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影响国债期货吗
1. GDP对什么有影响
1。GDP增长与否对什么有影响,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从GDP增长与否,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体是否有活力,我们也常常通过成长的幅度,以及幅度的变化,推算未来的发展趋势。说道GDP增长影响最直接的,是就业率、税收水平。
那么是不是一个国家GDP增长就是说明国力的同比增长?否,因为这里包含了外国企业在国内投资的产值和收益,这些,他们会汇回自己的国家。拿芭比娃娃的例子,一个完全由国内产的巴比娃娃的销售利润中,只有10%不到的属于国内企业,而80%作为智力附加值属于美国拿走了,而这销售额的100%,都被计算到GDP里面去了。所以我们国家吃了大亏,只赚取低廉的利润的同时,还受到反倾销的调查限制。
所以说,在我看来GDP的数据和国力增长没有很大的关系,而真正的应该看的是GNP:
GDP--国内生产总值,以国土为原则划分,包括了国外企业在国内赚取的收入
GNP--国民生产总值,以国籍为原则划分
GNP = GDP - 外国企业在国内赚取的收入+国内企业对外的投资收入
事实上,我国的GNP远远没有GDP乐观,使用它只是一种掩耳盗铃罢了。但对就业、税收的帮助倒是绝对的了。
2。 GDP的增长与那些因素有关?
GDP=G+I+C+(X-M)
G--政府支出
I--投资(政府、企业、国外)
C--消费
X--贸易出口
M--贸易进口
如果政府财政相对稳定,则就与投资、消费、对外贸易有关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推动力的三驾马车
另外,GDP水平还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国家根据发展水平分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他们的合理指标不同,不发达国家,相对经济水平较差,他们的GDP的成长空间比较大,一般6%以上,而发达国家却反过来,2~3已经很不错了,有的只是保证不要负增长。
===================================================================
附:其实芭比娃娃的数据远没有我说的乐观:
一个中国生产的芭比娃娃,在美国海关到岸价为2美元,但在市场上零售价格为9.99美元。这其中有将近8美元,作为智力附加值被美国拿走了,与我们无关。作为生产者的中国,在得到的2美元中,有1美元用于运费、税收和其他管理费,0.65美元用于进口原材料,真正留给我们的只有0.35美元的加工费。
2. 宏观经济学 下列交易对GDP的影响
(1)GDP增加100元,消费增加
(2)GDP不变,这时母鸡算餐馆的中间品
(3)GDP增加5000万元,算出口
(4)不变,并没有新增财富,只是同一国企业之间的资产的转移
(5)增加20亿元,算作本国企业投资的增加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消费、投资、GDP的影响是一定的吗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消费、投资、GDP的影响是一定的。
(一)财政政策通过影响需求、供给,拉动经济增长或反经济衰退。财政政策主要有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两大工具。收入工具方面,财政利用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动具有的倍增作用,通过税收手段,发挥税收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在经济萧条时,政府通过减税,降低企业成本,税收便会产生一种推力,防止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过度下降,从而起到反经济衰退的作用;而在经济过热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支出工具方面, 在经济萧条时期,为缓解通货紧缩影响,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减少收入政策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经济繁荣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波动。也就是说,无论财政采取收入或支出手段,目标都是为了影响需求、供给,其必然会影响到投资、消费,进而影响到GDP的增长。
(二)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总需求来调节利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可见,其核心着眼点就是市场利率,即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的,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也就是说,不管积极的货币政策还是消极的货币政策,都会影响到市场利率,并通过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影响社会取得信贷资金,进而影响社会投资和消费可动用的资金,进而影响到GDP的增长。
4. 有关GDP的几个问题
各位好,
最近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看完有关GDP的章节以后有一些疑问,希望能听听大家的意见:)
关于GDP如果从支出的角度来看那么存在一个恒等式:
Y = C + I + G + NX
1、所有国家(比如:中国)GDP支出的分类都是这样的吗?还是这里仅仅是美国的一种大致支出分类?如果各个国家不尽相同,那么中国是怎样对GDP的支出进行划分的呢?我在网络上也没有找着;
也是这样划分的 通用的
2、关于恒等式中的NX是净出口的意思,虽然从整个恒等式左右关系理解了,但是从意义上对NX出现在恒等式的右侧有些疑惑,前面的C、I、G分别对应家庭消费、投资、政府消费,但是净出口如果不为0的话,那么意义是指除去了进口(这一块已经在C中包含了)的纯出口,这个貌似不像是支出(因为出口了商品后获得了对应的货币支付)感觉是收入,为什么会出现在以“支出”为描述角度的等式右侧呢?
纯出口了的东西 就给别人了啊 一个国家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一个大蛋糕 这个蛋糕有的给人们消费了 有的让政府花了 有的拿去再投资了 有的给老外用了
最后那个部分就是净出口 怎么不是支出呢
3、和GDP有一个概念叫做“GDP平减指数”,这里“平减(DEFLATOR)",在书中的解释是:
“GDP平减指数的得名是因为它可以用来从名义GDP中提出通货膨胀 -- 也就是说,"平减"名义GDP中由于物价上升而引起的上升。”
上面这句话我有些不太明白,GDP平减指数 = 名义GDP / 实际GDP × 100。这里由于用于统计的GDP都是一年的,所以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样的,应该这里体现的是由价格波动引起的GDP浮动,我这样理解感觉就和上面书中对“平减”这个词的意思理解相反了。而且我查了一下单词“DEFLATOR”的意思,也是指:
紧缩指数
减缩指数
消除通货膨胀指数
和书中说的一样,这里就有些迷惑了,希望弄清楚的朋友能说说看,是不是我理解上有问题;
把那个可以理解成消除通货膨胀指数,DEFLATOR就是去除通货膨胀的意思,用现期的CPI除以基期的CPI就得到这个指数了
用名义GDP除以这个指数就是实际GDP
4、这个问题和GDP没有什么大关系,顺便一起问一下,和CPI有关,通过CPI人们可以方便的对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进行换算,但是我对这种换算有些以为,比如:一个人20年前有100元,现在物价指数是20年前的10倍,那么原来的100元就应该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了。但是我觉得这种比较有意义吗?如果从经济的长期趋势来看,经济是发展的,前人的钱再值钱也不能和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生活水平,就像原来皇帝再有钱也不能看上电视一样,所以是不是这种CPI的比较仅仅是在短期内是有意义的(因为人们生活的环境是相似的),但是长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至于短期是多少,长期是多少估计又是另外一个不能确定的定性词汇了)。
最精确的物价调整指数 用效用曲线来看的 最后用那个指数调整出来的钱数会给人带来同样的效用的
但是时间久了 偏好会发生改变 所以你那样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5. 什么是GDP,影响它的四个因素是哪些呢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缩写,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要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或地区)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了使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的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比如说,一杯饮料是5元钱,理一次发是10元钱,等等。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比如,一台21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3000元,现在可能只要1500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21英寸彩电。所以,我们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的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按照这个原理,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假定为2万元),然后,计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比如是2.4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多少(假定上涨了5%)。这样剩下的就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了:今年的2.4万元,扣除物价因素的话,相当于去年的2.29万元(2.4÷1.05),再以这一数字除以去年的2万元,就可以知道此人实际的生活水平,今年比去年是提高了14.5%。
将同样的计算方法运用到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就可以得出GDP数字。我国是从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即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等;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近年来,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来获得的。
可能有读者会问,我国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GDP的计算需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在初步估计过程中,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得出的。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底发表。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但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利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才能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GDP数字的不断变化。
GDP统计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使GDP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因素,即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GDP增长;二是为消除负面影响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可以促进GDP的增加。例如不清洁生产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又形成新的GDP。GDP没有将正面的建设性和负面的破坏性活动区别开来,忽略了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而这已经危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维持的生产力水平。GDP也没有明确考虑主要由污染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作为生产的增加来加以核算。为克服这种种弊端,才有学者提倡以“绿色GDP”作为更为全面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6. 经济学中gdp的影响因素中有没有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为什么
首先你要明白gdp是国民生产总值,是内部的生产总值,而你说的两个政策是国家之间,相对于内部而言外部的影响因素,所以影响不到国内的gdp
7. GDP的优缺点是什么
国民经济发展中强调GDP数据的优缺点
优点
能较为全面的反应出一国经济增长的水平,GDP作为一种衡量标准,这么多年来一直被使用,必有其可取之处。GDP是根据市场交换而获得的数据,从整体而言,经济越发展,市场的交换越频繁,人们的生活也更好。
缺点
1、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有一些不通过市场却能对人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就不能通过GDP来反映。
2、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结构。如一国重视武器的研发,一国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差别就很大了。
3、GDP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 如因技术的进步而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GDP反映不出来。
4、GDP统计有一定的误差。而且没有考虑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
(7)gdp影响国债期货吗扩展阅读:
局限性
(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在这种情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人均GDP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收入的巨大差异。由此可见,就大多数情况,但不是对所有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如强制交易的GDP、妨碍他人的GDP、出口创造的GDP、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8. GDP对股市的影响如何
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GDP变动是一国经济成就的根本反映,GDP的持续上升表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制约经济的各种矛盾趋于或达到协调,人们有理由对未来经济产生好的预期;相反,如果GDP处于不稳定的非均衡增长状态,暂时的高产出水平并不表明一个好的经济形势,不均衡的发展可能激发各种矛盾,我们必须将GDP与经济形势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不能简单地以为GDP增长,证券市场就将伴之以上升的走势,实际上有时恰恰相反。关键是看GDP的变动是否将导致各种经济因素(或经济条件)的恶化,下面对几种基本情况进行阐述。
(1)持续、稳定、高速的 GDP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经济结构逐步合理趋于平衡,经济增长来源于需求刺激并使得闲置的或利用率不高的资源得以更充分的利用,从而表明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时证券市场将基于下述原因而呈现上升走势。
伴随总体经济成长,上市公司利润持续上升,股息和红利不断增长,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产销两旺,投资风险也越来越小,从而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得到全面升值,促使价格上扬。
人们对经济形势形成了良好的预期,投资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对证券的需求,促使证券价格上涨。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持续增长,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都不断得到提高,收入增加也格增加证券投资的需求,从而证券价格上涨。
(2)高通胀下GDP增长。当经济处于严重失衡下的高速增长时,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这将表现为高的通货膨胀率,这是经济形势恶化的征兆,如不采取调控措施,必将导致未来的"滞胀"(通货膨胀与增长停滞并存)。这时经济中的矛盾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企业经营将面临困境,居民实际收入也将降低,因而失衡的经济增长必将导致证券市场下跌。
(3)宏观调控下的 GDP减速增长。当GDP呈失衡的高速增长时,政府可能采用宏观调控措施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样必然减缓GDP的增长速度。如果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而GDP仍以适当的速度增长,而未导致 GDP的负增长或低增长,说明宏观调控措施十分有效,经济矛盾逐步得以缓解,为进一步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时证券市场亦将反映这种好的形势而呈平稳渐升的态势。
(4)转折性的GDP变动。如果GDP一定时期以来呈负增长,当负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并呈现向正增长转变的趋势时,表明恶化的经济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证券市场走势也将由下跌转为上升。 当GDP由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时,表明低速增长中,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经济的瓶颈制约得以改善,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来临,证券市场亦将伴之以快速上涨之势。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只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每一点都可沿着相反的方向导出相反的后果。最后我们还必须强调指出,证券市场一般提前对GDP的变动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它是反应预期的GDP变动,而GDP时实际变动被公布时,证券市场只反映实际变动与预期变动的差别,因而在证券投资中进行GDP变动分析时必须着眼于未来,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9. GDP对国家的影响.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 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而减低了。 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纳税人有理由怀疑不合理的建造地标性建筑物。 政绩工程,越来越遭到老百姓和政府的反对了。
10. 关于对GDP影响的问题
当然是第二种贡献大。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 = 居民消费 + 政府消费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可见GDP增加需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工厂工作,工厂要消费,GDP增加;雇保姆,家庭要消费,GDP增加。虽然最终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对GDP的贡献却大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