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外盘犯罪
① 警方揭秘“深圳八千万期货骗局”,犯罪份子究竟是如何作案的
之前一位70岁的老太太在自己孩子的劝说下,来到公安局报案,种种线索都表明她之前所做的80万投资其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之后对方又推荐了一个炒天然气的国际期货交易平台,而在这个交易平台上,一切都看起来非常的正规非常安全,而且在这位讲师的指导下,这名老太太已经赚了不少的钱,这让她加大了对这个骗子团伙的信任,信任过头,那投入的钱当然也就更多,之前所有的交易全都是骗子全程操纵的数字游戏,而在之后,骗子骗到了他们想要的金钱过后,就立即告诉老太太亏损,账户里原本有100多万元,现在已经亏损到了十万元,而最终可以提现的金额只剩下六万元。
正是这一连串的圈套,让很多的人都误以为真,同时,这些骗子还用各种各样风险监控的手段让迟迟在观望的人们确定这场骗局就是一场真实的投资事件,而大家平时在生活中接收到陌生人的好友添加之后,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千万不要为了贪图一时的便宜而吃了大亏。
② 做期货是范法行为吗
做期货是犯法行为吗?做期货不是犯法行为,也有的人就喜欢做期货,做别的,他不喜欢就喜欢做期货,期货不属于犯法范围,但是你不吭不骗自己,做自己不属于犯法
③ 外盘期货代理被抓如何定性 看清政
这些什么外盘
可以属于诈骗一类的
本身也是如此
被抓起来的也不少,必须做正规期货
④ 什么是非法期货类犯罪
今日深圳警方发布,深圳警方打击非法期货类犯罪刑拘167人,那么到底什么是非法期货类犯罪呢?
⑤ 非法经营金银期货代理商是否犯罪
属于违法违规行为是一定的,至于是否构成犯罪要看情节轻重和具体的性质。
以下重点对地下黄金期货交易欺诈行为所涉及的非法经营罪和诈骗类犯罪(包括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和集资诈骗罪)问题进行分析。
(一)有关非法经营罪的定性
根据《刑法》第225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期货业务的行为,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那么,地下黄金期货交易的欺诈行为能否归入“非法经营期货业务”的范围?从文义解释的角度,并不能完全予以否定。首先,从犯罪客体上看,“地下炒金”之所以被称之为“地下”,就在于其未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开展黄金期货交易活动,违反了有关组织经营期货交易的行政许可制度,侵犯了黄金期货市场管理制度和管理秩序,其行为符合非法经营罪的客体要件,也符合《刑法》第225条规定的“违反国家规定”和“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罪状表述。其次,从客观行为来看,非法经营黄金期货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采取各种欺诈方法骗取投资客户资金,这种欺诈交易行为无疑也属于非法经营活动,应属于“非法经营期货业务”的范围。实践中,多数地下黄金期货交易市场以境外交易机构境内代理为幌子,要求投资者以外币形式存入保证金或汇入资金,从而担任“地下钱庄”的角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第4条规定,在国家规定的交易场所以外非法买卖外汇,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因此,有人主张,对地下金融期货交易案件的处理可以从违反国家对于外汇管理角度入手,认定地下金融期货交易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⑶
不过,应当看到,《刑法》第225条对“非法经营期货业务”的规定是立法机关追求大一统刑法典的无奈选择。可以说,非法经营罪本来是为了瓦解投机倒把罪这一“口袋罪”而设立,结果却变异为一个新的口袋罪。根据现行刑法、刑法修正案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已有十几种行为被认定为“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包括:非法买卖外汇,非法出版,非法经营电信业务,非法传销或变相传销,生产、销售添加“瘦肉精”的饲料,非法经营食盐业务,哄抬物价、牟取暴利行为,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经营业务,擅自发行、销售彩票等。一些地方的刑事判决更是在司法解释之外扩张了非法经营罪的内涵。如果一个罪名被指斥为“口袋罪”,可以囊括违法性质不同的行为,那就意味着其与罪刑法定原则、尊重保障人权的冲突。由于各类行为方式差别往往较大,危害性也不同,将非法经营期货业务与其它形态迥异的非法经营行为合用一个量刑标准,显得罪刑不相适应,同时,刑法中非法经营罪无单位犯罪规定,但实践中非法经营期货业务的多是单位,如果仅追究相关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则显然比较勉强,并使相关单位逃脱罪责。
从完善立法的角度,刑法宜将期货交易欺诈行为从非法经营罪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新的罪名加以规制。许多国家对期货交易的刑事规制相当重视,所设定的期货交易欺诈犯罪类型有很多种,包括场外交易、私下对冲、交叉交易、办公室交易前台交易、连续交易和滚动交易、超量交易、不真实报告和记录、欺诈性误导交易、“强行平仓”骗取资金、巧禁止令、制造设施故障、虚拟交易等。⑷与国外刑事立法相比,我国刑法对诸如私下对冲等期货交易欺诈行为都没有规定为犯罪。借鉴国外刑事立法,建议在我国刑法中新增设一个“期货交易欺诈”的罪名,其罪状可表述为“在期货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中,欺诈期货投资者,情节严重的行为”。同时,删除《刑法》第181条规定的编造并传播影响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诱骗投资者买卖期货合约罪,将这些期货交易欺诈行为、《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71条所列的其他欺诈行为类型、以及私下对冲行为都归列入本罪的范围。设立期货交易欺诈罪之后,就可以将“非法经营期货业务”中的期货交易欺诈行为从非法经营罪中分离出来,避免非法经营罪进一步“口袋化”。
(二)有关诈骗类犯罪的定性
实践中,地下炒金公司或个人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在其招揽客户、业务开展中往往存在种种欺诈因素,如虚构己方系外盘代理的身份,隐瞒交易风险夸大收益等。尽管司法机关大多将黄金期货交易欺诈行为以非法经营罪定性,但并不能否定将其认定为诈骗类犯罪的可能。如前所述,“非法经营期货业务”包括期货交易欺诈行为,其与诈骗类犯罪在行为手段上都是“欺骗”性质。然而,地下金融期货交易存在欺诈因素与其行为构成诈骗犯罪属于两个层面的问题,不能仅仅因为行为具有欺诈因素就认定其构成诈骗犯罪。正如有学者指出,对生活、市场、投资和投机领域应分别适用不同的欺诈标准。在上述领域中,重点保护财产权的诈骗罪范围呈现出不断缩小的状态,即“生活与刑法同在、市场进诈骗退、投资抵触刑罚、有投机无诈骗”。⑸尤其是在投资领域,为了让投资市场保持博弈本性,刑法对欺诈行为的容忍度较高,对财产权实行弱保护,诈骗罪的适用范围相对萎缩;对于这种谋求超高回报的投机行为,法律更是不应注重保护其财产权,因为,既然参与者认识到了欺诈风险,在自身财产受损时,就不能成为诈骗罪的被害人。然而,这并不等于放弃交易秩序和市场规则的刑法保护,“地下炒金”属于法外投机,参与者被骗,对组织者虽不宜认定为诈骗罪,但必须针对其对黄金期货交易市场秩序的破坏予以刑事惩治。
因此,对于地下黄金期货交易欺诈行为来说,认定其构成诈骗类犯罪或非法经营罪的关键并非在于其行为方式,而在于其侵害的客体性质。在诈骗类犯罪中,诈骗罪的单一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而合同诈骗罪、金融诈骗罪的客体属于复杂客体,主要客体分别为金融市场秩序或金融管理制度,次要客体则为公私财产所有权;而非法经营罪的客体则为市场经济秩序。究竟将非法经营黄金期货行为认定为何罪,就要对刑法所重点保护的客体作出具体判断:(1)如果行为人没有擅自设立黄金期货交易机构,只是个人假借投资黄金期货的名义,骗取特定被害人的钱财,此种行为局限于生活领域,与黄金期货市场交易并无直接或间接联系,也未产生扰乱正常黄金期货市场秩序的影响,则刑法所保护的只是被害人的财产权,因而应认定为诈骗罪。(2)如果行为人在非法从事黄金期货交易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擅自设立黄金期货交易机构,采取虚构网络交易平台等欺诈手段,骗取投资客户的钱款,符合诈骗类犯罪的构成要件,则可认定为合同诈骗罪或集资诈骗罪,此时,行为人所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被害人的财产权和正常的黄金期货交易市场秩序。(3)如果行为人以牟利为目的而非意图非法占有,利用虚假的期货交易经纪人员、工作人员身份或虚构期货交易网络平台,在正规期货市场之外非法从事黄金期货交易,而投资人对此欺诈手法和虚拟规则并非完全不知情,而是存在概括性认识,且抱着“炒一把”、“博一博”的投机意图参与其中,与庄家对赌,形成互动。此时,刑法所要保护的客体不再是投资客户的财产权,而是正常的黄金期货交易市场秩序,对该类行为应认定为非法经营罪而非诈骗类犯罪。
⑥ 期货外盘被骗骗子己被抓钱能回来吗什么时候请律师呢谢谢🙏!,
可以找回来,如果对方被判诈骗罪 追缴之后 首先需要赔偿 受害人 随时都可以找律师联系犯罪嫌疑人沟通 告诉他 退赃可以出具 谅解书 可以轻判 一般都会退赃给你
⑦ 黄金外盘期货违法吗
不合法。
最好通过正规渠道
⑧ 非法炒期货触犯刑法吗
参与期货交易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
参考案例:
2009年9月,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艾某在武汉成立武汉富达天宇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进行黄金期货交易业务。获利途径是以客户在香港公司的黄金期货交易平台上的交易额按照一定比例从香港的公司获取佣金,艾某再将所获佣金按客户数量、客户交易量按期从自己的账户分发给胡某、李某等20多名客户经理。
截至2012年2月,天宇公司所得佣金共计460余万元。今年3月9日,艾某、胡某依次归案,其余同伙已于2012年6月先后被抓获。
一审法院认为,艾某等人参与期货交易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艾某为主犯,判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400万。胡某等人属从犯,均判有期徒刑一年。
⑨ 期货外盘被骗骗子己被抓钱能回来吗什么时候请律师呢
直接可以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
⑩ 卖过期货算违法犯罪吗
不构成犯罪,但是属于消费欺诈。
消费欺诈,顾名思义,是存在于消费领域的欺诈行为。消费欺诈,是不法商人推销其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低劣手段,目的是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从而攫取高额利润。对消费者而言,消费欺诈严重侵犯了其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使消费者不能通过交易行为获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市场经济秩序而言,利用欺诈手段推销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品质低劣、价格便宜,不法经营者利用欺诈手段恶意抢占市场份额,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造成了不正当竞争。
消费欺诈具体表现形式有: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采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谎称是正品的;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不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对商品做虚假宣传的;
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预约条件提供商品的;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以其他虑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