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视野下的期货市场
㈠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重大.
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模型是:一个工人每天在工厂劳动12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12个物化劳动小时(马克思用来衡量价值量的单位,以下简称为“价值单位”。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一个“物化劳动小时”,即一个价值单位)。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只有6个价值单位。资本家把新创价值的一半(6个价值单位)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另外6个单位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他的利润。在这个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均为6小时。
㈡ 如何看待「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是时代的产物,很多地方都站不住脚。
而现在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是剥削剩余价值。但是西方经济学认为由于企业家要承担风险,以及获得的报酬不是当期的,并且企业家才能本身也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所以不能称之为剥削。个人觉得,马克思的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极端化了。
举个反例,有些公司亏本或者不赚钱,但是工人工资照发。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忙上忙下的老板是付出了劳动的,但是,由于公司在亏本他没赚到钱,也就是说,他创造的价值转换到工人身上去了。
但就马克思那个时代来说,劳动强度极大,工人待遇差,资本方可以随意解雇工人,工作时间一般是12个小时以上,大萧条时期,甚至有工厂不发工资,只发购物券,用于工厂内部的小卖部和食堂消费。从这个时代背景角度来说,剩余价值也可以说是正确的。
㈢ 剩余价值理论的剩余理论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计划把他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分作六个分册。
第一分册资本包括四篇,第一篇研究资本一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只包括这一篇的前两章。
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马克思写了这一篇第三章草稿,现称为《经济学手稿(1861~1863)》。这部草稿的第一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共分五节,前四节阐述了马克思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五节即《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地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 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过程中,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理论结构,决定以《资本论》为总标题,把全书分为四册:
①资本的生产过程;
②资本的流通过程;
③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④理论史。
按这个计划,1862~1863年上半年间写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为《资本论》第四册(卷)的草稿。 这部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郭大力依据考茨基整理的版本翻译的,于1949年分三卷由实践出版社出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翻译了《剩余价值理论》,于1972~1974年出版。
㈣ 剩余价值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两种含义的区别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本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进步。在新经济社会我们来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应该赋予剩余一个更加宽泛和全新的概念,或者说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㈤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或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
2、通过技术进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缩短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理论视野下的期货市场扩展阅读:
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主要有:
(1)与工时普遍缩短的现状不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企业的自动化、社会化水平大为提高,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主要方法,工人的工作时间已经普遍大大缩短了,19世纪工人劳动所身受的那种赤裸裸的强迫感也相应地大大减弱了。
(2)难以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日益增长的巨大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巨大,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之一。
(3)难以全面反映各生产要素的作用。
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单纯的活劳动的作用则大大下降。
(4)难以正确反映第三产业人员所创造的巨大价值。
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第二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商业、金融业等从事第三产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第三产业刚刚从第二产业中分化出来,尚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第二产业的情况下,无疑是相当正确的。
但第三产业早已成长壮大,许多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继续坚持剩余价值理论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5)难以指导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6)不能为企业公有制提供微观经济理论依椐。
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但是没有进一步明确是工人集体劳动创造的,还是工人个人劳动创造的?这就无从论证公有制存在的合理性。
㈥ 如何科学理解剩余价值理论
说得通俗一点,是因为:第一,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工人发现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无产阶级就会寻求自己的剩余价值不被剥削的新的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人在哪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总之,剩余价值学说让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埋葬资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使我们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人公.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社会主义才会由空想变为科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两块基石恰如其分.
㈦ 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的发现,历来被他的传人视为他的最伟大贡献。这一理论也被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对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这一基础上,延伸出了资本主义很坏(没有合法性),社会主义很好(具有合法性),革 命因此正当而合法。
剩余价值具体指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额),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关于剩余价值,社 会主义国家按照马主义的观点,主张剩余价值应该归无 产阶级所有。
剩余价值理论对促进公平正义有积极意义,但显然有重大缺陷,价值是否剩余,究竟剩余了什么,还需要公正看待其中是否有剥削,剥削了多少。过去仅把干活算成生产要素,设备设施、技术、资金、管理等统统忽略不计,而设施、设备、场地、厂房、技术、资金、管理这些都是生产要素,没有这些,在大野地几个干巴汉子空手流汗能做出什么产品?不能拿过去阶 级 斗 争 那套歪理说事,一个健全的社会什么人都需要,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把一部分人说的至高无上,把另一部分人说的一钱不值,都是恶劣的仇恨心理作祟,只会把社会引向混乱,最后钻空子的是骑在你头上的意识形态家们。因此,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不能不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