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历程
㈠ 国债期货“327事件”的来龙去脉
327是一个国债的产品,兑付办法是票面利率8%加保值贴息。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该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有一定的投机价值,成为了当年最为热门的炒作素材,而由此引发的327案,,民间则将2月23日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解释:327是国债代号,并不是案发当日,出事的那天是95年的2.23)
事件发展经过
1995年时,国家宏观调控提出三年内大幅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措施,到94年底、95年初的时段,通胀率已经被控下调了2.5%左右。众所周知的是,在91~94中国通胀率一直居高不下的这三年里,保值贴息率一直在7~8%的水平上。根据这些数据,时任万国证券总经理,有中国证券教父之称的管金生的预测,327国债的保值贴息率不可能上调,即使不下降,也应维持在8%的水平。按照这一计算,327国债将以132元的价格兑付。因此当市价在147~148元波动的时候,万国证券联合辽宁国发集团,成为了市场空头主力。
而另外一边,当时的中国经济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财政部,有理由认为,它当时已经知道财政部将上调保值贴息率。因此,中经开成为了多头主力。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空头判断彻底错误。当日,中经开率领多方借利好大肆买入,将价格推到了151.98元。随后辽国发的高岭、高原兄弟在形势对空头及其不利的情况下由空翻多,将其50万口做空单迅速平仓,反手买入50万口做多,327国债在1分钟内涨了2元。这对于万国证券意味着一个沉重打击——60亿人民币的巨额亏损。管金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收盘前八分钟时,做出避免巨额亏损的疯狂举措:大举透支卖出国债期货,做空国债。下午四点二十二,在手头并没有足够保证金的前提下,空方突然发难,先以50万口把价位从151.30元轰到150元,然后把价位打到148元,最后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到147.40元。而这笔730万口卖单面值1460亿元。当日开盘的多方全部爆仓,并且由于时间仓促,多方根本没有来得及有所反应,使得这次激烈的多空绞杀终于以万国证券盈利而告终。而另一方面,以中经开为代表的多头,则出现了约40亿元的巨额亏损。
2月23日晚上十点,上交所在经过紧急会议后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交易是异常的无效的,经过此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400亿元,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这也就是说当日收盘前8分钟内多头的所有卖单无效,327产品兑付价由会员协议确定。上交所的这一决定,使万国证券的尾盘操作收获瞬间化为泡影。万国亏损56亿人民币,濒临破产。
2月24日,上交所发出《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就国债期货交易的监管问题作出六项规定,,即1、从2月24日起,对国债期货交易实行涨跌停板制度,2、严格加强最高持仓合约限额的管理工作,3、切实建立客户持仓限额的规定,4、严禁会员公司之间相互借用仓位,5、对持仓限额使用结构实行控制;6、严格国债期货资金使用管理。同时,为了维持市场稳定,开办了协议平仓专场。
㈡ 我国需要建立国债期货市场吗
以下仅供参考:
债券交易最大的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也是最难把握的风险。有了国债期货之后,投资者可以构造出与利率风险无关的债券投资策略。建立债券组合的时候,运用国债期货或者利率期货对冲掉利率风险,使得整个组合的价值变动与利率的涨跌无关,这就是利率中性的债券投资策略。因此只要处理好债券的信用风险和个体风险后,利率市场中性的债券投资策略可以让投资者在利率上涨和下跌中通过风险管理获取稳定收益。
(一)债券现货市场得到了充分发展,达到了恢复国债期货的规模要求。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债期货交易的顺利开展必须以一定规模的现货市场为支撑。各国开展国债交易之初,其国债占GDP的份额大致为14-45%。目前,我国国债规模占GDP的份额约为15%,这样的一个比例甚至高于韩国开展国债期货时候的水平(14.4%),与德国、巴西等国(约20%)比例相当。因此,国债规模已不是制约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的主要障碍。从发行方式和品种的期限结构上看,2001年开始发行15年至30年的长期国债,并采用贴现方式发行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品种。从发行方式上,短期国债改集中发行为滚动发行。这一切进一步增强了国债市场供求的均衡性。
(二)出于规避利率风险的要求,迫切要求发展国债期货交易。目前国内利率化的步伐在加快。2005年底央行宣布贷款利率上浮区间彻底取消。去年一年随着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节奏,市场利率也处于不断的涨跌变化之中,利率风险已成为企业、居民、机构投资者不能回避的金融市场风险之一。据上海期货交易所统计,由于银行准备金利率波动,导致国债现货市场价格大幅下跌,2003年8月1日至2004年4月29日,债券市场市值损失为2451.6亿元。而我国目前对冲利率风险的工具十分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强烈需求。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包括持有巨额国债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建立以利率衍生产品为基础的、对利率风险进行动态、主动的风险管理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债期货是最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很多国家在利率管制尚未完全放开之前,就已建立了国债期货市场。美国在1986年才实现了利率的完全市场化,但此之前,美国早已上市了2年、5年、10年、30年期等长期国债期货合约以及短期国库券期货合约。日本在1985年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就及时推出了10年期国债期货交易,而日本1994年10月才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三)机构投资者队伍发展壮大,从事期货业人才与经验的积累,为国债期货交易的恢复提供了基础条件。我国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近年来不断壮大。2003年末在中央国债公司开户从事债券业务的机构投资者开户总数已达2895户,基本涵盖了中国金融体系内的各类机构。特别是近几年,通过专业培训资质考试及长期实践,期货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已初步形成一支对期货业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期货管理人员、经纪人与投资队伍。
(四)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统一的有关期货监管的法规与体系,为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确立了制度保证。吸取1995年“3.27”风波的教训,结合中国期货业的整顿和发展,有关部门1999年以来陆续出台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与其相配套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使我国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统一的法规体系,整个市场的发展也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此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对期货业务的监管队伍基本形成,监管经验得到不断的积累。
㈢ 国债期货最初起源于那个国家的哪个交易所
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一)期货交易的起源
期货市场的历史可以追索到中世纪。最初创建期货市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农民和商人的需要。假定某年5月份一位农民的状况,他预计在9月份收获谷物的价格将会不确定。如果当时供小于求,谷物价格可能涨到很高--尤其是当农民不急于卖出谷物时,显示易见,此时农民及其家人面临着很大价格不确定的风险。
下面我们假定有一位商人对谷物有长期的需求,他也面临着很大的价格风险。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对他会很有利。但是当供小于求时,价格都有可能涨得过高。这样一来,对农民和商人来说,在9月份(或更早)时见面,根据双方对9月份谷物的供求的预期而达成一个一致的价格,就很有意义。换句话说,他们可以协商制定某种类型的期货合约,这个期货合约可以消除双方各自面临的因未来价格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
期货交易是从现货交易中远期市场发展而来的。
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于美国中北部地区。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并采用远期合约方式进行交易,到了1865年,又推出了标准化合约。同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向签约双方收取不超过合约价值10%的保证金作为履约保证。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促成了真正意义上期货交易的诞生。而投机者很快对这种合约产生了兴趣。他们发现,交易活动中合约的交易比交易谷物本身更有吸引力。
(二) 期货的发展
从早期的农产品期货开始后的一百多年来,期货交易的对象不断扩大,种类日益繁多,花样不断翻新。有传统的农产品的期货,如谷物、棉花、小麦、油菜籽、燕麦、黄豆、玉米、糖、咖啡、可可、猪、猪肚、活牛、木材等等期货;有金属期货,如黄金、白银、铂、铜、铝等期货,有方兴未艾的能源期货;如原油、汽油等。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迅速崛起的金融期货;如:外汇、利率、股票指数等期货。
金融期货自从本世纪70年代初问世以来,发展十分迅速,交易量呈"爆炸性"上升之势。金融期货主要包括利率期货、外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在美国期货市场上,目前主要的外汇期货包括日元期货、德国马克期货、加元期货、欧元期货等。利率期货包括美国政府长期、中期和短期国债期货等。股票指数期货有标准·普尔500股价指数(S&P500)期货、道·琼斯指数期货、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期货等。
近十年来期货交易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几近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尤其是金融期货交易量的增长十分惊人。在当今全球期货交易量中金融期货的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商品期货的交易量,占全部总成交量的80%以上。在欧洲,随着欧元区经济一体化过程的深化,金融期货交易量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金融期货的交易量更是一度超过股票现货的交易量。
㈣ 我国为什么要推出国债期货
分流资金这是一定的 国债期货一定会被热炒
但是国家想发展 国债期货是必须推出的
但是我国闲散资金量是庞大的
国债期货会带动金融资本的循环流通 利于经济发展
㈤ 327国债事件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一、1995年2月23日爆发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罕见的金融地震。
327品种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由于其于1995年6月即将交收,现货1992年3年期国债保值贴补率明显低于银行利率,故一向是颇为活跃的炒作题材。
市场在1994年底就传言327等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国库券可能要加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可能,因为一旦加息需要国家多支出10多亿元的资金,在客观形势吃紧的情况下,显然绝非易事。
于是,围绕着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期货市场形成了327品种的多方与空方,该品种价格行情的最大振幅曾达4元多。
二、2月23日,财政部发出公告,关于1992年期国库券保值贴补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多头得理不饶人,咄咄逼人地乘胜追击,而空方却不甘束手就擒。双方围绕327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空方的总指挥是万国证券公司,二号主力辽宁国发(集团)公司。
在148.50元附近,空方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但多方力量势不可挡,一开盘,价位就跳空高开,数百万的空单被轻而易举地吃掉,价格大幅飙升,迅速推高到151.98元。16时22分,离收盘还有8分钟。
正当许多人都以为大局已定时,风云突变,730万口(约合人民币1460亿元)的抛单突然出现在屏幕上,多方顿时兵败如山倒。
最后双方在147.50元的位置鸣金收兵。当日上海国债期货总成交8539.93亿元,其中80%即6800亿元左右集中在327品种上。若按收市价147.50元结算,意味着一大批多头将一贫如洗,甚至陷于无法自拔的资不抵债的泥坑。
交易刚结束,上海证券交易所、证管办就接到了指有会员严重违规操作的控告。根据后来的处理结果,327事件被定性为一起严重的违规事件。
它是在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过快、交易所监管不严和风险管理滞后的情况下,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辽宁国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大户蓄意违规、操纵市场、扭曲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所引起的国债期货风波。
三、作为327事件主要责任者的万国证券公司,在这次大起大落的剧烈震荡中,一下子就陷入了灭顶之灾。万国证券成立于1988年7月18日,总裁管金生。
这家起步时只有3500万元资本金的证券公司在短短6年的时间就发展成资产规模数十亿元的综合性公司,是中国证券业的一大奇迹。
万国证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先声夺人,争取到为意大利国民劳动银行新加坡分行在伦敦发行欧洲日元证券作承销商,成为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同类业务的第一家证券公司。
1992年,万国证券又与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及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联合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大众国际51%的股权,又创造了国内证券公司第一次在香港收购控股上市公司的奇迹。
1993年。万国证券在首批券商信用评级中成为唯一获得国内AAA最高信用级别的一家。
1994年,万国证券A股交易占上交所总成交量的22%,B股则达到50%,在上交所会员中首屈一指。当年上市的上海12只B股中有8只是由万国证券作国内主承销商。
如日中天的万国证券打起了“万国证券,证券王国”的旗号,声言要成为中国的野村、中国的美林。然而,在缺乏必要的监管条件下的过于顺利以及由此滋长起来的狂妄自大及膨胀野心,却成了它的“死穴”。
四、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是上海外国语学院法国文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就职于上海市级机关、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曾担任中美国际投资法研讨会秘书长,由此而受欧共体邀请,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进修,获法学硕士及商业管理硕士。
1988年学成回国,即着手创办万国证券公司。人生经历上过于一帆风顺,同样容易养成一个人过于自负的性格。他风头出尽,被尊为“中国证券教父”。
327事件后,人们指责管金生用家长制的那一套来领导全国最大的证券公司,而他本人却感到还有一条,这就是万国缺少监督机制。
如果说管金生在327品种上走了眼不过是一种偶然,那么,他以及他所领导的万国在327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则是一种必然。自从成为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几乎所向无敌的虎狼之师,他们就太自以为是,也太自信了,他们以为国家不可能因其利率偏低而加息,因而一直在做空。
而当加息的消息被证实时,为了挽救公司可能出现的高达10亿元以上的损失,便不顾一切地铤而走险,违规恶炒。
2月23日下午,空方主力阵营中的辽国发临阵倒戈,突然空翻多,使327品种的创出151.98元的天价。
在大势既去的情况下,最后8分钟,急红了眼的空方司令万国赤膊上阵,先以50万口将价位打到150元,接着连续以几个数十万口的量级把价位再打到148元,最后一笔730万口的巨大卖单令全场目瞪口呆,把价位封死在147.50元。
在这一阵紧锣密鼓的狂轰烂炸之中,万国共抛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而所有的327国债总额只有240亿元。也就是说,万国卖空的数额超过了该品种总额的7.8倍。
管金生的一步之差,令万国遭遇了它事业上的滑铁卢,在管本人而言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滑铁卢。
(5)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中国的巴林事件”
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主力认为1995年1月起通货膨胀已见顶回落,不会贴息,坚决做空,而其对手方中经开则依据物价翘尾、周边市场“327”品种价格普遍高于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财政部决策动向等因素,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位。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种上联合做空的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抢先得知“327”贴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为做多,使得“327”品种在一分钟内上涨2元,十分钟内上涨3.77元。
做空主力万国证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当时的持仓量和价位,一旦期货合约到期,履行交割义务,其亏损高达60多亿元。
为维护自己利益,“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后,在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万手、价值1400亿元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国债交易中的异常情况,震惊了证券市场。事发当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关各方紧急磋商,最终权衡利弊,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
㈥ 国债期货的基本知识有哪些要点
国债期货的概念:
国债期货作为利率期货的一个主要品种,是指买卖双方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约定在未来特定时间,按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券款交收的国债交易方式。
在国际市场上,国债期货是历史悠久、运作成熟的基础类金融衍生产品之一。从成熟国家国债期货市场的运行经验来看,国债期货在推进利率市朝改革、活跃债券现货市场交易、促进国债发行、完善基准利率体系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国债期货的特点:
国债期货具有可以主动规避利率风险、交易成本低、流动性高和信用风险低等特点:
第一,可以主动规避利率风险。由于国债期货交易引入了做空机制,交易者可以利用国债期货主动规避利率风险。运用国债期货可以在不大幅变动资产负债结构的前提下,快速完成对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从而降低操作成本,有效控制利率风险。
第二,交易成本低。国债期货采用保证金交易,这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者的套期保值成本。同时,国债期货采用集中撮合竞价方式,交易透明度高,降低了寻找交易对手的信息成本。
第三,流动性高。国债期货交易采用标准化合约形式,并在交易所集中撮合交易,因此流动性较高。
第四,信用风险低。国债期货交易中,买卖双方均需交纳保证金,并且为了防止违约事件的发生,交易所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这有效地降低了交易中的信用风险。
国债期货的基本功能:
作为基础的利率衍生产品,国债期货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规避利率风险功能。由于国债期货价格与其标的物的价格变动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国债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可以避免因利率波动造成的资产损失。
第二,价格发现功能。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主要表现在增加价格信息含量,为收益率曲线的构造、宏观调控提供预期信号。
第三,促进国债发行功能。国债期货为国债发行市场的承销商提供规避风险工具,促进承销商积极参与国债一级和二级市常
第四,优化资产配置功能。通过交易的杠杆效应,国债期货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能够方便投资者调整组合久期、进行资产合理分配、提高投资收益率、方便现金流管理。
国债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国债期货最初是发达国家规避利率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受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及石油危机爆发的影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滞涨,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各国政府纷纷推行利率自由化政策,导致利率波动日益频繁而且幅度剧烈。频繁而剧烈的利率波动使得金融市场中的借贷双方特别是持有国债的投资者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利率风险,市场避险需求日趋强烈,迫切需要一种便利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在这种背景下,国债期货等利率期货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
1976年1月,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了90天期的国库券期货合约,这标志着国债期货的正式诞生。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到1980年代以后,美国的利率变动幅度加大,这使得国债期货交易更加活跃,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利用国债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因此,国债期货的成交量逐渐攀升。
世界上主要的国债期货有哪些:
在美国成功推出国债期货后,为了满足投资者管理利率风险的需求,其他国家与地区也纷纷推出各种国债期货品种,全球国债期货交易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末,全球共23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个期货交易所已推出国债期货产品。
㈦ 我国推出的第一只金融期货是什么时候
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国债期货,但因当时市场混乱,监管不到位,最后被取消。金元期货,服务周到,手续费合理,诚实守信。
㈧ 国债期货的期货交易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013年9月2日宣布,国债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首批三个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将于9月6日上市交易。
国债期货是一种金融期货,在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谓是中国金融期货的先驱。中国的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开始于1992年,结束于1995年5月,历时两年半。
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上交所共推出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合约,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但在国债期货交易开放的近一年里,交易并不活跃。从1992年12月28日至1993年10月,国债期货成交金额只有5 000万元。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对国债期货合约进行了修订,并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交易。1993年12月,原北京商品交易所推出国债期货交易,成为中国第一家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商品期货交易所。随后,原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和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地方证交中心也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第二季度开始,国债期货交易逐渐趋于活跃,交易金额逐月递增。1994年结束时,上交所的全年国债期货交易总额达到1.9万亿元。1995年以后,国债期货交易更加火爆,经常出现日交易量达到400亿元的市况,而同期市场上流通的国债现券不到1 050亿元。由于可供交割的国债现券数量远小于国债期货的交易规模,因此,市场上的投机气氛越来越浓厚,风险也越来越大。
1995年2月,国债期货市场上发生了著名的“327”违规操作事件,对市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1995年2月25日,为规范整顿国债期货市场,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又向各个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发出了《关于加强国债期货风险控制的紧急通知》,不仅提高了交易保证金比例,还将交易场所从原来的十几个收缩到沪、深、汉、京四大市场。
一系列的清理整顿措施并未有效抑制市场投机气氛,透支、超仓、内幕交易、恶意操纵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国债期货价格仍继续狂涨,1995年5月再次发生恶性违规事件—“319”事件。
1995年5月17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决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各交易场所从5月18日起组织会员协议平仓;5月31日,全国十四个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全部平仓完毕,中国首次国债期货交易试点以失败而告终。
㈨ 盘点一下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及大事记
中国股市大事记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综指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上证综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此后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综指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1995年5月18日,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出现三天井喷行情。
1996年1月22日,上证综指低至514.16点,此时民间认为宏观调控即将结束。
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此轮行情至1996年12月11日,上证社指从516.46点涨至1258.69点,涨幅143.71%。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引起市场暴跌。上证综指由1200点附近下跌至865.58点。此后一路上扬,最高至1997年5月12日的1510.18点,涨幅74.47%。
1999年5月19日,行情井喷。上证综指由18日的1059.87点到1999年6月30日1756.18点,涨幅65.70%。
此后持续了两年大牛市。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
2001年6月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综指由14日最高的2245.43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1348.79点,跌幅39.93%。
2004年1月31日,“国九条”发布,短暂行情持续到2004年4月9日最高1778.22点。
2005年4月29日,股改试点工作启动。
2005年6月6日,沪市跌破千点。
2005年下半年,新《证券法》出台,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出台,权证重返市场。
2006年,中国股市告别了漫漫“熊”途,开始步入良性循环。期间,上证综指从1月4日的1163点起步,之后几乎是以单边上行之势稳步攀升。
2006年1月5日,五部委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投资者对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两类对象进行战略投资,可以采取有条件的定向发行和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2006年1月5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办法》实施股权激励。
2006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新老划断”全面启动。
2006年6月8日,沪深股市单边暴跌,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跌幅分别为5.33%和4.64%,均创下2002年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纪录。
2006年6月19日,中工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块上市,标志着“全流通”大幕正式拉开,“股权分置”“一股独大”这一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顽疾,从此成为历史。
2006年7月5日,国内资本市场的“航母”级公司——中国银行正式登陆A股市场。
2006年9月18日, 受A、B股并轨传闻的影响,沪深B股暴涨。
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A股H股分别在上海、香港两地挂牌上市。
2006年11月20日,上证综指收盘报2017.28,为2001年7月27日以来的收盘新高。人民币升值和股改实施是促使股市由熊转牛的两大重要因素。
2006年12月6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959亿元,创中国股市有史以来单日成交量之最。
2006年12月29日,上证综指以距2700点仅一步之遥的2698.90点创出新高。按照12月29日的收盘指数计算,沪市和深市的全年涨幅各达到130.4%和132.3%。伴随股指的持续上行,截至2006年12月28日,沪深市场总市值分别达到68714亿元和17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7.5%和85.5%。
2007年1月4日,中国证监会在其网站上刊出《致股指期货投资者的一封信》。该信指出,自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待相关准备工作完成后,中国将正式开展股指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产品的推出将意味着我国股市有了“做空机制”,这将是我国股市交易制度上的重大变化。
以后,沪深两市步入大牛市。
㈩ 国债期货交易的什么是国债期货交易
即交易者只需支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就可通过交易场所按规定的标准化合约来买卖远期的国债。我国于1994年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试点。由于国债期货合约的卖方不一定持有真实的国债,国债期货交易的结果极易导致国债的买空卖空,助长投机行为,引起金融秩序的混乱,因而需要有较完善的监管机制。但在我国实际试点中,国债期货市场屡次发生的严重违规交易表明我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决定自1995年5月18日起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