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對期貨的影響
Ⅰ 高溫對人有什麼影響
高溫天氣對人體的影響:
高溫天氣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非常明顯,再加上出汗多,人體內電解質代謝障礙,嚴重影響大腦神經活動,除了使人感到不適,工作效率降低外,還會引發多種與高溫相關的疾病,如中暑、熱射病、熱痙攣、熱衰竭、心腦血管病、抑鬱症、焦慮症、煩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精神疾病。同時,它還可能造成失眠、暴躁、易怒、心神不寧等高溫情感障礙。
當人體處於高溫高濕環境時,認知能力會受到明顯的干擾和損害,出現短時記憶容量變小、注意力分散且穩定性差、思維想像困難、警覺水平降低等。在環境溫度超過32℃時,平均績效和考試成績會出現15%的降低或衰減,尤其是復雜的認知能力,如工作記憶(空間跨度測試、模式識別)等在高溫環境下受損顯著。
(1)高溫天氣對期貨的影響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要注意在戶外工作時,採取有效防護措施,切忌在太陽下長時間裸曬皮膚,最好帶冰涼的飲料。
(2)、要注意不要在陽光下疾走,也不要到人聚集的地方。從外面回到室內後,切勿立即開空調吹。
(3)、要盡量避開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這一時段出行,應在口渴之前就補充水分。
(4)、要注意高溫天飲食衛生,防止胃腸感冒。
(5)、要注意保持充足睡眠,有規律地生活和工作,增強免疫力。
(6)、要注意預防日光照曬後,日光性皮炎的發病。如果皮膚出現紅腫等症狀,應用涼水沖洗。
(7)、要注意出現頭暈、惡心、口乾、迷糊、胸悶氣短等症狀時,應懷疑是中暑早期症狀,應立即休息,喝一些涼水降溫。
Ⅱ 厄爾尼諾現象對棉花期貨有影響嗎
隨著氣象學家五年來首次警告厄爾尼諾已經歸來,棉花期貨投資者應該何去何從?
日本和澳大利亞上月宣布厄爾尼諾已經出現。當月,澳大利亞國家氣象局檢測的海洋表面溫度指數出現了與1997-98年強烈厄爾尼諾現象時同樣的走勢,這意味著太平洋地區的厄爾尼諾現象正持續加強,並且可能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來襲時,東南信風減弱,東太平洋冷水上翻現象消失,表層暖水向東迴流,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溫升高,秘魯、厄瓜多沿岸由冷洋流轉變為暖洋流。由於海水溫度的變化,導致空氣對流發生轉變,帶來亞洲東岸乾旱、美洲西岸潮濕的氣候。
亞洲和美洲作為大豆、玉米、甘蔗、天然橡膠和棉花的主產區,自然深受厄爾尼諾影響。中銀國際表示,厄爾尼諾一旦發生,首先體現在市場對農產品產量下滑的擔憂,從而帶來價格上漲的預期,增強對農業板塊投資的信心。
海通證券在報告中總結道,厄爾尼諾總能帶動農作物價格上漲,但對於產量的影響悲喜交加,小麥通常大幅減產,大豆往往大幅增產, 大米和玉米產量波動比較溫和。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旗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小麥期貨投資者很快對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警告予以了嚴肅的回應。如下圖所示,5月14日,該作為全球行業基準已經超過135年的小麥期貨大幅跳漲:
那麼棉花呢?兩家券商的研報顯示,考慮到庫存因素,本次厄爾尼諾對棉花的影響相對復雜。
棉花產區主要集中在中國、美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其中又以中印最多,兩者總共佔比高達約 50%。 中銀國際整理的數據顯示, 2013 年全球 2,573萬噸棉花產量中,中國產量為 670 萬噸,佔到 26.0%;印度產量為 634 萬噸,占 24.6%;美國產量為 287 萬噸,占 11.2%;巴基斯坦產量為 207 萬噸,占 8.1%,前四個國家的總產量佔比達到 70.0%。
棉花喜溫怕寒,其生長發育最適宜的溫度范圍為 20~30℃。為了達到早發、穩長、高產的目的,棉花苗期要求氣溫穩定。因此,帶來非旱即澇的厄爾尼諾以及伴隨發生的拉尼娜會使得棉花的產量大幅下滑,進而影響棉花價格。
據海通證券,2000 年至今棉花價格有兩次大幅攀升,均出現在厄爾尼諾出現的年份:一次發生在 2002 年,同比上漲38%;另一次發生在2009 年,同比上漲 36%,而且延續到 2010 年同比上漲85%。
CME的棉花期貨投資者更是將2009-2010年那次厄爾尼諾效應發揮到了極致。如圖所示,CME 2號棉花期貨從2009年3月的低點到2011年3月的最高點,累計漲幅高達5.34倍。
海通證券表示,厄爾尼諾對棉花價格影響顯著,由於拉尼娜往往伴隨厄爾尼諾發生,警惕有可能延長的價格波動時間。
當然,棉花價格的影響因素眾多,既受到供求影響,也受農業政策、紡織、外貿政策等影響。中銀國際進一步分解了厄爾尼諾對中印棉花產量的影響後發現:
印度:在厄爾尼諾時期,印度 6-9 月常會出現嚴重乾旱,但此時乾旱對棉花生產影響不大。歷史來看,厄爾尼諾出現的時間段,印度棉花增產和減產的幾率幾乎是一致的,產量變化最大的年份是 1953/1954 年的增產 15%和 1986/1987年的減產 13%,次之就是 1997 年的減產 11.4%,而其餘年份產量變化幅度並不明顯,說明總體來講厄爾尼諾對印度棉花生產的影響較小。
中國:厄爾尼諾時期,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常會有不同程度的乾旱,而高溫乾旱常導致棉鈴蟲等病害爆發,會略微影響棉花產量的增長。但從總體來看,厄爾尼諾天氣對我國棉花生產的影響作用微乎其微,無論是 1994/95 年還是1997/1998 年,我國棉花無論是從產量還是單產角度都是增加的。
加之當前棉花庫存積壓:
2012/13 年度,USDA 統計中國棉花產銷情況,國內棉花總產量 685.8 萬噸,年比下降 6%,進口量 239.5 萬噸,年比下降 55%,同時國內消費量 772.9 萬噸,年比下降 18.6%,同期期末庫存 818.88 萬噸,年比增加 138.7%,庫存消費比105.94%。
2012/13 年度全球棉花產量 2,543.7 萬噸,全球棉花消費量 2,315.1 萬噸,同期期末庫存 1,747.7 萬噸,較上一年增長 18%,期末庫存消費比 75.49%。除中國大陸外,全球棉花總產量 1,857.9 萬噸,全球棉花總消費量 1,542.9 萬噸,消費量比上一年度減少 11 萬噸,期末庫存 939.7 萬噸,期末庫存消費比 60.9%。
因此,中銀國際的看法是,除非發生強厄爾尼諾天氣,否則天氣因素造成棉花價格(期貨)上漲更多是短暫的預期行為,對整體的供需環境影響幾乎沒有。在棉花庫存消費比超過 100%的情況下,棉花價格上漲的基礎還很薄弱。
從CME棉花期貨走勢上看,市場確實出現了分歧。日本和澳大利亞最初宣布(5月12日)厄爾尼諾來臨時,棉花期貨出現過一波較大的上漲,但隨後幾日便回落,市場陷入震盪...
華爾街見聞有這個報告哦。
Ⅲ 高溫天氣給我們帶的壞處
苗木在移栽時樹根已經受到很大的傷害,又在高溫天氣水分蒸發比較快,所以樹根所吸收的水分根本不能滿足樹乾的需要。防曬網是防止苗木水分在生根前過快的遺失而導致苗木的死亡,早晚灑水是確保苗木在生根前的保濕。提高成活率。
Ⅳ 高溫天氣及其危害是什麼
人體在環境小所受氣象條件的影響,是許多氣象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例如:人對外界環境冷熱的舒適感,不能僅僅用氣溫來評價,也就是說人體感覺的適宜溫度不僅僅是氣溫的作用。為了全面表述氣象、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必須運用人體熱量平衡模型,在人體熱量平衡模型中全面考慮了所有相關的氣象要素、行為參數(活動和服裝)和人體參數,這就孕育出人體舒適度。人體舒適度是通過氣象要素氣溫、相對濕度、風速等影響,計算出來的。一般情況,在北京夏季相對濕度50%,風速2米/秒時,氣溫在24℃左右比較舒適,大於這個溫度人們就會感覺熱,特別是氣溫大於34"12以上,人們會感到酷熱;而在南方,由於濕度大,人們感覺熱的氣溫會相對低一些。
那麼人到底能耐受多高的溫度呢?
人在靜止狀態體溫調節極限溫度為31℃(相對濕度85%)、38℃(相對濕度50%)和40℃(相對濕度30%),也就是說超出極限溫度,人體機能受損,將出現病症——中暑或一些並發症。但是不同人群耐高溫的極限是不同的。上面給出的是一般人群的極限溫度,而對於兒童、年老體弱者、慢性病患者來說,由於他們的體溫調節功能不健全,或功能減退,或功能障礙等,都將使其耐熱極限下降。所以在高溫天氣里,這些人群應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什麼是高溫天氣?按照中國氣象局發布的高溫預警信號來看,一般情況(濕度不是很大時),37℃以上(含37℃)為高溫天氣。
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是產生中暑以及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人體在過高環境溫度作用下,體溫調節機制暫時發生障礙,而發生體內熱蓄積,導致中暑。中暑按發病症狀與程度,可分為:熱虛脫,是中暑最輕度表現,也最常見:熱輻射,是長期在高溫環境中工作,導致下肢血管擴張,血液淤積,而發生昏倒;日射病是由於長時間暴曬,導致排汗功能障礙所致。對於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在高溫潮濕無風低氣壓的環境里,人體排汗受到抑制,體內蓄熱量不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處於緊張狀態,悶熱還可導致人體血管擴張,血液黏稠度增加,易發生腦出血、腦梗死、心肌梗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死亡。
據對北京地區心腦血管疾病的調查發現,高溫悶熱天氣是導致缺血性腦卒死的危險天氣。在夏季悶熱的天氣里,還易出現熱傷風(夏季感冒)、腹瀉和皮膚過敏等疾病。原因是由於高溫環境下,人體代謝旺盛,能量消耗較大,而悶熱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慾不振,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此時再不加節制地使用空調或電扇來解暑,人體長時間處於過低溫度環境里,機體適應能力減退,抵抗力下降,病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極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另外,高溫高濕環境,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滋生,食物極易腐敗變質,食用後會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腹瀉等疾病的發生:再有人們從室外高溫環境中回到家中,習慣馬上打開空調或用電扇直吹,吃些冰鎮食品,這一冷一熱,立刻見效,馬上就開始腹瀉。悶熱天氣,人體排汗不暢,還容易導致皮膚過敏症,特別是10歲以下的兒童,主要為丘疹樣蕁麻疹、濕疹、接觸性皮炎等。原因是兒童對高溫高濕天氣的適應能力差,以及對蚊蟲叮咬、花粉、粉塵過敏等引起的。另外,消化不良、食積、寄生蟲也可以致病。
記得2004年7月1日至7月2日,廣州的酷熱天氣誘發疾病就至少造成39人發病死亡。其中以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居多。還有就是2003年歐洲出現的高溫天氣。在法國巴黎,常年8月份的平均溫度為24℃,但2003年的同期平均溫度卻高達37℃以上。許多人死於高溫引起的疾病,來自醫院和負責葬禮機構的報告顯示,在8月4日~10日的一周內有3230人死亡,而法國平常的平均周死亡人數僅為2300人。在義大利不少城市的日平均氣溫都創下了多年來的最高紀錄。羅馬2003年7月份的日最高氣溫達36.9℃。北部地區不少城市的日最高氣溫甚至接近40%。由於高溫天氣,從8月9日~11日的三天時間里,僅都靈和米蘭全省就有30多人因中暑而死亡,其中多數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
Ⅳ 高溫天氣有哪些危害
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是產生中暑以及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人體在過高環境溫度作用下,體溫調節機制暫時發生障礙,而發生體內熱蓄積,導致中暑。中暑按發病症狀與程度,可分為:熱虛脫,是中暑最輕度表現,也最常見;熱輻射,是長期在高溫環境中工作,導致下肢血管擴張,血液淤積,而發生昏倒;日射病是由於長時間暴曬,導致排汗功能障礙所致。對於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在高溫潮濕無風低氣壓的環境里,人體排汗受到抑制,體內蓄熱量不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處於緊張狀態,悶熱還可導致人體血管擴張,血液黏稠度增加,易發生腦出血、腦梗死、心肌梗死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死亡。
據對北京地區心腦血管疾病的調查發現,高溫悶熱天氣是導致缺血性腦猝死的危險天氣。在夏季悶熱的天氣里,還易出現熱傷風(夏季感冒)、腹瀉和皮膚過敏等疾病。原因是由於高溫環境下,人體代謝旺盛,能量消耗較大,而悶熱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慾不振,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此時再不加節制地使用空調或電扇來解暑,人體長時間處於過低溫度環境里,機體適應能力減退,抵抗力下降,病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極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另外,高溫高濕環境,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滋生,食物極易腐敗變質,食用後會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腹瀉等疾病的發生;再有人們從室外高溫環境中回到家中,習慣馬上打開空調或用電扇直吹,吃些冰鎮食品,這一冷一熱,立刻見效,馬上就開始腹瀉。悶熱天氣,人體排汗不暢,還容易導致皮膚過敏症,特別是10歲以下的兒童,主要為丘疹樣蕁麻疹、濕疹、接觸性皮炎等。原因是兒童對高溫高濕天氣的適應能力差,以及對蚊蟲叮咬、花粉、粉塵過敏等引起的。另外,消化不良、食積、寄生蟲也可以致病。
記得2004年7月1日至7月2日,廣州的酷熱天氣誘發疾病就至少造成39人發病死亡。其中以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居多。還有就是2003年歐洲出現的高溫天氣。在法國巴黎,常年8月份的平均溫度為24℃,但2003年的同期平均溫度卻高達37℃以上。許多人死於高溫引起的疾病,來自醫院和負責葬禮機構的報告顯示,在8月4~10日的一周內有3230人死亡,而法國平常的平均周死亡人數僅為2300人。在義大利不少城市的日平均氣溫都創下了多年來的最高紀錄。羅馬2003年7月份的日最高氣溫達36.9℃。北部地區不少城市的日最高氣溫甚至接近40%。由於高溫天氣,從8月9~11日的三天時間里,僅都靈和米蘭全省就有30多人因中暑而死亡,其中多數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
Ⅵ 國內天氣惡劣對哪些期貨商品造成影響
影響應該是普遍的,但也是暫時的。一般來說,對農產品期貨的影響較大,如 白糖、黃大豆等等。
Ⅶ 高溫天氣的危害
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是產生中暑以及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
人體在過高環境溫度作用下,體溫調節機制暫時發生障礙,而發生體內熱蓄積,導致中暑。中暑按發病症狀與程度,可分為:熱虛脫,是中暑最輕度表現,也最常見;熱輻射,是長期在高溫環境中工作,導致下肢血管擴張,血液淤積,而發生昏倒;日射病是由於長時間暴曬,導致排汗功能障礙所致。
對於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在高溫潮濕無風低氣壓的環境里,人體排汗受到抑制,體內蓄熱量不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處於緊張狀態,悶熱還可導致人體血管擴張,血液粘稠度增加,易發生腦出血、腦梗死、心肌梗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死亡。
高溫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都有一定的影響。高溫天氣使人體感到不適,工作效率降低,中暑、患腸道疾病和心腦血管等病症的發病率增多;因用於防暑降溫的水電需求量猛增,造成水電供應緊張,故障頻發;旅遊、交通、建築等行業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在農業方面,高溫加劇了土壤水分蒸發和作物蒸騰作用,高溫少雨同時出現時,就會造成土壤失墒嚴重,加速旱情的發展,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同時,持續高溫少雨還易引發火災,不僅對生態環境會造成破壞,還會危及國家和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Ⅷ 大冷天氣對期貨那些品種有直接影響
首先你要看你研究的是哪個品種,一般你提到了天氣,大多數都是對農產品會產生影響,然後就是天氣原因對於這個品種有沒有直接影響。比如你說的天氣變冷,就要看你研究的地區具體品種現在處在什麼生長周期,會不會造成減產和增產。還有其他期貨問題可以私信我
Ⅸ 一般暴雨及洪水會對股票和期貨市場有何影響
天氣因素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產業上下游運輸與開工。市場人士分析,暴雨天氣對螺紋鋼等黑色系品種的供給端影響顯著,導致期貨市場變化,對農產品影響相對較為有限,化工品方面影響有所分化,其中對聚丙烯PP還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國內期市漲跌不一。黑色系多數上漲,鐵礦石漲逾2%,線材漲逾1%;能化品走勢分化,PVC漲近3%,塑料、玻璃漲逾2%,乙二醇跌近2%,燃油、甲醇跌逾1%;此外,基本金屬多數上漲,滬鎳漲逾1%;貴金屬均上漲;農產品漲跌互現,雞蛋漲逾1%,豆一、豆油跌逾1%。
(9)高溫天氣對期貨的影響擴展閱讀:
極端天氣下也會對投資策略有所調整。
強降雨天氣對商品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需求端,暴雨不會影響需求總量但會影響節奏,對生產端的影響比較小,短期的供過於求會導致商品庫存上升,進而對現貨價格構成壓制。
具體到品種上,持續暴雨天氣影響工地施工,會對螺紋鋼和水泥等建材需求形成一定壓制。「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水泥磨機的開工率和螺紋鋼表觀需求已降至去年同期水平。
但建築工程並不會因為暴雨而消失,暴雨只是將需求延後,等雨季過後,施工上依然存在趕工需求,後期需求環比可能會看到一個相對往年更為陡峭的回升走勢。
投資策略方面,短期螺紋鋼期貨跨期交易更能表達公司對市場近期供過於求、遠期供需會改善的看法。如果鋼廠受需求下滑影響開始進一步減產檢修,那麼原料端也會存在下行壓力。中期來看,雨季結束、需求開始回升時,公司傾向於選擇做多基差較大的品種。
Ⅹ 高溫天氣注意事項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城鄉之間在公共服務上的差距能縮小多少,戶籍制度改革就能推進多少我們現在沒有正式的關於農民工進城數量的統計,所以,我看到的比較正式的資料顯示,是1.3億農民工進城。當然還有人說數量還要多,總之是一個龐大的數量。通常人們形容它是「和平時期規模最大的人口流動」。我們很多農民工進城打工,把他們的父母、孩子都留在了農村,形成了農村人口的「老少化」。就是說恰好就是中間這一塊勞動年齡的人都出來了,留下了兩頭的人口,造成了很大的問題。現在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很高。本來中國人口轉變的速度,農村是滯後於城市的,也就是說農村人口老齡化本來要相對慢一些,由於加上人口的機械流動,造成了農村人口老齡化很高。再一個由於對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政策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落實,還遇到很多障礙,因此他們很多人都把孩子留在農村,形成大規模的留守兒童。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戶籍制度改革還沒有完成,還沒有徹底。應該說從80年代以來,戶籍就已經在改革。戶籍制度不能簡單看成是一個人口登記,而是對勞動力的流動和打工條件的一個認可。那麼從這個意義說,戶籍制度一直是在漸進式的改革,但是歸根結底更重要的是戶籍制度背後存在的很大的城鄉、城市勞動力兩元市場上在社會福利、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因此我們看到的這種現象就說明戶籍制度改革還沒有完成。因此,我認為這歸根結底是一種制度障礙。因此它的突破口也應該在戶籍制度改革上。戶籍制度本身的勞動力流動的這層含義和其隱含的背後兩元的社會福利、公共服務,這兩層含義互相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也構成一種兩難的選擇。比如說,我們戶籍制度的漸進式改革促進了勞動力流動,改善了農民工進城居住和打工的條件、政策環境;但是它也相應地提出了進一步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說我可以進城打工了,去爭取在農村得不到的高收入,但是我接下來還要考慮我的家人是不是能跟我一起來,我的孩子在城市能不能入學,我未來的養老保障,我能不能預期在城市長期居住下去,這些東西都提出來了。目前有很多城市嘗試著進行一些戶籍制度改革,比如說把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取消,變成統一的居民戶籍登記制度。但是接下來很多城市沒有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城鄉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方面有巨大差距。如果這個時候說來者不拒,我可以說取消戶籍制度限制,但是我不能滿足你所有的城市保障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現在,包括從十七大到這次政府工作報告,都在強調在城鄉之間形成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制度的一體化統籌,也就是說「陽光普照」。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是一個曲線的方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所以這條路是對的,也是我建議的第一條途徑。就是說城鄉之間在公共服務上的差距能縮小多少,戶籍制度改革就能推進多少。這是一個條件。除此之外,城市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了,相應地城市少年兒童的比重和絕對人口數量就大幅度減少。這實際上提供了一個機會,城市原來形成的基礎教育資源,如果只按戶籍人口來配備的話,已經相對過剩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具有了一定的條件來為外來勞動力的子女解決教育服務。除此之外,從道義上說,目前城市勞動力就業中非常大的比重是農民工,農民工與本地人就業總數的比率現在是46%,這就意味著農民工對城市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對稅收作出了貢獻,而稅收是我們基礎教育的來源,也就是說讓農民工子女享受城市基礎教育是合情合理的。這些問題現在都認識到了,但是我們畢竟是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財力的問題,還有制度設計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有一個優先序的問題。我認為它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現在城鄉收入差距大,更大的是城鄉的福利差距。因此這個時候就放開戶籍制度的限制,人們的遷移行為中就帶有了一些追逐福利的因素了,就不僅僅是勞動力的轉移了。因此那時就會遇到蜂擁而至、不堪重負的情況。所以不太可取也不可行。即使放開了,任何一個城市也不可能把所有已有的福利匯集到新湧入的人群上去。因此就變成了走兩條路:一條路是縮小城鄉之間的福利差距,讓勢能減小。與此同時,還要加速勞動力的轉移。戶籍制度、人口的自由遷徙是要走一個漸進的道路,漸進的方式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經歷的、選擇性的遷移。以前各個城市是公安部門給一個定額,這個定額是固定的,而且還要符合很苛刻的條件。而後來,大多數城市選擇的改革方式是不要定額了,而是制定幾個選擇的標准,這些標準是可以改變的。有的城市最初根據自己的能力把標準定的嚴苛一些;後來根據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對外來人口需求量加大,就把標準定的寬松一些。因此,農民工進來就進行了邊際上的就業制度改革和社會福利改革,接下來,戶籍制度也就跟著進行改革。因此,從就業入手、勞動力轉移入手到社會保障的新設計、接續到戶籍制度改革,三者就可以銜接上。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條件。與此同時,縮小城鄉社會保障的差距又是創造一個大的外部環境。所以,我認為我們能夠看到現在這個邏輯了,那麼按照這個邏輯是比較走得通的,也是比較穩妥的改革之路。「民工荒」與農民工收入富人和窮人的消費傾向是不一樣的,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就馬上轉化為消費,消費很大一部分支出在食品上。因此,去年遇到的食品價格上漲,有供給原因、原材料漲價等原因,但也有一部分是需求拉動。說到宏觀經濟形勢和人口關系,歸根結底人口是一個長期的慢變數,也就是說,它總的來說不會影響宏觀經濟周期的變化。但是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是由人口結構的變化造成的,因此說它們是有關系的,但在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中又不會直接看到。從2004年我們就看到了「民工荒」,但是當時我們以為這是局部的,是因為勞動力流動的制度障礙造成的。但是接下來「民工荒」沒有消失,而是從珠三角擴展到長三角,擴展到其他大中城市,甚至在東北,在一些傳統勞動力輸出的地區也有嚴重的「民工荒」現象。去看人口結構發現,中國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中國人口轉變提前完成。它的一個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我們由青少年人口負擔率比較重的人口結構變成了勞動力比較豐富的人口結構,但是接下來這個人口結構的增速減緩,現在是逐年減緩。預測再過一兩年就不再增長,再過十年八年可能就會下降。我們看到的結果就是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大、比重高,作為勞動力供給非常充分的基礎已經發生變化,農村也是一樣。我們看到的勞動力的供給總量和「民工荒」現象是有關系的。80年代就說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規模很大,有1.5億。90年代又說增加了40%以上都是剩餘的,有1.5億到2億。以後也可能還在有人說。但是這個不和邏輯。因為80年代實行家庭承包制,釋放了農業中的勞動積極性,從農民公社的體制到更有活力的家庭經營制度。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因而那個時候說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是合理的。接下來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目前已經超過1.4億人,此外還有農村個體經營、私營企業,這個加起來有5000萬人,除此之外還有人轉移出去,轉移到城市打工,至少有1.3億人。農村的勞動力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個情況下還說有那麼多的剩餘勞動力就說不通了。所以我們也做了很多種可能的假設,在不同的假設下可以看到的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充其量有1億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再看這1億人的年齡結構,一半以上已經是超過40歲的了。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要克服一系列的制度障礙、心理成本等,也就是說過了40歲,他們轉移的動力就不強了,轉移能力也弱了。因此也就是5000萬的勞動力可以供轉移。再加上這幾年「三農」政策見效,在農村務農的收益有了很大改善,因此相當大一部分人決定不外出了。因此產生的「民工荒」現象也就很自然了。那麼「民工荒」加上這幾年城市就業的改善,比方說按國際標准來衡量失業率穩中有降,消除了下崗(下崗轉成了登記失業),勞動參與率有所回升。整個勞動力市場形勢是有所改善,和經濟發展迅速、政府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的發育都有關系,也和勞動力供給背後的人口結構也有關系。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力從無限供給逐漸喪失這個特徵轉向比較平衡、甚至是局部的短缺,它必然導致的結果就是工資上漲。其實正規部門的城市職工的工資上漲是很快的。特別是最近這幾年,農民工的工資也在上漲。2003年以前農民工的工資有10年基本都沒有變;2003年漲了0.7%,基本上也沒有什麼變化;但是2004年漲了2.8%,2005年漲了6.5%,2006年漲了11.5%,2007年有調查顯示漲了20%。我自己也做了大量調研,從局部觀察能驗證這個變化是可靠的。這說明通過城鄉居民就業的擴大導致了農民工群體的收入提高。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知道富人和窮人的消費傾向是不一樣的,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就馬上轉化為消費,消費很大一部分支出在食品上。因此,去年遇到的食品價格上漲,有供給原因、原材料漲價等原因,但也有一部分是需求拉動。需求拉動這部分第一是一個好的現象的結果,是低收入家庭收入提高的結果。第二,它又會產生一個有利於農業、有利於農民、有利於農村扶貧的一個效果。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對宏觀經濟產生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防止結構性的價格上漲向明顯的通貨膨脹轉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好政策手段的選擇。一部分是說防止全面的過熱、明顯的通貨膨脹,當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有效的,都應該適當使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需求拉動的食品價格這個部分來說,我們不應該把它壓下去。過去的扶貧研究得出一個結論:扶貧里千手段、萬手段,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最見效的。這是一個好的機會,因為很長一段時間農產品價格都停滯徘徊,這個提高是有好處的。另一個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城市裡的低收入階層,包括農民工群體、農民,因為農產品漲價,生活水平會受到一些影響,會把他們增加的就業收入抵消很大一部分。因此,去幫助避免低收入群體在食品價格漲價中喪失他們已經得到的好處,這些財政手段是必要的,也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過去政府採取宏觀經濟政策中包括了這一部分,那還要看到底夠不夠。這就是我對宏觀經濟的一個看法,但只是局部的。中國的貧富差距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在計算基尼系數時,其中構成基尼系數的40%是由城鄉收入差距造成的,也就是說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對基尼系數的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一個作用。但是城鄉差距縮小的因素,我們卻沒有找出來(沒有計算在內)。十七大報告講的非常清楚,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應該從兩個領域著手。一個是從初次分配領域,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從繼續擴大就業的角度出發去解決初次分配的問題,可能是最好的能夠把公平和效率相結合的途徑。實際上,很多人說收入差距擴大,這也是一個現實,但是也有背後的一些機制被忽略。比如以就業擴大作為一個起點來看,因為過去農民工轉移到城市工作,城市再就業取得成效,新增勞動力也遇到了一些結構性的困難,但是就業增長也很快。在這個過程中導致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比較快。我們很長時間看到高收入階層收入漲太快,低收入有一個徘徊。但是從2002年以後,我注意到,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五等分,其中的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逐漸向最高的20%的增長速度靠攏。到了2006年,則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說最低的20%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已經達到12%,而最高的20%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則只有9%左右。低收入階層的增長速度快過高收入階層了,但這個的確是不足以縮小收入差距。但這也說明了通過擴大就業是可以形成一個有利於貧困者的經濟增長,這也是很重要的,也是導致城市和農村的收入增長較快,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加快,也導致對食品的需求提高。我們的基尼指數已經超過了0.4的警戒線,但是總體上人民對改革開放的總體結果是滿意的,為什麼這個警戒線沒有起作用?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說我們的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很快,但是我們的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也在漲。還有一個原因,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能把經濟增長中縮小差距的一些因素忽略掉了。比如說在計算基尼系數時,其中構成基尼系數的40%是由城鄉收入差距造成的,也就是說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對基尼系數的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一個作用。但是城鄉差距縮小的因素,我們卻沒有找出來。因為任何政府實施的再分配政策都是有利於改善貧富差距的。但是歷史上一個國家從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走到城鄉差距縮小,以至消失,歸根結底不是靠再分配政策。這個歷史過程靠的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因此我們也遇到了和平時期規模最大的勞動力流動,但是這個流動所產生的縮小城鄉差距的作用,從我們目前的統計中還沒有反映出來。比如說我們有一億多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但是他們的人均收入水平大概相當於城市居民收入的80%左右,是農村居民收入的差不多兩倍。正好處於一個中間力量,是縮小差距的因素。但是這批人的收入既沒有在城市住戶調查中得到反映,也沒有在農村住戶調查中反映出來。因此這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素沒有得到反映。如果把這重要一部分的因素加進來的話,我猜想城鄉收入差距會大大縮小。與此同時,由於它在計算基尼系數中佔有很大比重,就也會縮小我們的收入差距。我說出這兩個因素並不是說大家說的趨勢不對,而是說我們通過分析這種機制,能夠找出縮小乃至消除收入差距的路徑。即繼續保持勞動力的流動,通過這種途徑從初次分配中解決差距縮小的問題。再分配中則可以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出來,把富裕地區的一部分收入進行轉移致富,特別是通過覆蓋城鄉、覆蓋所有地區,所有人群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形成一種普照之光,這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縮小實際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