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期貨聯系實際在我國發展
① 聯系實際分析我國目前的國際收支狀況,以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直接決定於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而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則是由國際收支中的經常項目、資本項. 在國際收支發生不利變化的時候,它會自行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
國際收支逆差的影響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一般會引起本國貨幣匯率下浮;如逆差嚴重,則會使本幣匯率急劇跌落。該國貨幣當局如不願接受這樣的後果,就要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拋售外匯和買進本國貨幣。這一方面會消耗外匯儲備,甚至會造成外匯儲備的枯竭,從而嚴重削弱其對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則會形成國內的貨幣緊縮形勢,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響本國經濟的增長,從而引致失業的增加和國民收入增長率的相對與絕對下降。
從國際收支逆差形成的具體原因來說,如果是貿易收支逆差所致,將會造成國內失業的增加。如系資本流出大於資本流入,則會造成國內資金的緊張,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匯儲備,加強其對外支付能力,但也會產生如下的不利影響:
1.一般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不利於其出口貿易的發展,從而加重國內的失業問題。
2.順差固然可以加大國內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但也會使本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而加重通貨膨脹。
3.將加劇國際摩擦因為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意味著有關國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易引起對方採取報復性措施。
4.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國際收支順差形成往往是由於出口過多所形成的貿易收支順差,則意味著國內可供使用資源的減少,因而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
各國政府可以選擇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其他獎出限入措施等。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會改變國際收支,而且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其他影響。各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國情採取不同措施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
② 想在期貨裡面發展,但是本人對期貨不是很了解,但是別人又說外匯行業挺好的。現在很矛盾。請朋友幫幫忙,
本人推薦做外匯行業,外匯比期貨有一定的優勢,全天24小時
連續交易,跳空缺口少。而期貨每天只交易幾個小時。另外,外匯市場規模比期貨大很多,每天成交量4萬億美元左右
③ 外匯期貨的發展歷程
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市場分部,推出了七種外匯期貨合約,從而揭開了期權市場創新發展的序幕。從1976年以來,外匯期貨市場迅速發展,交易量激增了數十倍。1978年紐約商品交易所也增加了外匯期貨業務,1979年,紐約證券交易所亦宣布,設立一個新的交易所來專門從事外幣和金融期貨。1981年2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首次開設了歐洲美元期貨交易。隨後,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也開設了外匯期貨交易市場,從此,外匯期貨市場便蓬勃發展起來。目前,外匯期貨交易的主要品種有: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澳元、紐西蘭元等。從世界范圍看,外匯期貨的主要市場在美國,其中又基本上集中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國際貨幣市場(IMM)和費城期貨交易所(PBOT)。
國際貨幣市場主要進行澳元、英鎊、加拿大元、歐元、日元和瑞士法郎的期貨合約交易;
費城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歐元、英鎊、加拿大元、澳元、日元、瑞士法郎等。
此外,外匯期貨的主要交易所還有: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SIMEX)、東京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TIFFE)、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MATIF)等,每個交易所基本都有本國貨幣與其他主要貨幣交易的期貨合約。在外匯市場上,存在著一種傳統的遠期外匯交易方式,它與外匯期貨交易在許多方面有著相同或相似之處,常常被誤認為是期貨交易。在此,有必要對它們作出簡單的區分。所謂遠期外匯交易,是指交易雙方在成交時約定於未來某日期按成交時確定的匯率交收一定數量某種外匯的交易方式。遠期外匯交易一般由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相互通過電話、傳真等方式達成,交易數量、期限、價格自由商定,比外匯期貨更加靈活。在套期保值時,遠期交易的針對性更強,往往可以使風險全部對沖。但是,遠期交易的價格不具備期貨價格那樣的公開性、公平性與公正性。遠期交易沒有交易所、清算所為中介,流動性遠低於期貨交易,而且面臨著對手的違約風險。
④ 外匯期貨的發展前景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匯率改革後的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我國迫切需要有效管理匯率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工具。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匯率對沖工具有外匯遠期合同、掉期和外匯期貨,而我國的人民幣匯率衍生品目前只有遠期和掉期,將來外匯期貨的上市只是時間問題。根據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近期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講話,人民幣自由兌換不再是一個空想,如果沒有大的不確定性發生,未來5年人民幣將基本成為可兌換貨幣。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後,匯率將更加穩定,中國資產也成為更重要的金融工具,屆時對外匯期貨的需求將呈爆發式增長。
⑤ 聯系實際論述當前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做的努力
所做的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復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經濟發展長周期和全球政治經濟大背景出發,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所處歷史新方位,形成了更加系統完善的政策框架,引領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邁進,
一是作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發展動能轉向創新驅動。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大邏輯。
二是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圍繞踐行新發展理念,進一步確立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
三是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把該「穩」的穩住了,我國經濟穩定增長、就業持續增加、物價基本穩定、國際收支改善;推動該「進」的取得了明顯成效,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實現新突破。
(5)外匯期貨聯系實際在我國發展擴展閱讀
取得的改革突破
一是「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現。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去產能扎實推進,為優質產能和新動能的發展騰出了空間;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房地產去庫存力度不斷加大。
去杠桿步伐穩健,企業杠桿率穩步下降;加大減稅降費等工作力度,下大力氣為企業降成本;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社會事業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大力推進補短板建設。
二是振興實體經濟邁出堅實步伐。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製造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2013—2016年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3.8個和1.9個百分點;服務業已佔國民經濟半壁江山,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
三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生產結構逐步優化,農業技術裝備水平逐步提升,農業農村改革逐步深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逐步建立。2016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2%。
⑥ 我國外匯期貨現狀
你找不到的原因是因為本來就沒有。我國的期貨業務中目前沒有外匯的品種,股指期貨已經算是非常新的期貨產品了,我國的期貨交易品種基本沒有什麼重大的更新。
個人可以參與境外的外匯期貨的交易,國家對於個人境外投資是不鼓勵也不反對的態度,公民投資人自行決定。
黃金期貨,上海黃金交易所有黃金交割品種,具體的投資方式是在上期所的會員單位進行開戶,入金進行交易即可。
⑦ 聯系實際說明,在我國當前經濟形式下,如何借鑒消費理論擴大消費需求
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強調消費支出是實際收入的穩定函數.其實際收入是指現期,絕對,實際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絕對水平和按貨幣購買力計算的收入.因此,擴大消費須提高居民的實際收入.如城市居民每隔兩年一次的加工資.但如何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卻始終沒有切實的措施,這是我國總消費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杜森貝的相對收入理論:消費以相對收入為函數。相對別人——示範效應,向高消費看齊。我國稱之「攀比效應」。相對自己過去——習慣效應,收入水平變化後消費有滯後性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消費與生命周期有關,與財產收入有關。如下式:
C=aWR+bYL………….WR為財產收入;a為財產收入的消費傾向;YL為勞動收入,實為個人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或不同年齡的收入;b為勞動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表明消費取決於財產收入和個人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勞動收入。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論:消費以持久收入為函數。C=bYp……………Yp為持久收入,如下式:Ypt=θYt+(1—θ)Yt-1……………Ypt為現期持久收入,Yt為現期收入,Yt-1為上期收入,θ為加權數。表明,現期持久收入等於現期收入與前期收入的加權平均數。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的消費政策
所謂擴大內需政策,就是在生產相對過剩的情況下,調整經濟結構(包括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拓寬國際市場.培育消費熱點,以拉動經濟的增長.簡言之,就是通過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內需必須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正確的消費政策.
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採取了一系列擴大消費的政策,但效果並不十分明顯。
1、就業形勢依然嚴重,城鎮居民收入逐步提高
擴大就業是增加城鎮居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是拉動城鎮居民消費的重要前提。2002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上,江總書記他指出,做好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2003年兩會期間,國家新一屆領導人為了緩解就業問題,提出了今年新增800萬就業崗位的目標,並且出台了支持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鼓勵服務型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稅收優惠政策。各地政府也因地制宜,出台了一些相關配套措施,來解決此問題。然而,
由於中國已經開始進入重化工業時代,城市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又相對滯後,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明顯下降,導致我國城鎮失業率急劇上升,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4.2%。據有關部門對59個大中城市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分析表明,目前每個求職者面臨的崗位是0.65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相對促進就業而言,政府在增加城鎮居民收入方面所採取的其他措施效果更為明顯,除了連續兩次大幅度給公務員增加工資之外,有關部門還多次上調了城鎮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在企業經濟效益長時期沒有明顯提高、中央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這些措施的出台對增加城鎮居民收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統計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收入保持了較快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4283元上升至2002年7703元,增長了近八成。2003上半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則達到了4301元,同比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4%。
2、農民收入增勢緩慢
增加農民收入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開拓農村市場的基礎。為了增加農民收入,上屆和本屆政府都作出了不懈努力。主要措施包括:實行糧食保護價政策穩定農民收入大頭,增大農田水利、改造農村電網等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引導農民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切實保護農民務工合法權益,做好被征地農民補償和就業安置工作等。
應當說,這些措施起得了一些實效。以稅費改革試點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 31 個省(區、市) 6.8 萬個農戶的抽樣調查, 2002
年農民的稅費負擔人均為 78.7 元,比上年減少 12.5 元,下降 13.7%,稅費負擔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 3.2%
。由於稅費負擔下降,直接拉動農民收入增長 0.5 個百分點。
然而,與城鎮居民收入相比,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日益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的一項測算,如果將城鎮居民享受的各項福利考慮進去,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大概只相當於城鎮居民的五分之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當前農業的生產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在於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滯後。從國際經驗看,輕紡工業高速發展時期是吸納農村人口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期。但當年,我國輕紡工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之時,政府卻在「離土不離鄉」的錯誤思想指導下,大搞鄉鎮企業,錯過了城市發展的大好時機。由於農村始終保持了巨大的人口規模,使得我國工業反哺農業的機制無法形成,最終導致農村經濟發展與工業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斷層,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3、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後
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減少低收入階層居民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是促進居民消費的一個重要手段。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兩個確保工作高度重視,重點加大了對社會保障的投入。中央對社會保障基金的財政補貼由1998年的96億元上升至2002年的1362億元,年均增長了94.1%;我國全部城鎮和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由1998年的184.1萬人上升至2002年的2060萬人,平均每年新增469萬人。然而,由於我國社保體系建立時間較晚,歷史上欠帳較多。到去年年底,全國也還只有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內蒙古、遼寧、黑龍江、重慶、貴州、海南等14個省區市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多數省區市的社保基金都還存在著資金缺口。與此同時,這些年來經濟發展中結構失衡現象明顯,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失業和貧困人口有增無減,也成為社保體系建立過程中的一個重大障礙。
從目前的情況,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任務非常艱巨。統計表明,2002年末,農村貧困人口高達2820萬人。要讓如此規模巨大的農村人口實現脫貧,我們就必須在農村建立相關的保障體系,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農村醫療保障體系、農村扶貧擔保基金和扶貧貼息基金等。
4、整頓市場秩序取得階段性成效
歷史上,我國部分地區經濟秩序較為混亂,假冒偽劣泛濫,坑蒙拐騙猖獗,商業欺詐橫行,嚴重損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抑制人們的消費意願和企業的投資意願。2001年4月開始,國務院先後統一部署了聯合打假、整頓文化市場、嚴厲打擊傳銷、整頓建築市場、強化稅收征管、集貿市場專項整治、加油站專項整治、旅遊市場打假打非等8個專項斗爭。2002年,中央又部署開展了整治集貿市場和加油站經營秩序、旅遊市場打假打非等3個專項,並取得初步成效。2003年4月14日至15日,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會議在京召開。2003年會議具體部署了當年六項工作重點。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市場秩序有所改善。
但是,總體上看,目前已經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階段性的。當前,市場經濟秩序混亂的現象還大量存在,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依然突出,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繼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任務仍很艱巨。今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還需始終堅持「標本兼治,著力治本」的指導思想,一邊開展專項整治,一邊根據整治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建章立制,通過完善制度和機制、加強法制建設,著眼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逐步消除以往工作中出現的「反復抓,抓反復」等現象。
5、消費信貸政策作用明顯
目前,城市居民消費已開始向住房、汽車等更高級的消費升級,而這次消費升級與80年代的老三大件、新三大件的升級相比,級差要大得多,因而積累期也要長得多,於是就出現了市場需求斷層的現象。從國際經驗看,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發展消費信貸。
我國的消費信貸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很快。在1997年,我國消費信貸總規模還不到200億,到2001年年底則已達到6990億元,增長了約40倍。至2003年一季度末,我國消費信貸余額已經超過了1萬億。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8909億元,個人汽車貸款余額為1350億元,助學貸款余額為55.9億元。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層次的提升,商業銀行也在不斷地推出個人消費貸款新品種,先後開辦了個人質押貸款、汽車貸款、個人綜合消費貸款、個人小額短期信用貸款、助學貸款等多個業務品種,滿足了客戶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毫無疑問,消費信貸對促進汽車和房地產業市場的活躍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為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盡管如此,如果與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發現,我國消費信貸實際上仍然還存在著較大發展空間。目前,西方國家消費信貸在整個信貸額度中所佔的比重一般在20%~40%之間,個別甚至高達60%,而我國的比重大約只為10%。
不過,受一些因素影響,我國消費信貸發展過程中也開始醞釀著一些潛在風險,比如,房地產的發展就過分地依賴了銀行資金的支持。今後,我們在繼續大力推進消費信貸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對此加以適當防範。
從上述對各主要消費政策的評估結果看,
歷史上的政策失誤和不到位是消費低迷的重要成因。從目前情況看,在政策措施的持續作用下,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已經開始出現啟動跡象,住房、汽車、旅遊、通訊等相關的消費熱點正在形成之中,但消費要形成一個全國性高潮還有待時日。要看到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將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城市家庭主要進入10000至100000元的購買階段,而農村家庭則要進入1000至10000元的購買階段。前者主要是從普通耐用消費品向住房、汽車和信息產品等大宗和高檔耐用消費品以及教育、旅遊、文化娛樂等個人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檔次提升,而後者則是從生活必需品向中低檔耐用消費品的方向發展。從當前的情況看,城鎮居民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進入新的消費升級准備階段,還難以形成全局性的擴張。特別是隨著消費升級層次的提升,大宗耐用消費品的檔次也越來越高,購買力積累和消費等待的過程也就更長。如住房消費、私人汽車消費,都需要一定時間的收入積累。比較而言,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則需要一個相對較低的收入門檻。這就凸現了提高農民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現實意義。
二、當前在擴大消費方面存在的問題與體制障礙
1、在擴大消費方面現存的三大問題
(1)消費率偏低,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的作用亟待增強。
據有關資料,與國外相比,我國最終消費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偏低,「八五」、「九五」時期平均消費率分別為58.7%、59.4%,最近10年平均只有59%多一點,而世界平均消費率已超過78%。盡管各國具體情況不同,也存在一些統計差異,但總的看,我國消費率還是偏低,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
(2)消費需求增勢緩慢,與投資增長出現背離
回顧過去,在1998和1999兩年,投資和消費增速尚且基本持平,直到2000年,當時的投資和消費增幅之差也只有0.5個百分點。此後,兩者差距逐漸拉大,到2002年高達7.3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處於12年來的最高點,而消費增長則為3年來的最低點。從支出法角度看,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幾乎完全依靠投資「單輪驅動」了。
(3)在消費總量不足的同時,消費結構也存在失衡問題。
目前,我國城鄉、地區和不同收入者之間的消費水平差距還在不斷擴大。一方面是越來越少的人占據了越來越多的資產,卻沒有多少消費慾望;另一方面是農村、西部地區和城鄉低收入者狀況始終沒能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整個消費需求增長。據統計,農村居民消費額占社會消費總額的比例長期以來保持下降趨勢,「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時期分別為64%、58.7%、50.6%和47.8%。近年來,城鄉消費差距仍然較大。2000年、2001年,農村人口分別為城鎮人口的1.76倍和1.65倍,但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則只分別相當於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的47.5%、32.8%。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居民消費水平不僅比較低,而且呈相對下降趨勢。即使同為城鎮居民,不同收入層次的消費差距也在擴大。
2、在擴大消費方面現存三大體制障礙
除了前面提到經濟結構和政策方面的制約因素之外,影響當前我國消費增長的還有一些體制方面的障礙。
(1)收入分配體制不合理,消費呈現「以點帶面」的發展格局。
這些年來,盡管從增長速度看,我國的消費增長波動幅度不大。然而,從結構上看,卻出現了巨大的變化。與80年代由老三大件、新三大件帶起的全社會性消費熱潮相比,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消費熱潮只有由少數人所推動。在這種格局下,城鎮中低收入階層介入很少,而農民則幾乎與之絕緣。
上述消費格局之所以出現,原因在於收入分配體制的不合理,導致貧富日趨分化嚴重:一些私營企業主一方面獲得巨額利潤,另一方面卻又不承擔正常納稅義務,更不給員工交納各種社會保險;一些上市公司老總在企業長期虧損的情況下,自己給自己發高薪,成了「窮廟中的富方丈」;一些政府官員將權力與資本互連一體,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巨額收入;一些壟斷型企業,利用自己在賣方市場中所處的有利地位,隨意調價獲取暴利…。與此同時,農民利益和城鎮弱群體利益卻始終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相反,他們利益受到無端侵害的事件卻時有發生。有人因此戲稱,當前的消費是「精英階層的消費」。對大多數人而言,盡管有巨大的消費需求,但受收入制約,卻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2)短缺經濟時期,國家為防止需求膨脹而出台的一些抑制消費的政策措施至今沒有得到清理。
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社會總供給長期小於總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消費需求尤其是社會集團購買力的政策。現在,盡管消費的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商品供給遠遠大於需求,消費的主體已經從集團轉向了個人,但在各種因素尤其是有關部門利益的影響下,這些過時了的政策依然揮之不去。拿轎車來說,在短缺時代,轎車要花外匯進口,因而為控制集團購買,推出了占車價10%的車輛購置附加費和3%—8%的消費稅。如今轎車產量飆升,個人購車又占轎車銷售的半壁江山,這些老政策無疑在個人消費者面前築起了一道高高的門檻。再看住房,北京市房價平均每平方米高達6375元,這一「天價」直逼紐約、東京。其原因在於,房價構成中40%是政府的地價稅費,而且是將70年地價一次性打入。其他的(如超計劃用電增加收費、空調增容費等)直接限制個人消費需求的老政策也依然被保持下來。這一切對有關商品(尤其是商品房)的消費及其行業的健康發展都造成了相當不利的影響。
(3)由於經濟體制改革不到位,目前我國還存在部分行政壟斷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鉗制了消費。
從成因上看,市場壟斷分兩種:一是競爭式壟斷,二是行政式壟斷。前者主要是依靠競爭實力在市場中占據了較大份額之後才形成壟斷,在其形成過程中對消費的發展往往會起到較大推動作用。後者不是依靠市場競爭,而是依靠行政手段排斥其他行業進入者獲得的壟斷地位,不論是在其形成過程中,還是形成之後,給消費發展帶來的都是負面影響。目前,我國的壟斷主要是行政性壟斷,如電信業、自來水公司、熱力公司、煤氣公司、電力公司、民用航空、鐵路運輸、公共交通等,這些行業所取得的壟斷地位,一不依靠技術創新,二不依靠資本投入。他們往往既是生產經營者,又是該行業的行業管理者,提供給市場的是惡劣的服務、過高的價格、低下的效率,給消費者帶來的則是極大的傷害。比如,電信部門一直以3分鍾作為市話計次收費單位,這與按秒收費相比,每年在全國用戶頭上多收了一個不小的數字。然而,面對社會各界對這種不合理收費的抨擊,居於壟斷地位的電信部門卻可以始終按兵不動。
⑧ 聯系實際談談充分利用外資可以從哪些方面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1/10左右靠利用外資實現。外資企業的出口與進口均佔全國總量的50%以上,繳納稅收佔全國稅收20%以上,吸納就業人數達2200萬。跨國公司投資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外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引擎。
這是從1月26日召開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科學發展觀與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社會責任」研討會上得到的消息。外資數量的持續增加,表明我國投資環境在不斷改善。吸引外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具有深遠的作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商務部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改進外資工作,在繼續增加外資數量的同時,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上。
據了解,2004年我國實際吸收外商投資達到606億美元,連續第5年保持增長,繼續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截至2004年9月,我國一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5500億美元。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跨國公司在包裝、物流與采購、家用電器、鋼鐵、食品、化工等中觀層面的行業(產業)發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家用電氣、包裝、物流等完全是改革開放後由外資進入我國而帶動發展起來。
此外,在微觀層面,跨國公司通過競爭與合作也促進了我國企業的發展。外資通過合資,或者通過技術轉讓和采購,把一大批中國企業納入其產業鏈,並進而進入全球網路。在此合作過程中,一大批中國企業通過向跨國公司學習而成長壯大,走向了世界。
與此同時,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帶來了競爭,促使一大批中國企業懂得了現代企業管理體制,了解了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從而改變了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等靠要」的被動狀況。跨國公司的競爭激活了這些企業,增強了競爭力。
據商務部外資司司長胡景岩介紹,目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步伐明顯加快,這一趨勢還將繼續保持下去。世界500強企業中,已經有將近450家在中國投資設廠,其中不少已在中國建立了地區總部,還有不少企業追加投資。他認為,跨國公司的投資還呈現出一些特點。首先,高新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其次,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越來越多,目前已有700多家;再次,跨國公司投資逐漸帶來了產業積聚效應,這一點在高科技產業中顯示得尤為突出。
利用外資的規模的安全性主要取決於償債率。因而利用外資一定要有個安全規模,他的確定各國的方法是不同的。
⑨ 思考題:聯系我國實際,談談如何做到協調發展
中國作為大國,需要協調好才能好像發展,而國務院的管理一直是執行力很強,尤其在統籌規劃上,通過政策,市場,資本傾斜協調各個產業的發展,比如人工智慧產業,通過培育市場,政策引導,資本注入協調人工智慧在工業,農業,醫葯等行業大力推行,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和發展。
⑩ 聯系實際,當前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做了哪些努力
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戰略目標。當前,在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就業、通貨膨脹、自主創新、循環經濟等方面問題。
1.就業問題
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將就業問題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業或者說充分就業,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第一目標,因為社會的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多處論述了就業問題,提出了「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和方針。這表明我們黨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重視。
講小康、講和諧、講安居樂業,都離不開就業。就業問題在我國顯得特別重要,這個問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大批的知識青年從農村返回了城市,從生產建設兵團返回城市,失業非常嚴重,所以那時中央決定要解決失業問題。1980年,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當時的國家勞動總局開經濟學家座談會的時候,我在會上首先提出了股份制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很好辦法。因為增加就業就要增加投資,但那時國家又沒有那麼多錢。而採用股份制的辦法擴大生產規模、擴大企業、興建企業,就可以容納很多人就業。中央採納了我的這個建議,所以1980年夏天開了全國勞動就業會議,股份制問題就被提出來了。以後,我們一直把充分就業看作是政府應該實行的目標。今天,我們講小康、講和諧、講安居樂業,都離不開就業。因此,就業問題是最重要的,正如十七大報告所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
解決就業問題,必須做到機會均等,進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在我國要解決就業問題,必須要做到機會的均等,讓大家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從就業問題就能聯想到教育問題的重要性,教育的不平等引起了就業不平等,就業不平等引起了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就引起了生活不平等以及下一代的不平等。所以,就業問題實際上跟教育問題是結合在一起的。另外,還要進一步合理地配置人力資源。合理地配置人力資源,就是要做到人盡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基礎上提高的。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其中就包含了應該把就業問題放在首要的位置。目前,我國大體上有兩種失業:一種是「總量失業」(即經濟中沒有那麼多工作崗位),一種是「結構性失業」(即人找事、事找人,兩者並存。為什麼這兩種情況會並存呢?主要是結構上的問題,失業者的技術水平達不到崗位的要求,崗位上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這就是結構性的失業)。針對這兩種不同的失業,我們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方針、不同的辦法。解決「總量失業」要靠經濟增長,因為新的工作崗位是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生活中假定崗位不夠,社會失業問題就會存在。「結構性失業」解決的辦法主要是靠職業培訓、再就業訓練,特別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學校,包括民辦學校。
把農村的勞動力引到經濟增長中。農村是我國多餘勞動力的一個大蓄水池。我國農村中存在著「隱蔽性失業」,什麼叫「隱蔽性失業」?就是表面上都是有工作的,但是實際上是人浮於事的。所以農村中的多餘勞動力處於隱蔽失業狀態,是一個蓄水池,只要是城裡容易找工作,出來的人就多,城裡工作不好找,相對出來的人就少一些。如果能夠把農村的勞動力引到今後經濟增長中,就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潛力,這也是在解決就業問題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要糾正「減員增效」這個觀念。在談到我國就業問題時,有一個觀念要糾正——「減員增效」。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觀念,因為「減員增效」是一個微觀經濟問題,應該由企業來提出這個問題。政府就是一個任務,即實現社會成員的充分就業,盡量解決就業問題。其實,「減員」從宏觀上講是不增效的。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減員之後人力資源的閑置,是宏觀效率的損失,沒有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所以宏觀上講它不增效。從微觀上講,減員能否增效,要依各企業的情況而定,企業認為條件成熟了,多餘人員有安排了,有出路了,減員必然增效。假如多餘人員沒有出路,沒有安排,減員就不一定增效,因為這會增加企業內部的矛盾,甚至是會引發一些不安定的事情。因而,「減員增效」應該是企業來考慮,宏觀上政府應該把問題放在增加就業上,實現充分就業是第一目標。對於就業問題,我們國家已經提出了積極就業政策。所謂積極就業政策,就是我國政府把擴大就業放在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並提出了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為了實施這一戰略,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方針和措施,比如要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培訓;要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要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當前最重要的是消除「零就業家庭」。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什麼叫「零就業家庭」?就是一個家庭中沒有一個人就業,夫婦兩個都下崗了,或者孩子又下崗了。這種情況就是「零就業家庭」。消除「零就業家庭」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政府要起到應有的作用。現在,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比如一個企業能幫助解決一個「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解決一個崗位,家中有一個人就業,就給這個企業免稅多少,或者給這個企業額外的補貼多少。用這種辦法來鼓勵企業更多地從「零就業家庭」招收所需要的人。解決「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還要加大就業培訓工作。因為就業培訓既包括新就業的人,也應包括已經下崗的人,要就業就得再培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將來能夠大量吸收就業人員的是什麼呢?是民營企業。根據2005年的調查,大概每年新增加就業人員當中,70%是由民營企業吸收的。最近我又看到一個材料,說已經達到了75%是民營企業吸收的。不管是70%也好,還是75%,反正可以說明民營企業的發展是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渠道。
轉變就業觀念,要鼓勵自行創業。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這表明中央對自主創業是非常鼓勵的。解決就業問題,需要轉變觀念。今年上半年,我到遼寧阜新市考察,這是一個煤礦城市,可是開采這么多年,煤礦資源已經漸漸枯竭,所以那裡的下崗,不是單獨的一個人下崗,而是一個礦全部下崗。怎麼辦?一個礦可能是好幾百人或者是上千人全部下崗,所以阜新市就採取了一個辦法,什麼辦法呢?阜新的土地資源還比較豐富,所以蓋了很多塑料大棚,每一個下崗工人一個塑料大棚,有養花、種菜或者種蘑菇的,這樣就安置下來了。我到那兒看的時候,過去的礦工看到我來了,說:你是經濟學家,我們想問一個問題。我說:什麼問題呢?他們說:我們是工人嗎?我說:過去你們是工人,但是現在你們不在礦上採煤了,也不在礦務局裡拿工資了,所以你們現在不是工人。他們又問:是農民嗎?我說:你們又不是農民。他們問:為什麼呢?我說:因為你們沒有宅基地,又不是農村戶口,你們還沒有土地承包權。他們又問:那是什麼呢?我說:你們是新興的農業經濟中的從業人員,每一個塑料大棚實際上都是面對市場的一個個體農業種植戶。在你們當中通過這種自行創業的方式,將來說不定可以解決很多人的前途和發展,因為你們可以成為種植大戶、養殖大戶。他們就笑了。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呢?說明就業觀念要改變,就業觀念的改變是我們當前讓更多下崗的人能夠找到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自行創業者。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重視對於自行創業的、對於下崗職工的培訓,國家稅務部門、工商行政部門應該做出更大的努力,來鼓勵人們自行創業。
2.防止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問題和就業問題一樣,都屬於我國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進入今年特別是下半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某些投資領域出現了過熱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月度數據顯示,今年10月我國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漲6.5%。雖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目前發生了通貨膨脹,但這種情況提醒我們要重視防止通貨膨脹的問題。一個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因為物價的基本穩定是關繫到千家萬戶的,特別是對於低收入者,特別是靠低保維持生活的人,因為他們是經不起物價上漲沖擊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來設法防止通貨膨脹問題,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最好的社會應處在穩定的社會預期當中,使物價保持基本穩定。按照經濟學的理論,3%以下的物價上漲率是社會可以承受的。當然,如果再低一些,不是更好嘛。但通貨膨脹,尤其是急劇通貨膨脹是要避免的。物價基本穩定除了能夠保證低收入者的生活有保障之外,對經濟的發展也有好處,就是讓社會保持在穩定的預期中。什麼叫穩定的預期呢?就是對於前景基本上可以估計到,可以預料到。最好的社會就是處在穩定的社會預期當中,物價保持基本穩定,這就有利於社會的預期趨於基本穩定,這對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物價的穩定對於廣大靠工資收入的家庭是有利的,因為工資的增長即使隨物價同步增長,但畢竟也有一個滯後期,不是說現在物價在漲,你的工資也天天漲,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工資的調整是滯後的。既然是這樣,物價的基本穩定對於廣大工資收入者生活的穩定,就是保障。
假定已經有物價上升的趨勢,我們該怎麼來解決呢?物價的上漲總有一些原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這是投資拉動了物價上漲。對於這一點,今年兩會期間很多代表都反映了這個問題,固定資產投資不能夠過快、過猛。這需要政府採取適當的緊縮政策。近來,人民銀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提高貸款利率,相應的存款利率也有提高,這表明貨幣要偏緊。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抑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防止或抑制通貨膨脹。還有一個因素是信貸投放過多。信貸投放不完全用於固定資產投資,也包括了其他方面的信貸。信貸要控制在一定的規模。此外,外匯儲備過多,貨幣供應量上升,也是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
外匯儲備額保持多少才合理?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中國的外匯儲備額已經佔世界第一位了,去年年底超過了一萬億美元,我們要保持這個地位,不要自動放棄這個地位。老百姓不懂什麼一國外匯儲備合理額等於三個月進口額,加上外債到期本息償還額。他們覺得,我國本來是世界第一位,現在怎麼又降到世界第二位,或者第三位。這怎麼行呢?他們會以為中國經濟出了問題。因此,既然已保持世界第一位就不要自動放棄。外匯儲備再增加,怎麼辦?花掉,沒有必要保留更多的外匯儲備了。如進口設備以加快國內的技術創新,進口我們所短缺的原材料和能源,還有,走出去,鼓勵企業對外進行投資。
從長期來說,怎麼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物價穩定?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要保持物價的穩定,主要有幾項重要的措施,一定要把它們落實。
首先,要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重點是優化信貸結構。優化信貸結構,讓每一筆貸款能更加有效。優化信貸結構,該保的保、該壓的壓,有保有壓。這樣,我們就能夠把貨幣供應量保持在經濟增長所需要的水平上。
其次,對於物價穩定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嚴格土地的審批制度。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最原始的那一環,土地是不是經過了審批程序?違法佔地,既違背了國家的土地政策,而且也造成固定資產規模過大。另外,嚴格土地審批政策,也能保障了耕地的供給,防止耕地的減少。
第三,增產農產品,增加生活必需品(糧食、油、肉、菜等)的供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現在他們對農產品的消費量在增加。比如說,人們生活好了,他們可能吃肉更多一些,吃蛋更多一些,喝牛奶更多一些。這些只有通過增加供給來解決,因為需求在增加,供給不相應增加怎麼行?為此,國家應該對農業有更多的投入。例如,農田水利建設是保證農業穩產高產的重要條件,國家對水利的投入應該加大。
第四,要保持外匯儲備的合理水平。前面已指出,多餘的就花掉,這樣既能夠保證我們技術進步的需要,保證原材料的供應,同時也使得因外匯儲備而投放的人民幣數量有適當的控制。
最後,通過金融體制的改革,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比如說農村貸款難、中小企業貸款難,表明農村信用社要改組,要重建,應該鼓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農村信用社,這正是現在需要進行的改革。
3.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是可持續發展中又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而且越來越重要。十七大報告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正確認識自主創新問題,需要先來看一下我國經濟的高速度增長還能持續多久這個問題。對此,有的外國人說了,2008年奧運會開完之後中國的經濟就會滑坡了;還有人說,中國高速增長是曇花一現,頂多幾年,中國經濟就增長不下去了。說中國高速增長是曇花一現,是這樣嗎?對這個問題有必要認真加以分析。
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的時期。按照經濟學的解釋,7%以上都是高速增長。那麼7%以上的高速,我們還能維持多久?這要看中國目前正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從經濟學的意義上,我們可以把經濟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前工業化時期,也就是傳統經濟時代。這種情況下,農業占的比重很大,工業占的比重很小,服務業占的比重也很小。所以在第一個階段,經濟不可能高速增長,因為農業是不可能連續高速增長的。第二個階段是工業化前期。在這個階段當中,三個產業的比重情況是:農業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工業的比重上升。工業,只要有投資,有市場,這兩個條件具備了,有投資,產品有市場,經濟就可以高速增長。所以第二個階段中,經濟是可以高速增長的。但在這個階段,第三產業占的比重仍然較低。第三個階段是工業化後期。在這個階段,農業的比重繼續下降,工業的比重上升,但趨於穩定,而第三產業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長。因此,在第三階段,即工業化後期,經濟是可以高速發展的,因為依靠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共同帶動,兩個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然後轉到第四個階段。第四個階段是後工業化階段,就是工業化完成之後的階段。這時農業的比重已經很小了,工業的比重占第二位,第三產業占第一位,但也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階段,經濟是難以高速增長的,能維持中速增長都不容易,一般保持低速增長,能達到3%也不容易。現在,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也就是正在從第二階段開始向第三階段過渡。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至少還可以持續20-30年。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什麼?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先進的成套裝備製造業的建立。舉一個例子,現在很多企業都要更換設備,新建的工廠要購買新設備。為什麼?因為他們的設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引進的,當時對環保的要求不像現在這么嚴格。當時對資源消耗率也不像現在這么重視。如果不更換設備,在競爭中就不利了,甚至會被淘汰出局,所以要更換設備。而我們自己的成套設備製造業還適應不了需求。從發展的階段上看,既然我國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還沒有進入第三階段,或者說,正在向它過渡,所以經濟高速增長至少還可以保持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後,也就是我們進入第四階段,經濟增長率自然會降低,但是也不會像西方國家下降得那麼多,因為我們有廣大的國內市場。
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三大障礙。要注意到,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有三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環境承受能力。增長過程中不斷有廢水、廢氣、廢渣,環境承受不了怎麼辦?環境是我們與子孫後代共享的,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增長就會遇到障礙。第二個障礙,資源供給問題。因為我們的資源供給是不足的,土地資源有限,耕地越來越緊張。除了土地資源,還有能源供應的問題。第三個障礙就是自主創新。沒有自主創新,我們在國際競爭中是站不住腳的。現在我們的自主創新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國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不到10%,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4%,出口量中57%來自外資企業。我們在自主創新方面與世界水平相比是很落後的。現在我國很多生產都是貼牌生產,專利是外國的,錢他們賺了,污染留在了我們國內。所以,我國要想成為世界工業強國,靠貼牌生產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因此對我們來說,第三個障礙,也就自主創新問題更有迫切性。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這是關於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具體方針和要求,表明中央對自主創新問題的高度重視。
國有企業自主創新已經總結出了一些模式。目前,我國一些企業的自主創新情況如何?先來看一看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現在已經總結出一些模式,大體上有三種:第一種模式是以大帶小。因為國有企業現在大部分是一些大的、特大型的企業,特大型國有企業可以以大帶小,即以大型國有企業為核心,按照產業鏈分工帶動中小企業共同技術創新。第二種模式以大型國有企業為骨幹,建立某一個行業的產業聯盟。這與第一種情況不同,第一種情況是產業鏈,而這個是行業聯盟,有共同的產品標准,跟這個行業的企業共同開發技術。第三種模式是在大型國有企業下建立子公司,子公司吸引其他企業參加,包括民營企業,包括其他的國有企業參加,這樣的話,子公司共同開發技術。國有企業大體上有這三種創新模式。
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相對來說有優勢。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這表現在:其一,它是自己承擔投資風險,敢於決策、敢於承擔實驗失敗的責任。這個機制是國有企業沒有的。其二,民營企業的機制比較靈活、決策比較快,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能夠抓住機遇,而且它還有激勵機制。在這方面,國有企業是不如它的。其三,民營企業能以多種方式實現自主創新。它可以去購買別人已經有的科技成果,在別人的基礎上再做實驗,並且民營企業可以根據現在的技術發展情況,可以採取跟其他企業合作、合資等各種辦法,它的方式可以多樣化。
民營企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機制。民營企業雖然在自主創新方面有相對優勢,可是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民營企業不足之處是人才缺少。現在民營企業招人,雖採取了一些激勵機制,但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我們在一些地方進行民營企業的調查時發現,當前民營企業在吸引人才方面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有人問:檔案問題可以解決嗎,不給我調檔案,檔案在哪裡管?還有戶口問題,福利問題,職稱問題等等。另外,民營企業一般很少,或者比較少像國有企業一樣搞產學研結合。國有企業有優勢,可以跟高等學校實行產學結合,可以跟科學院、研究機構結合。但是,民營企業要走產學研的道路,困難比國有企業大得多。民營企業還有一個不足,就是不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這表現在,民營企業自己的知識產權被別人偷竊了,打官司麻煩;另一方面,民營企業也不重視別人的知識產權。 因此,民營企業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機制。有的民營企業說了,我發展多快啊,決策馬上就可以做,效率高。這當然是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的表現,是好的,但是憑創業者的經驗,行嗎?經驗可能是財富,也有可能是包袱,是誤導,是陷阱。現在的決策過程是相當復雜的,需要民主決策。但是如果沒有制衡,決策快、效率高,這是對的,但是如果沒有制衡機制,損失就會很大。而制衡即使降低了效率,也是為了避免發生更大的損失而必須付出的代價,所以一定要有制衡。一個重大的投資決策要商量,大家來評這個決策對不對,因為如果錯了,很多失敗是因為重大決策的失誤。所以,民營企業一定要建立決策制度,這樣就可以走到一個正常的發展軌道,這對於企業自主創新是有利的。
總之,對於自主創新,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需要大力加強。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許多加強我國自主創新的方針和政策,比如提出要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以及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等等。所有這些,對於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發展循環經濟
十七大報告把「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重大任務,並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環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抓住四個環節。增長中有障礙,比如說環保的障礙,就是環境承受能力有多大,資源方面有障礙,資源供給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包括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資源的高效利用。這是指什麼呢?要節約資源;對共生的礦、伴生的礦,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採最主要的礦,其他的不要了,要綜合利用,盡量利用資源;要延長產品的壽命;還有,盡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產品。第二個環節,減少廢物的排放。生產消費過程中都會有廢水、廢氣、廢渣,要減少它的排放。第三個環節,把廢物最大限度的轉化為資源。比如說廢水、廢氣、廢渣中可以提煉、回收有用的東西,能利用的東西盡量利用。第四個環節,對實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廢水、廢氣、廢渣,特別是廢渣,應該做無害化的處理。我們現在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就要在這四個方面努力。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加強制度建設。為了發展循環經濟,我們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設。第一,要實行嚴格的技術標准,禁止環保不合格的項目開工,不能允許對人體有影響的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要限制一次性消費品的使用。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筷子,筷子是用木材製作的,一次性的筷子實際上是對資源的浪費。第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什麼叫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呢?就是生產者你的責任,不是說你的產品出廠就行了,你的責任是會延伸的。比如說假定你出了不合格的產品,要負責回收回去。你的包裝物的回收,所有這些,都是生產者的責任,不是產品出廠就了事了。第三,法律責任的追究。法律責任的追究就包含了生產者你出了什麼問題要負法律責任,產品進口者你出了什麼問題要負法律責任,你不能把國外有毒、有害的產品運到國內。第四,要實行嚴格的經濟考核制度,包括資源的產出率,就是資源能夠利用多少,廢物的利用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標,還有廢物的無害化處置率,你把你所生產出來的廢物利用完之後,最後是不是做了無害化的處理了。所有這些,都是制度建設。
發展循環經濟,國家應該給予財政的支持。國家的財政支持主要包括專項的基金支持循環經濟的技術開發,該免稅的免稅,該減稅的減稅,要制訂合理的定價制度,特別是資源定價方面。比如說水資源,超量的應該多收費,用電超量的應該多收費,等等。這對於限制一些高耗能的企業是有用的。
發展循環經濟,要大力發展新經濟。包括利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等。還有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里最要緊的是兩個:一個是物資回收行業,物資回收行業越來越重要,包括大量的生活廢棄物、生產廢棄物的回收,這是一個龐大的行業,這個行業要發展起來。另外要發展租賃業,既然要節約資源,有些產品是不用買的,可以租來用。
小結
發展經濟學,歸結起來實際上有四個基本原理。第一個原理,就業是靠就業擴大的。一批人就業了,他就有收入,花掉,別人會就業,別人有收入,花掉,更多的人就業了,所以就業靠就業擴大。第二個原理,富裕是靠富裕帶動的。同步富裕不現實,共同富裕是目標。但總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就起了示範作用,起了帶動作用,富裕就帶動了富裕。第三個原理,繁榮是靠繁榮支撐的。就是說,經濟要走向繁榮,內需要擴大,人民購買力要提高,這樣,下一次繁榮就有支撐了,因為投資資金有了,消費也擴大了,整個經濟就帶動起來了,所以繁榮靠繁榮支撐。第四個原理,和諧是靠和諧積累的。每一個人從身邊做起,從家庭的和諧、社區的和諧、單位的和諧,城市的和諧,直到社會的和諧。和諧靠和諧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