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權期貨 » 中信泰富澳元期貨合約危機

中信泰富澳元期貨合約危機

發布時間: 2021-07-07 16:52:41

❶ 高手進!中信泰富會用多餘的澳幣再進行投資嗎

我有一個好建議,去抄澳大利亞股市的底!呵呵。。。拿著那麼多澳元,0.87的匯率買入,現在再去兌換成美元,肯定是虧本的買賣。

❷ 經融危機對世界和中國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的形成和發展趨勢。
美國的金融危機,這個話題幾乎家喻戶曉。但是,如何去認識這一演變過程,防患於其然,這雖然不是你我考慮的問題,而是中國管理層,央行研究的大事,也是全球各國政府反思的大事。但其中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這有利於正確認識個人和單位今後的投資方向。
美國次級債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別設立於1938年和1970年,屬於由私人投資者控股但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機構。兩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從抵押貸款公司、銀行和其他放貸機構購買住房抵押貸款,並將部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後打包出售給其他投資者)其對象就是信用等級較差的美國公民,由於美國過渡消費習慣,這種只需付息就能住房的美國人群在房產形勢好的情況下很受青睞,規模相當大,而且次級債公司的債券和股票向全球開放,可以說是很多國家都多少有點。但是07年起,美國房市開始出問題了,次級債也隨之大幅縮水並逐漸演變成所謂的金融危機。 美國幾大投資銀行提供大量融資政府背景的房利美,房地美因此造成巨大壞帳。而次級債公司及幾大投行的股票應聲下跌,這樣一連串的問題馬上影響到全球。與此同時,國際投機資金又興風作浪先是惡炒有色,後又惡炒石油期貨(08年7月曾接近150美元/桶)等資源類期貨,最終又大肆做空(08年12月初不到35美元/桶),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也就一發不可收拾。
金融危機的根本性的標志是創立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銀行在08年9月宣布破產,全球金融股集體跳水,世界一片驚慌。我們看到俄羅斯股票單日跌幅19%而表示擔憂時,沒幾天冰島股指單日跌幅高達75%,創造了世界歷史記錄,國家信譽也受到嚴重的打擊。回顧這一切的同時,我們中國也出現了中國平安投資歐洲富通集團238億人民幣造成巨虧,風趣的網民稱6000萬年薪的馬明哲投資水平比一般股民還要臭,當時投資損失高達95%;中信集團設在香港的中信泰富受澳元大幅貶值而在澳洲鐵礦石外匯合約上造成155億港幣巨大虧損(最近報導實虧99億港幣),國內的中國遠洋(浮虧53.8億),中國鋁業(140億美元對外股權投資力拓英國損失80%)、江西銅業等等一批上司公司在期貨市場和外匯市場上翻船,美國雷曼兄弟銀行破產後,當時我國上市銀行披露的信息有:建行19140萬美元、工行15180萬美元、中行7562萬美元、交通銀行7002萬美元、招行7000萬美元…持有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債券,我看形成的虧損將是很大的。另外,中國政府在美國的6200多億美元的國債似乎也成為美國人要挾中國政府的「銀質」,因此金融危機下,我國也不會獨善其身,直接損失會相當大,簡接影響還難以預測。
如今各國紛紛出台了以降息、減稅、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等救市政策,似乎金融風波暫告段落。其實我認為本次金融危機其實還未結束,前階段的國際匯率又開始燥動了,各國政府在這個復雜的政治、經濟利益中會運用貨幣杠桿來達到自身利益,一場沒有硝煙的貨幣大戰必定會爆發,我看這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金融貨幣政策研究較深的朋友來說,又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目前我國政府通過大幅降息倒逼20多萬億元城鄉居民銀行存款余額進入消費和投資領域來緩解危機,其實危機的深化與否,看保障。如果居民沒有後顧之憂,沒有活下去的擔憂,沒有結婚的擔憂,沒有生孩子的擔憂,沒有教育的擔憂,沒有養老的擔憂,那麼,消費就不會萎縮得很厲害。相反,如果生老病死、教育和養育都要擔心,居民的消費水平一定是低下的,消費的萎縮就會更加嚴重。如果靠政府投資和消費來刺激,也只有短線之功,卻能引發更多社會矛盾。所以,發達國家面臨危機,首先一定要解決的就是保障問題。這也是二戰前的危機中發達國家國內相對穩定的原因。相反,那些缺乏保障的國家,卻更容易亂,經濟更容易有危機感。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❸ 中信泰富受損的外匯合約,具體內容是什麼

按照已經披露的信息,中信泰富投資的杠桿式外匯合約主要有4種,分別為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下稱「澳元合約」)、每日累計澳元遠期合約(每日結算,下稱「每日澳元合約」)、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下稱「雙幣合約」)、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下稱「人民幣合約」)。

「中信泰富目前正在澳大利亞建一個鐵礦石項目,為了支付從澳大利亞和歐洲購買的設備和原材料,我們需要澳元和歐元。而為了鎖定美元開支的成本,我們集團簽訂了一些外匯合約。但是,這些外匯合約的簽訂,沒有經過合理的授權,而且這些合約中潛在的最大風險,沒有被正確的估計到。」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在一份個人聲明中說。

簡單而言,中信泰富簽訂外匯合約,是為了減低其西澳洲鐵礦項目和其它投資項目面對的貨幣風險。但這些外匯合約的收益與風險完全不匹配。

❹ 2009年中信泰富事件為什麼虧損

2009年4月8日,67歲的榮智健宣布辭去中信泰富董事長一職,標志著中信泰富「榮智健時代」的終結,接任者是53歲的母公司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常振明
榮智健辭職後,甚至於有外電猜測,此事可能令榮智健面臨10年的牢獄之災。此外,傳出被視為榮氏產業主要繼承人的榮智健的長子榮明傑(目前擔任公司董事)可能辭職的消息
作為企業家群體中最特殊的一位,紅色資本家榮智健及其所代表的榮氏家族的命運,成為大眾最關注的問題(關注度遠遠高於中信泰富公司的命運)。現在下結論說榮智健將退出商業舞台,顯然為時過早;說榮智健的辭職意味著「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再次被驗證,榮氏家族將從此走向沒落更是無稽之談;唯一可以確認的是,作為紅色資本家的榮智健已經成為歷史。而這,也許正是榮智健在辭職信上簽名時最為傷感的地方
致命的「止賺不止蝕」合約
2006年3月,中信泰富動用4.15億美元收購了澳大利亞兩個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資源開采權的公司的全部股權。這個項目使得中信泰富對澳元有著巨大的需求,到2010年,資本開支中澳元需求為16億,外加每年的營運開支約10億澳元,項目為期25年。
為了防範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 (前幾年澳元兌美元一直在大幅升值),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中信泰富與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簽訂了數十份外匯合約,其中澳元合約占最大比重,中信泰富實際上最終持有90億澳元,炒匯金額比實際礦業投資額高出4倍多。
每份澳元合約都有最高利潤上限,當澳元兌美元匯率高於0.87時,中信泰富可以賺取差價,合約自動中止。但如果該匯率低於0.87,卻不能自動中止協議,中信泰富必須不斷以兩倍或多倍接貨。這一合約的特點是「止賺不止蝕」,澳元繼續升值,中信泰富最多可賺5350萬美元;如果澳元大幅貶值,則虧損是個無底洞。中信泰富把寶完全壓在了多頭上,做多澳元
金融海嘯的爆發,讓澳元急遽貶值。2008年10月20日發布巨虧公告日,澳元兌美元僅為0.7,依據相關匯率計算,公告日預計的總虧損為155億港元,如果不是主要控股股東中信集團提供15億美元的備用信貸,中信泰富將陷入破產境地。最終在2008年12月,中信泰富以虧損91億港元的代價結束了這場詭異的投機。
至於中信泰富為何要賭徒式地簽署這樣明顯不公平的協議做多澳元,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謎。吊詭的是,中信泰富早於2008年9月7日,已獲悉該公司巨額虧損,但直到一個半月後,公司市值損失過半才作公布。而就在這段時間,資本市場上中信泰富的沽空規模忽然急劇上漲,甚至是出事前的十幾倍。巨虧事件公布後,股價最低跌至3.66元,沽空者獲利眾多,而中小股民損失慘重。
事後榮智健稱,對於這項投資他事先並不知情,是財務部門繞過他所做的決定,而財務部門的兩位負責人(前財務董事張立憲及財務總監周志賢辭職)也最早被「問責」。不過,榮智健的女兒、前財務主管榮明方則只被降職,並沒有離開公司。榮智健還否認張立憲為「替罪羊」之說。
警方介入調查 榮智健遜位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證監會開始正式介入調查。香港證券交易所22日也表示,會跟進有關投訴。
為了應對困局,中信泰富在2008年10月21日深夜緊急宣布擬出售子公司大昌行的全部或部分股權,以獲取部分資金。在自救的同時,榮智健沒有忘記向母公司中信集團求救。關鍵時刻,中信集團再次伸手,決定向中信泰富注資15億美元用於重組外匯合同的部分債務義務。中信泰富也隨即終止出售大昌行。
在中信泰富積極解困的同時,證監部門對中信泰富的調查也在不斷深入。2009年1月2日公布公告稱,17位董事正接受證監部門調查,包括主席榮智健、其長子榮明傑及集團董事總經理范鴻齡,以及七位執行董事和七位非執行董事。不過,被認為是事件中的三位關鍵人物的榮智健愛女、前財務主管榮明方,因事件遭解僱的前財務董事張立憲及前財務總監周志賢,均不在調查名單內。
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業績。年報顯示,2008年,中信泰富稅後股東應占凈虧損為126億港元,其中,外匯合同所導致的變現及市場公允值的稅後虧損為146億港元。如果剔除該項虧損,則去年可以取得稅後溢利19億港元。「這是中信泰富成立19年來第一次虧損。」當滿頭銀發的榮智健道出這個事實時,據說當時整個發布會現場頓時陷入了沉寂。榮智健表示,仍有信心在2009年扭虧為盈,但盈利幅度難以預測。
憑借榮智健「紅頂商人」的背景,加上中信集團的鼎力支持,業界普遍認為,中信泰富「澳元門」事件,到此應該會畫上個句號。然而,4月3日,香港警方對中信大廈進行突擊調查,調查公司是否有董事作出虛假陳述,以及串謀欺詐的違規行為,使得事件陡然升級。4月8日,67歲的榮智健宣布辭去中信泰富董事長一職。

❺ 我自己玩期貨合約虧了十幾萬,我家人打算報警有沒有用

我的交易之路一開始不是故事,確切的說是事故,而且是嚴重的事故。

剛剛開始交易那會處於年輕氣盛的年紀,畢業踏上社會之後一直比較順利;雖然普通的家庭出身但是經過幾年的「努力」(其實是運氣好)做的比較成功,當時比身邊的同齡人都要好,而且好很多。

那時候我經常告訴自己一句話:這世界上的事情,只要肯努力沒有我做不到的。平時朋友聚會餐桌上總是侃侃而談,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是不是我懂的事情都要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且一定要讓別人認可我;現在回想起來我就是一個傻x。

這種自負的心態進入交易的中結果可想而知;我當時有多自負交易結果就有多慘烈。

金融市場不同於做任何其他的工作,做好了收入具有突破性,上升空間很大;做不好虧損的空間也很大;可以這樣說你有多少錢或者你能籌集多少錢都能在市場中虧光。

過去很多年了,還能記起很多當時虧損的情節。

我能夠從交易走出來完全是因為運氣,因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夥伴是超級有耐心的人,復盤尤其是大量復盤是超級枯燥的事情,而且要作統計和記錄;這位朋友是一位很現實的人或者說很有理智的人;他從來奢望神奇的成功概率高,盈利率高的交易系統;用他的話說在交易的世界裡那麼多人都虧損,能夠做到長期穩定盈利就已經很厲害了;長期穩定暴利這種事情都是神話,我們不應該生活在神話里。

他說:就是因為交易系統都很普通,而所有人都幻想完外神奇的交易系統,多數人不甘心使用這些簡單普通的東西才會失敗。

於是我們對於交易系統的回報預期降低,不幻想,腳踏實地的復盤統計完善交易系統;終於得到了不那麼完外卻能夠盈利的一套交易系統。

我們都上過大學智商都相仿;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沒有誰比別人更聰明,更出色,更有悟性;恰恰相反承認自己平庸;接受不完外才是正確的世界觀和交易觀。

在期貨,股市,外匯市場長期穩定的虧損到底要不要堅持?

有條件的堅持。

首先不要做自己一定能夠盈利的假設;不要做自己的交易終將成功的假設;不要做自己將會實現人生理想財富自由的假設。反而要做好自己交易不能成功的假設,這不是自己打退堂鼓;恰恰相反我們都知道金融市場遵循殘酷的二八定律;只有極少數的金字塔頂尖的人才能長期穩定的盈利;多數人都將沉默;因為這個市場沒有給他們發言的機會,他們的發言也不會被人們在意,更不會被記住

❻ 你認為本次金融危機為什麼又被稱為「金融海嘯」

其實就是外匯的暴跌引:
投資者遭澳元「血洗」

外匯市場的風雲突變,令此前對此毫無准備的外匯投資者遭遇「洗劫」的命運。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出現了較大的損失。

機構:中信泰富與「雙鐵」巨虧

此前,全球經濟發展順風順水,大宗商品、房市、股市均出現大幅單邊上漲,同時,因美元持續疲軟,此前並不熟諳外匯市場的眾多國內企業因保值增值需要,也購買了大宗商品期貨、外匯投資及衍生品交易。但7月中旬突如其來的外匯逆轉,讓眾多參與其中的投資者遭遇噩夢。

10月20日,中信泰富發布公告稱,公司為某鐵礦石項目簽訂的澳元外匯合約已實際虧損8.07億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澳元外匯合約還將繼續虧損147億港元。換言之,中信泰富將為澳元外匯合約背上155億港元的巨額損失,險些輸掉一半家產。這也是因炒匯巨虧的諸多案例中,最為人所知的案例。

短短3天之後,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也爆出「澳元門」,相關數據顯示,由於澳元大跌,中國「雙鐵」將分別承擔23.51億元與3.2億元的匯兌損失。

「一場金融海嘯,讓一些小概率、大風險事件全部成為現實,這太可怕了。」一業內分析師如此評價道。事實上,由於下半年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大漲,所有海外上市公司的資本金以及海外業務,在摺合成人民幣記賬後,都將產生巨大的匯兌損失。

個人:到期虧損20%

外匯市場的風雲突變也威脅著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在眾多的外匯理財產品中,最令人大跌眼鏡的,莫過於今年初銀行集中發行的澳元理財產品。

「今年,我算是真正坐了一趟過山車」,一位購買了某知名外資行澳元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向記者抱怨道,「上半年,澳元理財產品年收益9%,收益率高居榜首,沖著高收益,我購買了5萬澳元的理財產品,沒想到啊,不到3個月,澳元匯率暴跌30%,比股票跌得還凶。」

那些將人民幣兌換成外幣的投資者,對匯率風險更是有著切膚之痛。「理財經理當初對我表示,『(這款理財產品)就是定期存款,您今年存入10萬,明年就能拿到11萬。銀行保證您一定可以拿到10%收益。』」一位購買了澳元理財產品投資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為此,我花了130萬人民幣,兌換了20萬澳元購買澳元定期存款。即便一年後產品到期,我能順利拿到2萬澳元的凈收益,但澳元已經暴跌30%,兌換成人民幣,仍凈虧損20%。」

外匯網站找到的,

❼ 中信泰富為什麼會巨虧155億,從中信泰富案例中如何看待金融衍生工具在企業經營中的作用

這個事情我大概是知道的,中信泰富當時在澳洲買了兩座礦就存在有遠期支付問題,而在遠期支付過程中存在一定匯兌風險,公司為了規避風險買入了累計杠桿期權KODA,但是這個期權本身是有投機性質的,而公司在操作上也非我們常規做對沖時用的套期保值操作,量價不對,標的也錯了。這樣以來澳洲央行的降息導致澳元在08年到10年大幅貶值,導致了巨虧!正常的操作是,比如兩年後支付30億澳元,為了對沖澳元升值的風險,應該鎖定30億澳元的賣出權證。
作用:
金融衍生交易又是一把雙刃劍,運作不當也會帶來更大的風險。首當其沖的就是市場風險,即價格走勢背離預期而導致的損失。衍生交易本質上是「零和游戲」,是交易雙方對市場價格未來走向的一種對賭,總存在「賭」錯而遭受損失的一方,在中信泰富外匯遠期合約下,澳元匯率的變化與中信泰富的預期不一致,未能持續未來上漲而是急劇下跌,由此產生的上百億港元損失就屬於市場風險。然而,該損失數額如此之大,這就與企業作為金融衍生產品終端用戶的地位不相符合了。中信泰富並非金融機構,管理層不能拿股東的錢去胡亂冒險。當金融衍生交易出現重大損失時可能存在一個追究責任的問題,分水嶺就在於公司參與衍生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還是投機。

❽ 有誰能說說中信泰富巨虧的經過,原因和影響

中信泰富 利用國家對榮智健家族的支持大力在國內進行發展,最後他們開始涉足國外的期貨,你應該知道期貨的杠桿比例是很大的,那樣的話一旦大資金操作失誤會導致無限虧損。最終導致榮智健家族不停的虧損,並且還不停的虧損,最後就是個大窟窿。

❾ 中信泰富的澳元對賭合約是怎麼一回事

這兩項合約賭的是澳元兌美元匯率高於0.87,則公司可以較低價格購買澳元,但當澳元兌美元低於0.87水平的時候,公司需以2倍金額接收澳元。

中信泰富的外匯合約十分復雜,涉及美元、歐元、澳元和人民幣4種貨幣,有關合約加起來可能獲得的最高收益,只有約4.3億港元,但是需要接貨的外幣數量,卻超過500億港元。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