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前期貨分析研究框架基礎
『壹』 pta的歷史大底,究竟該不該抄
編者按
新年伊始,PTA期貨持倉便頻創新高,引發市場關注。在成本坍塌、價格觸及歷史低位的情況下,多空雙方僵持不下。在空頭格局下,PTA多頭「抄底」的底氣究竟會有多足?當前產業鏈基本面能否支撐多頭的信心?帶著市場的疑問,期貨日報記者近日隨鄭商所組織的調研團來到PTA主要產銷區浙江地區,對嘉興石化、桐昆集團、新鳳鳴等企業進行了實地走訪,探尋PTA高持倉背後的故事。
A高持倉與熊市相伴
PTA市場的「熱浪」可謂一股接一股。去年PTA產業鏈那場由「限產保價」掀起的大博弈漸漸退潮後,2015年新年伊始,PTA期貨的高持倉再次吸引了市場人士的眼球。
1月14日盤後PTA期貨所有合約的總持倉量創出179.1萬手的歷史最高水平,較去年年末的107.8萬手大幅增加66%。
14日,PTA主力合約1505價格盤中創4480元/噸的歷史新低,盤後持倉量則創下149.5萬手的新高,摺合現貨374萬噸,約為國內全部PTA企業1.5個月的產量,可供國內全部聚酯企業按80%的開工率運轉1個多月。
PTA期貨持倉量本輪大幅增加始於今年元旦節後的第一個交易日,當日PTA期貨持倉增加8萬余手,隨後兩個交易日更是逐級增倉14.3萬手和24.3萬手。
如此巨大的持倉量和單日增倉量,立即吸引了諸多市場投資者的目光。
回顧PTA期貨的歷史行情,期貨日報記者發現,其短時間大幅增倉的現象並非頭一次出現,在2014年也曾發生過兩次。
第一次是從當年1月29日開始,PTA期貨總持倉量從50.9萬手大幅增至2月27日的103.8萬手,翻了一倍。第二次是從當年9月30日開始,總持倉量從67.3萬手增至10月14日的111.3萬手,增倉的力度和經歷的時間和此次都較為類似。
PTA期貨這幾次大幅增倉的共同點,是增倉期間均伴隨著期貨價格的大幅下挫。
昨日盤後,PTA期貨的持倉量仍在近160萬手的高位徘徊。多頭主力席位前5名持倉占前20名的47.4%,集中度較高;空頭主力席位前5名持倉占前20名的41.9%,與多頭相比稍顯分散。目前多空雙方僵持不下,市場方向搖擺不定。
B多空雙方各持己見
對於近期PTA期貨持倉量的飆升,有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是在情理之中。如此高的持倉說明多空主力的分歧較大。期現貨價格連續下探並逐漸接近歷史低點被普遍認為是持倉量近期大幅放大的「導火索」。
據了解,今年元旦過後,PTA期貨跟隨原油價格大幅下行,市場資金的「抄底」熱情逐漸被點燃。
「目前PTA價格已經在5000元/噸以下,這從2000年至今的15年內只出現過4次。」PTA現貨市場資深人士安建華對記者說,第一次出現在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之間,第二次是在2003年5月「非典」爆發時,第三次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目前是第四次。PTA價格每次到達歷史低位,逗留的時間都不長。
他坦言,歷史低價位給多頭提供了很大的安全邊際。此外,2014年PTA產業聯盟經過連續幾次減產,已使PTA庫存控制在合理區間,也會對價格形成支撐。
而從PTA期、現貨市場的季節性規律看,元旦後企業流動資金逐漸恢復正常水平,加上春節前下游企業備貨等因素,經常會引發PTA價格的季節性上漲。
「根據歷史規律,每年的1月是一年中PTA上漲概率最高的月份,近20年來PTA在1月上漲的比率高達68%。」安建華稱,隨著期價到達2008年的前低水平,產業鏈「抄底」資金介入的聲音不絕於耳。
如今,多頭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要「抄底」,那麼空頭的砝碼又是什麼呢?
作為PTA上游產品的原油,已經從半年前的100—110美元/桶跌至目前的約45美元/桶,價格下跌過半,PX價格也從半年前的1200美元/噸跌至當前的800美元/噸附近,跌幅達33%。成本的塌陷無疑成了空頭的寄託。
據業內人士測算,相比原油的跌幅,理論上PX還有較大的補跌空間。2008—2009年金融危機時,原油價格一度跌至30—50美元/桶區間,當時PX價格基本維持在550—700美元/噸區間。對應當前的原油價格,PX合理估價應在650美元/噸左右。按720元/噸的加工費計算,PTA對應的成本為3900元/噸。
「按此估值,當前PTA期、現貨價格都還有較大的下跌空間,而且PTA主力合約1505較現貨價格升水200元/噸以上,期現套利空間較大,因此空頭資金仍在集中打壓。」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在多空雙方各持己見的情況下,當前市場猜測的焦點集中在成本端變化對市場的影響以及市場「抄底」情緒究竟有多濃上。
那麼,當前產業鏈基本面究竟能否維持多頭的「抄底」情緒呢?基於這一疑問,期貨日報記者近日來到PTA主要產銷區——浙江地區進行了實地走訪。
C話語權逐步向下游轉移
PTA產業鏈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本次實地調研中,記者更是感受到PTA產業「黃金時代」的遠去。沒有了高額的利潤,取而代之的是全行業虧損,企業降負荷、停產、檢修成為常態。而在產業鏈中曾處於劣勢的下游聚酯企業如今卻挺直了「腰板」,在話語權爭奪戰中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牛氣」。
這樣的轉變其實是產業利潤由上游逐漸向下游轉移的結果,究其根源,在於成本端的變化。
「目前PTA市場已由供需主導轉變為成本端主導。」在PTA現貨市場摸爬滾打數十年的貿易商融程(化名)告訴記者,這實際上是由當前的基本面決定的。油價的持續下跌,使得化工品的成本重心下了一個台階,而上下游的供需狀況導致了各環節利潤的差異。
據了解,在PX—PTA—聚酯產業鏈中,由於PX企業近兩年快速增加產能,失去了原有的最為強勢的地位。當PTA、PX生產持續虧損時,國內PTA企業以及亞洲PX企業減產動力增強。
2014年,國內PTA企業進行過兩次大的聯合限產保價行動,一次在夏季,從5月持續到8月初,最終以限產破裂告終,但此次行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使PX企業讓利的目的,PTA企業虧損有所減少。另一次是在年底,當PTA企業再次啟動限產保價時,不料遭遇國際原油大跌。這次限產保價未能阻止PTA價格的深跌,但由於擠壓了上游PX原料利潤,PTA企業生產利潤有所增加。
2014年12月中旬,PX與石腦油價差跌至320美元/噸一線,PX出廠價被壓縮至成本附近,而PTA生產利潤則難得地回升至200元/噸。
融程表示,受連續三年大幅擴產影響,國內PTA生產利潤大幅降低,動態利潤多數時期為負,或徘徊在成本線附近,而聚酯環節產品庫存持續處在低位,產品價格相對PTA和MEG較為抗跌,生產持續處於盈利狀態。
調研中,記者也明顯感受到,相對於經營壓力較大的PTA廠家,聚酯企業的日子要好過一些,其中又以織機織造環節利潤較好。正如這些企業的人士所說,貨不愁賣,2014年是「笑著度過」的。
集聚酯、滌綸紡絲、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現代大型股份制企業新鳳鳴集團,2014年銷售量為180萬噸(外銷佔比7%—8%),銷售收入150億元(不含增值稅),實現利稅6億—7億元,利潤率為3%—4%。
據該集團下屬的浙江新鳳鳴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邊光清介紹,受滌絲降價以及布匹維持剛性需求的影響,去年10—12月織造利潤不錯,前期累積的庫存也逐漸消化。「滌絲價格低迷淘汰了很多切片紡工廠,去年11月我們取得了兩年來最好的月度利潤。」在他看來,經過幾年的去庫存後,聚酯長絲受到很強的支撐,2015年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好於2014年。
在紹興古纖道化纖公司,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該公司在工業絲方面利潤較好。工業絲的生產是先有訂單,再有產品,而采購PTA是現購現生產,因此在原材料價格下跌的過程中,早前簽訂的工業絲訂單會產生一定的紅利。「原材料下跌速度較快,而下游產品下跌速度相對較慢,市場需求也保持旺盛,使其獲得較好的市場競爭力。」該公司銷售人員稱。
從企業生態環境來看,目前下游的聚酯環節要比上游PTA環節健康許多。「往年年底很難拿到大批量的訂單,聚酯企業1月的開工率環比會下降很多。但是本月沒有聽說哪家聚酯企業降低開工率的,都在正常生產。」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2014年以來,下游需求持續增長,市場處在「最好的時期」,資金順暢,企業沒有什麼壓力。
隨著聚酯生產利潤率的增加,聚酯企業對PTA企業的議價能力也在逐漸提升。目前,國內PTA總產能4348萬噸/年,聚酯產能4418萬噸/年,兩者產能相當接近,但聚酯工廠哪怕全負荷開工,每年也僅能消耗3800萬噸PTA產能,PTA企業的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對PTA企業來說,2015年銷售談判過程艱難,聚酯企業在談判中占據主動。
另據嘉興石化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2015年PTA銷售合約尚未簽訂,現貨銷售面臨較大壓力,不過由於亞洲PX產能相對於PTA也開始過剩,對下游失去定價權的PTA企業,在原料采購方面話語權有所增加。
「2014年12月PX進口量之所以達到創紀錄的117.8萬噸,一方面是由於PTA企業有一定的低位囤原料需求,另一方面,PTA企業希望藉此獲得更多的ACP談判籌碼。」永安期貨分析師王園園表示,2014年ACP談判只談成兩次,PTA企業已初步獲得了原料采購的定價權,PX開工率的調節開始更多地盯住PTA行業。
王園園說,目前,在PX—PTA—聚酯產業鏈中,作為產能擴張最早的聚酯企業,隨著原料端PX與PTA配套產能的跟進以及聚酯成品庫存的降低,2014年逐漸走出不景氣周期。與此同時,2015年國內聚酯行業8%的產能增速低於亞洲PX與國內PTA高達15%的增速,預計PTA產業鏈話語權將會繼續「下移」。
D「抄底」心動多於行動?
按照慣例,每年春節前,下游聚酯企業一般都會補充原料庫存。近期,PTA期貨市場多頭也是「押寶」現貨市場的「抄底」情緒。那麼當前聚酯企業補庫存究竟進行得如何呢?
「在PTA原料跌至歷史低位的情況下,聚酯企業『抄底』心態確實比較明顯。」東吳期貨分析師王廣前說,在現金流充足的前提下,浙江地區聚酯企業均加緊了PTA原料的儲備,而且在積極地減少產成品庫存。以往聚酯企業的PTA原料庫存多維持在5—6天用量水平,目前主流企業的原料庫存多在7—10天水平。另外,近期聚酯滌絲的產銷率普遍保持在100%以上水平,好的時候一天產銷率能達到600%,下游企業也有理由加大原料儲備力度。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PTA本輪下跌過程中,雖然下游聚酯企業開始「抄底」,但又不敢重倉,主要還是擔心油價繼續下跌。
「目前聚酯企業的目光集中在油價上,從實際了解的情況看,有一部分聚酯企業已經買入PTA期貨,一方面是由於覺得目前的價格過低,另一方面是按照下游產品的價格推算,已能夠產生利潤,便做了買入套保。」銀河期貨分析師范勁松稱。
目前浙江地區聚酯企業仍是按需采購原料,在市場不缺原料的時候,它們也不大願意大量囤積,但在期貨盤面上建立了一定的虛擬庫存,這也導致了期貨的升水結構。
E天平仍舊搖擺不定
在這場多空博弈的背後,天平究竟傾向哪方?從實地調研的結果來看,似乎還沒有標准答案。
調研期間,前期引發PTA大幅下跌的一個因素發生了微妙的改變,PTA產業鏈企業較高的庫存大幅減少,加上市場「抄底」資金的介入,導致近期PTA期貨價格反彈。
不過,近日原油的繼續下挫又一次影響到PTA市場的情緒。本周一,PTA期貨價格較上周的高點下跌了近180元/噸。
或許,原油價格的走勢,將是引導PTA行情方向的關鍵性因素,這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PTA期貨多空雙方的勝負。
雖然從目前來看,成本端的變化仍是未知數,但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在原油跌勢較前期趨緩的情況下,PTA期、現貨市場在春節前總體易漲難跌。
『貳』 如何理解5w模式是傳播學研究的基本框架
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動,因為它最早明確地將傳播過程劃分為5個部分或者要素,並且相對應地限定了5個研究領域,有效地描述了傳播和規劃了傳播學研究。
理論內容
1、廣告傳播的主題「誰」就是「個人或組織機構」,這是廣告傳播的第一要素。廣告傳播必須明確廣告主,這是由於廣告傳播的目的和責任所決定的。作為商業廣告,其目的是向消費者傳播商品或提供某種服務信息。當消費者接受到這一信息後需要購買這種商品時,需要了解這是誰生產的;另外,廣告傳播是要對社會、對消費者負責的,只有明確是誰發出的廣告傳播,才能真正明確責任。
2、廣告傳播的客體是「說什麼」,即「訊息」(或「信息」)。這是廣告傳播的第二要素。信息具體是指思想觀念、感情、態度等等,這里的信息不是泛指任何方面的信息,而是限於廣告所「訴求」的信息。「訴求」就是「意欲傳播」。「意欲告訴受眾什麼」的意思。廣告主只有把訴求的信息傳播給受眾,才能實現廣告傳播的目的。
3、廣告傳播的第三個要素即「媒介」——所通過的渠道。
傳播媒介把信息轉化為「適當的符號形式」,只有經過這種轉換才可能實現跨越時空的傳播。這里「適當的符號形式」,意思是指廣告傳播通過特定的媒介或渠道,把信息或變成文字、圖像,或變成語言等符號形式,被傳播對象所接受。由於選擇了不同的媒介和渠道,則信息或者變成文字或者變成圖像也就會隨之相應地改變。
4、「受傳者」即「其他人或組織」,是指廣告傳播的對象,也就是信息的接受者或成為受眾。這是廣告傳播的第四個要素。
廣告傳播總是針對一定對象進行的。沒有對象的傳播是毫無意義的,即使傳播者不能具體確定接受其廣告信息的人在那裡,人數有多少,是哪些種類的人,但這並不妨礙廣告傳播是針對某些人來進行的。事實上,廣告主在開始發起傳播活動時,總是以預想中的信息接受者為目標的。
5、「反饋」是指廣告活動不僅是一個信息傳播者向接受者發出信息的過程,還包括信息的接受以及由接受者作為反應的反饋過程在內,是傳播、接受、反饋活動的總和。這就是廣告傳播活動不應看成是一個單向的直線性的傳播,而是由接受者和反饋信息構成的一個不斷循環、發展、深化的連續而又完整的過程。
(2)王廣前期貨分析研究框架基礎擴展閱讀
互聯網沖擊下的拉斯維爾5W模式全面崩盤。在傳播者的維度,多元主體的共存暗含的是網路空間成為碎片化自我的書寫,在能指與所指的內爆中,主體在現實與想像邊界模糊的同時,逐漸消失為擬像。
而傳播的內容更成為語詞游戲的純粹場域,表徵在失去主體的限制後幻化為獨立的存在,一切只剩下意義的凍結點,在停泊與無限微小的逃逸中談話進行下去成為傳播內容的呈現。
傳播的工具則完全失去客體的意義,相比於麥克盧漢的延伸,半機械人cyber 在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消弭中,在多重現實的漂移中人類對機器異化的恐懼也成為無的放矢,機器和人的界限內爆改變了傳播工具的傳統意涵。
受眾在雙向交流的擠壓和多重現實的解碼過程中,不僅不再是被動的,而且逐漸得變成一個沒有本體的不知所蹤的符號,而分眾也不再僅僅指大眾的分隔,更是若干個分離又重塑的自我的顯現。
最後,互聯網使媒介的時空重組功效發揮的更為充分,技術座架的改變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而且導致了社會結構的重組,風險的意涵更為多變,傳統的現代性越來越呈現出鮑曼所言的輕靈的流動的特性。
『叄』 有期貨從業題庫介紹嗎
推薦233題庫做題。包括章節題、模擬題、真題、點題等各類型試題,滿足考生的復習需求。
作為一個合格的智能化題庫,應該具備各種角度,各種題型的期貨從業資格考試練習。
1、章節練習
按照官方教材、大綱順序做題,了解各章節分值比重,有重點地掌握考情考點,系統練題,鞏固提分。收費題庫可擴充一倍題量。
2、 每日一練
每日10道練習題,幫你養成學習習慣,考點不生疏,反復練習,記得更牢固。
3、歷年真題
金融類考試以真題為綱,通過真題反推考點,總結考官的出題思路和答題技巧,幫你快速認識高分值、經典題型考點,備考有的放矢。
4、模擬試題、考前點題
考前模考演練,只做高含金量試題卷。整套試題由老師根據對考場的了解,模擬考試考點分值、真題出題方式、各類題型佔比。
增強學員對考試的體驗感,系統了解和體驗考試題型題量,分值與考點,解題技巧等。
5、易錯題
匯總所有學員刷題中常見錯題,具有較高借鑒意義。易錯題按章匯編,逐個攻破,易錯易混知識點還可聽老師解析。
6、錯題集
與易錯題的差別在於:易錯題是廣大考生高頻錯題的匯總,錯題集則是該考生(你自己)的錯題匯總。
7、評估報告
做題後系統智能評估答題情況(練習強度、正確率變化等),提供試題評估報告。
『肆』 期貨投機的缺陷
在期貨市場中,一方面,由於風險遠高於普通投資,投資者急需實用的市場理論來加以指引;另一方面,傳統期貨理論的「現金價值」又受到質疑。這一現象凸顯了傳統期貨理論本身長期以來存在的缺陷和難解的問題。
雖然這是期貨這個特殊市場與生俱來的天性形成的,但從某種程度來說,作為市場理論它的確還有太多未解決的矛盾,這是需要我們去研究的地方。
這里只簡要列舉部分理論的情況,並針對四個存在缺陷的地方加以論述。
1964年,奧斯本(Osberne)發表隨機漫步模型和有效市場假說(EMH),提出資本市場價格遵循隨機遊走的主張,指出市場價格是市場對隨機到來的事件信息做出的反應,投資者的意志並不能主導事態的發展,從而建立了投資者「整體理性」這一經典假設,並進一步假設期貨合約的持有期收益率服從正態分布,從而可以用數理統計學的工具來分析資本市場。
1965年,經濟學家法瑪(Fama)等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這個理論是假設參與市場的投資者有足夠的理性,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反應。這是否定基本面分析和圖表分析的理論基礎。實際上,對於投資者來說,這就是存在著很多看淡基本面分析和圖表分析的人士的理論原因。
法瑪於1970年進一步強化了其有效市場理論:由於理性投資者以理性和無偏的方式與非理性投資者博弈,前者將逐步主導市場,使得市場至少能夠達到弱式有效(Weak Form Efficient)。在這一過程中,「市場選擇」這個自然法則使理性投資者成為主導市場的有效力量。「有效市場假說」的支持者認為,市場中的非理性投資者將會遭遇理性投資者的套利活動,「市場選擇」使得發生錯誤的非理性投資者處於被動地位(虧損),從而被逐步淘汰出市場,直到套期機會消失。通過這一「試錯」過程,市場趨近於「無套利均衡」狀態,這一過程中市場價格逐步接近其真實價值。
這樣,「有效市場假設」就隱含著兩個判斷:一是非理性交易者在價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是無足輕重的,因為他們不能長時間影響價格;二是投資者只有根據證券的內在價值進行交易才能獲得效益最大化。
在「有效市場假說」產生的同時,馬克維茨首先用「均值——方差」方法提出資產組合理論,經托賓(Tobin)、夏普(Sharpe)、林特納(Lintner)、莫辛(Mossin)將「有效市場假設」與馬克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相結合,建立了一個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理性預期為基礎的投資者行為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資產組合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及相關的「有效市場假設」構成了傳統金融理論的標准範式,占據了金融理論研究領域的主導地位。
這些理論的特點就是在持有期收益率服從正態分布的基礎上,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分析期貨市場,指導期貨投資。
比如,資產組合理論進一步假設投資者總是追求較大的收益率和較小的收益率方差(風險的度量)。在EMH否定了投資者的價格預測能力之後,資產組合理論指出,投資者也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可以通過投資組合(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來降低投資風險,盡量獲得平均收益率。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在一系列附加假設的基礎上,經過研究指出,高風險的資產組合會有高收益率期望值,也就是所謂的「風險與收益互換」。在實際應用中,投資經理人根據這一理念使其主要工作是設計資產組合以適應不同群體和不同風險偏好者的需要。
『伍』 在期貨里,什麼是時空分析,時空轉換
1、時間和空間的分析。
2、時空轉換的概念比較模糊,有的時候價格停滯不前,盤整的時間較長,這就是在醞釀波動呢。就是所謂的一時間換空間。我懂的不是很多,就是舉個例子。
『陸』 金融穩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分析
中央銀行履行金融穩定的職責能否順利實施和充分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制度框架的確立及良好執行。按照西方經濟學家切納德等人的觀點,一國的金融體系要較好地發揮功能,適宜的宏觀經濟環境、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體制與健全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三項因素已被西方學界視為構成金融穩定的「三根主要支柱」。
在我國目前轉軌過程中的經濟金融格局下,除了上述三項因素應包涵於金融穩定的制度框架以外,健全和完善市場主體的適格性、市場交易和秩序的穩健性等制度架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具體而言,金融穩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可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市場主體方面、市場結構和秩序方面、金融調控和監管方面、市場支持保障方面和金融風險處置方面。 我國金融業存在著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等結構不均衡以及金融秩序不規范的情況,使金融業隱含著內在的不穩定性,極易產生較大的金融波動,進而通過市場間的關聯和互動,擴展到整個金融體系,最終釀成金融危機。在這方面,要注意放鬆金融管制,著力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和創新,確保金融秩序的穩定。要逐步建立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良性互動機制,加強深層次的銀行與保險業的合作,構建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協調發展的制度 「平台」。
具體而言,要放鬆商業銀行進入證券市場、基金業、信託業等限制,構建合理解決證券公司融資需求的制度框架;推動資產證券化、貨幣市場基金等新興金融工具的規范化發展,規范引導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機制;建立和完善債券、外匯市場的做市商制度,改革強制結售匯制度,完善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有關制度;依法嚴厲打擊和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的違法違規行為。 國際上認為,金融穩定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四類:一是相對獨立的政策工具,包括監測支付結算系統、宏觀審慎分析、緊急流動性援助、危機協調管理四種手段;二是藉助貨幣政策工具來穩定金融體系,包括貨幣信貸政策、短期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和信息交流與窗口指導;三是運用金融監管手段來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包括審慎管制與審慎監管;四是運用風險補償制度來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從我國當前金融穩定製度建設的現狀看,這四類金融穩定政策工具都亟待建立健全和協調發展。 首先,保證中央銀行支付清算系統的安全性與高效性是維護金融穩定的首要問題。因為,支付清算系統是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各國中央銀行都力求讓支付清算系統的監測管理涵蓋於大額資金交易有關的各個領域。但從我國目前看,人民銀行僅負責支付清算系統的建設和相關標準的制定,而對銀行卡業務的監管及相應的資金交易則由中國銀監會負責。這部分尚游離在人民銀行的支付系統監管之外的風險監管,對支付系統的穩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其次,微觀審慎監管與宏觀審慎分析要協調。目前,國內有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監管的職責和金融穩定的職責是等同的,認為如果每一家金融機構都好,那麼這個金融體系就好;當某一家機構倒閉從而引發其他金融機構的倒閉,金融系統的危機也就到來了。然而,如果焦點僅集中在單個金融機構的微觀審慎監管,就可能忽略宏觀層面的其他更為重要的風險。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最大的信貸風險總是發生在經濟周期的波峰時期,而這時如果應用微觀審慎監管的傳統指標分析,風險看上去就是最小的。
再次,緊急流動性援助與道德風險問題不容忽視。緊急流動性援助,又稱為「最後貸款人」職能,是中央銀行用於處理金融不穩定的最傳統的工具。由於道德風險的可能,經濟學家提出各種解決措施,包括對有問題金融機構徵收懲罰性利率;提供緊急貸款時採取「建設性的模糊」的策略;要求有問題金融機構提供抵押品的做法,以及組織私營部門參與救助有問題機構。而我國目前對緊急流動性援助的制度安排還僅僅體現在央行與財政部發布的《地方政府向中央專項借款管理規定》中,著眼點也僅限於強調中央和地方責任劃分與利益協調和個案處理的工作程序。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建設性模糊」的原則,但其他防範道德風險的措施還在探索中。
最後,危機協調管理問題不容迴避。防範金融危機要立足於早分析、早校正。要盡快建立金融機構的風險預警系統和完善風險處置措施,尤其在由於個別金融機構風險引發的金融危機中,要有一些機制和措施及時地發現金融機構的風險,使得金融機構在風險加大或資產質量變差的情況下,有足夠的壓力盡快地加以糾正,這就是「及時校正措施」。同時,對於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可預測性、傳染性和危害性,也需要我們通過建立長效的危機應急處理機制,才可能在突發性金融危機發生時將損失降至最低、將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我們需要建立金融危機應急組織體系,統一制定和部署金融應急處理方案及其組織實施。 國際經驗表明,存款保險制度、證券投資者補償制度和壽險投保者補償制度,在形成有效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減輕政府救助負擔、抑制個別金融機構倒閉造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安全網應當是由審慎監管、風險補償機制和央行最後貸款人功能這三大要素構成。從我國金融業發展趨勢看,建立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約束的力量,防範道德風險,有助於防止金融機構擠兌風險的傳遞和蔓延,從而在正常金融機構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之間建立起一道「防火牆」。
目前,世界上對於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還存在爭論。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設計與運行不當的風險補償機制還有可能誘發「道德風險」問題,進一步加劇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在完全的市場經濟下,投資者應當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隱性的政府擔保或全額的風險補償機制下,金融機構可能涉足過度風險,存款人可能很少或根本沒有動力監督和約束金融機構的過度投機行為,從而引發高的道德風險。過去,在中國,政府作為國有銀行的「最後擔保人」,事實上承擔著保護存款人合法利益的義務。國有銀行依賴政府的隱性擔保,存在著過度涉足高風險、高收益領域的內在動機。一旦出現支付危機,則將風險轉嫁給政府。現在,我們從隱性的政府擔保到探索建立有限賠付的風險補償機制,將有利於克服這一道德風險。此外,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財政負擔較重、公共資金不足,央行應當「花錢買機制」,與其他部門共同建立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以降低系統性的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