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禁煤對期貨影響
A. 國內天氣惡劣對哪些期貨商品造成影響
影響應該是普遍的,但也是暫時的。一般來說,對農產品期貨的影響較大,如 白糖、黃大豆等等。
B. 唐山鋼廠環境停產對期貨煤的影響
利空,理論上 鋼廠停產,會停止購買焦炭,焦炭需求下滑,焦化廠減少焦煤的購買量。但是有時是預期在起作用
C. 焦煤焦炭期貨價格對煤炭股票有什麼影響
焦煤、焦炭價格對相關股票是有一定影響的,成本影響公司的利潤。
D. 非農數據對期貨銅有影響嗎
我們常常說的非農,其實指的是「就業形勢」這個重量級經濟指標其市場敏感度是非常非常的之高非農就業人數,它能反映出製造行業和服務行業的發展及其增長數字減少便代表企業減低生產,經濟步入蕭條當社會經濟較快時,消費自然隨之而增加,消費性以及服務性行業的職位也就增多當非農業就業數字大幅增加時,表明了一個健康的經濟狀況理論上對匯率應當有利,並可能預示著更高的利率而潛在的高利率促使外匯市場更多地推動該國貨幣價值,反之亦然。因此,該數據是觀察社會經濟和金融發展程度和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非農業就業人數為就業報告中的一個項目,該項目主要統計從事農業生產以外的職位變化情形美國的非農就業數據是外匯市場每月重點關注的經濟數據之一該數據的出籠有可能成為確定匯市方向的一個轉折,也有可能帶給匯市激烈的波動愈引發市場對匯方向的模糊還有因為它是美國財經日歷上最為市場關注的經濟數據之一它將全面反映美國的就業機會的創造、流失、工資以及工時其調查的對象是家庭,而非農就業報告調查對象是商業機構其包涵的重要數據有:非農就業人數凈變動,失業率,製造業就業人數,平均時薪非農就業報告反映的是剔除農業部門就業人數的每月就業變化非農就業人數是最受市場關注的就業指標其被認為是美國最全面最權威的就業數據了鑒於勞動力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這使得非農數據相當重要非農就業人數上升,說明就業增長以及潛在的通脹壓力,美聯儲通常會以升息進行壓制;反之,非農就業持續下降表明經濟放緩,令減息可能增加
E. 山西哪8市已正式劃定了禁煤區
據報道,截至目前在山西省,目前已有太原、陽泉、長治、晉城、臨汾等8個地級市劃定了禁煤區,其餘3個地市也按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要求基本實現清潔能源和潔凈煤替代。
2017年的後10個月,臨汾對428家工業企業進行了深度治理,目前已完成259家,對未完成的169家採取了停產治理措施,分析人士表示,在地級市實行長期限行,在全國都是極為少見的,山西的做法值得借鑒和學習!
F. 太原市區范圍內什麼時候開始禁煤
採暖期燃煤污染是直接影響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主要問題。近期,國家環保部與河北省、山西省等六省市聯合下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方案》明確了「2+26」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范圍,我市被列入其中。同時,《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2017年行動計劃》對我市提出建設「禁煤區」的明確要求。
10月1日起,本市市區范圍內(太鋼、大唐太原第二熱電廠、西山白家莊矸石熱電廠及保留的燃煤熱源廠除外)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銷售、運輸、燃用煤炭。市區范圍包括:六城區、綜改示範區(太原市區范圍)、不銹鋼園區。
G. 通脹對期貨的影響有多大
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最初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H. 如果發生戰爭,會對農產品期貨造成什麼影響
你好,如果發生戰爭,主要是對貴金屬和原油的影響,農產品期貨影響並不大。
I. 鋼鐵煤炭去產能,對期貨有什麼影響
從基本面上來看,去產能就是減產,供應減少,在需求與進出口不變的情況下,是利多。
J. 全國禁煤措施還會更嚴格嗎
由於一些區域尚不具備集中供熱、「煤改氣」的條件,禁煤後,部分居民面臨取暖難題,有挨凍之虞;二是,這邊「禁止燃煤進入社區」,那邊居民只能被迫採取「土辦法」,如「舊傢具、門板、木頭、紙片等,只要能燒的東西,居民們都撿回來」,「只要不是煤他們就不管」,這顯然也讓「煤改氣」陷入了形式主義之中。
如果「禁煤」,只是為了實現不讓居民燒煤,既不顧民生取暖問題,也不顧是否起到了改善大氣污染的效果,這樣的行動除了折騰群眾、做做樣子應付考核,讓人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實際好處。這恐怕就不只是「煤改氣」工作推行是否順利的問題,而更是理念問題、作風問題。
冬天取暖季,燃煤量大,大氣污染更嚴重,確實需要重點加強防控和應對。然而,「煤改氣」的工作,從設備安裝到具體的取暖補助政策的制定,應該功夫在平時,不能等到冬季再來「臨時抱佛腳」。比如,迎澤區康樂片區屬於待拆除改造區域,既然明確尚不具備集中供熱、「煤改氣」的條件,那為何仍要「一刀切」強制進行禁煤?禁煤後又拿不出清潔取暖的替代方案,而是默認「只要不燒煤就行」,這樣的「改革」除了折騰民眾,意義到底在哪?這個問題不想清楚,無謂折騰就難停止。
「煤改氣」牽涉面廣、環節多,既有投入問題,也有民眾接受度的問題,還牽涉到各個區域的現實條件,其中必然需要一定的過程,這個未嘗不能理解。但是,正因為現實復雜,有關部門在執行上就更不能不看條件、不顧民生冷暖地「一刀切」。
具體而言,當地執行部門當意識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煤改氣」工作的推進,在非取暖季是否保障了必要的進度?到了取暖季部分民眾仍要面臨「禁煤就無法正常取暖」的難題,首先職能部門要反思自己的工作之失,而不是強硬地要求不具備清潔取暖條件的居民挨凍也要配合執行;另一方面,「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這一常識和要求,不應該每年都被提醒和強調。否則,既浪費上級督察部門、輿論監督的精力與資源,也在一次次挫傷民心,弱化社會對「煤改氣」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