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的原油期貨
㈠ 中國原油期貨價以什麼為准
上海期貨交易所(原上海石油交易所)
1993年推出大慶原油、90#汽油、0#柴油和250#燃料油四個期貨合約
2014年12月12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原油期貨交易獲證監會批准上市。
其定價肯定也是與國際市場接軌。
㈡ 從哪兒能查到石油期貨歷史價格1990年至2000年
1986年初——1999年初,國際原油價格基本上穩定在20美元/桶之下運行,只是在1990年9——10月間,油價出現過瞬間暴漲,並首次突破40美元/桶,但兩個月後很快又滑落至20美元/桶之下;1998年底1999年初,國際原油價格曾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2000年,國際原油價格曾短時間內沖至30美元/桶上方,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870f5101014yqo.html
㈢ 中國有原油期貨嗎
中國有原油期貨。
中國證監會證實,已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下屬的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開展原油期貨交易,這就意味著籌備了近4年的原油期貨正式進入上市前的倒計時。
根據我國期貨新品種上市的相關程序,該交易所還將公布相關合約及規則徵求意見稿,整理上報證監會獲批准之後,再對外公布相關合約及規則,並最終確定上市時間。
原油期貨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原因是該品種將成為我國第一個允許國際投資參與的期貨品種。
㈣ 資源性產品的問題
水價改革推動中國自來水價格大幅上漲。2000年以前,中國水價主要以工程成本和處理成本為參考,執行行政核準的低水價政策,致使水資源利用相對粗放,用水浪費的情況長期存在。隨著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通知》,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發布《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水價改革在全國各地穩步推進。
當前(2009年)供水價格存在的問題。一是水價計價方式不科學。中國大部分地區對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商服務業實行不區分用水量的單一計價方式,有的地區還實行按月包費制或規定用戶月用水底數等事實上鼓勵用水的政策。在水資源嚴重不足的地區,沒有考慮豐枯期的水量差別而實施季節性水價來緩解供需矛盾。二是水價構成不合理。水資源費、水利工程水價等相對較低,各地附加在供水價格上的附加費、基金、建設費等政府性收費較多;三是供水企業體制改革相對滯後,制水供水成本較高。
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聯動。中國在1998年對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改變了單一政府定價的模式。通過這次改革,國內原油價格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成品油價格確立了與國際油價變化相適應、在政府調控下以市場形成為主的價格機制。2001年,原國家計委對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改革,主要內容是由單純依照新加坡市場油價確定國內成品油價格改為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加權平均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並擴大汽油、柴油零售價格的浮動幅度,浮動幅度由5%擴大到8%。
2003年以後,受美伊戰爭和國際局勢趨緊的影響,國際石油脫離90年代10-25美元/桶的價格運行區間,出現節節攀升勢頭。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WTI)自2003年年初的每桶30美元逐步上升,到2004年6月份沖破40美元,2005年7、8兩個月上漲至70美元/桶價位,隨後在2006年8月份達到80美元/桶,2007年11月份達到98美元/桶的歷史新高。
成品油的價格問題主要在於:一是由於國內調價滯後於國際市場價格走勢,市場專業人士可以預見到未來國內油價漲跌趨勢,這樣提前囤積就是顯而易見的選擇。這種滯後性和可預期性,使國家利用價格杠桿調控石油供求的手段失靈,人為地製造了市場緊張,是中國數次出現所謂「油荒」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成品油價格機制沒有為不同所有制企業提供平等的價格競爭條件;三是成品油價格定價辦法不能真實反映國內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生產成本的變化。
2005年以前,中國對陸上天然氣出廠價格分為計劃內氣和自銷氣,分別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是唯一實行「雙軌制」價格的資源性商品。計劃內天然氣出廠價格實行中央政府定價,並按不同用途、不同油田對化肥、居民、商業和其它用氣實行分類定價;自銷氣出廠價格實行中央政府指導價。2005年國家發改委啟動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計劃在3-5年之內,以每年5%-8%的幅度不斷上調天然氣價格,建立油氣掛鉤機制,並逐步提高價格實現價格並軌。
天然氣價格存在的問題。一是天然氣價格水平嚴重偏離其市場價值:國際上按同等熱值計算的原油、天然氣、煤炭的比價關系大約是1∶0.60∶0.20,而國內這三種資源的比價關系約是1∶0.24∶0.17,比值明顯偏低;二是天然氣計劃內和計劃外價格差距較大,造成用戶之間負擔不公平;三是價格傳導存在政策風險,國內天然氣市場總體上仍處高度壟斷,生產和管輸主要控制在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
從1992年試點開始,中國煤炭價格市場化改革已經持續15個年頭。其間經歷了1995年放開非發電用煤價格的同時對發電用煤(簡稱電煤)實行指導價政策;2002年1月1日開始取消電煤指導價政策;200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47號文規定:電價調整後,電煤價格不分重點合同內外,均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2008年,中國煤炭價格市場化機制改革已進入一個新階段:宏觀政策層面已經確定煤炭價格市場化機制,電煤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但部分地方政府的干預和發電企業集中采購的優勢,搞行政行為的「煤電價格聯動」,導致煤炭價格仍處於不完全市場化狀態。
2002年3月,國務院頒布關於電力體制改革有關問題的5號文件,要求在2000年至2005 年間實現下列目標:重組和分離發電和電網企業;實現競價上網,建立電力市場運行規則和行政監管體系,初步建立競爭、開放的區域電力市場,實行新的電價機制;開展發電企業向大用戶直接供電的試點工作。2005年國家發改委出台了《上網電價管理暫行辦法》、《輸配電價管理暫行辦法》和《銷售電價管理暫行辦法》,三部有關電價的「管理辦法」的出台,標志著中國電價將實行新的定價機制。根據三個電價「管理辦法」,上網電價將與燃料價格實行聯動,而農業電價與居民電價實行定期校核和調整。現行電價形成機制仍是成本補償型的定價機制,較少考慮市場供求因素。
電價存在的問題,一是多家辦電與一家管網的矛盾;二是上網電價所佔比重偏大,占電價總體70%左右,輸配電價比重小,佔30%左右,而國外輸配電價佔到電價總體40%—60%左右。由於輸配電價比重低,難以吸引投資,造成電網建設的相對滯後;三是電價結構不合理,交叉補貼問題非常突出。不同類型電價差異較大,中國居民電價水平偏低,工業電價相對偏高,電價交叉補貼嚴重。
土地交易價格上漲速度明顯快於房價。中國地價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取得成本,包括給予被征地農民的征地補償安置費,及給予城鎮居民的拆遷費用;二是開發成本;三是政府收益,包括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佔用稅等相關稅費,及政府以出讓金形式獲得的土地純收益。
土地交易出讓價格存在的問題。一是土地交易市場門檻較高,開發商聯手壟斷抬高地價,地價定價權集中在少數資金雄厚的大型開發商手中,追逐土地、高價拿地的現象比較突出;二是土地出讓收支不透明,地方政府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推動地價上漲;三是針對征地拆遷補償和失地農民基本保障的征地價格機制尚待進一步完善,提高征地補償標准,確保城市拆遷居民和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建立健全。
㈤ 世界最早原油期貨成立多少年了
NYMEX於1983年推出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
IPE於1988年6月23日推出國際三種基準原油之一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
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期貨的產生。石油期貨誕生以後,其交易量一直呈現快速增長之勢,已經超過金屬期貨,是國際期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紐約商業交易所 [5]
1. 1978年11月上市取暖油期貨合約
2. 1982年上市含鉛汽油期貨合約,1986年被無鉛汽油期貨合約取代
3. 1986年上市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期貨合約
4. 1990年上市天然氣期貨合約
㈥ 誰有近十年歷史原油期貨價格表<年>.就要價格表.不用軟體看的.謝謝了.
你下個MT4,就可以看了,專門的這種表估計找不到。除非我用MT4這個軟體導給你。
㈦ 2000年幾月幾號國際原油期貨暴漲
那得看國際盤,也就是外盤的K線歷史記錄十字游標一瞄月線花根豎線,然後去日線里尋找。這都幾幾年了?你用意識什麼?如果你用當時的消息面去分析歷史規律那沒有太大意義。行情走勢是消息與技術面結合的。
沒有意義的問題。沒人回答我來理你一下。再見。
㈧ 原油期貨的故事害了多少人
那是因為之前的原油投資大多是騙局,但是,2018年3月26號國內正規的原油期貨會上市了, 大家以後就有真正合法正規投資原油的渠道了
㈨ 紐約原油期貨是那一年月日開始設立和交易的
上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帶來巨大沖擊,石油等能源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貨的產生。
1、1978年11月上市取暖油期貨合約
2、1982年上市含鉛汽油期貨合約,1986年被無鉛汽油期貨合約取代;
3、1986年上市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期貨合約
4、1990年上市天然氣期貨合約
NYMEX,IPE是最具影響力的能源產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