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债期货 » 国债期货定价模型

国债期货定价模型

发布时间: 2021-04-05 05:05:26

『壹』 我国能源期货市场

原油期货标的商品的选择。虽然我国将首先从燃
料油期货入手,但原油期货将是最终目标。目前,世界三大
原油期货分别是NYMEX 的轻原油期货(WTI) 、IPE 的布
伦特(Brent) 原油期货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 TOCOM) 的中
东原油期货,其标的产品分别是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
北海的布伦特原油和中东地区的原油。由于这三份合约已
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套期保值者和机构投资
者的参与,因而我国如果推出以这三种原油为标的的期货
极有可能遭受失败。我们应该从国内的原油品种中选择供
应稳定、安全,且已经形成完善市场的某种原油作为我国原
油期货的标的商品。大庆原油是一个不错的备选对象,况
且在1993 年我国推出石油期货时以大庆原油为标的的原
油期货取得过巨大的成功。

市场参与者的构成。期货合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
要因素就是存在规模巨大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我们应
该允许国外的套期保值者进入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规避风
险,这样能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容量。对于国内的机构投资
者,规定其参与期货市场持有头寸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一
定比率来控制风险, 而对于国外机构投资者, 可以仿效
QFII 的相关规定,给予符合规定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一定金
额的投资规模,以活跃市场。同时,提高散户的准入门槛,
将散户的比率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以下。

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上述分析可知,国外经验表
明,首先推出的石油期货合约取得成功后,后继者难逃失败
的命运。为避免重复推出带来的人、财、物方面不必要的浪费,防止国内期货交易所为了争夺客户而恶性竞争,管理部门应杜绝国内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相同或相似燃油期货产品现象的发生。

近年来,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快速
增长,使得亚太地区在世界石油市场
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石油的“亚洲
定价权”也就成为了众多国家的争夺
目标。
据了解,目前亚洲地区并没有成
功的原油期货市场,这也导致在全球
石油价格体系中一直存在“亚洲升
水”的现象,即中东原油销往中国等
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美地区的
价格每桶要高大约1~3美元。
1999年,日本在东京商品交易所
推出汽油、柴油品种,确立了东北亚
市场的原油基准价格。韩国也增加了
油品交易种类,试图打造亚洲能源定
价中心。
今年5月5 日,伊朗宣布成立以欧
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试图改变国际
石油体系的框架,打破业已形成的石
油利益分配格局。卡塔尔计划建立一
家名为国际商业交易所的能源交易
所,预计2006 年11 月份开业,并提
供电子交易。俄罗斯打算于2007年推
出以卢布计价的原油期货交易。
西方大国也试图抓住现在的时
机,控制亚洲石油的定价权。美国的
纽约商业交易所今年准备与阿拉伯联
合酋长国合作,在迪拜建立石油交易
所,牵制亚洲产生独立的石油交易机
制和价格形成机制。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有关人士表示,相对日本、新加
坡和印度等亚洲国家而言,中国在建
立区域性的石油交易中心方面有更多
的优势。但如果不加快建设和完善本
国的原油期货市场,就有可能失去在
亚太建立原油定价中心的战略机遇。
据了解,中国不但是重要的石油
消费国,而且年产原油1.7 亿吨,是
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随着中哈、
中俄原油管道的建成,以及国内石油
储运和炼制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在
连接中东、中亚石油生产国和东北亚
主要石油消费国的能源陆路通道中将
处于越来越有利的枢纽地位,有很大
可能发展成为亚洲石油中转、加工、
交易和定价中心

『贰』 资本市场导论的目录

1绪论:市场环境
1.1 金融中介和风险
1.2 欧洲市场
1.3 当代投行业务
1.4 关于本书
2货币市场
2.1本章概览
2.2国内货币市场
2.3美国国内货币市场
2.4欧洲货币市场
2.5英国货币市场
2.6日本银行
2.7短期国库券
2.8贴现短期国库券
2.9美国商业票据
2.10美国商业票据的信用风险
2.11银行承兑汇票
2.12欧洲货币市场
2.13欧洲货币贷款和存款
2.14欧洲货币利率行情
2.15欧洲货币存托凭证
2.16欧洲货币存托凭证的到期收益率
2.17欧洲商业票据
2.18回购与反向回购
2.19回购:案例分析
2.20回购的其他特点
2.21本章小结
3外汇市场
3.1本章概览
3.2市场结构
3.3外汇交易员和经纪人
3.4即期外汇交易
3.5英镑和欧元行情
3.6即期汇率的影响因素
3.7即期外汇交易
3.8持有即期头寸
3.9外汇风险控制
3.10套算汇率
3.11纯远期外汇交易
3.12远期外汇保值:案例分析
3.13远期外汇公式
3.14外汇或远期互换
3.15外汇互换行情
3.16理解远期点数
3.17本章小结
4债券市场
4.1本章概览
4.2政府债券市场
4.3政治风险
4.4美国政府债券
4.5美国国库券行情
4.6美国国债离拆单售本息票(strips)
4.7债券的定价
4.8带息债券的定价:具体例子
4.9更加详细的债券定价:美国国债
4.10债券收益率
4.11再投资假设
4.12一年付息和半年付息债券的收益率
4.13英国政府债券
4.14公司债券
4.15信用衍生工具
4.16信用等级
4.17公司债券的其他特性
4.18证券化
4.19欧洲债券
4.20欧洲债券的发行定价
4.21本章小结
附录:其他主要政府债券市场
5债券价格的敏感性
5.1本章概览
5.2债券市场的定律
5.3其他影响价格敏感性的因素
5.4麦考雷平均期限
5.5计算麦考雷平均期限
5.6零息债券的平均期限
5.7计算修正平均期限
5.8一个基点的价格值
5.9凸度
5.10凸度的计量
5.11凸度的表现
5.12投资组合平均期限
5.13贡献式战略
5.14免疫战略
5.15 平均期限基础上的套期保值
5.16凸度对于平均期限套期保值的影响
5.17本章小结
6收益率曲线
6.1本章概览
6.2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6.3复利期间
6.4收益率曲线
6.5关于收益率曲线的理论
6.6收益率曲线和信用风险
6.7零息或即期利率
6.8迭代法
6.9与票面利率的关系
6.10运用即期利率的债券定价
6.11远期利率
6.12贴现系数
6.13本章小结
7股票市场
7.1 本章概览
7.2 债务和股权
7.3 股权的其他特征
7.4 混合型证券
7.5 机构投资者
7.6 股权投资类型
7.7 有效市场
7.8 对冲基金
7.9 初级市场
7.10 增发
7.11 配股:一个例子
7.12 其它新股发行
7.13 伦敦股票交易所
7.14 股票交易所交易系统
7.15 纽约股票交易所
7.16 存托凭证
7.17 股票借贷
7.18 投资组合交易
7.19 本章小结
附录:股票市场统计
8 股票分析和估价
8.1 本章概览
8.2 估价原则
8.3 主要的财务报表
8.4 资产负债表恒等式
8.5 利润表
8.6 英国食品零售业:案例研究
8.7 资产负债表
8.8 负债
8.9 所有者权益
8.10 利润表
8.11 每股收益
8.12 每股股利
8.13 会计比率
8.14 流动性比率
8.15 盈利能力比率
8.16 资产报酬率的构成
8.17 杠杆比率
8.18 投资者比率和估价
8.19 Tesco和Sainsbury的投资者比率
8.20 应用估价比率
8.21 其它估价比率
8.22 本章小结
9 股票估价的现金流模型
9.1 本章概览
9.2 基本的股利折现模型
9.3 固定股利增长模型
9.4 股票内含报酬率
9.5 要求的报酬率和股利收益率
9.6 市盈率
9.7 分阶段股利折现模型
9.8 两阶段模型:一个例子
9.9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9.10 BETA(贝塔系数)
9.11 市场报酬率和风险溢价
9.12 股票风险溢价的争论
9.1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投资组合理论
9.14 自由现金流量估价
9.15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9.16 剩余价值
9.17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和杠杆
9.18 恒定的资产报酬率:案例研究
9.19 资产的β系数
9.20 公司价值和杠杆
9.21 本章小结
10利率远期与期货
10.1 本章概览
10.2 远期利率协议
10.3 远期利率协议的应用:案例研究
10.4 总计借款成本
10.5 远期利率协议支付子交易
10.6 远期利率协议市场行情
10.7 远期利率
10.8 公平远期利率
10.9 金融期货
10.10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欧洲美元期货
10.11 欧洲美元期货行情
10.12 交易欧洲美元期货:案例研究
10.13 期货保证金
10.14 保证金的例子:欧洲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期货
10.15 利率期货套期保值:案例研究
10.16 期货剥息
10.17 远期利率协议和期货的比较
10.18 本章小结
附录:衍生产品市场的统计数据
11债券期货
11.1 本章概览
11.2 定义
11.3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国长期国债期货
11.4 发票额
11.5 转换因子
11.6 长期金边债券与欧洲德国政府债券期货
11.7 远期债券价格
11.8 持有成本
11.9 隐含回购利率
11.10 最便宜交割债券
11.11 最便宜交割债券计算:举例
11.12 卖方期权
11.13 最便宜交割债券性质
11.14 债券期货套期保值
11.15 基差风险
11.16 非最便宜交割债券套期保值
11.17 债券期货的其他用途
11.18 本章小结
12利率互换
12.1 本章概览
12.2 互换定义
12.3 基本的利率互换
12.4 互换:现货加远期交易
12.5 典型的互换应用
12.6 利率互换:具体案例研究
12.7 标准互换条款
12.8 比较优势
12.9 计算全部利得
12.10 互换行情
12.11 信贷价差
12.12 互换价差的决定因素
12.13 用国债对互换保值
12.14 交叉货币互换
12.15 本章小结
附录:互换变量
13利率互换估价
13.1 本章概览
13.2 合约开始时的互换估价
13.3 互换要素估价
13.4 互换重新估价
13.5 支付日之间的重新估价
13.6 远期利率方法
13.7 使用远期利率对互换重新估价
13.8 远期利率方法中的变量
13.9 互换利率与LIBOR利率
13.10 近似的互换重估价方法
13.11 远期利率协议,期货和互换利率
13.12 从期货定价互换:案例研究
13.13 互换保值
13.14 本章小结
14股权指数期货与互换
14.1 本章概览
14.2 指数期货
14.3 初始和变动保证金
14.4 交割结算价格
14.5 保证金与经纪人费用安排
14.6 利用指数期货保值:案例研究
14.7 保值效率
14.8 指数期货的其他用途
14.9 股权远期合约定价
14.10 指数期货公平价值
14.11 基差
14.12 指数套利交易
14.13 套利桌管理
14.14 指数期货的特点
14.15 单一股票期货
14.16 股票互换
14.17 股权指数互换:案例研究
14.18 控制股票互换的风险
14.19 在现货市场上对互换保值
14.20 结构化股票互换
14.21 股票互换对投资者的利益
14.22 本章小结
15期权基础
15.1 本章概览
15.2 定义
15.3 期权类型
15.4 基本期权交易策略
15.5 购买看涨期权:到期收益曲线
15.6 与现货头寸的比较
15.7 出售看涨期权:到期收益曲线
15.8 购买看跌期权:到期收益曲线
15.9 与做空股票的对比
15.10 出售看跌期权:到期收益曲线
15.11 小结:内在价值与时间价值
15.12 生活中的股票期权
15.13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股票期权
15.14 FT-SE 100指数期权
15.15 提前执行
15.16 标准普尔指数期权
15.17 本章小结
附录:奇异的期权
16期权估价模型
16.1 本章概览
16.2 基础原则
16.3 欧式期权
16.4 提前执行
16.5 期权平价原则
16.6 合成远期和期货头寸
16.7 期权平价公式与美式期权
16.8 二元树
16.9 对二元树的扩展
16.10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16.11 有股利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16.12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假设
16.13 本章小结
附录:测量历史波动性
17期权估价与风险
17.1 本章概览
17.2 内在价值与时间价值
17.3 即期价格与期权价值
17.4 时间价值性质
17.5 波动性
17.6 德尔塔(Δ或δ)
17.7 德尔塔性质
17.8 作为保值比率的德尔塔
17.9 伽玛(Γ或者γ)
17.10 重新调整德尔塔保值
17.11 德尔塔和伽玛性质
17.12 西尔塔(θ)
17.13 维加(Vega)
17.14 ρ比率
17.15 本章小结
附录:德尔塔与伽玛保值
18期权策略
18.1 本章概览
18.2 运用看跌期权保值
18.3 来自保护性卖权的盈利
18.4 有准备的看涨期权发行
18.5 双限期权
18.6 零成本的双限期权
18.7 牛市差价
18.8 熊市差价
18.9 比率分散看跌期权
18.10 日期分散或时间分散
18.11 再谈波动性
18.12 波动性交易:案例分析
18.13 当前的盈利线
18.14 从做空跨式期权中获取的利润
18.15 其他波动性交易
18.16 本章小结
19 货币与利率期权
19.1 本章概览
19.2 货币期权
19.3 外汇(FX)的套期保值:案例学习
19.4 货币期权定价
19.5 利率期权
19.6 交易所交易的利率期权
19.7 欧洲美元期权
19.8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的欧洲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期权
19.9 上限期权,下限期权和双限期权
19.10 利率上限期权:案例学习
19.11 上限期权和下限期权的定价
19.12 个别上限期权的估价:例子
19.13 下限期权的估价
19.14 互换期权
19.15 互换期权的估价
19.16 利率策略
19.17 本章小结
致谢
金融术语表

『叁』 国债期货理论定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 。 A. 现货净价 B. 转换因子 C. 持有收益 D. 交割期权价值

选ABC,现货净价实际上就是看可交割的债券标的(国债期货可以进行交割的债券标的并不是单一的)现在的市场价值,转换因子实际上就是可交割的债券标的转换为期货合约规定的标准券的折算率,持有收益实际上就是要考虑到相关国债的市场收益率,交割期权价值这个一看就知道不对了,国债期货只接受实际物交割,所谓的实物指的是债券,并不是指期权。

『肆』 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价总结金融衍生品的定价

中国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金融自由化的扩展、石油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爆发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急剧增加。为了规避、转移和分散风险,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它不断突破管理制度的禁锢,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出来,引领着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最新潮流。目前,我国已经加入WTO,即将面临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发展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已是大势所趋。
一、中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
从国际经验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发展都是以一个健全的基础金融工具市场(如货币、股票、债券市场等)为依托,因而在时间顺序上,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远远落后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的产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中国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环境和条件。1992年6月,上海外汇调剂中心率先创办了上海外汇期货市场,开办人民币汇率期货交易,同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第一张国债期货合约,1993年3月,海南出现非正式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1994年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认股权证交易掀起热潮,此后,越来越多的衍生金融工具开始冲击成长中的中国金融市场。下面介绍一些中国主要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情况。
(一)外汇期货
1992年6月1日,中国开始试办外汇期货交易,上海外汇调剂中心成为中国第一个外汇期货交易市场。由于当时的汇率实际上是双轨汇率,外汇期货价格形成难以直接反映汇率变动的预期,再加上外汇现货交易有许多严格的附加条件,使市场交易显得非常清淡。相比之下,全国各地涌现出的大量外汇期货经纪公司,它们的交易量则显得很大。为了使外汇期货正规化,1993年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出通知规定,办理外汇(期货)交易仅限于广州、深圳的金融机构,其他各地的外汇期货交易机构必须停止办理,金融机构办理外汇期货交易,以企业进出口贸易支付和外汇保值为目的,不得引导企业和个人进行外汇投机交易。企业和个人的外汇交易必须是现汇交易,严禁以人民币资金的抵押办理外汇交易,严禁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实际上,由于严格的管制办法,中国外汇期货试点处于停顿状态。
(二)股票指数期货
中国的股票期货开始于1993年3月10日,是由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推出的深圳证券(简称深证)指数期货交易。期货合约的标的物为深证综合指数和深证A股指数,每种标的物均有3、6、9、12月份交割的合约,共计8个品种,一个点位盈亏额为500元人民币。当时,经过几个月的运作,海南证券交易中心发现,A股指数期货交易无人问津,综合指数期货交易虽呈上升趋势,但月成交量最高仅为千余次。由于投资者对这一投资方式认识不足,再加上中国股市发展的不稳定性,管理与运作不规范,容易引发投机行为,到1993年9月底,为维护股市的健康发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被中止。
(三)国债期货
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在1992年12月28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推出。期货合约共有12个品种,仅对机构投资人开设。由于国债票面利率固定,现货价格受市场利率影响也不大,国债期货交易推出后近一年时间内交易清淡,影响微弱。1993年7月10日,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决定对一些国债品种保值进行贴补,国债的收益率开始出现不确定性,市场炒作空间扩大,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金融中心相继开办了十多个国债期货交易市场,国债期货交易量成倍放大,1994年国债期货成交19053.83亿元,是现货市场445亿元成交量的40多倍。随着国债期货交易的蓬勃发展,违规事件也相继发生,其中,1995年2月23日爆发的“327事件”轰动全国,令万国证券亏损十多亿元,走向倒闭。由于违规事件不断出现。1995年5月17日,证监会决定全国范围内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至此,两年的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暂告一段落。
(四)认股权证
权证交易在中国的产生是在其特有的经济环境下由配股权交易演变而来的,带有期权交易性质,其有A1权证和A2权证之分,其中A1权证代表购买公众股配股部分的权证,A2权证代表购买国家股、法人股转配股的购股权证。1994年9月初,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许多公司陆续推出配股方案,大多数方案中,国有股、法人股股东表示愿意放弃配股权并转让给个人,于是深圳有关方面准备安排转配部分同时上市。同年10月,中国证监会特批深圳交易所的6只权证,转配部分继续交易。1994年12月,这6只权证分离为A1权证和A2权证,其中A1权证交易在规定时间内退出,但A2权证交易则延期至1996年6月。因此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权证市场也只包含了这6只A2权证的交易。但自1996年6月以后,A2权证市场也不复存在了。
(五)可转换债券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尝试运用可转换债券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从1991年8月起,先后有琼能源、成都工益、深宝安、中纺机、深南玻、南宁化工、吴江丝绸等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了可转换公司债。其中琼能源、成都工益两家企业是用其发行新股,并已分别于1993年5月、1994年1月转股后在深、沪交易所上市。1996年4月,国务院证券委提出,选择有条件的股份公司进行可转换债券的试点,后来又颁布实施了具体的管理办法。目前,深沪两市有5家股份公司的可转换债券上市交易。
(六)外汇远期
1997年4月,与中国外汇管理政策相配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远期合约——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推出,标志着中国外汇远期业务的正式开始。当时是以中国银行总行及其11家分行为试点,币种包括美元、日元、德国马克和港币,期限分为七天至四个月九种。1998年1月后,中国银行全辖分行均可进行远期保值外汇买卖业务,1999年1月又增加了欧元与人民币之间的远期结售汇业务。1999年4月,国家禁止资本项目下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只允许从事经常项目下的远期结售汇业务。
根据上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已经从过去的冷热不均时期进入了一个平静的时期,许多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被停止,剩下可交易的品种屈指可数。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中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是在不发达的现货市场上进行的,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2)交易多以投机为目的,缺乏套期保值功能,风险大,但又没有完备的风险监管体系。(3)市场的参与者不够成熟,盲目跟风者众多。(4)政策多变,缺乏原则性和一贯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势
1.衍生金融工具
全球创新给全球金融市场打下的最深印记,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及飞速发展。对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而言,衍生工具及是指一些金童合约,这些合约的价值派生于股票、债券、货币及商品等现货市场工具。更确切地讲,如果一个金融合约在到期日T时的价值完全由基本的现货市场工具在时间T时的价值决定,则这一合约即是衍生金融工具,也称为或有权。因此,在衍生金融合于的到期日T,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F(T)完全取决于基本标的资产的价值ST,到期日一过,衍生金融工具即不复存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这一特性在其定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衍生金融工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交易的高杠杆比例,即金融合约的价值何以多倍(通常为数十倍)地高于保证金价值,这使得人们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进行更为灵活的风险管理,同时也为投机者提供了风险更大的冒险机会。

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目前已超过1200种,但总体看来,可以分为三大类:(1)期货和远期(futures and forwards);(2) 期权(options);(3)互换(swaps)或称掉期。其中远期和期权被视为基础模块,互换及其他复杂工具被视为合成证券。他们最终都能被分解为远期和期权的组合。

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过程实际上是对金融资产的风险进行重新组合或捆绑,形成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新搭配方式的过程。通过金融衍生品市场,市场能够把风险转移给那些有能力、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机构和个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看作是以风险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虽然,目前已有大量涉及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如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价、交易风险、金融衍生市场为什么产生和迅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但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为什么能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2.风险特征

风险的特征是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结果的任何变化。而结果包括了希望发生的结果,也包括了不希望的结果。结果是个体希望发生的结果,它使个体具有获利的可能;结果是个体所不希望的结果,它使个体存在损失的可能。因此,本文认为风险的全面特征应包括下述方面:

2.1 不确定性

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事物发展未来状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最本质的特征。

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对风险主体来说,风险程度有多大、风险何时何地由可能变为现实是不肯定的。这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对未来环境认识的不充分性,导致人们对事件未来的结果不能完全确定。

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风险的出现只是一种可能,这种可能要变为现实还有一段距离,有赖于其他相关条件。这使得人们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以往发生的一系列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经过分析,对风险发生的频率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作出统计分析和主观判断,正确鉴别风险,改变风险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衡量以控制风险的负面结果,尽可能去获得风险收益。

2.2 客观性

风险的客观性是指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不能拒绝与否定的。

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而使结果有多种可能性。它们可能使人们遭受损失,也可能使人们获得额外收益,而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特性,因此风险也必然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客观存在。人们生存和活动的整个社会环境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

2.3 二重性

风险的二重性是指风险结果的发生会带来或是损失、或是收益,也可以认为损失与收益是机会共存。收益、损失都是风险的基本因素,并且个体在面临风险事件时,在可能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而且收益的高低和损失的大小在数量上存在着正相关性。不过,通常我们将之概括为:“高风险,高回报”。

风险结果的双重性表明,对待风险不应仅仅是消极对待其损失一面,也应将风险当作是一种经营机会,通过风险管理尽量获得风险收益。

2.4 差异性

由于个体的自有资本、认识和驾驭风险的水平、风险偏好、利益愿望、利益需要、经验等的不同。个体对于事物发展未来状态的看法是有差异的,对风险的感受会因人而异,对同一风险事件会有不同的决策行为,我们将这称为风险的差异性。

3.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效应与风险评价

为分析方便,我们首先引进风险效应的概念。所谓风险效应就是风险事件对个体所产生的效果。认识风险效应是个体对风险进行评价的重要条件。前面部分对风险特征的全面分析为认识和描述风险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任何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中都会有一定的预期,而经济活动往往会涉及未来,世界不确定性的本质决定了经济活动是有风险的,前面已指出风险是指结果的任何变化,因此一项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不可避免地与个体的预期会产生偏离。这种偏离通常由两类参数描述:一是偏离的方向与大小;二是各种偏离的可能程度。可能的结果与目标发生的偏离是多种多样的,偏离程度也不同。正偏离导致人们获得超额利润,负偏离导致人们遭受损失。因此,正偏离是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体希望发生的结果,它激励人们勇于承担和驾驭风险,获取风险报酬。负偏离是人们所厌恶并力求避免的,它对于人们的行为会产生约束作用。由此,风险对个体同时产生的效应具有两个方面,它产生了两个效应:激励效应和约束效应。

3.1 激励效应

所谓风险激励效应是指风险利益作为一种外部刺激使人们萌发了某种动机,进而作出某种选择并导致行为的发生。当然风险利益是一种综合性的利益,它并不是确定的利益,而是一种可能的利益、未来的利益,只有在风险结果出现后才能知道是否真正获得这种利益。这种似乎看得见而又未到手的利益对任何个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激励。风险激励效应程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许多主、客观激励因素。例如,风险事件带来的潜在发展机会或赢利机会;风险成本小于风险利益的机会与大小;风险被发现和识别的难度与程度;风险事件激发决策者的潜能、创造性和成功欲望的强度等。

3.2 风险约束效应

风险约束效应可以被定义为:当人们对于风险事件可能的损失所做出的为了回避或抵抗损失的选择以及进而采取的回避行为。一般地说,风险事件所产生的抑制和阻碍作用就是风险的约束效应。构成风险约束效应的阻碍因素可能来自主体的外部,即外部约束,如对于投资者来说,自然灾害的发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化、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等;而有些阻碍因素则可能来自于主体内部,即内部约束,如管理失误、决策失误、职工情绪波动等。

正确认识风险约束效应,可以避免在投资决策活动中的盲目性,促使人们在投资时能对投资的风险做出一正确,客观的评价,促使他们充分考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和负面结果,不只凭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去冒险和蛮干,而应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注意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强调风险的约束效应不应一味产生对风险的恐惧心理,只看到风险的损失一面,会使人们只注重风险的负面效应而被动避免,从而失掉某些机会与利益,抑制人和社会的能量释放。

3.3 风险评价

上面的分析指出,在个体面临风险事件时,风险一方面对其具有激励效应,驱使他为了获取潜在的风险利益而做出某种风险选择;另一方面风险对其又具有约束效应,对他的选择和行为产生某种威摄和抑制作用。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作用,而且相互冲突、相互抵消。如果激励效应大于约束效应,则该个体会接受这一风险状态,并且,激励效应与约束效应的差距越大,个体接受这一风险状态的积极性就越高。我们将风险激励效应与约束效应相等的风险状态称为个体可接受的最大风险状态。如果风险激励效应小于约束效应,则个体不会接受此风险状态,并且激励效应与约束效应的差距越大,个体对这一风险状态就越厌恶。

风险激励效应与约束效应相互作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们对激励与约束两种效应进行认识、比较、权衡的过程,即是一个对资产、风险作出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结合自己的主、客观状况如自有资本量、经验、个人的偏好、价值观和背景等,根据客观存在的特定风险,对风险损失和收益进行评估。因此,同一风险事件对于不同个体产生的激励效应和约束效应不同,不同个体可接受的最大风险状态是不一致的,即个体对于风险事件的评价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不同个体对于同一风险事件的评价可能不同;另一方面体现在随着时间的改变同一个体对于同一风险事件的评价可能会发生变化。

4.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分析

经济活动中的各个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尽可能地增加自己利益的愿望和行为,被喻为经济学不言而喻的公理。在市场经济下,商品交换本质上是在当事人之间一组权利的相互让渡或交换。按照一般的交易理论,在交易中当交换自愿发生时,活动者获得了利益。这种利益就是交易中的“剩余”。剩余的产生是因为消费(或生产)活动者的两种商品(或产品)的边际替代率(或边际转换率)不相等。交易能进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交易双方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对于同一交易对象有着不同的看法、预期,即对于交易对象有着不同的评价,交易双方都认为能通过交易而使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

前面的分析表明,在金融活动中,由于不同个体的主客观情况不同,同一风险事件不仅对于不同个体产生的风险效应是不相同的,而且同一风险事件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产生的效应也可能会不同,个体对于金融资产(可以认为金融资产也就是风险资产,下面将之简称为“资产”)的评价具有差异性。故可能有投资者在第一时刻对于某风险事件具有较高的评价去投资拥有它,但可能随着自身情况的变化在第二时刻因对其评价较以前降低而出售它;并且,完全有可能有另一投资者同他的情况恰恰相反,以前评价低而在一段时间后对该资产评价变高而欲拥有它。他们之间就存在进行交换的可能性。

所以,个体之间存在这样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一种途径形成契约而进行资产交换,以重新配置他们的资产而使他们的状况得到改善。由于拥有资产或投资本质上是投资者拥有将来的收益索取权。因此,资产间的交换是个体间就未来收益的交换,或者说是风险的转移。这种个体间风险资产的交换与消费商品的交换十分相似,个体对不同资产评价不同的交换有可能增加各自的效用。

所以,评价的不同或者会直接导致不同投资者投资于同一资产得到不同的边际效用,或者使得投资者投资于不同资产得到不同的边际效用。在有多种可能状态的不确定世界里存在着多种资产,不同投资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资产做出的评价会具有差异性,这意味着他拥有不同资产的边际效用也必然不同。这说明,如果他可以在不同的资产间适当交换,他就可以增加自己的期望效用。比如,现假定存在两种资产,某个体拥有两种资产,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他对其中一种资产的评价变得较低,他在这种资产的边际效用也必然较低;而他对另一种资产的评价变得较高,他在这个资产的边际效用也必然较高。可能有其他投资者和他的情况相反。那么他们之间将这两种资产的部分或全部收益和风险进行交换就是有利可图的。这种交换契约可以表现为金融衍生工具。这是因为金融衍生工具能对基础金融工具所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解捆”、分解,将基础金融工具中的各种风险分离开来,然后根据需要重新将这一些风险”捆扎”在一起,将一资产复制为其他资产组合,构成新的金融工具,使得风险、收益在交易个体之间进行转移而满足个体的这种需求。例如货币期权和利率期权,借助于转移风险的功能,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将交易契约中的市场风险抵补掉,使契约风险与市场风险相分离。

5.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前景

2005年6月1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面市的金融衍生产品工具,债券远期交易是央行促进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随着人民币债券远期产品正式开始交易,我国金融市场掀开了期盼已久的衍生产品交易大戏序幕,其顺利推出也昭示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雏形初具,同时,预示着我国债券市场全面、快速发展步伐的再一次加速

市场参与者众多,既有中资银行,也有外资银行;既有大银行,也有中小银行,还有1家证券公司。首日交易活跃程度比起一年前推出的买断式回购业务明显上升。

债券远期交易将为投资者提供新型盈利模式,投资者可以通过远期交易和即期交易的反向套作,创造出各种利率免疫的投资组合,降低利率风险,获得利润。此外,作为基础性的衍生产品交易工具,远期交易业务有利于培养债券衍生品市场氛围,促使投资者增加对衍生工具风险和功能的理解,从而为日后央行推出更为复杂衍生产品工具创造条件,最终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

债券远期交易推出意义非同寻常

人民币债券远期这一新品种,虽然从定价原理上看并不十分复杂,但是由于债券的远期价格变化将受到人民币现券、资金拆放、债券回购等各个市场的不同影响,因此综合体现出不同交易商、投资者的不同交易行为和市场预期,所以债券远期产品将被动于其他产品的市场变化。

随着市场成员对该产品的了解和使用,债券远期市场波动将会反过来作用到现券市场各期限上的交易债券价格、封闭式回购利率、买断式回购利率和拆放利率等基础市场交易品种价格。这一过程恰好是中国金融市场形成自身定价机制,完善各类产品结构,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做市商”作为各类市场产品的价格制定者和流动性提供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国内大型机构投资者对债券进行投资管理手段单一、缺乏风险控制有效工具的情况下,债券远期交易业务的推出,不仅扩大了市场交易品种,提高了市场流动性,而且有效实现了价格发现功能,使投资者对未来的利率走势形成稳定预期。同时,通过债券远期交易逐渐形成的套利机制对于抑制过度投机、防止利率过度波动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就商业银行而言,远期交易业务的推出,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主动性债券资产投资,增强债券投资的灵活性,促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从消极承受利率风险到主动对冲利率风险的转变。可以说,债券远期交易为投资者在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利率风险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新的交易工具,是实现管理手段的较大突破。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现券市场收益率又不断创下新低,资金比较充裕的商业银行正处于资产增持阶段,而多头的堆积必然导致敞口风险增加,现在债券远期交易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现券市场与远期市场持有相反的头寸来规避风险,在为商业银行提供锁定债券投资收益手段的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展望前景形成衍生产品市场

我国债券市场在经过长达一年的上涨之后,投资者的分歧正逐步加大,远期交易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避险和对冲工具,从而保证市场平稳健康运行,避免2004年上半年非理性下跌行情的重演。从推出时机来看,应该说远期交易适逢其时。

当然,在远期交易业务推出初期,由于其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及账户处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远期交易可能会因为市场参与者缺乏内部管理配套制度而暂受冷落。在远期交易推出之前,就有部分机构认为,远期交易开始时不会很活跃。但首日交易的热闹,令市场振奋。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成熟和市场配套制度的完善,远期交易将和现券交易、债券回购等交易工具一样,最终成为市场参与者手中的投资“利器”,并由此促进银行间衍生产品市场的长远发展。
短期来看,远期交易提供了“无风险”套利机遇。尤其在业务开展初期,投资者的定价能力很难达到一个较高水平,通过现货和远期的反向操作,以及延伸到多券种的对冲操作,可以寻找到很好的获利机会。此外,还有利于现行市场“换券套利”、“蝶型套利”等交易行为的实施。如现在部分5年期和7年期国债出现了利率倒挂现象,从中长期来看这种现象是难以持续的,但由于目前买断式回购市场不发达,借券较难,往往看到了机会却没有实施的条件,远期交易业务的诞生,加大了这些交易业务实施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远期交易有利于跨市场套利。目前跨市场转托管需要2至3天的时间,通过远期交易,可以消除因时间差所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客观上也有利于两个市场定价的统一。如果商业银行能合理地利用该项业务,还可以起到融通资金和平衡税赋的作用。

在首日的债券远期成交中,虽然参与者大多明显以尝试为目的,成交期限偏短,成交量也较小,但随着市场成员对该项业务认识的加深和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投资者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相信远期交易是具备良好市场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目前的问题是,市场成员应运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或模型,根据自身业务需要以及对市场风险的合理评估与预测,从债券远期交易中充分实现投资目标。

作为单独领取金融许可证的资金专营机构,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早在远期交易产品创意之初,就开始了对该交易模式的研究分析,并且在内控制度和外部交易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准备,因此在结合自身资产管理需求的情况下,该行与工商银行顺利完成了市场首笔交易。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高级副理李坚宝认为,无风险套利和远期交易单向投机的可能性使得远期交易势必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不同类型的机构进入市场,提高银行间市场的活跃度,发现真实的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之,远期交易将推动市场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为不同需求的机构提供不同的舞台,并为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顺次推出奠定基础。

6.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

金融金融工具是一柄“双刃剑”。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避险手段,而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起到了发现幷传播市场价格,提高金融市场进行宏观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1994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会员会组织就层联合合发表一份对金融工具交易进行监管的建议性文件,要求这一市场的参与者重视所从事的交易风险,加强内部控制。

总结,总体来看金融衍生工具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风险与机遇并存。

我们一方面要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风险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我们要对交易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管。

『伍』 国债期货上市 散户如何施展拳脚

阔别18年的国债期货于上周五重新登场亮相。在交易首日,首批上市的三个合约均运行平稳,股市也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资金分流”一幕,反而走出“抢滩登陆”的行情,
创业板指更是再创历史新高。由于国债期货的监管规则严格而又谨慎,在推出初期,许多机构尚未被允许进入,公募基金也只能做套期保值,因此许多机构仍处在观望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参与机构的不断扩充,国债期货的成交量和活跃度也将大幅提高。面对这样一个高杠杆、高专业、高门槛的全新交易品种,散户投资者又该如何施展拳脚呢?
先要知晓推出目的
上世纪70年代,为了降低利率波动风险,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第一张美国国债期货合约,取得了极大成功。截至2012年末,我国债券剩余规模达26万亿元,其中国债剩余规模为7.89万亿元,排名世界前五。这么大的国债存量,如果不盘活,实在太可惜了。此外,无论是作为债券持有人对冲风险、进行保值避险的工具,还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杠杆,国债期货的推出无疑都具有巨大意义。
经济学家成思危:发展国债期货的好处:一是可以提供一个新的投资工具;二是可以起到沟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作用;三是如果期限、结构合理的话,国债期货是一个确定市场基准利率非常好的工具。但是,我们发展国债期货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的国债期货期限、结构不够合理,中期国债多,短期(一年以下,特别是一个季度的)和超长期(30年)的没有;另外,现在的市场是分割的,银行间市场特别大,交易所市场小。
国泰君安期货陶金峰:国债期货的上市,将为期货市场带来四大利好:其一,作为目前全球成交金额最大的金融期货品种,国债期货扩大了期货在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其二,无疑将扩大期货市场规模,有可能带来500亿-1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入市;其三,将改变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以普通投资者为主、机构和产业投资者为辅的投资者结构;其四,将进一步促进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的发展。
了解规则是必要的
在距正式推出国债期货的前两天,中金所又再次修订了交易规则。例如,规定单个客户国债期货单边总持仓占市场单边总持仓量超过5%的,应当向交易所履行报告义务等,就是担心如果单个客户的单边持仓量太大,容易存在违规操作或内幕操作等不可控状况。再比如,将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标准提高,主要是为了风险控制;降低手续费,则是期望吸引潜在的参与者。稳步推进、避免操控、控制风险是监管层对国债期货重出江湖所指定的基本标准。
媒体人李茜:国债期货“游戏规则”与股指期货有许多不同点,投资者应事前理清这些差异,避免在今后的实盘交易中出现技术失误。比如国债期货交易时间是9:15-11:30(第一节)和13:00-15:15(第二节);当日结算价是指合约最后一小时成交价格按照成交量加权的平均价,而不是收盘价;当日结算并不等于当日平仓;国债期货采用实物交割而非股指期货采用现金交割;投资者不得全权委托期货公司进行国债期货交易等。虽然保证金低,但并不适合散户参与。
博友齐召:根据中金所交割细则,国债期货将采用实物交割的形式,虽然并未明确提出国债期货不允许个人投资者交割,但是个人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由于资金量的原因很难进行交割操作。按目前的保证金率,投资者必须要增加一倍的保证金才能保住持仓,如果是满仓交易者,那么只能被迫减少一半的持仓;这还不算什么,交割一手国债期货,多方投资者需要准备100万元现金,空方投资者需要准备100万元面值的国债。这对于只有50万元资金的投资者来说意味着根本不可能交割,绝大多数持仓都要被迫平仓。
根据能力适当参与
资金门槛50万元,并不算高;33倍的杠杆,也有足够的诱惑力,但对于投资国债期货,依然有人建议让散户远离。中金所此前公布金融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定,要求参与者进行资格测试,并提交其他期货品种交易的记录。的确,国债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定价机制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对投资者的知识水平、资金实力以及投资经验都有更高的要求。但如果你觉得很适合参与国债期货,也未尝不可。
投资者肖小姐:从去年开始,我就在积极参与国债期货仿真交易,还和几个朋友组成了一个投资策略研究团队,共同探寻稳健的盈利模式。相比股指期货每手近10万元的保证金,国债期货交易门槛更低,每手只需要3万元左右。同时,国债期货价格波动相对稳定,如果抓住规律,比较容易赚到钱。
我们还设计出一套投资模型,在一年多的仿真交易中实现了大约3倍的收益。国债期货推出后,就能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检验这套模型是否有效了。
鼎信汇金陈浩:按照中金所的设计,国债期货的初始阶段人越少越好,交易越平稳越好。国债期货是有门槛的,拿到中金所的交易编码,需要准备50万元的保证金。于是乎,有97%的投资者越不过这个门槛。中小投资者或许有些意见,然而这项制度的设定,正是保证了中小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以一个股指期货第一批参与者的身份,我可以断言,散户参与国债期货,其生存率将非常低。在市场中,中小投资者的赌性普遍高于机构,若将国债期货作为赌博工具,很难预料胜算几何。
【股民观点】
期指元老:国债期货第一天才成交3万多手,股指期货反而放量了。一些“专家”大跌眼镜了吧!
吴君:国债期货是唯一可能让散户参与实物交割的产品。
君子君的主场:今天还不能确信对股市的影响,今后才能验证。

『陆』 003745基金属于什么板块

属于股票基金板块,如果你想有的话要做好亏钱的准备,我朋友就是,投100万搞股票基金亏了20多万了已经

『柒』 国债期货涨跌会带来什么影响

是根据对市场的预期来的,国债期货涨跌会带来的影响有限,因为国债期货的成交量相对较小,其门槛较高,需要50万以上资金才能开通账户。

『捌』 报表附注中金融工具一块怎么写

金融工具
当本集团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关的交易费用直接计入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1)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本集团采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按照下述原则确定:
A、在活跃市场上,本集团已持有的金融资产或拟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为市场中的现行出价;拟购入的金融资产或已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为市场中的现行要价。
B、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没有现行出价或要价,采用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或经调整的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除非存在明确的证据表明该市场报价不是公允价值。
C、非公开发行有明确锁定期的股票等投资的公允价值,如果估值日股票的初始取得成本高于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同一股票的市价,采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同一股票的市价作为估值日该股票的价值。
如果估值日股票的初始取得成本低于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同一股票的市价,按以下公式确定该股票的价值:
FV=C+(P-C)×(Dl-Dr)/Dl
其中:FV为估值日该股票的价值;C为该股票的初始取得成本(因权益业务导致市场价格除权时,于除权日对其初始取得成本作相应调整);
P为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同一股票的市价;
Dl为该股票锁定期所含的交易所的交易天数;
Dr为估值日剩余锁定期,即估值日至锁定期结束所含的交易所的交易天数(不含估值日当天)。
2)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本集团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在估值技术的应用中,公司优先使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只有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具体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当前的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
金融资产的分类、确认和计量
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常规方式买卖金融资产,在交易日进行会计确认和终止确认。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相关的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①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②初始确认时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本公司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③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且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可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①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②本集团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对该金融资产所在的金融资产组合或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③《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允许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与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与该金融资产相关的股利和利息收入计入当期损益。
2)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本集团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在终止确认、发生减值或摊销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支出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在计算实际利率时,本公司在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所有合同条款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考虑未来的信用损失),同时还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合同各方之间支付或收取的、属于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收费、交易费用及折价或溢价等。
3)贷款和应收款项
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本公司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的金融资产包括融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存出保证金、应收款项、应收利息、应收款项类投资及其他应收款。
贷款和应收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在终止确认、发生减值或摊销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外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与摊余成本相关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外,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及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计入投资收益。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按照成本计量。
金融资产减值
除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外,本集团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其他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计提减值准备。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
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包括下列可观察到的各项事项:①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②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③本公司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④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者进行其他财务重组;⑤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导致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⑥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包括: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出现了可能导致该组金融资产无法支付的状况;⑦权益工具发行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⑧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⑨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减值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转回,但金融资产转回减值损失后的账面价值不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本集团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或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单项金额重大和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已单项确认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不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
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单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持续在12个月以上,或者超过其持有成本的50%,预期这种下降确实属于非暂时性的,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应将下跌部分全部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
对于本集团于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金公司)设立的专户投资,鉴于该投资的特殊性,即本集团无法控制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运用该等出资进行的投资方式以及可收回该等出资的时间,并结合行业惯例等其他相关因素,本集团以该项投资公允价值跌幅超过成本的50%,或者持续下跌时间达36个月以上,作为该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的标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将原直接计入股东权益的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一并转出,计入减值损失。在确认减值损失后,期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减值损失转回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可供出售债务工具的减值损失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3)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
本集团每月或每年末,对持有至到期投资,收集债务人的经营和信用状况,如果按合同或协议没有收到款项或利息,或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等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根据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差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损失按单项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4)以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减值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减记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予转回。
5)融出资金
本集团定期对融出资金评估减值,决定是否确认减值损失。本集团首先按个别基准检查客户所提供的证券抵押品的价值,其后按共同基准判断是否出现减值。本集团定期复核估计未来现金流量金额及时间所用的方法及假设,减少估计损失与实际损失之间的差异。
金融资产的转移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予以终止确认:①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②该金融资产已转移,且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③该金融资产已转移,虽然本集团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但是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控制。
若本集团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且未放弃对该金融资产的控制的,则按照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金融资产,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是指该金融资产价值变动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
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因转移而收到的对价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之和与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金融资产部分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将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在终止确认及未终止确认部分之间按其相对的公允价值进行分摊,并将因转移而收到的对价与应分摊至终止确认部分的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之和与分摊的前述账面金额之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金融负债的分类、确认及计量
本集团将发行的金融工具根据该金融工具合同安排的实质以及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确认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本集团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为交易性金融负债。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金融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①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回购;②初始确认时即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本公司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③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且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可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①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和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②本集团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负债所在的金融负债组合或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③《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允许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与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与该等金融负债相关的股利和利息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2)其他金融负债
除财务担保合同负债外的其他金融负债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终止确认或摊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
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已经解除的,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其一部分。本集团(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签订协议,以承担新金融负债方式替换现存金融负债,且新金融负债与现存金融负债的合同条款实质上不同的,终止确认现存金融负债,并同时确认新金融负债。
金融负债全部或部分终止确认的,将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对价(包括转出的非现金资产或承担的新金融负债)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衍生工具及嵌入衍生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股票收益互换、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等。衍生工具于相关合同签署日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其中,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交易在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下按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抵销后的净额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
对包含嵌入衍生工具的混合工具,如未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嵌入衍生工具与该主合同在经济特征及风险方面不存在紧密关系,且与嵌入衍生工具条件相同,单独存在的工具符合衍生工具定义的,嵌入衍生工具从混合工具中分拆,作为单独的衍生金融工具处理。如果无法在取得时或后续的资产负债表日对嵌入衍生工具进行单独计量,则将混合工具整体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
当本集团具有抵销已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法定权利,且目前可执行该种法定权利,同时本公司计划以净额结算或同时变现该金融资产和清偿该金融负债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相互抵销后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除此以外,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资产负债表内分别列示,不予相互抵销。
权益工具
权益工具是指能证明拥有本集团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发行权益工具时收到的对价扣除交易费用后增加所有者权益。本集团对权益工具持有方的各种分配(不包括股票股利),减少所有者权益。本集团不确认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

『玖』 外汇期货定价理论

中国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金融自由化的扩展、石油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爆发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急剧增加。为了规避、转移和分散风险,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它不断突破管理制度的禁锢,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出来,引领着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最新潮流。目前,我国已经加入WTO,即将面临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发展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已是大势所趋。
一、中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
从国际经验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发展都是以一个健全的基础金融工具市场(如货币、股票、债券市场等)为依托,因而在时间顺序上,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远远落后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的产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中国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环境和条件。1992年6月,上海外汇调剂中心率先创办了上海外汇期货市场,开办人民币汇率期货交易,同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第一张国债期货合约,1993年3月,海南出现非正式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1994年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认股权证交易掀起热潮,此后,越来越多的衍生金融工具开始冲击成长中的中国金融市场。下面介绍一些中国主要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情况。
(一)外汇期货
1992年6月1日,中国开始试办外汇期货交易,上海外汇调剂中心成为中国第一个外汇期货交易市场。由于当时的汇率实际上是双轨汇率,外汇期货价格形成难以直接反映汇率变动的预期,再加上外汇现货交易有许多严格的附加条件,使市场交易显得非常清淡。相比之下,全国各地涌现出的大量外汇期货经纪公司,它们的交易量则显得很大。为了使外汇期货正规化,1993年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出通知规定,办理外汇(期货)交易仅限于广州、深圳的金融机构,其他各地的外汇期货交易机构必须停止办理,金融机构办理外汇期货交易,以企业进出口贸易支付和外汇保值为目的,不得引导企业和个人进行外汇投机交易。企业和个人的外汇交易必须是现汇交易,严禁以人民币资金的抵押办理外汇交易,严禁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实际上,由于严格的管制办法,中国外汇期货试点处于停顿状态

热点内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晚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3 浏览:396
阿坝小金县橡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0 浏览:908
楚雄大姚县豆一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4:02 浏览:736
做期货能在网上开户吗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591
安庆宜秀区早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377
正确的原油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9:41 浏览:39
达州市纤维板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11 浏览:310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白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07 浏览:883
上海外盘期货哪里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4:10 浏览:448
香港日发期货开户网站 发布:2021-12-16 12:24:09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