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場行情 » 中國期貨市場發展成就

中國期貨市場發展成就

發布時間: 2021-09-18 01:58:19

㈠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 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中國的
期貨市場
是從1990年開始的。1990年10月12日鄭州糧食市場經批准成立,以
現貨交易
為基礎,引入
期貨交易
機制,邁出了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第一步。

㈡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1990年10月12日 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中國期貨市場誕生。

1992年9月 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廣東萬通期貨經紀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開業。

1993年5月28日 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標准化期貨合約,實現由現貨到期貨過渡。

1993年11月4日 國務院發出《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中國期貨市場規范整頓開始。

1994年4月6日 國務院關停一些大期貨品種——鋼材、食糖、煤炭的期貨交易;同年9月29日暫停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

1994年5月16日 國務院辦公廳批轉國務院證券委《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若干意見的請示》?開始對期貨交易所全面審核、嚴格控制國有企事業單位參與期貨交易、嚴格查處各種非法期貨經紀活動。

1994年10月 天津、長春聯合期貨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等14家試點交易所成立。

1998年8月 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將原14家期貨交易所合並為大連、鄭州、上海三家。

1998年11月24日 中國證監會批准重新修訂後的大豆、小麥、綠豆、銅、鋁、天然橡膠等六個合約。

2001年3月5日 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寫入「十五」計劃綱要。

2002年6月1日 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宣布新的《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和《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自2002年7月1日開始實施。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出台了《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4年,燃料油、玉米、棉花相繼上市交易。

㈢ 王濟光的學術成果

一、學術論文
糧食問題與綜合治理,中國糧食經濟,1989年第1期。
供銷合作社企業股份化程序設計,財貿經濟,1989年第4期。
面對通貨膨脹現實的商業思考,財貿經濟,1989年第7期。
治理整頓中的產業結構政策,改革時報,1990年3月10日。
近期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合作),經濟學動態,1990年第9期。
建立均衡有序的農產品市場(合作),財貿經濟,1990年第10期。
關於大中型商業企業股份制的幾個問題(合作),商業經濟與管理,1991年第4期。
在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中完善社會批發商業體系,財貿經濟,1992年第1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商業企業機制,商業經濟研究,1992年第5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企業市場營銷,商業經濟與管理,1992年第6期。
商業企業改革中的股份制形式(合作),商經學刊,1993年第1期。
當前商經學界十大理論「熱點」概觀,商業經濟研究,1993年第2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商業發展模式,商業經濟研究,1993年第3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業發展模式與基本對策思路,經濟研究參考,1993年第3期。
農產品市場運行中的省際貿易問題,財貿經濟,1993年第5期。
中國國內市場研究:省際投資與省際貿易(合作),財貿經濟,1993年第7期。
國外糧食價格政策述評,經濟研究資料,1994年第1期。
現代商業經營形式的類型與選擇,財貿經濟,1994年第5期。
中國宏觀環境變化與企業市場營銷(合作),商業經濟與管理,1994年第5期。
建立具有供銷合作社特點的管理體制,商業經濟與管理,1995年第4期。
供銷社改革與國家扶持政策,河北供銷與科技,1995年第9期。
進一步深化供銷社改革的思路與對策(合作),財貿經濟,1995年第8期 。
反思與對策:供銷社改革誤區之我見,商業經濟與管理 ,1995年第5期。
大背景下的審視:中國期貨市場開始走向成熟,期貨導報,1996年1月1日。
連鎖經營:「難上層樓」的沉思,中國商界,1996年第1期。
通貨膨脹下的期貨市場與期-現價格關系,財貿經濟,1996年第5期。
零售物業:怎一個「火」字了得,中國商界,1996年第5期。
中國城鄉市場結構變動分析,市場營銷導刊,1996年第6期。
背景與前景:期貨市場憂思錄,中國商界,1996年第6期。
給集貿市場一個「說法」,中國商界,1996年第7期。
「九五」時期中國商業改革與發展的對策和建議,商業經濟與管理,1997年第1期。
開拓農村市場的多向思考(合作),商業經濟研究,1997年第2期。
糧食貿易政策走向:從「政府購買型」體制轉變為「市場銷售型」體制,經濟研究參考,1997年第2期。
中國糧食問題:國內貿易政策協調與流通體制改革,經濟研究,1997年第3期。
大中型商業企業的經營策略:觀念調整與思路創新,商業經濟與管理,1997年第3期。
面對外資進入中國商業領域的理性思考,財貿經濟,1997年第8期。
供銷合作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體制基礎(合作),中國供銷合作經濟,1997年第10期。
適時設立「中西部開放試驗區」,探索內陸地區加快發展之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1998年第17期。
政府職能適度分解:歐盟大市場中的奧地利協會型經濟協調機制,財經文稿,1998年第2期。
瑞士經濟秩序的法律化管理,財貿經濟,1998年第7期。
國企改革的他山之石,當代黨員,1999年第8期。
開拓「重慶造」的市場空間,當代黨員,1999年第9期。
面對WTO:重慶經濟發展的形勢估價與對策思路,重慶調研,2000年第1期。
如何看待外貿對重慶經濟的拉動作用,重慶日報,2000年8月14日
在西部大開發中構架外向型經濟體系,今日重慶,2000年第2期。
世界500強在重慶投資分析,中國外商投資報告,2001年。
「走出去」的思考與建議,當代黨員,2001年第4期。
打造「會展經濟」必須「軟硬兼施」,當代黨員,2001年第5期。
各就位——預備……:寫在中國成功入世之際,當代黨員,2001年第12期。
轉變政府職能,迎接入世挑戰,重慶調研,2002年第1期。
不畏浮雲遮望眼,當代黨員,2002年第11-12期
10+1:重慶發展外向型經濟體系的新機遇,重慶日報,2003年1月6日。
走出去又是一片天,化工管理,2004年第1期。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存在六大問題,中國海外投資2005-2006年度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
發展外向型勞務經濟的幾點思考,重慶日報,2006年8月14日第6版。
在深化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構架川渝經濟區,重慶社會科學,2006(總145期)
重慶大開放的新契機——深入解讀商務部與重慶市共同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合作備忘錄,當代黨員,2008年第1期
擴大開放的抓手:幹部和人才戰略,當代黨員2008年,第3期
招商引資要解決「六大痼疾」,當代黨員,2008年第5期
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宏偉藍圖,當代黨員,2008年第8期
用開放之劍鏟除山頭意識,當代黨員,2008年第8期
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Exploring the Sub-regional Cooperative Mechanism within CAFTA,Speech in the 3rd China-ASEAN Top Forum on Leg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verty Re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in Western China,The Chinese economy, vol. 43, no. 3, May–June 2010, pp. 6–30.
構建內陸國際貿易大通道:重慶市的現實基礎與作為,當代黨員,2009年第10期。
改革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21世紀經濟報道,2013年3月7日。
西部通道建設捉襟見肘,21世紀經濟報道,2013年3月8日。
深化改革必須向利益集團「開刀」,中國政協,2013年第6期。
二、學術著作
發展中的中國商業企業集團(合作),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股份企業創建經營指南(合作),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年2月版。
中國省際貿易(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國內外市場接軌的理論與實務(合作),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市場營銷學(合作),經濟日報出版社,1994年5月
企業公共關系學(合作),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
中國城鄉經濟及社會協調發展研究(合作),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6月。
高人出高招——市場營銷與企業競爭力研究,廣東旅遊出版社,1998年1月。
中國期貨市場理論研究問題研究(合作),中國財經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大眾期貨投資指南——散戶交易策略,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8月版。
資本市場導論(合作),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7月版。
商品期貨交易的現貨市場基礎,中國財經出版社,1998年1月版。
企業競爭力的選擇,廣東旅遊出版社,1999年12月。
中國外商投資報告(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2月版。
期貨經濟學教程(合作),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2003重慶入世應對監皮書:「坡」「坎」上的新重慶,2003。
重慶市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2004年。
』2005重慶市開放型經濟白皮書,2005年。
中國海外投資年度報告(2005-2006)(合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版。
重慶開放型經濟白皮書(1997-2007),2007年12月
中國加工貿易發展研究報告(合作),2010年5月。
三、調研報告
關於當前我國農產品市場問題的研究報告(執筆),主持人唐倫慧,「七五」社科基金課題項目「商業改革與發展」課題分報告,1990年3月。
流通領域中計劃與市場結合問題(合作),主持人高滌陳,商業部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研究報告,1991年9月。
供銷社建立與發展農業服務體系的研究報告(執筆),主持人唐倫慧,商業部經濟研究中心「供銷社與農業服務體系」課題報告,1991年12月。
農產品市場運行中的省際貿易問題──對山東省商業體制改革的調查報告(執筆),主持人陶琲,社科基金「省際貿易與統一市場」課題成果,1992年10月。
北京市省際投資與省際貿易情況的調查報告(執筆),主持人張卓元,世界銀行合作課題「中國省際投資與省際貿易」報告,1993年5月。
廣東省省際投資與貿易格局的調查報告(執筆),主持人張卓元,世界銀行合作課題「中國省際投資與省際貿易」背景報告,1993年5月。
股份合作制與供銷社的企業層次改革(執筆),主持人唐倫慧、郭冬樂,農業部委託課題「供銷合作社體制改革問題研究」分報告,1994年11月。
進一步深化供銷合作社體制改革的研究報告(執筆),主持人唐倫慧、郭冬樂,農業部委託課題「供銷合作社體制改革問題研究」總報告,1995年3月。
國內外市場對接中的商品流通問題研究(執筆),主持人楊聖明,社科院重點課題「國內外市場對接中的若乾重大理論問題」分報告,1995年7月。
中國城鄉商品流通與市場結構問題研究(執筆),主持人周叔蓮,社科院重點課題「二元經濟與中國城鄉關系協調」子課題報告,1995年8月。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軌跡研究(執筆),主持人陶琲、李經謀,社科院財貿所與鄭交所合作課題「中國期貨市場問題研究」子課題報告,1995年10月。
重慶市未來五年到2010年對外經貿發展戰略研究(執筆),主持人薛文琪、楊聖明,重慶市對外經貿研究課題組研究報告,1998年7月。
關於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與期貨市場發展幾個相關問題的研究報告(執筆),社科院財貿所重點課題「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與期貨品種選擇」研究報告,1998年8月。
加入WTO對重慶對外經貿的影響及對策(主持),中共重慶市委研究室課題,1999年。
重慶市戰略性產業入世對策研究(主持),重慶市WTO工作領導小組課題,2000年。
加入WTO與重慶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研究(主持),重慶市WTO工作領導小組課題,2001年。
關於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出口規模的研究(主持,執筆),中共重慶市委委託民建調研課題,2002年。
關於改善重慶市招商引資工作若干問題的研究(主持),重慶市政協課題,2003年。
擴大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策略研究(主持,執筆),重慶市政府對外開放領導小組課題,2003年。
關於利用國際資源擴大對外投資的策略研究(主持,執筆),重慶市政府對外開放領導小組課題,2003年。
高度重視利用國際資源服務經濟發展(主持,執筆),民建中央課題,2004年。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幾個重大問題(主持,執筆),民建中央課題,2004年。
關注中國對外開放中的三大問題,全國政協信息,2004年第76期(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作批示)。
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樹立開放式扶貧新理念(執筆),民建中央課題,2005年。
重慶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培訓系統研究,加拿大合作項目前期研究課題(主持),2005年。
重慶市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方向與對策思路研究(主持),重慶市對外開放領導小組課題,2006年。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提高我國利用外資質量(執筆),民建中央課題,2006年。
積極應對當前中外貿易摩擦的若干建議(執筆),民建中央課題,2007年。
關於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步伐,完善對外承包工程政策支持體系的研究報告(執筆),民建中央課題,2007年。
適應「一圈兩翼」戰略需要提高重慶利用外資質量(主持,執筆),民建重慶市委重點課題。
關於辦好特色工業園區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研究報告,重慶市政協課題,2008年(轉化為政協提案由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督辦)。
發揮對台綜合優勢打造西部台資聚集地的研究報告(執筆),重慶政協課題,2009年。
關於促進返鄉農民工創業的調研報告(主持),2012年度重慶市軟科學課題,2009年。
關於加快「兩江新區」建設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研究報告(主持,執筆),民建重慶市委課題,2010年。
關於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促進兩翼農戶增收的調研報告(主持),2010年度重慶市軟科學課題,2010年。
現行能源管理體制下的煤電價格問題研究(主持),2011年度重慶市軟科學課題,2011年。
重視農業開放縮小區域差距(執筆),重慶市政協課題,2011年。
對民間借貸危機沖擊中小企業問題的建議,全國政協信息,2011年第31期(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榕明作批示)。
推進海外農業投資提升我國糧食安全水平,全國政協信息,2011年第132期(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作批示)。
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研究(主持,執筆),2012年度重慶市軟科學課題,2012年。
「渝新歐」國際貿易大通道重慶鐵路口岸開放專題研究(主持,執筆),重慶市生產力發展中心課題,2013年9月。
加快內陸地區口岸發展與開放問題研究(主持,執筆),國家口岸辦委託課題,2013年11月。

㈣ 期貨市場的發展簡史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國際貿易普遍開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市場供求狀況變化更為復雜,僅有一次性地反映市場供求預期變化的遠期合約交易價格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要求有能夠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廣大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調整商品生產,以及迴避由於價格的不利變動而產生的價格風險,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期貨交易就產生了。
最初的期貨交易源於16世紀的日本,大阪。在日本的大米市場得到了發展。直到19世紀,仍是日本獨有,後來漸漸被全世界效仿。
1848年美國芝加哥的82位商人為了降低糧食交易風險,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正式開始。1865 年,CBOT 推出了標准化合約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1882 年,CBOT 開始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 1925 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 BOTCC )成立,同時規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進入結算公司結算。至此,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開始形成。
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1833年,芝加哥已成為美國國內外貿易的一個中心,南北戰爭之後,芝加哥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一個交通樞紐。到了19世紀中葉,芝加哥發展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在芝加哥進行買賣,人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這樣,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收獲季節農場主都運糧到芝加哥,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使農場主常常連運費都收不回來,而到了第二年春天穀物匱乏,加工商和消費者難以買到穀物,價格飛漲。實踐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以防止價格的暴漲暴跌,需要建立更多的儲運設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穀物生產地的經銷商應運而生。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濕度達到規定標准後再出售運出。當地經銷商通過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當地經銷商在貿易實踐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他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買穀物儲存,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過冬的價格風險。價格波動有可能使當地經銷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未買先賣,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聯系,以轉移價格風險和獲得貸款,這樣,現貨遠期合約交易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同樣也面臨著當地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肯按比他們估計的交割時的遠期價格還要低的價格支付給當地經銷商,以避免交割期的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於芝加哥貿易商和加工商的買價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談遠期合約的當地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尋找更廣泛的買家,為他們的穀物討個好價。一些非穀物商認為有利可圖,就先買進遠期合約,到交割期臨近再賣出,從中盈利。這樣,購買遠期合約的漸漸增加,改善了當地經銷商的收入,當地經銷商支付給農場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848年3月13日,第一個近代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成立之初,還不是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所,還只是一個集中進行現貨交易和現貨中遠期合約轉讓的場所。
在期貨交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次堪稱革命的變革,一是合約的標准化,二是結算制度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實現了合約標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標准期貨合約。合約標准化包括合約中品質、數量、交貨時間、交貨地點以及付款條件等的標准化。標准化的期貨合約反映了最普遍的商業慣例,使得市場參與者能夠非常方便地轉讓期貨合約,同時,使生產經營者能夠通過對沖平倉來解除自己的履約責任,也使市場製造者能夠方便地參與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貨交易的市場流動性。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在合約標准化的同時,還規定了按合約總價值的10%繳納交易保證金。
隨著期貨交易的發展,結算出現了較大的困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起初採用的結算方法是環形結演算法,但這種結算方法既繁瑣又困難。1891年,明尼亞波里穀物交易所第一個成立了結算所,隨後,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結算所。直到現代結算所的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才算產生,期貨市場才算完整地建立起來。因此,現代期貨交易的產生和現代期貨市場的誕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從1848 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期貨市場的交易品種主要是商品期貨,他們可以分為以小麥、玉米、大豆等為代表的農產品期貨;以銅、鋁、錫、銀等為代表的金屬期貨和以原油、汽油、丙烷等為代表的能源期貨三大類型。
上世紀 70 年代,利率、股票和股票指數、外匯等金融期貨相繼推出,而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於 1982 年 10 月 1 日 在 CBOT 的上市,又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情況
我國的期貨市場發展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方案研究和初步實施階段(1988-1990年)
1990年10月,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入期貨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正式啟動。
第二個時期:迅猛發展階段(1990-1993年)
到 1993 年下半年,全國期貨交易所達 50 多家,期貨經紀機構近千家,期貨市場出現了盲目發展的跡象。
第三個時期:治理整頓時期(1993-1998)
1993年11 月,國務院發出了《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1994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轉國務院證券委《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若干意見的請示》,開始對期貨交易所進行全面審核,到1998年,14 家交易所重組調整為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三家;35個期貨交易品種調減為12個;兼營機構退出了期貨經紀代理業,原有的294家期貨經紀公司縮減為180家左右。
1999年9月,一個條例、四個管理辦法的正式實施,構建了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的監管框架。這樣,在經過幾年較大力度的結構調整和規范整頓,以《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及四個管理辦法為主的期貨市場規劃框架基本確立,中國證監會、中國期貨業協會、期貨交易所三層次的市場監管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期貨市場主體行為逐步規范,期貨交易所的市場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期貨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和理智,整個市場的規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在清理整頓過程中,我國期貨市場交易量有了比較大的下滑,但是從2000年開始,期貨市場逐步走出低谷。上海期貨交易所目前已經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銅期貨交易中心,2003年的成交量達到11166.29萬噸, 10年內增長了50多倍。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品種的交易量在2003年達到了2818.80萬噸,已經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貨交易中心,成交量僅次於美國的CBOT 。
2004 年1月31日 ,國家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對期貨市場的政策也由規范整頓向穩步發展轉變。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紛紛參股期貨公司,使期貨行業獲得新的資金流入。大米、股指期貨等新品種也即將推出。在我國加入WTO 、融入國際經濟大家庭之際,作為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的重要金融工具,期貨市場將對中國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其無可替代的作用。

㈤ 2000年以來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概況

中國的期貨市場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無序逐步走向規范.伴隨著我國成為wT0成員,中國期貨市場也在慢慢地融入世界期貨的大家庭.回顧歷史,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坎坷多難,道路曲折.審視當今,中國的期貨市場已步入規范發展,正不斷地走向成熟.展望未來,中國的期貨市場將成為與歐美並駕齊驅的又一個國際性期貨交易中心.

㈥ 中國期貨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期貨市場未來發展趨勢。中國期貨市場未來只會越來越規范,並能引領現貨市場的走向。還會逐漸與世界同步,並且引領世界期貨價格走向。

㈦ 近年來,中國期貨市場發展迅速,其年成交額已經達到了百萬億級別,大大超過了股票交

1.7萬億——商品期貨市場前日創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成交額。據統計,隨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加大和股市的大幅上揚,國內商品市場從10月份開始,成交額出現大幅升溫,截至27日已連續12 個交易日成交額突破1萬億元。業內人士表示,量化寬松造成的流動性充裕、上漲全球市場聯漲帶動的市場氛圍、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結構,共同造成了十月以來的市場情況。一方面,說明市場容量出現了實質性的變化,「大期市」正式到來,量的提升已經引發質的飛躍;

㈧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一) 商品期貨

商品期貨是指標的物為實物商品的期貨合約。商品期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主要包括農產品期貨、金屬期貨和能源期貨等。

1. 農產品期貨。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誕生以及1865年標准化合約被推出後,隨著現貨生產和流通的擴大,不斷有新的期貨品種出現。除小麥、玉米、大豆等穀物期貨外,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隨著新的交易所在芝加哥、紐約、堪薩斯等地出現,棉花、咖啡、可可等經濟作物,黃油、雞蛋以及後來的生豬、活牛、豬腩等畜禽產品,木材、天然橡膠等林產品期貨也陸續上市。

2. 金屬期貨。最早的金屬期貨交易誕生於英國。1876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金屬期貨交易之先河。當時的名稱是倫敦金屬交易公司,主要從事銅和錫的期貨交易。1899年,倫敦金屬交易所將每天上下午進行兩輪交易的做法引入到銅、錫交易中。1920年,鉛、鋅兩種金屬也在倫敦金屬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原本是一個銅出口國,但工業革命卻成為其轉折點。由於從國外大量進口銅作為生產資料,所以需要通過期貨交易轉移銅價波動帶來的風險。倫敦金屬交易所自創建以來,一直生意興隆,至今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期貨價格依然是國際有色金屬市場的晴雨表。目前主要交易品種有銅、錫、鉛、鋅、鋁、鎳、白銀等。 美國的金屬期貨的出現晚於英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以來,美國經濟從以農業為主轉向建立現代工業生產體系,期貨合約的種類逐漸從傳統的農產品擴大到金屬、貴金屬、製成品、加工品等。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成立於1933年,由經營皮革、生絲、橡膠和金屬的交易所合並而成,交易品種有黃金、白銀、銅、鋁等,其中1974年推出的黃金期貨合約,在70-80年代的國際期貨市場上具有較大影響。

3. 能源期貨。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石油等能源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貨的產生。目前,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能源產品交易所,上市的品種由原油、汽油、取暖油、天然氣、丙烷等。
(二) 金融期貨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利率管制等金融管制政策逐漸取消,匯率、利率頻繁劇烈波動,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期貨市場。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設立了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首次推出包括英鎊、加拿大元、西德馬克、法國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在內的外匯期貨合約。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國民抵押協會債券(GNMA)期貨合約,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推出利率期貨合約的交易所。1977年8月,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是迄今為止國際期貨市場上交易量較大的金融期貨合約之一。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開發了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使股票價格指數也成為期貨交易的對象。至此,金融期貨三大類別的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和股票價格指數期貨均上市交易,並形成一定規模。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歐洲和亞洲的期貨市場,金融期貨交易佔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也成為交易的主要產品。 金融期貨的出現,使期貨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了期貨市場的發展格局。世界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所都是在20世紀最後20年誕生的。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並且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期貨期權

20世紀70年代推出金融期貨後不久,國際期貨市場有發生了新的變化。1982年10月1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引發了期貨交易的又一場革命。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現的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都具有規避風險,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貨交易主要是為現貨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權交易不僅對現貨商具有規避風險的作用,而且對期貨商的期貨交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規避風險的作用。相當於給高風險的期貨交易買了一份保險。因此,期權交易獨具的或與期貨交易結合運用的種種靈活交易策略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品種都引進了期權交易方式。

應當指出的事,在國際期貨市場發展過程中,各個品種、各個市場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可以說,目前國際期貨市場的基本態勢是商品期貨保持穩定,金融期貨後來居上,期貨期權方興未艾。期貨期權交易的對象既非物質商品,又非價值商品,而是一種權利,是一種「權錢交易」。期權交易最初源於股票交易,後來移植到期貨交易中,發展更為迅猛。現在,不僅在期貨交易所和股票交易所開展期權交易,而且在美國芝加哥等地還有專門的期權交易所。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

㈨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

一、期貨市場的發展過程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一)商品期貨——標的物為實物商品的期貨合約。
1、農產品期貨: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誕生以及1865年標准化合約被推出。
1. 穀物期貨——小麥、玉米、大豆
2. 經濟作物——棉花、咖啡、可可
3. 畜禽產品——黃油、雞蛋、生豬、活牛、豬腩
4. 林產品 ——木材、天然橡膠
2、金屬期貨:1876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金屬期貨交易之先河。當時的名稱是倫敦金屬交易公司,主要從事銅和錫的期貨交易。
1.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國際定價權)、錫、鉛、鋅、鋁、鎳、白銀
2. 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黃金(1974年推出,國際定價權)、白銀、銅、鋁
3、能源期貨:原油、汽油、取暖油、丙烷
1. 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
2. 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
(二)金融期貨
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
1、外匯期貨(第一種金融期貨)
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設立了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首次推出外匯期貨合約。
2、利率期貨
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國民抵押協會債券(GNMA)期貨合約,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率期貨合約。
1977年8月,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是迄今為止國際期貨市場上交易量較大的金融期貨合約之一。
3、股指期貨
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開發了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
(三)期貨期權
1. 1982年10月1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
2. 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都具有規避風險、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貨交易主要是為現貨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權交易對現貨商、期貨商均有規避風險的作用。
3. 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品種都引進了期權交易方式。
4. 目前國際期貨市場的基本態勢是:商品期貨保持穩定,金融期貨後來居上,期貨期權(權錢交易)方興未艾(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
5.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
二、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
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後,浮動匯率製取代固定匯率制,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的變化,出現了市場經濟貨幣化、金融化、自由化、一體化(電子化的結果)的發展趨勢,利率、匯率、股價頻繁波動,金融期貨應運而生,使國際期貨市場呈現一個快速發展趨勢,有以下特點:
1. 期貨中心日益集中——國際中心:芝加哥、紐約、倫敦、東京;區域中心:歐洲大陸、新家坡、香港、韓國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體現在交易品種增加,交投活躍,成交量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等方面。
1. 市場規模不斷壯大
2. 全球交易量增長速度非常快;
3. 交易量呈現加速增長現象;
4. 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的迅猛增長主要來自於美國以外的交易所。
5. 金融期貨的發展勢不可擋
2006年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中,金融期貨、期權的比例高達91%,商品期貨、期權的比例僅為9%。
1. 期權交易後來居上
2000年,全球期權(現貨期權和期貨期權)交易總量第一次超過了期貨交易的總量。
在期貨交易中,無論時買進還是賣出期貨,其面臨的高風險與高收益是對稱的,即買賣者可能大贏也可能大虧。然而,在期權交易中,兩者得到了分離。
1. 聯網合並發展迅猛(原因:1經濟全球化2競爭日益激烈3場外交易發展迅速)
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期貨交易所。
1. 交易方式不斷創新——公開喊價和電子化交易
2. 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3. 改制上市成為潮流——其形成根源是競爭。
2000年底,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成為美國第一家公司制交易所。
其他改制的著名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有限公司,納斯達克。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