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擴張周期貨幣刺激
Ⅰ 1991年美國利率急劇下降。許多觀察者認為,這種下降表明在那一年貨幣政策是完全擴張的。這個結論錯誤碼
不知道你問的是擴張錯誤,還是完全擴張是錯誤。
不過很顯然,這的確是擴張的貨幣政策,1991年起,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聯儲採取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放鬆銀根。聯儲從1991年2月到1992年7月,連續6次將貼現率從6%降至3%,聯邦資金利率也從3.75%調低至3.25%。各大商業銀行的優惠貸款利率也進一步調低至6%,從而使各項利率跌到3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低利率對刺激美國經濟復甦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據統計,利率下降以後,金融企業以重新安排債務等方法,減少了500億美元的債務,企業的債務利息減少200億美元。低利率還大大減輕了房主和消費者的房屋抵押貸款和消費者信貸債務的本息,推動了住宅和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銷售,刺激了房地產和汽車工業的發展。利率下降對固定資本投資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企業支付的利息占其凈現金流量的比重從戰後高點31.7%降至1993年的23.2%。估計1993年美資本貨物價格下降了2.1%,從而使1993年投資名義總值雖只增加5.3%,但實際總值卻提高7.6%。低利率使美元與國際貨幣的匯率下降,導致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下降,提高了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擴大了美國的出口。
大約經歷三年時間美國經濟復甦,又採取了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
Ⅱ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為什麼一方面能刺激進口
擴張的貨幣政策,貨幣量量增加導致需求增加,一方面國內需求增加,同時進出口需求也會增加,刺激國內國際貿易(交易)增加,當然會增加進口。如果是刺激投資,比如中國,那麼會使凈出口增加;如果是刺激消費,比如美國,會使凈進口增加。如果全球都採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將加劇國際失衡。
Ⅲ 美聯儲如何化解經濟周期風險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大致經歷了三輪加息周期。
1
1994年2月份起
美聯儲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使之從3%增至6%。
2
1999年至2000年
美聯儲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使其從4.75%升至6.5%,並將利率水平維持到2001年1月份。
3
2004年6月起
連續17次提高利率,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推高至2006年6月份的5.25%,並將利率水平維持到2007年9月17日
(一)美聯儲的貨幣政策 :
1.降低利率
為化解次貸危機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風險,美聯儲於2007年9月18日決定將保持了14個月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5.25%下調至4.75%,這是美聯儲自2003年以來首次下調該利率。隨著次貸危機影響的擴散,美聯儲連續降息,到2008年4月30日,美聯儲連續7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至2%。但利率的降低在恢復金融市場流動性即恢復金融資產價值的同時,資本流出數量增加,美元相對外幣貶值,實體經濟領域的價格膨脹。在市場一片「降息見底」聲中,美聯儲悄然開始了貨幣政策工具的轉換。
2.貼現窗口重新啟動
貼現窗口(DiscountWindow)是美聯邦儲備體系向商業銀行發放貼現貸款的設施,聯儲通過變動貼現利率可以調節商業銀行的貸款成本,但是否通過貼現窗口取得貸款及貸款數量取決於商業銀行,聯儲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為防止信貸市場危機惡化,美聯儲於2007年8月17日宣布將貼現利率降低50個基點,即從6.25%降到5.75%。之前美聯儲對貼現利率與聯邦基金利率的調整基本保持同步,二者之間一般維持100個基點的利差,本次單方面下調貼現利率後二者的利差縮小為50個基點。雖然美聯儲在信貸危機發生後一再降低貼現率至2.25%,但由於再貼現對市場有「告示作用」,許多商業銀行擔心這么做會導致投資者對其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它們大多不願意通過貼現方式直接向美聯儲借款。
3.短期貸款拍賣工具應運而生
美聯儲於2007年12月開始啟用短期貸款拍賣工具這一新的操作工具,以向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商業銀行提供資金。與公開市場業務相比,可參與短期貸款拍賣工具的金融機構更為廣泛,作為貸款擔保的債券種類也相對更多,從而有利於更為高效地為機構提供流動性;與貼現窗口相比,由於美聯儲不對外披露使用短期貸款拍賣工具的機構名稱,從而較好地保護了參與機構的商業機密,加之短期貸款拍賣利率略低於貼現利率,因而受到急需短期資金的存款機構的歡迎。
(二)美聯儲的財政政策
美國國會議院於2008年1月24日公布了由美國政府提出的總成本達15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根據美國國會公布的美國財政刺激政策,每個美國工人可享有每人三百美元的稅收減免,而有多個孩子的家庭可享受最高達1200美元的稅收減免。該方案還包括了商業減稅計劃,允許企業可預支50%的資本性支出費用,並且擁有更長的時間來彌補以前的虧損,期限也由原來的兩年提高至五年。目前美國的利率已經處於較低的水平,貨幣需求對利率的彈性較大,易出現流動性陷阱,此時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要比寬松的貨幣政策效果明顯。減稅可以作為刺激社會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此外,減稅可以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所以對於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來說,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也許是應對危機的良策,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稱目前採取赤字的財政政策對於美國的經濟更為有效。
Ⅳ 美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陷入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局面原因,順便解釋一下泡沫經濟的含義
原因:在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一樣,經濟雖有起伏,但由於採用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財政支出和貨幣擴張來緩解衰退,經濟的起伏要比戰前平穩得多: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4.6%,生產率年平均增長3.2%;就業情況大為改善(其中,50年代的平均失業率為4.5%,60年代為4.7%);消費物價指數的年平均上漲率僅為2.5%。以致於有人將這一時期稱之為美國經濟的「黃金時代」。
20世紀60年代,美國第36屆總統約翰遜提出了建設「偉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內政綱領,其核心是保障民權,向貧困宣戰。它向美國人民許諾了宏偉的目標——即通過社會變革,可以消滅貧困,實現種族平等。它擴大了政府,尤其是聯邦政府對社會福利所承擔的責任,其福利范圍和對象比原先更廣泛,主要表現在有關就業、醫療、教育、生活和住房、城市發展等一系列法律的頒布、機制的設置和政策的實施上。[2]
當時美國經濟周期正處於景氣擴張階段,聯邦的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然而州和地方政府卻面臨著技術和財源的不足,於是約翰遜決定通過授權計劃的方式將聯邦資源輸送到州和地方政府。由於美國人民對肯尼迪總統英年早逝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同情心,美國政府和國會達成了罕見的高度一致,一系列相關法案被迅速通過。在約翰遜時期,美國共制訂和實施了近500項計劃,用於增加社會福利開支。
然而,就是在這種繁榮景象的下面,美國的國力卻在悄悄地衰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效率的惡化:生產率由上升轉為下降。與此同時,工資福利水平卻在不斷提高,以致於1968年單位勞動成本上升4%,1969~1970年上升6%,1970年後工資上升幅度超過了勞動生產率增長。同時,因越南戰爭升級和「偉大社會」建設導致社會開支猛增,使得政府的財政赤字於1968年曾創記錄地達到252億美元,而到1971年6月底美國的財政年度結束時,仍高達232億美元。1969~1970年經濟危機以後,美國政府於1970年採取了擴張性的宏觀政策以刺激經濟回升。1971年經濟雖已復甦,但是失業率仍然高達6%,通貨膨脹率也達到了4.5%。
由於美國國內經濟狀況不斷惡化,美元的地位也開始動搖。二戰結束時,美國曾是最富有的國家,擁有占當時世界總量80%以上的黃金儲備,因而能夠確立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固定匯率制度。在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安排下,美元成為一種「硬通貨」在全世界流通。但是到了60年代,隨著美國產品競爭力的下降和德、日等國的重新崛起,美國貿易順差不斷減少。到1971年5月貿易順差消失,出現了自1893年以來的第一次貿易逆差,以後赤字不斷擴大。美國的黃金儲備也不斷下降。大量流入歐洲的美元開始貶值,成為不受歡迎的貨幣。美國政府再也無力支持美元/黃金的固定匯率。
在這種情況下,尼克松政府一度採取了「雙刃劍」政策:一方面,由聯邦儲備委員會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以此來刺激經濟、減少失業。另一方面,尼克松總統於1971年8月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宣布了他的「新經濟政策」第一階段:實行為期3個月的工資物價管制和停止用黃金兌付美元。這個被稱之為「尼克松沖擊」的舉動使得一向生活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的美國國民深感震驚;同時也使戰後初期建立的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傾刻瓦解,使西方經濟失去了穩定的國際經濟環境。
197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國發表講話,開始了「新經濟政策」的第二階段。這一次,反對的意見開始強烈起來。而且人們很快就發現,為實施工資、價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資委員會和物價委員會實際上根本不起作用。因擔心工會可能從監督機構中撤出代表,工資委員會一再作出讓步:先是宣布認可延期未加的工資增長,並確定每年工資增加的標准線為5.5%,後又同意煤礦工人增加工資15%。物價委員會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一開始,它就批准了兩家鋼鐵公司生產的白鐵皮提價。在不到3周的時間,全國1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價申請,而被批准與被否決的比例竟達20:1。結果,1972年物價在管制的條件下仍然上漲3.2%,失業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97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價格猛漲和「水門事件」的困擾,於6月間不顧一切地再次實施價格凍結。結果是災難性的:市場上見不到牛肉的蹤影,食品貨架上空空如也。美國人第一次在和平時期遇到了短缺。此次凍結實施僅一個月便開始解凍。這時,美國政府轉而採取財政金融雙緊政策來控制物價。雖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糧食、石油、魚粉等必需品價格還是猛漲。時逢石油危機,於是石油價格從3美元一桶上升為12美元一桶,整整漲了4倍,1974年4月30日工資物價管制到期自動取消,加上美元貶值等因素,物價扶搖直上,達到了1974年全年上漲12%的歷史最高記錄。
到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國總統時,「滯脹」的局面已經形成。福特總統上台初期宣布通貨膨脹為美國的頭號大敵。在當時,福特及其經濟員都沒有預料到失業率會在9個月內上升到9%,並成為1975年的特大新聞。1974~1975年的經濟衰退使福特政府改變了初衷。在國會的壓力下,美聯儲於1975年初開始放鬆銀根。直到福特卸任為止,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一直時緊時松,疲於應付,而經濟卻一直呈現出高失業、高通脹的「雙高」特徵。
為了降低失業率,卡特政府在1977年執政後開始實行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1977~1979年3年間m1的增長創戰後最高記錄。這導致1979年第四季度通貨膨脹率上升至12.7%。1976年第四季度到1979年第四季度,在黃金價格和石油價格都迅猛上升的同時,美元不斷貶值;生產率由提高3.1%轉為下降2.1%。gnp增長率從4.9%降為1.0%,失業率卻一直在6~8%之間居高不下。這樣,公眾對民主黨政府及美聯儲的宏觀經濟政策失去信心。這導致了共和黨政府的上台,將宏觀經濟政策重新制定以及對社會福利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進行「逆向改革」。
不僅是美國,整個西方世界均於70年代初開始陷入了「滯脹」的泥潭。西方七個主要發達國家的gnp平均年增長率為2.4%,失業率為5.3%,消費物價指數年增長率為9.4%。而在此之前的1968~1972年,該七國的平均增長率為4.3%,平均失業率為3.2%,物價平均上漲率為4.8%。
其實、簡單的說是凱恩斯主義與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矛盾、你可以參照嶽麓版教科書高中歷史必修二
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Ⅳ 90年代以來美國貨幣政策內容及特點
90年代美國財政貨幣政策研究及其借鑒意義 關閉窗口
搞要:盡管全球經濟疲軟,美國還是在1990一1991年的經濟衰退後連續第9個年頭保持經 濟增長,並且強勁的經濟增長是與低通貨膨脹、低失業率、低財政赤字並存的.美國經濟之所 以能長時間擴展,除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外,最主要的原因是90年代以來美國實行了適宜的財政 貨幣政策。分析美國90年代財政貨幣政策的內容及特點,對於完善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具有重 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美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美國經濟自1991年3月走出衰退期以來,一直保持乎穩持續的發展,至今已持續增長了1 00多個月。進入90年代,美國經濟以乎均每年3%的速度穩步增長,而且經濟發展速度沒有減 緩下來的跡象。在這次經濟擴張中,美國經濟呈現了近幾十年少有的「一高三低」的良好運行 態勢,主要標志是;
(1)經濟持續增長。1992—1998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依次為 2.6%、2.7%、3.5%、2.0%、2.8%、3.7%和3.9%,在連續7年的期間里,經濟增 長幅度始終在2.5%一4.o%之間。
(2)失業率大幅度下降。自1992年以來,美國失業率一直 遞減,1992—1996年的失業率分別為7.4%、6l 9%、6.0%、5.4%,1997年降至4.8%, 目前僅為4.3%,是30年來的最低水平。
(3)通貨膨脹持續走低。1991年3月至l 995年,以消 費物價增長幅度表示的通貨膨脹率為11.9%,年平均為2.98%,1996年為2.6%,1997年降 至1.7%,l998年又降至1.456,為33年來的最低水平。
(4)財政赤字逐年減少。1992年美國 財政赤字為29N億美元,此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削減。1993—1997年聯邦赤字分別為2547億美元 、2031億美元、1639億美元、1073億美元、220億美元,1998年美國聯邦預算在數十年後首次 出現了盈餘。 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功的業績,除有利的國際環境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克林 頓政府推行了較為合理的財政政策和正確的貨幣政策。
一,90年代美國財政貨幣政策的內容與特點
(一)財政政策
80年代裡根執政以後,制定了以供給學派理論為依據的財政政策,大幅度隨稅並簡化稅 收制度。里根的減稅政策使美國的財政赤字翻了幾番,成為美國經濟的一個「惡性腫瘤」『因 此,1993年柯林頓上台後,針對里根政府輕財政政策、重貨幣政策留下的後遺症,提出了以削 減財政赤字為中心內容的「振興美國經濟計劃」,並施行了以增加經濟增長潛力與削弱非生產 性支出同時並舉為特徵的結構性財政政策。具體內容包括:
1.減少非生產性支出和削減國防經費,以緊縮開支。1992年財政年度,美國聯邦政府 的財政赤字高達2904億美元。為了解決赤字問題,柯林頓政府實行了減少財政開支以降低赤字 的財政政策。為緊縮開支,美國減少了30萬聯邦工作人員,並削減國防經費。有關統計資料顯 示,1991年以前美國聯邦政府的國防開支都占該年度財政預算的25%以上,而在1999年度財政 預算中,國防開支僅佔14.6%。
2。增加基礎設施、教育和技術投資,推動經濟轉型。在減少財政開支的同時,政府增加了 對交通、通訊為主的基礎設施的投資,為私人資本投資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政府還加大了對 教育和技術的投入。近年來,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途徑,如為教育評估體系的改革提供種子基 金、督促各州政府對教育增加投入、為學生貸款提供擔保、加強人才培訓和職工培訓等.增大 了對教育的投資;同時,政府把提高美國的技術競爭力放到政府的議事日程上,並且出合了一 系列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開發經費,以加強對技術的投資力度。
3.實施稅制改革和放寬限制,以增加財政收人和促進高技術的發展。具體措施有:政府 設立了專項投資稅收信貸基金,從財政上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鼓勵企業投資建設能參與國 際競爭的新工廠及購置高效率的機器設備、鼓勵企業投資於創新性技術的公司;政府不斷延長 「科研抵稅法」的實施期限,以支持信息、通訊、電子行業的企業進行長期研究的計劃。同時 ,政府還實施了增稅政策,以增加財政收入。增稅的項目包括:將年收入18萬美元以上者的個 人所得稅串從30%提高到36%;對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上的富人再另征10%的附加稅,把公司最 高稅率從34%提高到36%;全面提高能源稅;增加富裕老年人的社會保險福利稅。
但對中產階 級和低收入者減少稅收,對小企業的長期投資減少資本收益稅50%。 有增有減的財政政策,使美國的財政赤字從1992年的2904億美元減少到1996年的l o 37 億美元,直至1997年的220億美元,1998年美國聯邦預算扭虧為盈。財政赤字的減少,增加了 市場的資本供應量,促進了長期利率的下降並保持較低水平.從而刺激了企業投資和生產的擴 大。同時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 動作用,促進了美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帶動了美國經濟持續增長,並使美 國經濟在發達國家中保持領先地位。
(二)貨幣政策
90年代以來:美聯儲一直以充分就業、價格穩定和適度的長期利率作為其貨幣政策的最 終目標,實行。中性」的穩定一貫的貨幣金融政策,並及時進行微調,使美國經濟在1994年成 功地實現了軟著陸。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內容及特點主要有兩方面:
1.堅決制止通貨膨脹的低利率政策。
進入90年代,美聯儲堅持對通貨膨脹採取預防為主 的方針,寧可放慢經濟增長速度,也要預防通貨失控。為此,美聯儲積極而適當地運用貨幣杠 桿,隨時根據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率升降變化來調整利率,並使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每當經 濟過熱跡象出現.美聯儲就毫不猶豫地採取堅決措施,緊縮銀根。1994年,在美國經濟強勁復 蘇的形勢下,美聯儲未雨綢繆.自1994年2月以後的一年內,連續7次提商利率,使美國聯邦基 金利率和貼現率分別達到6%和5.25%。1995年經濟增長速度略低時,美聯儲則下調貼現「串 ,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減少。1999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出現過熱端倪,為使經濟增長率回落, 以減少通貨膨脹加劇的危險,美聯儲連續兩次提高利串.目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為5.25%, 貼現率為4.75%。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雖然不時調整,但其調整幅度不大,一直在0.25%-0. 5%之間.就其整體而言水平不高,一直維持在5.5%的水平。美聯儲根據經濟情況適時對利 率進 行微調.並使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這對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惡化產生了根本性作用。
2.利用公開市場業務調整利率。
長期以來,美國貨幣當局一直把調節利率作為貨幣政策 的主要目標,以適應其經濟擴張的需要。80年代以後.情況有了明顯變化,以供給學派理論為 依據的里根政府,不僅高度重視貨幣政策的作用,使貨幣政策的地位大大提高,而且貨幣政策 的方向有了重大改變,即由以調節利率為主轉向以調節貨幣供給量為主。進入90年代以後,由 於貨幣流通速度的大幅度變化,貨幣總雖難以起到引導物價穩定的作用,有鑒於此,美國貨幣 當局對其貨幣政策的調控目標和實施工具進行了調整,從以控制貨幣總量為主轉變為主要對利 率的調控。
相應地,美聯儲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的工具也發生了變化,由直接調控貨幣供給量 轉移到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影響聯邦基金利率,並以此來影響整個資金市場利率,從而為經濟 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穩定的金融環境。 實行穩定、連續、中性的貨幣政策,並及時進行微調,是美聯儲貨幣政策成功的關鍵。 適時對利率進行微調,並使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上,不僅避免了利率大幅度波動對經濟的過大 沖擊,而且有利於擴大私人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同時,經濟政策的乎穩使企業對宏觀經濟環 境具有信心,短期投資行為減少,更多地著眼於制定和實施長遠發展戰略,從而促進了美國經 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美國政府及貨幣當局在財政貨幣政策方面所採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對於完善我國宏觀調 控政策及手段、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是具有借鑒意義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政府對發現經濟的調控功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仍應加強對經濟的調控功能,但政府宏觀干預政策必須具有科 學性。
首先,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不能僅將重點放在總量的簡單平衡上,而應在考慮總量平衡 的同時,更應注意結構的調整,保持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
其次,政府制定和施行的經濟政 策和措施,不應是針對某個企業、單個具體的經營行動,而是對整個行業而言的。
最後,政府 的調控不應干預市場,而是創造市場,鼓勵企業競爭。科學的政策措施,可以使得一個企業的 經濟活動,符合社會發展方向,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美國經濟之所以9年來持續增 長,是與美國政府適時、適度的財政貨幣政策有著直接關系的。目前,我國經濟體制正在由非 市場型向市場型轉變,確立運用市場機制配置社會資源.但不能因此放棄或削弱政府對宏觀經 濟的科學性調控。我們必須深化財政、金融、計劃體制的改革,完善宏觀調控手段和協調機制 ,加強政府對宏觀經濟的正確調控,以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與健康運行。
(二)擴大間接金融調控手段的運用 我國宏觀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相應要求建立 和完善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然而當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仍以直接手段為主,缺少 間接調控手段。我國目前實施的貨幣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存款准備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 務等傳統手段和貸款限額,其中,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李和公開市場業務為間接調控手段,貸 款限額屬直接調控手段。存款准備率和再貼現率分別於1984年和1986年在我國運用,公開市場 業務於1996年正式啟動,但與美國等市場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公開市場業務的基礎仍很薄 弱,公開市場業務的有效性發揮受到了制約。貸款限額是我國長期使用的政策手段,由於我國 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差,傳導機制很不完善,目前我國金融調控的基本手段仍以貸款限額為主。 但在信用關系日益深化.融資形式已經多樣化的情況下,以直接控制為特徵的金融調控方式已 無法 保證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
因此,應借鑒美國貨幣政策手段,擴大公開市場業務,這對我 國的金 融調控從以直接控制為主轉向以間接控制為主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強稅收政策在宏觀調徑中的作用 稅收政策是與國家同時產生的最古老的經濟政策。作為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 政 策不僅在稅收總額上關繫到總量調控,而且在稅種、稅目和稅率的組成上對結構也起到調 控作 用。美國的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稅收政策的運用,每年的聯邦財政預算案都企圖通過增稅 或減 稅來影響經濟。但我國似乎較少使用稅收政策來調控經濟,我國的財政政策向來只側重於 財政 收支政策的調控。當然,我國在某些領域也使用特殊的稅收政策,如對外商投資企業、老 少邊窮 地區的企業等實行減免稅政策,對煙酒等少數商品加征消費稅,對出口商品實行退稅等, 但全 部都是針對微觀經濟而言,對宏觀環境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我國較少使用稅收政策,原因 在於 當前我國的稅制結構與美國不同。我國目前實行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雙主體的稅制結構, 在我 國整個稅收收人中,流轉稅佔50%以上,所得稅佔30%;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則實行以所得 稅為 主體的稅制結構,這些國家的所得稅收人,一般占其稅收總收入的50%左右。由於流轉稅 和所 得稅自身的特點.它們對經濟的調控能力是不同的。流轉稅的調整。直接影響商品的價格 對經 濟只發生間接作用,且見效慢,而所得稅的變化對納稅人的收入,從而對消費、投資和儲 蓄等有 直接的、迅速的影響,直接調控宏觀經濟。由於流轉稅調控經濟的能力遠不如所得稅,所 以我國 難以俊美國那樣運用稅收政策來調控經濟。但是,稅收政策畢竟對經濟產生很大作用,諸 如調 節收入分配、穩定經濟和優化資源配置。
因此,必須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稅制結構,加強稅 收政策 對經濟的調控力度。
(四)重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控社會供需總量和結構不可或缺的 工具。雖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對供求總量和結構具有調節作用,但兩者在總量和結構調節 中各具優勢和不足,財政政策的優勢在於調控經濟結構,而對供求總量的調節具有局限性;貨 幣政策的優勢在於調控經濟總量,而對經濟結構的調節具有局限性。
因此,要求財政政策和貨 幣政策必須協調配合,取長補短,共同作用於宏觀經濟,否則就不能達到頂期目標。在這方面 美國做得相對較好。為保證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美國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同時並舉。從財政 政策調節看,美國政府運用必要的稅收政策、財政投資政策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支持高新技 術產業的發展。從貨幣政策調節看,美聯儲通過調節聯邦基金利率和再貼現率,以及公開市場 業務等手段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從而有效地控制社會總渴求,達到穩定幣值和物價的目的。反 觀我國,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方面重視不夠。如1996年以來,為擴大內需以拉動經 濟,中央銀行實行了擴張性貨幣政策,但從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看,收效不大。
其中原因,很 重要的一點就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未能協調配合。我國的需求不足,實質上是一個結構性問 題,而貨幣政策雖然能夠調節社會總需求,但對於社會總需求內部的結構調整就顯得無能為力 。相反.財政政策在結構調整方面則有優勢。政府既可以通過對不同部門、不同產業的硬收待 遇,直接影響各產業部門稅後利潤進而影響產業發展;也可以通過財政投資改變初次分配關系 中形成的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及其內部結構。由於單一使用貨幣政策,缺乏相應的財政政策與 之配合.從而未能實現預期目標。
因此,在今後的宏觀調控中,應注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 協調配合,相互揚長避短.在實現社會供需總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會供需結構的調節和合 理化,全力促進社會經濟整體協調穩定發展。 保證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應借鑒美國貨幣政策手段,擴大公開市場業務,這對我 國的金 融調控從以直接控制為主轉向以間接控制為主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強稅收政策在宏觀調徑中的作用 稅收政策是與國家同時產生的最古老的經濟政策。作為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 政 策不僅在稅收總額上關繫到總量調控,而且在稅種、稅目和稅率的組成上對結構也起到調 控作 用。美國的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稅收政策的運用,每年的聯邦財政預算案都企圖通過增稅 或減 稅來影響經濟。但我國似乎較少使用稅收政策來調控經濟,我國的財政政策向來只側重於 財政 收支政策的調控。
當然,我國在某些領域也使用特殊的稅收政策,如對外商投資企業、老 少邊窮 地區的企業等實行減免稅政策,對煙酒等少數商品加征消費稅,對出口商品實行退稅等, 但全 部都是針對微觀經濟而言,對宏觀環境沒有實質性的影響。我國較少使用稅收政策,原因 在於 當前我國的稅制結構與美國不同。我國目前實行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雙主體的稅制結構, 在我 國整個稅收收人中,流轉稅佔50%以上,所得稅佔30%;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則實行以所得 稅為 主體的稅制結構,這些國家的所得稅收人,一般占其稅收總收入的50%左右。由於流轉稅 和所 得稅自身的特點.它們對經濟的調控能力是不同的。
流轉稅的調整。直接影響商品的價格 對經 濟只發生間接作用,且見效慢,而所得稅的變化對納稅人的收入,從而對消費、投資和儲 蓄等有 直接的、迅速的影響,直接調控宏觀經濟。由於流轉稅調控經濟的能力遠不如所得稅,所 以我國 難以俊美國那樣運用稅收政策來調控經濟。但是,稅收政策畢竟對經濟產生很大作用,諸 如調 節收入分配、穩定經濟和優化資源配置。因此,必須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稅制結構,加強稅 收政策 對經濟的調控力度。
(四)重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控社會供需總量和結構不可或缺的 工具。雖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對供求總量和結構具有調節作用,但兩者在總量和結構調節 中各具優勢和不足,財政政策的優勢在於調控經濟結構,而對供求總量的調節具有局限性;貨 幣政策的優勢在於調控經濟總量,而對經濟結構的調節具有局限性。
因此,要求財政政策和貨 幣政策必須協調配合,取長補短,共同作用於宏觀經濟,否則就不能達到頂期目標。在達方面 美國做得相對較好。為保證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美國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同時並舉。從財政 政策調節看,美國政府運用必要的稅收政策、財政投資政策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支持高新技 術產業的發展。從貨幣政策調節看,美聯儲通過調節聯邦基金利率和再貼現率,以及公開市場 業務等手段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從而有效地控制社會總渴求,達到穩定幣值和物價的目的。
反 觀我國,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方面重視不夠。如1996年以來,為擴大內需以拉動經 濟,中央銀行實行了擴張性貨幣政策,但從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看,收效不大。個中原因,很 重要的一點就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未能協調配合。我國的需求不足,實質上是一個結構性問 題,而貨幣政策雖然能夠調節社會總需求,但對於社會總需求內部的結構調整就顯得無能為力 。
相反.財政政策在結構調整方面則有優勢。政府既可以通過對不同部門、不同產業的硬收待 遇,直接影響各產業部門稅後利潤進而影響產業發展;也可以通過財政投資改變初次分配關系 中形成的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及其內部結構。由於單一使用貨幣政策,缺乏相應的財政政策與 之配合.從而未能實現預期目標。
因此,在今後的宏觀調控中,應注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 協調配合,相互揚長避短.在實現社會供需總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會供需結構的調節和合 理化,全力促進社會經濟整體協調穩定發展。
Ⅵ 經濟低迷時期採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為什麼不可以有效地刺激總需求的增長
社會經濟發展要保持健康穩定發展十分復雜困難,要不然也不會有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低迷時期的低迷程度和原因也是十分復雜,比如有供給側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側方面的原因,當然還有可能是天災人禍,比如戰爭破壞。
一般而言,經濟低迷時採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有效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導致金融貨幣市場流動性寬松。釋放出來的流動性流向也是宏觀調控值得關注的課題。
Ⅶ 大蕭條時期美國貨幣政策是什麼
大蕭條時期美國貨幣政策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時期未能解決社會貧富差距問題。1920-1929年期間美國連續出台有利於富人的減稅政策,使得美國國內財富集中度驟升。邊際消費傾向高的中低收入者消費能力不足,而富裕階層的財富很大部分不會用於消費。因此,所謂的「柯立芝繁榮」,歸根到底更多地是少部分美國富人的繁榮,普通民眾並未享受到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客觀上這也導致了富人的財富大量流入證券市場,催生資本泡沫。而1929年股災發生之後,胡佛政府仍未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在1930年卻採取大范圍加稅的政策,使得貧富懸殊進一步擴大。由於當時的美國類似今天的中國,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救濟制度,普通民眾的消費更加受到抑制。
(二)過晚放棄金本位制度,錯失了恢復的最佳時機。美國對金本位的堅守,從兩個方面使得蕭條進一步加劇:首先,金本位制度的存在造成其無法像今天的一樣通過數量化手段進行貨幣擴張,國民實際收入出現下滑,需求隨之減弱,導致持續且較為嚴重的通貨緊縮,一旦人們對通貨緊縮的預期形成,又會進一步造成需求的萎縮,帶來惡性循環;其次是金本位下的政府,為保持其黃金儲備,防止黃金流出,又不得不提高利率。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提高利率,無疑是一種順周期政策,對經濟的惡化和通貨緊縮起到了加劇的作用。總的來看,這種貨幣與黃金掛鉤帶來的約束,只要金本位存在就不可能消失。從歷史上看,凡是放棄金本位較早的國家,經濟恢復得也較早。伯南克在《EssaysOnTheGreatDepression》中分析了數十個國家在放棄金本位之前和之後經濟的表現,可以明顯地看到一戰後便沒有回到金本位的西班牙在大蕭條中受到的沖擊較小,經濟恢復很快,而英國在1931年9月放棄金本位後也早於美國走出通脹泥潭。美國則直至1933年3月才放棄金本位,僅早於義大利。因此,金本位制度亦是當時美國經歷較長時間蕭條的重要原因。
(三)大蕭條時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Smoot-Hawley關稅法案》人為延長了全球經濟復甦的時間。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這個法案把對進口貨物的關稅提高了60%,其他國家對此紛紛採取報復性措施,也提高了關稅。出台該項法規的用意是保護美國本國工業,以減少失業問題,但由於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受到嚴重打擊,加上報復性的針對美國的關稅政策,美國產品的海外需求也迅速減少,最終導致本國的失業問題更為嚴重。美國失業率最高曾經達到25%,而當時世界上其他主要國家的失業率也基本都在兩位數以上。嚴重的失業問題一方面影響美國的社會穩定,另一方面進一步減少勞動者實際收入,需求因此下滑,國內經濟恢復更為遲緩。
(四)未對銀行業實施有效地救助。胡佛政府奉行自由市場理論,在危機中不願對其本國的金融機構進行更多的政府幹預。在大蕭條時期,由於美國政府錯誤地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同時對經濟的悲觀預期使民眾信心喪失殆盡,有超過9000家的金融機構倒閉。而另一方面,銀行的大面積倒閉又使得企業難以獲得款,在此期間13萬家企業也發生倒閉,這無疑對實體經濟構成了巨大沖擊,美國工業產出下降近50%,回到危機前的水平已經是1935年的事了。實際上,如果政府當時對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有效的處理,或注資以提振信心,情況應有較大改觀。誠然,政府救市不能阻止經濟體步入下行周期,但可以緩解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傳導,使得衰退程度得以減輕。
Ⅷ 發達國家1973年為什麼發生 "滯脹"
原因:第三次世界經濟危機過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都進入了周期性的高漲階段。但高漲為時不長,而且資本主義世界一系列經濟矛盾變得嚴重尖銳;
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財政狀況日益惡化,物價持續上漲,以美元為支柱的資本主義國際貨幣體系陷於瓦解和以中東石油生產國為代表的發展中民族主義國家反對帝國主義經濟掠奪的斗爭空前加強等。
(8)美國經濟擴張周期貨幣刺激擴展閱讀
對策及後果
為了對付頻繁發生的經濟危機,歷屆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反危機"措施(或稱作「反周期」措施),包括金融方面的調整貼現率。
在金融市場上買賣證券,採取放鬆抵押貸款等措施,以及財政方面的增加軍費開支、加速固定資產折舊、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即減稅、免稅、退稅和「高漲」期間增稅)等措施。在私人經濟方面,壟斷資本企業為了推銷過剩商品,採取大量推行消費者信貸、住房建築抵押貸款等辦法。
實行這些措施的結果,使戰後美國經濟危機發生了一些變形。即危機期間生產下降幅度較小,最嚴重的1973~1975年危機期間工業生產只下降15.1%。
其次為1957~1958年下降13.5%和最近一次下降12.0%。危機過後,蕭條和復甦階段縮短,因而兩者間的界限難以區分。經濟危機的爆發,無論「中間性危機」還是「非中間性危機」,都比過去較為頻繁。
Ⅸ 美國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為何還是低物價
因為錢沒有流通到社會零售中;而是被分流到資本市場中,比如債券市場(國債價格被推高,收益率下降),衍生品市場,另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流出美國,流入歐洲和其他新興市場(比如印度,菲律賓),錢流出美國,如果是通過貿易渠道,比如進口中國商品,反而會造成美國物資供應增加,拉低物價。所以可以看到,美國人都富成什麼樣了,就是因為美元是結算貨幣。
擴張性貨幣政策主要表現為擴大信貸規模、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回購有價證券等。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主要目的是讓企業和居民更容易獲得生產資金和消費資金,從而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規模的擴大來增加社會總需求,刺激經濟增長。同時,還可以適度調高匯率,使本幣與外幣相比有所貶值,從而通過出口需求的擴大來彌補內需的不足。
Ⅹ 根據凱恩斯理論在經濟蕭條時期,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比採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效果更好。為
經濟蕭條是因為需求不足 政府擴大投資可以增加需求 效果立竿見影 而降息不一定能大幅促進需求增加 因為私人投資必須衡量經濟前景 在蕭條期私人投資信心不足 利率即使是0% 私人也不一定會擴大投資 貨幣政策往往需要6個月後才能看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