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期貨換約時間
① 第二次鴉片戰爭換約提出時間
1859年。
—以「修約」、「換約」為中心
換約即是1859年英法使團要求與清政府在北京城互換《天津條約》,以實現條約法律效力。
修約是1854年修約與換約二事,構成了第二次鴉片戰前、戰中清政府與西方國家交涉的主要內容。
一次鴉片戰後,英國實現了向東方的初步擴張。為獲得一個有利於貿易發展的和平穩定局面,英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採取了比較謹慎的態度,希望實現對華的和平性互利擴張,這在金頓案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但由於對英國發動戰爭的真正理由和世界大勢認識不清,愚頑自大的清政府不肯放棄「天朝上國」的地位,不是抓住這個和平的時機來主動向西方學習,大力發展自身,反而始終竭力限制與西方國家的聯系和交往,繼續採取閉關而治的做法,不但把中西貿易嚴格局限於條約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更在官方主導下興起了以廣州為代表的戰後各地反對外國人入城斗爭。
② 什麼時候開始的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簡介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點: 中國
結果: 英國勝利
起因: 虎門銷煙
領土變更: 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通過《南京條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南京條約》(史稱《江寧條約》)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裡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國軍艦「皋華麗」號上同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共有13款,主要內容有:
●五口通商
●割讓香港
●勒索賠款
●協定關稅
●干涉司法
●自由貿易
英法資產階級第一次聯合侵略中國的戰爭
1856~1860年(咸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亦稱英法聯軍之役。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初據理力爭,但旋又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巴夏禮為進一步擴大事態,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1857年,法國政府將它作為侵略中國的借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准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其時,清政府正以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採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侵略軍佔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愛國同胞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廣州陷落後,四國侵略者合謀繼續北上,以便對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脅。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權大臣進行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咸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並把希望寄託在俄、美公使的「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時間,加緊軍事准備。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大沽炮台。駐守各炮台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望風披靡,加以炮台設施陳陋,大沽失陷。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於6月26日、27日分別與英、法訂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游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份,以狡詐的手段,分別於 6月 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陸續南下。咸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退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戰斗中,美國艦隊幫助英、法軍作戰和撤退。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佔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兩國政府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軍佔大連灣,法軍占煙台,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行動。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兩國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咸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軍動搖,而遭敗績。次日,咸豐帝帶領後妃和一批官員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和議。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俄使伊格納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衛的情況。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入安定門,控制北京城。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付之一炬。10月24日、25日,奕■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 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清軍在歷時4年的抗擊英法聯軍的戰爭中最終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 治腐敗、反動,實行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其次是清軍武器裝 備落後、作戰方法笨拙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侵略軍已 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線膛後裝步槍、線膛後裝火炮以 及便於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裝備卻仍停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水平 (仍是鳥槍、抬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構築仍是露天式的, 經不起侵略軍炮火的轟擊。作戰方法上,英法聯軍注意水陸協同作戰,以強大炮火掩護 陸軍登陸,陸上戰斗採取散兵戰術,而清軍則固步自封,墨守陳規,忽視陸地縱深設防, 不懂散兵戰術,所以一敗再敗。清政府卻對此渾然不知,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為代表的中國封建制度的沒落。
③ 請問澳門被佔領的具體時間是在什麼時候
1492年,哥倫布橫越大西洋,發現了美洲;1497年,達伽馬繞過風暴
角,到達印度洋。此後不過10年,葡萄牙人便「發現」了中國。
時值明正德年間,1514年,一支葡萄牙船隊航行至廣東珠江口的
屯門進行貿易。按照葡人佔領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區的做法,葡人
也在屯門島上豎立了一塊刻有葡國國徽的石碑,以志「佔領」。
大明帝國不歡迎朝貢制度之外的任何國家的商人,何況其來「占
領」中國,命令軍隊將該地葡人驅逐。1521至1522年,明軍兩次與葡
人交火,結果都是葡人失敗,被驅逐出廣東沿海。
葡人並未走遠,仍在廣東沿海頑強地「打游擊」。而且,他們對
中國現實社會「開始有了更全面正確的認識」,知道「大小官吏只要
可以得到好處,對非法海上貿易就會眼開眼閉」。他們於是得以在珠
江口的上川島等處進行貿易。
就這樣,葡人經過40年的努力——開釁屯門,轉戰雙嶼,退避上
川——仍是無法在中國立足。此時已是1553年,忽然傳來一個消息:
「華人願同葡萄牙人修好」!當年,葡萄牙人在澳門登陸。
葡萄牙人「獲准」在澳門登陸的緣起,史料多有記載,形成如下
說法:1553年,葡萄牙商船駛入澳門海域;葡人撒謊說,他們的船遇
到風浪,有了裂縫,貨物濕透了———這些貨物可是奉獻給中國皇帝
的貢物啊———因此請求登岸,晾曬貨物。中國海道副使汪柏因接受
了葡人賄賂,允其在澳門登陸。據說,葡商與汪柏有「密約」,每年
向汪柏行賄1000兩銀子,獲准可在澳門居留。
這一指控十分嚴重,倘若成立,汪柏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歷史學家金國平先生經認真考證後認為:事情沒有這么簡單。
原來,葡國商船在南中國海打了40年游擊後,竟然與中國海盜勾
結起來,「盜寇有求葡人精銳火器壯膽,葡人需要呼嘯盜寇壯勢」,
二者形同狼狽。這一勾結的結果是:在葡人精銳火器的「幫助」下,
海盜在廣東沿海鄉村殺人放火,肆虐劫掠,抗擊官兵,為禍十分慘烈。
為此,明廷決定,通過廣東政府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將葡人與
海盜區別開來,前者宜撫,後者在剿。這就是那個「華人願同葡萄牙
人修好」消息的來源。
汪柏身為海道,官階不過4品,卻集海防、市舶、夷務於一身。中
央政府既定的政治———軍事目標,都需要他來達成。就在這種情況
下,他與葡商首領索札有一次「議和」。
到目前為止,索扎留下的一封信件,是這場「議和」的惟一現場
史料。從信中看,「此次議和,我未與他達成任何稅率或協議……商
議的結果是,我們必須遵照習慣按20%納稅並按國王的恩准在華完納。
至於上述20%的關稅,我只同意支付10%。海道答復我說他無法壓低
稅率,因為這是皇帝規定的稅則。此問題,他需稟報朝廷。」
西班牙神甫貢薩雷斯,葡國史家稱之為「澳門的締造者」,他曾
在致函里斯本時,對葡人居據澳門的過程有形象記載:
「我向閣下匯報的事情系確鑿事實,決非道聽途說,均為我眼見
之實。我在葡屬印度已達20載。數年前,我被派往中國。許多年來,
中國與葡萄牙人大動干戈,盡管如此,葡萄牙人從未停止過對華貿易。
此種狀況一直持續至1553年。此時傳來消息說,華人願同葡萄牙人修
好。後來也真的握手言和。
「得到這一消息後,我被派往那裡。第一年,我與7名基督徒留在
當地。我與其他人被捕入獄,直到次年船隻到來。翌年,我主照亮了
我,我為幾個華人施洗,使他們皈依了基督教。我留在當地並建起一
座草棚教堂。船隻離去前往印度及其他國家後,我與75名基督徒又滯
留當地。我們再次入獄且分囚各處,互無音信。華人對我大聲呵斥,
問我為何留下不走並斥之為叛逆行為。我們一直被關押到第二年船隻
返回時才重獲自由,眾人得以團聚。我又著手建一教堂,葡萄牙人則
開始建屋。華人熟悉了我,從此讓我安寧。
「以此在12年的時間內,在稱為Macau的一陸地頂端形成了一巨大
村落。有3座教堂,一所貧濟院及一所仁慈堂。現在已成為擁有5000基
督徒的村落。」
這一難得的史料證實了如下幾點:
一、葡人登陸澳門的最早時間確為1553年。
二、海道汪柏默許葡人在廣州外海和平通商,卻並未允准其居據
澳門。允准通商的方式一如既往:交易之後,必須立刻起錨離去,不
准滯留。
三、葡人居據澳門成為事實,在於有貢薩雷斯這樣的「頑固分子」,
你抓他也罷,關押他也罷,他死活就是不走。終於使「華人熟悉了我,
從此讓我安寧」。
中方史料也證實了這幾點,開始的時候,「僅篷累數十間,後工
商牟利奸者,始漸運磚瓦木石為屋,若聚落然。自是諸澳俱廢,濠鏡
(澳門)獨為舶藪矣。」
(四)明清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
葡人入據澳門後,明朝政府曾對如何管理澳門舉棋不定,後來終
於確定採取特殊貿易區政策,設立機構,明示「主權在我」。這些機
構是:
一、守澳官與駐軍。1574年,明政府在澳門半島通向香山縣的蓮
花莖之間建立關閘,「設官守之」。1614年,關閘駐軍達千人。
1621年,增建前山寨,建制陸軍700名,水兵1200名,分別在澳門各要
地駐防。後清承明制,防範更加嚴密。
二、縣丞與海防同知。澳門地屬香山縣,1731年(雍正9年)在澳
門前山寨設立縣丞衙門,作為縣政府派駐機構。此後到1906年,清政
府先後派出57任縣丞。為進一步加強管理,1743年(乾隆8年),又在
縣丞之上,增設職權更大的「澳門海防軍民同知」,「專理澳夷事務」。
到1911年,這一職務的官員共歷64任。
設立機構是為了加強管理,主要包括:
徵收地租。自1572年始,每年葡人向中國政府繳納500兩銀子的租
金,作為葡人居澳的代價。
制度化管制。為管束不法葡人的行為,地方官員於1614年將5條嚴
禁事項,刻在石頭上,豎立於葡人議事亭,以示「勒石永禁」。後在
1744年,制定出更為具體的對澳門管理規章,共12條,分別用中葡兩
種文字勒碑於縣丞衙署和葡人議事亭。
所有這些機構和措施,都充分證明,中國一直對澳門行使著主權——
—直到鴉片戰爭爆發。
(五)鴉片戰爭前後葡人對澳門的逐步佔領
鴉片戰爭的爆發和失敗是中國的致命傷。那傷口一直痛扯到澳門。
1840年前,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在澳門定居的葡人越來越多,葡
人也不斷擴大其居留地,先是在媽閣廟一角,繼而佔領風景如畫的西
望洋山,修建了許多頗具南歐特色的高級建築,成為澳門達官顯貴的
高級住宅區,一直延續至今。接著,地盤一點一點繼續向北推移。但
澳門主權在我,明政府嚴令其不準再行擴張,於是,葡人在大三巴至
東望洋一線修築起高大城牆,既作為城防,也作為一種居住范圍的界
限。至此,在近300年的時間里,葡人在澳門逐步蠶食的地方不到兩平
方公里。
1840年後,尤其是《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五口通商和香港開
埠的新局面,使澳門這塊已有近300年歷史的葡萄牙居留地面臨著深刻
的危機。
1843年7月,澳葡政府致函清朝欽差大臣耆英,提出旨在全面改變
清政府對澳門管治權的9項要求,包括擴大地界、免交地租、澳門港向
外開放等,史稱「議事亭九請」。經過交涉,耆英在某些方面有所讓
步,但對葡方提出的擴大地界,免交地租,派兵把守從三巴門到關閘
一帶等有損中國主權的無理要求,則堅決予以拒絕。
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悍然頒布敕令,宣布澳
門為自由港,允許外國商船在澳門進行自由貿易,豁免一切稅收。同
時,她派出狂妄的殖民主義者亞馬留,任命其為新任澳督,赴澳門奪
取主權,最終佔領澳門全境。
(六)瘋狂的亞馬留
在葡國侵略巴西的戰爭中,亞馬留失去了一隻胳膊。這個獨臂將
軍在接到女王敕令後,舉著他剩下的那隻胳膊說:「對付中國人,一
只手已綽綽有餘!」
到達澳門後,他走馬上任的第一項措施,便是向關閘內所有居民
征稅,並停止向清政府交納地租。
而其第二步更是悍然決定佔領整個澳門半島。1847年2月27日,亞
馬留貼出告示,他要修築通往關閘的馬路,命令遷移華人墳場,以圖
造成既成事實,往北擴大地界。這當然激起華人極大憤慨。但亞馬留
再次搖著他的獨臂說:「路修完後,毫無疑問,關閘內以內的土地就
屬於我們了!」
如此侵犯中國主權,當然遭到中國駐澳官員的嚴重抗議。於是,
亞馬留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趕走中國駐澳機構,封閉中國在澳海關。
1849年1月,亞馬留告訴香山澳門縣丞,澳門是葡萄牙當局統治的
地方,中方官員入澳不得鳴鑼開道。在遭到駁斥後,亞馬留悍然將中
國政府駐澳機構趕出澳門。
3月5日,亞馬留宣布關閉中國海關行台,13日,驅逐留澳門的海
關官員,砍倒海關前的中國旌旗,封存了海關財產,迫使中國政府無
法直接行使對澳門的主權與治權。
長期以來,澳門葡萄牙人以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為其生存依歸,
亞馬留的強硬措施,也觸犯了部分澳門葡人社會的既得利益。在他封
閉中國關部行台、搗毀中國衙門後,有葡人高呼:「澳門完蛋了!」
完蛋的首先是亞馬留。當年8月22日,亞馬留「騎馬到關閘以外游
玩,下晚回至三巴門外,被人殺斃」。而殺死亞馬留的村民沈志亮行
刺後即向中國官府自首,浩然聲稱,他與澳門6青年手刃亞馬留,正是
為全澳門的中國人民復仇!
問題是,當年確有葡人認為亞馬留是葡萄牙的「民族英雄」。在
澳門葡京大酒店的前面,曾經有過一座「獨臂軍人銅像」,正騎在馬
上,揮著軍刀,殺氣騰騰。他正是亞馬留。
隨著澳門回歸祖國的日子臨近,澳葡當局為了表示對中國友好的
姿態,在1993年前後派人悄悄地將這座銅像拆了,裝船運回葡萄牙,
當時,連個簡單的儀式都沒有,更沒有人駐足觀望———它悄悄地走
了,永遠地離開了它站立了多年的地方。一位作家寫到:「這是一個
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不可阻擋地推入歷史。」
(七)《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的簽訂
然而,在當年,沈志亮手刃亞馬留的後果卻十分嚴峻。葡萄牙人
利用亞馬留被刺事件,在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的聲援下,悍然發動武
裝挑釁,達到了其在澳門半島實行殖民統治的目標。其後又分別於
1851年和1864年,侵佔了 仔島和路環島,終於佔領了澳門全境,
「只差中華帝國本身的承認了」!
不錯,葡萄牙以武力奪取澳門主權,是其單方面的侵略行為,中
國不承認,葡人在澳門仍無法有效地行使權力。這樣,在葡國政府的
「請求」下,1862年7月始,中葡開始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談判,並於
8月13日簽訂了首份《中葡和好通商草約》,雙方約定,兩年後,葡國
代表來北京換約。但在換約談判中,雙方發生了爭執。
爭執的關鍵在第九款,大意是葡方同意「中國仍在澳門設官」。
總理衙門大臣以為葡方同意中國設官,就是恢復舊制,中國繼續對澳
門行使主權。但葡方的所謂「設官」,卻是設一個「如西方各國的駐
澳領事」,而非行使管治權的中國地方官吏。顯然,葡人已將澳門視
為自己的領土,而將清政府視為外國。當中方看出這一點後,堅決要
求改約,恢復設官舊制。雙方反復交涉,誰都不肯讓步,換約談判遂
告中斷。
到80年代,清朝政府在打擊鴉片走私、稅厘並征等方面希望澳葡
方面與中國海關合作,澳葡當局抓住機會,希望其合作能換取清政府
承認其擁有澳門管理權。於是雙方重開談判。幾番討價還價後,雙方
代表於1887年12月1日在北京簽署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這當然是一個不平等條約———盡管條約規定,葡人在打擊鴉片
走私、稅厘並征等方面與中國海關合作。條約賦予葡萄牙人「永居管
理澳門」的權利,使得他們用行賄、蠶食等手段佔領的澳門領土「全
面而合法」地置於葡萄牙殖民統治之下。但是,條約只是迫使中國正
式承認葡萄牙管治澳門的現實。條約仍然承認澳門是中國領土,規定
未經中國方面同意,葡萄牙不能把澳門轉讓給其他國家!而從此以後,
中國人民收回澳門的斗爭也翻開了新的一頁。
④ 「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具體指哪一段時間
第一次鴉片戰爭簡介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點: 中國
結果: 英國勝利
起因: 虎門銷煙
領土變更: 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通過《南京條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英法資產階級第一次聯合侵略中國的戰爭
1856~1860年(咸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亦稱英法聯軍之役。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初據理力爭,但旋又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巴夏禮為進一步擴大事態,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1857年,法國政府將它作為侵略中國的借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准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其時,清政府正以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採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侵略軍佔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愛國同胞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廣州陷落後,四國侵略者合謀繼續北上,以便對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脅。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權大臣進行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咸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並把希望寄託在俄、美公使的「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時間,加緊軍事准備。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大沽炮台。駐守各炮台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望風披靡,加以炮台設施陳陋,大沽失陷。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於6月26日、27日分別與英、法訂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游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份,以狡詐的手段,分別於 6月 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陸續南下。咸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退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戰斗中,美國艦隊幫助英、法軍作戰和撤退。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佔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兩國政府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軍佔大連灣,法軍占煙台,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行動。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兩國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咸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軍動搖,而遭敗績。次日,咸豐帝帶領後妃和一批官員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和議。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俄使伊格納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衛的情況。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入安定門,控制北京城。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付之一炬。10月24日、25日,奕■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 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清軍在歷時4年的抗擊英法聯軍的戰爭中最終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 治腐敗、反動,實行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其次是清軍武器裝 備落後、作戰方法笨拙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侵略軍已 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線膛後裝步槍、線膛後裝火炮以 及便於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裝備卻仍停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水平 (仍是鳥槍、抬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構築仍是露天式的, 經不起侵略軍炮火的轟擊。作戰方法上,英法聯軍注意水陸協同作戰,以強大炮火掩護 陸軍登陸,陸上戰斗採取散兵戰術,而清軍則固步自封,墨守陳規,忽視陸地縱深設防, 不懂散兵戰術,所以一敗再敗。清政府卻對此渾然不知,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為代表的中國封建制度的沒落。
⑤ 帝國主義五次侵華:名稱、時間、過程、結果
第一次:1840 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
時間:1840-1842
雙方:中國(清朝)VS英國
結果: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
1844年7月、10月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後由於領土主權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林則徐領導的廣州禁煙運動中,美國鴉片販子的利益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於1839年5月聯合上書美國國會,要求美國政府與英、法、荷等聯合起來對付中國。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後,美國派加尼率東印度艦隊來中國沿海護僑,保護美國利益。而加尼卻在得知《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後,徑自致函兩廣總督祁填,要求最惠國待遇,未果。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華盛頓,美國總統泰勒於1842年12月咨會國會,要求派遣代表來華商談建立新的經濟關系。1843年5月,美國政府派顧聖為特使來華,其使命就是要求中方給予美國與英國同等的通商條件。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2月,顧聖到達澳門。6月18日,清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與顧聖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進行會談。在談判過程中,美方軟硬兼施,採用訛詐的手法,脅迫中方談判者。耆英屈服於壓力,抱著「一視同仁」的宗旨,接受了美方所擬定的條約草案。7月3日,雙方在望廈村正式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又稱《望廈條約》。
第二次:1856~1860年(咸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歷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戰爭中,英法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中華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災難。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北京洗劫和燒毀了融匯中外建築藝術精華的萬園之園——圓明園。
第三次: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 中法戰爭
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由於清朝統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後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人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第四次:1895 中日甲午戰爭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1895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1894年
是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駐守牙山。6月,日本以清軍入朝為借口,調遣大批日軍赴朝,迅速搶占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
7月25日,日軍不宣而戰,向牙山中國駐軍突擊,同時,日本軍艦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重創「濟遠」號和「廣乙」號;擊沉「高升」號運輸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挑起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8月1日,中日同時正式宣戰。9月17日,日艦隊在黃海海面襲擊中國北洋艦隊,擊沉3艘軍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及全船250人、「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壯烈犧牲。
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遼寧省。
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近2萬中國人全遭殺戮,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
1895年
1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2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3月,日軍佔領整個遼東半島,日軍所至,燒殺淫掠,無所不為,僅在田莊台一地,就殺死我軍民2000多人。
4月17日,日本迫使戰敗的中國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割地賠款的《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要求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5月5日,日本因俄、德、法等國的干涉,被迫「放棄」遼東半島。
5月27日,日軍進犯台灣。
11月,日佔領台灣全島。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加付3000萬兩白銀,才「贖回」遼東半島。
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成了「暴發戶」。日本外務大臣井上馨興奮地說:「一想到現在有35000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或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
1898年 4月,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
第五次: 1900 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
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6月15日,日本內閣決定向中國派遣25000名官兵,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京燒殺淫掠。
8月24日,日艦「和泉號」上的陸戰隊在廈門登陸。28日,又從台灣派兩個步兵連入侵廈門。
參與八國聯軍的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俄國都有分割中國領土的想法。而俄國志在用其它條約獲得中國的東北的領土。英美則以商業利益為重,希望保持中國門戶開放,並對日、俄的野心感到不安。最後達成的協議,沒有要求清政府割地,而只要求巨額的賠款。
當時清朝政府內部有建議將首都遷往內地(西安)繼續與聯軍作戰的建議。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沒有可靠的軍隊了。義和團已經被戰敗,山東以南省份的總督們早在義和團期間就已經與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違抗清政府支持義和團的決定。因此清政府決定簽署這個條約來保存自己。
1900年10月,法國率先提出懲治禍首、賠款、拆除大沽炮台等六項要求,作為與清政府談判的基礎。經各國公使多次會議加以補充、修改,12月24日11國(八國之外加上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共同向清廷提出《議和大綱》12條。清政府完全接受。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奕劻、李鴻章全權代表清政府,同這11個國家在北京正式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各國和約》,簡稱《辛丑條約》(因這一年是農歷辛丑年而得名)。
協定的正式名稱為Austria-Hungary, Belgium, France, Germany, Great Britain, Italy, Japan,
Netherland, Russia, Spai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動亂的最後協定)。原文是以法文為准。在國際法上,因為中國不承認與各國有正式交戰,事件是出於義和團的暴亂。故此辛丑條約只屬於一個協定,而並非和平條
約。
⑥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
第二次鴉片戰爭簡介
是英法資產階級第一次聯合侵略中國的戰爭。1856~1860年(咸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亦稱英法聯軍之役也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過程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義者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傍晚,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初據理力爭,但旋又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1857年,法國政府將它作為侵略中國的借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
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准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其時,清政府正以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採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侵略軍佔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帝國主義斗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愛國同胞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廣州陷落後,四國侵略者合謀繼續北上,以便對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脅。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權大臣進行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咸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並把希望寄託在俄、美公使的所謂「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時間,加緊軍事准備。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大沽炮台。駐守各炮台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望風披靡,加以炮台設施陳陋,大沽失陷。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於6月26日、27日分別與英、法訂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游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份,以狡詐的手段,分別於 6月 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陸續南下。咸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所謂的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與利用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退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戰斗中,美國艦隊幫助英、法軍作戰和撤退。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佔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帝國主義當局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侵略軍佔大連灣,法侵略軍占煙台,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侵華戰爭。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帝國主義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咸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侵略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徹底的付之一炬。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所謂的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⑥增開11個通商口岸。
結果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欣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影響
1、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
2、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3、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
4、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5、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⑦ 《北京條約》誰和誰簽訂的時間條件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一、中英北京條約。清政府與英國於1860年10月24日簽訂條約,英方代表為額爾金伯爵。約文中英文共10頁,條文主要內容如下:
1、清朝確認中英《天津條約》有效性;
2、清朝割讓廣東新安縣(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給英國;
3、清朝增開天津為商埠;
4、增加中英《天津條約》的賠款至800萬兩;
5、允許西方傳教士到中國租買土地及興建教堂;
6、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
二、中法北京條約。清政府與法國於1860年10月25日簽訂條約,法國代表為葛羅男爵。約文中法文共27頁,條文主要內容如下:
1、清朝批准中法《天津條約》,賠款增為800萬兩;
2、歸還從前沒收的天主教財產;
3、中文條約第七款明定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及建造自便,但法文版無此條;
4、清朝同意開放大連為商埠。
三、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與俄國於1860年11月14日簽訂條約,俄國代表為伊格那提耶夫伯爵。約文中俄文共43頁,條文主要內容為:
1、清朝承認1858年的《璦琿條約》的有效性,並將原先規定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庫頁島以及不凍港海參崴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從此中國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
2、規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賓達巴哈起經齋桑卓爾、特穆爾圖卓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
3、開放張家口、庫倫、喀什噶爾為商埠;
4、俄國在庫倫、喀什噶爾設立領事館。
(7)銅期貨換約時間擴展閱讀:
《北京條約》歷史背景:
1856年,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58年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進一步攫取了大量的特權。1859年,英、法、美三國分別派遣駐華公使,率領艦隊來華換約。
清政府加強了天津、大沽的防務,准備在上海與英、法公使換約,以阻止公使入京。英、法拒絕在上海換約,於1859年6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不走清方指定的入京換約路線,強行突入大沽,結果被清軍擊敗。英、法決定再次組織聯軍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1860年8月,英法聯軍17000餘人到達天津附近海面,攻克大沽,佔領天津,在通縣擊敗清軍主力。9月22日,咸豐皇帝逃往熱河,任命恭親王奕䜣為全權議和大臣,留京求和議約。在談判時,清政府毫無抗爭,完全接受了英、法的條件。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䜣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禮部大堂,交換了中英《天津條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1860年10月25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䜣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北京禮部大堂,交換了《天津條約》,並簽訂了中法《北京條約》。英法聯軍隨即撤出北京。
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䜣與俄國駐華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承認了一直拒絕批準的中俄《璦琿條約》。
⑧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清史稱同治中興。
⑨ 英國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是:( )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是1856年
所以選B
⑩ 《天津條約》為何要換約一直不太明白,難道《天津條約》不具有法律效應嗎
因為《北京條約》在《天津條約》基礎上又增加的別的不平等條約。
1856年,英國借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中國船「亞羅」號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國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組成聯軍,攻陷廣州。
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同年,沙皇俄國以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瑗琿條約》。
(10)銅期貨換約時間擴展閱讀:
《天津條約》是對中國主權的又一次嚴重的破壞,使俄、美、英、法獲得了一系列侵略特權。它為英國通過其駐華使領人員對中國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施加影響提供了條件。
使得英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擴展到了華南、長江流域和東北,更加靠近出口貨物的產地和進口貨物的行銷地,從而更加有利於其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中國的原料,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