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割會對期貨產生什麼影響嗎
⑴ 期貨交割期會影響價格波動
一般講,遠期合約比近期合約價格高,也叫正向市場,高出的部分是倉儲費等。同一品種不同月份的走勢基本相同,不會出現嚴重背離的現場,至於為什麼在走勢圖上不是完全一樣,是因為他們的交易數量差異過大,從而導致的價格波動范圍也不一樣,也就是所謂的:主力合約。一般機構資金都會偏向價格波動大的主力合約從而產生更高的利潤。
另外一種情況,即特殊情況下,在臨近交割日期的時候,有些機構針對有些品種會發生逼倉事件,雖然是小概率,但是一旦發生,必定屍橫遍野。
⑵ 股指期貨交割對商品期貨有影響嗎
你好,股指期貨交割對商品期貨沒有影響,對股票市場有一定的影響。
⑶ 什麼是期貨交割時的風險
交割風險是指投資者可以在期貨合約到期前對沖平倉,如果不能及時完成對沖操作,就要承擔交割責任,就要湊足足夠的資金或者實物貨源進行交割。對投資者來說,如果不選擇交割,那麼在臨近交割期時最好不要再持有相應的合約。這是期貨市場與其他投資市場相比,較為特殊的一點,新入市的投資者尤其要注意這個環節,盡可能不要將手中的合約,持有至臨近交割,以避免陷入被「逼倉」的困境。
⑷ 做的一年期的期貨,在交割日之前的期貨價格受過程中的價格變動影響嗎
會有影響,比如說玉米05個月是主力個月的話,在下個月如果需要移倉的話,主力個月就不是05了,而且從成交量上面看的話,就會變得很慘淡。
⑸ 股指交割會造成什麼影響
自從推出了股指期貨交易以後,有關「交割日效應」的討論就一直很多。所謂的「交割日效應」是指在某個股指期貨合約的交割日臨近時,參與期貨交易的多空雙方為了爭取到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合約交割價,運用各種手段對期貨乃至現貨價格施加影響。
特別是因為股指期貨合約按規定是以股票現貨指數為參照,通過現金進行交收,這樣在最後臨交割時,現貨指數對股指期貨就幾乎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也就會有大資金進入現貨市場,導致股指大幅震盪,從而形成「交割日效應」。
股指期貨的到期日效應(交割日效應)指的是,在股指期貨結算日,目標指數的成交量和波動率顯著增加的現象。到期日效應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指數期貨採用現金交割的方式進行結算,而套利的平倉交易、套期保值的轉倉交易與投機交易者操縱結算價格的慾望,在最後結算日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到期日效應。
⑹ 期貨的交割日股價會有什麼影響
在股指期貨的交割日,一般來說對大盤會產生一個交割日效應,或者也叫到期日效應,交割日魔咒等等。
所謂"交割日魔咒",就是指在股指期貨結算日當天,期貨和現貨的成交量和波動率都會顯著增加。其產生原因是由於股指期貨採用現金交割,套利交易、移倉交易都會在同一天發生,造成現貨市場波動。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現貨市場出現大幅下跌。
交割:期貨合約賣方與期貨合約買方之間進行的現貨商品轉移。各交易所對現貨商品交割都規定有具體步驟。某些期貨合約,如股票指數合約的交割採取現金結算方式。
交割日:- 交易雙方同意交換款項的日期 根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規定,交割日為交割過程內的第三天。合約買方結算公司必須在交割日將交割通知書,連同一張足額保付支票送抵合約賣方結算公司的辦公室。期貨中的交割就是你的期貨合約到期了,要進行實物交收。就是期貨合同到期了,要按合同上規定律行職責,賣出方要交出貨來,買方要付出全部貨款。一般用於法人!
交割日魔咒即是「到期日效應」,這在海外市場普遍存在,在成熟市場,經常會出現「三重巫效應」,也就是在股指期貨,期權到期時發生的不同於往常的一些交易現象。相關研究發現:在所有指數衍生品合約同時到期日的最後1小時,會出現異常大的交易量和較小的股價波動。在到期日收盤前的最後半小時,S&P500股票的交易活動顯著降低,在到期日開盤階段顯著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正式推出股指期貨前,新加坡搶跑推出了新華富時A50股指期貨,即便是遠在萬里,A50期貨交割日時照樣對A股形成了沖擊。其中,在上輪牛市中投資者記憶深刻的幾次暴跌,如「2·27」、「5·30」和「6·27」等在一定程度和新加坡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合約的到期交割有關。A50與上證50指數高度相關,其交割日對A股的沖擊為其贏得了「A50魔咒」的雅號
⑺ 商品期貨交割會影響價格嗎
交割是聯系期貨和現貨的重要紐帶,當臨近交割的時候,期貨(現貨月合約)和現貨之間價差會不斷縮小。
⑻ 期貨的空方擁有的決定交割地點時間以及用何種資產進行交割的權利對期貨的價格有何影響
交易所賦予空方對交割商品,交割時間和地點的選擇,再根據空方的選擇調整價款,這樣的權利對空方吸引力更大,導致空方增多,使期貨價格下降
⑼ 現貨市場價格在期貨交割前發生劇烈變動將對期貨交易產生哪些影響
價差是由倉庫的保管費,稅費,利息等構成的,如果到了交割時,期貨與現貨不能同步,就會造成大量的現貨交割,一方不願平倉,比如玉米,如果現貨是1700一噸,而期貨是2000元一噸,就會有大量的人把現貨製成標准合約,在期貨市場賣出,而買的人不平倉就只好買入大量的現貨了。相反如果期貨是1700一噸,而現貨是2000元一噸,就會有大量的人在期貨市場買入大量的標准化合約,等到交割時轉成現貨,這樣同樣也會造成大量的人期貨轉成現貨,這個市場的迴避風險功能就喪失了,而等到交割時由於以不需要保管現貨,所以倉儲等費用也沒有了,所以只有現貨與期貨同步,差價也只有少量的倉儲等費用時,買賣雙方才會平倉,從一個市的盈利去彌補另一個市場的虧損。記得在幾年以前,像膠曾發生過你說的情況,現貨方由於沒有那麼多的現貨在高位可賣,迫使他們在高位平倉以後,使這個合約幾年都沒有多少人來參與,流動性減少以後,參與的人也就少了,功能自然喪失,你說的這種情況發生以後,交易所會強制大戶平倉,現在的制度是健全的,一般不會發生你說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