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平台 » 中航油期货投资

中航油期货投资

发布时间: 2021-07-27 03:39:55

1. 中航油案例, 从内控角度分析

二、原因分析
(一)控制环境失效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内控的核心。中航油事件正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事实先于规则”,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期货交易上的客观写照。中国证监会的监管人士向媒体透露了这样一个经过:中国航油(新加坡)在2001年上市后并没有向证监会申请海外期货交易执照,后来证监会看到其招股书有期货交易一项,才主动为其补报材料。中航油用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身份为掩护同国内监管部门展开博弈,倚仗节节上升的市场业绩换取控股方航油集团的沉默,从而进入期货和期权业务;而监管方对此不仅没有追究到底,还放任其“先斩后奏”的行为,直至投机和亏损的真实发生。而中航油的董事会更是形同虚设,普华永道对公司董事会成员、管理层、经手交易员进行详细问询,出具了详细的调查报告。透过当事人之口,中航油(新加坡)这家一度被认为是“样板”的海外国企,内控混乱不堪、主事人不堪其任、治理结构阙如纸上谈兵。
(二)风险意识薄弱
中航油内部的《风险管理手册》设计完善,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合在一起,全盘监控。但是自2003年开始,中国航油的澳大利亚籍贸易员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而在3月28日获悉580万美元的亏损后,陈久霖本人同意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Cindy Chong和交易员Gerard Rigby提出的展期方案。这样,陈久霖亲自否定了由他本人所提议拟定的“当任何一笔交易的亏损额达到50万美元,立即平仓止损”的风险管理条例,也无异于对手下“先斩后奏”的做法给予了事实上的认可。
(三)信息系统失真
中航油(新加坡)通过做假账欺骗上级。在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份的财务统计报表上,新加坡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好。但实际上,2004年6月,中航油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但在财务账面上没有任何显示。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这么大的一个漏洞就被陈久霖以做假账的方式瞒天过海般的掩盖了这么久,以至于事情的发生毫无征兆。
(四)管理失控,监督虚无
中航油(新加坡)董事兼中航油集团资产与财务管理部负责人李永吉身,没有审阅过公司年报。其次,即使李永吉想审阅年报,也有困难。因为身为海外上市公司董事,他英语不好,所以不能从财务报表中发现公司已经开始从事期权交易。荚长斌兼任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及中航油集团总裁。他强调,由于中航油集团并没有其他子公司在中国以外上市,所以董事的职责对他而言是不熟悉的。他指出,直到2004年11月30日,董事会一直都没有对陈久霖有“真正的”管辖权。与李永吉一样,荚长斌声称,语言障碍使得他对中航油(新加坡)缺乏了解和监管,而且,尽管身为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他的财务信息却来自位于北京的中航油集团财务部。同时,由于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缺乏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内部审计平时形同虚设,这种监管等于没有。在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失效、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功能虚化、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中航油的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三、思考
中航油事件给大型国有企业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企业的重视。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失败,更是引发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新思考:
(一)必须健全管理机构,理清管理职责。
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经营管理者实质上拥有了企业控制权,由此管理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评价自己,势必产生滥用职权、牟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如何实现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是企业日常监督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受到保护。
(二)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是控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企业要在整个组织内部制定协调一致的目标,找出企业关键性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设置关键控制点。由于有限的管理资源和可观的控制成本,使得企业的精力不能放在所有的细枝末节上,所以,就要求董事会和管理层特别重视可能发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且将风险管理作为内控的最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决策者判断、控制和驾驭风险的能力。
(三)应从关注内控建立转向内控运行和评价。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设计内控时,也是花了相当大精力的,但在如何保证实施制度方面,却缺乏应有的措施。因此,内控必须要有一个监督机制来促使它的执行。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本身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同时又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公司的内部审计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任何重要的审计决策都经董事会批准。这既保证了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又保证了其权威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内审部门通过对内控的审查和评价,可以从中找出控制薄弱点,发现内部控制不尽完善和执行无力之处,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以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执行。
(四)内控的对象应从基层转向高管。
中航油事件的致命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权力过大,缺乏对个人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管,使得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得不到执行。一个表面看起来制度规章明确、组织健全、人员齐备、技术先进的内控或风险管理体系,其在实际运行中能否有效管理风险和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关键在于高层领导在这个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不仅因为他们是内控的首要责任主体和最基础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绝对权力,所以高层领导必须纳入到以相互检查和权力制衡为基本原则的整个内控体系中,成为控制和约束的重要对象。否则,高层领导将具有超越内控约束的特殊权力,从而导致整个内控或风险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从根本上丧失有效性。

2. 日本大和银行和中航油事件经过。

·2003年下半年 中航油开始参与200万桶原油期货买卖,初期获利;
·2004年一季度 国际油价飙升,中航油持淡仓,录得账面亏损580万美元,为求收复失地,加大投资增持淡仓;
·2004年二季度 油价续升,中航
油账面亏损增至3000万美元。为避免在账目上出现实际亏损,公司决定将交割日期延后至2005及2006年,再加大投资,希望油价回落时可翻身;
·2004年 10月中航油的原油期货合约已增至5200万桶,油价到达历史高位,中航油面临巨额亏损;
·2004年10月10日 中航油首次向中航油集团呈交报告,说明交易情况及面对1.8亿美元的账面损失,并已缴付了期货交易的8000万美元补仓资金,公司同时面对严重的现金流问题,已接近用罄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金、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及6800万美元的应收贸易款,上述数据从未向其它股东及公众披露;
·2004年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为了筹集资金支付补仓资金,透过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配售15%的中航油股份,令集团持股比例由75%减至60%,集资1.08亿美元;
·2004年10月26日-28 中航油未能补仓,多张合约被逼平仓,实际损失增至1.32亿美元;
·2004年10月26日-29 巴克莱资本开始追债行动,要求中航油偿还2646万美元;
·2004年11月8日中航油再有合约被逼平仓,亏损增加1亿美元;
·2004年11月9日三井(Mitsui)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加入追债行列,追讨7033万美元;
·2004年11月16日另一批合约被平仓,再亏7000万美元;
·2004年11月17日Standard Bank London Ltd追讨1443万美元,
并指如果未能在12月9 日支付欠款,将会申请将之破产;
·2004年11月25日最后一批合约被平仓,总亏损合计达3.81亿美元,债权银行陆续追债,合计追讨2.48亿美元,该公司同时已违反法国兴业银行牵头的1.6亿美元银团贷款条款,同样面对被清盘危机;
·2004年11月29日陈久霖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并指中航油集团已承诺继续支付及偿还该公司欠款,并正与新加坡政府拥有的淡马锡集团联合注资1亿美元协助公司重组,但淡马锡尚未答应;
·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终止所有原油期货交易。

3. 中航油事件开始进行的套期保值是通过期权还是期货

提纲:期货和期权的定义期货、期权从其标的物的方面分析套期保值的利弊;期货、期权买卖双方市场风险方面分析套期保值的利弊;期货、期权买卖双方保证金方面分析套期保值的利弊。从上所述,综合分析期货期权在套期保值的利弊!可以参考期货从业资格证书的《期货市场教程》,里面对于期货期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套保、投机及套利方面的过程均有详细记录!

4. 石油期货的建设体系

在上海期交所推出燃料油期货后,国内企业十分重视回归到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进行交易。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以来,中国期货市场从此诞生了首个石油期货品种,并获得了各类企业和广大投资者的广泛欢迎。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执行总裁马文胜认为,在燃料油期货推出后,上海定价中心地位已初步形成。例如,在国际原油及燃料油大幅上涨的时候,上海燃料油价格并没亦步亦趋,涨幅远小于国际市场,说明国内市场定价中心地位已经初步形成,并不是“影子”市场,国内企业第一次占据了一定的主动地位,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跟风带来的风险。
燃料油期货的成功上市与平稳运行极大地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而最近的中航油事件则进一步表明,尽快建设中国石油期货体系已愈显迫切。 其实,早在中航油事件爆发之前,新加坡燃料油纸货市场就经常发生国际能源巨头逼仓中国企业的情况,经常令中国进口商出现亏损。因此,燃料油期货在上海的推出,受到了广州华泰兴、深圳协孚等燃料油企业的广泛欢迎与积极参与。
此次,中航油事件再次警示人们,海外衍生品市场风浪巨大,国内企业进行境外衍生品交易往往会因交易场所处于海外、交易对手实力强大而处于不利地位。而事实说明,加快建设中国自己的石油期货体系将能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姜洋指出,“中航油事件”表明,对于中国这样的石油消费大国来说,建立属于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并借此融入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在分析“中航油”事件时,姜洋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企业在海外衍生品市场上与跨国公司较量,就像是一场50公斤级对100公斤级的拳击赛。对手在自己制定的比赛规则下熏陶了多年,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缺乏经验和实力的中国企业才会输得这么惨。
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注定了中国同时会成为国际石油投机商们最感兴趣的对象。如果拥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就会循序渐进地推进市场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的企业。实际上,利用属于自己的衍生品市场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交易中已经得到了清晰的反映。
在国际能源署(IEA)及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日前在纽约联合举办的“国际油价及交易行为研讨会”上,与会代表高度重视中国燃料油期货上市以及中国市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IEA行政副主任William.ramsay认为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燃料油期货合约,对中国石油行业乃至世界石油市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外同行还对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合约和市场组织、管理工作表示赞赏,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Mr.Robert评价,“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合约能够在刚上市之初有这样平稳和活跃的交易,在新上市期货合约中是非常成功的”。 中国石油需求量增长迅速,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年进口原油7,000多万吨,花费近200亿美元,前年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多支付了数十亿美元。我国石油供求和价格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国内企业对恢复石油期货交易的呼声很高。其实我国在石油期货领域已经有过成功的探索。1993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了石油期货交易。后来,原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相继推出石油期货合约。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运作相对规范,占全国石油期货市场份额的70%左右。其推出的标准期货合约主要有大庆原油、90#汽油、0#柴油和250#燃料油等四种,到1994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日平均交易量已超过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市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15年6月6日,中国金融机构宣布,计划于年内启动人民币原油期货交易,这是向国际市场发出的相当重要的信号。 截至,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获批。此次收购是我国最大的一起海外收购案。2005年中海油拟以185亿美元要约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最终以失败告终。所谓好事多磨,中海油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一事在历经5个多月后,终于尘埃落定。
业内研究员认为,拿下加拿大石油巨头对中海油而言是巨大的利好消息,不仅能够促进其油气产量的大幅增加,还能够帮助其有效拓宽海外市场。尼克森丰富的油气资源开采设备、研发中心、销售网络、管理人才一直是中海油“垂涎”的,在页岩气、油砂方面丰富的开采经验更是中海油“梦寐以求”的。
同时,中海油此举对于保障国内能源安全有重大意义。中海油石油产量将直逼中石化,“三足鼎立”的态势在石油业更加凸显,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两头并举的做法将加速国内石油巨头的发展速度。传统能源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起到主导作用,石油的地位更是其他能源无可替代的,中海油这一举动将为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完善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中海油的海外扩张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在国际原油价格中的话语权尚值得观察。毕竟,国际原油价格才是影响世界石油行业的决定性要素,这一指标长期被欧美国家所把持,华尔街通过资本市场对石油价格的控制更是成为制约我国石油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建设石油期货市场的步伐应当加快,相关理财市场应尽快完善,期货与现货市场并举势在必行。
期货领域的成功实践,为今后开展石油期货交易提供了宝贵经验。
石油作为一种和经济息息相关的资源类商品,其争夺和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还是对市场和价格控制。当前油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除了资源稀缺性之外,一方面是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石油资源的国际垄断资本操纵价格的垄断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国际投机资本在兴风作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竞争,我们需要参与到现货、期货、产权等多层次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去,需要通过大量、反复交易去主动影响价格,需要通过建立期货储备来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减轻短期油价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需要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律、价格变动规律,需要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因此,在我国的石油战略中,建立中国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石油经济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据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公告,从2013年1月1日,纳税人以原油或其他原料生产加工的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状(沥青除外)的产品,按规定征收消费税。以石脑油1元/升或是燃料油0.8元/升的税率进行征收。业内人士分析,受此新政影响最大的应属民营加油站了,因为民营加油站大多使用调和油,主要是因为调和油的批发价远低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的油品价格(大约能相差500元-1500元/吨)。而因征收消费税使调和油增加的成本无疑将被转嫁至民营加油站。民营加油站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只有将增加的税费再转嫁给广大的消费者,油价或将再次上涨。

5. 陈九霖把中航油拉入炒作期货的巨亏漩涡为什么在新加坡服刑

他是在新加坡炒的,炒的过程中有违规,所以说被人家新加坡法院给判了。

中航油的亏损是在国内造成的结果而已。

6. 中航油事件体现了哪些金融风险类型

中航油事件发生后,人们最先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规模如此之大的损失?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中航油公司难道没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如果有,中航油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导致如此巨大规模损失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这么大的损失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公司在损失逐步增加的过程中为何没有及时采取止损措施?这些疑惑本质上反映了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我国监管机构只批准少量企业从事以套期保值(即对冲风险)为目的的国际衍生产品交易,中航油即是一家为中国航空业进口油料并被监管机构许可从事石油套期保值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司。中航油从事的交易是如何由石油价格套期保值走向了石油价格投机的呢?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市场经济中投资和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对冲与投机的区别。
近一二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因从事衍生产品交易而发生巨额亏损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到美国橙县和我国的中航油,有些人对衍生产品已经谈虎色变。面对这些惨痛教训,我们今后还能否继续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和管理风险?国内金融市场还能继续开设和发展衍生产品交易吗?由此我们将审视风险管理的另外一个基本问题,即衍生产品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中航油事件与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和美国橙县事件的一个共同之处是,事件的主角都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大和银行的井口俊英和美国橙县的罗伯特·西特罗恩在事发前都是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交易高手,被市场誉为“明星交易员”。尽管中航油的陈久霖在衍生产品交易上还算不上“明星交易员”,但近年来也是颇为风光的“明星企业家”。然而,这些“明星”最后都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上著名的“流氓交易员”。为什么闯大祸的往往都是“明星”?这种现象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什么意义?对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即如何认识风险的双侧性和管理“明星”风险。
关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作为在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上市的现代公司,作为少数几个被批准具有从事海外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国有企业,作为在国际能源产品市场上代表中国的重要交易商,中航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控制架构。既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配置了专职的风险经理和风险管理主管。对每个交易员的亏损限额都有明确规定:凡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都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将自动平仓。据报道,中航油只有10位交易员,即便按照10位交易员同时亏损最大限额计算,整个公司的最大损失也不应超过500万美元。然而,中航油最终的实际损失达到内部控制机制设定限额的100多倍,可见其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显然早已沦为地地道道的“花瓶”。
现代风险管理有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风险管理自上而下的原则;二是风险管理独立并建立在良好公司治理架构基础上的原则。前者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强调的是公司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首要责任,他们负责在整个公司范围内自上而下推动风险管理,职位越高,权力越大,风险管理的责任也越大,更重要的是,高级管理层本身也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后者认为,在股东所有和经理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中,风险管理应该独立于具体承担风险的经理和业务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要直接向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汇报。这是因为,在市场中承担风险的经理可能由于多赚钱拿到更多奖金,赔钱则由公司(股东)承担。这种不对称的风险激励而使得经理们具有承担高风险的偏好,自我控制风险的动力减弱。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新加坡以年薪高达300多万美元而被誉为“打工皇帝”,而他给公司造成的5.5亿美元的损失却只能由公司的股东承担。因此,如果中航油的风险管理系统能够真正独立于“打工皇帝”陈久霖并将公司的风险承担和遭受的损失及时反映到董事会,中航油的损失料定会受到有效的控制。当然,中航油董事会也必须达到服务于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良好公司治理的要求。
中航油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系统最终沦为“花瓶”,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内控制度的失效使得任何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失去了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二是衍生产品交易由对冲风险的手段逆转为承担风险的投机甚至赌博的工具。中航油事件充分显示了内控制度有效性对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保障作用。正是认识到这个问题,基于国际风险管理最佳做法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倡导内部评级等高级风险量化方法和认可衍生产品等风险缓释技术的同时,提出了采用这些方法的制度条件,即必须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对冲与投机的区别
投机和对冲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两种风险交易行为,但二者在概念上具有本质差异。前者的本质在于投机获利,是交易者基于对某种产品价格走势的预测,采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基本策略,以期获取投机利润。投机本质上是以盈利为动机的风险承担行为。对冲交易的本质在于降低甚至消除风险,是交易者针对某种风险已经在其他资产或业务(通常被称为基础资产或标的资产)中已经存在的情况,采取反向的操作方式将风险抵消,从而使被对冲的基础资产或业务的未来价值和成本支出控制在所希望的水平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套期保值。例如,以进口航油为主营业务的中航油公司在国际油价高涨时面临进口成本上升的风险,因而具有套期保值的需求,可以选择买进石油期货或看涨期权,一旦石油价格上涨,买入的石油期货或期权所实现的盈利便可以抵补进口现货石油的成本上升。
尽管对冲和投机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但实践中二者的差别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甚至模糊难辨。对冲是两笔交易的组合,是对冲交易与基础交易风险的冲抵,如果基础交易不存在,衍生产品交易就成了以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为目的的投机交易。比如,如果不是为了对冲进口石油面临的油价上升的风险,或者没有对进口石油套期保值的需求,单纯的期货交易就是一种投机获利行为。在5%的保证金制度下,5.5亿美元亏损意味着中航油的衍生产品交易规模至少高达110亿美元。以每桶50美元强行平仓价格计算,这相当于中航油要购买3000万吨燃油现货。但实际上中航油所供应的91家机场全年仅有500万吨航燃油需求。由此可见,中航油的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已经远远超出了套期保值的范围,成为了纯粹的投机行为。
投机和赌博是市场经济中最容易让人们混淆的概念和行为。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风险的承担和对盈利的追求。但前者在市场经济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以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的投资行为。作为投资者的投机者,其所追求的盈利在理论上表现为风险溢价,即所投资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无风险收益率的那部分。然而赌博本质上偏离了投资的范畴,赌博者所追求的是缺乏科学投资分析的某种极端盈利,这种盈利目标的实现通常只能凭借运气,但其结果大多是血本无归。
我们可以假设,中航油在建立空头仓位的初期还可能本着投机的心态,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基本面和油价历史数据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得出了油价下跌的预期。但随着油价的上涨,损失的积累,中航油试图加注扳本的赌博心理替代了最初的投资性投机心理,甚至在损失数亿美元的情况下竟然冒着被指控内幕交易的风险将公司15%的股票出售换来1亿多美元继续维持陷入巨额亏损状态的仓位。至此,中航油早已忘记了投资性投机所应该遵守的多样化分散风险、交易止损限额等风险管理规则,其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为一场空前的“石油豪赌”,一场资金实力的对决。不幸的是,它遇到的对手恰恰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对决经验的国际对冲基金。
衍生产品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经济,市场价格——包括商品、汇率、利率和股票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而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市场参与者以对冲风险的方式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于套期保值来降低风险,也可用于投机获利从而增大风险。近二三十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在风险加剧的环境中广大市场参与者普遍的风险管理需求,而并非少数市场参与者的投机获利需求。在国际上,衍生产品用于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是受到普遍认同和鼓励的,而用于投机获利则常常受到严格限制和监管制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市场化,衍生产品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一方面,随着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增加,以及国际投融资规模日益扩大,我国面临的国际市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和国际利率风险等也在不断加大,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衍生产品来管理这些风险,否则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由于缺乏对冲机制而给投资者管理风险带来的局限日益明显,近些年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呼声不断,加快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市场经济深化的必然需求。

7. 中航油期货交易为什么亏空

交易员太笨了.不专业,没受过严格的训练.具体地说很复杂.

8. 为什么说中航油是投机而不是套期保值

现货期货市场同时反向建头寸且数量相等。叫做套期保值,否则不叫

9. 中航油国储铜事件看期货市场投资的风险控制

是不能从这两例来看期货市场风险控制的,因为这两次失败不是期货市场问题而是期货以外的问题引起的.先说中航油败在对大方向判断失误上,铜也是,所以做期货要看清方向.

热点内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晚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3 浏览:396
阿坝小金县橡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0 浏览:908
楚雄大姚县豆一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4:02 浏览:736
做期货能在网上开户吗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591
安庆宜秀区早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377
正确的原油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9:41 浏览:39
达州市纤维板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11 浏览:310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白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07 浏览:883
上海外盘期货哪里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4:10 浏览:448
香港日发期货开户网站 发布:2021-12-16 12:24:09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