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期貨 » 美國大蕭條時期貨幣數據

美國大蕭條時期貨幣數據

發布時間: 2021-06-17 03:01:22

1. 美國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1美元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

今天美元的價值比過去低,也就是說美元貶值,這就是通貨膨脹,這是因為價格看起來似乎大漲而每一美元可購買更少。
今天美元價值有多低?好吧,1913年的1美元相當於2012年的23.19美元,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1920年1美元差不多是今天價值的11.84美元,美元價值只有一半了。在1929年大蕭條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反)時期1美元價值提高到13.43美元,到1940年,1美元價值甚至更多,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16.40美元。
到1950年,美元價值開始下降甚至低於大蕭條之前,1美元僅值9.53美元。
1960年1美元=今天7.76美元
1970年1美元=今天5.92美元
1980年1美元=今天2.79美元
1990年1美元=今天1.76美元
2000年1美元=今天1.33美元
2010年1美元=今天1.05美元
為什麼今天美元價值貶值了?
某種程度上,經濟擴張的通貨膨脹需要成本,美聯儲保持低利率以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與最終需求,而事實上,美聯儲核心通脹率目標是2%。換句話說,只要價格(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波動)一件僅上漲2%,經濟就將以健康速度增長。
當然,如果你的收入也增加了2%那麼這很好,如果不是,通脹會降低你的生活標准,對許多美國人來說,這就是所發生的,因為收入差距拉大。2000-2006年的平均工資是持平的,盡管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5%,這六年裡,企業利潤每年增長了13%,這是經濟衰退之前。
如何測量今天美元價值
在探究美元價值之前,你必須熟悉四種測量方法,也就是比較過去生活成本,大多數專家使用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或者每個月一籃子商品服務價格比較。
第二種方法是用匯率來看美元海外市場購買力。一個簡單方法是用美元指數世界上其他貨幣兌換美元的價值。
盡管你不願意看到經常使用的國債,但可以告訴你今天美元價值如何,這是因為許多投資者、商人甚至國家購買國債而不是購買美元現金。
測量美元價值的第三種方法是通過外匯儲備,也就是外國手中持有的美元數量,他們為什麼那樣做?有三個原因:
1、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也就是意味著說,大多數國際交易都是用美元,外國政府手中持有美元,他們的企業需要全球貿易。
2、有些國家,比如中國和日本,大量出口給美國貨物以得到很多美元,如果這樣的公司太多了,政府會幫他們兌換。
3、中國和日本也想購買美元以保持本國貨幣較高價值,這使得他們的出口相比較更便宜,也會給他們的公司帶來競爭優勢。
如果沒有外匯儲備,今天的美元價值會大大降低。例如,許多國會議員指責操縱匯率,他們想讓人民幣升值並增強出口競爭力。
然而,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損失慘重,有些專家認為,人民幣比應該的價值低了30%。如果人民幣升值30%,那麼出口價格也會升高,下次你想買中國商品那麼成本會增加了三分之一。
對你意味著什麼
美元價值貶值意味著從中國或日本等進口花費更多,這是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的原因之一。也意味著說,海外旅遊隨時間花費更多更昂貴。然而,美元貶值有助於美國製造商出口因為在別國他們的產品成本更少。

備註:以上信息摘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04/17/11377839_282938587.shtml

2. 大蕭條時期美國貨幣政策是什麼

大蕭條時期美國貨幣政策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時期未能解決社會貧富差距問題。1920-1929年期間美國連續出台有利於富人的減稅政策,使得美國國內財富集中度驟升。邊際消費傾向高的中低收入者消費能力不足,而富裕階層的財富很大部分不會用於消費。因此,所謂的「柯立芝繁榮」,歸根到底更多地是少部分美國富人的繁榮,普通民眾並未享受到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客觀上這也導致了富人的財富大量流入證券市場,催生資本泡沫。而1929年股災發生之後,胡佛政府仍未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在1930年卻採取大范圍加稅的政策,使得貧富懸殊進一步擴大。由於當時的美國類似今天的中國,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救濟制度,普通民眾的消費更加受到抑制。
(二)過晚放棄金本位制度,錯失了恢復的最佳時機。美國對金本位的堅守,從兩個方面使得蕭條進一步加劇:首先,金本位制度的存在造成其無法像今天的一樣通過數量化手段進行貨幣擴張,國民實際收入出現下滑,需求隨之減弱,導致持續且較為嚴重的通貨緊縮,一旦人們對通貨緊縮的預期形成,又會進一步造成需求的萎縮,帶來惡性循環;其次是金本位下的政府,為保持其黃金儲備,防止黃金流出,又不得不提高利率。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提高利率,無疑是一種順周期政策,對經濟的惡化和通貨緊縮起到了加劇的作用。總的來看,這種貨幣與黃金掛鉤帶來的約束,只要金本位存在就不可能消失。從歷史上看,凡是放棄金本位較早的國家,經濟恢復得也較早。伯南克在《EssaysOnTheGreatDepression》中分析了數十個國家在放棄金本位之前和之後經濟的表現,可以明顯地看到一戰後便沒有回到金本位的西班牙在大蕭條中受到的沖擊較小,經濟恢復很快,而英國在1931年9月放棄金本位後也早於美國走出通脹泥潭。美國則直至1933年3月才放棄金本位,僅早於義大利。因此,金本位制度亦是當時美國經歷較長時間蕭條的重要原因。
(三)大蕭條時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Smoot-Hawley關稅法案》人為延長了全球經濟復甦的時間。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這個法案把對進口貨物的關稅提高了60%,其他國家對此紛紛採取報復性措施,也提高了關稅。出台該項法規的用意是保護美國本國工業,以減少失業問題,但由於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受到嚴重打擊,加上報復性的針對美國的關稅政策,美國產品的海外需求也迅速減少,最終導致本國的失業問題更為嚴重。美國失業率最高曾經達到25%,而當時世界上其他主要國家的失業率也基本都在兩位數以上。嚴重的失業問題一方面影響美國的社會穩定,另一方面進一步減少勞動者實際收入,需求因此下滑,國內經濟恢復更為遲緩。
(四)未對銀行業實施有效地救助。胡佛政府奉行自由市場理論,在危機中不願對其本國的金融機構進行更多的政府幹預。在大蕭條時期,由於美國政府錯誤地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同時對經濟的悲觀預期使民眾信心喪失殆盡,有超過9000家的金融機構倒閉。而另一方面,銀行的大面積倒閉又使得企業難以獲得款,在此期間13萬家企業也發生倒閉,這無疑對實體經濟構成了巨大沖擊,美國工業產出下降近50%,回到危機前的水平已經是1935年的事了。實際上,如果政府當時對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有效的處理,或注資以提振信心,情況應有較大改觀。誠然,政府救市不能阻止經濟體步入下行周期,但可以緩解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傳導,使得衰退程度得以減輕。

3. 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 美元貶值了么

一、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美元貶值了。1934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並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
二、大蕭條的普遍影響導致了:
1、提高了政府對經濟的政策參與性,即凱恩斯主義;
2、以關稅的形式強化了經濟的民族主義;
3、激起了作為共產主義替代物的浪漫-極權主義政治運動(如德國納粹)。大蕭條相對於其他單一原因來說是最能夠解釋為什麼在1932年到1938年之間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各國政治逐漸右翼化。
4、阿道夫·希特勒、貝尼托·墨索里尼等獨裁者的崛起,間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4. 在大蕭條時期,超額准備金率急速上升,貨幣供給會發生什麼變化,為什麼

超額准備金率上升,貨幣供給會降低。因為超額准備金率與貨幣乘數負相關,超額准備金率上升,貨幣乘數減小,貨幣供給等於貨幣乘數與基礎貨幣的乘積,所以貨幣供給降低。

大蕭條,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並後來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其中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這一危機具有持續時間長,范圍廣,破壞力強的特點,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大蕭條是現代社會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不僅導致了長期的大規模失業,也改變了社會關系,摧毀了執政政府,幫助納粹黨上台,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4)美國大蕭條時期貨幣數據擴展閱讀

大蕭條的普遍影響導致了:

1、提高了政府對經濟的政策參與性,即凱恩斯主義;

2、以關稅的形式強化了經濟的民族主義;

3、右翼思潮興起。大蕭條相對於其他單一原因來說是最能夠解釋為什麼在1932年到1938年之間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各國政治逐漸右翼化。

4、使德國、日本為了擺脫大蕭條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與法西斯主義道路。

5、阿道夫·希特勒、東條英機等獨裁者的崛起,間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值得注意的是,大蕭條使希特勒的成功成為了可能,不過,這決不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是由於其他因素的結合,其中,包括希特勒本人的才能、各種既得利益集團提供的援助和他的對手們的缺乏遠見——他們低估了希特勒,未能作為反對派聯合起來。

6、為蘇聯的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期。大蕭條對蘇聯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對蘇聯來說,大蕭條期間是其工業擴張的時期。蘇聯免受大蕭條的影響似乎證明了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並促使其鄰近地區的政治運動興起。

5. 急需 經濟危機前後 美國的各項經濟指數 以及 前後政策的變化

一、先行指數(the Leading Index)

先行指數是先行指標(the Leading Indicators)的合成指數。美國的先行指數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Board)根據下列先行指標編制:(1)周平均製造時間;(2)周平均失業保險申領;(3)生產商新訂單(消費品和原料);(4)銷售商業績;(5)生產商新訂單(不包括防禦設施的資本貨物);(6)新建房屋許可;(7)500種普通股票價格;(8)貨幣供應量M2;(9)10年期國庫券利率與聯邦基金利率的差值;(10)消費者預期指數。

附:先行指標是指在宏觀經濟波動達到高峰或低谷前,超前出現的高峰指標或低谷指標。先行指標可以對將來的經濟狀況提供預示性的信息。先行指標相對於同步指標、滯後指標,是三類經濟指標之一。目前許多西方國家都把先行指標作為短期預測的重要依據,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先行指標體系,如美國確定的先行指標包括上述10個指標,日本經濟企劃廳確定的先行指標包括13個指標。先行指標一般主要有貨幣供應量、股票價格指數等。

同步指標主要包括失業率、國民生產總值等。這些指標反映出的國民經濟轉折點,大致與總的經濟活動的轉變時間同時發生。

滯後指標主要有銀行短期商業貸款利率、工商業未還貸款等。這些指標反映出的國民經濟的轉折點,一般要比實際經濟活動晚半年。

二、消費者信心指數(the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反映消費信心強弱的指標,是綜合反映並量化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消費者對經濟前景樂觀看好,消費信心提升,消費支出則增長;如果消費者對經濟的發展和前景缺乏信心,或對經濟前景的看法從樂觀轉向悲觀,消費緊縮會接踵而至,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為經濟發展速度減緩。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由滿意指數和預期指數構成。滿意指數是指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的評價,預期指數表示消費者對未來一段時期經濟前景的期望。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宏觀景氣監測預警系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編制和應用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己很成熟。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指出。我國目前也已編制和應用這一指數。

三、CEO信心指數(CEO Confidence Index)

美國CEO信心問卷調查和CEO指數編制,是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於1976年發起,旨在反映CEO對宏觀經濟的預期。

CEO指數的構成和編制以第季度的CEO信心問卷調查為基礎。調查群體為800-1000個美國公司的CEO,從中選擇l00-150個有代表性的回復問卷作為樣本。調查內容涉及四個常規問題,其中兩個是關於宏觀經濟的態度和預期,兩個關於各自所處產業的整體狀況態度和預期。此外,在每個季度的調查中還涉及1-2個特殊的附助問題。CEO指數是下列三個答案序列的算術平均值:(1)當前以及6個月以前的經濟形勢;(2)對此後6個月經濟形勢的預期;(3)對此後6個月各自產業的預期。

四、招工指數(the Help-wanted Index)

招工指數 (又稱求職指數或企業增人指數)是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對全美51家主要報刊上的招聘廣告進行統計後得出的。招工指數如果增加,則顯示企業正在增加雇員數量。美國今年7月招工指數降至37,說明企業正在減少雇員數量。

五、商業信心指數(the Business Confidence Index)
商業信心指數是指企業對經濟形勢所作出的基本估計,出現負的指數表明絕大部分企業對本國經濟前景不抱樂觀估計。發達國家一般都己編制和應用商業信心指數。美國的商業信息指數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編制。日本銀行每季度都進行一次商業信心的調查,作為主要的經濟數據來源和進行新的經濟計劃的參考數據。
次貸危機以來,美國經濟哀鴻遍野,風聲鶴唳,拖累全球經濟陷入泥潭。現實的危機也給經濟理論界帶來巨大沖擊,有學者甚至調侃地說美國經濟的歷史被切割成史前(BC:Before Crisis)和史後(AD:After Disaster)兩部分,史前被奉為圭臬自由市場體制夥同貪婪的金融業者共謀了當前的危機;而在史後,廣泛深入的政府幹預,甚至金融國有化才是建立健康經濟體制的唯一良策。這種聲音似乎在中國得到了更熱烈的響應,危機之後,在各類媒體上,堅持市場化改革的聲音被冠以「市場原教旨主義」和「利益集團掮客」的名目遭到了更猛烈的聲討。然而,市場機制真的是引發當前危機的罪魁禍首嗎?當今經濟學界泰斗,美國貨幣理論的權威約翰.泰勒(J.B. Taylor) 在他的新書《脫軌:政府的調控和干涉引發、延長和加劇了金融危機》(Getting off Tracks:How Government Actions and Interventions Caused,prolonged and Worsened the Financial Crisis)中以翔實的論據和有力的推論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

貨幣學派經濟學大師弗來德曼非常重視穩定理性的國家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穩定作用,通過對美國貨幣政策歷史的研究,他認為,上世紀20年代的大蕭條和70年代的大通脹都是由於美國貨幣政策的失誤造成的。 泰勒的對本次危機的研究再次印證了老弗來德曼的結論,他認為本次經濟危機同樣是政府在貨幣管理領域的舊病復發,而且病灶也大同小異:錯誤引發了危機,危機後,在民意的壓力下一連串驚慌失措,進退失據的補救性措施反而加劇和延長了危機。對於美國朝野當前吵得沸沸揚揚的開聽證會判定誰應為當前經濟災難負責的問題,泰勒給出自己的答案:政府失當的經濟調控和經濟干預引發、加深和擴大了當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市場和金融機構不過是政府失誤的替罪羊而已。

本輪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禍起於美國的次貸危機,而次貸危機的核心問題是在金融創新的名目下,美國各類金融機構以看似合規的手段規避了政府金融管理機構和信貸評級機構的約束機制,把購房貸款發放給了償還能力不足的人群。然而,是什麼引發了金融機構過度放貸和消費者非理性消費的沖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爭議:美國危機前不斷高企的房價引發了金融企業和消費者的非理性狂熱。房價升降和壞賬率(Delinquency rate)和斷供率(Foreclosure rate)成反比,在房價不斷攀升的背景下,銀行放貸和業主購房時是可以忽略風險的,因為即使購房者發生了財務問題,也可以很容易地以更高的價格把房產變現,而金融機構甚至期盼借貸人發生斷供的問題,因為銀行通過抵押房產變現往往可以獲得比利息高出許多的收益。懂得這些經濟學規律是不需要高深的經濟學背景的,對於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經歷過房價飛漲的人士來講,這些也許就是他們自身的經歷或身旁活生生的例子。大多數政府為了防範金融風險都會有一套防火牆機制,金融機構如何能規避這套機制,發泄高房價引發的過度放貸的沖動呢?在中國,金融機構智力水平有限,想像力匱乏,加之體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所以低智商手段足以,通過違規放貸,文件造假即可解決。但是低智商犯罪的最大缺點是手段簡單,隱蔽性差,所以只能幹些如來佛手掌中翻跟頭撒尿的把戲,風險容易判別和控制,只掀得起洗臉盆中的風浪。在美國則不然,法制體系無比完備,公然的作姦犯科死路一條。金融機構要想發泄過度放貸的慾望,只有一個辦法,組織大批的法律金融專業的精英,在金融創新的題目下,和金融監管和信用評級機構搞智力競賽,尋找規避管制的「合法」路徑。然而這種高智商手段的問題在於它不是創造了一個或幾個錯誤,而是一個錯誤的模式,這就形同在美國金融防範體制上鑿開了一個洞,所以引發不良信貸泛濫成災。

過渡的金融創新,導致金融衍生產品的泛濫和失控的確是本輪美國金融危機中獨特的現象。然而,究其本質,過快的房價上漲才是導致經濟過熱和不良信貸增多的真正原因。那麼誰是美國房價過快增長的幕後推手呢?泰勒在分析相關的財政數據後給出了清晰的答案:美國政府錯誤的貨幣政策。在次貸危機發生前,尤其是2003年至2005年前後,美國的貨幣政策無視過去20多年成功的經驗,背離了謹慎穩健的政策思路,放棄了一直行之有效的貨幣政策指導原則,把基準利率設置在過低的水平,造成了貨幣供應的泛濫。貨幣供應的泛濫是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而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經驗都表明,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房地產市場的過渡繁榮是伴生的現象。回顧本輪經濟危機開始的情景:過多的貨幣供應引發房價泡沫,泡沫必然破裂,破裂的泡沫引發房貸以及房貸關聯的證券市場的崩潰,市場驚恐萬狀,金融風暴就此拉開序幕。回顧次貸危機的起源,金融衍生產品的泛濫和失控的確扣響了金融危機的扳機,但是, 金融衍生產品管理泛濫和失控的主要原因在於金融機構追逐利潤,無視風險。是什麼撩人心神的魅惑勾引著各大投資銀行以捨身飼虎的狂熱一路狂奔跳入危機之沼呢?當然是被政府「有形之手」通過超低利率不斷推高的房價!再者,泰勒認為美國政府背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addie Mac)這一干涉市場的行為也無端地助長了整個市場低估風險的情緒。由此可見,在事後以「誰更無辜」為題的討論會上,苯嘴拙腮的金融機構和無人代言的市場,在人人喊打的大環境里,百口莫辯,著了政府這個行為乖戾,慣於推卸責任的壞孩子的道,成了政府貨幣政策失誤的替罪羊,真比竇娥還冤!

探討本輪經濟危機的起源,筆者認為金融創新利弊的問題值得深入地思考:金融衍生產品失控泛濫固然和次貸危機有直接的關聯,但是,金融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正面意義是不容忽視和抹殺的。通過金融創新,打造更為復雜高效的金融體系,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是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 必要前提和有益手段,金融創新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可以更有效地從億萬散戶手中以較低的價格匯集散碎的資金,克服古板的舊金融體制無法克服障礙,為巨型企業提供使之浮出水面金融的基礎。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在發展國家中開放金融市場的國家(包括中國)經濟增長迅猛,其原因就是變相地利用了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第二,使更廣泛的個體消費者品嘗到金融理財的好處,更加平衡地應用一生所得,得以用未來的收入,提前解決一些終身大事。中國的住房市場化被罵得狗血噴頭,其實這是有失公允的。市場化之後的基本事實是大多數城市人口的住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如果摒棄市場的手段,住房改善的速度,質量和公平性都會有更大的問題。在舊體制內,大比例的城市人口被排除在國家房屋供給體制之外,如果不搞市場化,沒有房貸這一金融手段,我們很多人會沒有手段解決住房問題,即使在體制內有分得住房的機會,大多數也是五六口人住不到十平米,這種體制會比市場化更優越?!而配給制是根據所謂行政級別的實行的,難道會更公平?!金融創新的第三個好處是更有效地幫助投資者分散風險,投資的渠道越多,單個項目的資金量也就越小,風險當然也就越低。任何經濟行為本質上都是一種對利弊的權衡,金融創新和金融衍生產品應當是利大於弊的,對中國相對落後的金融體制而言,金融創新的好處更明顯,要求也更緊迫。

泰勒對危機之後美國政府的救市行動不以為然,認為布希政府被民意操控,毫無定見,左沖右突的救市行為反而延長和加劇了危機。2007年8月9日至10日金融形勢急劇惡化,其表現為市場利率(Money market interest rate)急升和銀行三個月短期拆借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等利率間的利率差(Interest rate spreads)抬升到前所未見的高度。 一般情況下,這種局面成因為二:一是銀根吃緊,放鬆銀根即可緩解。 二是由借方失信風險(Counterparty risks)造成的,則需要通過增強銀行帳面帳目質量和提高帳目透明度來逐步緩解。但美聯儲一如既往地選錯了答案。 通過TAF(所謂「定期競標工具」)向市場撒錢,葯不對症,當然無功而返; 2008年2月,總額200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被通過,法案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向美國公眾發放100億美元現金刺激消費。短期的收入提高焉能引發長期的消費增長,結果當然是竹籃打水。2008年4月,美聯儲再出重拳,把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由2007年的5.25%猛降到2% ,效果倒是立竿見影:美元立即驟貶,油價立即驟升,在2008年7月油價達到每桶140美元的高位,其後雖然受對未來全球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測影響,油價不斷下跌,然而,為時已晚,全球經濟已飽受高油價摧殘,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已經初現端倪了。在將近一年連續的政策失誤之後,2008年9、10月間危機急劇惡化,美國爆發了一輪更嚴峻的信用危機,使遭受油價暴漲,房市崩潰等一連串危機重創的美國經濟更加風雨飄搖。

本次危機中富有戲劇性和充滿爭議的一個事件是9月13日和14日(周末)美國政府拒絕對陷入絕境的雷曼兄弟施以援手,很多人認為這是金融危機惡化的轉折點。但是泰勒對這種判斷不置而否,他通過細致地研究發現,其實危機惡化另有更為復雜的原因。9月15日,政府拒絕救援雷曼後的第一個周一,雖然利率差略有提升,但是基本和前年的水平持平,而且在一周餘下的幾天里大致維持在相同水平。 9月19日(周五)美國財政部宣布了一個一攬子的救援計劃,但沒有公布細節,原因是根本沒有細節,草案的內容是在該周的周末才被拼湊起來的。9月23日美聯儲主席博克南和財政部長保爾森應招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陳詞作證,推出了這個名為《問題資產救助項目》(TARP)的方案,方案所需資金的總額為700億美元。這個計劃草案粗糙簡短,竟然對資金使用的限制條件和如何監管隻字未提。他們遭到委員會委員們連珠炮似的質詢,兩位大員的表現豈是一個「糟」字了得。他們隨即遭到全國性的拍磚,國會收到的抗議信象雪片一樣。泰勒認為這次聽證會才是危機惡化的轉折點,會後利率差不斷加大。因為這次聽證會的惡果有二:其一,一次政府官僚拍腦門決策的活報劇;其二,博克南和保爾森想利用鋪陳金融危機嚴峻性逼迫參議員們就範,但這也等於政府正式宣布美國金融形勢危急異常,朝不保夕。總而言之,這次聽證會引爆了其後幾周的金融恐慌。當然,美國政府放棄援救雷曼是一個明顯的錯誤。因為美國政府沒有明確說明忽而救援貝爾登斯,AIG,忽而放棄雷曼是基於何種考量,依據何種准則,事實證明,這種莫名其妙,極不靠譜的行為模式的確對惡化危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弗來德曼在《美國貨幣政策史》中把大蕭條的罪魁禍首判定為美國貨幣政策的失誤,他的判斷逐漸得到經濟學界的普遍認可。在2002年,弗來德曼90壽辰的party上,當時的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小麥克迪爾(ROBERT D. MCTEER, JR.)談到這個話題,略帶詼諧地致辭說「您對了,我們錯了,但我們不會再錯了。」他的話恐怕只對了一半,美國的貨幣政策這次可能又錯了,至少泰勒用環環相扣的鐵證宣判了政府有罪。但是,我們也應注意,泰勒本意不是要把政府或其任何成員送上任何形式的審判台,也絕沒有提議把政府驅除在市場經濟機制之外。任何市場經濟的理論,包括最「原教旨主義」的奧地利學派,也從來沒有質疑過市場體制中政府作為秩序守護者的崇高地位,也從沒吝嗇過對政府的各種經濟政策失誤報以寬容;但幾乎所有的市場經濟理論學者,包括凱恩斯,都在反復講述這樣一個道理:現代經濟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我們人類智力所能認識的水平,我們每個人都應對市場這個交融了億萬人生生不息思想和行動的巨大的自發機制充滿敬畏之心。政府和市場,誰應主導經濟的命脈?從現代文明破曉至今,人類經歷700多年的艱苦求索,在20世紀已經基本給出了答案,本輪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只是為這個答案增添了一些新的證據,而非給出了什麼反證。

6.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中貨幣的購買力是多了還是少了呢

購買力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是這么回事..當時最先是金融危機.很多銀行倒閉...美國的銀行基本多是私人的.和中國不一樣...所以很多在銀行存錢的人.錢一下就蒸發了。.搞的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在去存錢了...你想想銀行沒了存款 那還有貸款...沒了貸款結果是什麼?很多企業因為沒有資金或資金鏈斷裂非非倒閉...後果就是這個樣子..

7. 求1929大蕭條時期的經濟數據

官方數據url:
http://www.bea.gov/national/nipaweb/SelectTable.asp?Selected=N
以下是最常用的:
http://www.bea.gov/national/nipaweb/SelectTable.asp?Popular=Y
不過只有年數據,也只從29年開始,無法和之前對比
當時國民經濟核算的意識還不強,再往前貌似只有財政收入數據

8.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中貨幣的購買力是多了還是少了

買力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是這么回事..當時最先是金融危機.很多銀行倒閉...美國的銀行基本多是私人的.和中國不一樣...所以很多在銀行存錢的人.錢一下就蒸發了。.搞的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在去存錢了...你想想銀行沒了存款 那還有貸款...沒了貸款結果是什麼?很多企業因為沒有資金或資金鏈斷裂非非倒閉...後果就是這個樣子..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