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扩张周期货币刺激
Ⅰ 1991年美国利率急剧下降。许多观察者认为,这种下降表明在那一年货币政策是完全扩张的。这个结论错误码
不知道你问的是扩张错误,还是完全扩张是错误。
不过很显然,这的确是扩张的货币政策,1991年起,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联储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放松银根。联储从1991年2月到1992年7月,连续6次将贴现率从6%降至3%,联邦资金利率也从3.75%调低至3.25%。各大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也进一步调低至6%,从而使各项利率跌到3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低利率对刺激美国经济复苏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据统计,利率下降以后,金融企业以重新安排债务等方法,减少了500亿美元的债务,企业的债务利息减少200亿美元。低利率还大大减轻了房主和消费者的房屋抵押贷款和消费者信贷债务的本息,推动了住宅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刺激了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利率下降对固定资本投资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支付的利息占其净现金流量的比重从战后高点31.7%降至1993年的23.2%。估计1993年美资本货物价格下降了2.1%,从而使1993年投资名义总值虽只增加5.3%,但实际总值却提高7.6%。低利率使美元与国际货币的汇率下降,导致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下降,提高了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了美国的出口。
大约经历三年时间美国经济复苏,又采取了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
Ⅱ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什么一方面能刺激进口
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量量增加导致需求增加,一方面国内需求增加,同时进出口需求也会增加,刺激国内国际贸易(交易)增加,当然会增加进口。如果是刺激投资,比如中国,那么会使净出口增加;如果是刺激消费,比如美国,会使净进口增加。如果全球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加剧国际失衡。
Ⅲ 美联储如何化解经济周期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致经历了三轮加息周期。
1
1994年2月份起
美联储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使之从3%增至6%。
2
1999年至2000年
美联储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其从4.75%升至6.5%,并将利率水平维持到2001年1月份。
3
2004年6月起
连续17次提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推高至2006年6月份的5.25%,并将利率水平维持到2007年9月17日
(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
1.降低利率
为化解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美联储于2007年9月18日决定将保持了14个月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4.75%,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调该利率。随着次贷危机影响的扩散,美联储连续降息,到2008年4月30日,美联储连续7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至2%。但利率的降低在恢复金融市场流动性即恢复金融资产价值的同时,资本流出数量增加,美元相对外币贬值,实体经济领域的价格膨胀。在市场一片“降息见底”声中,美联储悄然开始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转换。
2.贴现窗口重新启动
贴现窗口(DiscountWindow)是美联邦储备体系向商业银行发放贴现贷款的设施,联储通过变动贴现利率可以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但是否通过贴现窗口取得贷款及贷款数量取决于商业银行,联储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为防止信贷市场危机恶化,美联储于2007年8月17日宣布将贴现利率降低50个基点,即从6.25%降到5.75%。之前美联储对贴现利率与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基本保持同步,二者之间一般维持100个基点的利差,本次单方面下调贴现利率后二者的利差缩小为50个基点。虽然美联储在信贷危机发生后一再降低贴现率至2.25%,但由于再贴现对市场有“告示作用”,许多商业银行担心这么做会导致投资者对其健康状况担忧,所以它们大多不愿意通过贴现方式直接向美联储借款。
3.短期贷款拍卖工具应运而生
美联储于2007年12月开始启用短期贷款拍卖工具这一新的操作工具,以向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商业银行提供资金。与公开市场业务相比,可参与短期贷款拍卖工具的金融机构更为广泛,作为贷款担保的债券种类也相对更多,从而有利于更为高效地为机构提供流动性;与贴现窗口相比,由于美联储不对外披露使用短期贷款拍卖工具的机构名称,从而较好地保护了参与机构的商业机密,加之短期贷款拍卖利率略低于贴现利率,因而受到急需短期资金的存款机构的欢迎。
(二)美联储的财政政策
美国国会议院于2008年1月24日公布了由美国政府提出的总成本达1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根据美国国会公布的美国财政刺激政策,每个美国工人可享有每人三百美元的税收减免,而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可享受最高达1200美元的税收减免。该方案还包括了商业减税计划,允许企业可预支50%的资本性支出费用,并且拥有更长的时间来弥补以前的亏损,期限也由原来的两年提高至五年。目前美国的利率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较大,易出现流动性陷阱,此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要比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减税可以作为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此外,减税可以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对于目前美国的经济状况来说,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也许是应对危机的良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称目前采取赤字的财政政策对于美国的经济更为有效。
Ⅳ 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陷入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原因,顺便解释一下泡沫经济的含义
原因: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经济虽有起伏,但由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来缓解衰退,经济的起伏要比战前平稳得多: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4.6%,生产率年平均增长3.2%;就业情况大为改善(其中,5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为4.5%,60年代为4.7%);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平均上涨率仅为2.5%。以致于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第36届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的内政纲领,其核心是保障民权,向贫困宣战。它向美国人民许诺了宏伟的目标——即通过社会变革,可以消灭贫困,实现种族平等。它扩大了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对社会福利所承担的责任,其福利范围和对象比原先更广泛,主要表现在有关就业、医疗、教育、生活和住房、城市发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机制的设置和政策的实施上。[2]
当时美国经济周期正处于景气扩张阶段,联邦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然而州和地方政府却面临着技术和财源的不足,于是约翰逊决定通过授权计划的方式将联邦资源输送到州和地方政府。由于美国人民对肯尼迪总统英年早逝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同情心,美国政府和国会达成了罕见的高度一致,一系列相关法案被迅速通过。在约翰逊时期,美国共制订和实施了近500项计划,用于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然而,就是在这种繁荣景象的下面,美国的国力却在悄悄地衰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效率的恶化:生产率由上升转为下降。与此同时,工资福利水平却在不断提高,以致于1968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4%,1969~1970年上升6%,1970年后工资上升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时,因越南战争升级和“伟大社会”建设导致社会开支猛增,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于1968年曾创记录地达到252亿美元,而到1971年6月底美国的财政年度结束时,仍高达232亿美元。1969~1970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政府于1970年采取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1971年经济虽已复苏,但是失业率仍然高达6%,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4.5%。
由于美国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美元的地位也开始动摇。二战结束时,美国曾是最富有的国家,拥有占当时世界总量80%以上的黄金储备,因而能够确立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安排下,美元成为一种“硬通货”在全世界流通。但是到了60年代,随着美国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和德、日等国的重新崛起,美国贸易顺差不断减少。到1971年5月贸易顺差消失,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贸易逆差,以后赤字不断扩大。美国的黄金储备也不断下降。大量流入欧洲的美元开始贬值,成为不受欢迎的货币。美国政府再也无力支持美元/黄金的固定汇率。
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一度采取了“双刃剑”政策:一方面,由联邦储备委员会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此来刺激经济、减少失业。另一方面,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8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宣布了他的“新经济政策”第一阶段: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和停止用黄金兑付美元。这个被称之为“尼克松冲击”的举动使得一向生活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的美国国民深感震惊;同时也使战后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倾刻瓦解,使西方经济失去了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197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国发表讲话,开始了“新经济政策”的第二阶段。这一次,反对的意见开始强烈起来。而且人们很快就发现,为实施工资、价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资委员会和物价委员会实际上根本不起作用。因担心工会可能从监督机构中撤出代表,工资委员会一再作出让步:先是宣布认可延期未加的工资增长,并确定每年工资增加的标准线为5.5%,后又同意煤矿工人增加工资15%。物价委员会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一开始,它就批准了两家钢铁公司生产的白铁皮提价。在不到3周的时间,全国1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价申请,而被批准与被否决的比例竟达20:1。结果,1972年物价在管制的条件下仍然上涨3.2%,失业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97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于6月间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结果是灾难性的:市场上见不到牛肉的踪影,食品货架上空空如也。美国人第一次在和平时期遇到了短缺。此次冻结实施仅一个月便开始解冻。这时,美国政府转而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价。虽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粮食、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还是猛涨。时逢石油危机,于是石油价格从3美元一桶上升为12美元一桶,整整涨了4倍,1974年4月30日工资物价管制到期自动取消,加上美元贬值等因素,物价扶摇直上,达到了1974年全年上涨12%的历史最高记录。
到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国总统时,“滞胀”的局面已经形成。福特总统上台初期宣布通货膨胀为美国的头号大敌。在当时,福特及其经济员都没有预料到失业率会在9个月内上升到9%,并成为1975年的特大新闻。1974~1975年的经济衰退使福特政府改变了初衷。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于1975年初开始放松银根。直到福特卸任为止,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一直呈现出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特征。
为了降低失业率,卡特政府在1977年执政后开始实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77~1979年3年间m1的增长创战后最高记录。这导致1979年第四季度通货膨胀率上升至12.7%。1976年第四季度到1979年第四季度,在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都迅猛上升的同时,美元不断贬值;生产率由提高3.1%转为下降2.1%。gnp增长率从4.9%降为1.0%,失业率却一直在6~8%之间居高不下。这样,公众对民主党政府及美联储的宏观经济政策失去信心。这导致了共和党政府的上台,将宏观经济政策重新制定以及对社会福利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进行“逆向改革”。
不仅是美国,整个西方世界均于70年代初开始陷入了“滞胀”的泥潭。西方七个主要发达国家的gnp平均年增长率为2.4%,失业率为5.3%,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率为9.4%。而在此之前的1968~1972年,该七国的平均增长率为4.3%,平均失业率为3.2%,物价平均上涨率为4.8%。
其实、简单的说是凯恩斯主义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矛盾、你可以参照岳麓版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二
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Ⅳ 9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内容及特点
90年代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关闭窗口
搞要:尽管全球经济疲软,美国还是在1990一1991年的经济衰退后连续第9个年头保持经 济增长,并且强劲的经济增长是与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并存的.美国经济之所 以能长时间扩展,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外,最主要的原因是90年代以来美国实行了适宜的财政 货币政策。分析美国90年代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及特点,对于完善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衰退期以来,一直保持乎稳持续的发展,至今已持续增长了1 00多个月。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以乎均每年3%的速度稳步增长,而且经济发展速度没有减 缓下来的迹象。在这次经济扩张中,美国经济呈现了近几十年少有的“一高三低”的良好运行 态势,主要标志是;
(1)经济持续增长。1992—1998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依次为 2.6%、2.7%、3.5%、2.0%、2.8%、3.7%和3.9%,在连续7年的期间里,经济增 长幅度始终在2.5%一4.o%之间。
(2)失业率大幅度下降。自1992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 递减,1992—1996年的失业率分别为7.4%、6l 9%、6.0%、5.4%,1997年降至4.8%, 目前仅为4.3%,是30年来的最低水平。
(3)通货膨胀持续走低。1991年3月至l 995年,以消 费物价增长幅度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为11.9%,年平均为2.98%,1996年为2.6%,1997年降 至1.7%,l998年又降至1.456,为33年来的最低水平。
(4)财政赤字逐年减少。1992年美国 财政赤字为29N亿美元,此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削减。1993—1997年联邦赤字分别为2547亿美元 、2031亿美元、1639亿美元、1073亿美元、220亿美元,1998年美国联邦预算在数十年后首次 出现了盈余。 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业绩,除有利的国际环境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克林 顿政府推行了较为合理的财政政策和正确的货币政策。
一,90年代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一)财政政策
80年代里根执政以后,制定了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的财政政策,大幅度随税并简化税 收制度。里根的减税政策使美国的财政赤字翻了几番,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恶性肿瘤”‘因 此,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针对里根政府轻财政政策、重货币政策留下的后遗症,提出了以削 减财政赤字为中心内容的“振兴美国经济计划”,并施行了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与削弱非生产 性支出同时并举为特征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包括:
1.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和削减国防经费,以紧缩开支。1992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 的财政赤字高达2904亿美元。为了解决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实行了减少财政开支以降低赤字 的财政政策。为紧缩开支,美国减少了30万联邦工作人员,并削减国防经费。有关统计资料显 示,1991年以前美国联邦政府的国防开支都占该年度财政预算的25%以上,而在1999年度财政 预算中,国防开支仅占14.6%。
2。增加基础设施、教育和技术投资,推动经济转型。在减少财政开支的同时,政府增加了 对交通、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还加大了对 教育和技术的投入。近年来,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途径,如为教育评估体系的改革提供种子基 金、督促各州政府对教育增加投入、为学生贷款提供担保、加强人才培训和职工培训等.增大 了对教育的投资;同时,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并且出合了一 系列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以加强对技术的投资力度。
3.实施税制改革和放宽限制,以增加财政收人和促进高技术的发展。具体措施有:政府 设立了专项投资税收信贷基金,从财政上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企业投资建设能参与国 际竞争的新工厂及购置高效率的机器设备、鼓励企业投资于创新性技术的公司;政府不断延长 “科研抵税法”的实施期限,以支持信息、通讯、电子行业的企业进行长期研究的计划。同时 ,政府还实施了增税政策,以增加财政收入。增税的项目包括:将年收入18万美元以上者的个 人所得税串从30%提高到36%;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再另征10%的附加税,把公司最 高税率从34%提高到36%;全面提高能源税;增加富裕老年人的社会保险福利税。
但对中产阶 级和低收入者减少税收,对小企业的长期投资减少资本收益税50%。 有增有减的财政政策,使美国的财政赤字从1992年的2904亿美元减少到1996年的l o 37 亿美元,直至1997年的220亿美元,1998年美国联邦预算扭亏为盈。财政赤字的减少,增加了 市场的资本供应量,促进了长期利率的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了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扩 大。同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促进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动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并使美 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
(二)货币政策
90年代以来:美联储一直以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适度的长期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 终目标,实行。中性”的稳定一贯的货币金融政策,并及时进行微调,使美国经济在1994年成 功地实现了软着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内容及特点主要有两方面:
1.坚决制止通货膨胀的低利率政策。
进入90年代,美联储坚持对通货膨胀采取预防为主 的方针,宁可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也要预防通货失控。为此,美联储积极而适当地运用货币杠 杆,随时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升降变化来调整利率,并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每当经 济过热迹象出现.美联储就毫不犹豫地采取坚决措施,紧缩银根。1994年,在美国经济强劲复 苏的形势下,美联储未雨绸缪.自1994年2月以后的一年内,连续7次提商利率,使美国联邦基 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达到6%和5.25%。1995年经济增长速度略低时,美联储则下调贴现“串 ,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减少。1999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出现过热端倪,为使经济增长率回落, 以减少通货膨胀加剧的危险,美联储连续两次提高利串.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5.25%, 贴现率为4.75%。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虽然不时调整,但其调整幅度不大,一直在0.25%-0. 5%之间.就其整体而言水平不高,一直维持在5.5%的水平。美联储根据经济情况适时对利 率进 行微调.并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这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恶化产生了根本性作用。
2.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利率。
长期以来,美国货币当局一直把调节利率作为货币政策 的主要目标,以适应其经济扩张的需要。80年代以后.情况有了明显变化,以供给学派理论为 依据的里根政府,不仅高度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使货币政策的地位大大提高,而且货币政策 的方向有了重大改变,即由以调节利率为主转向以调节货币供给量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由 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幅度变化,货币总虽难以起到引导物价稳定的作用,有鉴于此,美国货币 当局对其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和实施工具进行了调整,从以控制货币总量为主转变为主要对利 率的调控。
相应地,美联储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工具也发生了变化,由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 转移到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联邦基金利率,并以此来影响整个资金市场利率,从而为经济 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金融环境。 实行稳定、连续、中性的货币政策,并及时进行微调,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成功的关键。 适时对利率进行微调,并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不仅避免了利率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的过大 冲击,而且有利于扩大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政策的乎稳使企业对宏观经济环 境具有信心,短期投资行为减少,更多地着眼于制定和实施长远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了美国经 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政府及货币当局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对于完善我国宏观调 控政策及手段、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政府对发现经济的调控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仍应加强对经济的调控功能,但政府宏观干预政策必须具有科 学性。
首先,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不能仅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单平衡上,而应在考虑总量平衡 的同时,更应注意结构的调整,保持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
其次,政府制定和施行的经济政 策和措施,不应是针对某个企业、单个具体的经营行动,而是对整个行业而言的。
最后,政府 的调控不应干预市场,而是创造市场,鼓励企业竞争。科学的政策措施,可以使得一个企业的 经济活动,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美国经济之所以9年来持续增 长,是与美国政府适时、适度的财政货币政策有着直接关系的。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由非 市场型向市场型转变,确立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但不能因此放弃或削弱政府对宏观经 济的科学性调控。我们必须深化财政、金融、计划体制的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 ,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正确调控,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健康运行。
(二)扩大间接金融调控手段的运用 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相应要求建立 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然而当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仍以直接手段为主,缺少 间接调控手段。我国目前实施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 务等传统手段和贷款限额,其中,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李和公开市场业务为间接调控手段,贷 款限额属直接调控手段。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在我国运用,公开市场 业务于1996年正式启动,但与美国等市场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仍很薄 弱,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发挥受到了制约。贷款限额是我国长期使用的政策手段,由于我国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差,传导机制很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调控的基本手段仍以贷款限额为主。 但在信用关系日益深化.融资形式已经多样化的情况下,以直接控制为特征的金融调控方式已 无法 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因此,应借鉴美国货币政策手段,扩大公开市场业务,这对我 国的金 融调控从以直接控制为主转向以间接控制为主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税收政策在宏观调径中的作用 税收政策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最古老的经济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 政 策不仅在税收总额上关系到总量调控,而且在税种、税目和税率的组成上对结构也起到调 控作 用。美国的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税收政策的运用,每年的联邦财政预算案都企图通过增税 或减 税来影响经济。但我国似乎较少使用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向来只侧重于 财政 收支政策的调控。当然,我国在某些领域也使用特殊的税收政策,如对外商投资企业、老 少边穷 地区的企业等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烟酒等少数商品加征消费税,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等, 但全 部都是针对微观经济而言,对宏观环境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我国较少使用税收政策,原因 在于 当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与美国不同。我国目前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 在我 国整个税收收人中,流转税占50%以上,所得税占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实行以所得 税为 主体的税制结构,这些国家的所得税收人,一般占其税收总收入的50%左右。由于流转税 和所 得税自身的特点.它们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是不同的。流转税的调整。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对经 济只发生间接作用,且见效慢,而所得税的变化对纳税人的收入,从而对消费、投资和储 蓄等有 直接的、迅速的影响,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由于流转税调控经济的能力远不如所得税,所 以我国 难以俊美国那样运用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但是,税收政策毕竟对经济产生很大作用,诸 如调 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
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加强税 收政策 对经济的调控力度。
(四)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不可或缺的 工具。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对供求总量和结构具有调节作用,但两者在总量和结构调节 中各具优势和不足,财政政策的优势在于调控经济结构,而对供求总量的调节具有局限性;货 币政策的优势在于调控经济总量,而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具有局限性。
因此,要求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必须协调配合,取长补短,共同作用于宏观经济,否则就不能达到顶期目标。在这方面 美国做得相对较好。为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美国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时并举。从财政 政策调节看,美国政府运用必要的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持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从货币政策调节看,美联储通过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 业务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社会总渴求,达到稳定币值和物价的目的。反 观我国,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面重视不够。如1996年以来,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经 济,中央银行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但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看,收效不大。
其中原因,很 重要的一点就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未能协调配合。我国的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一个结构性问 题,而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社会总需求,但对于社会总需求内部的结构调整就显得无能为力 。相反.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则有优势。政府既可以通过对不同部门、不同产业的硬收待 遇,直接影响各产业部门税后利润进而影响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财政投资改变初次分配关系 中形成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及其内部结构。由于单一使用货币政策,缺乏相应的财政政策与 之配合.从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因此,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应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 协调配合,相互扬长避短.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需结构的调节和合 理化,全力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 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借鉴美国货币政策手段,扩大公开市场业务,这对我 国的金 融调控从以直接控制为主转向以间接控制为主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税收政策在宏观调径中的作用 税收政策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最古老的经济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 政 策不仅在税收总额上关系到总量调控,而且在税种、税目和税率的组成上对结构也起到调 控作 用。美国的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税收政策的运用,每年的联邦财政预算案都企图通过增税 或减 税来影响经济。但我国似乎较少使用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向来只侧重于 财政 收支政策的调控。
当然,我国在某些领域也使用特殊的税收政策,如对外商投资企业、老 少边穷 地区的企业等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烟酒等少数商品加征消费税,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等, 但全 部都是针对微观经济而言,对宏观环境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我国较少使用税收政策,原因 在于 当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与美国不同。我国目前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 在我 国整个税收收人中,流转税占50%以上,所得税占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实行以所得 税为 主体的税制结构,这些国家的所得税收人,一般占其税收总收入的50%左右。由于流转税 和所 得税自身的特点.它们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是不同的。
流转税的调整。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对经 济只发生间接作用,且见效慢,而所得税的变化对纳税人的收入,从而对消费、投资和储 蓄等有 直接的、迅速的影响,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由于流转税调控经济的能力远不如所得税,所 以我国 难以俊美国那样运用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但是,税收政策毕竟对经济产生很大作用,诸 如调 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加强税 收政策 对经济的调控力度。
(四)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不可或缺的 工具。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对供求总量和结构具有调节作用,但两者在总量和结构调节 中各具优势和不足,财政政策的优势在于调控经济结构,而对供求总量的调节具有局限性;货 币政策的优势在于调控经济总量,而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具有局限性。
因此,要求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必须协调配合,取长补短,共同作用于宏观经济,否则就不能达到顶期目标。在达方面 美国做得相对较好。为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美国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时并举。从财政 政策调节看,美国政府运用必要的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持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从货币政策调节看,美联储通过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 业务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社会总渴求,达到稳定币值和物价的目的。
反 观我国,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面重视不够。如1996年以来,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经 济,中央银行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但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看,收效不大。个中原因,很 重要的一点就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未能协调配合。我国的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一个结构性问 题,而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社会总需求,但对于社会总需求内部的结构调整就显得无能为力 。
相反.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则有优势。政府既可以通过对不同部门、不同产业的硬收待 遇,直接影响各产业部门税后利润进而影响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财政投资改变初次分配关系 中形成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及其内部结构。由于单一使用货币政策,缺乏相应的财政政策与 之配合.从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因此,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应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 协调配合,相互扬长避短.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需结构的调节和合 理化,全力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
Ⅵ 经济低迷时期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什么不可以有效地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社会经济发展要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十分复杂困难,要不然也不会有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低迷时期的低迷程度和原因也是十分复杂,比如有供给侧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侧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可能是天灾人祸,比如战争破坏。
一般而言,经济低迷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金融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释放出来的流动性流向也是宏观调控值得关注的课题。
Ⅶ 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政策是什么
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政策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时期未能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1920-1929年期间美国连续出台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使得美国国内财富集中度骤升。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足,而富裕阶层的财富很大部分不会用于消费。因此,所谓的“柯立芝繁荣”,归根到底更多地是少部分美国富人的繁荣,普通民众并未享受到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客观上这也导致了富人的财富大量流入证券市场,催生资本泡沫。而1929年股灾发生之后,胡佛政府仍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1930年却采取大范围加税的政策,使得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由于当时的美国类似今天的中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济制度,普通民众的消费更加受到抑制。
(二)过晚放弃金本位制度,错失了恢复的最佳时机。美国对金本位的坚守,从两个方面使得萧条进一步加剧:首先,金本位制度的存在造成其无法像今天的一样通过数量化手段进行货币扩张,国民实际收入出现下滑,需求随之减弱,导致持续且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一旦人们对通货紧缩的预期形成,又会进一步造成需求的萎缩,带来恶性循环;其次是金本位下的政府,为保持其黄金储备,防止黄金流出,又不得不提高利率。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提高利率,无疑是一种顺周期政策,对经济的恶化和通货紧缩起到了加剧的作用。总的来看,这种货币与黄金挂钩带来的约束,只要金本位存在就不可能消失。从历史上看,凡是放弃金本位较早的国家,经济恢复得也较早。伯南克在《EssaysOnTheGreatDepression》中分析了数十个国家在放弃金本位之前和之后经济的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到一战后便没有回到金本位的西班牙在大萧条中受到的冲击较小,经济恢复很快,而英国在1931年9月放弃金本位后也早于美国走出通胀泥潭。美国则直至1933年3月才放弃金本位,仅早于意大利。因此,金本位制度亦是当时美国经历较长时间萧条的重要原因。
(三)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Smoot-Hawley关税法案》人为延长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这个法案把对进口货物的关税提高了60%,其他国家对此纷纷采取报复性措施,也提高了关税。出台该项法规的用意是保护美国本国工业,以减少失业问题,但由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受到严重打击,加上报复性的针对美国的关税政策,美国产品的海外需求也迅速减少,最终导致本国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美国失业率最高曾经达到25%,而当时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的失业率也基本都在两位数以上。严重的失业问题一方面影响美国的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少劳动者实际收入,需求因此下滑,国内经济恢复更为迟缓。
(四)未对银行业实施有效地救助。胡佛政府奉行自由市场理论,在危机中不愿对其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更多的政府干预。在大萧条时期,由于美国政府错误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同时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使民众信心丧失殆尽,有超过9000家的金融机构倒闭。而另一方面,银行的大面积倒闭又使得企业难以获得款,在此期间13万家企业也发生倒闭,这无疑对实体经济构成了巨大冲击,美国工业产出下降近50%,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已经是1935年的事了。实际上,如果政府当时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的处理,或注资以提振信心,情况应有较大改观。诚然,政府救市不能阻止经济体步入下行周期,但可以缓解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使得衰退程度得以减轻。
Ⅷ 发达国家1973年为什么发生 "滞胀"
原因: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过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进入了周期性的高涨阶段。但高涨为时不长,而且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经济矛盾变得严重尖锐;
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物价持续上涨,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陷于瓦解和以中东石油生产国为代表的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经济掠夺的斗争空前加强等。
(8)美国经济扩张周期货币刺激扩展阅读
对策及后果
为了对付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历届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措施(或称作“反周期”措施),包括金融方面的调整贴现率。
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采取放松抵押贷款等措施,以及财政方面的增加军费开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即减税、免税、退税和“高涨”期间增税)等措施。在私人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企业为了推销过剩商品,采取大量推行消费者信贷、住房建筑抵押贷款等办法。
实行这些措施的结果,使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发生了一些变形。即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最严重的1973~1975年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只下降15.1%。
其次为1957~1958年下降13.5%和最近一次下降12.0%。危机过后,萧条和复苏阶段缩短,因而两者间的界限难以区分。经济危机的爆发,无论“中间性危机”还是“非中间性危机”,都比过去较为频繁。
Ⅸ 美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何还是低物价
因为钱没有流通到社会零售中;而是被分流到资本市场中,比如债券市场(国债价格被推高,收益率下降),衍生品市场,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出美国,流入欧洲和其他新兴市场(比如印度,菲律宾),钱流出美国,如果是通过贸易渠道,比如进口中国商品,反而会造成美国物资供应增加,拉低物价。所以可以看到,美国人都富成什么样了,就是因为美元是结算货币。
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回购有价证券等。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让企业和居民更容易获得生产资金和消费资金,从而通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还可以适度调高汇率,使本币与外币相比有所贬值,从而通过出口需求的扩大来弥补内需的不足。
Ⅹ 根据凯恩斯理论在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比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更好。为
经济萧条是因为需求不足 政府扩大投资可以增加需求 效果立竿见影 而降息不一定能大幅促进需求增加 因为私人投资必须衡量经济前景 在萧条期私人投资信心不足 利率即使是0% 私人也不一定会扩大投资 货币政策往往需要6个月后才能看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