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成就
㈠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中国的
期货市场
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市场经批准成立,以
现货交易
为基础,引入
期货交易
机制,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
㈡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1990年10月12日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中国期货市场诞生。
1992年9月 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开业。
1993年5月28日 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实现由现货到期货过渡。
1993年11月4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中国期货市场规范整顿开始。
1994年4月6日 国务院关停一些大期货品种——钢材、食糖、煤炭的期货交易;同年9月29日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
1994年5月16日 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开始对期货交易所全面审核、严格控制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严格查处各种非法期货经纪活动。
1994年10月 天津、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等14家试点交易所成立。
1998年8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将原14家期货交易所合并为大连、郑州、上海三家。
1998年11月24日 中国证监会批准重新修订后的大豆、小麦、绿豆、铜、铝、天然橡胶等六个合约。
2001年3月5日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写入“十五”计划纲要。
2002年6月1日 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宣布新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和《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自2002年7月1日开始实施。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4年,燃料油、玉米、棉花相继上市交易。
㈢ 王济光的学术成果
一、学术论文
粮食问题与综合治理,中国粮食经济,1989年第1期。
供销合作社企业股份化程序设计,财贸经济,1989年第4期。
面对通货膨胀现实的商业思考,财贸经济,1989年第7期。
治理整顿中的产业结构政策,改革时报,1990年3月10日。
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合作),经济学动态,1990年第9期。
建立均衡有序的农产品市场(合作),财贸经济,1990年第10期。
关于大中型商业企业股份制的几个问题(合作),商业经济与管理,1991年第4期。
在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完善社会批发商业体系,财贸经济,1992年第1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业企业机制,商业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市场营销,商业经济与管理,1992年第6期。
商业企业改革中的股份制形式(合作),商经学刊,1993年第1期。
当前商经学界十大理论“热点”概观,商业经济研究,1993年第2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发展模式,商业经济研究,1993年第3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发展模式与基本对策思路,经济研究参考,1993年第3期。
农产品市场运行中的省际贸易问题,财贸经济,1993年第5期。
中国国内市场研究:省际投资与省际贸易(合作),财贸经济,1993年第7期。
国外粮食价格政策述评,经济研究资料,1994年第1期。
现代商业经营形式的类型与选择,财贸经济,1994年第5期。
中国宏观环境变化与企业市场营销(合作),商业经济与管理,1994年第5期。
建立具有供销合作社特点的管理体制,商业经济与管理,1995年第4期。
供销社改革与国家扶持政策,河北供销与科技,1995年第9期。
进一步深化供销社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合作),财贸经济,1995年第8期 。
反思与对策:供销社改革误区之我见,商业经济与管理 ,1995年第5期。
大背景下的审视:中国期货市场开始走向成熟,期货导报,1996年1月1日。
连锁经营:“难上层楼”的沉思,中国商界,1996年第1期。
通货膨胀下的期货市场与期-现价格关系,财贸经济,1996年第5期。
零售物业:怎一个“火”字了得,中国商界,1996年第5期。
中国城乡市场结构变动分析,市场营销导刊,1996年第6期。
背景与前景:期货市场忧思录,中国商界,1996年第6期。
给集贸市场一个“说法”,中国商界,1996年第7期。
“九五”时期中国商业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商业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1期。
开拓农村市场的多向思考(合作),商业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粮食贸易政策走向:从“政府购买型”体制转变为“市场销售型”体制,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2期。
中国粮食问题:国内贸易政策协调与流通体制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大中型商业企业的经营策略:观念调整与思路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3期。
面对外资进入中国商业领域的理性思考,财贸经济,1997年第8期。
供销合作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基础(合作),中国供销合作经济,1997年第10期。
适时设立“中西部开放试验区”,探索内陆地区加快发展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8年第17期。
政府职能适度分解:欧盟大市场中的奥地利协会型经济协调机制,财经文稿,1998年第2期。
瑞士经济秩序的法律化管理,财贸经济,1998年第7期。
国企改革的他山之石,当代党员,1999年第8期。
开拓“重庆造”的市场空间,当代党员,1999年第9期。
面对WTO:重庆经济发展的形势估价与对策思路,重庆调研,2000年第1期。
如何看待外贸对重庆经济的拉动作用,重庆日报,2000年8月14日
在西部大开发中构架外向型经济体系,今日重庆,2000年第2期。
世界500强在重庆投资分析,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1年。
“走出去”的思考与建议,当代党员,2001年第4期。
打造“会展经济”必须“软硬兼施”,当代党员,2001年第5期。
各就位——预备……:写在中国成功入世之际,当代党员,2001年第12期。
转变政府职能,迎接入世挑战,重庆调研,2002年第1期。
不畏浮云遮望眼,当代党员,2002年第11-12期
10+1: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系的新机遇,重庆日报,2003年1月6日。
走出去又是一片天,化工管理,2004年第1期。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六大问题,中国海外投资2005-2006年度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
发展外向型劳务经济的几点思考,重庆日报,2006年8月14日第6版。
在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构架川渝经济区,重庆社会科学,2006(总145期)
重庆大开放的新契机——深入解读商务部与重庆市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当代党员,2008年第1期
扩大开放的抓手:干部和人才战略,当代党员2008年,第3期
招商引资要解决“六大痼疾”,当代党员,2008年第5期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宏伟蓝图,当代党员,2008年第8期
用开放之剑铲除山头意识,当代党员,2008年第8期
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Exploring the Sub-regional Cooperative Mechanism within CAFTA,Speech in the 3rd China-ASEAN Top Forum on Leg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verty Re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in Western China,The Chinese economy, vol. 43, no. 3, May–June 2010, pp. 6–30.
构建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重庆市的现实基础与作为,当代党员,2009年第10期。
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3月7日。
西部通道建设捉襟见肘,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3月8日。
深化改革必须向利益集团“开刀”,中国政协,2013年第6期。
二、学术著作
发展中的中国商业企业集团(合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股份企业创建经营指南(合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2月版。
中国省际贸易(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国内外市场接轨的理论与实务(合作),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1月。
市场营销学(合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5月
企业公共关系学(合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月。
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合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
高人出高招——市场营销与企业竞争力研究,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1月。
中国期货市场理论研究问题研究(合作),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大众期货投资指南——散户交易策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8月版。
资本市场导论(合作),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7月版。
商品期货交易的现货市场基础,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1月版。
企业竞争力的选择,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12月。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期货经济学教程(合作),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003重庆入世应对监皮书:“坡”“坎”上的新重庆,2003。
重庆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
’2005重庆市开放型经济白皮书,2005年。
中国海外投资年度报告(2005-2006)(合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
重庆开放型经济白皮书(1997-2007),2007年12月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报告(合作),2010年5月。
三、调研报告
关于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问题的研究报告(执笔),主持人唐伦慧,“七五”社科基金课题项目“商业改革与发展”课题分报告,1990年3月。
流通领域中计划与市场结合问题(合作),主持人高涤陈,商业部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报告,1991年9月。
供销社建立与发展农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执笔),主持人唐伦慧,商业部经济研究中心“供销社与农业服务体系”课题报告,1991年12月。
农产品市场运行中的省际贸易问题──对山东省商业体制改革的调查报告(执笔),主持人陶琲,社科基金“省际贸易与统一市场”课题成果,1992年10月。
北京市省际投资与省际贸易情况的调查报告(执笔),主持人张卓元,世界银行合作课题“中国省际投资与省际贸易”报告,1993年5月。
广东省省际投资与贸易格局的调查报告(执笔),主持人张卓元,世界银行合作课题“中国省际投资与省际贸易”背景报告,1993年5月。
股份合作制与供销社的企业层次改革(执笔),主持人唐伦慧、郭冬乐,农业部委托课题“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分报告,1994年11月。
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执笔),主持人唐伦慧、郭冬乐,农业部委托课题“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总报告,1995年3月。
国内外市场对接中的商品流通问题研究(执笔),主持人杨圣明,社科院重点课题“国内外市场对接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分报告,1995年7月。
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与市场结构问题研究(执笔),主持人周叔莲,社科院重点课题“二元经济与中国城乡关系协调”子课题报告,1995年8月。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轨迹研究(执笔),主持人陶琲、李经谋,社科院财贸所与郑交所合作课题“中国期货市场问题研究”子课题报告,1995年10月。
重庆市未来五年到2010年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研究(执笔),主持人薛文琪、杨圣明,重庆市对外经贸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1998年7月。
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期货市场发展几个相关问题的研究报告(执笔),社科院财贸所重点课题“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期货品种选择”研究报告,1998年8月。
加入WTO对重庆对外经贸的影响及对策(主持),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课题,1999年。
重庆市战略性产业入世对策研究(主持),重庆市WTO工作领导小组课题,2000年。
加入WTO与重庆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主持),重庆市WTO工作领导小组课题,2001年。
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规模的研究(主持,执笔),中共重庆市委委托民建调研课题,2002年。
关于改善重庆市招商引资工作若干问题的研究(主持),重庆市政协课题,2003年。
扩大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策略研究(主持,执笔),重庆市政府对外开放领导小组课题,2003年。
关于利用国际资源扩大对外投资的策略研究(主持,执笔),重庆市政府对外开放领导小组课题,2003年。
高度重视利用国际资源服务经济发展(主持,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4年。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主持,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4年。
关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三大问题,全国政协信息,2004年第76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作批示)。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树立开放式扶贫新理念(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5年。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系统研究,加拿大合作项目前期研究课题(主持),2005年。
重庆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方向与对策思路研究(主持),重庆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课题,2006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我国利用外资质量(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6年。
积极应对当前中外贸易摩擦的若干建议(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7年。
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完善对外承包工程政策支持体系的研究报告(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7年。
适应“一圈两翼”战略需要提高重庆利用外资质量(主持,执笔),民建重庆市委重点课题。
关于办好特色工业园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研究报告,重庆市政协课题,2008年(转化为政协提案由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督办)。
发挥对台综合优势打造西部台资聚集地的研究报告(执笔),重庆政协课题,2009年。
关于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调研报告(主持),2012年度重庆市软科学课题,2009年。
关于加快“两江新区”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研究报告(主持,执笔),民建重庆市委课题,2010年。
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两翼农户增收的调研报告(主持),2010年度重庆市软科学课题,2010年。
现行能源管理体制下的煤电价格问题研究(主持),2011年度重庆市软科学课题,2011年。
重视农业开放缩小区域差距(执笔),重庆市政协课题,2011年。
对民间借贷危机冲击中小企业问题的建议,全国政协信息,2011年第31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作批示)。
推进海外农业投资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全国政协信息,2011年第132期(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作批示)。
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研究(主持,执笔),2012年度重庆市软科学课题,2012年。
“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重庆铁路口岸开放专题研究(主持,执笔),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课题,2013年9月。
加快内陆地区口岸发展与开放问题研究(主持,执笔),国家口岸办委托课题,2013年11月。
㈣ 期货市场的发展简史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国际贸易普遍开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市场供求状况变化更为复杂,仅有一次性地反映市场供求预期变化的远期合约交易价格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要求有能够连续地反映潜在供求状况变化全过程的价格,以便广大生产经营者能够及时调整商品生产,以及回避由于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产生的价格风险,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顺利地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期货交易就产生了。
最初的期货交易源于16世纪的日本,大阪。在日本的大米市场得到了发展。直到19世纪,仍是日本独有,后来渐渐被全世界效仿。
1848年美国芝加哥的82位商人为了降低粮食交易风险,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CBOT的成立,标志着期货交易的正式开始。1865 年,CBOT 推出了标准化合约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1882 年,CBOT 开始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 1925 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 BOTCC )成立,同时规定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进入结算公司结算。至此,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开始形成。
期货交易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现货远期合约交易发展的基础上,基于广大商品生产者、贸易商和加工商的广泛商业实践而产生的。1833年,芝加哥已成为美国国内外贸易的一个中心,南北战争之后,芝加哥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到了19世纪中叶,芝加哥发展成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农产品在芝加哥进行买卖,人们沿袭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对面讨价还价进行交易。这样,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在收获季节农场主都运粮到芝加哥,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价格暴跌,使农场主常常连运费都收不回来,而到了第二年春天谷物匮乏,加工商和消费者难以买到谷物,价格飞涨。实践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以防止价格的暴涨暴跌,需要建立更多的储运设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谷物生产地的经销商应运而生。当地经销商设立了商行,修建起仓库,收购农场主的谷物,等到谷物湿度达到规定标准后再出售运出。当地经销商通过现货远期合约交易的方式收购农场主的谷物,先储存起来,然后分批上市。当地经销商在贸易实践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他需要向银行贷款以便从农场主手中购买谷物储存,在储存过程中要承担着巨大的谷物过冬的价格风险。价格波动有可能使当地经销商无利可图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是未买先卖,以远期合约的方式与芝加哥的贸易商和加工商联系,以转移价格风险和获得贷款,这样,现货远期合约交易便成为一种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贸易商和加工商同样也面临着当地经销商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肯按比他们估计的交割时的远期价格还要低的价格支付给当地经销商,以避免交割期的价格下跌的风险。由于芝加哥贸易商和加工商的买价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谈远期合约的当地经销商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寻找更广泛的买家,为他们的谷物讨个好价。一些非谷物商认为有利可图,就先买进远期合约,到交割期临近再卖出,从中盈利。这样,购买远期合约的渐渐增加,改善了当地经销商的收入,当地经销商支付给农场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848年3月13日,第一个近代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成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之初,还不是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所,还只是一个集中进行现货交易和现货中远期合约转让的场所。
在期货交易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堪称革命的变革,一是合约的标准化,二是结算制度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实现了合约标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标准期货合约。合约标准化包括合约中品质、数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以及付款条件等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反映了最普遍的商业惯例,使得市场参与者能够非常方便地转让期货合约,同时,使生产经营者能够通过对冲平仓来解除自己的履约责任,也使市场制造者能够方便地参与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货交易的市场流动性。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合约标准化的同时,还规定了按合约总价值的10%缴纳交易保证金。
随着期货交易的发展,结算出现了较大的困难。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起初采用的结算方法是环形结算法,但这种结算方法既繁琐又困难。1891年,明尼亚波里谷物交易所第一个成立了结算所,随后,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结算所。直到现代结算所的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才算产生,期货市场才算完整地建立起来。因此,现代期货交易的产生和现代期货市场的诞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从1848 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是商品期货,他们可以分为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代表的农产品期货;以铜、铝、锡、银等为代表的金属期货和以原油、汽油、丙烷等为代表的能源期货三大类型。
上世纪 70 年代,利率、股票和股票指数、外汇等金融期货相继推出,而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于 1982 年 10 月 1 日 在 CBOT 的上市,又为其他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交易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期货市场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方案研究和初步实施阶段(1988-1990年)
1990年10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启动。
第二个时期:迅猛发展阶段(1990-1993年)
到 1993 年下半年,全国期货交易所达 50 多家,期货经纪机构近千家,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的迹象。
第三个时期:治理整顿时期(1993-1998)
1993年11 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199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开始对期货交易所进行全面审核,到1998年,14 家交易所重组调整为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三家;35个期货交易品种调减为12个;兼营机构退出了期货经纪代理业,原有的294家期货经纪公司缩减为180家左右。
1999年9月,一个条例、四个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构建了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监管框架。这样,在经过几年较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和规范整顿,以《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四个管理办法为主的期货市场规划框架基本确立,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三层次的市场监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期货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期货交易所的市场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期货投资者越来越成熟和理智,整个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在清理整顿过程中,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有了比较大的下滑,但是从2000年开始,期货市场逐步走出低谷。上海期货交易所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铜期货交易中心,2003年的成交量达到11166.29万吨, 10年内增长了50多倍。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在2003年达到了2818.80万吨,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货交易中心,成交量仅次于美国的CBOT 。
2004 年1月31日 ,国家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政策也由规范整顿向稳步发展转变。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纷纷参股期货公司,使期货行业获得新的资金流入。大米、股指期货等新品种也即将推出。在我国加入WTO 、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之际,作为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期货市场将对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㈤ 2000年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概况
中国的期货市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无序逐步走向规范.伴随着我国成为wT0成员,中国期货市场也在慢慢地融入世界期货的大家庭.回顾历史,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坎坷多难,道路曲折.审视当今,中国的期货市场已步入规范发展,正不断地走向成熟.展望未来,中国的期货市场将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又一个国际性期货交易中心.
㈥ 中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期货市场未来只会越来越规范,并能引领现货市场的走向。还会逐渐与世界同步,并且引领世界期货价格走向。
㈦ 近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迅速,其年成交额已经达到了百万亿级别,大大超过了股票交
1.7万亿——商品期货市场前日创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成交额。据统计,随着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加大和股市的大幅上扬,国内商品市场从10月份开始,成交额出现大幅升温,截至27日已连续12 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业内人士表示,量化宽松造成的流动性充裕、上涨全球市场联涨带动的市场氛围、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共同造成了十月以来的市场情况。一方面,说明市场容量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大期市”正式到来,量的提升已经引发质的飞跃;
㈧ 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一) 商品期货
商品期货是指标的物为实物商品的期货合约。商品期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产品期货、金属期货和能源期货等。
1. 农产品期货。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诞生以及1865年标准化合约被推出后,随着现货生产和流通的扩大,不断有新的期货品种出现。除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期货外,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随着新的交易所在芝加哥、纽约、堪萨斯等地出现,棉花、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黄油、鸡蛋以及后来的生猪、活牛、猪腩等畜禽产品,木材、天然橡胶等林产品期货也陆续上市。
2. 金属期货。最早的金属期货交易诞生于英国。1876年成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开金属期货交易之先河。当时的名称是伦敦金属交易公司,主要从事铜和锡的期货交易。1899年,伦敦金属交易所将每天上下午进行两轮交易的做法引入到铜、锡交易中。1920年,铅、锌两种金属也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原本是一个铜出口国,但工业革命却成为其转折点。由于从国外大量进口铜作为生产资料,所以需要通过期货交易转移铜价波动带来的风险。伦敦金属交易所自创建以来,一直生意兴隆,至今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依然是国际有色金属市场的晴雨表。目前主要交易品种有铜、锡、铅、锌、铝、镍、白银等。 美国的金属期货的出现晚于英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以来,美国经济从以农业为主转向建立现代工业生产体系,期货合约的种类逐渐从传统的农产品扩大到金属、贵金属、制成品、加工品等。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成立于1933年,由经营皮革、生丝、橡胶和金属的交易所合并而成,交易品种有黄金、白银、铜、铝等,其中1974年推出的黄金期货合约,在70-80年代的国际期货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
3. 能源期货。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石油危机,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石油等能源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直接导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货的产生。目前,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能源产品交易所,上市的品种由原油、汽油、取暖油、天然气、丙烷等。
(二) 金融期货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所取代,利率管制等金融管制政策逐渐取消,汇率、利率频繁剧烈波动,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期货市场。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设立了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M),首次推出包括英镑、加拿大元、西德马克、法国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在内的外汇期货合约。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国民抵押协会债券(GNMA)期货合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推出利率期货合约的交易所。1977年8月,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是迄今为止国际期货市场上交易量较大的金融期货合约之一。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开发了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使股票价格指数也成为期货交易的对象。至此,金融期货三大类别的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均上市交易,并形成一定规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欧洲和亚洲的期货市场,金融期货交易占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期货也成为交易的主要产品。 金融期货的出现,使期货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期货市场的发展格局。世界上的大部分期货交易所都是在20世纪最后20年诞生的。目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期货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期货期权
20世纪70年代推出金融期货后不久,国际期货市场有发生了新的变化。1982年10月1日,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为其他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交易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引发了期货交易的又一场革命。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现的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都具有规避风险,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货交易主要是为现货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权交易不仅对现货商具有规避风险的作用,而且对期货商的期货交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规避风险的作用。相当于给高风险的期货交易买了一份保险。因此,期权交易独具的或与期货交易结合运用的种种灵活交易策略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目前,国际期货市场上的大部分期货交易品种都引进了期权交易方式。
应当指出的事,在国际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各个品种、各个市场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以说,目前国际期货市场的基本态势是商品期货保持稳定,金融期货后来居上,期货期权方兴未艾。期货期权交易的对象既非物质商品,又非价值商品,而是一种权利,是一种“权钱交易”。期权交易最初源于股票交易,后来移植到期货交易中,发展更为迅猛。现在,不仅在期货交易所和股票交易所开展期权交易,而且在美国芝加哥等地还有专门的期权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权交易所。
㈨ 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期货市场的发展过程
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一)商品期货——标的物为实物商品的期货合约。
1、农产品期货: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诞生以及1865年标准化合约被推出。
1. 谷物期货——小麦、玉米、大豆
2. 经济作物——棉花、咖啡、可可
3. 畜禽产品——黄油、鸡蛋、生猪、活牛、猪腩
4. 林产品 ——木材、天然橡胶
2、金属期货:1876年成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开金属期货交易之先河。当时的名称是伦敦金属交易公司,主要从事铜和锡的期货交易。
1.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国际定价权)、锡、铅、锌、铝、镍、白银
2. 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1974年推出,国际定价权)、白银、铜、铝
3、能源期货:原油、汽油、取暖油、丙烷
1. 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
2.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
(二)金融期货
目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期货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1、外汇期货(第一种金融期货)
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设立了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M),首次推出外汇期货合约。
2、利率期货
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市国民抵押协会债券(GNMA)期货合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率期货合约。
1977年8月,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市,是迄今为止国际期货市场上交易量较大的金融期货合约之一。
3、股指期货
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开发了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
(三)期货期权
1. 1982年10月1日,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市。
2. 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都具有规避风险、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货交易主要是为现货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权交易对现货商、期货商均有规避风险的作用。
3. 目前,国际期货市场上的大部分期货交易品种都引进了期权交易方式。
4. 目前国际期货市场的基本态势是:商品期货保持稳定,金融期货后来居上,期货期权(权钱交易)方兴未艾(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
5.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权交易所。
二、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市场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自由化、一体化(电子化的结果)的发展趋势,利率、汇率、股价频繁波动,金融期货应运而生,使国际期货市场呈现一个快速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 期货中心日益集中——国际中心:芝加哥、纽约、伦敦、东京;区域中心:欧洲大陆、新家坡、香港、韩国
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体现在交易品种增加,交投活跃,成交量大,辐射面广,影响力强等方面。
1. 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2. 全球交易量增长速度非常快;
3. 交易量呈现加速增长现象;
4. 全球期货、期权交易量的迅猛增长主要来自于美国以外的交易所。
5. 金融期货的发展势不可挡
2006年全球期货、期权交易量中,金融期货、期权的比例高达91%,商品期货、期权的比例仅为9%。
1. 期权交易后来居上
2000年,全球期权(现货期权和期货期权)交易总量第一次超过了期货交易的总量。
在期货交易中,无论时买进还是卖出期货,其面临的高风险与高收益是对称的,即买卖者可能大赢也可能大亏。然而,在期权交易中,两者得到了分离。
1. 联网合并发展迅猛(原因:1经济全球化2竞争日益激烈3场外交易发展迅速)
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期货交易所。
1. 交易方式不断创新——公开喊价和电子化交易
2. 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3. 改制上市成为潮流——其形成根源是竞争。
2000年底,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成为美国第一家公司制交易所。
其他改制的著名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纳斯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