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北新國際期貨
㈠ 絲綢之路的故事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
絲綢之路的由來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辟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德到世界的承認。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吐魯番,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 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系「從公元前114 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海上絲路在中世紀以後輸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總之,絲綢之路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絲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統稱;狹義絲路僅指漢唐時期的沙漠綠洲絲路。s絲路興衰絲路起始時間史學界尚無定論,但至遲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已從陸路傳入波斯,再轉販至羅馬帝國。公元前4世紀西方古文獻中已對蠶絲有了記載,並指明「其絲貨有販至印度者」(《考鐵利亞》一書)。公元前3世紀以前,西方已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其拉丁語意為「絲之國」。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8?~前87)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派張騫(公元前164?~前 114)出使西域,「鑿空」絲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費爾干納)、康居(今阿姆、錫爾兩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於闐(今和田)、扜彌(今於田東)等地,從此開通絲路。漢武帝又開河西四郡,築河西長城,起亭障直至鹽澤(今羅布泊),與烏孫聯姻,設使者校尉(後改西域都護府),移民屯田。漢出使各國使者、商人「相望於道」,「相屬不絕」。中亞、西亞的商人「不絕於時日,商胡販客,日唉於塞下」。新莽時期(公元9~23)絲路中斷。班超(公元32~102)在重開絲路中功績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至條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灣)而返,這是漢代中國官員沿絲路西行最遠者。隋唐(589~896)絲路空前繁榮,胡商雲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頻繁,絲路被阻,後雖有恢復,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於先秦時期,後者繁榮於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後為絲路起點。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烏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洛陽、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① 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② 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邦(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庄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干線。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里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范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系復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喀布爾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辟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直至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發現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轉販而來,他向漢武帝報告後,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漢武帝派張騫打通「蜀·身毒道」。先後從犍為(今宜賓)派人分5路尋跡。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漢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賓西南)。使者分別在氏、莋、昆明受阻。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里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是謂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經臨邛(今邛崍)、嚴關(今雅安)、莋(今漢源)、邛都(今西昌)、鹽源、青嶺(今大姚)、大勃弄(今祥雲)至葉榆,稱之靈關道。兩線在葉榆會合,西南行過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騰沖),經撣國(今緬甸)至身毒。在撣國境內,又分陸、海兩路至身毒。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後改稱廣州)、登州(今煙台)、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廣州、泉州在唐、宋、元時,僑居的外商多達萬人,乃至十萬人以上。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斗,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斗爭最激烈。絲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和融匯,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創造人類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貢獻。
·絲綢之路的路線
·歷史發展
·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的影響
·經濟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旅遊規劃
·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由來
http://ke..com/view/1239.htm
㈡ 2019年人保的農業保險的玉米目標價格是多少
給農產品價格波動「上保險」
何謂「保險+期貨」,該模式具有何種魅力。9日,在第二屆中國產業經濟(國際)論壇間隙,媒體人采訪了與大商所率先推動「保險+期貨」的新湖期貨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北新。
在李北新看來,「保險+期貨」是在各方探索農產品價改和「三農」服務中應時而生的。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走到十字路口。」李北新說,近年來我國為保障農民收入,投入巨大,僅2014年糧食儲備的相關支出已經達到1500億元以上,同時陷入了收儲造成國內價格堰塞湖——吸引大量國外廉價替代品進口——國產品種消費銳減——過剩更加嚴重——收儲量繼續加大的怪圈,財政包袱沉重。
今年3月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在業內看來,這是一個重大改革信號,意味著國家將通過市場力量、市場化軌道來推動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不過,市場化進程中該如何保障農民利益,如何幫助農民有效防範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市場主流的觀點是對生產進行直接補貼,同時推出農產品價格險、通過農產品價格險作為手段之一在市場環節配合收儲政策的退出,這也是國際上保障農民收入的通行做法。美國自2006年起,即推行了大豆、玉米、小麥作物收入保險CRC。
其實,「積極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在2015年就已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相關部委也推出了不少舉措,但在實際操作環節中卻遲遲未能落地。
「價格險的理賠概率要遠遠高於其他險種,對保險公司來說,農產品價格險存在由於價格暴跌保費完全無法覆蓋理賠金額的風險。」一位保險公司人士如是表示,保險公司需要對價格保險進行再保險,至少是部分再保險,以分散風險,但目前並沒有一個可以對此進行再保險的市場。
大商所和新湖期貨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市場空缺,這就有了「保險+期貨」首單——人保財險玉米期貨價格險項目。2015年8月,人保財險大連市分公司與錦州義縣合作社達成合作協議,合作社購買了人保財險以玉米期貨1601合約目標價格為2160元(9月16日-11月16日收盤均價)的玉米價格保險1000噸,保費為115776元;同時人保財險以同等條款購買了新湖瑞豐(新湖期貨風險子公司)的玉米期貨1601看跌期權(此為場外期權)1000噸產品,以對沖玉米價格下降可能帶來的賠付風險,權利金為96552元。
㈢ 絲綢之路有關的資料
絲綢之路名稱由來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辟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德到世界的承認。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 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系「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
海上絲路在中世紀以後輸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總之,絲綢之路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絲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統稱;狹義絲路僅指漢唐時期的沙漠綠洲絲路。
絲路興衰絲路起始時間史學界尚無定論,但至遲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已從陸路傳入波斯,再轉販至羅馬帝國。公元前4世紀西方古文獻中已對蠶絲有了記載,並指明「其絲貨有販至印度者」。公元前3世紀以前,西方已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其拉丁語意為「絲之國」。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8年?~前87年)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張騫(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出使西域,「鑿空」絲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費爾干納)、康居(今阿姆、錫爾兩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於闐(今和田)、扜彌(今於田東)等地,從此開通絲路。漢武帝又開河西四郡,築河西長城,起亭障直至鹽澤(今羅布泊),與烏孫聯姻,設使者校尉(後改西域都護府),移民屯田。漢出使各國使者、商人「相望於道」,「相屬不絕」。中亞、西亞的商人「不絕於時日,商胡販客,日唉於塞下」。新莽時期(公元9年~23年)絲路中斷。班超(公元32年~102年)在重開絲路中功績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至條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灣)而返,這是漢代中國官員沿絲路西行最遠者。
隋唐(589年~896年)絲路空前繁榮,胡商雲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頻繁,絲路被阻,後雖有恢復,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於先秦時期,後者繁榮於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後為絲路起點。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烏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洛陽、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
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邦(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庄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干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
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里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范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系復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喀布爾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辟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直至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發現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轉販而來,他向漢武帝報告後,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漢武帝派張騫打通「蜀·身毒道」。先後從犍為(今宜賓)派人分5路尋跡。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漢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賓西南)。使者分別在氏、莋、昆明受阻。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里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是謂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經臨邛(今邛崍)、嚴關(今雅安)、莋(今漢源)、邛都(今西昌)、鹽源、青嶺(今大姚)、大勃弄(今祥雲)至葉榆,稱之靈關道。兩線在葉榆會合,西南行過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騰沖),經撣國(今緬甸)至身毒。在撣國境內,又分陸、海兩路至身毒。
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後改稱廣州)、登州(今煙台)、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
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
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
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廣州、泉州在唐、宋、元時,僑居的外商多達萬人,乃至十萬人以上。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斗,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斗爭最激烈。
㈣ 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
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100多年前一個德國人的「發明」,他的名字叫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1860年,當時的普魯士政府派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外交使團前往東亞,意欲與中國、日本、泰國等建立外交關系,締結商約。年僅27歲的地理學者李希霍芬就在使團中。1861年3月,普魯士外交使團到達上海。這一趟東方之旅,讓眼界大開的李希霍芬對中國大感興趣。
1868年至1872年間,李希霍芬對大清帝國18個行省中的13個進行了地理、地質考察。考察途中,他的脖子上總是用繩子掛著一支長長的鉛筆,以方便他隨手以繪畫的形式將自己一路上的見識記錄下來。
中國近代地質學創始人翁文灝稱其為「最先明了中國地文之偉大科學家」。為紀念他詳盡的考察和傑出的貢獻,祁連山的德文名為Richthofen—Gebirge,即李希霍芬山脈。
1873年,李希霍芬回國,先後出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等。他用後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寫了一部5卷鴻篇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
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並在地圖上進行了標注。
(4)宜賓北新國際期貨擴展閱讀:
1、海上絲綢之路
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
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
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2、南方絲路
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辟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
直至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發現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轉販而來,他向漢武帝報告後,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漢武帝派張騫打通「蜀-身毒道」。
先後從犍為(今宜賓)派人分5路尋跡。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漢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賓西南)。
使者分別在氏、莋、昆明受阻。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里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
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是謂五尺道。
西支由成都經臨邛(今邛崍)、嚴關(今雅安)、莋(今漢源)、邛都(今西昌)、鹽源、青嶺(今大姚)、大勃弄(今祥雲)至葉榆,稱之靈關道。
兩線在葉榆會合,西南行過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騰沖),經撣國(今緬甸)至身毒。在撣國境內,又分陸、海兩路至身毒。
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
㈤ 成都國際商貿城的交通
成都國際商貿城坐落於北星干線旁金牛區與新都區交界處,是成都北部新城的核心區域之一,擁有便捷的空中、地面和地下立體交通網路 。
【公路】北新干線、萬石路、川陝路、蜀龍大道、成都大件路、成綿高速、繞城高速等構成了成都北部公路交通網路的骨架。
【鐵路】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客運中心都在成都。成都國際商貿城有一條公交線路直達成都火車北站(50路),一條直達成都火車東站(38路)。
【航空】位居全國六大機場之一、中西部第一大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開通國際航線20多條、國內航線245條,基本覆蓋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城市和我國的大中城市。在航空物流方面,香港港龍等20多家國際國內航空公司在此從事客貨運輸業務 。
距成都國際商貿城200米處可上繞城高速,20多分鍾即可到達雙流國際機場。
【地鐵】按規劃,成都地鐵5號線北沿線將直達成都國際商貿城,成都地鐵1號線北延線至成都國際商貿城。
【北星大道】北星大道是成都國際商貿城主要進出城通道,起點在一環路二道橋路口,向北延伸與二環、三環、繞城高速均有介面,在出三環之前的4.1公里均為高架橋,是成都市唯一一條從一環直通外環的交通干線,擁有目前成都市最長的高架橋。
【公交線路】
現在,已有10條公交線路從成都市區直達(或經過)成都國際商貿城,有5條周邊縣市直達成都國際商貿城
1、 已開通公交線路:
38路——成都東客站至國際商貿城公交站
46路——茶店子公交站至國際商貿城公交站
50路——火車北站公交站至國際商貿城公交站
110路——五龍山公交站至國際商貿城公交站
129路——百花中心站至國際商貿城公交站
527路——昭覺寺客運站經國際商貿城至竹友鎮
651路——五塊石客運站經國際商貿城至新都客運樞紐站
672路——雍渡村委會站經國際商貿城至成都海寧皮革城站
683路——大豐客運站經國際商貿城至新都客運樞紐站
X14路——新都客運樞紐站至國際商貿城客運站
K6路——新都區人民醫院公交站至成都國際商貿城客運站
2、免費直通車
(1)荷花池——成都國際商貿城
乘車時間:每天7:30-17:05 ( 約8分鍾一班)
乘車地點:荷花池肖家村3巷大成市場對面
(2)火車北站市場——成都國際商貿城
乘車時間:每天7:30——17:00
乘車地點:火車北站市場(約15分鍾一班)
(三)二級城市交通
1、 周邊縣市直達成都國際商貿城
溫江 ——成都國際商貿城
郫縣——成都國際商貿城
樂山 ——成都國際商貿城
2、2012年5月25日,原荷花池汽車站正式關閉,所有客運班線整體遷至成都國際商貿城客運站運營,客運班線總數量達到175條 。
3、二級城市交通線路明細
175條客運班線:
成都地區:淮口、竹篙、大橋、廣興、九龍、雙河、轉龍、石佛、金堂、土橋、雙流、永樂、雲合(縣)、高板、平橋、石龍、三溪、金龍、三合碑、福興、趙家、華陽、龍泉、郫縣、青白江
德陽地區:德安、紅白、慧覺、黃鹿、積金、湔底、金河、六松、坭金、新盛、洛水、永興、雙龍、鎣華、雲西
廣安地區:裕民
貴州地區:畢節、大方、習水
樂山地區:峨邊、金口河、峨眉、夾江、樂山、犍為、井研
涼山地區:雷波、美姑、敘永
瀘州地區:古藺、合江、瀘縣、瀘州、萬定、立石、玄灘、喻寺
眉山地區:洪雅
綿陽地區:金石、景福、菊河、劉營、安昌、北川、江油、三台光輝
南充地區:馬鞍
內江地區:高梁、凌家、白馬、天林、沱江、永福、萬發、茶店、翠流、發輪、高樓、雎家、龍結、羅泉、祥加、走馬、道合寺、觀音灘、歸德、鐵佛、騮馬、龍江、孟塘、南勛、騎龍、獅子、太平、天寶、玉帶、資中、內江、連界沙灣、連界威鋼、連界新場、連界、威遠、向義、鎮西、黃荊溝、黃家、界市、隆昌、響石、龍市
自貢地區:獅市、牛佛、板橋
遂寧地區:大英、象山、郪口、射洪天仙
宜賓地區:柏溪、南溪、紅橋、江安、新市鎮、興文
雲南地區:水富、綏江、永善、威信、鎮雄
浙江地區:寧波
資陽地區:安樂、碑椏、飛龍、和平、華嚴、金馬、同合、老龍、樂至、涼水、龍馬、龍雲、平息、三星、塘壩、新星、湧泉、雲峰、雲龍、董家埂、三岔、石板、鎮子、周禮、馴龍
重慶地區:銅梁、潼南、潼南古溪、丁家、璧山、綦江、豐都、潼南塘壩、崇龕、榮昌吳家、榮昌、永川、大足、龍水
㈥ 急!急!急!上海長寧區北新涇的韻達快遞網店電話誰有
021-62139105或者 52390940
㈦ 宜賓有什麼歷史人物
漢代高士任永(?——?) ,字君業,西漢末、東漢初人,生卒年待考。他是進入宜賓史書的第一個名人。史籍記載,他家居「犍為郡僰道縣」,即現在的宜賓境內。他自幼聰慧,博古通今,長於歷數,名揚益州。他「算日月行道所歷,計氣朔早晚之數」。能推斷天時氣節,計算日月運行,通曉年代歷法。
宋代進士廖致平(?——?),名琮,家居現宜賓縣普安鄉,在牛口庄另有別墅。於嘉祐二年與東坡兄弟同科高中進士,官至朝議大夫。未五十而致仕歸。其父廖翰是位傳奇人物——即舊州塔的實際捐建者、黃庭堅文《南園遁翁廖君墓誌銘》中的遁翁。其人仁愛有道,有放賑飢民、不忍殺牛、資助學子的行動。廖致平就這樣蒙祖上余蔭,上承家學,多所成就。
宋代龍圖閣學士程公許(?——?)字季與,一字希穎,別號滄州先生,敘州宣化登龍里人。南宋嘉定四年進士,歷官溫江縣尉、崇寧知縣、施州通判、湖州知州、秘書少監、中書舍人,進龍圖學士,官至刑部尚書。程不避權貴,好進諫,曾斥當朝大臣有貨賂、興繕、遂諫臣、開邊釁行為。由於剛正廉明,因此激怒當權者,屢遭排擠。其為文,才氣磅礴,惜多散失。
明代鴻儒周洪謨(1420—1491)字堯弼,號箐齋,又號南皋子。敘州府長寧縣(今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人,是宜賓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科舉拔尖人才。祖居資陽,南宋紹興年間遷居長寧,曾祖為長寧縣學訓導,祖父為河間縣訓導,父親周永隆為長陽縣訓導,人稱「世儒周氏」。周洪謨中進士高科後,仕宦顯達,著述豐富,名動朝野。周洪謨不僅是進士高科,朝廷顯官,也曾竭力盡智穩定蜀中。尤其對川南蠻夷,建議設宣撫使「以夷制夷」,非常奏效。其一生著述甚豐,可惜只有《疑辨錄》和《箐齋讀書錄》兩種流傳至今。弘治元年(1488年),周洪謨上疏告老遠鄉。弘治四年(1491)年二月病逝,終年72歲。消息傳到朝廷,明孝宗遣四川布政使何監渝致祭,賜謚號曰「文安」。
明代忠義之士尹伸(?——1632)字子求,四川宜賓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中進士,授承天府推官。屢遷南京兵部郎中、西安知府、陝西提學副使、蘇松兵備參政、河南右布政使,並起太常卿。他為人清廉強直,不事權貴,凡三任,皆投劾去。崇禎五年(1632年),因有才能,負名望,遂任河南右布政使。到任不到三個月,因農民起義軍風行河南,尹伸以失御流賊,罷歸。後,張獻忠攻陷敘州,尹伸逃匿山中,搜得之,准備押往成都給以官職,伸罵不肯行。賊重其名,不殺。至井研,罵益厲,遂攢殺之。福王時,起太常卿,伸已先死。
清代字妖包弼臣(1831-1919)包汝諧,字弼臣,晚號谷叟,南溪縣人。出身於書香之家,幼承家學,聰慧用功。20歲時,被四川學政何紹基譽為「敘州三傑」之一。21歲入廩生(即秀才),35歲中舉。25歲時隨叔父包欣芳到北京謀求深造,得識李文田、孫毓文等,深受影響。五次公車上書,均報罷歸。官歷鹽源訓導、邛州學政、資州學政。他是清代一個孜孜以求的學子、有口皆碑的學政、獨樹一幟的書家,也是一位亦詩亦畫的文人、四川碑學的開山鼻祖。
教育總長傅增湘(1872——1949)字潤沅,復字沅叔,別號雙鑒樓主人,晚年又號藏園老人、藏園居士。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藏書家、書法家。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誕生於江安縣城。幼即隨父出川求學,後得功名。1898年,傅增湘被選為翰林院庶士,其時年方27歲。官歷翰林院編修、直隸提學使,以及三屆教育總長。
新儒學大家唐君毅(1909-1978年)宜賓縣普安鄉周壩人,哲學家、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起在南京中央大學、無錫江南大學、廣州華僑大學任教。1949年6月移居香港,後與錢穆在港聯合創辦新亞書院,任教務長及哲學系主任。1974年以講座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退休,並繼任新亞研究所負責人。一生出版專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在亞洲及國際上均有較大影響。
新文化先驅陽翰笙(1902-1993年)高縣羅場鎮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文藝界的卓越領導人,當代劇作家。1946年在上海負責籌建上海聯華影視、昆侖影業公司,沖破重重困難,拍攝了《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等優秀影片,還創作了電影劇本《三毛流浪記》等。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
謝奉琦(1884~1908年)同盟會會員,民族革命烈士。
鄧子均(1876~1959年)被稱為「五糧液傳人」。
劉華(1899~1925年)革命烈士,五卅運動著名領導人,宜賓縣泥溪鎮人。
鄭佑之(1891~1931年)革命烈士
李碩勛(1903~1931年)革命烈士。
余澤鴻(1903~1935年)革命烈士。
趙一曼(1905~1936年)革命烈士。抗日民族女英雄,宜賓縣白花鎮人。
唐君毅(1909~1978年)哲學家,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之一。
候光炯(1905~1996年)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文湘(1900~1996年)柑橘專家。「中國夏橙之父」。
王彥家(1900~1930)革命烈士。
㈧ 絲綢之路的感人故事(我急需,快點來的人給10懸賞分))
公元前115年,一個天高氣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著戎裝的將軍正在安息國邊境守候。將軍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後兵馬不計其數。這浩浩盪盪的大軍奉安息國國王的命令,正在迎候遠道而來的友好使節。
東方隱約傳來一陣陣丁零丁零的駝鈴聲,士兵們循著鈴聲望去,遠處出現了一支駱駝隊,駱駝隊前面飄揚著鮮艷的旗幟。
「來了!來了!」安息國士兵歡呼起來。
「列隊歡迎!」將軍發出了命令。
騎兵迅疾分列兩隊,一左一右,擺成夾道歡迎的陣勢。樂隊奏起了軍樂,人群一片歡騰。
中國使者從騎著的駱駝上下來,右手高擎節杖,滿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將軍翻身下馬,立正高呼:「本將軍奉命率官兵歡迎大漢國使者!」中國使者抱拳,作揖還禮:「有勞將軍遠迎。我是博望侯張騫的副使,謹代表大漢皇帝向安息國國王陛下致敬!」將軍還禮表示感謝。
中國使者指著身後的駱駝隊,說道:「這是大漢皇帝敬贈安息國國王陛下的一點薄禮。」只見每峰駱駝的背上都馱著兩個大包袱。打開包袱,各色綾羅綢緞,五彩繽紛。
安息國將軍高興地連連點頭,說道:「盼望已久的大漢使者終於到了!我謹代表安息國國王陛下,向大漢皇帝的使者贈禮。」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兩個大禮盒。打開一看,裡面裝著許多特別大的鳥蛋,每個足有斤把重。這是當時中國沒有的鴕鳥蛋。
中國使者正要道謝,將軍又把手一招,走上兩個人來,原來是魔術師。打頭的一個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裡,頓時吞了下去。只見他一拍肚子,匕首又從嘴裡吐了出來。第二個則張開大口,噴出一團又一團火苗。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在場的人們都看得驚呆了。將軍含笑說道:「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特地讓他們前來助興。」
中國使者拱手致謝,高興地說:「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