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期貨市場的發展
1. 中國原油期貨上市在即 將帶來哪些影響
促進石油市場體系改革進程
針對國內原油現貨市場現狀與發展對於原油期貨上市運行有何影響的疑問,上期所昨天在答記者問時表示,石油流通體制改革與原油期貨的上市可謂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首先,正在穩步推進的石油流通體制改革將為原油期貨提供堅實的現貨市場基礎,包括逐步增加原油進口主體、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石油天然氣領域等政策推出都將有利於增加原油期貨市場投資者的參與、優化市場參與結構;
其次,原油期貨合約規則設計本身已充分考慮我國石油市場現有格局,採取了保稅交割方式、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以應對境內現貨市場主體缺乏的現狀;
最後,原油期貨運行將促進石油市場體系改革進程,為石油企業提供風險管理有效工具,通過期貨產生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引導資源合理配置,提高石油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抵禦價格風險的能力。
2. 中國石油為什麼會虧,中石油期貨還能買嗎
我覺得今年中國石油會虧,其實跟之前疫情離不開關系吧,中石油的期貨肯定還是很多有前途的。
但是我覺得做期貨不管是中石油還是別的項目,我覺得適當投入最好,特別是石油期貨我覺得其實還是很高風險的。畢竟現在國內雖然疫情控制住了,但是國外其實還是有點嚴重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我覺得還是不要說因為想做期貨賺錢就大筆資金的投入。我是覺得現在期貨還是個長期線,有可能下走在上走,所以還是要做好長期的准備。
3. 中國石油期貨對石化雙雄有沒有利好
你好:九月即將推出原油期貨,原油期貨推出對中石化有什麼好處?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推出原油期貨市場對我國能源安全供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首先,提高我國影響力和國際石油市場的話語權。我國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貨市場,可以將國內原油需求因素融入到國際原油市場價格波動中並通過國內外市場的套利機制以影響國際原油價格。在有效控制市場投機因素的前提下,我國原油期貨市場可以集中反映國內能源需求,並與新加坡、日本原油期貨市場形成集團效應擠去國際原油價格中的投機泡沫,使原油價格更加理性。其次,為國內石油石化企業提供保值避險手段。隨著我國石油企業國際化業務的深入,對石油價格管理風險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受相關政策和政府管制等因素限制,除中石油、中石化等幾家企業外,國內大部分石油石化企業不能參與國際原油期貨進行套期保值和避險,在競爭中處於非常不利的被動地位。發展我國原油期貨市場可以發揮其價格發現功能,國內更多的石油石化企業還可進行套期保值運作,一方面更好的反映國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能夠避免過多的投機性風險,提升國內石油企業應對石油價格大幅頻繁波動風險的能力,為國內市場提供穩定的原油供應。第三,有利於形成完善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成品油定價都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其定價機制既反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變化,又考慮其國內市場供求、生產成本和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當前我國成品油定價實行由政府制定指導價,該機制已被廣為詬病。建立我國原油期貨市場,形成反映國內原油供求狀況的成品油價格機制,可以促使政府放開成品油價格控制,形成符合國情的油價。如果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原油期貨掛鉤並按每日調整,就可以對當前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形成倒逼。建立我國自己的原油期貨市場,吸收國內外石油上下游廠商積極參與,形成市場化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我國在國際原油市場上就獲得了相應的話語權。第四,有利於建立我國原油戰略儲備。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我國的石油需求急劇增加,戰略石油儲備對於我國經濟安全的重要性在凸顯。我國要藉助原油期貨市場籌集巨額資金,建立並維護自己的原油戰略儲備體系,一方面通過「保稅交割」上市原油期貨,利用國際資金幫助我國儲備原油,在我國建立交割倉庫以儲存原油,以形成戰略石油的社會儲備;另一方面通過期貨市場中的期貨保證金制度幫助企業建立起穩定的遠期供銷關系,減少企業的原油現貨庫存,補充原油戰略儲備量。
希望能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4. 石油期貨的建設體系
在上海期交所推出燃料油期貨後,國內企業十分重視回歸到上海燃料油期貨市場進行交易。燃料油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成功上市以來,中國期貨市場從此誕生了首個石油期貨品種,並獲得了各類企業和廣大投資者的廣泛歡迎。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執行總裁馬文勝認為,在燃料油期貨推出後,上海定價中心地位已初步形成。例如,在國際原油及燃料油大幅上漲的時候,上海燃料油價格並沒亦步亦趨,漲幅遠小於國際市場,說明國內市場定價中心地位已經初步形成,並不是「影子」市場,國內企業第一次占據了一定的主動地位,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跟風帶來的風險。
燃料油期貨的成功上市與平穩運行極大地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而最近的中航油事件則進一步表明,盡快建設中國石油期貨體系已愈顯迫切。 其實,早在中航油事件爆發之前,新加坡燃料油紙貨市場就經常發生國際能源巨頭逼倉中國企業的情況,經常令中國進口商出現虧損。因此,燃料油期貨在上海的推出,受到了廣州華泰興、深圳協孚等燃料油企業的廣泛歡迎與積極參與。
此次,中航油事件再次警示人們,海外衍生品市場風浪巨大,國內企業進行境外衍生品交易往往會因交易場所處於海外、交易對手實力強大而處於不利地位。而事實說明,加快建設中國自己的石油期貨體系將能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姜洋指出,「中航油事件」表明,對於中國這樣的石油消費大國來說,建立屬於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體系並藉此融入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已經迫在眉睫。在分析「中航油」事件時,姜洋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國企業在海外衍生品市場上與跨國公司較量,就像是一場50公斤級對100公斤級的拳擊賽。對手在自己制定的比賽規則下熏陶了多年,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缺乏經驗和實力的中國企業才會輸得這么慘。
中國經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註定了中國同時會成為國際石油投機商們最感興趣的對象。如果擁有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就會循序漸進地推進市場的發展,並在發展的過程中注意保護自己的企業。實際上,利用屬於自己的衍生品市場提高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期貨交易中已經得到了清晰的反映。
在國際能源署(IEA)及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日前在紐約聯合舉辦的「國際油價及交易行為研討會」上,與會代表高度重視中國燃料油期貨上市以及中國市場對國際油價的影響,IEA行政副主任William.ramsay認為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燃料油期貨合約,對中國石油行業乃至世界石油市場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國外同行還對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貨合約和市場組織、管理工作表示贊賞,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Mr.Robert評價,「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貨合約能夠在剛上市之初有這樣平穩和活躍的交易,在新上市期貨合約中是非常成功的」。 中國石油需求量增長迅速,自1993年開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年進口原油7,000多萬噸,花費近200億美元,前年由於國際油價上漲多支付了數十億美元。我國石油供求和價格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承受的風險越來越大,國內企業對恢復石油期貨交易的呼聲很高。其實我國在石油期貨領域已經有過成功的探索。1993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了石油期貨交易。後來,原華南商品期貨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相繼推出石油期貨合約。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運作相對規范,佔全國石油期貨市場份額的70%左右。其推出的標准期貨合約主要有大慶原油、90#汽油、0#柴油和250#燃料油等四種,到1994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日平均交易量已超過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貨市場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015年6月6日,中國金融機構宣布,計劃於年內啟動人民幣原油期貨交易,這是向國際市場發出的相當重要的信號。 截至,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獲批。此次收購是我國最大的一起海外收購案。2005年中海油擬以185億美元要約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最終以失敗告終。所謂好事多磨,中海油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一事在歷經5個多月後,終於塵埃落定。
業內研究員認為,拿下加拿大石油巨頭對中海油而言是巨大的利好消息,不僅能夠促進其油氣產量的大幅增加,還能夠幫助其有效拓寬海外市場。尼克森豐富的油氣資源開采設備、研發中心、銷售網路、管理人才一直是中海油「垂涎」的,在頁岩氣、油砂方面豐富的開采經驗更是中海油「夢寐以求」的。
同時,中海油此舉對於保障國內能源安全有重大意義。中海油石油產量將直逼中石化,「三足鼎立」的態勢在石油業更加凸顯,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兩頭並舉的做法將加速國內石油巨頭的發展速度。傳統能源仍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起到主導作用,石油的地位更是其他能源無可替代的,中海油這一舉動將為國家石油儲備體系的完善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過,中海油的海外擴張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我國在國際原油價格中的話語權尚值得觀察。畢竟,國際原油價格才是影響世界石油行業的決定性要素,這一指標長期被歐美國家所把持,華爾街通過資本市場對石油價格的控制更是成為制約我國石油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建設石油期貨市場的步伐應當加快,相關理財市場應盡快完善,期貨與現貨市場並舉勢在必行。
期貨領域的成功實踐,為今後開展石油期貨交易提供了寶貴經驗。
石油作為一種和經濟息息相關的資源類商品,其爭奪和競爭的核心歸根到底還是對市場和價格控制。當前油價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除了資源稀缺性之外,一方面是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石油資源的國際壟斷資本操縱價格的壟斷行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國際投機資本在興風作浪。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是全方位、多層次的競爭,我們需要參與到現貨、期貨、產權等多層次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去,需要通過大量、反復交易去主動影響價格,需要通過建立期貨儲備來維護我國的石油安全、減輕短期油價波動對國內市場的沖擊,需要了解、掌握國際市場的競爭規律、價格變動規律,需要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企業主體。因此,在我國的石油戰略中,建立中國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全方位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利用市場化手段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石油經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據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公告,從2013年1月1日,納稅人以原油或其他原料生產加工的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呈液態狀(瀝青除外)的產品,按規定徵收消費稅。以石腦油1元/升或是燃料油0.8元/升的稅率進行徵收。業內人士分析,受此新政影響最大的應屬民營加油站了,因為民營加油站大多使用調和油,主要是因為調和油的批發價遠低於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的油品價格(大約能相差500元-1500元/噸)。而因徵收消費稅使調和油增加的成本無疑將被轉嫁至民營加油站。民營加油站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只有將增加的稅費再轉嫁給廣大的消費者,油價或將再次上漲。
5. 期貨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期貨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意義主要有利於促進我國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加速商品流通,促進信用體系建設。具體分為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上的意義,如下:
1、對我國宏觀經濟上的意義有調節市場供求,減緩價格波動;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參考依據;促進該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有助於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2、對我國微觀經濟上的意義有形成公正價格;對交易提供基準價格;提供經濟的先行指標;迴避價格波動而帶來的商業風險;降低流通費用,穩定產銷關系;吸引投機資本;資源合理配置機能;達到鎖定生產成本、穩定生產經營利潤的目的。
(5)中國石油期貨市場的發展擴展閱讀:
期貨市場的組織結構
期貨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個部分組成,即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所;期貨經紀公司;期貨交易者(包括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
1、期貨交易所
期貨交易所是為期貨交易提供場所、設施、服務和交易規則的非盈利機構。交易所一般採用會員制。交易所的入會條件是很嚴格的,各交易所都有具體規定。
2、期貨結算所
當今各國期貨結算所的組成形式大體有三種:結算所隸屬於交易所,交易所的會員也是結算會員;結算所隸屬於交易所,但交易所的會員只有一部分財力雄厚者才成為結算會員;結算所獨立於交易所之外,成為完全獨立的結算所。
3、期貨經紀公司
期貨經紀公司(或稱經紀所)是代理客戶進行期貨交易,並提供有關期貨交易服務的企業法人。在代理客戶期貨交易時,收取一定的傭金。作為期貨交易活動的中介組織,在期貨市場構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期貨交易者
根據參與期貨期交易的目的劃分。基本上分為兩種人:即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
6. 中國的「石油期貨交易」進展情況怎麼樣了
2018年3月26日,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開始了原油期貨業務。這個業務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人民幣計價。
如SC1809的掛盤基準價格為416元/桶,SC意為「中質含硫原油」,1809意為2018年9月到期結算。所有15個合約都是SC品種,7個短期的為SC1809至SC1903,基準價都是416元/桶。4個中期的SC1906到SC2003,基準價388元/桶,4個長期的SC2006到SC2103基準價375元/桶。
7. 什麼是中國石油期貨的發展
中國在1993年,曾相繼開辦了上海石油交易所、北京石油交易所,並在廣州聯交所掛牌交易石油期貨。其中,上海石油交易所推出的標准期貨合約有4個品種。1994年以後,國家對期貨市場進行清理整頓,這幾個石油期貨市場先後停止交易。2001年以來,我國期貨市場進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上海期貨交易所確立了以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燃料油期貨為突破口建立我國石油期貨市場的目標。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於2004年4月上旬,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燃料油期貨品種,並於8月25日開始上市交易。上海燃料油期貨上市的最初幾年,交易活躍,價格影響力不斷提升,經濟功能逐步發揮。2009—2010年,單日總成交量曾高達百萬手,單日總持倉量達幾十萬手。但隨著燃料油政策環境和消費結構的改變,燃料油期貨市場活躍度有所下降。
圖9.1紐約商品交易所
8. 中國的石油期貨市場建立了嗎
您好:
新條例為原油期貨上市鋪路
原油期貨上市乃大勢所趨,新《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無疑是在為原油期貨上市鋪路。「不過,實質性的細則並未同步出台,或難對原油期貨產生有效影響,國家相關部門尚未完全做好推出原油期貨的准備,諸多問題仍需重點解決。」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傑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作出上述表示。
隨著石油進口量的不斷增加,我國能源安全問題被提上日程,成品油改革、原油期貨市場建設等措施將逐步出爐。周修傑表示,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歡迎的同時還存在諸多顧慮,原油期貨市場的規則、監管、實際作用成為了專家們廣泛探討的焦點。
9.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一) 商品期貨
商品期貨是指標的物為實物商品的期貨合約。商品期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主要包括農產品期貨、金屬期貨和能源期貨等。
1. 農產品期貨。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誕生以及1865年標准化合約被推出後,隨著現貨生產和流通的擴大,不斷有新的期貨品種出現。除小麥、玉米、大豆等穀物期貨外,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隨著新的交易所在芝加哥、紐約、堪薩斯等地出現,棉花、咖啡、可可等經濟作物,黃油、雞蛋以及後來的生豬、活牛、豬腩等畜禽產品,木材、天然橡膠等林產品期貨也陸續上市。
2. 金屬期貨。最早的金屬期貨交易誕生於英國。1876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金屬期貨交易之先河。當時的名稱是倫敦金屬交易公司,主要從事銅和錫的期貨交易。1899年,倫敦金屬交易所將每天上下午進行兩輪交易的做法引入到銅、錫交易中。1920年,鉛、鋅兩種金屬也在倫敦金屬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原本是一個銅出口國,但工業革命卻成為其轉折點。由於從國外大量進口銅作為生產資料,所以需要通過期貨交易轉移銅價波動帶來的風險。倫敦金屬交易所自創建以來,一直生意興隆,至今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期貨價格依然是國際有色金屬市場的晴雨表。目前主要交易品種有銅、錫、鉛、鋅、鋁、鎳、白銀等。 美國的金屬期貨的出現晚於英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以來,美國經濟從以農業為主轉向建立現代工業生產體系,期貨合約的種類逐漸從傳統的農產品擴大到金屬、貴金屬、製成品、加工品等。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成立於1933年,由經營皮革、生絲、橡膠和金屬的交易所合並而成,交易品種有黃金、白銀、銅、鋁等,其中1974年推出的黃金期貨合約,在70-80年代的國際期貨市場上具有較大影響。
3. 能源期貨。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石油等能源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貨的產生。目前,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能源產品交易所,上市的品種由原油、汽油、取暖油、天然氣、丙烷等。
(二) 金融期貨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利率管制等金融管制政策逐漸取消,匯率、利率頻繁劇烈波動,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期貨市場。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設立了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首次推出包括英鎊、加拿大元、西德馬克、法國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在內的外匯期貨合約。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國民抵押協會債券(GNMA)期貨合約,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推出利率期貨合約的交易所。1977年8月,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是迄今為止國際期貨市場上交易量較大的金融期貨合約之一。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開發了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使股票價格指數也成為期貨交易的對象。至此,金融期貨三大類別的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和股票價格指數期貨均上市交易,並形成一定規模。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歐洲和亞洲的期貨市場,金融期貨交易佔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也成為交易的主要產品。 金融期貨的出現,使期貨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了期貨市場的發展格局。世界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所都是在20世紀最後20年誕生的。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並且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期貨期權
20世紀70年代推出金融期貨後不久,國際期貨市場有發生了新的變化。1982年10月1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引發了期貨交易的又一場革命。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現的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都具有規避風險,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貨交易主要是為現貨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權交易不僅對現貨商具有規避風險的作用,而且對期貨商的期貨交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規避風險的作用。相當於給高風險的期貨交易買了一份保險。因此,期權交易獨具的或與期貨交易結合運用的種種靈活交易策略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品種都引進了期權交易方式。
應當指出的事,在國際期貨市場發展過程中,各個品種、各個市場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可以說,目前國際期貨市場的基本態勢是商品期貨保持穩定,金融期貨後來居上,期貨期權方興未艾。期貨期權交易的對象既非物質商品,又非價值商品,而是一種權利,是一種「權錢交易」。期權交易最初源於股票交易,後來移植到期貨交易中,發展更為迅猛。現在,不僅在期貨交易所和股票交易所開展期權交易,而且在美國芝加哥等地還有專門的期權交易所。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