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期權新產品
① 有沒有簡單一點的方法理解期貨期權啊
什麼是期貨?
期貨的英文為Futures,是由「未來」一詞演化而來,其含義是:交易雙方不必在買賣發生的初期就交收實貨,而是共同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時候交收實貨,因此中國人就稱其為「期貨」。最初的期貨交易是從現貨遠期交易發展而來,最初的現貨遠期交易是雙方口頭承諾在某一時間交收一定數量的商品,後來隨著交易范圍的擴大,口頭承諾逐漸被買賣契約代替。這種契約行為日益復雜化,需要有中間人擔保,以便監督買賣雙方按期交貨和付款,於是便出現了1570年倫敦開設的世界第一家商品遠期合同交易所———皇家交易所。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1985年芝加哥穀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准化協議,取代原先沿用的遠期合同。使用這種標准化合約,允許合約轉手買賣,並逐步完善了保證金制度,於是一種專門買賣標准化合約的期貨市場形成了,期貨成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期貨的特點是以小博大、買空賣空、雙向賺錢,風險很大,因此我國對期貨交易的開放十分慎重。期貨的炒作方式與股市十分相似,但又有十分明顯的區別。一、以小搏大 股票是全額交易,即有多少錢只能買多少股票,而期貨是保證金制,即只需繳納成交額的5%至10%,就可進行100%的交易。比如投資者有一萬元,買10元一股的股票能買1000股,而投資期貨就可以成交10萬元的商品期貨合約,這就是以小搏大。二、雙向交易 股票是單向交易,只能先買股票,才能賣出;而期貨即可以先買進也可以先賣出,這就是雙向交易。三、時間制約 股票交易無時間限制,如果被套可以長期平倉,而期貨必須到期交割,否則交易所將強行平倉或以實物交割。四、盈虧實際 股票投資回報有兩部分,其一是市場差價,其二是分紅派息,而期貨投資的盈虧在市場交易中就是實際盈虧。五、風險巨大 期貨由於實行保證金制、追加保證金制和到期強行平倉的限制,從而使其更具有高報酬、高風險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講,期貨可以使你一夜暴富,也可能使你頃刻間一貧如洗,投資者要慎重投資。貨幣基金———金融投資新產品近期,南方現金增利基金在綿陽開始發行,什麼是貨幣基金呢?不少市民仍是一頭霧水。貨幣市場投資基金是被稱為「可以替代儲蓄」的理財產品,到目前為止,市場上共發行了10隻貨幣市場基金,其稅後年收益率穩定在2.34%至3.5%之間,遠高於一年銀行定期存款1.98%的收益,同時,在收益性、流動性、風險度、起購點等方面比人民幣理財更具優勢,因而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被譽為「准儲蓄」。貨幣市場基金是開放式基金的一種,是僅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的基金,包括:現金、一年以內(含一年)的銀行定期存款 、大額存單、剩餘期限在三百九十七天(含三百九十七天)的債券、期限在一年內(含一年)的債券回購、期限在一年以內(含一年)的中央銀行票據、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其他具有良好流動性的貨幣市場工具。因此它幾乎等同於國家信用,基本上穩賺不賠,而且沒有利息稅。另外,貨幣市場基金還有五大優點:一、起購點低,1000元就可進行申購。二、無交易費用。認購、贖回交易費用全免。三、高流動性。隨時可以申購、贖回,一般可在贖回的第二天拿到錢。四、天天分紅,復利收益。投資收益每日分配,每個月15號現金收益自動轉為基金份額,實際是復利收益。五、信息透明。每日公告收益狀況,直觀及時。同時其收益隨央行利息上調而升高。所以,具備了「本金無憂 、活期便利、定期收益」特點的貨幣基金非常適合追求低風險、高流動性、穩定收益的單位和個人。投資者可持本人有效證件(身份證、 軍官證、護照)到具有代銷資格的銀行或證券公司進行申購、 贖回業務。
期權的概念
期權是一種能在未來特定時間以特定價格買進或賣出一定數量的特定資產的權利。
期權交易是一種權利的交易。在期貨期權交易中,期權買方在支付了一筆費用(權利金)之後,獲得了期權合約賦予的、在合約規定時間,按事先確定的價格(執行價格)向期權賣方買進或賣出一定數量期貨合約的權利。期權賣方在收取期權買方所支付的權利金之後,在合約規定時間,只要期權買方要求行使其權利,期權賣方必須無條件地履行期權合約規定的義務。在期貨交易中,買賣雙方擁有有對等的權利和義務。與此不同,期權交易中的買賣雙方權利和義務不對等。買方支付權利金後,有執行和不執行的權利而非義務;賣方收到權利金,無論市場情況如何不利,一旦買方提出執行,則負有履行期權合約規定之義務而無權利。
期權也是一種合同。合同中的條款是已經規范化了的。以小麥期貨期權為例,對期權買方來說,一手小麥期貨的買權通常代表著未來買進一手小麥期貨合約的權利。一手小麥期貨的賣權通常代表著未來賣出一手小麥期貨合約的權利;買權的賣方負有依據期權合約的條款在將來某一時間以執行價格向期權買方賣出一定數量小麥期貨合約的義務。而賣權的賣方負有依據期權合約的條款在將來某一時間以執行價格向期權買方買進一定數量小麥期貨合約的義務。
期權的價格叫作權利金。權利金是指期權買方為獲得期權合約所賦予的權利而向期權賣方支付的費用。對期權買方來說,不論未來小麥期貨的價格變動到什麼位置,其可能面臨的最大損失只不過是權利金而已。期權的這一特色使交易者獲得了控制投資風險的能力。而期權賣方則從買方那裡收取期權權利金,作為承擔市場風險的回報。
② 約翰赫爾 john hull的期貨期權及其他衍生產品
新版本內容作了簡化,減少了數學深度,比如第十二章隨機過程被去掉了,主要是普及基礎知識。如果想深入的了解模型的推導等,還是看原來版本好。
③ 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第8版)的序言
推薦序一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為創造財富展現了大量的智慧。金融創新的發展為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了大量的衍生工具。目前的種類十分豐富,讓人「眼花繚亂」。衍生工具的發展大大拓寬了市場的空間和時間。從理論和技術上看,通過衍生工具可以將本地熟悉的產品與全球任何一個市場的產品進行連接,如果願意付出足夠的成本,可以使產品的交易延長數年或數十年。
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突破了傳統商業銀行用8%的資本最多可以放大12倍的界限,放大了資金杠桿的倍數,可以將資金放大到幾十倍以上,使交易更加靈活、便捷,更大程度上滿足投資者和投機者的不同需要。然而,過高的杠桿倍數也加大了市場的風險,成為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和全球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
我國金融市場對採用衍生金融工具一直持謹慎的態度。近年來以人民幣利率互換為代表的人民幣衍生產品呈快速發展態勢,不斷滿足企業和個人鎖定利率和匯率風險的需要,為豐富我國金融市場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衍生工具具有產品設計復雜性和交易缺乏透明度的特點。產品的設計往往需要復雜的數學模型計算,交易往往是一對一的相對交易,缺乏流動性。因此,學習和認知衍生產品是正確使用的重要前提。
《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8版)》是約翰·赫爾教授的重要代表作,共有35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金融衍生產品的理論和實際運用,深入淺出、內容豐富,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教科書和參考書。王勇博士和索吾林教授在國外銀行和高等學府多年從事衍生產品風險管理和教學工作,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有較深的造詣。王勇博士著有多部關於風險管理和衍生工具方面的著作,並多次為國內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進行授課;索吾林教授也著有多篇關於衍生產品的文章。由王勇博士和索吾林教授翻譯《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8版)》可以准確地把握好原著的專業性。《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8版)》中文版的發行無疑將為國內金融從業人員和理論研究人員提供一部優秀的教材,幫助金融從業人員加深對衍生產品的認識,從而推動我國金融衍生市場的發展。
中國光大銀行行長 郭 友
推薦序二
2007年以來的美國次級債風暴,特別是2008年9月中旬美國雷曼公司申請破產引發的美國以至全球金融危機為全球上了一堂難得的金融衍生產品知識的普及課,該課程目前仍在繼續。即使在金融非常發達的北美和西歐,金融衍生產品,特別是銀行間的各類金融衍生產品,都僅僅是少數專業人士才能夠明白的專門知識。對於次級債風暴和金融危機中涉及的房產按揭抵押證券、債務抵押債券、信用違約互換等銀行間或者場外交易的衍生產品在西方發達國家也只是少數金融專才才能完全搞明白的產品。對於金融創新剛剛起步的我國,這些產品對絕大多數投資者,甚至眾多金融從業人士都還是相對陌生的詞語。
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使得國內外不少人士認為本次金融危機主要是美國金融創新過度以及衍生產品闖的禍。但是對金融衍生產品稍有研究的人士一定會認為,次級債和金融風暴涉及的各類金融衍生產品皆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就有了,那麼為什麼十幾年前和幾十年沒有發生的金融危機在2007年卻發生了呢?如果我們對一年多來的風暴到危機稍做研究,就會發現,引發本次風暴和危機的根源並不是這些產品,而是這些產品賴以存在的基礎市場——「地基」發生了問題。如果地基沒打好,上面蓋的房子或樓房輕則發生傾斜,重則發生塌陷。美國本次從次級債到危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房產按揭貸款審慎原則沒有堅持,同時相應的審慎監管也沒有到位。所以,衍生產品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地基」,問題在監管,問題在杠桿使用程度過高,而並不是產品本身。
孔夫子2 000多年前就說過「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這里的「道」就是2 000多年來紮根於我國文化深層的「中庸之道」。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講,事物的發展總有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是過分了,成為過錯;與此同時,不到這個度就是沒有達到最佳狀態,也是過錯。從一年多的美國次級債風波到金融危機可以看出,美國金融業杠桿的應用過度了;但近年來我國雖然在金融創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市場和產品的發展明顯不足,才剛剛起步,離最佳狀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在金融危機持續和蔓延的今天,我們不僅不能因噎廢食,減緩金融創新的步伐,而且還要繼續努力推動。
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在西方經歷了數十年的歷史,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我們應該充分學習和借鑒國外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市場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逐步、穩健地建立我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格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約翰·赫爾教授的《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為我們學習金融衍生產品提供了很好的教材。約翰·赫爾教授是國際衍生產品領域著名專家,他的衍生產品和風險管理著作數十年在國際上是大多數大學本科、研究生、MBA等方面主要的教材。《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8版)》經過數次更新,目前包括遠期、期貨、利率互換、外匯互換、信用互換、普通期權、奇異期權、互換期權等國際場內外市場上常用的衍生產品;除了這些產品外,《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8版)》對資產證券化產品、抵押債券產品等也有詳細的介紹和分析。《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8版)》不僅有淺顯易懂的實際例子,也有具體的數學模型和定價公式,不僅對於簡單的股票、商品、外匯類產品有系統介紹,而且對各類主要利率類和信用類衍生產品也有相當的介紹和分析,對我們了解、熟悉和分析這些產品有相當的參考作用。不僅對產品設計和定價有系統深入的描述,而且對十幾年來國際市場上的利率模型和信用模型也有詳細的介紹和評論,很有參考意義。
除了對產品和定價有系統的介紹和分析外,作者還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對金融風險對沖和管理的概念、計量、方法、模型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介紹和分析,特別是對國際市場上20年來的主要重大風險事件,比如美國奧蘭治縣、英國巴林銀行、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等,給予了系統的介紹和分析,對於我國金融業風險管控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總之,《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8版)》可以看成是國際金融衍生產品和風險管理方面的大全書,對相關監管者、市場參與者、廣大投資者、學校教授、學生都很有價值。
《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8版)》譯者王勇博士和索吾林教授在衍生產品和風險管理領域有著多年的實戰和教學經驗。王勇博士是加拿大資深的風險管理專家,還是美國注冊金融分析師(CFA)和注冊風險管理師(FRM)。王勇博士既有扎實的數學等學術背景,又有多年金融業從業經驗,對十幾年來國際市場上的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和相應的風險管理有著直接的操作與管理經驗。索吾林教授曾師從於約翰·赫爾教授,持有數學和金融專業兩個博士頭銜,對赫爾教授的作品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並在衍生產品領域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翻譯約翰·赫爾教授的《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雖然沒有仔細詢問翻譯工作的詳細過程,但是我可以想像翻譯原書800多頁的巨著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和耐心。相信《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8版)》對逐步建立我國多層次金融市場,促進金融創新,加強金融風險管控,提升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力等方面皆有相當大的借鑒作用。王勇博士約我為《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8版)》中文版作序,在感到高興的同時,覺得義不容辭。希望我們各界能夠認真學習借鑒國外金融業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市場現狀,努力推動我國金融創新,為提升我國金融競爭力、建立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
上海銀監局副局長 張光平博士
④ 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 第8版 和第6版哪個好
兩本書都看了,表示第八版的例子和數據比較新,有2011年數據,而且有些部分也有更新,書後的例題和第六版大多相同。。。有的只是換了年份。如果可以,還是買新版吧。。。尤其是大學校園附近有書店可能比較便宜。
⑤ 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 有哪些重要知識點
《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這本書進入中國,最早是在1999年由華夏出版社翻譯出版的原書第3版。這個版本的翻譯、排版甚至印刷都是很差的,但就是這樣一個很爛的版本,2004年也已經是第三次印刷,可見赫爾教授在衍生品領域的號召力。 出於迎接股指期貨推出的市場考慮,去年有兩個出版社重新翻譯出版了這本書的最新版本,分別是機械工業出版社和人民郵電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翻譯的是原書第7版,而人民郵電出版社的則是原書第6版。 這本書的第7版,核心的內容和以前版本相比並不存在重大的改變,但整體的章節體系和講述方式對讀者更加友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各章節之間互有聯系又存在一定的獨立性,使得讀者可以根據需要閱讀自己還未掌握的內容,而對自己已經熟知或者類似怎樣設計衍生品這樣的投資者不需要掌握的內容,則可以略過不看,節約自己寶貴的時間。另外,很多案例已經更新為有關於國際金融危機的案例,引導讀者主動將理論和現實聯系起來,獲得更好的記憶和學習效果。 機械工業出版社的最新譯本,翻譯排版較1999年華夏出版社的譯本有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不足。這種不足主要源自譯者對金融市場的認知不足,例如不少術語使用的是港台譯法,還有一些內容則是因為譯者缺乏相關常識。詳細的你可以去會匯通網上去看看。
⑥ 標准期權和短期新作期權有何不同
大豆,豆油和豆粕的期權市場中,又有標准期權和短期新作期權之分。
關於標准期權的特點,這里不需要解釋了,但是關於「 短期新作期權」 需要花一點時間解釋一下。
「短期新作期權」 這一期權產品,是專門為農產品的特殊播種、生長和收獲周期而設計的,稱之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農產品短期新作期權(Short-Dated New Crop Grain Options)
這里的 "短期' 是相對兩、三年的長期期權而言,這一產品的匯是 "新作"。由於 "新收獲的農作物" 是一年一次,所以每一個 " 新作 " 產品交易不超過一年。
那麼,這一短期新作期權到底和標准期權有什麼不同?
對於標准期權來說,每一個月的期權的結算產品,又稱為標的產品,是當月的期貨。標准期權一年中有多個標的產品 (Underlying) 。比如說,大豆的標准期權 (交易代碼:OZS) 標的產品有 1月、3月、5月、7月、8月、9月和11月的大豆期貨。
而大豆短期新作期權(交易代碼:OSD) 一年只有一個結算產品 (標的產品),就是十一月的大豆期貨(下圖)。也就是說,投資者可以買賣一到九月份的任何一個月的新作期權,但是交接產品只有一個:就是十一月的大豆期貨。買方最終收到的是當年收獲的新大豆而不是庫存的大豆。
那麼與標准期權相比,新作期權的優越性在哪裡?
1.以大豆作為例子,新作期權 (標的產品是11月期貨)的保險費,比11月的標准期權保險費便宜的多。
2.由於保險費相對便宜,所以這是成本效益相當高的新作期貨持倉方式。
3.有效地利用新作期權,可以抓住對於新作市場有重大影響的交易時機,比如說七、八、九月份的美國農業部 "世界農業供求預測" (WASDE) 報告之前,對庫存和期貨頭寸進行低成本的有效風險管理和更精確的低成本套期保值。
4.大大的降低大豆期貨日歷價差風險。由於大豆短期新作期權的交接物是大豆11月期貨,所以在年初美國大豆播種季節,交易新作期權,直接接收11月大豆期貨,就避免了大豆期貨日歷價差風險。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農產品,比如玉米、小麥、紅小麥、豆油、豆粕都有短期新作期權,只不過根據生長和收獲周期不同,結算產品(標定產品)的月份不一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