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期货股灾
A. 2015年股灾金融期货交易所对股指交易采取的措施
你好,2015年主要是限制做空,日内限制交易10手,提高日内平今手续费到万分之23。到目前为止,现在手续费还有点贵,其他已经恢复正常。
B. 股指期货在股灾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股指期货在金融动荡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市场一直较为关注的话题。美国“87年股灾”最初把股指期货定为“罪魁祸首”,然而事后通过研究发现,股指期货并不是股灾的真正幕后推手,相反股指期货起到了积极作用,恰似一股不可或缺的“救市”力量。当灾难来临之际,投资者往往无法准确预估破坏程度,出于避险考虑进而在金融市场上疯狂抛售。像是此次日本大地震给该国带来的创伤将是巨大的,但是较为准确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将在100小时后才能得出,而日本日经指数在震后的三个交易日已经急速下挫15%。和2008年金融危机情况类似,日经期货指数在此次地震后成交量明显放大,通过四个方面有效减缓了股市崩盘的风险。
套保机制减缓市场冲击
通过套期保值机制减轻现货市场的抛售压力和市场冲击。地震爆发后,一些大型基金和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通过卖空日经股指合约实现套期保值,有效规避了投资组合市值下跌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大量抛售股票可能带来的冲击效应和“多杀多”局面的出现。所以,日经股指合约成交量大幅放量绝不是偶然的,对稳定市场起到了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套利机制平抑股票现货市场波动幅度
股指期货市场主要由套利者、套期保值者、投机者等多元化的投资者构成,以及做空、套利、套期保值等复杂的交易机制,均有利于抑制价格的过度偏离,有助于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其中套利机制可以有效抑制股指合约对股票指数的过度偏离,使股指期货价格和股价指数处在合理的波动区间。
价格发现机制有利于稳定市场情绪
现代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可以利用人们的恐慌情绪进行套利。股指合约价格是对未来股价水平的理性预期。由于没有来自现货市场急迫的抛售压力,股指期货尤其远期合约,可以更加从容、理性地演化出未来股价走势,通过价格发现机制形成远期合约价格,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恐慌情绪。
充裕流动性减轻市场恐慌情绪
当市场笼罩于恐慌氛围中,缺乏流动性成为市场恐慌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股指期货正好可以为股票现货市场提供一定的流动性,让投资者有避险或是退出市场的机会,从而减轻了市场恐慌情绪。这正是股指期货在历次重大危机中放巨量稳定市场的内在原因。
以上四个方面简述了股指期货在金融市场动荡时起到的积极作用。当然股指期货作为股票现货市场的延伸,只是股市风险管理的一个工具,不可能改变股市运行的基本面情况,也就不可能改变股市运行的基本趋势,只是有助于减缓股市的崩盘式下跌。国内股指期货上市将近一年,无论根据历史数据还是直观走势分析,都反映出股指期货上市后股票现货指数波动幅度显著下降这一基本事实。在这期间股指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对稳定国内A股市场起到了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C. 股指期货是2015年股灾的罪魁祸首吗
你好,股指期货并不是2015年股灾的原因,股灾是由市场自身决定的,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加剧了股票的下跌。
D. 股指期货是造成这次股灾的原因吗
不是股灾的原因.本身就股市就是人造牛市,再加上管理层的粗爆行为,造成的股灾.股指期货只是避险工具,不是股市下跌的直接原因
E. 股灾时“限制期货做空”的规则其实已经取消了,有多少人知道
这规则是早就取消了
不过最大的限制还存在
保证金40几万,日内好几千的费用
F. 大时代里的香港股灾是哪一次股灾,原理是什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场为背景。
剧中这个场景正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也就是发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股灾,这一股灾也名列世界七大股灾之一。
1967年的暴动,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香港社会内部出现剧烈变化,但港英政府漠视普通市民利益、只寄望于豪门富贾,也是重要原因。在动荡之下,股市受到显著冲击,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在6月份还一度宣布停市两个星期。暴动结束之后,市场才逐步恢复。
不过,1969年之前的香港股市,上市门槛高,且主要上市公司均为英资,华资受到一定排挤,即使参与买卖股票的职业,在当时的香港也被视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1967年的暴动可以算是香港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之一,港英政府汲取了这次时间的教训,开始关注华人民生,提升市民对香港的归属感。
香港股市在1969年之后开始升温
当时因为股票交易活跃,股票的登记与过户手续还是通过人手办理,难以及时处理积存交易,香港证券交易所当时在1969年11月1日开始宣布股市只开放半天,让经纪下午处理交易。
远东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原来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独家垄断,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香港股市已经不能服务于经济的发展,香港上市公司数目一直维持在65家左右,但是香港的工厂数目已经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12300家。远东证券交易所推出了粤语交易,容纳女出市员等适应市场需求的举措,其交易量迅速超过香港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也先后成立,形成四所竞争的格局。这一段时间应当说是香港股市发展最快的时期,许多知名的香港本地公司,基本上就是在这个阶段上市的,例如新鸿基、长江事业等。
恒生指数由406.32调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后,继续扶摇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时间上升1.6倍,其间多种现时的蓝筹地产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华资地产五虎将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合和实业、大昌地产。当中以长江实业及新鸿基地产发展最为远大,前者后来多次挑战英资地位,后者超越置地成为全港最大型地产公司。
1972年10月30日并发生香港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英资置地与牛奶公司主席周锡年爵士及华资地产商华懋王德辉争夺牛奶公司控制权,即所谓“置地饮牛奶”事件:置地以两股面值五元现金,交换牛奶股东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双方于报章上作出广告战,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市上又有传外资利获家集团利用香港市民对股市的认识不足,作出财技在市场制造炒风,即所谓“过江龙饱食远扬”事件。而由于当时对于公司上市监管不足,大量空壳公司上市混水摸鱼,最典型例子莫过于有“香港黐线”之称的香港天线上市。
经历过股灾的人肯定过目不忘,因为那感觉真是和割自己的肉一样疼。财迷哥认为,《大时代》中的两次股灾多是人为因素造成,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灾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货,通过做空盈利。如果要让丁蟹服软,只能选择让股指飚起来。于是,丁蟹的对手方展博开始找香港三大阔佬借钱,通过融资将股指抬高,最终丁蟹不得不以高价买入,多年积蓄全部蒸发并负债数亿。最终,四个儿子跳楼,他自己侥幸存活。另一方面,这种人为太高股指的行为,也让泡沫产生。如果一直发展下去,股灾怕是不远了。
疯狂之后,总是走向灭亡。经过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后,外资率先大手出货,跟着抛售的人越来越多,恒生指数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3月底股市急泻一成多,7月恒指破500点,年底跌至400点,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恒指更低见150.11点,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纽约的股灾还要严重。大批股民损失惨重,举生积蓄化为乌有,跳楼新闻经常见报,整个香港市面萧条,进入一个不景气的年代,直到数年后才稍见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风暴的损失,相信令很多人毕生难忘,但若与1973年的股灾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儿科。
对于1973年的股市大震荡,从一开始创出1700多点的空前纪录,到跌至1974年150点的新低,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中东以阿战争后,阿拉伯世界实行石油禁运,引致能源危机和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会从千多点高峰急速狂泻;但笔者却认为是投机过分,物极必反的必然结果。“要你灭亡,就先要你疯狂”,世事往往就是这么奇妙的。
经过了1973年的股灾以后,香港经济虽受到一定的打击,但亦从此打稳了根基,使人们明白股票的风险,把香港带进80年代的辉煌日子。
1974年后,政府设立两个非全职的监察委员会(分别负责证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员(证券及商品交易监管专员),办事处隶属政府部门。
商品交易伴随国际贸易频繁产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产品包括棉花期货、糖期货、黄豆期货和黄金期货,比中国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属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为香港期货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为投资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资风险。
直到1986年,香港证券市场已经从1969年的26亿港元攀升至1231亿港元。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战国时代也终于进入了尾声。同年4月2日,香港证券市场结束了“四会时代”,合并后的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成为了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会员。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交易广场,采取电脑辅助交易系统方式进行证券买卖。
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现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荡,港元大幅贬值,物价开始飞涨,民众大量抛售港币购进美元,抢购商品和物资,香港一片混乱,市民惶惶不可终日。
原来,敏感的香港媒体从中英双方对外发表的简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1983年9月第三轮、第四轮谈判不顺利,于是香港社会谣言四起,有人说双方谈判破裂了。而在当时,中英谈判成了香港经济的晴雨表,谈的好香港股市就涨,谈的不好它就跌。于是,就在这个时候,香港股市出现了所谓的“黑色星期六”,股市再下降不仅会影响到港元崩溃,而且还会影响到英镑的地位。为了保住英镑的地位,英国不得不把港币的汇价和美元挂钩,这才稳定了局势。
G. 谁不知道股指期货是这次股灾的元凶
这次的股市大跌与股指期货真没有太大关系,现在股指期货交易量是很低的,对股市影响有限,影响股市大跌的因素主要还是股市自身的一些东西。
H. 股指期货被指股灾元凶 关闭后a股就不跌了吗
a股不会因为股指期货关闭而上涨的。2002-2005年也没有股指期货可是从2200点跌倒900点,股指涨跌是根据买卖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供求关系又和a股对资金的吸引力有关,就是未来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
I. 期货在经济萧条或者股市暴跌时候一般有什么表现
经济萧条时厂家都没有的生产了,也很少人买东西了,没有购买力啊,东西便宜也难卖,期货也一样的
J. 股市崩盘对期货有影响吗
一般情况下股市和期货市场是大致同步的.
股票与期货的主要区别如下:
A、期市的交易品种较少,基本面资料相对也少,而且均可以在公开的媒体上查阅;股市的股票数量较多,且每只股票的资料均需要研究,还要配合综合指数,常出现“赚了指数赔了钱”的情况。
B、以整体价格波动幅度看,波动较小,即最高价仅是最低价的2-3倍,期货价格的高低和现货息息相关;而股票由于个股质地和投资者喜好不同,成熟市场股票价格低的仅有0.01元,高的有上百元甚至更高,而且,价格高低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基准。
C、期货市场的交易费用低,一次买卖的费用为交易额的千分之一左右,且期货盈利暂不收取所得税;股票市场的交易费用高,一次买卖的费用为交易额的千分之七左右。
D、期货市场的操作可以当天进出买卖,即T+0交易,发现操作失误可以马上平仓离场;股票市场的操作是当天买进,第二天才可以卖出,即T+1交易,盘中即使发现操作失误也只能眼巴巴的看到收盘,而无能为力。
E、期货市场的交易结果是“零和搏弈”(交易费用除外),从参与者的亏损面来看,不考虑手续费因素,期货市场始终是一半人赚钱,一半人亏损;股票市场的交易结果是“共赢同赔”,且股市的系统性风险目前无法规避。
F、以单日价格波动幅度看;期货一般仅为3%;股票目前是10%,而且,随着市场的成熟,股票的涨跌幅限制将会取消。
G、从风险监控角度看,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多是大宗农产品或工业原料,事关国计民生,价格的波动受到交易所、证监会乃至国务院有关部委的监控;而股票由于上市公司众多,目前已经1400多家,股票价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支配,对价格的合理波动范围认定十分困难,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市场上价格操纵现象屡禁不止。
H、从定价基础和价格秩序看,期货市场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随供求关系而波动,还有现货作参考,而且相对来说,多空双方可控制的资源都是无限的,多空双方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敢脱离现货价格胡作非为,并且市场操作公开、透明,每日成交、持仓情况均对外公布,内幕交易少,大户操纵较难;而股票市场操作的详细资料很难获取,内幕交易多。由于股票的可流通股份是相对有限的,股票的“庄家”可通过自己的信息、资金优势提前暗地介入,收集大部分筹码,可以相对掌握股价的“定价权”,坐庄者和跟庄者地位严重不平等,往往出现价格和价值严重脱节,跟庄者、后来者一般难以撼动。
I、期市是开放的市场,影响因素多,知识面需求广,股票市场则相对封闭,需要更及时了解微观经济主体的情况。
J、期货市场的保证金交易制度使投资者可以“以小搏大”,只要操作得当,就可以获取高额回报;但如果操作失误,损失也就更大,而且资金不足时还需追加保证金,所以期市更强调资金管理;股票市场是全额保证金买卖,无追加保证金之虞。
Q、期货市场的操作是“双程道”,可以先买后卖,也可以先卖后买;股票市场的操作是“单程道”,只能是“先买后卖”。
R、期货市场的操作需要注意时间因素,现有期货合约的“寿命”均在一年半之内,到期必须平仓或者实物交割;股票市场操作的时间性不强,除非上市公司倒闭清算,否则可以长期持有。
S、期货市场中的持仓总量是变动的,资金流入,持仓总量增加;资金流出,持仓总量减少;股票市场的单只股票的可流通股本是固定的,但总的份额不会变化。
T、期货市场交易手段丰富,既可以单纯买卖交易,也可以跨期套利、跨市套利、跨品种套利等;股票市场交易手段单一。
U、期货市场的研究重点在于期货品种的供求关系、经济波动周期、政府政策、季节性因素等;股票市场的研究重点是宏观经济环境和个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