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冬對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影響
① 今年冬天會很冷嗎2020到2021
現在已經降溫了,今年冬天應該是會冷的,北方跟南方都會很冷的
② 拉尼娜指數增強,可能對我國農業產生影響,會跟2008年一樣嚴寒嗎
答案是肯定的,嚴寒也是有的,不過具體是否跟2008年一樣寒冷就不得而知可。
9月25日,一股強烈的冷空氣抵達新疆,使天山以北地區感到寒意,烏魯木齊氣溫降至10度左右。因此,新疆氣象台也發布了寒潮預警。
在“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下,冬季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冰凍現象,而一旦出現冰凍現象,就會給電力和交通帶來危害,而電力和交通與現代農業密不可分。所以一旦電力、交通出現問題,必然會給農業生產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如果“拉尼娜現象”造成冬季異常寒冷,也會給畜牧業帶來很大危害。因此,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畜牧業生產,都要提前做好防寒防凍工作,努力將拉尼娜現象對農業生產或畜牧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我國農業生產或畜牧業生產少受損失。
③ 大冷天氣對期貨那些品種有直接影響
首先你要看你研究的是哪個品種,一般你提到了天氣,大多數都是對農產品會產生影響,然後就是天氣原因對於這個品種有沒有直接影響。比如你說的天氣變冷,就要看你研究的地區具體品種現在處在什麼生長周期,會不會造成減產和增產。還有其他期貨問題可以私信我
④ 地理考太差,想找答案看看,分析分析
浙江省台州市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高二期末質量評估試題地理 一、選擇題(本題有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圖1為我國某山地不同海拔高度1月份平均氣溫垂直變化圖。讀圖回答1~2題。 1. 在1600米以下同海拔各地,西北坡的氣溫低於南坡,主要原因是 A. 受下墊面的影響 B. 受山麓海拔的影響 C. 受冬季風的影響 D. 受台風的影響 2. 該山地可能位於 A. 19°N附近 B. 27°N附近 C. 35°N附近 D. 42°N附近圖2是我國陝西省某些地理要素及某地等高線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 3. 窯洞是某地形區的典型建築,等高線圖中①、②、③、④四處最適合建窯洞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甲、乙兩河共同的水文特徵是 A. 含沙量大 B. 有結冰期 C. 流量季節變化D. 流速快 2009年末至2010年初是我國連續二十多個「暖冬」以來的首個冷冬,北方地區連續出現大范圍雨雪降溫天氣;同時西南地區遭遇60年一遇的罕見乾旱。圖3為我國部分農產品期貨價格走勢圖。讀圖回答5~6題。 5. 西南地區乾旱對下列農產品的價格影響最大的是 A. 早米 B. 玉米 C大豆 D白糖 6. 下列關於影響早米價格走勢因素的推測,不正確的是 A. 國家政策宏觀調控 B. 國家儲備糧的保障作用 C. 2009年全國早稻豐收 D. 大范的降溫和乾旱 圖4為浙江東部某市1978—2005年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演變示意圖,圖5為該市 1990—2008年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演變圖。讀圖回答7~8題。 7. 曲線①、②、③分別代表 A. 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 B. 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 C.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D. 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 8. 有關該區域發展情況的分析,正確的是 A. 1978200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最快 B. 2002—2004年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最合理 C. 目前該市處於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D. 二、三產業吸引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圖6是我國的人口密度與海拔高度和年降雨量之間的對應關系。讀圖回答9~10題。 9. 對圖中坐標含義的解讀,正確的是 ①兩圖的縱坐標都為人口密度 ②左圖縱坐標為海拔,右圖縱坐標為人口密度 ③左圖橫坐標為年降水量,右圖橫坐標為海拔 ④左圖橫坐標為海拔,右圖橫坐標為年降水量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0. 對圖示四地所在地形區的判斷,正確的是 ①甲地可能位四川盆地 ②乙地可能位於青藏高原 ③丙地可能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 ④丁地可能位於東北平原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圖7為我國東部亞熱帶季風區某區域的相關資料統計圖。讀圖回答11~1 2題。 11. 該區域若有過境河流,其流向是 A. 自東向西 B. 向東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12. 該區域最易受滑坡威脅的建築物是 A.
⑤ 哪些因素或影響美元走勢
50個可能影響美元的因素:
(一)貿易與投資平衡
貿易與投資平衡被分析師認為是影響美元的因素,貿易平衡、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等。
1、投資或經常賬戶余額。若出口大於進口稱為盈餘,反過來是赤字。
2、貿易平衡。貿易差額等於進口和出口之間差額,美國貿易增長,美國以外商品價格下降,美國消費者更有吸引力,相反,外國商品價格上漲,美國產品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3、投資余額。若美國進口大於出口,投資者購買美元計價的美國債券或證券類資產。
(二)財政預算與稅收。
4、美國預算可能影響美元,如果外國投資者看好美國經濟前景,就會購買美國國債。
5、若金融保持良好信用,美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信得過的借款人,美元就會走強。
6、美國總統受歡迎程度也可能影響到美元。
7、戰爭會傷害消費者信心和商業信心,戰爭時期預算赤字會變得昂貴,投資者有緊張情緒,可能會增加債務或違約風險。
8、地緣局勢可能會對美元有負面影響。
9、如果投資者認為美元是安全避風港,那麼可能會湧向美元,因而外匯市場波動小,政策保持連貫一致,投資者就會持有美元。
10、財政支出,如果美國增加財政支出,增加預算,可能會增加機會成本與費用。
11、美國換了國會新成員,或者美國總統大選,通過新的法律,投資者可能會湧向美元或逃離美元。
12、減稅對消費者是好消息,鼓勵消費可幫助減少赤字。
(三)其它國家貿易與消費等外部影響。
13、其它國家若出現金融風險,投資者會湧向美元。
14、其它國家貨幣若穩定,投資者會增強信心,選擇其他國家貨幣,美元可能會下降。
15、其它國家外匯儲備變化,大多數國家持有美元外匯,若外匯儲備變化,也可能影響到美元。
16、歐元升值。若歐元升值,投資者會多樣化選擇歐元而不是美元。
17、石油價格。石油以美元計價,若其它國家使用美元購買石油,美元可能會上漲。
18、其它國家經濟蓬勃發展,若其它國家經濟蓬勃發展,美元吸引力可能會降低。
(四)福利與社會保障。
19、美國社會保障下降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失去信心,但是若致力於改革方案,會促使美元受益。
20、醫療補助。醫療保健計劃可能會推動投資者尋求更穩定的預算。
(五)供給和需求。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規律,美元也是如此。
21、美元需求增長,可能會推高美元。
22、美元以外貨幣需求,若除美元外的其他貨幣需求增長,美元需求可能會下降。
23、貨幣供應量。增發貨幣,美元購買力下降,通脹增長。
(六)利率。
24、利率上升,投資者獲得更多利潤,美聯儲加息或加強美元。
25、其他國家利率,如果其它國家貨幣有吸引力,美元吸引力會下降。
26、利率波動預期,波動預期可能會讓投資者湧入資金或撤出資金。
(七)美國消費者。
27、消費者儲蓄,事實上,美國人多數不儲蓄,家庭凈值為負數,美國人到國外儲蓄,可能讓美元吸引力下降。
28、天然氣價格。天然氣價格上漲,消費者花費在其他地方的支出減少,借錢過日子,消費疲軟,美聯儲會寬松刺激,美元下降。
29、美國人購買外國商品,比如沃爾瑪商品或本田汽車,貿易赤字削弱美元。
30、支出太多可能會傷害美元。
(八)房地產市場。
31、房地產市場增速放緩,投資者若拖欠貸款,家庭支出減少,經濟放緩會讓美元吸引力下降。
32、房地產市場增長,購房按揭貸款增長支持美元。
33、房地產市場過度膨脹,房價波動,財富下降與經濟下滑或促美元貶值。
(九)工業和經濟指標。
34、工業增長放緩,投資者可能會對美元計價資產投資更謹慎。
35、工業增長加快,美元更具吸引力。
36、企業外包,外包與貿易赤字可能導致美元下降,外包使得外國投資者湧入美國公司。
37、新企業。創業讓外國投資者更具機會而支持美元。
38、就業增長可能會吸引投資者。
39、工資增長讓投資者增持美元。
(十)美國資本市場。
40、股市下跌會動搖投資者信心,他們會分散投資,美元會下降。
41、股市上漲,吸引新的投資者,鼓勵先有投資者投入更多資金。
42、上市公司財報,良好的財報吸引投資者。
(十一)經濟
43、經濟增長穩定,投資者信心增強,投資者也會湧入。
44、經濟衰退美元也會下降,投資者擔心投資會失去價值,就會撤出。
45、美國經濟若比其他國家經濟更好,投資者就會湧向美國。相反,就會撤出。
(十二)天氣
天氣可能會影響農業和當地經濟,漣漪影響會導致美元波動。
46、炎熱夏天會使得能源成本上升,導致美元下降。
47、寒冷冬天導致能源成本上升,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可能湧入其他領域。
48、自然災害,比如颶風等自然災害,聯邦就會支出財政來救災或重建。
(十三)通貨膨脹。
49、通脹降低美元購買力,一個國際貨幣購買力與物價總水平呈現反方向變動。
50、通脹率上升,購買力減少,削弱美元。預期通脹可能會導致外匯市場搶先做出反應,市場波動,貿易逆差可能讓美元吸引力下降。
⑥ 拉尼娜現象已形成,將會造成哪些影響
近年來,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都意識到了反常的氣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關專家指出今年已經形成了拉尼娜現象。
⑦ 拉尼娜會影響河北氣溫嗎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ñ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影響
編輯
氣候
上半年氣候變化
1999年上半年中國氣候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氣候專家經過研究分析,初步認為拉尼娜現象是影響中國上半年氣候的主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認為,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溫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來中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於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下。
據統計,今春北方地區風沙天氣頻繁,3到4月一共出現了12次大范圍揚沙和沙塵暴天氣,影響范圍包括西北、華北、東北西部、黃淮地區,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區,5月份西北地區又出現了3次區域或局部地區沙塵暴天氣,其頻率之高、范圍之廣,為近50年同期所罕見。氣候專家陳峪說,西北地區近50年來沙塵事件頻數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歷史對照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陸均天說,從公元300年以來,中國一共出現過5個沙塵事件頻發期,每個周期持續90年左右,沙塵事件又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
談到沙塵暴出現的原因,陳峪認為,沙塵暴的形成及其規模取決於環境、氣候兩大因素,從環境上講,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不容忽視。但「無風不起浪」,從氣候上講,北方地區自2月份開始,氣溫回升較快,偏高幅度達2至3℃,造成土壤解凍時間提前,干土層大量出現。這時,雨季尚未來臨,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大風天氣,土借風勢,沙塵暴隨即形成。
北方高溫少雨
北方的高溫少雨,也是人們的一個熱門話題,3到5月,全國平均氣溫創下1961年以來的同期最高,特別是北方地區氣溫持續偏高。從2月開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降水持續偏少,連續4個月總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華北、西北地區不足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別是2到4月,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僅23毫米,為建國以來最少。高溫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區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春旱。
趙振國說,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土壤底層墒情已經很差。這時,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中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了持續少雨乾旱的天氣。
長江以南
在北方抗旱的時候,長江以南局部地區卻是暴雨頻繁。對此,陸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氣是局部強對流天氣的結果,從大范圍流域性來講,降水量尚屬正常。
陸均天在談到中國整體氣候特徵和發展趨勢時說,從全球氣候的走勢看,普遍表現出多樣化趨勢,這主要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交替作用的結果。在這種環境中,中國不可能成為風平浪靜的「世外桃源」。他說,國家氣象部門正密切關注今後的大氣氣候變化,及時預報,盡可能減少災害性氣候帶來的損失。
2008年
我們處在一個拉尼娜的狀態下,就是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要比常年偏低0.5°以下,而這個現象對中國的氣候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造成東亞地區經向環流異常,這樣一個環流形勢非常有利於中國北方冷空氣的南下。它使得我們會有一個冷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冷的冬季就出現了。
拉尼娜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進入2008年以來,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中國,造成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但是由於南方的暖氣團也很活躍,大量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頻頻光顧南方地區,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冷氣團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區,並與暖濕氣團相遇後,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受這兩個氣流共同影響,所以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著低溫天氣。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如果只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麼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降臨了。
同時,在中國遭受雪災的嚴重打擊時,美國中部出現20℃的劇烈降溫,暴風雪不時出沒(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亞地區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達100年未雪的歷史(2007.12);西歐07夏季水患嚴重,英法損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來,俄羅斯北部邊緣地區溫度連創新低,一度達到-50℃……拉尼娜仍未結束,事態依舊很嚴重
全球
(1)對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岸的影響:東岸更乾旱,西岸更濕,易引發洪澇。
(2)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造成氣候異常。
(3)對中國氣候的影響:與厄爾尼諾的影響相對。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歐亞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2008年1月10日以來,中國南方出現了四次歷史罕見的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預測,這次拉尼娜事件會持續到2008年夏季前,將會給中國帶來春夏季乾旱及森林火險等級偏高、北方地區沙塵暴天氣偏多、夏季出現區域性洪澇幾率增加等氣象災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小女孩」的意思,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表現為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記者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歷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中國也出現了很嚴重的低溫雨雪異常天氣。國家氣候中心綜合分析了這些年份的氣候變化後認為,這個調皮的「小女孩」將對春、夏氣候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對農業
2008年華南地區(兩廣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種期天氣,華南南部較常年同期偏差;華南北部較常年同期偏好,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溫陰雨天氣,對早稻播種影響不大,江南地區春播氣候條件偏差。
拉尼娜現象往往追隨厄爾尼諾現象到來。厄爾尼諾現象造成農產品價格上漲,而在上漲期結束後,拉尼娜現象可能會到來,在拉尼娜現象出現後的12個月中,大多數情況下,農產品價格已經在較低水平。拉尼娜現象的另一重要影響是異常高水平的市場波動。一般來說,拉尼娜現象的影響程度越大,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程度就會越大。[2]
對天氣
2008年春季,中國北方沙塵多發區沙塵天氣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少,但與2007年同期相比將有明顯增加;出現強沙塵暴的可能性較大。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沙塵天氣日數偏多的可能性較大。
災害影響
2008年春中國東部地區以少雨乾旱為主,東部大部地區可能出現春旱,其中吉林和遼寧大部、內蒙古東部、華北南部、黃淮、粵桂北部春旱可能較為嚴重,須加強抗旱工作;夏季,全國少雨范圍比多雨范圍大,整體形勢旱重於澇,長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現高溫乾旱。此外,春季黑龍江北部、吉遼大部、湘贛南部、粵桂北部氣溫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區森林火險等級偏高。
2008年夏季,主要多雨帶位於廣西大部、雲貴高原、重慶、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東東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區、吉遼大部,這些區域發生洪澇的可能性較大。
拉尼娜年,由於熱帶太平洋海溫西暖東冷的結構,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區對流活躍,容易造成夏季台風活動偏多,初夏生成台風和汛期影響中國的台風可能較為活躍,並有利於北上台風的活動。
拉尼娜預警
關注拉尼娜發展,警惕2000年嚴重旱災重演!
世界氣象組織2011年1月25日說,與澳大利亞大規模洪水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區極端天氣存在關聯的拉尼娜現象可能還將持續數月。
本次拉尼娜現象始於2010年6月,伴隨厄爾尼諾現象消失而增強。按這一聯合國下屬機構說法,就對大氣的影響程度而言,這是「過去一個世紀最強的拉尼娜現象之一」。
2010年9月的「拉尼娜」現象在5月進入中性狀態後,在8月份強度又再次加大。氣象組織警告人們為此做好必要准備。
然而,它將比10年9月至5月在世界各地造成洪水和乾旱的中強度「拉尼娜」要弱許多。
至少持續2至4個月
在25日發布的拉尼娜現象更新信息中,世界氣象組織說,「明顯的拉尼娜現象」繼續存在於赤道太平洋地區。
世界氣象組織預計,拉尼娜現象不會在第一季度結束,可能持續至4、5個月,「幾乎所有氣象模型均預測,現階段的拉尼娜現象會至少在今後2個月至4個月內持續」。
世界氣象組織公布數據顯示,本次拉尼娜現象出現以來,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較正常溫度平均低1.5攝氏度。
盡管預測拉尼娜現象將持續一段時間,但世界氣象組織說,拉尼娜現象有望在今後4個月內逐步減弱。
洪水乾旱多與它有關
世界氣象組織認為,拉尼娜現象是一段時間澳大利亞洪災等異常天氣的「罪魁禍首」。
「幾周,我們看到(拉尼娜現象)最重要的影響是澳大利亞所遭受破壞性洪災,」世界氣象組織官員魯帕?庫馬爾?科利說。去年年底開始,澳大利亞東部遭遇大規模洪水。
「拉尼娜現象不僅與洪災有關,」科利說,「同時與世界部分地區的乾旱存在關聯,尤其是在南美洲。」
世界氣象組織說,拉尼娜現象致使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非洲南部的降雨量超過平均水平。
不僅如此,世界氣象組織官員認為,中國「南凍北旱」可能也與拉尼娜現象存在聯系。
雖將減弱 仍需謹慎
科利警告,雖然拉尼娜現象會逐漸減弱,但各國政府應繼續保持謹慎,預防可能發生的災害,「盡管我們預計拉尼娜現象將在今後幾個月內減弱,但它所造成影響可能持續」。
世界氣象組織認為,拉尼娜現象所造成影響可能與以往不同。科利舉例說,巴西和斯里蘭卡遭遇持續強降雨部分由拉尼娜現象所致。
科利說,現階段缺乏足夠信息以預測拉尼娜現象的長期發展趨勢。「我們有100多年的數據,」他說,「但並未顯示這類現象變得更加頻繁和劇烈。」
⑧ 中國經濟寒冬對金價有什麼影響
俗話說:盛世藏古董,亂世買黃金。黃金作為全球自古以來的天然貨幣,有著不可替代的避險功能。也就是說黃金除了商品屬性,還有貨幣屬性。
在中國進入經濟危機以來,國家出台各種刺激經濟的計劃,寬松貨幣政策,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以房地產為主的經濟體再也拉不動國家這輛大馬車,製造業疲軟、失業率攀升、股市低迷、內需不足等等諸多問題接踵而來,讓市場對經濟的擔憂加劇,因此投資者都把目光投向可以避險的黃金上面來,紛紛購買實物黃金和黃金期貨現貨等金融衍生品,這也引起來了黃金的大幅上漲。國內投資金價從2008年的150元/克漲到目前的360元/克,國際金價從680美元/盎司漲至現在的1740美元/盎司,總體來說,不管是哪一個經濟體的蕭條,都會引起黃金的上漲。
⑨ 期貨市場對農產品現貨市場價格風險管理不好的影響
期貨市場的產生和發展要以現貨市場的發展為基礎,期貨市場的出現又能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目前,現貨商品市場存在的種種缺陷已嚴重影響到期貨市場的正常發展,培育和完善現貨商品市場對促進期貨市場的發展已顯得非常必要。
期貨市場的產生是現貨市場不斷進行外延擴張和內涵深化的結果。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貨交易是從現貨商品的現金交易發展而來的。由於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而顯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於這種有限性所帶來的商業危機可能性,共同引發了商品交換中的時間性矛盾和空間性矛盾。隨著這種矛盾的不斷尖銳與激化,導致了遠期合約交易方式的產生。由於市場范圍的不斷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間經常出現價格變動很大的現象,遠期合約交易的雙方經常因為價格的變動而違約,從而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商品經濟社會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最終緩解,是通過商品交易合約的標准化,通過專門交易商品合約的有組織的市場的建立得以完成的。這種有組織的市場就是以交易所為核心的期貨市場。
在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數量比例關系。在現代市場體系的運行過程中,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所存在的數量比例關系狀況,往往決定著整個市場關系的良好狀態。無論是商品期貨還是金融期貨,其價格總量上實際都含著現貨價格,二者之間的差額構成了期貨交易中的基差。這種基差一般要隨著交割期的臨近而不斷趨於縮小。在商品期貨交易過程中,基差的變動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麼,期貨市場就會由於過分脫離現貨市場基礎而發生性質上的變異,淪為純粹的投機市場。在期貨市場內部,現貨的套期保值業務量也要與投機業務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這種比例,便會發生兩種相反的現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對過多,就會降低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從而使現貨保值業務因為難以找到承擔風險的投機者而不能將風險轉移出去;如果投機者相對過多,就會增大期貨交易中的非理性行為,使套期保值者難以追尋到真實的保值部位,從而降低期貨市場對於現貨市場運行風險的迴避程度。
期貨市場又是通過自己的交易規則來實現對現貨市場的調節和引導的。如前所述,期貨市場是一種有組織的現代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市場交易主體的充分自主行為與市場整體的高度組織性是有機地和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說,市場當事人在從事期貨交易的過程中,可以完全憑自己的主觀判斷行事。然而,這並不表示市場當事人(出市代表、經紀人和場外交易人士)可以完全不顧及市場的交易規則而隨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規則是一切交易人士所必須認真遵守的。例如,期貨市場交易規則中規定,當一種期貨商品的價格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上漲或跌落至某一種價位時,為了避免因期貨價格的大幅度波動而導致現貨市場供求關系過度震盪,交易人士就得暫時停止交易。這樣一來,交易當事人便可面對現實,進行一番冷靜的思考,然後繼續開始新一輪理智的交易。這實際上是把本來要在現貨市場上進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貨市場上。期貨市場不僅減緩了現貨市場運行的沖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現貨市場的交易成本,從而起到了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