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套利資金成本
1. 套利成本的構成
套利成本是投資者必須關注的焦點,包括交易成本、資金成本、沖擊成本,並且構建現貨組合與指數間的跟蹤誤差、到期基差不收斂情形都是造成套利成本的因素。
1、交易成本、資金成本、沖擊成本的計算方式
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建倉時的交易成本和平倉時的交易成本。建倉時現貨交易成本按0.17%的交易費率計,期貨交易成本按30元/手的固定費用計;基於市場的正態分布假設,我們假定平倉時的交易成本與建倉時的交易成本相等。
資金成本:套利交易中所涉及到的資金成本主要來自於購買現貨所需資金、期貨 合約頭寸的保證金、預留的風險保證金、建倉時產生的交易費用等資金所產生的利息,全部的資金利息成本按照8%的年化利率水平計。
沖擊成本:沖擊成本是指在套利交易中需要迅速而且大規模地買進或者賣出證券,未能按照預定價位成交,從而多支付的成本。沖擊成本同樣包括建倉時期和平倉時期的沖擊成本,我們假定平倉時期的沖擊成本與建倉時期的沖擊相等。在測算歷史套利機會時,我們利用賣二價來計算沖擊成本。在實時監控套利機會時,我們利用能夠滿足套利量的實際掛單情形來測算沖擊成本。
2、跟蹤誤差的計算方式
由於指數不能直接買賣,我們利用ETF或成份股來構建現貨組合,因此現貨組合與指數本身之間會形成一定程度的誤差,誤差值表示如下:其中,rm預留的風險保證金率,bm為基本保證金率,Ft為期貨合約當前價格,Fr,a為在a置信水平下T時刻期貨合約價格,這里我們取a=99.9%。
相對利用成份股構建現貨組合,利用ETF組合構建指數的誤差較小,但市場上的ETF成交量較小,不太能夠滿足套利的快速建倉要求,因此為了讓統計數據更有說服力,我們篩選滬深300指數權重排名靠前的N個成份股來構建現貨組合,N個成份股在組合中的權重是根據最小化跟蹤誤差的最優化方法計算得到的。下圖是N取不同值時的跟蹤誤差的分布情況。
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成份股個數N達到40-50時,跟蹤誤差會達到較理想的狀態,此時入選成份股的權重占滬深300指數的50%左右。因此,在下面的統計分析中,我們選取40隻股票來構建現貨組合,日誤差率為0.0044。
3、預留風險保證金的計算方式
正向期現套利需要賣空股指期貨,套利者面臨著因股指上漲推動合約上漲而帶來的期貨保證金不足的風險,因此需要預留一定比例的風險保證金。基於對數正態分布的假設,我們可以估計在一定風險控制范圍內(a置信水平下),需要預留的風險保證金率。其中,CRi為現貨組合的報酬率,IRi為滬深300指數的報酬率,T為樣本數。
4、到期基差未收斂情況的處理
期現套利的基本思想是當期貨合約與標的指數之間的基差超過了合理的范圍,套利者通過同時反向構建現貨、期貨頭寸,理論上期貨到期時的價格會收斂向標的指數價格收斂。但由於套利成本的存在,在到期時刻,期貨價格也不一定會絕對收斂到標的指數價格,當然如果基差在到期時仍然超出一定的范圍,新的套利者會繼續進行套利,以促進基差收攏到合理的狀態(沒有套利空間的狀態)。因此,我們通過對到期時刻套利成本的分析,可以預估出基差在到期時的合理區間,把這個區間作為我們套利的成本之一。
2. 股指期貨套利的價格計算
股指期貨套利步驟
股指期貨進行套利交易基本模式是買股票組合,拋指數或買指數,拋指數,其套利步驟如下:
(1) 計算股指期貨合約的合理價格;
(2) 計算期貨合約無套利區間;
(3) 確定是否存在套利機會;
(4) 確定交易規模,同時進行股指合約與股票(或基金)交易。當股指期貨合約實際交易價格高於或低於股指期貨合約合理價格時,進行套利交易可以盈利。但事實上,交易是需要成本的,這導致正向套利的合理價格上移,反向套利的合理價格下移,形成一個區間,在這個區間里套利不但得不到利潤反而會導致虧損,這個區間就是無套利區間。只有當期指實際交易價格高於區間上界時,正向套利才能進行。反之,當期指實際交易價格低於區間下界時,反向套利才適宜進行。
持有成本定價模型
持有成本定價模型是被廣泛使用的指數期貨定價模型,該模型是在完美市場假設前提下,根據一個無套利組合推導出的。指數期貨和約是一個對應股票指數現貨組合的臨時替代物,該和約不是真實的資產而是買賣雙方之間的協議,雙方同意在未來某個時點進行現貨交易,一方面,該協議簽定時沒有資金轉手,賣方要在以後才交付對應股票現貨並收到現金,這樣必須得到補償未馬上收到現金所帶來的收益。反之,買方要以後才支付現金並收到股票現貨,必須支付使用現金頭寸推遲股票現貨支付的費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指數期貨價格要高於現貨價格。另一方面,由於指數期貨對應股票現貨是一個支付現金股息的股票組合,那麼指數期貨合約買方因沒有馬上持有這個股票組合而沒有收到股息,賣方因持有對應股票現貨組合收到了股息,因而減少了其持倉成本。因此,指數期貨價格要向下調整相當於股息的幅度,即有:
指數期貨價格=現貨指數價格+融資成本-股息收益
tS t時點指數現貨價格
TS 到期日T時點指數現貨價格
tF t時點指數期貨價格
TF 到期日T時點指數期貨價格
r無風險利率
D t時點到到期日T期間指數現貨股利在到期日T時點的復利總和
(()
1,
[()]i
n
rTttii
iit
Sdw
De
P
-
=
=×),id為第i只樣本股在it時點發放的每股稅後現金股利,iw為
第i只樣本股在t時刻的指數權重,it為第i只樣本股發放現金股利的時點,Pit為第i只樣本股在時刻t的收盤價
在無套利條件下,t時點買入指數期貨和買入指數現貨成分股投資組合持有到T時點時,
兩種投資方式的凈現金流量應該相等:()/(1)()/(1)TtTt
TtTtSFrSDrS---+=+-+
整理得 (1)Tt
ttFSrD-=×+-
區間定價模型
在實際套利操作中,交易成本往往是不可忽視的,交易成本包括買賣手續費,資金成本和沖擊成本等。將交易成本納入到指數定價模型,利用無套利條件,就推導出指數期貨無套利定價區間,其中交易成本是以指數單位為基礎計算的:
(,)
(,)(,)
tPSFLtPLFSSCCSCC
FSt
BtTBtT
--++
≤≤
PLC為買入現貨指數的成本
PSC為賣空現貨指數的成本
FLC為買入期貨和約的成本
FSC為賣空期貨和約的成本
tS為在t時一單位標的資產的價格
(,)FSt為在到期日T時交割一單位標的資產的期貨和約在t時的價格
(,)BtT為從t時到T時的無風險貼現因子
若再考慮股利因素,且假設股利為非隨機變動情況,則變為:
11
(,)(,)
(,)
(,)(,)
TtTt
tPSFLtPLFSSCCBttdSCCBttd
FSt
BtTBtT
ττ
ττ
ττ
--
==
---+++-+
≤≤
dτ為在τ時支付的現金股利
股指期貨定價模型的缺陷
上面公式給出的是在前面假設條件下的指數期貨合約的理論價格。在現實交易中要全部滿足上述假設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首先,在現實交易中再高明的投資者要想構造一個完全與股市指數結構一致的投資組合幾乎是不可能的;其二,在短期內進行股票現貨交易,往往使得交易成本較大;第三,由於各國市場交易機制存在著差異,如在我國目前就不允許賣空股票,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指數期貨交易的效率;第四,股息收益率在實際市場上是很難得到的,因為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市場在股息政策上(如發放股息的時機,方式等)都會不同,並且股票指數中的每隻股票發放股利的數量和時間也是不確定的,這必然影響到正確判定指數期貨合約的價格。
3. 股指套利的股指期貨套利的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經濟政策,不同經濟政策的實行將在短時間內給股指期貨套利某一單邊頭寸帶來巨大的風險。
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國內股指期貨套利將主要以期現套利和跨期套利為主要的套利方式。 股指期貨期現套利中會涉及到現貨指數或組合的買賣。對於滬深300指數來說,成份股多達300種,各成份股流動性存在差別,因此,在同一時間內完成現貨指數的建倉存在難度。
目前市場上有跟蹤滬深300股指的基金,比如嘉實滬深300指數基金,以這樣的基金替代現貨指數在理論是可行的。但在實際運用中卻存在流動性風險,嘉實滬深300和大成滬深300目前的日成交量就很低。缺少流動性將對套利交易產生致命的風險。
另一種和股指期貨相關度較高的資產是相應股指的ETF.雖然目前滬深兩市還沒有滬深300指數ETF,但已經交易的有ETF50,ETF100和ETF180,這三支ETF跟蹤的指數的樣本股絕大部分是滬深300指數的樣本股,因此和滬深300指數的相關性很高,理論上可以作為和滬深300股指期貨套利的資產之。
ETF50,ETF100和ETF180與滬深300指數相關系數及流動性如下表:
滬深300指數與基金收益率相關性
跟蹤指數與滬深300指數收益率相 關系數與滬深300收益率 相關系數 日均成交量 日均成交額(萬元)
大成300 1 0.04743 1 0.1
嘉實300 1 0.61277 8167.91 86.67
ETF50 0.96862 0.92277 597581.2 6177.91
ETF100 0.98090 0.95687 193331.4 1562.38
ETF180 0.99372 0.89468 14256.34 434.77
ETF100和ETF180組合 0.94992 103793.87 1505.85
註:日均成交額計算時去掉了上市初期的數據,由成交量穩定以後的數據計算得到作為與滬深300股指期貨套利的現貨資產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是與滬深300指數要高度相關,相關系越高,兩者偏離修復的可能性越大和越迅速;第二,流動性要高,流動性決定沖擊成本的大小和套利方案操作性的大小。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ETF50雖然與滬深300指數的相關系數不是最大,但與最大的ETF100相差不多。從流動性看ETF最大,分別是
ETF100和ETF180的4倍和14倍,因而ETF50與其他相比更適合與滬深300股指期貨進行套利操作
為了便於計算,首先將ETF50每日收盤價以滬深300指數2005年2月23日收盤價為基點折算為指數,作為現貨價格。利用區間定價模型計算無套利區間的上限和下限。其中,期貨和約為當月到期期貨和約,計算區間為2005年2月23日到2006年9月14日。為了便於計算,將ETF50日收盤價以滬深300指數2005年2月23日收盤價1043.94。
為基準折算成指數
資金成本按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計算,折現因子中利率按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計算。ETF50於2006年5月18日分紅,10派0.24元。滬深300股指期貨手續費按每手10元計算,ETF50的交易手續費按0.25%計算。由於沖擊成本不容易確定,且與套利資金的多少相關,故交易成本中未包括沖擊成本。
4. 股指期貨無風險套利計算方法
首先,期貨作為套期保值的工具,對風險有一定的對沖作用,但是,並不意味著會有無風險套利的絕對機會。套期保值在本質上是鎖定成本(或者說是虧損預期),本例鎖定的最大虧損就是100點。
以你的例子來說,不考慮交易手續費的情況下:1)當前指數3000點,下月合約3100點,買進和期貨合約同值的現貨,同時賣出合約,到下月交割點數x點(x>0),則收益=現貨盈利+股指期貨盈利=(x-3000)+(3100-x)=100點.這種情況下,賣出合約實際是對期初3000點指數會出現下跌的預期的一種套期保值.
2)當前指數3000 ,下月合約3100,賣出和期貨合約同值的現貨,同時買合約,到下月交割x點(x>0),則收益=(3000-x)+(x-3100)=-100點。這種情況下,買進合約實際是對期初3000點指數會出現上升的預期的一種套期保值.
而在我國,目前還不能賣空股票,所以上面的第二種情況實際上難以操作的。
5. 股指期貨價差套利是如何操作的
股指期貨 ,全稱是股票價格指數期貨,也可稱為股價指數期貨、期指,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准化期貨合約,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確定的股價指數的大小,進行標的指數的買賣,到期後通過現金結算差價來進行交割。作為期貨交易的一種類型,股指期貨交易與普通商品期貨交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徵和流程。 股指期貨是期貨的一種,期貨可以大致分為兩大類,商品期貨與金融期貨。
1、套利交易具有風險相對小、收益穩定、成本低等特點,受到投資者的廣泛歡迎。根據我們的測算,股指期貨期現套利的無風險年收益率在15%-20%左右,適用於資金量大、風險偏好低的投資者,也適用於市場大勢不明時,資金量適宜的普通投資者。
2、期現套利原理
股指期貨現金交割和交割結算價確定的相關規則,使得到期日期貨價格收斂於現貨價格。如果不考慮交易成本,一旦期貨指數價格偏離現貨指數價格,就可以通過套利交易鎖定利潤。但實際操作中,由於存在買賣手續費,沖擊成本、資金利息等成本,實際存在無套利區間。在無套利區間內投資者進行套利操作,不但不能獲取利潤,甚至可能虧損。只有當期貨價格躍出無套利區間,投資者進行套利操作才能取得無風險收益。
3、如果期貨價格躍出無套利區間上邊界,則買入現貨的同時,在期貨合約上開倉賣出,期望價差縮小後,通過對沖平倉或者交割來獲取預期的價差收益;如果期貨價格跌破無套利區間下邊界,則賣出現貨的同時,買入期貨合約,以期獲利。
6. 股指期貨套利持有成本怎麼計算
一、定義
套利(Arbitrage)是金融市場中極為常見的名詞,它是一種同時在相同或不同的市場中進行不具任何風險、而且可以預見確定報酬的交易行為,為一種無風險且獲利在交易之初便確知的交易行為。
最簡單的一種套利,便是在相同或不同的市場中,與不同的交易對手查詢同一種商品的價格,如果出現不同的報價,且此一價格差異足夠彌補交易成本,便可以買進價格被低估的商品,並且賣出價格被高估的商品,毫無風險地進場賺取一筆已知的利潤。
指數期貨套利:同樣的套利機會,也存在期貨與其標的股票之間。簡單來說,指數期貨套利就是利用期貨指數低於(高於)合理水準,一面買進(賣出)指數期貨,一面賣出(買進)可以代表指數現貨的個股組合,並利用在合約到期時,期貨和現貨指數將合而為一的原理,買進(賣出)持股且賣出(回補)期貨部位,獲得無風險的利潤。
二、持有成本理論
欲了解期貨的交易策略及掌握市場的動態,期貨的定價原理基本且必要的基礎。在推算期貨合理的價格的眾多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便是持有成本理論(costofcarrymodel),只是一種利用期貨與現貨的套利關系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定價模式,藉由期貨與現貨間的持有的持有成本概念,期貨市場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間的關系可被明確界定,並可用決定期貨的合理價位。
本文將以持有成本合理為出發點,推導期貨價格的訂定,再以此為基礎,了解股價指數期貨的定價方式,推演出指數期貨的套利交易策略。
(一)持有成本定價模式
持有成本定價模式解釋了現貨與期貨市場價格間的關系。為了降低此一模型的復雜性,先建立以下假設:
1.無任何交易成本
2.無任何交易策略限制
3.市場為一強勢效率市場
持有成本模式顯示一個以借貸的資金,在現貨市場上買進與期貨合約中數量
相同的自此或商品,並持有該資產至期貨契約的到期日,再將該資產與期貨的買方進行交割,這一連串動作中的成本及所有發生費用的加總,等於期貨合約的合理價格。
持有成本公式:
合理期貨價格=標的物現貨價格×(1+持有成本)
=標的物現貨價格×(1+i)t/360+C
其中,i:資金成本
t:距期貨契約到期日所余天數
C:資金成本以外項目,包括倉儲費、保險費等。
在正常的狀況下,期貨的價格應該等於(或近乎於)由該模型推導出的合理價位,若此,則市場上無套利機會:反之,則意味著期貨契約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致使脫離了期貨本身原有價格,若此價差能夠涵蓋交易成本,則套利機會空間出現!換言之,當持有成本不等於基差(為現貨減去期貨的值),則持有成本與基差間的價差既有套利空間。
(二)持有成本理論在股價指數上的應用
1.指數期貨的合理價格
股價指數期貨之標的物事根據特定股票投資組合計算出來的股價指數。根據持有成本模式,可推導出指數投資組合與指數期貨價格間的關系如下:
股價指數期貨合理價格=現貨指數×(1+i)t/360-D
其中,i:資金成本
t:距期貨契約到期日所余天數
D:指持有與該指數相同的投資組合所預期應得高的股利收益。
這個公式與最基本的持有成本模式並無太大不同,唯一不同之處為股利的計算,原因在於股價指數期貨的定價必須考慮不到股利這項因素,因為持有現貨指數的投資組合是可以享有股利收入,而股價指數期貨契約的持有人則否,古於期貨定價時必須將股利排除在真實價值之外,予以扣除。
2.套利空間:
依據前述之持有成本理論,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間的價差,應維持在理論的合理區間之內,在加計所有交易成本後,若期貨價格偏離此區間,便將出現套利機會。
當期貨指數低於(高於)理論價格並足以涵蓋所有交易成本及預期報酬率,即可進行套利,當期貨指數回到(高過)理論價格,即可反向沖銷獲利。
7. 股指期貨套利計算
8. 股指期貨套利方面的。
股指期貨套利
一個是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滬深300指數)價格差大了就可以做反向操作來賺錢。比如滬深300指數2700點IF005是3000,價差超出10%了就出現100%套利機會,這時候可以買IF005跌賺錢。IF005肯定跌,因為到5。21號期貨和現貨點數是基本一樣的。
第2個是期貨品種相關之間的套利,就是 IF005和IF006之間價格差大了也可以買賣這2個反向操作賺錢。
到5。21號必須交割!股指期貨交割結算價為最後交易日標的指數的最後2小時算術平均價。屆時,持有者必須平倉、套期保值者需要移倉(移到IF006)不交割的交易所會自動平倉
IF005和IF006都和滬深300指數有連系,期貨的價格都和現貨指數相關,到期也一樣。
股指期貨現在是個人在參與,沒有基金、證券、保險等企業在交易。 但是已經批准基金、證券來交易,下周他們就可以進場了
9. 目前,股指期貨套利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套利是指利用同一資產在價格上的差異,低買高賣並獲取利潤的投資行為。一般來說,套利是無風險的,或者是低風險的投資行為。與股指期貨有關的套利方式主要有四種,分別是期現套利、跨期套利、結算日套利和阿爾法套利。
股指期貨上市以後必將帶來很多套利機會,投資者在把握這些套利機會的同時也要區別它們的風險收益特徵。結算日套利是風險最小的一種套利方式,但它出現的幾率非常低,每次套利的收益率很少,可供套利的資金容量也較少。
股指期貨上市初期,預計期現套利每筆收益率為1%至2%,隨著股指期貨市場逐漸達到均衡,期現套利可能只會伴隨重大事件的發生才會出現。考慮到沖擊成本,採用股票組合構建現貨頭寸的期現套利單筆資金規模宜控制在3億元以內,而運用指數基金復制指數的期現套利單筆資金規模最好控制在500萬元以內。
股指期貨套利的方法:
1、結算日套利
2、期現套利
3、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因為存在一個轉換成期現套利,存在一個彌補損失的機制,風險略高於期現套利。考慮到合約間跨期的時間較長,預計上市初期存在3%至5%單筆盈利的跨期套利機會。
4、阿爾法套利:
它在套利中屬於典型的高收益、高風險套利方式。此種套利僅適合有能力挑選出具有穩定阿爾法證券產品的投資者,投資者在做阿爾法套利的時候應該與市場驅動因子監測體系結合起來分析。
阿爾法套利因其高風險、高收益特性,有可能在股指期貨市場回歸均衡,低風險套利機會減少的時候成為主流套利方式。總而言之,投資者要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套利方式,提升單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