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美原油期貨5月3日
1. 工行紙黃金可以買跌嗎
從2011年年底開始,工行紙黃金可以買跌。之前只能買漲,不能買跌。
2011年年底,工行推出貴金屬帳戶「可先賣出再買入交易」,即是做空機制。也就是說紙黃金不僅是做多可以賺錢,金價下跌行情時做空也可以賺錢。
工行推出個人賬戶金(紙黃金)雙向交易業務,成為國內首家全面推出賬戶黃金、白銀及鉑金雙向交易業務的銀行。
以往,個人炒金,就像投資股票一般,只有買股票漲,才能有錢賺。而工行的紙黃金雙向交易,則當投資人認為黃金要下跌時,買跌也能賺錢。
紙黃金雙向交易和黃金T+D最大的區別在於,紙黃金雙向交易沒有杠桿,可進行買入和賣出的雙向交易。
2. 請問WTI期貨和約的非商業機構持倉量的歷史數據去哪下載
紐約商業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期貨交易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實物商品交易所。該交易所成立於 1872 年,坐落於曼哈頓市中心,為能源和金屬提供期貨和期權交易,其中以能源產品和金屬為主,產生的價格是全球市場上的基準價格。
該交易所在紐約的商業、城市、和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為金融服務業以及工業聯盟提供了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並且通過其自身成立的慈善基金會支援市內社區的文化和社會服務項目,拓展其為大都市的慈善事業所作出的努力。
在 NYMEX 分部,通過公開競價來進行交易的期貨和期權合約有原油、汽油、燃油、天然氣、電力,有煤、丙烷、鈀的期貨合約,該交易所的歐洲布倫特原油和汽油也是通過公開競價的方式來交易的。在該交易所上市的還有 e-miNY 能源期貨、部分輕質低硫原油、和天然氣期貨合約,在能源市場中作為一種有效的參與手段為小投資者和商人提供了機遇。合約通過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 GLOBEX? 電子貿易系統進行交易,通過紐約商業期貨交易所的票據交換所清算。
在 COMEX 分部上市的有金、銀、銅、鋁的期貨和期權合約。
在交易場地關閉的 18 個小時里, NYMEX 分部和 COMEX 分部的能源和金屬合約可以通過建立在互聯網上的 NYMEX ACCESS? 電子交易系統來進行交易,這樣就可以使日本、新加坡、香港、倫敦、以及瑞士的參與者們在他們的正常工作時間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能源和金屬期貨市場。
市場的誠信是通過市場、交易和財務監督系統來保證的。票據交換所作為每一筆交易的最終交易對象,面對賣主時它扮演著買主的角色,而面對買主時又扮演著賣主的角色。通過票據交換所的保證金制度,減輕了市場參與者在交易所進行交易時交易雙方的信譽風險。
• 輕質低硫原油
原油是全球交易最為活躍的商品, NYMEX 推出的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是目前流動性最大的原油交易平台,也是是目前世界上成交量最大的商品期貨品種之一。其流動性良好和價格透明,促使該合約價格成為全球原油定價的基準價格。此外交易所還推出了一系列其他風險控制和交易機會的產品 : 期權交易、期權差價交易、取暖油和原油間的煉油毛利期權交易、汽油和原油間的煉油毛利期權交易以及平均價格期權交易。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交易單位是每手 1000 桶,交割地點在庫欣、俄克拉荷馬州,通過管道運輸可以將原油運輸到全球現貨市場。交割品質設定了國內和國際交易原油的幾個等級,滿足了現貨市場的不同需要。
• 天然氣
天然氣幾乎佔美國能源消費的四分之一, NYMEX 的天然氣期貨合約價格被廣泛的作為天然氣的基準價格。合約的交易單位為每手 10000MMBtu (百萬英國熱量單位)。交割地點是路易斯安那州的 Henry Hub, 該地連接了 16 個州和州際的天然氣管道系統,將這些地區沉積層中的天然氣輸送出去。這些管道輸送系統橫穿美國東海岸、墨西哥灣以及中西部地區,直至加拿大邊境。同時交易所還推出期權交易和期權差價交易作為風險管理工具。天然氣期價與電力期價的差價,也可以作為電力市場價格風險管理的工具。由於天然氣價格的易變性,市場需要發展 Henry Hub 和美國、加拿大進口天然氣市場的價格關系。由此交易所推出一系列互換期貨合約,以應付 Henry Hub 和約 30 個天然氣價格中心的價格差異。
在 NYMEX 的 ClearPorts 交易平台上,合約交易單位為每手 2,500 mmBtu 。同時也有場外交易,場外交易情況需要遞交交易所,通過 NYMEX 的 ClearPort 清算網站清算,可以通過實物交割方式清算也可以通過交換成期貨頭寸清算。 e-miNY 天然氣期貨合約是為投資組合設計的,相量於 5000mmBtu 天然氣,約占標准天然氣期貨合約 50 %的量,該合約可以通過 CME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 GLOBEX 電子交易平台交易,由紐約商品交易所清算機構清算。
• 取暖油
取暖油,也就是 2 號燃料油,其收率為 25% ,是繼汽油之後的第二大成品油。取暖油期貨合約交易單位為每手 42000 加侖( 1000 桶),交割地是美國的金融中心——紐約港。同時交易所還推出了期權交易、期權差價交易、煉油毛利期權交易以及平均價格期權交易,為市場參與者的管理價格風險提供了更大的彈性空間。取暖油期貨合約還可以作為柴油和噴氣燃油的套期保值工具,交割方式為現金交割,即在 NYMEX 的取暖油期貨價格加上升貼水交割。通過 NYMEX 的 ClearPort 系統,還可以完成基於煉油毛利、地區價差以及紐約港取暖油與噴氣燃油和柴油價差的取暖油互換期貨交易,這些交易都是場外交易,通過 NYMEX ClearPort 的清算網站清算。
• 布倫特原油
布倫特原油出產於北海的輕質低硫原油,同樣是基準品質,被廣泛交易,有別於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布倫特原油日產量約 500000 桶,產地為捨得蘭群島的 Sullom Voe 。主要在北歐加工提煉,也有小部分在北國東海岸以及地中海地區加工,這些生產商大部分仍是以非標准化的現貨方式交易。
為了提高布倫特原油和 WTI 原油差價交易有效性、流動性和實現成本控制, NYMEX 將布倫特原油期貨交易的公開報價設定在都柏林的交易大廳,其餘時間在 NYMEX ACCESS 電子系統平台上交易。公開叫價時間為都柏林時間上午 10 點至下午 7 : 30 , NYMEX ACCESS 系統電子交易時間為都柏林時間下午 8:15 至上午 9:30 。
在提高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實用性的同時,交易所推出了自動報價、價格報告、以及布倫特原油與 WTI 原油差價的交易平台,對 NYMEX 的布倫特原油以及輕質低硫原油分別進行清算,這是市場的一個重要發展,因為通過該平台可以完成兩個不同市場的套利交易,使之逐步成為一個價格透明、競爭交易、操作簡單的流動性市場。
交易所認為套利交易是一筆交易,這樣對於操作者而言可以最大效果的利用保證金,也可以有效減少交易費用。當多頭頭寸抵消了空頭頭寸,交易所認為套利操作減少了市場風險,特別是布倫特原油期貨和 WTI 原油得套利,因為兩個期貨合約有很好的相關性,交易所為一對一 Brent/WTI 套利交易提供 95% 保證金賒欠 . 交易所還為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提供成本控制計劃,為市場參與者縮減了大量的運作開支,詳細信息,點擊此處。
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採用現金結算方式,以 ISIS LOR 、 Argus 以及路透在都柏林的公開叫價平台收集的市場數據作為指數。布倫特原油期貨交易由交易所專門的清算機構負責清算,確保了資金的安全,其中立性、流動性以及市場透明度成為了 NYMEX 的特點。
• 柴油
歐洲中西部地區的柴油期貨合約,是歐洲精煉油、初級分餾油、取暖油以及噴氣燃油市場的基準價格。結算價格是以交割月現貨月合約的最後交易日的結算價格為基準,在歐洲 100 公噸的合約規模只代表普通是市場規模,合約可以進行實物交割,確保交易終止時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一致。公開叫價通過 NYMEX-Europe 交易平台,其他時間通過 NYMEX ACCESS 電子交易系統交易。 NYMEX ACCESS 交易系統是一個網際網路系統。所有頭寸通過 SPAN 系統匯總並依據風險估值分類,對沖頭寸保證金抵消可以減少保證金的負擔。
• 電力期貨
PJM 網路 , LLC 掌管著全球最大的電力市場,服務了包括的特拉華州、伊利諾斯州、肯塔基州、馬里蘭州、密歇根州、新澤西州、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田納西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以及華盛頓在內的 4.4 千萬客戶。這些能源公司運作著超過 1000 個發電站,產能達到 137000 兆干瓦,以天然氣、石油、煤炭、核能已經水利作為能源動力。發電輸送網路遍布中西部地區、紐約州以及大西洋中海岸的各個州。
近年來電力行業改革使得能源市場發生結構性調整並由此提高了市場競爭力,提供了市場機遇,但由此也產生的價格波動和市場風險。期貨市場引進了電力期貨。一個成功的期貨市場它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價格波動、市場龐大,可以容納大量的買家和賣家;可以實物替代。
PJM 西部網路中心有 111 個運輸點組成,主要是賓夕法尼亞電力公司和波拖馬可河電力公司的運輸系統。此外還推出了 PJM 期貨合約的期權交易,作為附加的風險控制手段和交易機會。
交易高峰日的浮動價格是 PJM 西部網路中心高峰日中 16 個交易高峰時的當地邊際價格的加權平均,交易高峰時段是 PJM 當地時間上午 7 : 00 至下午 11 點。高峰日是周日至周五,不包括北美電力協會 (NERC) 的假期。
非高峰時段是從周一至周五的午夜至上午 7 : 00 ,以及下午 11 點至午夜,還包括整個周六和周日以及北美電力協會的假日,所有時間都是按照當地時間。當地邊際價格是指在網路中某地每增加一個單位需求所需要增加供應的邊際成本。運輸系統中需要考慮邊際成本以及實際情況。
在 NYMEX 的 ClearPort 電子交易平台可以進行該期貨合約的交易,場外交易的合約可以單獨做結算。期權交易時間是在公開叫價時段,交易可單獨提交給 NYMEX 的 ClearPort 電子交易系統進行結算。
• 丙烷
丙烷是天然氣處理以及石油提煉過程中的副產品。美國的需求是大約是取暖油的三分一,丙烷可以用於不同市場:廚房燃料、農作物乾燥、傢具或工業取暖以及重要石化產品的生產。天然氣用戶儲備甲烷以便應付消費高峰期。 NYMEX 推出了甲烷期貨合約,交易單位是每手 42000 加侖( 1000 桶)。這給液態氣體行業提供了有效的價格風險管理工具。這是 NYMEX 在推出原油、取暖油、汽油以及天然氣期貨合約一個重要的補充。
• 煤炭
煤炭是美國發電所必須的基本燃料,占電力生產的 55 %。美國有高於其它國家品質的煤炭,約佔全球含瀝煤炭以及無煙煤炭儲量的 30 %。美國是全球煤炭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其出口占較大的世界出口比重 . 煤炭期貨合約交易單位為每手 1550 噸。它是全天 24 小時在 NYMEX 的 ClearPort 電子交易系統進行交易。場外交易也可以通過 NYMEX 的 ClearPort 系統中的結算網站進行結算。煤炭期貨合約為煤礦以及發電行業提供風險管理的手段。
• 黃金
全球或許沒有哪個市場象黃金市場那樣具有吸引力。幾百年來,黃金以其獨有的稀缺、美麗以及幾乎不滅的特點而被人覬覦。國家的財富儲備就是收儲黃金,黃金是國際硬通貨。個人擁有黃金以保值,可以隨時兌換紙幣。
紐約商品交易所( COMEX )的黃金期貨和期權交易給市場提供了重要的投資渠道。黃金期貨合約也是商業生產者和金屬消費者重要的貿易工具。黃金分布的范圍很廣:存在銅和鉛礦中,存在石英礦中,存在河流的沙礫中以及在硫化礦中(硫化鐵)。海水也有驚人的金礦含量,但是海水中採集黃金是不經濟的。
最早的冶煉黃金熱潮是從哥倫布首次航行之後出現。從 1492 年到 1600 年,美國的中部和南部以及加勒比海在全球黃金貿易佔了大部分。哥倫比亞、秘魯、厄瓜多、巴拿馬和海地在 17 世紀全球新發現的黃金中佔了 17 %, 18 世紀,他們的供應量達到 80 %。
加利福尼亞的黃金在 1848 年被發現,從 1850 年到 1875 年美國北部成為全球主要的黃金供應地,比 350 年前發現的黃金還多。 1890 年,阿拉斯加阿和 Yukon 的金礦成為主要的供應地,很快,非洲的 Transvaal 發現的黃金蘊藏量超過了這些地區。目前,主要的黃金生產國包括南非,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印尼和俄羅斯。
美國在 1792 年首次賦予黃金為正式貨幣。國會制定全國貨幣流通金本位制,包括黃金和白銀。 1930 年經濟大蕭條期,大部分國家被迫中止黃金流通試圖穩定經濟。黃金重新進入全球貨幣體系是在 1944 年,當時布雷頓森林協定確定全球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這個協定一直執行到 1971 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廢除了美元與黃金掛鉤體系。今天,黃金價格波動與供應和需求變化一致,政治和經濟事件很快就會在黃金價格波動上反應出來。
黃金是重要的工業日用品,黃金是極好的導電體,抗腐蝕力很強,化學特性非常穩定,可以製成精密的電子和其他高科技產品。
黃金行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從采礦公司到產品生產的公司都可以利用 COMEX 的黃金期貨和期權進行套期保值,規避風險。此外,黃金作為傳統的投資品種,黃金期貨和期權都能擔當很好的投資角色。
• 白銀
人們在數千年前就對白銀感興趣了。在遠古時期,白銀蘊藏豐富或者接近地球表面,古代的出土文物包括珠寶,宗教器物和食物容器的加工都用持久耐用、可鍛造的金屬白銀。
1792 年,白銀一度在美國貨幣體現中擔當主要角色,美國國會貨幣流通以白銀為基礎,與固定的黃金掛鉤。白銀在國家的造幣中被使用直到 1965 年停止。經過百年的演變,白銀被賦予更多的重要的經濟功能,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今天,白銀成為貴重的工業日用品以及誘人的投資品種。白銀主要用在照相、珠寶和電子工業中。
主要的消息來源是供需狀況,墨西哥,美國和秘魯主要的白銀生產國。其次的消息來源包括鑄造硬幣,廢料的提煉以及國家拋售庫存等。白銀價格對第二類消息反應敏感。
采礦公司,生產者以及白銀消費商都能利用 COMEX 的白銀期貨和期權進行套期保值,規避風險。作為貴金屬,白銀也是很好的投資品種。
• 銅
銅是人們最早知道的日用品之一 , 產量豐富,是直接反映世界經濟狀況的一種產品。銅是世界排行第三的最廣泛使用的金屬,排在鐵和鋁之後,而且主要用於高度循環的產業 , 如建築和機器製造業 . 銅礦的利潤主要依靠低成本、高產量的采礦技術,那些受政府計劃控制的銅礦對政治形勢反應敏感。由此銅確立了具有商業價值的日用品。
在 1800 年中期,英國憑借上好的熔煉技術,控制了超過世界銅貿易的四分之三,當礦石的品位下降的時候,冶煉廠和精煉廠靠近礦區變的更為經濟,而且直接將產品裝船運送到市場上銷售, 19 世紀,主要的銅礦在北美,智利和澳大利亞被發現,英國的超強地位受到挑戰。 20 世紀初,新的采礦和冶煉技術應用,美國的低品位礦石加工獲得發展,致使全球銅市場迅速擴張。自從 1950 年以來,時常處於升水期的銅市場進入了一個長時期的貼水期。
銅市場參於者通過利用 COMEX 高級銅期貨和期權交易可以規避價格風險,銅期貨合約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品種。
• 鋁
鋁是 21 世紀經濟的象徵,是重量輕,耐腐蝕的金屬,分布廣泛。用於宇宙航空領域,廣泛用於如建築材料,包裝,汽車,鐵路和數以千計的其他領域。
運輸業是最大的單一消費領域,消費量佔美國鋁產量的 30 %,包裝和鋁容器消費占 20 %,建築領域消費了 10 %,從國家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輸電高壓線路通常是用鋁做的。
今天鋁的廢料可以很容易得到利用,在美國,鋁罐子的循環使用自身能產生 10 億美元的市場貿易額。實際上目前美國用鋁製造的所有飲料容器有三分之二被循環利用。一個罐子進入循環使用的箱櫃,精練、製造以及再回到貨架上的循環時間僅有 60 天而已。鋁的生產主要依靠強大不間斷的電能供應,電能是最主要的成本。
COMEX 的鋁期貨和期權合約給每年 35 億美元的美國鋁生產和出口者提供了透明的價格。價格的風險貫穿於鋁的熔煉到終端產品的全部生產環節,所以價格風險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COMEX 鋁的期貨和期權為市場提供了價格上漲和下跌的風險管理工具, COMEX 期貨價格是北美市場的基準價,利用期貨合約,鋁的買家可以預先鎖定成本,鋁的賣家能夠鎖定銷售價格。期貨合約的交割立足於美國中西部市場。
• 鉑
鉑是六種金屬組中的最主要一種,其他的金屬是鈀,銠,釕,鋨和銥。他們都有獨特的化學和物理特性,使他們成為重要的工業原料。珠寶是鉑的最大需求,占鉑消費的 51 %,推進催化劑占 29 %,化學和石油精煉催化劑占 13 %。
由於鉑是優良的導體,耐腐蝕,比其他金屬有更低的反應度,因而鉑被用於計算機和其他高科技電子領域,這個領域占鉑消費的 7 %左右。
鉑是稀有金屬,一年的新礦產量大約總計只有 500 萬盎司。與此鮮明對比的是,金礦每年的產量達到 8200 萬盎司。銀每年的產量大約有五億四千七百萬盎司。
鉑的供應主要集中在南非,大約占 80 %,俄羅斯占 11 %,北美佔 6 %。因為是工業原料的貴金屬,相應的低產量以及供應量的稀少,價格波動振盪,因此鉑是一個非常誘人的投資品種。
• 鈀鉑合金
鈀鉑合金是白金家族中另一個主要的品種。其與鉑是共生礦,與鉑有很多相似之處,然而這兩種金屬還是有很大不同。鈀鉑合金也是鎳礦的副產品。俄羅斯佔全球總供應量的 67 %,南非占 23 %,北美佔 8 %。每年的產量大約在 810 萬盎司。
汽車催化劑是鈀鉑合金最大的消費領域,占 63 %,電子儀器占鈀鉑合金消費的 21 %,假牙消費占據 12 %,珠寶消費占 4 %
3. 怎麼樣才能進行或模擬法蘭克福的衍生品交易
「中國價格」能否真正體現國際定價話語權?
--------------------------------------------------------------------------------
上海價格、大連價格、鄭州價格--"中國價格"被熱炒
業內人士表示:實現國際定價話語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期貨市場、中國價格、定價權
一提到"中國價格",人們最
先聯想到就是遍布世界的零售市場里"MADE IN CHINA"的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實際上,"中國價格"還被業內人士用來專指在大連、上海、鄭州三地期貨交易所上市的商品期貨合約價格。近來,這個詞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媒體的報道當中。
"中國價格"意在爭奪國際市場"定價權"
中國近年來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加工製造業的飛速發展帶動了國內產業部門對各種工業原材料需求的強勁增長。這被世界各地的貿易商們冠以"中國因素"的名義: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僅在2003/04作物年度的進口量就達1650萬噸,每年壓榨用大豆需求量高達2200萬噸左右,幾乎全部進口大豆都用於榨油,國內2/3的壓榨公司以外國供應作為原料來源。
▲中國的銅的消費量佔世界的20%,居於世界第二,國內的銅的生產量只能滿足35%的國內需求,而65%的銅需要進口,每月銅的消耗量在25萬噸左右。
▲中國是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石油需求增長佔世界總量的41%,而石油進口增長超過1/3,預計今年全年中國原油進口將達1.1億噸,進口依存度在40%左右。
原材料進口對中國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一般商品貿易不同,國際貿易中,作為加工製造業原材料的大豆、金屬銅、石油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定價,是按照基差定價--以該商品"基準期貨合約價格+各類升貼水"這樣的慣例來計算。在發達國家,期貨市場由商品現貨市場演變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期市與現貨貿易緊密結合起來。在美國,現貨貿易就是基差交易。
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的功能。在現實中,世界上主要的期貨交易所因現貨貿易而緊密聯動,由於上述商品定價模式的存在,中國的期貨市場負有參與原材料商品定價權國際競爭的重任。爭奪"定價權"--這正是"中國價格"之意義所在。
"中國價格"能否真正體現中國的"定價權"?
在沉寂多年之後,今年中國的期貨市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棉花、玉米、燃料油3個新品種的上市,期貨市場接連不斷演繹出一波波火爆行情,成交量比前幾年有了大幅增長。"定價權"成為熱門話題,不少媒體樂觀地宣稱:"中國價格"的時代已經到來。
然而,也就是在今年,國內的現貨企業並沒有獲得多少好處,反而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沖頂過程中一再被迫高位接下單子,蒙受的巨大損失令人記憶猶新:
▲從2002年開始,CBOT大豆價格就不斷上漲,03年底至今年初,國內企業同國外大豆出口商在高價位簽訂大量采購合同。今年4月5日,CBOT的7月份大豆合約最高達到了每蒲式耳(1噸等於36.7 蒲式耳)1064美分,創15年半新高,而5月份價格開始下跌。在十多天內,進口大豆價格狂跌1000多元,當時狀況被人們稱為"大豆地震"。加上宏觀調控造成的信貸緊縮,許多壓榨企業不得不"洗船"(違約退貨)。相當多企業處於停產狀態,幾乎全行業虧損。
▲從今年5月起,國際國內銅市掀起了一輪大漲勢頭,尤其是9月以來,銅價經歷了處於3000美元歷史高位的大起伏,與此相應的則是國內30000元以上的現貨價格。這令不少銅材加工商望而卻步,以停產來減少損失。同時,過低的國內外比價使得跨市場套利盤規模空前,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不但使國內的投機者損失慘重,也造成庫存和進口的異常緊張局面。
▲2003年以來,世界原油價格經歷了一個大幅上漲的過程,至2004年10月中旬,美國原油期貨價格飆升超過每桶55美元,之後有所回落,但目前仍在40美元上方。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今年1月到9月,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中國已為此多支付130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認為,油價如果從2004年第二季度保持40美元一直到2005年底,將使中國2005年GDP下降0.8%。上期所研發中心楊繼認為,近期油價波動中人為因素起了決定作用。國際石油巨商和投機基金利用石油定價權,聯袂炒作油價。
實際上,中國在這些商品的定價上一直是沒有話語權的!
(1)首先,市場基礎上看:盡管上述事例具體的情況各不相同,迫使中國買家"高位下買單"的原因也大相徑庭,但在本質上有著共同點:盡管一些商品在國內的期貨交易所有對應的合約,但我們從國外市場進口的這些商品,國內市場並沒有參與到其整個價格形成過程中去。價格形成機制才是定價權的核心,國內外期市因制度和法規處於人為的分割狀態,國內的投資者無法從正常渠道直接參與對方市場的價格形成過程,幾乎是游離於其外的。目前為止,經證監會批准,可以從事境外期貨交易的國內公司,一共26家,大都是一些"國"字型大小集團公司或行業大佬。一般企業則很難通過正常途徑參與境外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業務。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認為:要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市場,才能形成國際定價權。之所以沒有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市場,首先我們的政策條件不具備。
另一方面,盡管與前些年相比有了不少的發展,但中國的期貨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發育很不充分。與國外上百年歷史的期貨交易所相比,國內交易所推出的合約品種無論數量、規模、還是覆蓋范圍都難以望其項背。大商所研究部總監王偉筠介紹:"中國黃大豆期貨的交易量只佔CBOT的1/4,還是一個規模有待拓展的市場,黃大豆的定價權大部分還掌握在美國的交易所手裡。"
品種方面,專業人員介紹,目前全球商品期貨交易所有100多家,共有93類品種。而國內加上新上市的3個品種,一共才9個,與中國的產業地位及不相稱。對於眾多現貨企業,國內市場缺乏合適的品種。比如對於壓榨商來說,豆粕和豆油的價格關聯更為緊密,而國內期市還沒有後者;在2號大豆合約推出之前;大商所1號大豆合約僅限於非轉基因大豆品種,這也與廣大油廠的實際不符。相關品種的缺失,無法形成完善的價格體系,這也是業內人士不斷呼籲中國應該盡快推出更多的商品期貨合約品種的現實原因。
此外,國內期貨市場還沒有期權這樣的衍生品上市,市場體系尚不完善。實際上,國內三家期貨交易所均表示,早在數年前就分別開始了銅、大豆、小麥等期貨期權的研究、開發和准備工作,遲遲得不到推出,原因恐怕在於市場容量還不夠大,還有便是監管部門出於風險管理的考慮。
(2)從風險管理上看:國內外期貨交易制度諸多不同之處,國外市場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這方面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10月13日國際銅市出現了歷史罕見的大跌,LME銅價當日跌幅超過10%,而國內滬銅最大單日跌幅4%,3日累計跌幅8%,有媒體就據此下結論認為,這說明滬銅相對比倫銅抗跌,"上海價格"在這里充分發揮了作用。而事實上,這樣的差別緣於國外無停板制度而國內有,使得大跌後內外盤的比價關系需要幾個交易日來恢復,倒是如銅行業分析師畢勝所言,恰恰說明了"上海價格"很大程度上還是"倫敦價格"的"影子價格"。出於對風險控制的考慮,在幾次三番的發出風險警示和提高交易保證金比例後,上月底上期所又向會員單位征詢意見,打算擴大銅鋁期貨合約出現單邊市時的漲跌停板幅度。
除了交易所對交易中的風險控制外,前不久曝光的中航油石油期權投機巨虧事件,更是對國內企業敲響了一次大大的警鍾。虧損的原因:逆勢而為、重倉投機,這樣做的風險有多大,任何剛入期市的初學者也不會不清楚。那為什麼直到把老本都虧光,以至於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虧損才被發現?有點諷刺意味的是,在中航油事件曝出後兩天,歐洲期貨交易所亞太地區負責人毋劍虹還對中國期貨市場建言:"盡早推出期權交易,更好規避市場風險。"北京德潤林期貨專家李磊認為,中航油的風波說明了監管體系的失效,"我們的期貨監管體繫到底能有多大實效,才真正應該好好反思。"
事實證明,就算有了相應的渠道讓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缺少了風險管理,也必然會遭到國際機構狙擊,落個慘淡收場。放縱的投機,在國際大市場游戲規則中,不但不能爭得討價還價的權利,反而會將本應有的話語權葬送。
(3)參與者上看:國內與國外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西南期貨分析師汪飛介紹,國內期貨市場在市場准入制度、市場培育和投資者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大型機構投資者(如基金、投資銀行等)尚沒有得到進入期貨市場的制度上許可,導致了國內期貨市場投資結構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局面。據統計,在國內期貨市場上,資金量在100萬以下的投資者比重為84.77%,而超過300萬元的投資者僅佔4.75%。而在多數成熟的期貨市場上,除了一些具有現貨背景的企業以外,大部分是以投資基金的形式介入的,期貨投資基金的市場參與份額佔到整個市場交易額的60%以上。
在美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參與主體中有60%是從事生產、流通、貿易、加工的現貨商,農產品現貨市場中各個環節的定價也都離不開期貨市場,可以說,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真正融為一體,期貨市場的經濟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利用。而在國內關系國計民生的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上,期貨市場的滲透力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這使得國內市場的期現貨價格常常大幅背離,期貨價格起不到應有的指導作用。
適應游戲規則,參與全球定價權競爭,還缺很多
將於本月22日上市的大商所2號黃大豆合約是中國朝著國際定價體系邁進的一個長足進步。但是歸根結底,合約品種交割范圍的擴大僅僅是"定價權"整個體系中的一個環節。中糧期貨專家韓奇志談到這個問題時就表示:要讓"中國價格"真正發揮作用,缺的東西還很多,如市場開放程度、生產商的經濟意識、市場參與者的結構、規則的問題、防範風險的機制……,很多。
相關:
現貨市場中的基差定價:
現貨市場中的基差定價是指經現貨買賣雙方同意,以一方當事人選定的某月份期貨價格作為計價基礎,以高於或低於該期貨價格若干金額來買賣現貨,買賣雙方不理會現貨價格的漲跌變化,而直接以雙方商定的基差來進行交易。
目前,美國貿易商向國外油廠出口大豆時,大多採用基差定價方式,即大豆進口價格=CNF升貼水價格+交貨期內某一天的CBOT大豆期貨價格。CNF(運費在內價)升貼水由美國貿易商報出,是國外到貨港價格與CBOT期貨價格之間的基差,該基差取決於美國現貨收購市場的緊張程度、海運費、貿易商的經營利潤等因素。
國內大豆進口成本=(CBOT大豆價格+綜合基差)*匯率*(1+增值稅稅率)*(1+關稅稅率)+雜費
國內精銅進口成本=(LME三月期價格+/-現貨升貼水+到岸升貼水)*匯率*(1+增值稅稅率)*(1+關稅稅率)+雜費
CBOT、LME、NYMEX簡介:
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 Chicago Board of Trade)是當前世界上交易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交易所。19世紀初期,芝加哥是美國最大的穀物集散地,隨著穀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1848年,由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該交易所成立後,對交易規則不斷加以完善,於1865年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同,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除廠提供玉米,大豆、小麥等農產品期貨交易外,還為中、長期美國政府債券、股票指數、市政債券指數、黃金和白銀等商品提供期貨交易市場,並提供農產品、金融及金屬的期權交易。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成為美國農業生產、加上的重要參考價格,而且成為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權威價格。
LME: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London Metal Exchange)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價格和庫存對世界范圍的有色金屬生產和銷售有著重要的影響。在19世紀中期,英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錫和銅的生產國/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需求不斷增長,英國又迫切地需要從國外的礦山大量進口工業原料。在當時的條件下,由於穿越大洋運送礦砂的貨輪抵達時間沒有規律,所以金屬的價格起伏波動很大,金屬商人和消費者要面對巨大的風險,1877年、一些金屬交易商人成立了倫敦金屬交易所並建立了規范化的交易方式。從本世紀初起,倫敦金屬交易所開始公開發布其成交價格並被廣泛作為世界金屬貿易的某准價格。目前世界上全部銅生產量的70%是按照LME公布的正式牌價為基準進行貿易的。其年交易量達兩萬多億美元,年資金周轉多於兩百萬兆美元。
NYMEX: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 New York Mercandile Exchange)是世界上最大的實物商品期貨交易所,提供能源與金屬期貨期權合約的交易,並為場外能源產品交易提供清算服務。通過公開人工竟價交易與電子撮合交易系統的結合,在全天24小時內交易原油、石油產品、天然氣、煤、電力、金、銀、銅、鋁、鉑系金屬等一系列合約。NYMEX上市交易的WTI(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合約價格是全球石油的基準價格。
4. 中國是怎樣喪失大豆定價權的
"中國價格"意在爭奪國際市場"定價權"
中國近年來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加工製造業的飛速發展帶動了國內產業部門對各種工業原材料需求的強勁增長。這被世界各地的貿易商們冠以"中國因素"的名義: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僅在2003/04作物年度的進口量就達1650萬噸,每年壓榨用大豆需求量高達2200萬噸左右,幾乎全部進口大豆都用於榨油,國內2/3的壓榨公司以外國供應作為原料來源。
▲中國的銅的消費量佔世界的20%,居於世界第二,國內的銅的生產量只能滿足35%的國內需求,而65%的銅需要進口,每月銅的消耗量在25萬噸左右。
▲中國是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石油需求增長佔世界總量的41%,而石油進口增長超過1/3,預計今年全年中國原油進口將達1.1億噸,進口依存度在40%左右。
原材料進口對中國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一般商品貿易不同,國際貿易中,作為加工製造業原材料的大豆、金屬銅、石油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定價,是按照基差定價--以該商品"基準期貨合約價格+各類升貼水"這樣的慣例來計算。在發達國家,期貨市場由商品現貨市場演變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期市與現貨貿易緊密結合起來。在美國,現貨貿易就是基差交易。
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的功能。在現實中,世界上主要的期貨交易所因現貨貿易而緊密聯動,由於上述商品定價模式的存在,中國的期貨市場負有參與原材料商品定價權國際競爭的重任。爭奪"定價權"--這正是"中國價格"之意義所在。
"中國價格"能否真正體現中國的"定價權"?
在沉寂多年之後,今年中國的期貨市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棉花、玉米、燃料油3個新品種的上市,期貨市場接連不斷演繹出一波波火爆行情,成交量比前幾年有了大幅增長。"定價權"成為熱門話題,不少媒體樂觀地宣稱:"中國價格"的時代已經到來。
然而,也就是在今年,國內的現貨企業並沒有獲得多少好處,反而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沖頂過程中一再被迫高位接下單子,蒙受的巨大損失令人記憶猶新:
▲從2002年開始,CBOT大豆價格就不斷上漲,03年底至今年初,國內企業同國外大豆出口商在高價位簽訂大量采購合同。今年4月5日,CBOT的7月份大豆合約最高達到了每蒲式耳(1噸等於36.7 蒲式耳)1064美分,創15年半新高,而5月份價格開始下跌。在十多天內,進口大豆價格狂跌1000多元,當時狀況被人們稱為"大豆地震"。加上宏觀調控造成的信貸緊縮,許多壓榨企業不得不"洗船"(違約退貨)。相當多企業處於停產狀態,幾乎全行業虧損。
▲從今年5月起,國際國內銅市掀起了一輪大漲勢頭,尤其是9月以來,銅價經歷了處於3000美元歷史高位的大起伏,與此相應的則是國內30000元以上的現貨價格。這令不少銅材加工商望而卻步,以停產來減少損失。同時,過低的國內外比價使得跨市場套利盤規模空前,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不但使國內的投機者損失慘重,也造成庫存和進口的異常緊張局面。
▲2003年以來,世界原油價格經歷了一個大幅上漲的過程,至2004年10月中旬,美國原油期貨價格飆升超過每桶55美元,之後有所回落,但目前仍在40美元上方。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今年1月到9月,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中國已為此多支付130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認為,油價如果從2004年第二季度保持40美元一直到2005年底,將使中國2005年GDP下降0.8%。上期所研發中心楊繼認為,近期油價波動中人為因素起了決定作用。國際石油巨商和投機基金利用石油定價權,聯袂炒作油價。
實際上,中國在這些商品的定價上一直是沒有話語權的!
(1)首先,市場基礎上看:盡管上述事例具體的情況各不相同,迫使中國買家"高位下買單"的原因也大相徑庭,但在本質上有著共同點:盡管一些商品在國內的期貨交易所有對應的合約,但我們從國外市場進口的這些商品,國內市場並沒有參與到其整個價格形成過程中去。價格形成機制才是定價權的核心,國內外期市因制度和法規處於人為的分割狀態,國內的投資者無法從正常渠道直接參與對方市場的價格形成過程,幾乎是游離於其外的。目前為止,經證監會批准,可以從事境外期貨交易的國內公司,一共26家,大都是一些"國"字型大小集團公司或行業大佬。一般企業則很難通過正常途徑參與境外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業務。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認為:要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市場,才能形成國際定價權。之所以沒有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市場,首先我們的政策條件不具備。
另一方面,盡管與前些年相比有了不少的發展,但中國的期貨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發育很不充分。與國外上百年歷史的期貨交易所相比,國內交易所推出的合約品種無論數量、規模、還是覆蓋范圍都難以望其項背。大商所研究部總監王偉筠介紹:"中國黃大豆期貨的交易量只佔CBOT的1/4,還是一個規模有待拓展的市場,黃大豆的定價權大部分還掌握在美國的交易所手裡。"
品種方面,專業人員介紹,目前全球商品期貨交易所有100多家,共有93類品種。而國內加上新上市的3個品種,一共才9個,與中國的產業地位及不相稱。對於眾多現貨企業,國內市場缺乏合適的品種。比如對於壓榨商來說,豆粕和豆油的價格關聯更為緊密,而國內期市還沒有後者;在2號大豆合約推出之前;大商所1號大豆合約僅限於非轉基因大豆品種,這也與廣大油廠的實際不符。相關品種的缺失,無法形成完善的價格體系,這也是業內人士不斷呼籲中國應該盡快推出更多的商品期貨合約品種的現實原因。
此外,國內期貨市場還沒有期權這樣的衍生品上市,市場體系尚不完善。實際上,國內三家期貨交易所均表示,早在數年前就分別開始了銅、大豆、小麥等期貨期權的研究、開發和准備工作,遲遲得不到推出,原因恐怕在於市場容量還不夠大,還有便是監管部門出於風險管理的考慮。
(2)從風險管理上看:國內外期貨交易制度諸多不同之處,國外市場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這方面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10月13日國際銅市出現了歷史罕見的大跌,LME銅價當日跌幅超過10%,而國內滬銅最大單日跌幅4%,3日累計跌幅8%,有媒體就據此下結論認為,這說明滬銅相對比倫銅抗跌,"上海價格"在這里充分發揮了作用。而事實上,這樣的差別緣於國外無停板制度而國內有,使得大跌後內外盤的比價關系需要幾個交易日來恢復,倒是如銅行業分析師畢勝所言,恰恰說明了"上海價格"很大程度上還是"倫敦價格"的"影子價格"。出於對風險控制的考慮,在幾次三番的發出風險警示和提高交易保證金比例後,上月底上期所又向會員單位征詢意見,打算擴大銅鋁期貨合約出現單邊市時的漲跌停板幅度。
除了交易所對交易中的風險控制外,前不久曝光的中航油石油期權投機巨虧事件,更是對國內企業敲響了一次大大的警鍾。虧損的原因:逆勢而為、重倉投機,這樣做的風險有多大,任何剛入期市的初學者也不會不清楚。那為什麼直到把老本都虧光,以至於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虧損才被發現?有點諷刺意味的是,在中航油事件曝出後兩天,歐洲期貨交易所亞太地區負責人毋劍虹還對中國期貨市場建言:"盡早推出期權交易,更好規避市場風險。"北京德潤林期貨專家李磊認為,中航油的風波說明了監管體系的失效,"我們的期貨監管體繫到底能有多大實效,才真正應該好好反思。"
事實證明,就算有了相應的渠道讓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缺少了風險管理,也必然會遭到國際機構狙擊,落個慘淡收場。放縱的投機,在國際大市場游戲規則中,不但不能爭得討價還價的權利,反而會將本應有的話語權葬送。
(3)參與者上看:國內與國外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西南期貨分析師汪飛介紹,國內期貨市場在市場准入制度、市場培育和投資者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大型機構投資者(如基金、投資銀行等)尚沒有得到進入期貨市場的制度上許可,導致了國內期貨市場投資結構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局面。據統計,在國內期貨市場上,資金量在100萬以下的投資者比重為84.77%,而超過300萬元的投資者僅佔4.75%。而在多數成熟的期貨市場上,除了一些具有現貨背景的企業以外,大部分是以投資基金的形式介入的,期貨投資基金的市場參與份額佔到整個市場交易額的60%以上。
在美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參與主體中有60%是從事生產、流通、貿易、加工的現貨商,農產品現貨市場中各個環節的定價也都離不開期貨市場,可以說,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真正融為一體,期貨市場的經濟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利用。而在國內關系國計民生的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上,期貨市場的滲透力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這使得國內市場的期現貨價格常常大幅背離,期貨價格起不到應有的指導作用。
適應游戲規則,參與全球定價權競爭,還缺很多
將於本月22日上市的大商所2號黃大豆合約是中國朝著國際定價體系邁進的一個長足進步。但是歸根結底,合約品種交割范圍的擴大僅僅是"定價權"整個體系中的一個環節。中糧期貨專家韓奇志談到這個問題時就表示:要讓"中國價格"真正發揮作用,缺的東西還很多,如市場開放程度、生產商的經濟意識、市場參與者的結構、規則的問題、防範風險的機制……,很多。
相關:
現貨市場中的基差定價:
現貨市場中的基差定價是指經現貨買賣雙方同意,以一方當事人選定的某月份期貨價格作為計價基礎,以高於或低於該期貨價格若干金額來買賣現貨,買賣雙方不理會現貨價格的漲跌變化,而直接以雙方商定的基差來進行交易。
目前,美國貿易商向國外油廠出口大豆時,大多採用基差定價方式,即大豆進口價格=CNF升貼水價格+交貨期內某一天的CBOT大豆期貨價格。CNF(運費在內價)升貼水由美國貿易商報出,是國外到貨港價格與CBOT期貨價格之間的基差,該基差取決於美國現貨收購市場的緊張程度、海運費、貿易商的經營利潤等因素。
國內大豆進口成本=(CBOT大豆價格+綜合基差)*匯率*(1+增值稅稅率)*(1+關稅稅率)+雜費
國內精銅進口成本=(LME三月期價格+/-現貨升貼水+到岸升貼水)*匯率*(1+增值稅稅率)*(1+關稅稅率)+雜費
CBOT、LME、NYMEX簡介:
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 Chicago Board of Trade)是當前世界上交易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交易所。19世紀初期,芝加哥是美國最大的穀物集散地,隨著穀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1848年,由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該交易所成立後,對交易規則不斷加以完善,於1865年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同,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除廠提供玉米,大豆、小麥等農產品期貨交易外,還為中、長期美國政府債券、股票指數、市政債券指數、黃金和白銀等商品提供期貨交易市場,並提供農產品、金融及金屬的期權交易。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成為美國農業生產、加上的重要參考價格,而且成為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權威價格。
LME: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London Metal Exchange)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價格和庫存對世界范圍的有色金屬生產和銷售有著重要的影響。在19世紀中期,英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錫和銅的生產國/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需求不斷增長,英國又迫切地需要從國外的礦山大量進口工業原料。在當時的條件下,由於穿越大洋運送礦砂的貨輪抵達時間沒有規律,所以金屬的價格起伏波動很大,金屬商人和消費者要面對巨大的風險,1877年、一些金屬交易商人成立了倫敦金屬交易所並建立了規范化的交易方式。從本世紀初起,倫敦金屬交易所開始公開發布其成交價格並被廣泛作為世界金屬貿易的某准價格。目前世界上全部銅生產量的70%是按照LME公布的正式牌價為基準進行貿易的。其年交易量達兩萬多億美元,年資金周轉多於兩百萬兆美元。
NYMEX: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 New York Mercandile Exchange)是世界上最大的實物商品期貨交易所,提供能源與金屬期貨期權合約的交易,並為場外能源產品交易提供清算服務。通過公開人工竟價交易與電子撮合交易系統的結合,在全天24小時內交易原油、石油產品、天然氣、煤、電力、金、銀、銅、鋁、鉑系金屬等一系列合約。NYMEX上市交易的WTI(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合約價格是全球石油的基準價格。
5. 原油期貨價格暴跌,石油市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目前需求影響了原油價格。當下很多國家還是處於停工的狀態,不管各國政府如何刺激,採用何種政策,都無法有效的拉動原油的需求。
原油是工業的命脈,連生產都沒有了,還要那麼多原油幹啥呢?所以,市場還是依靠供給端來穩住原油價格。那就是減少原油的供應量。
本來減產協議已經達成,但是減產後的供應量以及存儲量仍舊高於原油的需求量。那麼原油自然還是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