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期貨市場姜維
⑴ 成都被攻破時姜維還有多少兵馬
這個沒有明確記載,在此之前,總共外軍五萬,外軍包括北伐部隊三萬,漢中守軍兩萬,陽安關被打下後,丟五千,漢樂二城各五千聽到成都投降了,他們也投降了,這就去了一萬五,加上姜維聽說陽安關被打下後迅速從沓中撤軍,在強川口被對方追上,損失應該有小幾千,不會超過四五千,加上防守劍閣時候的損失(就算劍閣再好守也會有損失的),還有零零散散的守軍,也就是損失大概的兩萬左右,成都方面派來的援軍在一兩萬之間,也就是說,此時的姜維手上大約有四五萬人左右。
⑵ 關於姜維
如果沒姜維,蜀國按當時的戰力10年頂天,要知道當時的蜀國已經病入膏肓了,而魏國吳國的將領一直保持著很好的更新換代,經濟是明顯要好過蜀國,蜀國當時除了漢中,成都還算可以,其他的城市都是大農村,而魏國掌控的是大中原地區,吳國有江南富庶之地。姜維出道時候能和老年趙雲干平手不落下風,估計也就三國初期張合,徐晃之流的武力差不多,三國志系列裡的武力評定時還是挺客觀的,90左右的武力。其實看待姜維,還是要從他的統兵打仗的方面看待,畢竟三國演義里吧武將的個人能力太過於的突出了一點。 偷渡陰平造成姜維撲街,劉禪投降這個是在有姜維的條件下造成的,所以蜀國堅持到了263. 如果沒有姜維,蜀國240年左右必然要垮 至於不偷渡陰平,也就只能說讓老邁的姜維多堅持幾年,而你且看蜀國後期有何人能抵擋吳魏的強勢將領的進攻?
⑶ 姜維手握大軍,卻不敢回到成都,只是因為害怕黃皓嗎
公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此戰,司馬昭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但是,實際上,在魏滅蜀之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姜維並不在漢中或者劍閣,而是遠在沓中屯田,沓中是古代地名,地理位置約在今甘肅省舟曲縣,是一個處於岷山、迭山環抱中的小型盆地。
姜維的訴求,是要求處死黃皓這一奸臣,而就後主劉禪來說,顯然也明白黃皓是一個小人,所以用“皓趨走小臣耳”來回應,甚至表示“吾常恨之”,也即自己也比較厭惡這樣的小人。可是,說了這么多,後主劉禪只是讓黃皓向姜維謝罪就行了,不僅沒有處死黃皓,還沒有什麼真正傷筋動骨的處罰。換而言之,後主劉禪可謂以退為進,表面上肯定姜維的觀點,內里還是要保住自己寵信的宦官黃皓。
⑷ 姜維的主要成就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⑸ 姜維死後83年成都出土了一份文件,讓哪些真相大白於世
三國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朝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風雲變幻的三國時期,各方謀士、名將層出不窮,例如趙雲、呂布、諸葛亮、周瑜、曹操、關羽等等,而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唯一的學生薑維,他也是三國時期文武雙全的猛將之一,但因為生在三國後期,所以名氣不算太大。
鍾會也很欣賞姜維的才能,他甚至允許姜維與他同乘一車。但是姜維並沒有忘記諸葛亮的囑托,哪怕身在敵營,他還是一心想著興復蜀漢。而姜維也真的很厲害,竟然憑一己之力說服鍾會反叛,轉而擁立劉禪,只是他們的大業才剛興起就被扼殺了。
鍾會失敗被殺,姜維也未能倖免於難,但因為姜維當年的投降之舉,人們一直沒辦法斷定姜維是真的投降還是假意歸順,直到公元346年,一個叫做孫盛的人在成都發現了當年姜維寫給劉禪的奏摺,上面寫著:「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大家這才知道姜維一直沒有背叛蜀漢,但此時姜維已經去世83年了。
⑹ 在成都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姜維跑哪兒去了為何沒來救援
公元263年8月,已經成為魏國實際控制者的司馬昭決定對蜀國發起致命一擊。當時蜀國的形式可以說是糟糕透頂:《出師表》中被諸葛亮多次推薦的費禕已經亡故;劉禪重用宦官黃皓;文武不和,黃皓不停的排擠姜維,姜維害怕被害,領兵三萬在沓中屯田;民生凋敝,全國只剩下不到90萬人,可戰之兵不足10萬。
諸葛瞻大戰鄧艾的時候,戰場其實離劍閣很近,姜維擁有蜀漢一半的軍隊五萬多人,沒有去救援,具體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劍閣天險,不在於有多少人,派出一萬兩萬的支持諸葛瞻應該是沒問題的。事實上,鍾會都打算撤軍了,駐扎在離劍閣關口很遠的地方。
史載「維至廣漢郪縣,令兵悉放器仗,送節傳於胡烈,便從東道詣會降」,後主命姜維向遠在涪城的鍾會投降,而不是向近在成都的鄧艾投降。後主是怕部隊嘩變、還是不想見到姜維?有學者認為,劉禪寧願背滅國之名才不辯解,乃「全國為之上策」,但不管怎樣,蜀漢滅國以來,人們都把責任推在後主身上。
⑺ 姜維在鄧艾大軍直逼成都的時候,為什麼遲遲不發兵救援
東漢末年由於中央政府中宦官和外戚的斗爭,讓皇權出現了衰落,這最終導致中國從大一統走向了分裂的狀態,軍閥混戰的亂世讓中國百姓飽受苦難。而在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契機,隨著劉備在益州漢中等地的發展,中國進入了三國割據的時代。
而三國分立的終結則是從鄧艾滅蜀開始的,那時司馬昭剛剛平定了國內的諸葛誕叛亂,並害死了高貴鄉公曹髦,這讓他有了篡立之心。因此他必須要依靠武功來為自己建立更高的威望,於是派出鍾會鄧艾等人大舉伐蜀。
在伐蜀的過程中,姜維與鍾會在劍閣地區僵持不下,而鄧艾則從陰平小路入侵,並在綿陽擊敗了守將諸葛瞻父子,直逼成都城下。而此時的姜維明顯已經獲悉了成都受困的信息,但是其卻沒有派兵前往增援,最終導致蜀漢的滅亡,這又是為什麼呢?
被魏軍逼入絕境的姜維
在三國時期,季漢以益州偏狹之地,與其餘兩個政權爭雄多年,依靠的就是內部的團結和較為清明的政治環境。不過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季漢的內部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以姜維等北伐派和文官團體的矛盾最為激烈。
而這樣的局勢在鄧艾攻佔綿陽之後就深刻影響了季漢的走勢,姜維可能是希望讓文官感受戰爭的殘酷,也可能是基於對於戰局風險的認知,做出了暫緩回援的決定。而文官們對於姜維也並不信任,因此勸劉禪放棄抵抗,這讓鄧艾以偏軍之力滅蜀,打破了姜維的計劃,導致三分局勢的破滅。
雖然姜維在政治生涯中不比諸葛亮那般大公無私,其和文官之間的爭斗也成為了後世的談資。但是從他在投降之後依然不放棄復國的行動中,我們能夠看出他的忠心,這總是無可辯駁的。
⑻ 手握大軍的姜維,不敢回到成都,是因為他害怕黃皓嗎
公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此戰,司馬昭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但是,實際上,在魏滅蜀之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姜維並不在漢中或者劍閣,而是遠在沓中屯田,沓中是古代地名,地理位置約在今甘肅省舟曲縣,是一個處於岷山、迭山環抱中的小型盆地。
姜維的訴求,是要求處死黃皓這一奸臣,而就後主劉禪來說,顯然也明白黃皓是一個小人,所以用「皓趨走小臣耳」來回應,甚至表示「吾常恨之」,也即自己也比較厭惡這樣的小人。可是,說了這么多,後主劉禪只是讓黃皓向姜維謝罪就行了,不僅沒有處死黃皓,還沒有什麼真正傷筋動骨的處罰。換而言之,後主劉禪可謂以退為進,表面上肯定姜維的觀點
⑼ 姜維有什麼事件
姜維歸漢,諸葛亮器重
賊不復出,智退司馬懿
走破郭淮,擊敗曹爽
接應羌胡,擊敗郭淮
曲城之戰,群英鬥智
費禕制裁,屢失良機
大舉北伐,斬將拔城
故關洮西,斬敵數萬
胡濟失期,段谷大敗
敵皆惶懼,對峙芒水
改革防守,斂兵聚谷
屯田避禍,候和小敗
上表劉禪,議強邊防
回馬陰平,扼守要道
堅守劍閣,拒敵關外
引軍東還,奈何早降
詐降復國,一計害三賢
具體看這里
⑽ 能力與姜維不相上下的大將奉命馳援成都時為何半路消失
三國時期,劉備所建立的蜀漢特權,雖然是實力最弱小的一個,但這也不影響很多英雄豪傑跟隨著劉備闖盪天下。姜維和閻宇就是蜀漢的兩名將領,他們為了蜀漢可謂是用盡了畢生的心血,但是閻宇卻在救駕神秘消失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