。
相反.財政政策在結構調整方面則有優勢。政府既可以通過對不同部門、不同產業的硬收待 遇,直接影響各產業部門稅後利潤進而影響產業發展;也可以通過財政投資改變初次分配關系 中形成的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及其內部結構。由於單一使用貨幣政策,缺乏相應的財政政策與 之配合.從而未能實現預期目標。
因此,在今後的宏觀調控中,應注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 協調配合,相互揚長避短.在實現社會供需總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會供需結構的調節和合 理化,全力促進社會經濟整體協調穩定發展。
❸ 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有價值一千萬美元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搜藏的原則是能反應某一時期的生活、文化、經濟等信息的物品,還應有稀缺性。
❹ 為什麼美國的物價像我國80年代初,經濟卻領先我國50年
你好,五大主因,
1、西方人的理性、自強不息;
2、創新能力強;法律保護制度完善;
3、傳統的民族精神與團隊觀念;
4、引入了民主制度,監督到位;
5、經濟發展是一個各種社會因素的長期的綜合與積累,我國經濟發展真正現代化不過三十年有差距也是再正常不過了;經濟快速發展必然帶來物價快速上漲;
❺ 美國黃金時代優惠稅率和80年代減稅有什麼不同
美國黃金時代優惠稅率和80年代減稅是有不同的,它是逐漸發展
❻ 80年代美國經濟有什麼特點
b,70年代石油危機以後,美國經濟進入「滯漲」時期,經濟恢復緩慢,通貨膨脹嚴重
❼ 國際期貨市場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簡單,明確)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過程。 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誕生;隨著現貨生產和流通的擴大,不斷有新期貨品種出現。最早的金屬期貨交易所誕生在英國倫敦,1876年成立;1933年,紐約商品交易成立,1974年推出黃金期貨合約,在70~80年代的國際期貨市場上有一定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給世界經濟市場帶巨大的沖擊,石油等能源產品的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貨的產生。 1972年5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設立了國際貨幣市場部分(IMM)首次推出外匯期貨合約。1975年10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利率期貨合約。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推出綜合指數期貨合約,使股票價格指數也成為期貨交易的對象。 1982年10月1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了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新天地引發了期貨交易的又一場革命。目前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
❽ 80年代的世界原油價格大概是多少
1972年原油價格大約為$3.00/桶,但是到了1974年, 原油價格上漲了四倍之多達到$12.00。 中東戰爭始於1973年10月5日敘利亞和埃及對以色列的襲擊。 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達了對以色列的支持。因為這個原因, 一些阿拉伯出口國對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了禁運。 阿拉伯國家削減了500萬桶/天的產量。 其中100桶由其他國家增加的產量所抵消。削減的400萬桶/ 天的產量一直延續到1974年3月,代表了世界產量的7%。 如果還有對石油價格控制權從美國轉移到OPEC的懷疑, 那麼在阿拉伯實施了石油禁運後便徹底消除了。 原油價格在短短六個月之間上漲了400%, 油價對石油供應的敏感程度是顯而易見的。 從1974年-1978年世界原油價格相對變動得比較平緩, 價格從$12.21上漲到$13.55/桶。 經過通漲調整的原油價格在這段時期保持穩定。 兩伊危機: 伊朗和伊拉克危機導致了1979- 1980新一輪的原油價格上漲。1978年11月- 1979年6月伊朗革命導致了了每天200萬- 250萬桶原油產量的減少。 1980年兩伊戰爭直接導致了伊拉克原油生產削減了270萬桶/ 天、伊朗減少了60萬桶/天。與這兩次事件相聯系, 原油價格從1978年的$14/桶上漲到1981年的$35/ 桶。 美國油價控制-失敗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為美國在戰後的能源政策, 這一時期的油價上漲幅度可能會小很多。 美國對在國內生產的原油實施價格控制以期減輕1973- 1974期間油價上漲的沖擊。 一個顯然的結果是美國消費者對進口原油比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多支付 48美分。而美國國內的生產商則減少了相應的收入。 政策達到目的了嗎?短期內由1973- 1974原油價格高漲所造成的衰退減輕了。然而, 它造成了其他影響。如果美國沒有實施價格控制, 那麼國內的勘探和生產會大幅度地提高。 並且原油高價將會抑制消費者的需求: 汽車將會提高單位油耗的英里數, 房子和商業建築會降低對用油的依靠, 工業生產將會提高它們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這樣,在1979- 1980,美國會降低對原油進口的依賴, 由兩伊戰爭引起的原油供應的短缺對價格的影響也會大大減輕。 OPEC調控原油價格的失敗 OPEC很少能夠對價格實施有效控制。 經常出現某一OPEC成員國違反協議的情況, 而協議的基本要求是執行成員國的生產限額。1979-1980, 面對不斷高漲的原油價格,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不斷對其他OPEC成員國提出警告, 高油價將抑制對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當成了耳邊風。 日益高漲的油價在消費者中導致了若干反應: 油絕緣裝置在新房子中的應用、舊式房子提高了對油的絕緣、 許多工業生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車提高了單位油耗的英里數。 這些因素加上全球經濟衰退對需求的影響導致了原油價格的下跌。 對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暫時的,但是當石油價格降低, 沒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絕緣裝置、 沒有人去替換高利用率的裝備, 許多對原油價格上漲的應對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設置的$18/ 桶的目標價格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 油價繼續保持疲弱。隨著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 油價曾出現上漲,但是在戰爭結束後,油價進入了穩定的下降期, 直到1994年以通漲調整的油價到達了自1973年以來的最低點 。 價格循環出現了,隨著美國經濟的強勁和亞太地區經濟的繁榮, 從1990-1997世界對原油的消費增長了620萬桶/天, 亞洲幾乎增長了30萬桶/天,從而推動了原油價格的恢復。 原油價格的上漲因為OPEC對亞洲金融危機所造成的沖擊的低估和 忽視而突然停止。1997年12月開始, OPEC逐漸把它們的限額從提高250萬桶/ 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萬桶/天。亞洲經濟出現停滯, 1998年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自1982年以來首度出現下降。 低消費量和OPEC的高產量促使價格呈螺旋型回落。作為回應, 4月,OPEC削減了125萬桶/天的限額, 7月繼續削減了133.5萬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 價格繼續回落。OPEC於1999年4月繼續削減171. 9萬桶/天的限額,才使得價格出現回升。 參考資料: http://www.esunny.com.cn/ admin/Article/htm/present/ 135009280/1026-26@2004-10-19. asp
❾ 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美國經濟發展的特徵
B,70年代石油危機以後,美國經濟進入「滯漲」時期,經濟恢復緩慢,通貨膨脹嚴重
❿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如何調整經濟政策
美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實施「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經濟,其本質就是大力舉債,美元貶值逼迫日本等債權國貨幣升值。
1981年美國里根政府執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以調整經濟,美國經濟得以恢復。美國大力發行政府債券、推行私有化,大力削減社會福利,給富人減稅,新自由主義雖然使美國經濟實現復甦,但是也使美國債台高築,財政赤字激增。到1990年美國淪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新自由主義政策實質有利於壟斷資本家和大財團,損害的是廣大人民,美國的貧富分化不斷加劇。經濟發展了但是大多數下層百姓沒得到什麼實惠。八十年代美國大力發展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美國經濟悄然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