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已知现金收益资产的期货合约的定价方式在次贷危机
㈠ 无套利区间计算用期货价格还是现货,用哪个期货,两者的价格是对应的吗还是网上搜一个计算另一个
股指期货的现货价格就是沪深300指数的当时报价。例如期货投资分析考试里的原题:当前沪深300指数为3300,投资者利用3个月后到期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进行期现套利。按单利计,无风险年利率为5%,红利年收益率为1%,套利成本为20个指数点。该股指期货合约的无套利区间为:
支付已知现金收益资产的远期定价的公式为:
F理论=S*E(R-D) T=3300E[(5%-1%)*3/12]=3333
无套利区间=[F理论-套利成本, F理论+套利成本 ]
=[3333-20,3333+20]
=[3313, 3353]
㈡ 无套利模型:假设一种不支付红利股票目前的市价为10元,我们知道在3个月后,该股票价格要么是11元,
11N-(11-0.5)=9N-0,这是由一个公式推导出来的。
即未来两种可能的支付价格相等。左面的式子指当价格上涨到11时该组合产生的支付,右面的式子即为价格为9时该组合的支付。至于看涨期权空头和股票多头则是为了实现对冲。
远期价格=20乘以(1+10%/12)的12次方
例如:
支付已知现金收益的证券类投资性资产远期价格=(股票现价-持有期内已知现金收益)*e^(无风险利率*持有期限)
远期价格=(30-5)*e^(0.12*0.5)=25*1.197217=29.93043
(2)支付已知现金收益资产的期货合约的定价方式在次贷危机扩展阅读:
送红股是上市公司按比例无偿向股民赠送一定数额的股票。沪深两市送红股程序大体相仿:上证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和深圳证券登记公司在股权登记日闭市后,向券商传送投资者送股明细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包括流通股的送股和非流通股(职工股、转配股)的送股。
券商据此数据直接将红股数划至股民帐上。根据规定,沪市所送红股在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除权日即可上市流通;深市所送红股在股权登记日后第三个交易日上市。上市公司一般在公布股权登记日时,会同时刊出红股上市流通日期,股民亦可留意上市公司的公告。
㈢ 当前股票价格为30元,3个月后支付红利5元,无风险年利率为12%(连续复利计息)。若签订一份期限为6个月,
如果按照B-S模型,您这里还缺条件,譬如股票回报率的标准差,到期的执行价格,这题又涉及怕发股利所以还要股利收益率,所以没办法求
㈣ 金融衍生产品与美国次贷危机的关系
金融衍生产品:原生金融工具派生出的具有其自身价值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远期合约,期货,期权等。。。其作用有套期保值,规避风险,投机等
其形式大多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资产的交易形式。
而美国次贷危机简单地来说就是:美国房贷资金链断裂.大量贷款者因为美国楼市下挫,经济能力下降等原因,造成大量断供。借贷者银行,金融机构因收不到房息,资金和拿着一大堆断供的楼房流动不出去.造成坏账,呆账。于是影响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造成由次贷引起的金融海啸。
如果要说关系的话,就是次级房贷是属于原生金融产品里面的.但美国的这些投资银行,金融机构就把这些房贷资产派生出如CDS合同这些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衍生产品以赚取高利润。美国楼市一直升的话,就没事。金融机构们拿着这些房贷资产继续以承担高风险赚取厚利润。一旦楼市下挫。便要完全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它们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金融衍生产品。它高利润,高杠杆。但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就因为金融机构们无视风险大搞金融衍生,金融创新。才会承担美国此次次贷危机这么损失惨重的结局。
㈤ 支付已知现金收益证券远期合约的定价 为什么要减去i
远期的持有者在到期之前都不能得到收益,比如说3个月后到期可以行使。标的物每个月支付一次利息,那么本月,下月,再下月标的一共支付三次利息,持有标的现货的持有者可以收到三次利息。而远期的持有者只持有,三个月之后才能持有标的,他是收不到这三个月的利息的。
所以用减法减去利息才是持有者获得的收益。这么说希望你能理解。
㈥ 中长期国债期货报价方式
中长期国债属附息票债券,属支付已知现金收益的证券,但是在美国国债期货市场中,中长期国债报价和交割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前述公式的运用较为复杂。
中长期国债期货的报价:长期国债期货的报价与现货一样,以美元和32分之一美元报出,所报价格是100美元面值债券的价格,由于合约规模为面值10万美元,因此90-25的报价意味着面值10万美元的报价是90,781.25美元。
㈦ 依据远期,期货,互换,期权等定价方法来描述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规律
在探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思路的优缺点之前,让我们先来缅怀一下30年来金融衍生品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
1973年,Black、Scholes和Merton分别提出了期权定价的Black-Scholes公式,这一模型解决了“或有剩余索取权”的定价疑难,为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扫清了最大的障碍,Scholes和Merton也因此获得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5年,McConnell和Schwartz提出了LYONs(本质是可转换债券)的一个定价模型,为对冲基金的广阔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套利的沃土。(可转换债券是对冲基金最常交易的产品)
1989年,Schwartz提出了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模型,成为资产证券化飞速发展的起点,后来出现的CDO、CDO2、CDOn、CMO等产品成为此次次贷危机的金融核弹。
90年代之后出现了引发金融危机的另一颗威力更大的“小男孩”核弹——信用违约掉期(CDS),2000年,Hull和White的定价模型更是便利了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急速增长。
金融危机的反思
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和发展本应是为了控制、分散、转移风险的金融工具,奈何最后成为一场危机的导火索,值得人人深思。随着衍生产品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数学工具被加以应用,包括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随机过程、鞅论、测度论等;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算法被加以借鉴,如,牛顿迭代、蒙特卡洛模拟等。
这一切似乎让定量分析师们(Quants)将金融工程变成了“工程”,而不再更多的追究其“金融”本质。设计者一开始就不假思索的随机游走(random walk)和无套利均衡,基于这一基础开始辛勤的添砖加瓦,修建出各种美轮美奂的金融衍生产品。!!!!!!!!此为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规律即基本规律是复制 即使用市场上已有产品组合达到相同的风险收益 组合的价格就是衍生品价格!!!!!!!!!!!!!
作为一个看客,我不认为此次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定量分析师们有意所为,我相信宽客们的素质也绝对不会这样。但客观讲,定量分析师们不得不负客观上的责任,即在一个不坚实的地基上修建金融衍生品的精妙房屋。这不坚实的地基便是随机游走和无套利均衡。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多端使得我们简单的认为其价格服从随机游走,但殊不知,股票的几何布朗运动,利率、波动率的均值回复运动并不能完整的刻画资产价格的走势,特别是对极端情况的刻画。
而所谓无套利均衡,是指如果几个市场之间存在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套利力量将会推动几个市场重建均衡,但它仅仅是一个局部均衡,三个市场之间的无套利均衡并不意味着其定出来的价值是真实的、稳定的,可能三个市场均是300%的泡沫,它仍然是无套利均衡的,但不是一般均衡的,这样的价格是会破裂的,最好的佐证便是这次次贷危机。
未来的衍生品定价技术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可以再获诺贝尔奖的命题。是继续技术化的“工程”道路,不假思索的无套利定价?还是向一般均衡靠近,兼顾到其标的金融资产的内生价值?当然毫无疑问,前者易,后者难。前者只需要简单的把标的资产价格作为一个外生变量,通过对相关资产价格比较进行定价,而不考虑行为主体的偏好和效用函数。后者需要考虑标的资产价值的合理性,在给衍生品定价的同时,考虑宏观经济变量的理性预期均衡。一代奇才Black晚年致力于解决它,但不幸早逝,或许一般均衡是“上帝的均衡”,可望不可及。
但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定价是否应该尽可能的考量到外生的宏观因素,向一般均衡靠近,尽管它永远不能达到。毕竟这个真实的世界不是完全随机游走。事实上,金融危机后,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在向这个方向靠近。(作者系汇丰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㈧ 不支付收益证券远期价格大于支付已知现金收益证券远期价格
远期合同的持有者在到期之前都不能得到收益,比如说3个月后合同到期可以行使。标的物每个月支付一次利息,那么本月,下月,再下月标的一共支付三次利息,持有标的现货的持有者可以收到三次利息。而远期合同的持有者只持有合同,三个月之后才能持有标的,他是收不到这三个月的利息的。
所以用减法减去利息才是持有者获得的收益。这么说希望你能理解。
㈨ 谁在次贷危机中获益
真正获利的是美国和西方各国央行的股东,西方国家的央行基本上都是私人的,他们不代表国家的根本利益,而是代表私人的。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实质就是剃羊毛行动。这里那些房子最终的归属其实是有的,他首先要对房屋价格进行评估,之后进如破产环节。债务并没有消,而是缩水了,那么你的股票就是一张纸,而当初向你抛售衍生品的人赚走了你的钱。因此答案依次是,房子最终成为债务归最后拍卖者所有。债务没有抵消,而是被低价拍卖。最终的获益者是资本家财团,说具体点,就是高盛,摩根等那些房屋次贷衍生品的发行人。 建议你彻底的查查世界GDP在前十的各国央行股东(中国除外),那些人就是获利的人,别的都是空谈,他们就是最终获利的人。 除了他们,可能就是那些跟风的中小投资者了,你追寻最终的受益者,其难度就和一头死去的鹿,尸体究竟去哪了一个意思,这头鹿主要的肉是资本财团拿走了,小的跟风的资本家就好比细菌把剩下的也消化了。至于金融危机的不作为甚至促成现象,你可以参照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他们摆脱金融危机的方式。前者是促成作用,后者是不作为。他们的具体运行机制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感觉这个很复杂,至少中国目前与他们的运行机制相比就好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如果不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严控,我想中国成为第二个越南或泰国并不难。
㈩ 股指期货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对股票指数期货进行理论上的定价,是投资者做出买入或卖出合约决策的重要依据。股指期货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证券的价格,而这种证券就是这上指数所涵盖的股票所构成的投资组合。 同其它金融工具的定价一样,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定价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即由于市场套利活动的存在,期货的真实价格应该与理论价格保持一致,至少在趋势上是这产的。 为说明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定价原理,我们假设投资者既进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同时又进行股票现货交易,并假定: (1)投资者首先构造出一个与股市指数完全一致的投资组合(即二者在组合比例、股指的“价值”与股票组合的市值方面都完全一致); (2)投资者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很方便地借款用于投资; (3)卖出一份股指期货合约; (4)持有股票组合至股指期货合约的到期日,再将所收到的所有股息用于投资; (5)在股指期货合约交割日立即全部卖出股票组合; (6)对股指期货合约进行现金结算; (7)用卖出股票和平仓的期货合约收入来偿还原先的借款。 假定在1999年10月27日某种股票市场指数为2669.8点,每个点“值”25美元,指数的面值为66745美元,股指期货价格为2696点,股息的平均收益率为3.5%;2000年3月到期的股票指数期货价格为2696点,期货合约的最后交易日为2000年的3月19日,投资的持有期为143天,市场上借贷资金的利率为6%。再假设该指数在5个月期间内上升了,并且在3月19日收盘时收在2900点,即该指数上升了8.62%。这时,按照我们的假设,股票组合的价值也会上升同样的幅度,达到72500美元。 按照期货交易的一般原理,这位投资者在指数期货上的投资将会出现损失,因为市场指数从2696点的期货价格上升至2900点的市场价格,上升了204点,则损失额是5100美元。 然而投资者还在现货股票市场上进行了投资,由于股票价格的上升得到的净收益为(72500-66745)=5755美元,在这期间获得的股息收入大约为915.2美元,两项收入合计6670.2美元。 再看一下其借款成本。在利率为6%的条件下,借得66745美元,期限143天,所付的利息大约是1569美元,再加上投资期货的损失5100美元,两项合计6669美元。 在上述安全例中,简单比较一下投资者的盈利和损失,就会发现无论是投资于股指期货市场,还是投资于股票现货市场,投资者都没有获得多少额外的收益。换句话说,在上述股指期货价格下,投资者无风险套利不会成功,因此,这个价格是合理的股指期货合约价格。 由此可见,对指数期货合约的定价(F)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现货市场上的市场指数(I)、得在金融市场上的借款利率(R)、股票市场上股息收益率(D)。即: F=I+I×(R-D)=I×(1-R+D) 其中R是指年利率,D是指年股息收益率,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如果持有投资的期限不足一年,则相应的进行调整。 现在我们顺过头来,用刚才给出股票指数期货价格公式计算在上例给定利率和股息率条件下的股指期货价格: F=2669.8+×(6%-3.5%)×143/365=2695.95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上面公式给出的是在前面假设条件下的指数期货合约的理论价格。在现实生活中要全部满足上述假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首先,在现实生活中再高明的投资者要想构造一个完全与股市指数结构一致的投资组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当证券市场规模越大时更是如此;其,在短期内进行股票现货交易,往往使得交易成本较大;第三,由于各国市场交易机制存在着差异,如在我国目前就不允许卖空股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指数期货交易的效率;第四,股息收益率在实际市场上是很难得到的,因为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市场在股息政策上(如发放股息的时机、方式等)都会不同,并且股票指数中的每只股票发放股利的数量和时间也是不确定的,这必然影响到正确判定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 从国外股指期货市场的实践来看,实际股指期货价格往往会偏离理论价格。当实际股指期货价格大于理论股指期货价格时,投资者可以通过买进股指所涉及的股票,并卖空股指期货而牟利;反之,投资者可以通过上述操作的反向操作而牟利。这种交易策略称作指数套利(IndexArbitrage)。然而,在成离市场中,实际股指期货价格和理论期货价格的偏离,总处于一定的幅度内。例如,美国S&P500指数期货的价格,通常位于其理论值的上下0.5%幅度内,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套利的情况。 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只要了解股指期货价格与现货指数、无风险利率、红利率、到期前时间长短有关。股指期货的价格基本是围绕现货指数价格上下波动,如果无风险利率高于红利率,则股指期货价格将高于现货指数价格,而且到期时间越长,股指期货价格相对于现货指数出现升水幅度越大;相反,如果无风险利率小于红利率,则股指期货价格低于现货指数价格,而且到期时间越长,股指期货相对与现货指数出现贴水幅度越大。以上所说的是股指期货的理论价格。但实际上由于套利是有成本的,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理价格实际是围绕股票指数现货价格的一个区间。只有在价格落到区间以外时,才会引发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