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森對於期貨價格的論述
❶ 用薩繆爾森經濟學解釋一個中國經濟的現象
關於當今發達國家的經濟制度,薩繆爾森說道:「幾乎在不知不覺中,純粹的資本主義已經逐漸演變成保持公私兩個方面的主動性和控制權的混合經濟。」與此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也開始實行改革,引進私有經濟的活力,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因此,如今的社會主義也已經成為一種混合經濟,與西方混合經濟不同的是公有經濟成分比重更大,而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則已基本一致。因此,薩繆爾森《經濟學》中介紹的原理和方法,也適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網路全書,其中有對單純追求GDP的批判,提出了循環經濟和用經濟凈福利指標(NEW)來代替GDP指標的思想,很有前瞻性(距今已有30多年);書中對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能源危機、貧富分化問題、公平與效率問題、投機問題等當今的熱點問題都有重要論述。對於我國當前所說的綠色GDP,科學發展觀都是很有統一性的一面。
❷ 薩繆爾森《經濟分析基礎》
《經濟分析基礎》是薩繆爾森的博士論文,數理功底要求比較高。
據說當年薩繆爾森畢業論文答辯,沒幾個老師敢去,因為不大看得明白他的滿是方程的論文。
❸ 怎樣理解「漢森-薩繆爾森的乘數—加速數相互作用理論」
漢森-薩繆爾森的乘數—加速數相互作用理論認為,投資和國民收入的相互作用會引發國民收入的周期性波動。是故,作為對經濟周期形成原因的一種解釋性假說,「乘數—加速數模型」屬於內生經濟周期理論的范疇。 1.乘數原理乘數概念由英國經濟學家卡恩於1931年首先提出。1936年,凱恩斯在其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提出乘數原理,具體考察投資的變動對收入水平產生影響的機理。依據凱恩斯的觀點,所謂投資乘數,指的是投資支出的變動所引致的總需求進而國民收入的變動數量。投資乘數的大小與邊際消費傾向有關。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投資所引起的連鎖反應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乘數就越大。同樣,投資支出的減少,則會引起收入以倍數的方式減少。 2.加速數原理 加速數原理說明的則是收入或消費需求的變動對投資的影響。所謂加速數,就是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一單位產量(或消費需求)的增加所導致的投資增加的數量。加速數原理的基本內容是:收入的增加會引起對消費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費需求的增加則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引起對資本需求的增加,投資於是相應地增加。顯然,生產一定數量產品所需要的資本投入越多,亦即資本-產出比率越高,收入變動對投資需求的影響越大。 實際上,引致投資不僅取決於既有的收入水平所導致的消費需求的變化,而且也是預期收入變動量的函數。因此市場預期對引致投資的影響不可低估。 盡管在凱恩斯之前就有人提出了加速數的概念,但凱恩斯只對乘數原理作過充分的論述,其分析並未涉及加速數原理。後來,漢森和薩繆爾森將乘數原理和加速數原理結合起來,並認定它們的相互作用有可能造成國民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3.乘數—加速數原理的基本思想 秉承凱恩斯的思想,乘數—加速數原理認為,總需求的變動是引發經濟周期的關鍵性因素;而在總需求的波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投資的變化以及心理預期的調整。其基本邏輯是這樣的:投資的增加通過乘數效應引起總需求從而國民收入更大量的增加,國民收入的增加反過來又會通過加速數效應帶動投資的進一步增加。如此循環作用,國民經濟便會呈現出繁榮的態勢。然而由於社會需求與資源的限制,具體地,例如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以及流動性偏好規律的制約,總需求進而國民收入的增速會逐步降低。國民收入增速的這種變化會惡化市場預期,使得投資逐步減少。投資的減少又會經由乘數的作用使得國民收入的增速進一步地降低。如此這般地,乘數原理與加速數原理的共同作用會使得國民經濟進入衰退的階段。不過,在衰退持續一段時期後,至少固定資產更新的需求會增加,市場預期最終會逐步改善,從而使得投資增加,經由乘數效應增加國民收入,進而經由加速數原理反過來進一步地促進投資的增加,最終使得國民經濟擺脫衰退、趨於復甦,並進入下一輪經濟周期。 新古典綜合學派認為,既然乘數原理與加速數原理的共同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會自發造成國民經濟由繁榮到衰退、轉而又由衰退到繁榮的周期性波動,因此市場機制本身也就不可能消弭這種周期性的波動,這就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預,以減輕經濟周期的破壞性,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二、對「乘數—加速數原理」產生誤解的主要原因 在國內的教科書中,經常會羅列「乘數—加速數模型」賴以成立的一大堆假設條件。但其實,在最經典、最簡單的模型構造下,「乘數—加速數模型」的假設條件只有兩個:一是假設消費需求是上一期國民收入的函數;二是假設投資需求是當期消費變動量的函數。前者涉及乘數效應,後者涉及加速數效應。 在上述兩個簡單明確的假設下,再引入總供求均衡的表達式,便構成了一個最為簡單的乘數—加速數模型。這是一個二階差分方程。解這個差分方程,便可以得到一個通解。分析這個通解便可以發現,在特定的條件下,國民收入會呈現出周期性波動的特徵。這種波動顯然是由乘數效應和加速數效應共同造成的。 因此,只要對乘數—加速數模型的假設條件無異議,只要通曉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則不應對「乘數—加速數模型」的邏輯產生任何疑問。換句話說,若想推翻這個理論,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否定上述兩個假設前提。而「乘數—加速數模型」的這兩個假設條件符合經驗或實證,不易否定。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歷經半個多世紀,「漢森-薩繆爾森的乘數—加速數模型」仍被作為新古典綜合學派關於經濟周期形成原因的經典理論。 目前,國內對「乘數—加速數模型」的批判主要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一是輕易否定這個模型的經典假設,或者隨意增刪假設條件。 無論是否定模型的原有假定,還是增刪新的假定,都需經過充分的論證,例如必須經過經驗實證的檢驗等,不能輕率從事。而且從科學研究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在經過謹慎考慮以後,對原有模型的假設條件的增刪,不一定就是對原模型的否定,而經常是意味著對原模型的發展。 二是由於數學知識欠缺,不能以差分方程的求解等數學邏輯來理解這個模型,而是完全憑借文字邏輯來思想、理解這個模型,這就難免出現邏輯模糊、間斷、跳躍、乃至混亂的情況。要知道,所有關於「乘數—加速數模型」的文字闡述其實均是源於對其數學推導過程的文字演繹,難免失真。 例如,我在第一部分講「一、關於『漢森-薩繆爾森的乘數—加速數相互作用理論』的理解」的時候,腦子里縈繞著的其實就是兩個方程、一個恆等式,然後就是一個二階差分方程及其求解過程,最後就是這個方程通解的形式及其性質。但卻硬要以文字語言的形式來闡述、解析腦子里所縈繞著的這些東西,於是在整個第一部分的文字語言表述中,表述不清、言猶未盡的感覺至今揮之不去。 三是為繞開數學推理的艱難,國內教科書經常會設計一個具體的數據案例來解釋、闡述「乘數—加速數模型」的基本原理。這無可厚非。但問題是,許多人基於這些具體的數據案例來批評乃至否定「乘數—加速數模型」。但這些案例其實只是對「乘數—加速數模型」基本原理的闡述和解釋,而不是證明。因此對這些案例的挑剔或指責不足以否定「乘數—加速數模型」的正確性。 所以我說,在沒有掌握「乘數-加速數模型」的差分方程解法之前,先不要急於否定這個模型的恰當性。
❹ 曼昆《經濟學原理》與薩繆爾森《經濟學》的區別
1、主要特點: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看上去更加行文簡單、說理淺顯,即便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也可以閱讀;
但薩氏《經濟學》全書結構宏偉,字里行間,三言兩語,每有深意,可謂在經濟學中蘊涵著哲學氣息,對經濟學有一個完備的認識框架。
(4)薩繆爾森對於期貨價格的論述擴展閱讀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對經濟學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技術經濟學都有專門的論述,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看到他從宏觀經濟學到微觀經濟學,從生產到消費,從經濟思想史到經濟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創見。
這部著作在內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謂匠心獨具,他在每一章的開頭加上歷代名人的警句,言簡意賅地概括全章的主題,使讀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論書,而是在讀一部有文學色彩的史書。
2、薩氏《經濟學》全書總共34章,前23章是微觀部分,後11章是宏觀部分,該書第一章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以此作為全書的中心。在全書中,曼昆盡可能地經常回到應用與政策方面的問題上,大多數的章節也包括了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的案例研究。
❺ 薩繆爾森的理論
薩繆爾森的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他對經
濟學的三大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都有獨
到的見解;他把凱恩斯主義和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結合起來,形成「新古典
綜合學派」的理論體系;他還一直熱衷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
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為數理經濟學
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通過對乘數和加速數聯合作用的分
析,把兩者巧妙地合而為一,揭示出了乘數與加速數的內在聯系;在關
於經濟增長論的論述、關於「社會福利函數」的論述和對比較成本說中
的「赫克雪爾——俄林原理」的補充等的方面,都為經濟理論貢獻了珍
貴的思財產。薩繆爾森的理論維護和傳播了傳統西方經濟學說,促進了
經濟理論數學化的發展,成為西方世界久負盛名的經濟學巨子。因此他
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
薩繆爾森的著作主要有:《經濟分析基礎》(1947年),《經濟學》
(1948年,至今已出了14版),《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與多爾夫曼索
洛合著,1958年),《薩繆爾森論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
1972年)等。
(一)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
生產要素報酬就是生產要素的收益,要素報酬等於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要素的邊際產品也就是要素的邊際生產率。
在短期內,雖然產品價格會因為國際貿易而發生變化,但生產要素還來不及在部門間流動。因此,國際貿易在短期內隻影響產品價格。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一國出口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上升,進口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下降。由於MPL和MPK不變(因為生產要素不流動),而出口產品價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報酬(WX,RX)都會增加。反過來,由於進口產品價格(PM)下降,進口競爭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報酬(WM,RM)都會減少。也就是說,出口行業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受益,而進口競爭行業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受損。
長期來看,生產要素可以在各產業間自由流動。國際貿易對生產要素報酬的影響就要結合產品價格和要素邊際生產率的變化來分析。由於貿易的結果使出口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受益,報酬提高,進口競爭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就會向出口行業流動。這里我們假定出口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的,進口競爭行業是資本密集型的。這樣,進口競爭行業的資本—勞動比率較高,當本國進口競爭產品產量因國際貿易而減少後,轉移出來的資本就比勞動多;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的出口行業的勞動—資本比率相對較高,在出口產品產量擴大後對勞動的需求大於對資本的需求。這樣,從進口競爭行業轉移出來的資本多,但需求少;轉移出來的勞動少,但需求卻更多。結果就是資本相對過剩,勞動相對不足。如果兩個行業都按照原來的資本—勞動比率生產的話,就會有一部分資本閑置下來。
但是,當資本過剩時,它就會變得相對便宜,這樣閑置的資本就會被兩個行業吸收,以用來替代相對稀缺從而昂貴的勞動(這里我們假定勞動和資本可以相互替代)。這樣,兩個行業都會比貿易前投入更多的資本來替代勞動,於是它們的資本—勞動比率都會比貿易前提高。由於資本投入增加,各行業中的勞動邊際生產率提高,而資本邊際生產率則因為資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結果對出口行業而言,由於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提高;對進口行業而言,由於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進口競爭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下降。
在以上的長期分析中,國際貿易對出口行業資本報酬的影響以及對進口行業勞動報酬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推導來說明這兩種要素報酬的變化:我們的分析一直假設貿易前兩個國家國內要素市場是均衡的,這樣,出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和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樣,出口行業的利潤水平和進口行業的利潤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貿易後的要素市場也將形成均衡,從而進出口行業的工資和利潤在新的均衡狀態下也必然是相等的。這樣,開展貿易後,我們已經推導出出口行業的工資將上漲,進口行業的利潤將下降。那麼,在貿易後WX = WM,RX = RM的情況下,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WM也會上升,而出口行業的利潤水平RX也會降低。
把以上分析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長期來看,開展國際貿易後,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提高,而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下降,而且無論這些生產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都是如此。這個結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斯托爾珀(Wolfgang Stolper)和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論證的,因此稱為「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從上面的分析中還可以看出,發生國際貿易後,由於生產要素報酬(價格)是產品價格與要素邊際生產率的乘積,所以生產要素報酬的變動會超過產品價格的變動。這一結果被稱為國際貿易的「放大效應」(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產品價格的差異,兩國就會繼續開展貿易,但最終的結果將是兩國兩種產品的價格完全相等,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完全相等,此時如果其他條件不變,貿易也就停止。兩國間開展貿易的結果會使兩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最終相等這一趨勢被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於這一定理是由薩繆爾森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邏輯論證的,因此該定理又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❻ 薩繆爾森在福利經濟學方面做出了哪些貢獻
在福利經濟學方面,薩繆爾森在這一領域各個學說的基礎上,建立了直接的新福利經濟學,為國家福利論的建立和在實際生活中的實施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以數學方式把個人間的可比效用加起來以形成社會福利函數。同時,將帕累托的最優化理論加以精密化,從商品組合的分配考慮並用「效用可能性曲線」予以明確表述,提出了所謂的「薩繆爾森檢驗」方法。按照該檢驗方法,要考察一種狀況依據社會福利條件是否優越於另一種狀況,必須是該種狀況的每一種商品組合的分配與另一種狀況的分配相比較時,前者至少能使一個人有利而不對任何人不利。他的論述被西方經濟學界認為是自庇古以來在福利經濟學方面少有的理論之一。
❼ 求薩繆爾森的《經濟學》中文和英文版,最好是PDF格式,謝謝啦!
現在找到沒有,沒找到我可以給你,第18版的,中文英文都有
❽ 介紹一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
薩繆爾森於1915年5月15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加里(Gary)城。20歲時,以GPA為A的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文學學士(B.A.)學位;翌年,又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M.A.)學位;5年後獲得哈佛大學博士(Ph.D.)學位。此外,薩繆爾森還曾獲得多所大學的名譽學位。其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是《經濟理論的運營意義》("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獲哈佛大學威爾斯(David A.Wells)獎。在1947年美國經濟學年會上,保羅·道格拉斯以學會會長的身份把美國第一屆克拉克(John Bates Clak)獎章授予了當時未滿40歲的薩繆爾森,並預言薩繆爾森在經濟學領域將有無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薩繆爾森不負所望,23年後便獲得了世界經濟學的最高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40年起,薩繆爾森還曾擔任美國計量經濟學會會長,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國際經濟學會會長和終身榮譽會長,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機構和公司任經濟顧問和研究員。薩繆爾森的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經濟分析的基礎》(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經濟學》(Economics,1948.)、《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獨自撰寫和與多夫曼、索羅等合著的大量文章,這些文章被選編入《保羅.A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薩繆爾森在經濟學領域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被稱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人們進入大學一開始學習經濟學便遇到了薩繆爾森,讀的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科書;而當進入高層次經濟理論研究之時,人們還是離不開薩繆爾森,這時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的基礎》成了經濟理論研究的指導;在幾乎所有的經濟學領域,諸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數理經濟學,人們總是能從薩繆爾森的有關著作中獲得啟示和教益。薩繆爾森作為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綜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論觀點體現了西方經濟學整整一代的正統的理論觀點,並且成了西方國家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滯脹」困境,使以「新古典綜合」作為理論基礎的經濟政策遭到破壞,薩繆爾森的經濟理論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挑戰,由此,形成了西方經濟學界的曠日持久的大論戰。雖然,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經濟理論的正統地位發生了動搖,但是,西方國家經濟作為一種「混合經濟」仍然離不開薩繆爾森的經濟理論。薩繆爾森也從其他學派的經濟理論中吸收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觀點,對自己的理論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適合於變化了的經濟情況。由這點看來,薩繆爾森仍不失為經濟學大家的風范。
薩繆爾森的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他對經濟學的三大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都有獨到的見解;他把凱恩斯主義和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結合起來,形成「新古典綜合學派」的理論體系;他還一直熱衷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為數理經濟學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通過對乘數和加速數聯合作用的分析,把兩者巧妙地合而為一,揭示出了乘數與加速數的內在聯系;在關於經濟增長論的論述、關於「社會福利函數」的論述和對比較成本說中的「赫克雪爾——俄林原理」的補充等的方面,都為經濟理論貢獻了珍貴的思財產。薩繆爾森的理論維護和傳播了傳統西方經濟學說,促進了經濟理論數學化的發展,成為西方世界久負盛名的經濟學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薩繆爾森的著作主要有:
《經濟分析基礎》(1947年),
《經濟學》 (1948年,至今已出了18版)
《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與多爾夫曼索洛合著,1958年)
《薩繆爾森論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1972年)等。
❾ 保羅.薩繆爾森
薩繆爾森於1915年5月15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加里(Gary)城。2009年12月13日在其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20歲時,以GPA為A的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文學學士(B.A.)學位;翌年,又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M.A.)學位;5年後獲得哈佛大學博士(Ph.D.)學位。此外,薩繆爾森還曾獲得多所大學的名譽學位。其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是《經濟理論的運營意義》("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獲哈佛大學威爾斯(David A.Wells)獎。在1947年美國經濟學年會上,保羅·道格拉斯以學會會長的身份把美國第一屆克拉克(John Bates Clak)獎章授予了當時未滿40歲的薩繆爾森,並預言薩繆爾森在經濟學領域將有無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薩繆爾森不負所望,23年後便獲得了世界經濟學的最高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40年起,薩繆爾森還曾擔任美國計量經濟學會會長,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國際經濟學會會長和終身榮譽會長,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機構和公司任經濟顧問和研究員。薩繆爾森的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經濟分析的基礎》(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經濟學》(Economics,1948.)、《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獨自撰寫和與多夫曼、索羅等合著的大量文章,這些文章被選編入《保羅.A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薩繆爾森在經濟學領域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被稱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人們進入大學一開始學習經濟學便遇到了薩繆爾森,讀的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科書;而當進入高層次經濟理論研究之時,人們還是離不開薩繆爾森,這時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的基礎》成了經濟理論研究的指導;在幾乎所有的經濟學領域,諸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數理經濟學,人們總是能從薩繆爾森的有關著作中獲得啟示和教益。薩繆爾森作為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綜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論觀點體現了西方經濟學整整一代的正統的理論觀點,並且成了西方國家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滯脹」困境,使以「新古典綜合」作為理論基礎的經濟政策遭到破壞,薩繆爾森的經濟理論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挑戰,由此,形成了西方經濟學界的曠日持久的大論戰。雖然,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經濟理論的正統地位發生了動搖,但是,西方國家經濟作為一種「混合經濟」仍然離不開薩繆爾森的經濟理論。薩繆爾森也從其他學派的經濟理論中吸收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觀點,對自己的理論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適合於變化了的經濟情況。由這點看來,薩繆爾森仍不失為經濟學大家的風范。
薩繆爾森的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他對經濟學的三大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都有獨到的見解;他把凱恩斯主義和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結合起來,形成「新古典綜合學派」的理論體系;他還一直熱衷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為數理經濟學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通過對乘數和加速數聯合作用的分析,把兩者巧妙地合而為一,揭示出了乘數與加速數的內在聯系;在關於經濟增長論的論述、關於「社會福利函數」的論述和對比較成本說中的「赫克雪爾——俄林原理」的補充等的方面,都為經濟理論貢獻了珍貴的思財產。薩繆爾森的理論維護和傳播了傳統西方經濟學說,促進了經濟理論數學化的發展,成為西方世界久負盛名的經濟學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薩繆爾森的著作主要有:
《經濟分析基礎》(1947年),
《經濟學》 (1948年,至今已出了18版)
《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與多爾夫曼索洛合著,1958年)
《薩繆爾森論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1972年)等。
三大成就
薩繆爾森一生三大經濟成就:教科書被奉為經典
成就之一:將數學引進了經濟學
成就之二:幫助在經濟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減稅方案」
成就之三:影響了數代人的巨著《經濟學》
1970年,薩繆爾森因對經濟學理論的卓越貢獻而獲得經濟學獎,他也是世界第二位、美國第一位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
當時評獎委員會說:「在提升經濟學家理論的科學分析水平上,他(薩繆爾森)的貢獻要超過當代其他任何一位經濟學家,他事實上以簡單語言重寫了經濟學理論的相當部分。」
(一)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
生產要素報酬就是生產要素的收益,要素報酬等於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要素的邊際產品也就是要素的邊際生產率。
在短期內,雖然產品價格會因為國際貿易而發生變化,但生產要素還來不及在部門間流動。因此,國際貿易在短期內隻影響產品價格。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一國出口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上升,進口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下降。由於MPL和MPK不變(因為生產要素不流動),而出口產品價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報酬(WX,RX)都會增加。反過來,由於進口產品價格(PM)下降,進口競爭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報酬(WM,RM)都會減少。也就是說,出口行業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受益,而進口競爭行業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受損。
長期來看,生產要素可以在各產業間自由流動。國際貿易對生產要素報酬的影響就要結合產品價格和要素邊際生產率的變化來分析。由於貿易的結果使出口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受益,報酬提高,進口競爭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就會向出口行業流動。這里我們假定出口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的,進口競爭行業是資本密集型的。這樣,進口競爭行業的資本—勞動比率較高,當本國進口競爭產品產量因國際貿易而減少後,轉移出來的資本就比勞動多;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的出口行業的勞動—資本比率相對較高,在出口產品產量擴大後對勞動的需求大於對資本的需求。這樣,從進口競爭行業轉移出來的資本多,但需求少;轉移出來的勞動少,但需求卻更多。結果就是資本相對過剩,勞動相對不足。如果兩個行業都按照原來的資本—勞動比率生產的話,就會有一部分資本閑置下來。
但是,當資本過剩時,它就會變得相對便宜,這樣閑置的資本就會被兩個行業吸收,以用來替代相對稀缺從而昂貴的勞動(這里我們假定勞動和資本可以相互替代)。這樣,兩個行業都會比貿易前投入更多的資本來替代勞動,於是它們的資本—勞動比率都會比貿易前提高。由於資本投入增加,各行業中的勞動邊際生產率提高,而資本邊際生產率則因為資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結果對出口行業而言,由於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提高;對進口行業而言,由於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進口競爭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下降。
在以上的長期分析中,國際貿易對出口行業資本報酬的影響以及對進口行業勞動報酬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推導來說明這兩種要素報酬的變化:我們的分析一直假設貿易前兩個國家國內要素市場是均衡的,這樣,出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和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樣,出口行業的利潤水平和進口行業的利潤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貿易後的要素市場也將形成均衡,從而進出口行業的工資和利潤在新的均衡狀態下也必然是相等的。這樣,開展貿易後,我們已經推導出出口行業的工資將上漲,進口行業的利潤將下降。那麼,在貿易後WX = WM,RX = RM的情況下,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WM也會上升,而出口行業的利潤水平RX也會降低。
把以上分析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長期來看,開展國際貿易後,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提高,而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下降,而且無論這些生產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都是如此。這個結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斯托爾珀(Wolfgang Stolper)和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論證的,因此稱為「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從上面的分析中還可以看出,發生國際貿易後,由於生產要素報酬(價格)是產品價格與要素邊際生產率的乘積,所以生產要素報酬的變動會超過產品價格的變動。這一結果被稱為國際貿易的「放大效應」(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產品價格的差異,兩國就會繼續開展貿易,但最終的結果將是兩國兩種產品的價格完全相等,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完全相等,此時如果其他條件不變,貿易也就停止。兩國間開展貿易的結果會使兩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最終相等這一趨勢被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於這一定理是由薩繆爾森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邏輯論證的,因此該定理又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❿ 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薩繆爾森的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他對經
濟學的三大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都有獨
到的見解;他把凱恩斯主義和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結合起來,形成「新古典
綜合學派」的理論體系;他還一直熱衷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
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為數理經濟學
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通過對乘數和加速數聯合作用的分
析,把兩者巧妙地合而為一,揭示出了乘數與加速數的內在聯系;在關
於經濟增長論的論述、關於「社會福利函數」的論述和對比較成本說中
的「赫克雪爾——俄林原理」的補充等的方面,都為經濟理論貢獻了珍
貴的思財產。薩繆爾森的理論維護和傳播了傳統西方經濟學說,促進了
經濟理論數學化的發展,成為西方世界久負盛名的經濟學巨子。因此他
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
薩繆爾森的著作主要有:《經濟分析基礎》(1947年),《經濟學》
(1948年,至今已出了14版),《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與多爾夫曼索
洛合著,1958年),《薩繆爾森論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
1972年)等。
(一)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
生產要素報酬就是生產要素的收益,要素報酬等於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要素的邊際產品也就是要素的邊際生產率。
在短期內,雖然產品價格會因為國際貿易而發生變化,但生產要素還來不及在部門間流動。因此,國際貿易在短期內隻影響產品價格。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一國出口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上升,進口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下降。由於MPL和MPK不變(因為生產要素不流動),而出口產品價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報酬(WX,RX)都會增加。反過來,由於進口產品價格(PM)下降,進口競爭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報酬(WM,RM)都會減少。也就是說,出口行業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受益,而進口競爭行業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受損。
長期來看,生產要素可以在各產業間自由流動。國際貿易對生產要素報酬的影響就要結合產品價格和要素邊際生產率的變化來分析。由於貿易的結果使出口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受益,報酬提高,進口競爭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就會向出口行業流動。這里我們假定出口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的,進口競爭行業是資本密集型的。這樣,進口競爭行業的資本—勞動比率較高,當本國進口競爭產品產量因國際貿易而減少後,轉移出來的資本就比勞動多;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的出口行業的勞動—資本比率相對較高,在出口產品產量擴大後對勞動的需求大於對資本的需求。這樣,從進口競爭行業轉移出來的資本多,但需求少;轉移出來的勞動少,但需求卻更多。結果就是資本相對過剩,勞動相對不足。如果兩個行業都按照原來的資本—勞動比率生產的話,就會有一部分資本閑置下來。
但是,當資本過剩時,它就會變得相對便宜,這樣閑置的資本就會被兩個行業吸收,以用來替代相對稀缺從而昂貴的勞動(這里我們假定勞動和資本可以相互替代)。這樣,兩個行業都會比貿易前投入更多的資本來替代勞動,於是它們的資本—勞動比率都會比貿易前提高。由於資本投入增加,各行業中的勞動邊際生產率提高,而資本邊際生產率則因為資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結果對出口行業而言,由於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提高;對進口行業而言,由於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進口競爭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下降。
在以上的長期分析中,國際貿易對出口行業資本報酬的影響以及對進口行業勞動報酬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推導來說明這兩種要素報酬的變化:我們的分析一直假設貿易前兩個國家國內要素市場是均衡的,這樣,出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和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樣,出口行業的利潤水平和進口行業的利潤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貿易後的要素市場也將形成均衡,從而進出口行業的工資和利潤在新的均衡狀態下也必然是相等的。這樣,開展貿易後,我們已經推導出出口行業的工資將上漲,進口行業的利潤將下降。那麼,在貿易後WX = WM,RX = RM的情況下,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WM也會上升,而出口行業的利潤水平RX也會降低。
把以上分析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長期來看,開展國際貿易後,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提高,而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下降,而且無論這些生產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都是如此。這個結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斯托爾珀(Wolfgang Stolper)和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論證的,因此稱為「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從上面的分析中還可以看出,發生國際貿易後,由於生產要素報酬(價格)是產品價格與要素邊際生產率的乘積,所以生產要素報酬的變動會超過產品價格的變動。這一結果被稱為國際貿易的「放大效應」(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產品價格的差異,兩國就會繼續開展貿易,但最終的結果將是兩國兩種產品的價格完全相等,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完全相等,此時如果其他條件不變,貿易也就停止。兩國間開展貿易的結果會使兩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最終相等這一趨勢被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於這一定理是由薩繆爾森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邏輯論證的,因此該定理又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