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性不好的期貨商品
『壹』 影響期貨商品供給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期貨價格的因素
1.結轉庫存
對所有耐儲商品來說,結轉庫存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結轉庫存是在某一銷售年度歲末所剩餘商品的數量。結轉庫存的大小能夠顯示供應的緊缺。供應短缺將導致近期或遠期價格的上漲,供應充裕則會導致價格下跌。
2.生產情況
產量高憊味著供應增加,價格趨跌。減產則意味著供應減少,價格上升。
3.經濟發展狀況
國內和國際經濟狀況會影響居民的消費能力,從而影響商品的價格.
4.進出口狀況
進出口也會影響商品的供求
進口增加,供應增加,價格下降;出口增加則減少供給,從而導致價格上漲。
5.其他相關商品的供應狀況
相關商品的價格變動會導致商品之間發生替代關系。
6.國家對某一產業的政策和合然氣候的變化,也會對商品市場的供求產生重要影響,從而會影響期貨市場的價格。
7.技術進步的因素.技米進步,如簡捷的運輸方法、生產方法的改進等,將會導致成本下降.因而價格也會隨之下降。
8.金融市場狀況
貨幣供應增加,幣值下降,自然導致物價上漲,反之,通貨緊縮,則導致價格下降。金融市場的狀況對金融工其期貨價格更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以上諸因素是影響市場供求狀況的基本原因,從而也是影響陰貨價格的基本因素。除此之外,還有些隨機性因素,如國際、國內政治局勢,戰爭以及交易場內的大戶動向等都會影響交易者的預期,從而影響期貨價格。
『貳』 在中國 期貨的各種合約流動性到底如何
合約流動性有2個方面,一是主力合約換月流動性,二是各個品種的資金流動性,一般而言主力合約流動性較好,交投活躍,臨近交割月的合約流動性差,買賣價差較大;各個品種的流動性有所不同,鄭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主要是萬達的客戶在做,交易所返給他們公司手續費,價格不好把握,PTA也不錯趨勢性強,但其他諸如小麥,棉花基本已經死掉。大商所和上交所(除黃金)的流動性都比較好。
『叄』 流動性和波動率最大的商品期貨是什麼
你好,每天的交易情況是不一樣的,波動最大的品種是不固定的。螺紋、橡膠、棉花、焦炭、豆粕等品種流動性和波動率都很大的。
『肆』 國內天氣惡劣對哪些期貨商品造成影響
影響應該是普遍的,但也是暫時的。一般來說,對農產品期貨的影響較大,如 白糖、黃大豆等等。
『伍』 求解一個關於期貨流通性的問題
期貨是零和游戲,撮合成交,多頭必須對應相同數量的空頭。
而市場的魅力在於在一定價位 看多與看空的人數量基本相同。
而衡量流通性,可以看成交量,成交量越大,越是活躍,流通性越好。
『陸』 期貨交易,現貨交易那個市場流通性更好
流通性來講肯定是期貨 期貨成立20來年了 也是國家的主流項目 現貨只能說是彌補了一些期貨的缺點 例如資金上的 風險上的問題
商品來講都有他的趨勢 天津的現貨是渤海商品交易所吧 應該還是最大的現貨市場 每天的交易額現在也基本穩定了 不過要成為支柱性的項目還要有個10來年 等國家真正出台政策來規范現貨市場才行
現貨白銀的話 實盤價格現在在5000左右 資金差不多5-10萬左右可以進 少了沒利潤 軟體一般看現貨貴金屬就有
『柒』 期貨市場哪些品種流動性好一點
看一看持倉手數個資金量就行
『捌』 關於商品期貨的一些基本知識。
關於商品期貨的一些基本知識:
商品期貨是指標的物為實物商品的期貨合約。
商品期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主要包括農副產品、金屬產品、能源產品等幾大類。
商品期貨是關於買賣雙方在未來某個約定的日期以簽約時約定的價格買賣某一數量的實物商品的標准化協議。
商品期貨交易,是在期貨交易所內買賣特定商品的標准化合同的交易方式。
商品期貨交易投資特點:
- 杠桿機制,以小博大。投資商品期貨只需要交納5%~20%的履約保證金,就可控制100%的虛擬資金。
- 交易便利。由於期貨合約中主要因素如商品質量、交貨地點等都已標准化,合約的互換性和流通性較高。
- 信息公開,交易效率高。期貨交易通過公開競價的方式使交易者在平等的條件下公平競爭。同時,期貨交易有固定的場所、程序和規則,運作高效。
- 期貨交易可以雙向操作,簡便、靈活。交納保證金後即可買進或賣出期貨合約,且只需用少數幾個指令在數秒或數分鍾內即可達成交易。
- 合約的履約有保證。期貨交易達成後,須通過結算部門結算、確認,無須擔心交易的履約問題。
『玖』 為什麼不同商品期貨品種趨勢強弱不一樣
你上面都說了不同的商品,既然是不同的商品,那麼走勢肯定都是獨立的,所受的影響因素也是不一樣的。不能說都是期貨就一樣,期貨指的是一種金融交易行為,並不是產品。想要趨勢走勢一樣,那麼產品必須一樣,交易行為可以是期貨,是現貨等等。
『拾』 期貨 關於通貨膨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問題
通脹時期避險資金會流入商品市場,尤其是流入黃金市場進行保值。另外通脹時期由於貨幣貶值,所以商品就會顯得便宜,而存在了一定的上漲空間。
通脹之後,通常都面臨著貨幣緊縮問題。央行通過再貼現,窗口指導和在資本市場的操作回籠多餘的資金。另外避險資金這時候也會投資到經過通脹之後顯得十分便宜的甚至破產的優質資產,也就是投資實業。這樣的話商品市場就會面臨資金短缺問題,面臨調整。
自1971年開始,大宗商品出現過兩輪大幅上漲行情。一輪是在1971-1980年,當時資本主義世界處在二戰後最嚴重的「滯脹」時期,經濟停滯不前,增長緩慢,而通貨膨脹嚴重,導致商品暴漲。CRB指數由1971年9月30日的96.80點上漲到1980年11月28日的334.8,上漲幅度246%。其中原油由3美元/桶上漲到1980年的40美元/桶,黃金由35美元/盎司上漲到850美元/盎司。
而2003年以來,大宗商品再次出現暴漲,尤其是龍頭品種原油,從1998年底的10.72美元/桶,上漲到2008年7月11日的147美元/桶,上漲幅度巨大。表面上看是全球經濟大幅增長帶動需求增長引發商品上漲,經濟增長確實是商品上漲的一大重要因素,實際上更重大動力就是全球資金泛濫導致的通貨膨脹,這主要是由於在「9.11」之後,美聯儲長期將利率長期維持在1%,相當於向全世界輸出通貨膨脹。2003以來,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同時美元處於貶值之中,經濟增長與美元貶值是商品大幅上漲的兩大動力。
導致通脹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信用貨幣,比如信用卡,貸款等,相當於把未來的錢拿到現在消費,無形中就增加了當前的貨幣流通量,而央行為了彌補未來的缺口,則在當前要發行大量貨幣,導致貨幣供應過多,不值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