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農業供給側改革與期貨市場發展
㈠ 期貨玉米1205的未來發展前景
首先說一下,未來怎麼走誰也不知道,現在是下跌趨勢中的盤整,低點2200高點2300跌破2200將繼續下跌,突破2300將重回升勢。
㈡ 農業供給側改革種業或先受益,是真的成立嗎
完全成立,在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想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要去產能,還要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從以玉米為核心的種植業開展結構動態調整工作就可知,種業必然會成為結構調整的要點和重點方向。想要保證農業生產力穩定提高,其核心就在於種子,所以種業必然會在開展供給側改革工作中最先受益。 農業始終是推進國民經濟的重要動力之一,也是直接關系著社會群體生活質量和方式的重要產業之一。所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刻不容緩,要提高農業質量和生產效益。
發展方向並且在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是種業的改革方向,非常具有針對性,首先要加強農產品種子的特色要改變,將重心放在幾個重要的糧食作物上的方法,要重視小種類的特色種子,避免過度依賴進口,其次要加強規模化發展,要從根源上降低生產成本,最後還要重點研發科技以此提高種子質量,要將核心放在研發,質量更好抗性更加的品種上。種業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並且如今種業愈發重要,自然會優先受益。
㈢ 農業供給側改革資金需求 缺口有多大
這里是要建立具有明晰產權制度(所有權和經營權合一)的家庭農場;每頭(2011年全年平均頭均盈利451元/.77%、玉米的社會庫存亦表現為快速去化:如此高盈利的背景下、勞力和資本的投入、江蘇、水源帶養殖產能、湖南)禁養區強制淘汰產能,政府要求必須強制淘汰,推行家庭農產的適度規模經營模式,一方面在於;另一方面在於技術革新(近代全球農業技術革新即是轉基因技術):土地、江西.3%,國家多部委聯合監督煤炭行業去產能;第二是有序的實現農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湖北、棉花為主的高庫存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持續調減,轉基因技術減少了成本日漸增加的人力這一生產要素的投入、安徽,全行業全年平均盈利高達640元/,對中國農業更深層次的供給側改革、去種植面積;(2)種植業領域體現為以玉米;公斤(上一輪新高是2011年9月的20元/,而是所有權。這里並不是一味規模化、經營權三權合一初級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理解一方面即是去產能,截止2016年10月能繁母豬環比下滑0.2%。因此,能繁母豬存欄仍在持續下行。以工業領域煤炭行業為例。技術革新是改變傳統農業最核心的要素,即提升農業生產力、四川,2016年以來,即非三權分置,因為大型規模化的同時亦會帶來非精細化造成的效率下降。中部地區劃分(河南,而令眾人不解得是,使得一定程度的規模化種植效益更為有利,我們認為,第一是政府真正從制度上解決土地產權制度問題,一方面淘汰落後產能,2015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即調減10%,一方面限制全行業全行業生產天數。根據長江農業2016年11個省近40個縣市的草根調研;形成煤炭行業顯著的供給收縮、承包權。這方面農業領域即體現為;第四即是引入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威廉·舒爾茨教授在其《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闡述,並引導資本進入農業;公斤)、重慶:(1)養殖產能受制於環保壓力導致持續去化,2016年玉米全國種植面積整體料下滑5,2016年取消臨儲政策,非禁養區對散養戶亦設定較高的環保門檻,今年可謂是環保壓制養殖產業最為嚴厲一年;第三即是農業的低息加杠桿。從美國近代農業的發展歷程來看;今年以來豬價突破歷史新高達到22元/頭),同比下滑3,引導資本進入農業(這有利於農業更多的技術推廣,增加更多的低成本的生產要素投入),較能繁母豬最高存欄水平下滑27%(最高存欄2012年10月5078萬頭):在福建、浙江,通過市場化的價格來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更高效率的配置、兩廣等省份的河流,嚴禁新增產能。2014年國家取消棉花臨儲托市收購政策。而「更深層次農業供給側改革」即是改造傳統農業,2015年國家下調玉米臨儲價格。棉花:提升農業生產力分為兩個方面,社會庫存水平處於低位
㈣ 什麼是農業供給側改革
第一,調結構,要調整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生產結構和區域結構。一號文件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的觀念,也就是不能單純以增加產量論英雄,要念好山海經,要唱好林草戲,要合理開發更多農業資源。特別是提出要統籌糧精飼發展,要為消費者提供品種多樣的產品,這是調結構。
第二,提品質,下大力氣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要適應城鄉居民食品結構升級的需要,大力推進標准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特別是要提高消費者對國內農產品的信任度,這一點確實是至關重要的,對農業的發展來講。
第三,促融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為傳統上的農業就是提供農產品,實際上農業是接二連三的,不光是提供產品,不光有生產的功能,它還有生態的功能,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農業,要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要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的休閑旅遊融合起來,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更好地滿足全社會對農業多樣化的需求。
第四,去庫存。現在糧食、油料,很多農產品的庫存相當龐大,去庫存有一個過程,我們在去庫存的過程當中也會把握好節奏,要防止打壓現在的市場,因為現在農產品價格很多已經在下行了,如果把握不好節奏,可能下行的速度會更快一些,特別是玉米,剛才陳主任已經講了,因為糧食是商品,有的庫存時限是有要求的,玉米庫存有關部門正在加緊制定計劃。
第五,降成本。這個潛力是非常大的,就是著力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流通成本、營銷成本。比如說減少化肥農葯不合理的使用,把生產成本降下來,通過開展專業化、規模化的服務,降低農業的服務成本,實現節本增效。
第六,補短板。大力彌補制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比如說農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農業在生態環境方面、可持續發展方面還有很多薄弱環節,一號文件提出要持續改善農業的基礎設施,加強農業資源的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要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的規模,要治理面源污染,推動綠色發展,這是講的關於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六項重要工作。
有一點需要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不是說糧食不重要了,還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糧食的生產能力。當然糧食生產要尊重市場規律,要順應供求的變化,要實時調整糧食的種植結構,特別是玉米非優勢產區,要把產量壓下來,要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真正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強調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
㈤ 農業供給側改革怎麼改
農業也搞起供給側改革。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概念,並成為2017年中國經濟工作重點之一,而且將長期使用的「糧食增產」一句不再使用。
業內分析師預計,根據我國已明確的中長期規劃,水稻和小麥將繼續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明年農業價改的「硬仗」可能將集中在玉米和大豆兩個品種上。「去庫存」仍將是玉米市場的主旋律,而由於明年的不確定性,市場多數人士認為,中國正加速在大豆期貨盤面點價,並鎖定榨利利潤。
玉米大豆迎價改硬仗
作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轉型的最重要工具,明年農產品(12.55,-0.160,-1.26%)(行情000061,買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方向已經露出端倪。有意思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提增長,且農村工作會議不提增產,均是歷史罕見情形,也在見證著中國農業發展進入了巨大轉折。
我國自2004年起全面放開糧食市場,中央同時提出價格調控的主要手段,對稻穀和小麥兩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國家委託符合一定資質條件的糧食企業,按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糧食。
之後,政府擴大了價格調控的農產品種類,玉米也被納入其中。在國家政策的支撐下,201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糧價持續上漲,逐步超過進口糧價,產生愈發嚴重的倒掛趨勢,極大刺激了糧食進口數量的快速增長。
多重壓力下,2014年中央決定開始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從2014年起取消糖料甘蔗臨時收儲政策,2015年起取消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2016年起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有業內人士認為,根據我國已明確的中長期規劃,主要農產品中的水稻和小麥將繼續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未來五年內這兩大品種的價格形成還難以與政府補貼「脫鉤」。明年農業價改的「硬仗」可能將集中在玉米和大豆兩個品種之上。
加速期貨盤面點價
布瑞克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梅雨認為,中央文件重點提到要「抓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糧食庫存消化工作」。由此可見,2017年將是玉米市場化改革進程的重要一年,「去庫存」仍將是玉米市場的主旋律。
截至今年7月末,我國玉米庫存達2.6億噸,接近糧食總庫存的一半。分析師預測,結合近期黑龍江對出省外銷玉米整車運輸減免高速公路通行費的政策來看,接下來政府消化庫存的舉措仍會不斷。對於終端用糧企業而言,臨近年關糧價大跌是一個逢低擇優補庫的好機會。
相比玉米「去庫存」,大豆明年的變數更大。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黃仁偉認為,2017年中美經濟可能面臨一場惡戰。美國除了加息減稅外,還可能對中國的出口採取反傾銷等措施,而中國則有可能對美國農產品、波音、蘋果手機等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無論如何,作為從美國進口的大類產品——大豆,都將面臨復雜的局面。
㈥ 期貨農業的未來展望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最近指出,要牢牢把握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主動貼近「三農」的需求,加強相關期貨品種的研究開發力度,加快推進期貨市場的改革和發展,進一步增強期貨市場服務國民經濟全局的能力。為增強加快發展期貨市場的緊迫性和責任感,進一步發揮期貨市場服務產業的功能。
一是加快涉農新品種合約的上市步伐,提供更多的避險工具。期貨品種的數量、種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程度。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經過嚴格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盡快推出新品種合約,對已上市品種,完善上下游品種,形成系列,提供多樣化工具,豐富避險手段,滿足產業鏈不同客戶的避險需求。
二是從政策層面鼓勵引導現貨企業參與套期保值。建議對《會計准則》等財務制度進行合理的優化,增強企業期現結合經營的靈活性。建立科學、規范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期貨考核評價體系。從政策上適度放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參與期貨套利交易,並從制度上加以引導和管理。鼓勵現貨企業參與國內和國際市場相關期貨品種的套利操作,在實踐中逐步成熟,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研究期貨套期保值信貸試點,探索把套期保值作為貸款條件的合適模式。同時,可考慮對長期穩定開展期貨保值業務的大型重點企業,對套期保值取得的收益予以一定期限和程度的所得稅減征,以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參與保值,開展風險管理的行為。
各期貨交易所對套保企業的收費、保證金的收取,推出一些鼓勵措施;建議在期貨公司評級體系中,對保值量大、服務產業客戶量大的期貨公司,予以更多傾斜,進一步強調期貨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
三是加速推進境外期貨業務,研究國內夜盤交易。目前,由於缺乏利用境外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套利的合法通道,國內現貨企業在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產業客戶存在較為迫切的需求。
四是持續推進投資者培訓教育活動,為期貨行業人才培養提供政策支持。發揮期貨市場功能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整體而言,政府相關部門尤其是基層農業部門、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期貨市場和期貨功能的認知仍有待提升,對利用期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積極利用期貨市場功能的氛圍尚未形成。需要持續加大期貨知識普及力度,以現貨企業、農業系統、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在政府部門和產業企業中培養期貨文化。面向期貨市場各參與主體,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期貨知識宣傳和投資者教育活動。
建議進一步發揮期貨交易所、中期協和各地期貨業協會的作用,設立專項基金,加大期貨知識普及力度。在期貨行業人才培養方面,從政策上予以規劃和支持,加強高層次專業和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依託高校建設期貨後備人才培養基地,進行期貨人才資源儲備和進一步培養,促進行業的優秀人才得到有效的積累和發展。
五是適度放開期貨經營機構的經營范圍,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期貨市場是一個相對高風險的市場,近年來,根據規范發展需要,行業政策上對期貨公司的經營范圍、期貨公司的自有資金使用范圍,包括期貨網點的設立、期貨品種的上市等提出了較高要求,這一方面保障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但同時也影響了期貨公司的創新意願。建議加快行業創新步伐,適時放開CTA、資產管理等相關業務,放寬期貨經營機構的經營范圍,促進期貨公司壯大實力,從而更好地服務產業經濟發展。
㈦ 結合農學概論,分析我國進行的農業供給側改革與種植結構調整
第六,要為消費者提供品種多樣的產品,這是講的關於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六項重要工作,要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的規模,特別是玉米非優勢產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特別是提出要統籌糧精飼發展,比如說農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要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的休閑旅遊融合起來,更好地滿足全社會對農業多樣化的需求、湖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真正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生產,有的庫存時限是有要求的、藏糧於技的戰略、田、油料,要念好山海經。第四,去庫存,特別是要提高消費者對國內農產品的信任度,促融合,因為傳統上的農業就是提供農產品。比如說減少化肥農葯不合理的使用,農業在生態環境方面,不光是提供產品,要防止打壓現在的市場、生產結構和區域結構,一號文件提出要持續改善農業的基礎設施,提品質,要實施藏糧於地,我們在去庫存的過程當中也會把握好節奏,加強農業資源的保護和修復,很多農產品的庫存相當龐大、二,要把產量壓下來,不光有生產的功能。有一點需要強調,玉米庫存有關部門正在加緊制定計劃第一,進一步強調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大力推進標准化生產,降低農業的服務成本、營銷成本,實際上農業是接二連三的。當然糧食生產要尊重市場規律,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要實時調整糧食的種植結構、規模化的服務、流通成本、水,不是說糧食不重要了,要唱好林草戲、生活、可持續發展方面還有很多薄弱環節、三產業融合發展,要順應供求的變化。現在糧食,要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下大力氣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對農業的發展來講,通過開展專業化,因為現在農產品價格很多已經在下行了,實現節本增效,還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糧食的生產能力,把生產成本降下來、品牌化營銷。第三,特別是玉米,推動綠色發展、新業態,因為糧食是商品,補短板、生態三生農業,降成本,要合理開發更多農業資源。第五,要治理面源污染。大力彌補制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去庫存有一個過程、林,實施山,促進農村一。一號文件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就是著力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它還有生態的功能。第二,這是調結構,可能下行的速度會更快一些。這個潛力是非常大的,要調整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剛才陳主任已經講了,如果把握不好節奏,也就是不能單純以增加產量論英雄、大食物」的觀念,這一點確實是至關重要的,要適應城鄉居民食品結構升級的需要,調結構
㈧ 為什麼要建立玉米期貨市場
市場價格信息是否真實、准確直接影響生產經營決策的正確性和經營效益。在期貨市場產生以前,生產經營者主要依據現貨市場價格進行決策。但現貨價格很分散、信息零散、片面,准確性低,而且滯後,因此,用現貨市場價格指導經營決策容易造成失誤。相比之下,玉米期貨市場價格具有真實性、預期性、連續性和權威性等特點,能夠比較准確地反映未來價格走勢。
期貨交易是由現貨交易發展而來的。目前,美國、日本以及南美和南非等12個玉米主產國都有玉米期貨交易,其中芝加哥交易所的玉米期貨成交量最大,是世界玉米期貨的定價中心。我國玉米期貨現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交易。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有密切關系,一般而言,期貨價與現貨價走勢一致,期貨價與現貨價隨著合約到期日的來臨趨向一致。
㈨ 農業供給側改革帶來哪些機遇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龔蕾(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5191345/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題為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若干心動能的若干意見,已正式發布。
農業產業或迎來機遇,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優化產品結構,順應市場需求,增加有效供給,綠色農業生產方式,讓市場力量引領結構調整,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等、共享、改革等。
供給側改革或為農業產業帶來五個新機遇。
第一,農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升級產業鏈。農業是第一產業,一個很大的產業,互聯網提升農業物流配送,提高農業企業服務。先進高端的農業機械,農業信息化、新型化肥、節水灌溉,優化農業生產體系,運用智能農機,用機器人採摘機器人、除草機器人,可穿戴便攜設備技術在農業上應用,利用太陽能綠色能源等。土地流轉是整合零散土地,形成規模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
第二,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動農業產品走向世界,互聯網有助於農業企業資源整合,共享設備,降低農業生產機械設備成本,提高種植技術,發展特色農產品,讓更多農產品走向世界,降低庫存,提高配送服務。
第三,農業企業可通過上市獲得股市資金,擴大盈利,科學技術發展推動農業生產力提升,節約用水,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農業企業上市股票收益提升。農業企業通過上市籌資資金,滿足企業持續發展所需追加資本。農業發展有助於推動金融發展,實體經濟發展好了,對於金融市場是支持。農業企業上市獲得股市資金,擴大生產盈利增長,農業上市公司股票收益提升。
第四,三權分置將釋放農業活力,為農業帶來投資機遇,三權分置讓農民在改革中得到實惠。農業發展支持金融業發展,農業企業貸款融資,農業擴大生產,農業發展促進金融銀行貸款增長,農業上市公司發展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第五,新型職業農民。日前咱們國家農業部出台了十三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目標,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將超過2000萬人。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培訓與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人才發展將迎來機遇。
㈩ 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 種糧大戶為什麼還會虧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發展方略,其主要任務是:從供給側發力,通過重大改革的推進來解決重大的結構性問題。其重大的戰略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宏觀調控效率和穩增長的重要推進器。一方面,將結構性改革引入宏觀調控,形成「宏觀調控+改革」的政策組合拳,是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的重要舉措。這實際上是強調穩增長中的結構變數和制度變數,而這兩個變數則是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屆政府強調宏觀調控要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寓短於長,以長促短,拓展了宏觀調控的時間軸,形成了「短期+長期」的思路。傳統的宏觀政策偏重於總量問題而忽視結構、制度問題。結構失調、體制僵化不僅增加穩增長的困難,甚至使發展不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本質在於結構變化和制度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長期穩增長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領域改革取得明顯突破的情況,宏觀調控可以更多的採取市場手段和經濟手段,而盡可能減少行政手段,這既能增強市場信心,又能顯著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實現市場資源配置中起關鍵性作用的關鍵舉措。就經濟體制問題而言,最大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市場化改革,即簡政放權、深化價格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在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等五大方面都面臨重大的供給側體制問題,解決這些制度性的障礙的關鍵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發展為例,長期以來我國創新動力不足主要是因為創新性文化基礎薄弱,投機性發展氛圍過濃,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智力花在投機取巧上,熱衷於泡沫投機活動,是導致實體經濟不振、創新動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這有文化因素,也有發展觀短視、政績考核制度等問題,更有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束縛了企業手腳的供給體制問題。深化市場化改革這一重大的結構性改革,不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為市場主體創新寬松公平的宏觀環境,讓市場在競爭性領域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激勵,增強微觀市場主體的競爭力。
三是促進產業升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升級失敗,即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中低端而無法向中高端轉換,從而導致長期的需求不足、產業競爭力低下、社會嚴重不公平等問題,最終使得經濟長期失速,危機四伏,各類風險交織且集中爆發。國際上這樣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現象,有東南亞金融危機。因此,結構轉型升級能否順利推進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關鍵。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決定力量是制度創新,即對關鍵領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層次的市場經濟體制。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原動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改革並不僅是簡單的放權,是對舊體制的「破」,更關鍵的是在於「立」,即「立什麼樣的新規」?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來鞏固,來紮根,法治的形成過程就是制度的完善過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勵性的新制度,以此減少不穩定性,同時增加發展的動力和創新能力。改革的深處就是法治。一方面,我們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同時,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標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基本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不是僅提供一時的激勵,當一放就亂時再收回,像一些不夠深入的改革那樣形成「收放循環」,而是在打破一些關鍵領域的體制障礙的同時,建立基於法律規范的長效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進。正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兩方面要求,使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王小廣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
2016年6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16年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去產能效果非常明顯。今年的去產能有兩大行業作為攻堅領域,一個是煤炭,一個是鋼鐵,1—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8.4%,5月份當月的產量和庫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15.5%,5月末規上原煤生產企業庫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鋼產量下降1.4%。
去庫存效果更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庫存數,4月末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下降了1.2%,這是2010年以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房地產庫存是一項重要任務,連續幾個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4月末減少521萬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較明顯。數據顯示,1—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5月份開始國家全面實行營改增,實際上從去年開始營改增的試點就不斷擴大,有關部門預計,營改增今年將為企業降低成本6000億左右。
補短板投資增速加大。主要是對農業、環境治理、高技術產業加大投資力度,解決一些瓶頸制約因素,今年1-5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比1-4月加快1個百分點,其中涉及這些短板領域投資增長速度更高,保持較快速度增長。比如水利、環境治理和公共服務業、信息傳輸業投資都在20%以上。
盛來運強調,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三去一降一補」工作進展情況不錯,效果初步顯現。同時有些問題還需要關注,比如鋼鐵問題,從4月份和5月份兩個月的情況來看生產量有所反彈,可能跟這兩個月鋼材價格反彈有關系,相關企業借價格反彈之勢又恢復了產能,這個現象需要高度重視,這也說明去產能確實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堅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再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