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的形成原理
『壹』 期貨市場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國際貿易普遍開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市場供求狀況變化更為復雜,僅有一次性地反映市場供求預期變化的遠期合約交易價格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要求有能夠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廣大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調整商品生產,以及迴避由於價格的不利變動而產生的價格風險,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期貨交易就產生了。
最初的期貨交易源於16世紀的日本,大阪。在日本的大米市場得到了發展。直到19世紀,仍是日本獨有,後來漸漸被全世界效仿。
1848年美國芝加哥的82位商人為了降低糧食交易風險,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正式開始。1865
年,CBOT 推出了標准化合約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1882 年,CBOT 開始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 1925 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 BOTCC
)成立,同時規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進入結算公司結算。至此,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開始形成。
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1833年,芝加哥已成為美國國內外貿易的一個中心,南北戰爭之後,芝加哥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一個交通樞紐。到了19世紀中葉,芝加哥發展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在芝加哥進行買賣,人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這樣,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收獲季節農場主都運糧到芝加哥,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使農場主常常連運費都收不回來,而到了第二年春天穀物匱乏,加工商和消費者難以買到穀物,價格飛漲。實踐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以防止價格的暴漲暴跌,需要建立更多的儲運設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穀物生產地的經銷商應運而生。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濕度達到規定標准後再出售運出。當地經銷商通過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當地經銷商在貿易實踐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他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買穀物儲存,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過冬的價格風險。價格波動有可能使當地經銷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未買先賣",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聯系,以轉移價格風險和獲得貸款,這樣,現貨遠期合約交易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同樣也面臨著當地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肯按比他們估計的交割時的遠期價格還要低的價格支付給當地經銷商,以避免交割期的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於芝加哥貿易商和加工商的買價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談遠期合約的當地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尋找更廣泛的買家,為他們的穀物討個好價。一些非穀物商認為有利可圖,就先買進遠期合約,到交割期臨近再賣出,從中盈利。這樣,購買遠期合約的漸漸增加,改善了當地經銷商的收入,當地經銷商支付給農場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FX168期貨資訊以及行情走勢。
『貳』 關於期貨市場基本原理的疑問
期貨市場里的買賣是否有一個做多者就有一個相應的做空者,兩者的數量和所持有的期貨數目也相應等同
答案似乎是不等同的,我似乎明白
你真的不明白,一個做空,對應就是一個做多的,數量上是絕對的對等的,否則交易是成交不了的。每一筆成交,都對應一個多頭一個空頭。不存在多頭(空頭)大於空頭(多頭)的情況,否則交易只是停留在交易指令下達,而不是成交的階段。
將簡單點,就是一個價格,有人賣了,下面跟進有人覺得合適買了,這個交易才能成交。反之有人在高價掛單賣,下遊人群覺得價格不合適不買,這個交易是進行不下去的,不會成交的。
再有,我發現你對市場競價不是很清楚,價格波動不是隨心所欲的,是有規則的,不是你想多高多低就能怎麼樣的。
『叄』 簡述期貨市場產生的過程
一般認為,期貨交易最早產生於美國,1848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開始。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1833年,芝加哥已成為美國國內外貿易的一個中心,南北戰爭之後,芝加哥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一個交通樞紐。到了19世紀中葉,芝加哥發展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在芝加哥進行買賣,人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這樣,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收獲季節農場主都運糧到芝加哥,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使農場主常常連運費都收不回來,而到了第二年春天穀物匱乏,加工商和消費者難以買到穀物,價格飛漲。實踐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以防止價格的暴漲暴跌,需要建立更多的儲運設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穀物生產地的經銷商應運而生。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濕度達到規定標准後再出售運出。當地經銷商通過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當地經銷商在貿易實踐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他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買穀物儲存,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過冬的價格風險。價格波動有可能使當地經銷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未買先賣",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聯系,以轉移價格風險和獲得貸款,這樣,現貨遠期合約交易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同樣也面臨著當地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肯按比他們估計的交割時的遠期價格還要低的價格支付給當地經銷商,以避免交割期的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於芝加哥貿易商和加工商的買價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談遠期合約的當地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尋找更廣泛的買家,為他們的穀物討個好價。一些非穀物商認為有利可圖,就先買進遠期合約,到交割期臨近再賣出,從中盈利。這樣,購買遠期合約的漸漸增加,改善了當地經銷商的收入,當地經銷商支付給農場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848年3月13日,第一個近代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成立之初,還不是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所,還只是一個集中進行現貨交易和現貨中遠期合約轉讓的場所。
在期貨交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次堪稱革命的變革,一是合約的標准化,二是結算制度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實現了合約標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標准期貨合約。合約標准化包括合約中品質、數量、交貨時間、交貨地點以及付款條件等的標准化。標准化的期貨合約反映了最普遍的商業慣例,使得市場參與者能夠非常方便地轉讓期貨合約,同時,使生產經營者能夠通過對沖平倉來解除自己的履約責任,也使市場製造者能夠方便地參與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貨交易的市場流動性。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在合約標准化的同時,還規定了按合約總價值的10%繳納交易保證金。
隨著期貨交易的發展,結算出現了較大的困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起初採用的結算方法是環形結演算法,但這種結算方法既繁瑣又困難。1891年,明尼亞波里穀物交易所第一個成立了結算所,隨後,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結算所。直到現代結算所的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才算產生,期貨市場才算完整地建立起來。因此,現代期貨交易的產生和現代期貨市場的誕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肆』 期貨的原理是什麼,請說的明白通俗一點,
期貨,通常指的是期貨合約,是一份合約。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在將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准化合約。前者傾向於轉移風險,保持原有資產價值不變,而不要求投資產生過高的收益。後者傾向於承擔風險,同時也要求獲得較高的收益。這兩個方面正好互補,構成完整的期貨交易過程。其中,套期保值是利用期貨市場上所特有的期貨合約臨時替代現貨交易,通過在期貨市場上持有一個與現貨市場持有的品種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交易部位所進行的套作交易。
有關於期貨方面的想要了解的可以咨詢美爾雅期貨,該公司注冊資本3億元,大股東湖北美爾雅股份有限公司繫上市公司。公司主營商品期貨經紀業務、金融期貨經紀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是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會員單位,湖北省證券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具有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交易結算業務資格。
『伍』 期貨的運作原理
多空雙方對賭產生均衡市場價格,以避免現貨市場波動過大。實際效果可能相反。
『陸』 期貨是怎麼產生的
在傳統的交易中,我們會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叫做現貨交易。期貨則是現在簽訂交易合約,但是在將來進行交易。
舉個例子,三郎是個在江戶時代賣飯團的店家,但是近來戰爭的氣氛越來越濃,三郎擔心戰爭發生時會造成米價飆漲,最後會導致他不夠錢買米來做飯團。所以三郎決定在下一季的白米收成前,先用現在價格,和米商把未來的這批米買下來!因此三郎付了訂金給米商,並簽訂了一張『買下未來白米』的契約,而這就是期貨的前身。
期貨和現貨最大的區別在於
•保證金
•保證金即日結算
•到期後通常不用實物交割
只要記住這三點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期貨了。
保證金:三郎想預定三個月後的米,於是他和米商商定,將三個月後用1000/噸的價格買下一噸米,並且簽訂了一張合約,三郎和米商都沒有交訂金(保證金)。
三個月過去了,米價跌到了950/噸。三郎一想,自己要是不履行合約,而在別人那裡買米,可以便宜個50,於是,他決定違約,在別人那裡買米。結果是三郎賺了50,而米商虧了50。因為三郎在簽訂合約的時候沒有交保證金,所以米商只能自己承擔損失。
為了確保違約的事情不發生,三郎和米商決定在簽訂合約的時候各拿出總金額一定比例的金錢作為保證金,交給村長大人作公證,無論哪一方違約,保證金都歸另一方所有。
於是,三郎和米商愉快地簽了合約,並各拿出了總金額10%也就是100的保證金,這下總該沒有問題了吧?
三個月過去了,米價跌到了500/噸。三郎琢磨著,自己違約的話,會損失100保證金,但是可以便宜500買到米,總的來說還是賺了400,於是三郎又選擇了違約。因為三郎在簽訂合約時所交的保證金(100)不足以彌補米商的虧損(500),所以米商得自己承擔損失。
也就是說,單單靠保證金制度不能杜絕違約的現象出現。
為了更好的讓雙方履行合約,村長想出了第二個辦法,也就是保證金即日結算制度。
現在從頭來過,三郎和米商簽了合約,三郎和米商各交了100的保證金。
誰想到第一天一過去,米價就跌到了900/噸。村長一想,現在三郎的損失已經和保證金一樣了,要是明天米價再跌,三郎肯定要違約。於是村長從三郎的保證金那扣了100,把這100交給了米商,並且,將合約的內容更新為,三個月之後三郎付給米商900購買1噸的米。
三郎算了算,發現村長的做法並沒有影響到他的利益:
米商也算了一下,發現村長的做法也沒有影響到自己的利益:
但是,三郎卻發現,自己的保證金已經為0,為了繼續履行合約,就得在明天之前補上合約金額10%的保證金,也就是900 x 10%=90。
當三郎交了保證金之後,如果明天米價繼續跌,村長又會重復上面的做法,確保雙方無法通過違約來規避損失。
在兩個月之後,三郎的飯團店由於經營不善而倒閉了,這個時候一噸米的價格仍為1050/噸。三郎心想:自己已經不再需要這一噸米了,沒有履行合約的理由,但是如果選擇違約,則會損失保證金100,這可如何是好?
正好,三郎的鄰居吉永開了一家飯店。吉永想預定一個月後的米,村長便撮合吉永和三郎簽訂了一份合約,規定一個月後吉永向三郎支付1050買下1噸米。
三郎通過簽訂一張賣出米的期貨合約,抵消了買入米的期貨合約,不用進行實物交割,還凈賺了50。
三郎發現自己只需要用10%的金額,就可以做上一筆買賣,這種杠桿操作令收益波動變得很大。三郎開始學著在低價買入米的期貨,在高價賣出米的期貨,變成了一個投機者,從此走上了人生巔峰。
總結:
三郎買了米的期貨→建倉
三郎持有米的期貨直到合約到期→持倉
合約到期的時候,三郎交錢換米→交割
在合約到期前,三郎把這張合約(米)賣給其他人→平倉
『柒』 期貨的原理是什麼好做嗎
期貨就是商品交易合約,在InterGroup 上面就可以做。
無論任何商品交易合約都有現在交易、過去交易和未來交易。
簡單模式的期貨就是說以現在的商品價格做交易合約,未來交易完成清算盈虧。
因為合約未算清,所以合約金只佔到合約實質價值X%。故而存在資金杠桿。
例如:我按原油七十一的現價簽訂一個買賣合同,我買進一百萬美金的原油。我預付合約保證金十萬美金。那麼一些天後原油漲到八十一,我又簽了一個賣出我原本全部原油的合約。於是雙方清算後一百萬美金原油在整個合約運營間創造的十四萬美金盈利就是我的操作盈利。當然如果出現浮虧吃盡保證金(也就是第一個合約簽訂後原油跌破六十四)會使我自己爆倉。
你可以驚奇的發現杠桿的偉大……同樣就是這個玩意讓社會風雨飄搖……要修正一下的是任何資方因為其資產本性決定其唯一始發交易方向。故而對於很多產品巨資是只能先多的……(這是思維問題,你要是把原油看成錢自然交易始發就是先賣後買)很簡單的東西書上寫得似乎「專業化」……
還有期貨交易要考慮有無交易對手,沒人賣你原油你又怎麼簽合約,沒人買你原油你也出不了倉……說是自由交易市場,做過才明白是怎麼回事……所謂對賭就是封閉式合約,那個東西比較專業在這里不多說了。
『捌』 期貨市場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期貨交易最早產生於美國,1848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開始。
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
1891年,明尼亞波里穀物交易所第一個成立了結算所,隨後,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結算所。直到現代結算所的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才算產生,期貨市場才算完整地建立起來。
因此,現代期貨交易的產生與發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8)期貨市場的形成原理擴展閱讀:
期貨市場風險的特徵:
1、風險存在的客觀性
期貨市場風險的存在具有客觀性。這種客觀性一方面體現了市場風險的共性,即在任何市場中,都存在由於不確定性因素而導致損失的可能。
2、風險因素的放大性
股指期貨市場的風險與股票現貨市場的風險相比,具有放大性的特徵。
3、風險的可控性
盡管期貨市場風險較大,但卻是可以控制的。
『玖』 期貨市場的本質是什麼
期貨與零和博弈,期貨市場的本質
首先,什麼是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又稱零和游戲,與非零和博弈相對,是博弈論很重要的概念之一。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通俗的講,就是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對方的痛苦之上的,所以雙方會竭盡全力的「損人利己」,所以與現在社會「共贏」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舉個例子:A和B兩人對弈下棋,以每個棋子為1分計算,那麼A吃掉對方的一個棋子+1分,相對應的B會因此而失掉一個棋子-1分,這樣1+(-1)=0。同樣的原理,一方贏的同時另一方必然輸,如果我們把贏一局計算為得1分,輸一局為-1分,則若A贏的次數為x,那麼B輸的次數也一定為x,同樣,若A輸的次數為y,那麼B贏的次數必然是y。這樣,A的總分就是(x-y)而B的總分就是(y-x),顯然(x-y)+(y-x)=0,而這就是零和博弈的數學表達式。
那麼期貨又和零和博弈有什麼關系呢?我們常說期貨交易的本質就是買方和賣方在市場上的博弈,一方盈利的同時另一方必然虧損,這是沒錯的。可是期貨交易卻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零和博弈,因為要考慮一些外界因素,正是這種因素的存在,使得雙方的盈利和虧損相加往往是小於零的,也就成了負和博弈,盈利加虧損等於負數。所以我們經常說期貨市場上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是虧錢的,賺錢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十,那麼虧得錢剛好等於賺的錢嗎?不見得吧!
說期貨交易是一種零和博弈。是因為對於每一個買方而言,期貨市場必然存在一個賣方。每一個買入或賣出期貨合約的交易者,都是在認為自己對市場走勢的判斷是准確的信念基礎上進行市場操作的。
黃金合約的買方之所以試圖構建一個多頭頭寸,是因為他持有未來市場將不斷走高的堅定信念。當然,那份合約的買方購進合約的目的也可能是對沖一個已有的空頭頭寸。在這兩個情形中,他都不會認為黃金合約的價格在未來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或者,至少他不會認為會遭受市場反轉這種傷害)。
黃金合約的賣方之所以賣出,是因為他們持有一個黃金合約價格即將下降的堅定信念。同樣,如果不是想構建一個新的頭寸,合約賣方出售的目的也可能是對沖一個已有的多頭頭寸。在這兩種情形中,賣方都有著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市場價格在未來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極小(或者不相信市場價格可能出現反轉)
交易雙方在考慮了他們前期市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來判斷在那個時點和價位上發生的交易是否合適。但是,兩個個體交易者怎麼會形成對市場未來走勢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存在。
期貨市場的運行如同一個不受約束、到處游盪的野獸,其走勢與海洋里的波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不管我們是否會選擇去駕馭它們,它們總是客觀存在的。對於一個交易者而言,如何選擇去接近這些波浪的方式將決定你的成功或者失敗。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那令很多人都覺得驚恐的夏威夷的驚濤巨浪吧。面對巨浪時,有經驗的沖浪高手可以以一種極為優雅的身姿馭浪而行,享受海洋的樂趣。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這些沖浪者已經學會了如何使波浪的力量為其所用。你也可以在市場上採取同樣的辦法。在通過學習掌握了潮漲潮落的內在規律之後,你就能夠使期貨市場成為給你帶來豐厚回報的舞台。
有的時候,大海風平浪靜,平緩起伏的海面上時不時涌過一些小的浪頭;有的時候,海洋則狂暴不安,一個個巨大的陡峭浪尖和浪谷此起彼伏。在這些不同的時期,我們既可以選擇參與其間,也可以選擇旁觀。這個市場就像海洋一樣,並不會受到我們選擇的影響。實際上,市場根本是沒有感覺的,它不會去禁錮什麼人,也不會有任何遺憾。
回到最初的問題。這樣說來,好像市場並不會受到我們選擇的影響,那市場上也就買賣雙方,可是為什麼雙方的盈利和虧損總是不相等呢,那就是每個交易者交易的時候都會有一部分資金沒有流入市場,去哪了呢?可能這時候很多人都想到了,沒錯,就是手續費!不管你是買方還是賣方,都會有一部分錢流出了市場。假設整個市場沒有新的資金流入,市場的資金量是固定的,那麼雙方通過雙方的交易,這些資金會不斷的在雙方之間流動,可是每次流動都會產生手續費,這樣整個市場的資金總量會不斷減少。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新資金流入,市場的資金早晚有一天會被手續費給吸干。
這就是為什麼說期貨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零和博弈,而是負和博弈,畢竟如果1+1不大於2,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廣大期貨人更好的了解期貨市場的本質,方便你們更好的研究市場。最後希望廣大期貨投資者理性投資,認清市場,持續穩定增加收益!(附最新交易所手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