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期貨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
1. 能源效率與功率因素有何關系
能源效率(能效比)與功率因數沒有直接的關系,能源效率是指輸出能量與輸入能量的比值,因為存在轉換損耗,一般設備的輸出能量往往小於輸入能量,所以能效比多小於1,但也有些設備(如空調)因為其工作原理特殊,能效比就比較高,可達3以上。功率因數(cosφ)指的是有功功率與視在功率的比值,因為有功功率不可能大於視在功率,所以,功率因數最高只為1,功率因數取值范圍與COS函數的定義域是一致的。
2. 能源效率的中國情況
中國的能源效率僅為33%。中國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能源消耗總量排在世界第二。而中國人口眾多,能源相對缺乏,人均能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建築能耗已經佔到社會總能耗的40%左右。而能源效率目前僅為33%,比發達國家落後20年,能耗強度大大高於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2倍。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經成為中國政府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中一個緊迫的問題。
舊燃料新能源
舊能源新效率無熱引擎出新路:索羅斯投資(投機)新能源的另解
發動機效率趨向100%的舊燃料新能源
氫能、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新能源的方式,只是能量利用多步驟中前移的一環。而被忽視,潛力巨大的發動機或做功原理、觀念的革新更是未來能源開發的第一大方向!
現在的能量利用效率不高(鄧宇等,1994年),浪費驚人。經典的熱機做功方式,能量做功的有用效率只有25%(1/4),最高也就1/3(33.3%).而100%能量中的75%(3/4)、或66.67%(2/3)都作為無用的熱浪費掉了。另有意外,「班克斯熱機」是利用記憶合金製成的不要燃料,不耗電力的高效發動機。
熱機做功的原理是燃料產熱=微觀粒子的無序運動。這個熱運動,平均說三維空間上每個方向的能量各佔1/3,而熱機做有用功的也就三維方向中的一個方向維度。其他二維方向上的能量只好作為廢熱浪費掉!
幾十年前已經開始冷落的「絕熱發動機」沒有象「古典熱機原理」預測的那樣提升發動機的效率。證明古典熱力學機理模型有了問題!而且是大問題!熱機出口溫度與入口溫度的比不是決定發動機效率的關鍵因素!
「絕熱」顯然已經不是提高熱機效率的好創意。原因何在?源自「新熱力學發動機原理」!Deng's「無熱發動機」。當熱已經產生,無序運動已經出籠,魔獸就控制不住了!引擎的效率被這1/3或1/4極限桎梏住了。陶瓷「絕熱」只是沒有診斷對的「錯方」,用錯葯就是必然。
當舊能源(包括新能源)沒有產熱,新引擎100%做功才會成為可能!也就是舊、新能源微觀做有序的一維的運動,發動機的效率才能回歸100%,浪費的2/3或3/4能源才可引爾能發,不向或少向環境排泄廢熱,污染環境,節約大自然的資源!
充分利用好舊能源,為新能源的完美浮出打好前站,做好基礎!
3. 影響分布式能源系統整體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分布式能源系統,就是接近用戶可以實現能源梯級利用,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能源供應系統。首先是最優質能源,電力供應,主要是中小型燃氣輪機,微型燃氣輪機,還有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燃料電池,儲能系統。有了電源後,就是梯級能量利用設施,包括製冷制熱空調。基本上冷熱電三聯供就是典型分布式能源系統。能量利用效率大大高於傳統能量利用方式。
4. 影響石油期貨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強勢需求
近幾年來,世界經濟比較景氣,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迅猛,尤其是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國家。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不斷深入,以及過度依賴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資源要素的投入產出比很低,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這些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家用電器、轎車等的不斷普及,加大對石油的消耗。因此,為了保持國內經濟和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各國加大了在世界范圍內石油的采購,導致國際石油價格不斷飆升。
地緣政治因素
石油是一種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是國家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其對國家的經濟、軍事、安全等有著重大的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變化往往會受到地緣政治和產油國政局因素的影響。
地緣政治和產油國政局因素對油價的影響主要從兩個方面發揮作用。其一是地緣政治沖突導致原油供給量真實下降;其二是地緣政治沖突導致國際原油市場對未來供給減少的擔憂,但實際供給量沒有減少。從目前地緣政治形勢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地緣政治的焦點地區主要還是在中東地區的伊拉克和伊朗。2006年,伊朗核問題危機引起國際石油市場對伊朗原油供給中斷的擔憂,並導致2006年國際油價不斷上升。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世界上具有很強的石油定價權。該組織為了維護各成員國的利益,對各成員國實施嚴格的生產上限制度,並且每當國際油價下跌的時候,該組織各成員國將施行減產的政策,以達到維護高油價,獲取高額利潤的目的。
美元匯率因素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與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沙特達成一項協議,把美元作為石油的唯一定價貨幣,規定石油在國際市場上必須以美元計價和結算。因此,美國國內通貨膨脹和貨幣價值因素對原油價格波動產生重要影響。近些年來,美元匯率持續走低迫使國際油價上漲。所以,當美國經濟增速減緩,再加上高油價引起的經濟運行成本增長,美國經濟通貨膨脹的壓力較大,因此美元將繼續走低,由此將會進一步推動國際油價的上漲。
國際投機行為
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投機因素往往在油價漲跌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全球流動性過剩,大量資金涌人期貨市場,其結果是國際市場油價在投機因素影響下出現持續上漲。2008年國際市場油價的「過山車」行情,主要是由於投資者為迴避美國次貸危機風險而轉向石油期貨市場需求庇護的結果。美國次貸危機讓美國的四大投資銀行損失慘重,商品期貨市場成為他們的避風港,由此而產生的是國際市場油價的飆升。但是,過高的油價超出了經濟運行的承受能力,直接導致經濟增長減緩,受經濟增長減緩的影響,石油的需求量明顯下降,從而又導致了國家市場油價的下跌。
其他因素
世界經濟整體發展態勢、替代能源開發利用強度以及石油運輸通道安全性等因素也將會對國際油價帶來不容忽視的「沖勁」。例如,當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時期,由於開工不足,使得石油消費量驟減,價格暴跌,進而導致對石油產業投資慾望的降低,生產能力急劇衰退。可是,當經濟步入復甦階段後,之前的石油生產能力往往難以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引起國際油價的急劇增長。此外,一些產油國和石油公司對替代能源開發利用(如利用玉米提煉酒精、核能利用等)普遍持反對態度,因為替代能源的使用與推廣將會對石油產業產生極大的影響,減少對石油的需求,降低石油價格。於是,產油國往往通過減少石油產量來維持高位油價。甚至,一些大型的石油公司憑借自己強大的實力影響相關法規的制定與實施。
5. 如何能對能源的各種影響進行客觀評價
任何能源的使用都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和環境影響。某些影響很明顯,如煤礦工人所面臨的健康危險很容易估測,但核廢料處理現場輻射長期泄漏的風險就難以評判。再者,人類健康遭到的危險如何與環境破壞相比較?即使完全以人類為中心(視人的福利高於任何其他生命),環境的破壞最終也將影響到人的福利。電台的脫口秀明星們不斷鼓噪「我從沒見過比用森林做停車場更好的事」,但如果世界的森林(或更為普通的植被)真的縮減到導致氧氣量下降的水平,這些人就會改弦易聲了吧。
能量的消耗能給人類帶來真真切切的利益,能讓人們烹煮食物、給居住空間取暖、提供照明,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求,並不存在隨意浪費現象。人類的生存要靠這些能量,而且生存是超越一切的天性,如果提供給人類的能量無法滿足這些基本要求,實際上會給環境帶來負面的影響。人們會砍伐森林,無法砍倒的樹會剝樹皮,將本來應該做肥料的糞收集起來燒掉(與吃掉玉米種子一樣),這種行為明顯會妨礙下一年的生存,但如何活過今天則是應該最先解決的問題。
除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外,能源在交通、食物與醫葯、通訊、建築材料甚至娛樂方面都可以提供便利。減少這些方面的工作量可以節約能量,但實用性就會受到影響。利用新技術進行更為高效的能量轉換,或者採取一些補救方法都可能降低環境影響。新技術的研發會發生資金成本,但技術改進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
每一種能源,在其生產和利用的每一步,都會給人類的健康與安全、大氣、生物圈、水及審美方面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政策分析習慣於以成本方式來體現各種影響,這樣可以對各種能源的總體影響進行一些全面的評價。每一種能源在不同領域都會有較大影響,用這種方法,可以把所有的負面影響都劃歸成本一類,正面影響劃歸為收益。直接成本最容易評價,總的說來,目前化石燃料提供最廉價的能源;將風能或太陽能轉換成有益能量形式,轉換設施的直接成本極高,盡管這兩種能源本身不發生成本,但利用這兩種能源所節省的燃料成本與轉換設施的成本要經數年才能達到平衡,或者換一個角度看待該問題:與能量轉換設施(如光電池、STEC或風力透平)的資金成本相比,燃料的成本很低,幾乎可忽略不計。
外部因素價值
不花費任何代價就想取得環保收益不太可能。那麼,減少酸的沉積值多少錢?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或減緩森林的亂砍濫伐又值幾何?不生產放射性廢料或有毒化學廢料又價值多少?政府的政策或稅收導致能源價格上漲,上漲的價格轉嫁給消費者(選民)時,他們要決定支付多少費用,就必須回答上述問題,從以往的消費歷史趨勢看,多數美國人不願意支付額外的能源費用來降低環境影響。
但消費者們也注意到這樣一種實情,即不斷加強的各種規章並沒有導致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以定值美元計)。某些情況下,規章的嚴格性促使效率得以提高,本身就是一種補償;另外,提供了一些新的收益,如提高工人們的資金保證,而這部分資金又加入到大經濟循環中去(如礦工的風險和傷害補償金)。其實,經濟就像全球的環境一樣,是一個具有多種反饋循環的、復雜的動態系統。
除號召全社會義務保護環境、並將能源的各種外部因素盡可能轉換成內部因素外,將各種成本公正地分攤給社會全體成員也相當重要。由於每一種能源外部因素的構成不同,那麼各種能源之間有可能會產生市場不均衡。如果將一種價值分配給降低酸雨(也許通過強制規定各工廠硫排放量的方式,或通過徵收「排硫稅」的方式),此時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不含硫燃料的政策。這樣是否又會刺激人們轉向木質燃料呢?假設出現這種情況,逐漸就會出現這樣一種負面結果:為了用含硫低的燃料代替煤,森林的砍伐會日益嚴重(前面曾有論證,密集型種植燃料木從生態角度看,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森林,而生物燃料直接燃燒的總污染排放也是問題)。出台降低酸雨的政策,目的是為了保護森林和湖泊,結果卻反而破壞了森林。
當然,大部分發達國家中不太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因為還有一些制度限制森林的砍伐。這正是要說明的關鍵,即要保證一項制度(或稅收)達到理想效果,就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限制其他資源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以此來取得平衡。
最後一點,讓消費者(和政策制定者)充分掌握各種能源的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也相當重要。這些信息不僅僅在分配相對價值時非常重要,對於認識那些沒有得到充分證實的能源成本及潛在成本也非常重要。雖然一片新的草坪看起來更為翠綠新鮮,但未必經得起頻繁的使用,預見各種負面影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燃料價格之所以持續走低,是因為許多實際的成本對一些能源生產公司來說還是外部因素,如果各公司將這些外部因素包括在其成本之內,價格一定會上漲。以往的經歷已證明這一點,比如,煤炭公司不改善礦工的安全,也沒有被迫支付礦工死亡及致殘事故的賠償時,這些成本對煤炭公司來說就是外部因素,煤炭公司也就沒有把這些安全及保險賠償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所有的成本都會轉嫁給消費者);未要求進行地面恢復時,地表的破壞成本就是外部因素;各個油公司如果不為漏油事故造成的破壞支付費用,則這部分費用就是外部因素。
隨著各種新政策的出台,要求各公司支付上述各種外部因素的相應成本,外部因素就變為公司的內部因素,進而構成了消費者支付價格的一部分。今天如果經營一家礦業公司而不對礦工們面臨的風險及遭受的實際傷害進行補償,將是不可想像的事。每一套新的制度都試圖將另一種外部因素內部化。當然,工業行業里有許多人會反映說能源行業已受到了太多的管制,許多成本都需要內部化,每種內部化的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有多少美國人願意支付更高的油價?施加給各公司的各種新的費用最終肯定會從上漲的價格中體現出來,價格控制妨礙了這種價格體現,直到出現供應短缺,使得找到並生產更多的能源成為第一要務,進而又會需要有較高的能源價格推動更大范圍的國際勘探與生產,此時,供求的基本規律已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20世紀70年代的情形表明了價格控制的一種邏輯結果:供應短缺突破價格控制防線後,直線上升的價格彌補了先期未轉嫁的全部費用。
如果消費者願意重視環保並開發有競爭性的替代能源,則消費者除了願意支付這部分費用以外別無他法。也許有人會說,有些替代能源就在工業化規模的邊緣上徘徊,如果這些能源不發生較高的環境成本,那麼將這些環保方面的外部因素包含在該種能源價格體系中,也許不會導致價格有大幅上升,應該可以替代原有能源。比如說光電池,其價格與可燃能源價格不相上下,而燃煤電廠如果因為不得不支付100英里半徑范圍內平衡湖泊和土壤pH值的費用而提高供電價格,此時,如果光電池價格稍有上升的情況下具備了成本效益,那麼光電池的生產和銷售量就會上升,最後有可能完全取代燃煤電廠。如果電力公司必須支付環境處理費尚需一段時間過渡,則電價會逐漸上升,光電池工業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培植力量,接手電筒力公司失去的市場。
推出一種替代能源之前,專家們會對其價格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做出預測。如果預測不夠准確,可能會因某種因素導致這種替代能源的價格小幅上揚,因而失去市場份額;此時,原有能源的價格也將持續上漲,漲到一定程度後,能源供應公司就會將上漲部分轉嫁給消費者。既然專家們預測該替代能源會形成價格競爭優勢,為什麼還會因價格小幅上揚而失去市場份額呢?問題出在哪裡?造成這種錯誤最明顯的原因之一是,專家們的預測是以先進的新技術為條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還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才可能實現或者根本不可能實現,也可能是因為新技術尚不成熟,存在著未知的危險或缺陷(核動力就如此)。另一種導致這種錯誤的原因是,替代能源的供應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會因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因此,只有制定一種能源價格制度,將所有能引起能源成本上升的外部因素都包括在內,引起消費者對這些外部因素重視。但即使出台了這種新的價格制度,替代能源仍然可能不具備競爭力。最終結果可能是:消費者要承擔新制度下原有能源的外部因素產生的全部費用。
環保與再生
在說到能源時,「合乎環境要求」與「可接替」幾乎成了可以互換的同義詞。但是,一種資源的更新速度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是否有某種真正的聯系呢?如果將來某一天,冰島的鑽井證明油氣不是化石燃料,而是通過變質岩作用在全球范圍內以超過消耗的速度得以再生的一種燃料,那麼油氣就會更加合乎環保的要求(按古典理論,冰島已完鑽的井不可能含有油氣,如果在冰島發現油氣,則可以證實相反的一種假設,即油氣是通過岩石的變質作用形成的。與死亡物質的腐化和變化相比,這種岩石的變質作用規模更大,接替性更強)。當然與石油生產和消耗相關的各種影響同接替速度之間完全沒有關系,其實,再生是一個經濟問題,即如果某種資源的再生性不強,那麼給定消耗速度下,這種資源能持續多長時間?
舉一個金融方面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假設一個人是擁有十億美元的富翁,這十億美元的最低投資收益為2%,那麼該富翁每年的投資回報為2000萬美元。對任何人來說,以這種速度增長的財產都是一種永久性的可持續資源(同理,如果另有一個財富只是上述富翁的十分之一,但投資收益能達到20%,其年收入則相同,後一投資者的財產增長速度更高)。那麼首先要問的是:較高的增長速度是否能保證個體永不破產?歷史上有無數富人將財產揮霍一空的例子。資源的消耗速度(無論該資源是錢、石油還是木柴)和其再生速度一樣重要。
生物燃料與錢一樣,再生量與原有量成比例,如果將本金揮霍掉一半,可接替的量也會相應下降一半。所以,森林的損失會導致生物燃料接替量的下降。如果上述富翁已花光了一半的財產,這時再告訴他來自他財產的收入任何人都花不完已毫無道理(因為他已經花掉了一半的財產)。同理,在森林損失已達一半的世界上再談論生物燃料可再生、不會用完也毫無道理。億萬富翁因過度揮霍花掉了一半財產,但只要他今後認真理財,厲行節約,來自其剩餘財產的收益仍可讓他舒服度日,但全球范圍內生物燃料的情況就未必如此了。地球雖地大物博,怎奈五十億人口的消耗,盡管這筆財富曾一度無比巨大且仍有大量剩餘,但這部分剩餘所產生的再生財富遠遠滿足不了正常消耗的需求量,如果確實如此,即使限制消耗也無法消耗與再生的平衡。
但地球的財富多種多樣,由於動、植物資源基礎對地球的環境整體性來說至關重要,那麼生物燃料的消耗可用其他資源替代,諸如用其他能源甚至化石燃料代替木柴,以保證剩餘森林儲備產生的收益可重新積累已衰減的地球財富。
化石燃料形成的時間較長,而每年沉積的植物量又很小,因此化石燃料的再生速度遠遠低於植物燃料。因此化石燃料再生速度低、衰減快,將來總會有一天無法再使用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的消耗不會導致接替資源的儲量衰減,而傳統的生物燃料消耗則會。
以下重點介紹一下閉合式碳循環。
碳循環支持著地球上的生命,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所謂碳循環,是指生長的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游離氧和復式碳分子;該循環的另一項內容是那些碳分子經過活性有機體氧化,又產生二氧化碳,並通過呼吸作用釋放出來;另外,當然還有一部分原來在光合作用中形成的碳分子經快速氧化作用(燃煤)形成二氧化碳。如果該循環的平衡點被打破,光合作用返回到大氣中的氧達不到氧化作用的耗氧水平,則大氣中的氧氣會日漸減少,導致致命後果。一棵大樹白天可產生約2公斤氧氣,因此全球的植被如果不超過2億棵樹當量,那麼氧氣的量都不足以滿足人類呼吸之用,另外還需要22億棵樹的植被當量來接替燃料燃燒所消耗的氧。(注9)
這種極端的情形比溫室效應來得更明顯,後果的嚴重性無需多言。如果不能重新達到平衡,動物的生命(包括人類在內)將受到威脅,因窒息而死。是否真的可能出現這種結果?不可能。但是用這一推理可以說明,以環保為代價換取人口和工業的增長一定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本文作者認為,絕不會出現這種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增長達到氧氣量衰竭點以前,負面的反饋機制就會啟動。
經濟限制
一般來講,能源消費者都會迅速、強烈地對能源價格的變化做出反應,這些反應大部分都是反對,指責能源公司從中謀利,更為直接的市場反應則以明顯的消費形式呈現。
以下重點介紹一下設定燃料效率的成本依據。
美國1992大選期間的政治辯論中,強制性的公交汽車燃料效率成為關注的焦點。論辯的一方強調要在今後用幾年的時間提高車用燃料效率;另一方則堅持這種改進將使美國經濟承受幾十億美元的費用。但實際上,假設車輛的平均燃料效率能達到35英里/加侖的話,那麼僅1992年一年,燃料效率低就讓美國公交花費了近80億美元(提高燃料效率可減少進口原油,進而減少外幣兌換。對國家經濟來說,外幣兌換節約是真正的節約,經濟內部支出有助於國民經濟增長)。
同理,採取更為嚴格的汽車效率標准所帶來的巨額費用可能會產生一些嚴重問題。體積小的輕型汽車,廠家支付的材質費用低,也不需要極其先進的技術就能滿足燃料效率要求,許多廠家已生產出超過設計標準的型號,其成本僅限於將原有型號的生產線加以改造,由於汽車廠家每年都要進行型號更新,這種改造意味著最低的成本。提高平均燃料效率的政策是否包含這樣的內容,即不鼓勵美國人僅僅因為功率和偏好的原因購買更多的進口車?如果是這樣,那麼更為嚴格的標准也許有益於國民經濟。
環境與審美
以主觀審美問題取代客觀環境問題,不僅偏離了原來的政策分析,同時還打開了一扇爭論的大門,使我們看到了環境問題的復雜性。這種取代導致了針對環保政策的激烈爭論,諸如「大峽谷一覽無余對我來說價值幾何?」不管人們意識到與否,稍加思考,也會看出這是個有爭論的、非個體的問題。但在本例中,如果已無法看清大峽谷,則足以說明嚴重的環保問題——空氣污染。
海上鑽井是一個常常混淆審美和環保問題的例子。油公司競標海域使用權時,沿海居民常以環保名義提出反對意見,實質是將環境破壞和個人的審美判斷混為一談。一方面,當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確實是環境問題,在擬進行海上鑽井的區域及其附近,如果海洋生物或瀕危物種密集,可以出台政策,要求針對正常海上作業給海洋生物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並制定井噴預防措施,以保護海岸線上富有海洋生物的港灣;另一方面,家住海邊的居民,只是不願意窗外立著一座海上平台,他們關注的並不是環境影響。其實,一個人只要消耗的商業能源達到或超過美國人的平均水平,那麼他實質上就需要美國海上的石油生產,如果用進口原油來滿足這一需求,則海上運輸溢油事故的可能性遠遠超過國內海上石油作業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沿海居民真正關心環境問題,理智的方法是降低能源消耗水平或致力於國內海上生產。
其實,問題的實質既不是環保問題,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個人審美問題。一個人有可能在海邊購置豪宅,領略大海的質朴與浩瀚,而其也許不願意花巨款買一座風景中有海上平台的豪宅。但是,因風景受到破壞而導致個人的濱海財產貶值絕不是真正的環保問題,因為財產價值受損,個人有權提出反對意見,也可以鼓動鄰居們一起說服油公司採取海底完井及鋪設管線的方法,這樣完鑽後,景色可恢復如昔。但是以環保名義來保護個人財富已經與真正的環保問題背道而馳了。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通常是指大型企業能夠獲得的單位成本的節約。一個項目,無論其規模大小,其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會發生必須承擔的固定成本(如經理和專家們需和原材料的所有者談判,去做項目選址評估,這期間發生的差旅費、人員工資等等),另外還有許多費用和項目大小不成比例(如距離較遠的鑽井現場、設備和人員的動員費),這樣一來,大型項目與小型項目相比,大項目可以分攤這些固定費用的生產單元要多。但是,大項目需要的資本投入也大,且要關注環境和社會影響。
對低收人國家來說,資本投入尤為重要。這些國家資金短缺、需求水平和支付能力相對低下,因此無法獲得較高的啟動資金,這種情況阻止了外國投資進入低收入國家進行資源開發。比方說,這些地區因當地市場的局限性,所產石油大部分要出口到發達國家,這就意味著這些地區只有達到一定規模的儲量才可以開發,用高產來抵消建立裝卸油罐船設施的巨額成本。在這些限制條件下,低收入國家中的油氣發現規模要比美國的油氣發現規模大100倍才能達到商業化水平。因此,這些國家中尚有大量的油氣資源未動用,卻要拿出一半外匯儲備進口能源。
局部小規模生產可以使許多低收入國家生產其本土的油氣資源,替代日漸減少的木柴資源,減少對外貿易赤字,但是低收入國家中尋求各種能源解決辦法的人通常無法得到小型油田的開發技術。1986年,聯合國技術研究所(UNLTAR)曾舉辦一次研討會,旨在探討吸引美國獨立的油公司到需求能源的國家進行小型區域化作業的可能性。結果發現,無論項目規模大小,各公司的根本目的是要贏利,而且美國的各公司一定要把利潤帶回家(疲軟貨幣就成為問題)。此外這些國家中,由於基礎設施不完善,下游銷售有困難,各公司也很關心如何才能找到充分的市場,使油氣生產能得到優化。各油公司還想得到其生產不會被當地國產化的承諾,對任何追求利潤的聯營公司來說,這些因素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1987年,通過實施一個題為「非洲發展油氣能源辦法」(AHEAD)的項目,本文作者及其同事在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有一個發現:公共慈善團體可以不受聯營公司尋求利潤的限制,以成本效益進行資源開發。AHEAD項目發現,諸如在迦納、莫三比克這樣的國家中,其政府官員能清醒地認識到開發其本土天然氣資源的潛在效益,而且已經向這一目標創造性地推進。AHEAD的理念是:能源就像食物和住房一樣,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對低收入國家來說,進行天然氣生產、建立基礎設施至關重要。由非贏利團體來啟動第一步最合適不過。
對欠發達國家的居民來說,其他一些小型項目也很有意義,其中包括小型水電項目、太陽能及風能項目的幾種變化形式。小型水力項目資金成本易於控制,環境破壞程度小,生產應用范圍廣的電,因此具有潛力。
許多太陽能項目未能成功,是因為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如前面曾討論過的拋物線形烹調爐,該項目沒有考慮到項目所在地區所有成人都要在田裡從早勞作到晚,天黑後才能回家做飯。太陽能箱式烹調爐只需很少的資金投入,特別適於不需看管的罐式鍋的烹煮。但已有的項目進展並不是太好,一名迦納的官員對本書作者解釋說,這些主意不錯的項目通常會得到當地客戶的肯定,因為這些人出於禮貌,不會抱怨贈給他們的設施,盡管對他們來說有可能一文不值。如果設計過程中,工程師們能與社會學家們一起工作,使設計即能符合能源消耗形式,又能滿足當地的實際需求,那麼在最基本的能源需求領域,太陽能烹煮爐有可能做出傑出貢獻。
6. 請問:能源消耗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1、煤炭儲量大事一個因素,主要是煤炭已經形成了相關產業鏈。比如石化、重工、鋼廠 、供熱等等,都離不開煤炭。所以能源結構不單單是調整煤炭,其他行業應該先做調整。
2、目前技術方面我覺得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主要是產業鏈未形成,以至於造價過高。這塊國家應該多介入,建設基礎設施。
3、歐美技術也不怎麼樣。只不過人家 基礎設施完整,比中國建設早點,比如說天然氣汽車等等。
以上是一點拙見,僅供參考。
7. 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
在我國,工業領域能源消耗量約佔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70%,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30%左右。
除了生產工藝相對落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因素外,工業余熱利用率低,能源(能量)沒有得到充分綜合利用是造成能耗高的重要原因,我國能源利用率僅為33%左右,比發達國家低約10%,至少50%的工業耗能以各種形式的余熱被直接廢棄。
(7)能源期貨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擴展閱讀:
建議:
1、第一,從政策和輿論導向上,應該繼續強調能源節約是中國當前和未來能源政策的第一重點,加強輿論引導,形成全社會節約能源的風尚。
2、第二,持續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中國的產業布局,通過有效的產業政策引導並配合強有力的經濟手段和環境保護等政策,持續降低高耗能的第一和第二產業在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提升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並持續優化其能源使用效率。
3、第三,從技術層面,分析節能降耗的重點領域,大力實施耗能設備的更新換代,通過不斷提升和改進中國產業、生活耗能設備的能源效率,切實扭轉中國能源效率下降的趨勢。
8. 影響原油期貨的各種因素
影響原油期貨的因素主要為
①供給因素和②需求因素以及對油價③短期因素。
一、影響原油期貨的供給因素
影響原油期貨的供給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儲量,石
油供給結構以及石油生產成本。
美歐跨國石油公司在世紀之交通過資本運作發起的
新一輪兼並聯合使得世界石化產業的集中度越來越
高。隨著石化巨頭對全球石油資源、技術和市場的控
制力的進一步增強,世界石化產業的發展和競爭以及
石油價格的波動帶來了深刻影響。此外,石油生產成
本也將對石油供給產生影響。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
能源,其生產成本會影響生產者跨時期的產量配置決
策,進而影響到市場供給量,間接地引起石油價格波
動。世界石油價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區的石
油生產決定,而低成本地區的石油決定了價格的波動
幅度。
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特點也對石油供給具有重大影響。目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方主要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非opec國家opec擁有世界上絕大部份探明石油儲量,其產量和價格政策對世界石油供給和價格具有重大影響。而非opec國家主要是作為價格接受者存在,根據價格調整產量。但2002年以來,受強勁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價刺激,opec產量激增,原油剩餘產能從2002年的560萬桶/日急劇下降到2006年的140萬桶/日左右,產能利用率高於90%,通過增加產量平抑油價的能力減弱。迫使市場參與者通過構建商業庫存作為應對風險的緩沖,而庫存需求
反過來又刺激油價上行。
9. 能源的價格由哪些因素決定並影響試從煤、石油、天然氣、電這四種常見資源形式,分別解釋說明。
能源的價格就是肯定是由這個能源的多少來決定的,或者是你跟那些嗯,能能源發達的國家就是關系這些,如果你能處理好的話,就是進口的使用也是可以降低我們國內使用的這些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