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期貨上市中的供需量大的標准
Ⅰ 商品期貨的成交量
繼2009年和2010年中國商品期貨成交量奪得全球首位後,2011年期貨市場成交總量同比下降逾三成,未能連續三連冠。不過,截至11月份,國內商品期貨成交總量已高達12.08億手(不含股指期貨成交量),與2009年(10.785億手)、2010年(15.66億手)和2011年(10.54億手)相比較,已取得不錯成績。
業內人士表示,2011年7、8月份豆粕期貨的巨量成交為其增添不少籌碼,而上市的兩個新品種也表現相當,尤其是玻璃期貨的上市,更是躋身於商品期貨成交的前三名,預期國內商品期貨總成交占據全球首位。
中期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以單邊計算,1-11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1,299,038,119手,累計成交額為1,519,770.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53%和19.69%。其中,上海期貨交易所累計成交量為325,626,877手,同比增長15.49%,佔全國市場的25.07%,鄭州商品交易所累計成交量為304,286,692手,同比下降21.46%,佔全國市場的23.42%,大連商品交易所累計成交量為578,915,674手,同比增長117.03%,佔全國市場的44.56%。
2011年7月16日當周,豆粕期貨一周成交2333萬手,持倉量198萬手,創造期貨市場新的歷史紀錄,但隨著基本面趨於穩定,豆粕期貨又漸歸常態、仍然保持穩健運行狀態。在1207合約至1301合約共五個合約中,1208合約在期貨價格由漲轉跌中成交量放大到1186.8萬手,創單個合約成交紀錄,當日減倉15.45萬手至188.26萬手,隨後行情有所降溫。
此外,玻璃期貨上市兩日總成交量創出138.7萬余手的天量,成為僅次於豆粕期貨的195.8萬余手、螺紋鋼期貨的158.9萬余手,上市第二日即成為國內期市第3大交易品種,這在新品種上市後較為罕見。業內人士表示,總成交量(138.7萬余手)與總持倉量(17.2萬余手)之比達到8.06倍,說明市場資金流動性較強,玻璃期貨未來有望成為國內期市中成交量較大的主力品種之一。
數據顯示,中國期貨市場2009年共成交21.6億手(按雙邊計算),成交金額約130.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8.2%和81.5%。該年商品期貨成交總量已躍居全球第一,佔全球的43%。傳統商品期貨品種白糖、螺紋鋼、天然橡膠 、鋅、豆粕在所有期貨品種中居前五位,分別占市場份額的19%、14%、11%、9%和8%,這五個品種成交量占整個市場的61%。
其實早在2008年,中國農產品期貨已躍居全球農產品期貨成交量第一大國,但由於原油期貨、鋼材期貨的缺失,仍只能在商品期貨成交總量排名上屈居美國。且由於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成交量所佔比重近九成,中國期貨市場總成交量的全球排名長期居落後地位,但隨著股指期貨春節後上市國內的指日可待,該年期貨成交量排名有所提升。
2010年,中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增長逾45%,達到15.21億手,佔全球商品期貨與期權成交總量的50.95%,連續兩年躍居全球第一。
不過,2011年中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卻同比下降逾三成。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10.54億手,累計成交額為1375134.2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2.72%和11.03%。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全球經濟形勢較為動盪,而國內經濟結構面臨轉型且增速放緩,期貨市場量價齊跌,進入調整期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2010年四季度,國內三大商品交易所採取的取消手續費優惠制度、限制開倉手數制度、提高保證金比例等措施抑制過度投機,對成交規模也有所抑制。
此外,2010年全球寬松的貨幣環境和部分商品供需缺口的炒作等因素提振期市量價齊升,造成基數較高,2011年的同比下跌也是合理的事情。
Ⅱ 期貨商品上市條件
一是價格波動大。只有商品的價格波動較大,有意迴避價格風險的交易者才需要利用期貨價格預先把價格確定下來。比如,有些商品實行的是壟斷價格或計劃價格,價格基本不變,商品經營者就沒有必要利用期貨交易,來迴避價格風險或鎖定成本。
二是供需量大。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是以商品供需雙方廣泛參加交易為前提的,只有現貨供需量大的商品才能在大范圍進行充分競爭,形成權威價格。
三是易於分級和標准化,期貨合約事先規定了交割商品的質量標准,因此,期貨品種必須是質量穩定的商品,否則,就難以進行標准化。
四是易於儲存、運輸。商品期貨一般都是遠期交割的商品,這就要求這些商品易於儲存、不易變質、便於運輸,保證期貨實物交割的順利進行。
Ⅲ 什麼樣的商品具有期貨合約上市的資格
一是價格波動大。只有商品價格波動較大,有意迴避價格風險的投資者才可以利用遠期價格先將價格定下來。例如有的商品實行壟斷價格或計劃價格,價格基本上不會變,商品經營者就無需利用期貨交易,來迴避價格風險或鎖定成本。這是投資者需要首先了解的期貨知識。
二是供需量大。期貨市場的功能發揮是以商品供需雙方積極參與交易為前提的,只有現貨供需量大的商品才能夠在大范圍內進行競爭,形成權威價格。三是容易分級和標准化,期貨合約先規定了交割商品的質量標准,所以,期貨品種一定要是質量穩定的商品,不然,就很難進行標准化。
四是易於儲存、運輸。商品期貨通常是遠期交割的商品,如此便要求這些商品易於儲存、不易於變質、便於運輸,來保證期貨實物交割的順利進行。
Ⅳ 近五年來期貨中成交量最大的是哪幾個品種
銅和橡膠,一直都是龍頭品種。走勢也有相當的相似性,因為都是資金推動,一定程度上脫離本身的基本面。完全是資金對賭了。現在螺紋鋼出來,後起之秀,交易量僅次於上述兩個。所以最近的上海交易所,才要對螺紋和橡膠進行雙邊收取手續費。現在已經改為單邊了。
Ⅳ 庫存是期貨市場中反映供求關系的重要指標 庫存等相關指標可以在各大財經網站查閱,
庫存你在期貨網站上就有,像文華財經的軟體上也有庫存數據,或者是期貨公司的網站上都難呢過查到,持倉在交易所網站上可以查到
Ⅵ 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波動越頻繁越劇烈,該商品期貨合約的每日停板額就應該設置得小一些,反之則大一些。
這句話不正確,如果你有關注商品期貨市場的漲跌停板制度就會知道出現極端行情的情況下(所謂極端行情是指該品種的期貨合約連續幾天達到漲跌停板限制,至於是要連續幾天的天數是要看相關交易所的規定),期貨的每日的漲跌停幅度會被交易所調整放大的。故此這句話是錯誤的,應該正常說法是商品價格波動越頻繁越劇烈,該商品期貨合約的每日停板額就應該設置得大一些,反之則小一些。
Ⅶ 期貨合約數量如何規定,有限制嗎
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的買賣對象或標的物,是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和質量商品的標准化合約,期貨價格則是通過公開競價而達成的。 一般期貨合約規定的標准化條款有以下內容:
(1)標准化的數量和數量單位。如上海期貨交易所規定每張銅合約單位為5噸。每個合約單位稱之為1手。
(2)標准化的商品質量等級。在期貨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就毋需再就商品的質量進行協商,這就大大方便了交易者。
(3)標准化的交割地點。期貨交易所在期貨合約中為期貨交易的實物交割確定經交易所注冊的統一的交割倉庫,以保證雙方交割順利進行。
(4)標准化的交割期和交割程序。期貨合約具有不同的交割月份,交易者可自行選擇,一旦選定之後,在交割月份到來之時如仍未對沖掉手中合約,就要按交易所規定的交割程序進行實物交割。
(5)交易者統一遵守的交易報價單位、每天最大價格波動限制、交易時間、交易所名稱等等。
期貨交易是投資者交納5%-10%的保證金後,在期貨交易所內買賣各種商品標准化合約的交易方式。一般的投資者可以通過低買高賣或高賣低買的方式獲取贏利。
Ⅷ 商品期貨日內成交量多大才有統計意義
我認為是相對而言的,沒有固定的指標。如過本來A市場就小,僅僅幾個成交量就已經很有意義。如B市場很大,但無人想交易,交易的人只佔10%,哪怕這個總量再大,因為佔比不大,也沒有意義。
Ⅸ 期貨上增倉量大說明什麼(請說的通俗點)
1 期貨上的增倉,代表的是這個合約的入場資金,人氣的增加。
2 從操作上看。當行情處於上升,增倉量大,代錶行情向上的趨勢明顯;當行情處於下跌,增倉量大,代錶行情向下的趨勢明顯;是一個操作的依據。
Ⅹ 證監會如何確定期貨上市品種 大概考慮因素是那些
1. 商品化率高。就是說生產出來很少是用來自用,而是大部分是在市場上交易流通的。
2. 耐儲運。不會因為長途運輸而變質損壞等,要能長期儲存。
3. 易於標准化。產品質量標准比較統一,或者是質量相差不大。
綠豆再上基本是不可能的,產量太小了。你看看小麥,早秈稻這樣的,你哪天不吃米面??
另外證監會要通過,還有一個條件就是現貨價格波動大,給現貨貿易造成風險。今後的期貨市場會越來越發展成為一個保值的市場。就像新上的鋼材,有時候價格一天幾變,給現貨參與者帶來的風險太大,期貨自然就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