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價值理論視野下的期貨市場
㈠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及其意義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意義重大.
第一,它從經濟上建立了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學依據.從而為政治上對資產階級的統治進行反對找到了方向和基礎.
第二,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礎.馬克思主義者哲學的一個主要的方面就是對異化 的批判.而這個哲學觀點的出現的經濟學基礎就在於此.
第三,它馬克思主義優勢佔有道義上的優勢.而這種道義上的優勢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礎.
第四,它對未來社會制度的構想和設計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模型是:一個工人每天在工廠勞動12小時,創造的價值量是12個物化勞動小時(馬克思用來衡量價值量的單位,以下簡稱為「價值單位」。工人每小時創造的價值量是一個「物化勞動小時」,即一個價值單位)。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只有6個價值單位。資本家把新創價值的一半(6個價值單位)作為工資,支付給工人。另外6個單位的價值,即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成為他的利潤。在這個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均為6小時。
㈡ 如何看待「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學是時代的產物,很多地方都站不住腳。
而現在看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是剝削剩餘價值。但是西方經濟學認為由於企業家要承擔風險,以及獲得的報酬不是當期的,並且企業家才能本身也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所以不能稱之為剝削。個人覺得,馬克思的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是極端化了。
舉個反例,有些公司虧本或者不賺錢,但是工人工資照發。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忙上忙下的老闆是付出了勞動的,但是,由於公司在虧本他沒賺到錢,也就是說,他創造的價值轉換到工人身上去了。
但就馬克思那個時代來說,勞動強度極大,工人待遇差,資本方可以隨意解僱工人,工作時間一般是12個小時以上,大蕭條時期,甚至有工廠不發工資,只發購物券,用於工廠內部的小賣部和食堂消費。從這個時代背景角度來說,剩餘價值也可以說是正確的。
㈢ 剩餘價值理論的剩餘理論
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計劃把他的經濟學巨著《政治經濟學批判》分作六個分冊。
第一分冊資本包括四篇,第一篇研究資本一般。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只包括這一篇的前兩章。
從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馬克思寫了這一篇第三章草稿,現稱為《經濟學手稿(1861~1863)》。這部草稿的第一部分《資本的生產過程》共分五節,前四節闡述了馬克思自己的剩餘價值理論,第五節即《剩餘價值理論》,批判地分析了剩餘價值理論的歷史。 在寫作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過程中,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經濟學著作的理論結構,決定以《資本論》為總標題,把全書分為四冊:
①資本的生產過程;
②資本的流通過程;
③總過程的各種形式;
④理論史。
按這個計劃,1862~1863年上半年間寫的《剩餘價值理論》就成為《資本論》第四冊(卷)的草稿。 這部著作的第一個中譯本《剩餘價值學說史》是郭大力依據考茨基整理的版本翻譯的,於1949年分三卷由實踐出版社出版。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翻譯了《剩餘價值理論》,於1972~1974年出版。
㈣ 剩餘價值理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
剩餘價值理論(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經過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的立場基礎上來分析解釋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生產的實質的,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揭示;而新解釋是從更加寬泛的概念來解釋剩餘價值,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兩種含義的區別
「剩餘價值」的這兩種含義,一個是言人所創造的價值狀況,另一個則是言物品本身的價值狀況,名同而實異,但根據其出現的場合,聯繫上下文,很容易判別其所指何義。因第一種含義很常見,第二種含義較少見,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種含義為依據對剩餘價值展開論述。由此而觀其適用范圍,便可看出: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後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會前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尚不能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時候處於忍飢挨餓的境地,故難以創造剩餘價值。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除滿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餘,故能生產少量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明顯的便是戰爭得勝者不再將戰俘殺掉,而是將其用作奴隸為自己生產剩餘價值。封建社會,剩餘價值的生產廣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國家收的各種捐稅,皆來源於農民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眾所周知,其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及國家的財政收入皆來源於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上文已有論述,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而且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更加離不開剩餘價值的生產,因那時會出現更多的職業種類,社會分工將更加細密,更多的人將離開物質生產部門而從事文教、衛生、公共服務等工作,如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不能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那麼許多社會必須的非物質生產性的工作將無法開展,整個社會機器將停止運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電子計算機、數控機床等自動化裝置在生產中得到比較普遍的應用,機器大工業發展到自動化階段。生產自動化的主要表現:一是工業機器人的開發和利用,用機器操縱機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體力勞動和部分的腦力勞動;二是自動化生產線的廣泛使用,直接從事生產操作的工人大大減少,甚至出現了少數的所謂「無人工廠」。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根據這些情況,指出技術和科學「成為獨立的剩餘價值源泉」,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已不適用於現代資本主義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只是意味著剩餘價值生產所使用的生產工具更加先進了,不論是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還是「無人工廠」,它們在本質上依然是物化勞動或不變資本的實物形式。它們的價值是在工人生產它們的過程形成的,在它們參加產品的生產時,只是把原有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而不創造新價值,更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在生產自動化條件下,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人相對減少,而從事科研、設計、技術和管理勞動的人員日益增加,「總體工人」中的腦力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大,勞動的復雜程度和強度日益提高,從而成為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勞動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和剩餘價值。總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自動化是人類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晶,它的普遍採用會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資本家全體獲得比過去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是資本家獲取高額剩餘價值的手段,而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仍然是這種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本質
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准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不僅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學說更加完善,大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剩餘價值生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越發展,社會生產的剩餘價值也越大,社會越進步。在新經濟社會我們來分析剩餘價值生產,應該賦予剩餘一個更加寬泛和全新的概念,或者說應該從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剩餘價值的生產,這本身也是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的要求。
㈤ 剩餘價值理論的內容
剩餘價值分為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1、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或強迫工人提高勞動強度,絕對地增加剩餘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絕對剩餘價值";
2、通過技術進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即縮短工人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相對剩餘價值";
(5)剩餘價值理論視野下的期貨市場擴展閱讀:
剩餘價值理論的局限,主要有:
(1)與工時普遍縮短的現狀不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國際壟斷和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跨國公司迅猛發展,企業的自動化、社會化水平大為提高,強迫工人延長工作時間已經不再是資本家發財致富的主要方法,工人的工作時間已經普遍大大縮短了,19世紀工人勞動所身受的那種赤裸裸的強迫感也相應地大大減弱了。
(2)難以反映現代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中日益增長的巨大作用。
進入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發展異常迅猛,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也日益巨大,並且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之一。
(3)難以全面反映各生產要素的作用。
隨著生產社會化水平的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而單純的活勞動的作用則大大下降。
(4)難以正確反映第三產業人員所創造的巨大價值。
按剩餘價值理論,只有第二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商業、金融業等從事第三產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這在19世紀第三產業剛剛從第二產業中分化出來,尚處於萌芽狀態,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附於第二產業的情況下,無疑是相當正確的。
但第三產業早已成長壯大,許多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已經超過第二產業,繼續堅持剩餘價值理論就很難讓人接受了。
(5)難以指導國有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6)不能為企業公有制提供微觀經濟理論依椐。
按剩餘價值理論,剩餘價值是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創造的新價值,但是沒有進一步明確是工人集體勞動創造的,還是工人個人勞動創造的?這就無從論證公有制存在的合理性。
㈥ 如何科學理解剩餘價值理論
說得通俗一點,是因為:第一,剩餘價值學說的創立,使工人發現了資本家剝削的秘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無產階級就會尋求自己的剩餘價值不被剝削的新的社會制度——科學社會主義.第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人在哪裡?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總之,剩餘價值學說讓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埋葬資本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使我們懂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明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主人公.因此,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的產生,社會主義才會由空想變為科學.說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兩塊基石恰如其分.
㈦ 什麼是剩餘價值理論
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資本家剝削的秘密」的發現,歷來被他的傳人視為他的最偉大貢獻。這一理論也被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對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揭示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規律,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這一基礎上,延伸出了資本主義很壞(沒有合法性),社會主義很好(具有合法性),革 命因此正當而合法。
剩餘價值具體指資本家剝削了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額),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關於剩餘價值,社 會主義國家按照馬主義的觀點,主張剩餘價值應該歸無 產階級所有。
剩餘價值理論對促進公平正義有積極意義,但顯然有重大缺陷,價值是否剩餘,究竟剩餘了什麼,還需要公正看待其中是否有剝削,剝削了多少。過去僅把幹活算成生產要素,設備設施、技術、資金、管理等統統忽略不計,而設施、設備、場地、廠房、技術、資金、管理這些都是生產要素,沒有這些,在大野地幾個乾巴漢子空手流汗能做出什麼產品?不能拿過去階 級 斗 爭 那套歪理說事,一個健全的社會什麼人都需要,社會分工是社會進步的階梯,把一部分人說的至高無上,把另一部分人說的一錢不值,都是惡劣的仇恨心理作祟,只會把社會引向混亂,最後鑽空子的是騎在你頭上的意識形態家們。因此,剩餘價值和剩餘價值理論不能不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