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胶短纤期货实时行情
1. 2016纺织行业趋势如何
2015年纺织市场总体呈现弱势。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纺织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多数产品价格创历史新低,其中棉花、腈纶、锦纶创5年新低;粘胶短纤、PTA产业链产品更是创下了近
10年的新低;仅有粘胶产业链在涨,分别为人棉纱、粘胶短纤。剩余商品均呈下跌态势,跌幅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丙烯腈、腈纶短纤、氨纶。
棉纺市场:目标价之后价格快速下探
2015 年以来,由于行业政策不断优化、去库存周期开启、棉花质量下滑、进口纱冲击等原因,棉花价格处于底部震荡,其中供需失衡问题是导致其价格下降的重要原因。从美国农业部(USDA)12月份公布的美国棉花供需平衡表中可以看出,2015年度中国期末库存量在1416万吨,但是消费量仅有708万吨,库存消费比高达200.06%。同时下游纱线近几年随着进口纱抢占市场及需求不旺,价格也持续下调。
化纤市场:处在“寒冬期”
织造和服用领域的需求持续低迷,氨纶、锦纶的跌幅还在进一步扩大,丙烯腈产能增速过快,过剩局面加剧,该产业链由上一年的榜首直接降至2015年的榜尾,尤其像PTA产业链价格多在5000元/吨以下的低位震荡运行,4月份两次爆炸事故短期提振行情,但也仅是“昙花一现”,价格不断刷新历史低位。截至目前我国PTA产能过剩约1500万吨,在此背景下落后产能退出、新增产能投放缓慢、行业维持较低开工率现象突出。上游国际原油价格加速下跌,美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最低更是跌至34.53美元/桶,加剧了PTA行业的困境。下游方面聚酯受成本低位传导、自身供应过剩、需求持续低迷等影响价格整体走低。
粘胶短纤:否极泰来
粘胶短纤自2015年3月初创下近10年新低触底反弹后,历时7个月累计上涨3000元/吨,上涨幅度超过26%。主要原因还是粘胶短纤供应格局改善,经过近几年的调整,粘胶短纤产能增速从2013年开始放缓,2015年增速更是低至5.2%。而且2015年环保约束越发严格,供给面明显下降,3月关停涉及产能20余万吨,约占2015年总产能的5%。
2016年纺织行情仍将继续下探,但总体会略好于2015年。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处于低速增长期。2015年1~11月,纱的产量为3661.8万吨,同比增长4.8%;布产量为643.1万吨,同比增长2.7%;化学纤维产量为4422.4万吨,同比增长12.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为11953.5亿元,同比增长10.1%。但是出口方面仍难看到明显回升,据海关统计,2015年11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约219.82亿美元,同比减少9.71%,环比减少7.07%。其中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86.68亿美元,同比减少9.21%,环比减少5.88%;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33.14亿美元,同比减少10.03%,环比减少7.83%。
化纤行业2016年注定又将是深度调整的一年。未来在产能上将会有新的变化,比如增速已明显回落,“十三五”期间,中国化纤产量的年均增速目标将由“十二五”期间的9.2%调整为3.6%。近日,中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提到去产能,部分化纤产品将进入淘汰落后产能阶段。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不排除2016年纺织行业部分商品价格再创历史新低,终端需求依旧不旺,工厂经营困难、原料价格波动风险、人工成本走高、资金短缺等问题长期困扰企业,多数维持低库存生产,关、转、限、停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东南亚优势显现,订单大量向外转移。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全面放开二胎、“一带一路”等名词将会给2016的纺织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政策拉动需求升级,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2. 今日浙江棉纱价格行情走势如何呢未来几天行情如何
今天,全棉纱整体行情处在量平价疲态势,全棉纱32s、J40s动销量略有放大。涤粘纱、涤棉纱市场成交量依旧甚少。人棉纱价格走势依然稳中有落,人棉纱下游拿货积极性明显下降,市场销售量明显减弱。粘胶短纤最新市场中心价位落在17500元/吨左右。纯涤纱价格继续有跌态势,45s需求量与前几天相比稍有回落,涤纶短纤价格重心下移,规格为1.4D×38mm的涤纶短纤价市场中心价格在11850元/吨左右。预计后市纱线产品还将有弱市调整的趋势。
3. 08年棉花收购价格比去年是涨还是降了求大神帮助
2007年,我国棉花价格呈现在波动中小幅上涨的走势,新棉集中收购期收购价格高于上年同期。受供求关系及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预计2008年棉花价格水平将呈现上涨态势。 一、2007年棉花价格运行情况 (一)棉花收购价格呈平稳上升走势,集中收购期平均价格大幅高于上年同期。前三季度328级棉花收购价格在每50公斤(下同)580元到620元范围内波动,平稳中小幅上涨。在新棉集中收购期,第一阶段,9月份新棉开秤后,价格低开低走,月初主产区328级籽棉新棉收购价格平均为629元,较上年同期低 7.71%,之后一路下降,到9月底价格降至610.76元。第二阶段是从10月初到11月中旬,价格由降转升、持续上涨,11月中旬为642.96元,达到本年度新棉收购最高价格水平。第三阶段是从11月到年底,价格呈现总体平稳、略有下降态势,12月下旬为619.87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6.02%。9-12月份新棉收购价格平均为628.09元,较上年同期上涨7.60%。全年棉花平均收购价格为609.87元,较上年下降 2.82%。 (二)现货销售价格波动较大。10个省区市棉纺企业到厂价格呈现上涨、回落、走高、调整状态,1-3月逐月走高,4月份有所回落,5月份开始价格反弹,8 月份达到今年以来最高价位后,9-12月份价格水平稳中小幅波动、略有下降。12月份,10个省区市棉纺企业328级、229级棉到厂均价分别为 13614元/吨、14074元/吨,较年初分别上涨7.04%、7.05%;其中8月平均价格分别为14191元/吨、14511元/吨,是全年的最高价位。 (三)期货价格在波动中走高。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价格在波动中走高,其中次近期合约收盘价格由年初的13500元/吨上涨到12月份的14440元/ 吨,较年初和上年同期分别上涨6.96%、3.36%。国际市场棉花期货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国内市场,其中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31日次近期合约收盘价格为 69.57美分/磅,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上涨24.48%、22.07%。 二、2008年棉价走势分析及预测 受成本上升、国内外棉花供求情况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预计2008年我国棉花价格总水平在波动中上涨,但价格大幅上涨和走低的可能性都较小。 (一)2007/08年度国内棉花产量仍保持较高水平,但种植成本仍会继续增长。国内外权威机构预测,2007/08年度我国棉花丰产的可能性较大,中国棉花协会预计全国棉花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量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美国农业部在2008年1月份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棉花产量为751.2万吨,虽然比 12月的报告数据有所调减,但仍高于上一年度。受农资等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棉花种植成本仍会保持增加态势。有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每亩棉花种植成本预计为930.8元,较上年度上涨7.07%,其中,种子费增加6.21%,化肥费用增加3.12%,农药费用增加2.79%,租赁作业费用增加 1.97%,人工成本费用增加10.57%,土地费用成本增加5.39%。 (二)国内棉花需求增长速度开始趋缓。我国棉纺织业逐渐显现出增长放缓的特征。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50.7亿美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回落8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561亿美元,增长15%,比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2008年仍将继续保持这种放缓的态势。中国纺织品进口商会预测,受国际贸易环境、能源和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预计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将减缓到15%左右,对棉花需求不会有大的突破。此外,纺纱配棉比例大幅下降也是棉花需求下降的原因之一。2007年我国化纤总产量可能突破2100多万吨,而且仍以15%以上的增幅递增,特别是粘胶短纤、涤纶短纤产能的增长尤为突出,相应的纺纱棉配比例趋于下降,如果按照2007年化纤产量推算,国内企业纺纱配棉比在55%以下,低于以往60%以上的比例。 (三)国际市场棉价呈现上升趋势,对国内市场价格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近几年,国际棉花库存随着产量增加而呈现上升局面,2004- 2007年棉花的期末库存都维持在1000万吨以上的高水平上,但这种格局将在今年有所变化。据美国农业部估计,近五年全球棉花产量的峰值出现在 2006/07年度,全球产量为2657.8万吨,期末库存的峰值也出现在上年度,达到1327.3万吨。而在2007/08年度,由于需大于产,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认为,本年度全球棉花产需缺口136万吨,而库存为1175万吨,较上年度下降10.37%;本年度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为67美分/磅,比上年度高8美分。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近两年来,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现象,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棉花价格已经被低估。棉花和其他农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棉价继续上涨。 三、几点建议 为促进今年棉花生产,努力保持棉花价格在一个相对合理、稳定的水平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棉花生产、需求及价格监测,保证统计数据的相对准确性,为进一步做好宏观调控奠定坚实基础。2006/07年度棉花产量修正幅度较大,如有关部门将棉花产量由650万吨上调到770万吨,上调幅度达到120万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国植棉地域辽阔且比较分散,统计起来相对困难等。但统计数据出现的这种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后势的判断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实施。对需求的判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棉花生产、需求数量方面的监测,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来验正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性,为做好宏观调控和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二、密切关注棉花市场、行业、价格,警惕阶段性、结构性价格大幅上涨。从供求基本面情况看,棉花价格应该是保持稳步上涨的态势,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但我们所面临的供求关系不仅有全局的,还有局部的,不仅有静态的,还有动态的。去年市场普遍认为国内供求之间存在几百万缺口,潜在需求十分强劲,但后来事实证明,理论性质的缺口,未必能成为事实,而阶段性和结构性供求变化,才会对价格产生实在的影响力。需要警惕的是一旦这种变化在某个阶段被放大,市场反应往往超过预期。具体来看,近期持续缩减的进口、原料库存的低位徘徊一旦达到质变,将可能带动棉花价格急速飙升。 三、关注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调控手段,努力保持棉花价格不出现大幅波动。近年来,国家通过配额、收储、关税等多种手段调控市场,对保持棉花供求总量平衡、维护价格基本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今年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的问题与以往有所不同,主要是整个经济环境有所变化,包括目前出现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和预期、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可能进一步升值等,对我国棉花产业链将有较大的不确定影响。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完善、发展现有的政策调控手段,努力保持棉花价格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4. 目前粘胶短纤下跌,有人了解上游的情况吗
上游棉短绒保持相对稳定行情,市场购销拉锯。棉籽原料价格下跌,但棉油、棉粕、棉壳下跌基本抵消了原料下跌幅度,加之油棉厂开工率不足,棉短绒产出量有限,厂家持价出货。因下游化纤厂、精制棉厂因环保问题开工不足,采购棉短绒量有限,且进口棉短绒价格便宜,冲击国内棉短绒行情,市场购销均不理想,限制棉短绒行情发展。未来棉短绒涨跌两难,仍将以稳定为主,局部小幅波动局面运行。
5. 大牛股董秘朋友圈怒怼券商分析师,这是发生了什么
网传一张截图显示,三友化工董秘公开谴责国泰君安研究所化工组散布谣言。
截图显示,该董秘对国泰君安研究所化工组连发两问,称“您组鞠姓研究员说三友化工比西部某粘胶企业成本高1500元,您调研过吗?核实过吗?按您这逻辑,三友化工早已经破产了。” “段海峰组长您在500人的群里,散布三友化工纯碱限产30%的谣言,您调研过吗”。
并且,该董秘愤怒表示搞研究要公允、客观,保持基本的基业操守,“我不想动您饭碗,但可能您已经触碰了我的底线”。
而另一家公司中泰化工,今年一度涨超100%,最近股价调整,从12.55元/股跌至9.86元/股,调整幅度超20%。
6. 湖北宜化股票后市如何
短线应该还有几元钱
7. 2009年籽棉走势
08/09年度棉花市场行情分析
日期:2008-10-13 13:47 作者: 来源:中国棉花信息网
十一前后,笔者到河北南部及鲁西北棉区的棉花地和棉花加工企业看了看,得到一些棉花圈、供销社朋友们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本人归纳了一下个人看法,存在以偏概全或草率定论的成份,请朋友们指正:
1、2008/09年度国内棉花产量真得能同2007/08年度持平?笔者今年没有到新疆去,不敢枉下结论,但从河北南部和山东西北部来看,棉花的单产同比增长的希望不大,河北南部根花和中期花都不多,秋桃的长势不错,但十一前后的降温,对棉花的生长和质量造成影响山东德州地区棉花采摘进度十一后达到70%以上,但相当一部分棉农反映,从收回家的数量估算,籽棉产量同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所下降,棉农认为问题集中在棉种的质量和前期降雨及棉花重茬、早衰上。江苏单产上升,但植棉面积大幅下降安徽棉花单产和质量双下滑,湖北、河南的形势同安徽、江苏等是“墙里墙外”的关系,湖南和山西、陕西的丰产难改大局——笔者认为内地减产至少在20—30万吨而新疆北疆气温下降、对采摘进度和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08/09年度国内总产不会超过750万吨。
2、资金并不是影响和制约棉花加工企业收购籽棉的“瓶颈”,从对几个市级、县级棉麻分司的调查来看,通过第三方监管或财产抵押等方式或多或少都拿到了农发行贷款,但受棉籽“上窜下跳”以及全球商品期货下泻施压的影响,哆哆嗦嗦不敢收,如某公司400型大厂,到十.一前只收了10多万斤籽棉,轧花机根本开不起来而一些个体200型厂和400型厂却靠自有资金开秤收购、加工,但基本全是据棉纺厂“订单加工”,加工出来一批走一批,够一车装一车,决不存货,笔者曾到东光某收购了500万斤以上籽棉的400型厂参观,其折算下来的加费每吨260元左右,快进快出的利润每吨250—300元,400型大包比周边小包的销售价高120—200元/吨,轧花厂随时根据油脂厂的反聩调整收购价。
3、即使籽棉收购价跌到2.90元/斤以下,农民弃棉种粮的积极性也不高,一方面是种冬小麦和玉米两季的投入比一季棉花要大,而且集中收割期间劳动强度不小,另外对一部分棉农而言,种棉多为了“活钱”,9月后可随时填补家庭支付再者随国内经济形势由防“通胀”转向“防紧缩”,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所有商品呈现下跌、回归理性的势头,玉米、小麦、大豆等等售价全线回调,10月8日河北、河南等地玉米的收购价滑至0.80元/斤左右,新疆则低至0.77元/斤以下,全年度“平开低走”的趋势形成,粮棉比价出现一定幅度倾斜,但还没逼到棉农痛下决心的地步。
4、棉纺织企业“麻杆打狼——两头害怕”。一方面在采购新棉和2007/08年度新疆棉时尽量压价现款价格,一方面担心因棉价下跌推倒整个产业链“多米诺股牌”,造成棉纱布的销售价大幅下挫,压空眼前还算不错的利润,各地中小棉纺织企业融资困难,民间资金、高利贷压垮了部分厂家坚守或“二度开机”的信心。目前一些棉花企业、棉纺厂反映,即使农发行贷款足额下发,今年也不敢用,企业资金链紧张只是表面现象,下游销费终端严重萎缩才是问题的关键。
10月6、7两日郑期成交量的巨幅放大,显然是浙江大地期货公司及其它炒作力量的短期行为,资金实现在大进快出,国家可能收储的消息面刺激作用并不强,在全球商品市场遍插“绿旗”的情况下,国内棉花市场险些玩了回“中原突围”的大戏,但随8日资金获利后大量外逃,“插曲”结束,郑期和撮合再回“空逼多”行情。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日决定:从10月15日和10月9日起分别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双双下调的举措为近十年来罕见,而全球7大央行共同减息救市说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已无可避免。笔者分析,对中国而言,2008年下半年并只是金融风暴到来折“前奏”,2009年才是“重灾区”,棉纺织行业将加速洗牌和淘汰,中国的棉花产业向“自给自足”靠拢。对棉花走势,个人认为:
一、棉价随同整个商品市场补跌的趋势短期不会有根本改变,棉价加速下跌加快收储政策的出台,但恐怕难以托住底部,国内三级棉破12000的阻力不大,棉农成为这场博奕的“牺牲品”。
1、有关部门讨论的最低收购保护价,在部分地区籽棉采摘进度达到50%以上出台,“黄花菜凉了半截”,按9月底,农发行各省级分行陆续对外公示了2008/2009年度新棉收购的贷款上线和贷款风险控制线为每公斤4.8元—5.6元(新疆为5.4元/公斤),显然两条“红线”低于棉农的预期,在种植成本和人工费用大幅上升的前提下,棉花又成了“多收三、五斗”的代表,政策出台不及时和执行不彻底加大了棉农和棉花企业的担心。
2、农发行新棉收购贷款上线标准基准暂定为500元/担,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决定上下浮动,最高可以上浮50元/担,实施第三方监管的棉花,收购贷款上线则最高可以上浮60元/担,因此1吨皮棉的贷款上限为11200元,而2007/08年度江苏、河北、安徽省等省执行的上限是570元/担,即11400元/吨,比本年度高了200元/吨,说明国家也在有意压低棉价,降低棉花企业风险。
3、收储的前提是“棉价过低”,从湖北省农发行制订的“贷款上线为500元/担,不上浮贷款风险控制线为11500元/吨(标准级籽棉价格控制在2.6元/斤以内)。”来看,三级皮棉到厂价12000将是国家认定的底部,而近日新疆329和地产三级棉的到厂价均滑落至12500—12800元/吨,离国家划定的“警戒线”仍有500元/吨以上的差距。
4、随经济危机空降欧州,并向亚太地区蔓延,各国给纷启动救市计划,全球期货商品下泻的脚步虽有所放缓,但离谷底尚有一段空间,棉花期货更多的是受经济因素左右,脱离简单的供需层面。
二、中国的棉花问题出在消费上,一味的调高产量不过是政府为了“自圆其说”棉纺织厂的真正压力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市场和消费信心的大幅萎缩,资金链紧张只是个表现形式,有很多企业表示,现在即使农发行肯大幅放贷,自已也不敢用,一是机器开足了,只能增加纱布库存,现在基本都是按订单生产,没订单就停机二是贷款的利息太高,一般产品的销售利润降至“脚面”以下,目前能“自保”的多是新产品和浮动汇率订单。据8月USDA和Cotlook的报告测算中国2008/09年的棉花消费量分别为1150万吨、1058万吨,与笔者的估测至少相差100万吨。
1、2007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占中国纺服出口总额的16.84%,人民币兑美元虽不断升值,但对欧元却连续贬值,但2008年以来,欧元却大幅贬值,一个月竟达到10%以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受重创,对美、对欧出口配额大量剩余,很多企业为了完成创汇指标“硬着头皮”接单。
2、美次贷危机只是全球经济衰退的一个导火索,正从欧美发达国家烧向亚州,中国外汇储备大幅贬值(至少10%以上),做为创造贸易顺差的大户——纺织品服装业受到的冲击不言而喻,企业面临接单难、难接单、不接单更难尴尬局面,反正站着、坐着、躺着都活不下去。
三、对2008年下半年乃至2009年中国经济的担心愈发加重,棉花、棉纺织业只是这个大环境下相对薄弱的一环,有人打的比喻是:中国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才刚刚开始,为欧美买单也刚刚开始,这阵风才刚刮到天津,离北京还有100多公里。中国政府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几乎动用了所有的金融工具,从调控到放松,从防通胀到防通缩,从冷眼旁观到被动救市,因此笔者对2009年的棉纺织业仍不看好,棉花消费能力很可能从“软着陆”到“硬着陆”,相当一部分纺织服企业难以熬过这个“冬天”。
1、美国金融危机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日前公布的美国消费信贷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更是称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恶化,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就像传染病一样在欧洲乃至全球市场传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经呼吁各国采取全面行动,防止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下滑。
2、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降息对解决危机作用有限,很可能仅是让经济放缓的速度变慢,防止其过快下滑,但下滑的趋势并不会改变。此轮降息,是中国首度与全球央行同步行动,与之相比,在此前即使有协调,也会有点时间差。业内分析,此次同步降息仅仅是第一步,中国可能更多参与到全球央行的其他同步行动。
2008/09年度棉企纺企一个都不能少
发布时间:2008-8-6 11:34:59 中国棉花信息网 文字选择:
一、 基础棉花信息:
1、 从种植面积、产量、天气等基本信息预测年度供应形势
a:2008/09年度棉花种植8468万亩,同比减3.15%,中储调查降4%,其中新疆兵团753万亩,降91.3万亩,江苏减种35%
b:2008/09年度产量722万吨,同比降5%,其中新疆280万吨,河南和江苏减产较大
c:山东、河北、江苏等内地棉区前期雨水多,坐桃低,棉花上市期估计推迟10—15天,内地棉区基本在9月20日前后集中上市,山西、陕西等地8月中下旬前后可开秤、加工
d:2007/08年度棉花供应:760+255(进口250—260间)+44(期末—期初,USDA)=1059;2006/07则为1021万吨,同比增3.6%
f:对2008/09年度产量的估计:USDA:773;ICAC:806;本网:722;cotlook:750——关键看后一个半月的天气
2、 从纺纱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判断棉花消费能力
a:至6月底,本年度纺纱量1744.85万吨,全年破2100万吨不成问题;但疑问颇多,6月份纺纱量创纪录的达到199.9万吨?
b:2006/07年度,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晴纶短纤等供应总量约880—900万吨,而棉花供应1021万吨,全用来纺纱(不计损耗)只有1900—1920万吨,而当年纺纱量为1903万吨?增长 200多万吨的纺纱量只需38万吨棉花?
c:2002、2003、2004年我国棉纺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在100%以上,2005年、2006、2007年分别降至55.5%,19.8%,13.32%,2008年1—6月份增幅降至两位数以下
d:2007/08年度中国棉花消费水平增长OR下降?新增的产能大还是减、停产的比例高?本网认为需求下降30—50万吨
f:新疆棉和高等级美棉、澳棉需求低于预期,说明高支纱、高支高密坯布遭遇出口瓶颈;另外是产业升级盲目、过快
3、 从种植、收购、加工、棉副产品、运输成本来估算棉花价格
a:2008/09年度棉花种植物化成本增多少?70—120元/亩,增幅20%以上,以500斤亩产计算,籽棉价格上涨0.15—0.20元/斤
b:决定2008/09年度籽棉收购价格的主要是棉籽价格?对棉籽价格造成直接影响的是原油、大豆、玉米等相关产品的价格,美元贬值、地缘政治和基金炒作——上涨仍是主题
c:成品油价(93#汽油普涨0.85元/升)、人工成本上涨(拣三丝和轧花)导致1吨皮棉的成本40—50元;以300公里计算,运输费用上涨45元左右—合计近100元
4、 从国家针对棉花、棉纺的政策分析
(1) 针对棉花:
a:新疆棉移库运输补贴政策,自2007年度至2010年度,需其它措施配套:可能抬高新疆籽棉收购价,投资新疆的棉纺织厂搬回内地?
b:良种补贴涵盖的范围在缩小——棉种价格上涨,补贴面积下降和棉农对“良种非良”的认识
c:棉花进口滑准税,从临时进口关税到两税合一直至全面取消是个必然过程,前提是给予棉农足够的植棉补贴和保护
(2) 针对棉纺:
a:适当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至6月底,升值幅度超过20%——商务部向国务院建议,给出口企业喘息时间和打压热钱流入,热钱流入同人民币升值相互强化
b: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上调2%。1、自8月1日开始实施,但调整范围和作用低于预期,看似我们直接补贴的是纺织企业,实际上补贴的却是国外的消费者;2、难逆转2008年下半年纺织形势;3、成为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让步的底垫;4、退税能否及时退给企业?
c:货币从紧政策的转向——通货膨胀压力有可能走向中期或者长期化,货币政策的从紧态势将会持续,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高企是主要困境,短期国家从贷款上救市的希望不大,但政策的灵活性会增强,中小企业会得到一定救助;
(3)出口形势:2008年5、6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同比增幅分别为9.67%和-4.18%,但若以人民币结算,其同比增幅分别为-0.54%、-12.46%,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硬着陆”——必然要出口退税上调,棉纺厂进项税统一以及进口纺机免关税等政策
二、 深入分析棉花形势:
1、 利用基础信息,判断年度棉花的走势,准确的做出中轴线,选择买入或卖出时间
a:判断棉价的高点或低点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中长期走势,做一个面而非一个点,2008/09年度轧花厂仍赚加工费,流通企业没空间
b:短期关注下游产业形势(尤其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比供需、成本更有效——棉花消费进入滞涨、下滑期,一些外商估测2008/09年中国棉花需求1020—1030万吨,本网950—980万吨
c:新疆棉移库补贴措施将使外棉,特别是高等级外棉的进入遇到阻力,取得国内经营权外商家数增多,操控数量加大(2007/08年度至少30万吨,新疆棉15万吨以上,约占国内棉花流通量的1/10)
d:内地棉花产业要向新疆转移?内地饮用水、灌溉用水水位下降(东北、华北和西北较重);土壤沙化日重;棉花用工虽长,但强度不大;新疆压缩植棉面积——种棉仍是部分地区首选
2、 从原油及农产品(大豆、玉米等)的走向判定棉价趋势
a:2007年,全球粮食价格飙升40%,2008年1季度再涨16%,全球粮食供应压力增大,印度、俄罗斯等40个国家发布了限制出口措施
b:发达国家加大玉米、大豆等生物能源的推广和开发,2006年,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共4200万吨,2022年将达到1.8亿吨
c:大豆的定价权已丧失、油脂厂多用进口大豆,国际谷物市场都在下降探底;菜籽油高位回落,对油类市场形成打压——通胀的压力下,棉籽的价格仍有冲高的动力,但肯定要低于2007/08年度
3、 从全球、中国经济环境(主基调)把握棉纺、棉花总体方向
a:宏观调控是收紧还是放松?国内的通胀由外围国际大环境输入和国内经济结构内在问题引起的,通胀压力有可能走向中期或者长期化,对棉花、棉纺行业的贷款、融资“易紧难松”
b:纺织工业的“拐点”已现?真正困难的是2008年下半年和整个2009年,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大部分纺织企业已处于“零利润”状态,,1/3棉花企业、1/3棉纺厂将在2008年底前淘汰
c:对部分大中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可能会加大,主要在出口退税和进口纺机免关税和信贷上,国家领导7月初对江浙粤鲁密集的集体调研,相信政策随后出台
三、 棉花买卖操作中厚积薄发:
1、 利用多层次信息——电子盘上规避风险:对套期保值充分理解和运用
a:中国期货市场目前没有期货投资基金,棉花期货95%以上是散户
b:现货商缺位,套保力量不足,而国外大棉商则100%在纽期上做套保
c:市场资金扩容速度赶不上品种扩容速度
d:,《期货交易暂行条例》依然禁止证券公司等金融类企业进入期货市场
f:需要棉花企业和棉纺厂提高认识,在已成熟的撮合市场锁定利润空间
2、 建立自已的信息渠道——指导籽棉收购、加工、流通和销售
a:2008/09年度3.50元/斤的籽棉收不收?棉农同轧花厂间的僵持局面短期难解——自已给收购价划个范围,2.90—3.30元/斤,随棉籽的价格调整,专家=砖家
b:2008/09年度谁成为棉花经营的主体?轧花厂VS棉纺厂,棉价抵抗风险的能力下降,流通企业这个“蓄水池”越来越小
c:关注轧花成本,更要关注下游棉纺织形势
3、 轧花厂充分利用资金——做两波行情
a:加工时期“快进快出”,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扩大加工量,只赚加工费
b:在棉花 “拐点”出现后的第二或第三高点进入(需要一定的判断能力,一般出现在5、6月份),做一轮推涨行情
4、 棉企认清形势,联合抗“外”——争取国棉定价权
a:外商把经营国产棉做为身份和实力的标志——资金优势和套期保值是其法宝
b:资金短缺的大中型轧花厂很或能投入外商怀抱
c:政府应该扶持一些棉区、省份内的龙头棉花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至少要把65%以上的棉花资源掌握在手中
d:融资渠道变窄,对农发行资金的依赖度继续上升,能否10.1前下发,有关部门表示将在资金上大力支持棉花收购、加工,但轧花厂和流通企业敢不敢用,何时用是个关键。
来源:中国棉花交易网 http://www.socotton.com
8. 粘胶短纤期货走势图
你好,期货上面没有粘胶短纤这个品种,有涤纶短纤。
涤纶短纤期货是2020年10月12日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上市两个交易日均以涨停价收盘。
9. 2011年的棉花价格会下降吗为什么
后期会下跌。现在看涨差不多赶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