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場行情 » 期貨市場羊群效應模型代碼

期貨市場羊群效應模型代碼

發布時間: 2021-09-10 15:13:36

⑴ 股指期貨與機構投資者的「羊群效應」是什麼意思

樓主:
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例如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⑵ 個人金融行為中的看法與態度的含義

有限理性
理性人假設主要有以下幾個含義:一是市場各參與主體在進行決策時都以實現預期效用最大為准則;二是風險規避;三是他們都能夠根據所得到的信息,對市場未來做出無偏估計;四是沒有基於情緒的判斷歪曲;五是效用函數具有穩定性,理性人把全部決策建立在其效用函數的基礎上,根據相對於實際財富資本的變化,計算所有可能選擇的預期效用值。在考察期內,其偏好是穩定的。
Frideman據此提出了「資產價格是由理性投資者決定的」論斷。這一論斷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正在受到越來越強有力的挑戰。一方面,這一論斷沒有嚴格的推敲和論證。假定市場上有兩類投資者,一類是理性人,另一類是准理性人。他們都想盡可能做出正確決策,但由於能力有限,會出現預測失誤。還假設市場上有兩類金融產品X和Y,它們內在價值相同,但相互之間不可轉換。再假設准理性投資者認為X比Y資產價值高,而理性投資者知道兩者是等值的。在這樣一個市場中,如果X和Y的市場價格要達到相同,即完全由理性人決定,市場就必須滿足以下幾個必要條件:一是准理性投資者不能太多;二是要允許無成本賣空,以便在資產價格過高時,理性投資者能通過賣空機制將資產價格打壓下去;三是只允許理性投資者賣空,否則當X和Y價格相同時,准理性投資者便會賣空Y,因為他們認為X比Y價值高,市場便沒有均衡;四是在某個時刻T,所有投資者必須認識到兩者是等值的;五是理性投資者持有X和Y的時間必須足夠長並包含T。顯然,這個條件是非常難以滿足的。
另一方面,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完全更改的。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更多的是根據其對結果的盈虧善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這種對更改決策的偏離是非常普遍和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人們在許多基本領域偏離標準的決策模型,這些領域可簡單分為三類:
1、個人沒有遵循VNM的理性規則來評價有風險賭局。相反,在評價這些賭局時,人們不是看其最終能獲得的財富水平,而是看相對於某一參考點的收益和損失,並且表現出厭惡損失,即對損失比收益更加敏感。
2、在預測不確定結果時,個人系統偏離貝葉斯規則和其它概率論公理。例如,人們常利用短期歷史數據,尋找這一短期歷史代表著什麼樣的更長期的圖形模式,從而預測未來不確定事件。在關注這種代表性時,他們常常沒有充分注意到近期歷史可能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他們構建的模型產生的。這種直覺(heuristics)在許多生活情境中非常有用,能幫助人們辨別數據中的模式,節省計算,但也許導致其嚴重誤入歧途。

⑶ 羊群心理的效應分析

羊群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例如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有則幽默講: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里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里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他把若干松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飢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更高明。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群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20世紀末期,網路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沖。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制勝,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常法無定法! 羊群效應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行為金融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應模型。實際上,羊群行為同樣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況中,經營者簡單地模仿其他經營者的投資決策,忽略獨立的私人信息,雖然從社會角度看這種行為是無效的,但對於關心其在勞動市場聲譽的經營者而言卻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決策模型分析羊群行為,在這個模型中,每個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都觀察其前面的決策者做出的決策,對他而言,這種行為是理性的,因為其前面的決策者可能擁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別人的決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產生的均衡是無效的。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假定投資者的決策次序,投資主體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他個體的決策中獲取自己決策的信息,這種依次決策的過程導致市場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與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相對的是非序列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也是由貝葉斯法則下得出的。模型假設任意兩個投資主體之間的模仿傾向是固定相同的,當模仿傾向較弱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收益服從高斯分布,而當模仿傾向較強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市場崩潰。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別從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機構運作中的委託——代理關系、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討羊群行為的內在產生機制。 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投資者獲得准確、及時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著可以獲得高額利潤或者避免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在現實市場中,信息的獲得需要支付經濟成本,不同投資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和能力各不相同,機構投資者擁有資金、技術、人才的規模優勢,個體投資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遠遠不能同機構投資者相比。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機構投資者比個體投資者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個體投資者在獲取有效信息和獲得投資收益時處於不利地位。個體投資者為了趨利避險、獲得更多的真實經濟信號,將可能四處打探莊家的「內幕消息」,或是津津樂道於「莫須有」的謠言,在更大程度上助長了市場的追風傾向。
而實際上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假設每個投資者都擁有某個股票的私有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投資者自己研究的結果或是通過私下渠道所獲得;另一方面,即使與該股票有關的公開信息已經完全披露,投資者還是不能確定這些信息的質量。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無法直接獲得別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買賣行為來推測其私有信息時,就容易產生羊群行為。盡管機構投資者相對於個人投資者處於信息強勢,但是由於機構投資者相互之間更多地了解同行的買賣情況,並且具有較高的信息推斷能力,他們反倒比個人投資者更容易發生羊群行為。 ⑴基於委託代理人名譽的羊群效應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基於名譽的羊群效應理論。由於投資經理的能力是不確定的,對名譽的擔憂就產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為高」的信號後進行投資。由於代理人2關心的是他的名聲,不論信號如何,都會採取和代理人1一樣的投資策略。因為如果決策正確,他的名聲就得到增加;如果錯誤,則表明要麼兩人都是愚蠢的,要麼兩個人都是聰明的,但得到了同樣的錯誤的信號,這並不損害其名聲。如果採取不同的決策,委託人就認為至少有一個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會一直運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間的信號差異。
如果幾個投資經理相繼做出投資決策,每個人都模仿第一個進行選擇的投資經理的決策。最終,如果投資是有利可圖的,好的信號將占優。私人信息最終將不會體投資決策中,因為所有投資經理都會跟隨第一個投資經理做出決策。於是,這種羊群效應是無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為,後面的投資經理的投資行為會因為第一個投資經理所收到的一點信息而改變。
⑵基於代理人報酬的羊群效應
如果投資經理的報酬依賴於他們相對於別的投資經理的投資績效,這將扭曲投資經理的激勵機制,並導致投資經理所選擇的投資組合無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其報酬隨著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增加,隨著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減少。代理人和他的基準投資經理人都有著關於股票回報的不完全信息。基準投資人先進行投資,代理人觀察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後選擇投資組合。基於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應模型,投資經理的投資組合選擇將傾向於選擇和基準投資人相近的投資組合。而且,報酬制度也鼓勵投資經理模仿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因為,如果他的投資績效低於市場的平均投資績效,他的報酬將受到影響。
對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分為兩個方向:
一是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指定類型的投資者為對象,通過分析其組合變動和交易信息來判斷其是否存在羊群行為(Lakonishok,1992;Werners, 1998; Graham, 1999);
二是以股價分散度為指標,研究整個市場在大幅漲跌時是否存在羊群行為。 羊群效應的產生源於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對其個人利益的考慮,因此,用博弈論的方法,我們可以更深刻的了解羊群效應產生的原因。
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的博弈實際上可以看做智豬博弈的一種變形,我們假設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投資於股市,機構投資者由於資本較大,如果依據正確的信息投資,可以得到100的利益,而個人投資者依據正確的信息投資只可以得到5的利益,雙方都可以選擇收集並分析信息,由此而產生的費用為20,也可以簡單的只收集對方的行動信息而跟隨,這樣產生的費用為1,雙方都放棄收集信息,產生效用為零。如果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採取收集信息並分析的行為,那麼機構投資者將得到利益為(100-20=80),個人投資者則可以得到(5-20=-15),若機構投資者收集信息,個人投資者跟隨,產生的利益為,機構投資者(100-20=80),個人投資者(5-1=4),如反之,則利益分別為-15,99,由此產生以下利益矩陣:
在這個博弈模型里,個人投資者等同於智豬博弈里的小豬,他具有嚴優策略———不收集信息而坐享其成,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若不去收集與分析信息,那最後的結果是大家的利益都是零。而機構投資者去收集並分析信息,雖然會讓個人投資者佔到了便宜,但是畢竟有所得,因此這個博弈的累次嚴優解是,機構投資者收集並分析信息,個人投資者分析機構投資者的行為並跟隨。因此也產生了個人投資者對機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
經理人
經理人之間的博弈行為比較復雜,但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對它進行大致的分析,假設有兩位互相競爭的經理人,對於市場上已經產生的某一經理人投資行為,都有兩種選擇,跟隨與不跟隨,我們假設此投資策略成功率P=0.5,若成功的話將得到10的收益,若失敗,則產生10的損失,他們也可以選擇不跟隨這一投資行為,利用自己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這樣成功率P2=0.7,收益狀況不變。這樣我們可以計算各個策略的收益期望值
跟隨的收益期望I1=10*0.5-10*0.5=0 不跟隨的收益期望為:I2=10*0.7-10*0.3=4 最後博弈得到一個最優解,這同時也是一個有效解,就是不跟隨-不跟隨,而這實際上基於一個相當理想化的假設,即對於經理人而言,效用=收益。上述收益期望矩陣並沒有反映上文所述的對經理人名譽及報酬的考慮,而我們可以斷定對於經理人來說,與其他投資者一起決策失誤跟單獨決策失誤,其損失是不一樣的,不跟隨行為產生的決策錯誤,除了基金金錢上的損失,還有名譽上的風險,被認為是愚蠢的投資經理,則有失去工作的可能。而職業經理人對於名譽及工作機會的擔憂,無疑會對其決策立場產生影響,因此必須用經理人效用矩陣來代替收益期望矩陣,對於經理人,由於不跟隨而產生的決策失誤,其損失為:帳面損失+經理人個人名譽及報酬損失=10+20=30,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跟隨的效用期望為u1=10*0.5-10*0.5=0 不跟隨的效用期望為u2=10*0.7-30*0.3=-2 ;在這種情況下,跟隨-跟隨是博弈的均衡解,這也證明了羊群效應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在很多情況下,職業經理人會舍棄自己相對正確的信息與投資策略,而去跟隨一個未知的投資策略,以達到他本人職業的穩定與名譽的提高。 ⒈女人看男人有「羊群心理」 ;心理科研人員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男人,當他的身邊有很多異性的時候,女人們對他的評價是「有魅力」;但當他的身邊沒有其他女人時,女人給他的魅力評價將大大降低。
心理專家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思維定勢。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願意被大多數人接觸的人是具有魅力的。
其次,對男性魅力的判斷,女性往往不是根據事實,而是依賴同伴的反應,相信同伴的判斷。於是,在行為上她們更容易從眾。所有從眾的女性中,一部分人自覺接受了同伴的判斷,在觀點和行為上與她們保持一致,她們不但表現出相信這個男士是有魅力的,而且,心中也是真正這么認為的。
還有一些女性,與上面的人不同,她們內心實際上未必真正認同同伴的判斷,但是,由於受到同伴或大多數人的觀點影響,她們面對團體的壓力,表面上會選擇贊同,內心都有想法。只不過為了保持和大家的協調性,通常會採取如下做法:要麼改變自身的態度,與多數人保持一致;要麼放棄表面的迎合,與自己內心的觀點保持一致。

⑷ 羊群效應模型

羊群效應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行為金融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應模型。實際上,羊群行為同樣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況中,經營者簡單地模仿其他經營者的投資決策,忽略獨立的私人信息,雖然從社會角度看這種行為是無效的,但對於關心其在勞動市場聲譽的經營者而言卻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決策模型分析羊群行為,在這個模型中,每個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都觀察其前面的決策者做出的決策,對他而言,這種行為是理性的,因為其前面的決策者可能擁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別人的決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產生的均衡是無效的。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假定投資者的決策次序,投資主體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他個體的決策中獲取自己決策的信息,這種依次決策的過程導致市場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與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相對的是非序列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也是由貝葉斯法則下得出的。模型假設任意兩個投資主體之間的模仿傾向是固定相同的,當模仿傾向較弱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收益服從高斯分布,而當模仿傾向較強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市場崩潰。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別從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機構運作中的委託——代理關系、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討羊群行為的內在產生機制。
[編輯]對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的方向
對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分為兩個方向:
一是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指定類型的投資者為對象,通過分析其組合變動和交易信息來判斷其是否存在羊群行為(Lakonishok,1992;Werners, 1998; Graham, 1999);
二是以股價分散度為指標,研究整個市場在大幅漲跌時是否存在羊群行為。

關於貝葉斯和貝葉斯法則

貝葉斯(Bayes)是一位統計學家,他發明的貝葉斯統計學在經濟分析中大行其道已有多年了。貝葉斯統計學中有一個基本的工具叫「貝葉斯法則」(Bayesian law), 盡管它是一個數學公式,但其原理毋需數字也可明了。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總是做一些好事,則那個人多半會是一個好人。這就是說,當你不能准確知悉一個事物的本質時,你可以依靠與事物特定本質相關的事件出現的多少去判斷其本質屬性的概率。 用數學語言表達就是:支持某項屬性的事件發生得愈多,則該屬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

貝葉斯定理(又被稱為貝葉斯法則)是概率論中的一個結果,它跟隨機變數的條件概率以及邊緣概率分布有關。在有些關於概率的解說中,貝葉斯定理(貝葉斯更新)能夠告知我們如何利用新證據修改已有的看法。

通常,事件A在事件B(發生)的條件下的概率,與事件B在事件A的條件下的概率是不一樣的;然而,這兩者是有確定的關系,貝葉斯定理就是這種關系的陳述。

作為一個規范的原理,貝葉斯定理對於所有概率的解釋是有效的;然而,頻率主義者和貝葉斯主義者對於在應用中概率如何被賦值有著不同的看法:頻率主義者根據隨機事件發生的頻率,或者總體樣本裡面的個數來賦值概率;貝葉斯主義者要根據未知的命題來賦值概率。一個結果就是,貝葉斯主義者有更多的機會使用貝葉斯定理。

貝葉斯定理是關於隨機事件A和B的條件概率和邊緣概率的。

其中L(A|B)是在B發生的情況下A發生的可能性。

在貝葉斯定理中,每個名詞都有約定俗成的名稱:

Pr(A)是A的先驗概率或邊緣概率。之所以稱為"先驗"是因為它不考慮任何B方面的因素。

Pr(A|B)是已知B發生後A的條件概率,也由於得自B的取值而被稱作A的後驗概率。

Pr(B|A)是已知A發生後B的條件概率,也由於得自A的取值而被稱作B的後驗概率。

Pr(B)是B的先驗概率或邊緣概率,也作標准化常量(normalized constant)。

按這些術語,Bayes定理可表述為:

後驗概率 = (相似度 * 先驗概率)/標准化常量

也就是說,後驗概率與先驗概率和相似度的乘積成正比。

另外,比例Pr(B|A)/Pr(B)也有時被稱作標准相似度(standardised likelihood),Bayes定理可表述為:

後驗概率 = 標准相似度 * 先驗概率

⑸ 什麼是羊群效應

一、羊群效應是指:

羊群行為也可以稱為群體心理,社會壓力,傳染(contagion) 羊群效應——跟隨現象 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

羊群效應也是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是指由於對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

「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 Bon)認為一個心理群體表現出的最顯著的特點是:無論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智力有多麼的相似或者不相似,只要他們構成了一個群體,他們的感覺、思考、行為方式就會和他們處於獨立狀態時有很大的不同 。

二、羊群效應模

羊群效應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分為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

1、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行為金融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應模型。實際上,羊群行為同樣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況中,經營者簡單地模仿其他經營者的投資決策,忽略獨立的私人信息,雖然從社會角度看這種行為是無效的,但對於關心其在勞動市場聲譽的經營者而言卻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決策模型分析羊群行為,在這個模型中,每個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都觀察其前面的決策者做出的決策,對他而言,這種行為是理性的,因為其前面的決策者可能擁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別人的決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產生的均衡是無效的。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假定投資者的決策次序,投資主體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他個體的決策中獲取自己決策的信息,這種依次決策的過程導致市場中的「信息流」。

2、非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與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相對的是非序列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也是由貝葉斯法則下得出的。模型假設任意兩個投資主體之間的模仿傾向是固定相同的,當模仿傾向較弱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收益服從高斯分布,而當模仿傾向較強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市場崩潰。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別從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機構運作中的委託——代理關系、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討羊群行為的內在產生機制。

⑹ 羊群行為的委託代理

基於委託代理產生的羊群效應: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基於名譽的羊群效應理論。由於投資經理的能力是不確定的,對名譽的擔憂就產生了。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為高」的信號後進行投資。由於代理人2關心的是他的名聲,不論信號如何,都會採取和代理人1一樣的投資策略。因為如果決策正確,他的名聲就得到增加;如果錯誤,則表明要麼兩人都是愚蠢的,要麼兩個人都是聰明的,但得到了同樣的錯誤的信號,這並不損害其名聲。如果採取不同的決策,委託人就認為至少有一個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會一直運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間的信號差異。
如果幾個投資經理相繼做出投資決策,每個人都模仿第一個進行選擇的投資經理的決策。最終,如果投資是有利可圖的,好的信號將占優。私人信息最終將不會體現在投資決策中,因為所有投資經理都會跟隨第一個投資經理做出決策。於是,這種羊群效應是無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為,後面的投資經理的投資行為會因為第一個投資經理所收到的一點信息而改變。 如果投資經理的報酬依賴於他們相對於別的投資經理的投資績效,這將扭曲投資經理的激勵機制,並導致投資經理所選擇的投資組合無效(Brennan,1993)。Maug(1996)等考察了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其報酬隨著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增加,隨著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減少。代理人和他的基準投資經理人都有著關於股票回報的不完全信息。基準投資人先進行投資,代理人觀察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後選擇投資組合。基於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應模型,投資經理的投資組合選擇將傾向於選擇和基準投資人相近的投資組合。而且,報酬制度也鼓勵投資經理模仿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因為,如果他的投資績效低於市場的平均投資績效,他的報酬將受到影響。

⑺ 淺析我國證券市場的羊群效應 、我國內地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業務的現狀與前景分析

證券上由於參與人員眾多,人員層次不同,加上某些人有目的的引導,極易出現羊群效應。我國內地企業參與期貨市場保值業務的不積極。參與套保企業在套保中的目的和風險控制等方面原因套保效果不好,隨著期貨公司的研發力量的加強及國家倡導的服務實體經濟的思路。企業在期貨市場的套保行為將大有發展前景(期權合約的推出)。

⑻ 羊群效應的效應模型

羊群效應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分為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行為金融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應模型。實際上,羊群行為同樣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況中,經營者簡單地模仿其他經營者的投資決策,忽略獨立的私人信息,雖然從社會角度看這種行為是無效的,但對於關心其在勞動市場聲譽的經營者而言卻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決策模型分析羊群行為,在這個模型中,每個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都觀察其前面的決策者做出的決策,對他而言,這種行為是理性的,因為其前面的決策者可能擁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別人的決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產生的均衡是無效的。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假定投資者的決策次序,投資主體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他個體的決策中獲取自己決策的信息,這種依次決策的過程導致市場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與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相對的是非序列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也是由貝葉斯法則下得出的。模型假設任意兩個投資主體之間的模仿傾向是固定相同的,當模仿傾向較弱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收益服從高斯分布,而當模仿傾向較強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市場崩潰。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別從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機構運作中的委託——代理關系、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討羊群行為的內在產生機制。

⑼ 從經濟學的觀點論述什麼是「羊群效應」

[編輯本段]經濟學里的羊群效應模型
羊群效應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行為金融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應模型。實際上,羊群行為同樣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況中,經營者簡單地模仿其他經營者的投資決策,忽略獨立的私人信息,雖然從社會角度看這種行為是無效的,但對於關心其在勞動市場聲譽的經營者而言卻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決策模型分析羊群行為,在這個模型中,每個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都觀察其前面的決策者做出的決策,對他而言,這種行為是理性的,因為其前面的決策者可能擁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別人的決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產生的均衡是無效的。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假定投資者的決策次序,投資主體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他個體的決策中獲取自己決策的信息,這種依次決策的過程導致市場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與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相對的是非序列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也是由貝葉斯法則下得出的。模型假設任意兩個投資主體之間的模仿傾向是固定相同的,當模仿傾向較弱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收益服從高斯分布,而當模仿傾向較強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市場崩潰。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別從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機構運作中的委託——代理關系、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討羊群行為的內在產生機制。
對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分為兩個方向:
一是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指定類型的投資者為對象,通過分析其組合變動和交易信息來判斷其是否存在羊群行為(Lakonishok,1992;Werners, 1998; Graham, 1999);
二是以股價分散度為指標,研究整個市場在大幅漲跌時是否存在羊群行為。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有利,我們可稱之為「正面羊群心理」。例如:大家都勤奮勞動、大家都遵守社會公德、大家都誠實守信。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很不利,我們可稱之為「負面羊群心理」。例如:大家都拜金、大家都厚黑、大家都投機鑽營。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都無妨,我們可稱之為「中性羊群心理」。例如:模仿別人吃飯、穿著、學習、工作。
所以我們有時應該從眾,有時不應該從眾。是否從眾首先要看對社會是否有利,至少也要對社會無妨。其次要看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利,至少也要對自己的發展無妨。
例如:如果在黃金周假期前夕感到很累,就沒有必要跟風出行旅遊,可以在家美美地休息幾天,上網照樣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負面羊群心理」較多的人一般發展不快,因為他的自信力和判斷力都比較差。
成就較大的人其羊群心理是比較少的,因而個性比較鮮明。和大家一起做正經事時他力求做得更好,而盲目跟風的事則沒有他的份。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