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澳元期货合约危机
❶ 高手进!中信泰富会用多余的澳币再进行投资吗
我有一个好建议,去抄澳大利亚股市的底!呵呵。。。拿着那么多澳元,0.87的汇率买入,现在再去兑换成美元,肯定是亏本的买卖。
❷ 经融危机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美国的金融危机,这个话题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如何去认识这一演变过程,防患于其然,这虽然不是你我考虑的问题,而是中国管理层,央行研究的大事,也是全球各国政府反思的大事。但其中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有利于正确认识个人和单位今后的投资方向。
美国次级债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设立于1938年和1970年,属于由私人投资者控股但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机构。两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并将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其他投资者)其对象就是信用等级较差的美国公民,由于美国过渡消费习惯,这种只需付息就能住房的美国人群在房产形势好的情况下很受青睐,规模相当大,而且次级债公司的债券和股票向全球开放,可以说是很多国家都多少有点。但是07年起,美国房市开始出问题了,次级债也随之大幅缩水并逐渐演变成所谓的金融危机。 美国几大投资银行提供大量融资政府背景的房利美,房地美因此造成巨大坏帐。而次级债公司及几大投行的股票应声下跌,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马上影响到全球。与此同时,国际投机资金又兴风作浪先是恶炒有色,后又恶炒石油期货(08年7月曾接近150美元/桶)等资源类期货,最终又大肆做空(08年12月初不到35美元/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就一发不可收拾。
金融危机的根本性的标志是创立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银行在08年9月宣布破产,全球金融股集体跳水,世界一片惊慌。我们看到俄罗斯股票单日跌幅19%而表示担忧时,没几天冰岛股指单日跌幅高达75%,创造了世界历史记录,国家信誉也受到严重的打击。回顾这一切的同时,我们中国也出现了中国平安投资欧洲富通集团238亿人民币造成巨亏,风趣的网民称6000万年薪的马明哲投资水平比一般股民还要臭,当时投资损失高达95%;中信集团设在香港的中信泰富受澳元大幅贬值而在澳洲铁矿石外汇合约上造成155亿港币巨大亏损(最近报导实亏99亿港币),国内的中国远洋(浮亏53.8亿),中国铝业(140亿美元对外股权投资力拓英国损失80%)、江西铜业等等一批上司公司在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翻船,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破产后,当时我国上市银行披露的信息有:建行19140万美元、工行15180万美元、中行7562万美元、交通银行7002万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持有美国雷曼兄弟银行债券,我看形成的亏损将是很大的。另外,中国政府在美国的6200多亿美元的国债似乎也成为美国人要挟中国政府的“银质”,因此金融危机下,我国也不会独善其身,直接损失会相当大,简接影响还难以预测。
如今各国纷纷出台了以降息、减税、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等救市政策,似乎金融风波暂告段落。其实我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其实还未结束,前阶段的国际汇率又开始燥动了,各国政府在这个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中会运用货币杠杆来达到自身利益,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大战必定会爆发,我看这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金融货币政策研究较深的朋友来说,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目前我国政府通过大幅降息倒逼20多万亿元城乡居民银行存款余额进入消费和投资领域来缓解危机,其实危机的深化与否,看保障。如果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活下去的担忧,没有结婚的担忧,没有生孩子的担忧,没有教育的担忧,没有养老的担忧,那么,消费就不会萎缩得很厉害。相反,如果生老病死、教育和养育都要担心,居民的消费水平一定是低下的,消费的萎缩就会更加严重。如果靠政府投资和消费来刺激,也只有短线之功,却能引发更多社会矛盾。所以,发达国家面临危机,首先一定要解决的就是保障问题。这也是二战前的危机中发达国家国内相对稳定的原因。相反,那些缺乏保障的国家,却更容易乱,经济更容易有危机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❸ 中信泰富受损的外汇合约,具体内容是什么
按照已经披露的信息,中信泰富投资的杠杆式外汇合约主要有4种,分别为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月结算,下称“澳元合约”)、每日累计澳元远期合约(每日结算,下称“每日澳元合约”)、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月结算,下称“双币合约”)、人民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月结算,下称“人民币合约”)。
“中信泰富目前正在澳大利亚建一个铁矿石项目,为了支付从澳大利亚和欧洲购买的设备和原材料,我们需要澳元和欧元。而为了锁定美元开支的成本,我们集团签订了一些外汇合约。但是,这些外汇合约的签订,没有经过合理的授权,而且这些合约中潜在的最大风险,没有被正确的估计到。”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在一份个人声明中说。
简单而言,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是为了减低其西澳洲铁矿项目和其它投资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但这些外汇合约的收益与风险完全不匹配。
❹ 2009年中信泰富事件为什么亏损
2009年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标志着中信泰富“荣智健时代”的终结,接任者是53岁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
荣智健辞职后,甚至于有外电猜测,此事可能令荣智健面临10年的牢狱之灾。此外,传出被视为荣氏产业主要继承人的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目前担任公司董事)可能辞职的消息
作为企业家群体中最特殊的一位,红色资本家荣智健及其所代表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成为大众最关注的问题(关注度远远高于中信泰富公司的命运)。现在下结论说荣智健将退出商业舞台,显然为时过早;说荣智健的辞职意味着“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再次被验证,荣氏家族将从此走向没落更是无稽之谈;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作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智健已经成为历史。而这,也许正是荣智健在辞职信上签名时最为伤感的地方
致命的“止赚不止蚀”合约
2006年3月,中信泰富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到2010年,资本开支中澳元需求为16亿,外加每年的营运开支约10亿澳元,项目为期25年。
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前几年澳元兑美元一直在大幅升值),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签订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其中澳元合约占最大比重,中信泰富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4倍多。
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合约自动中止。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不能自动中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两倍或多倍接货。这一合约的特点是“止赚不止蚀”,澳元继续升值,中信泰富最多可赚5350万美元;如果澳元大幅贬值,则亏损是个无底洞。中信泰富把宝完全压在了多头上,做多澳元
金融海啸的爆发,让澳元急遽贬值。2008年10月20日发布巨亏公告日,澳元兑美元仅为0.7,依据相关汇率计算,公告日预计的总亏损为155亿港元,如果不是主要控股股东中信集团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中信泰富将陷入破产境地。最终在2008年12月,中信泰富以亏损91亿港元的代价结束了这场诡异的投机。
至于中信泰富为何要赌徒式地签署这样明显不公平的协议做多澳元,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吊诡的是,中信泰富早于2008年9月7日,已获悉该公司巨额亏损,但直到一个半月后,公司市值损失过半才作公布。而就在这段时间,资本市场上中信泰富的沽空规模忽然急剧上涨,甚至是出事前的十几倍。巨亏事件公布后,股价最低跌至3.66元,沽空者获利众多,而中小股民损失惨重。
事后荣智健称,对于这项投资他事先并不知情,是财务部门绕过他所做的决定,而财务部门的两位负责人(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辞职)也最早被“问责”。不过,荣智健的女儿、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则只被降职,并没有离开公司。荣智健还否认张立宪为“替罪羊”之说。
警方介入调查 荣智健逊位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开始正式介入调查。香港证券交易所22日也表示,会跟进有关投诉。
为了应对困局,中信泰富在2008年10月21日深夜紧急宣布拟出售子公司大昌行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以获取部分资金。在自救的同时,荣智健没有忘记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关键时刻,中信集团再次伸手,决定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用于重组外汇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也随即终止出售大昌行。
在中信泰富积极解困的同时,证监部门对中信泰富的调查也在不断深入。2009年1月2日公布公告称,17位董事正接受证监部门调查,包括主席荣智健、其长子荣明杰及集团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以及七位执行董事和七位非执行董事。不过,被认为是事件中的三位关键人物的荣智健爱女、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因事件遭解雇的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前财务总监周志贤,均不在调查名单内。
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业绩。年报显示,2008年,中信泰富税后股东应占净亏损为126亿港元,其中,外汇合同所导致的变现及市场公允值的税后亏损为146亿港元。如果剔除该项亏损,则去年可以取得税后溢利19亿港元。“这是中信泰富成立19年来第一次亏损。”当满头银发的荣智健道出这个事实时,据说当时整个发布会现场顿时陷入了沉寂。荣智健表示,仍有信心在2009年扭亏为盈,但盈利幅度难以预测。
凭借荣智健“红顶商人”的背景,加上中信集团的鼎力支持,业界普遍认为,中信泰富“澳元门”事件,到此应该会画上个句号。然而,4月3日,香港警方对中信大厦进行突击调查,调查公司是否有董事作出虚假陈述,以及串谋欺诈的违规行为,使得事件陡然升级。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
❺ 我自己玩期货合约亏了十几万,我家人打算报警有没有用
我的交易之路一开始不是故事,确切的说是事故,而且是严重的事故。
刚刚开始交易那会处于年轻气盛的年纪,毕业踏上社会之后一直比较顺利;虽然普通的家庭出身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其实是运气好)做的比较成功,当时比身边的同龄人都要好,而且好很多。
那时候我经常告诉自己一句话:这世界上的事情,只要肯努力没有我做不到的。平时朋友聚会餐桌上总是侃侃而谈,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是不是我懂的事情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一定要让别人认可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就是一个傻x。
这种自负的心态进入交易的中结果可想而知;我当时有多自负交易结果就有多惨烈。
金融市场不同于做任何其他的工作,做好了收入具有突破性,上升空间很大;做不好亏损的空间也很大;可以这样说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筹集多少钱都能在市场中亏光。
过去很多年了,还能记起很多当时亏损的情节。
我能够从交易走出来完全是因为运气,因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伙伴是超级有耐心的人,复盘尤其是大量复盘是超级枯燥的事情,而且要作统计和记录;这位朋友是一位很现实的人或者说很有理智的人;他从来奢望神奇的成功概率高,盈利率高的交易系统;用他的话说在交易的世界里那么多人都亏损,能够做到长期稳定盈利就已经很厉害了;长期稳定暴利这种事情都是神话,我们不应该生活在神话里。
他说:就是因为交易系统都很普通,而所有人都幻想完外神奇的交易系统,多数人不甘心使用这些简单普通的东西才会失败。
于是我们对于交易系统的回报预期降低,不幻想,脚踏实地的复盘统计完善交易系统;终于得到了不那么完外却能够盈利的一套交易系统。
我们都上过大学智商都相仿;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没有谁比别人更聪明,更出色,更有悟性;恰恰相反承认自己平庸;接受不完外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交易观。
在期货,股市,外汇市场长期稳定的亏损到底要不要坚持?
有条件的坚持。
首先不要做自己一定能够盈利的假设;不要做自己的交易终将成功的假设;不要做自己将会实现人生理想财富自由的假设。反而要做好自己交易不能成功的假设,这不是自己打退堂鼓;恰恰相反我们都知道金融市场遵循残酷的二八定律;只有极少数的金字塔顶尖的人才能长期稳定的盈利;多数人都将沉默;因为这个市场没有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他们的发言也不会被人们在意,更不会被记住
❻ 你认为本次金融危机为什么又被称为“金融海啸”
其实就是外汇的暴跌引:
投资者遭澳元“血洗”
外汇市场的风云突变,令此前对此毫无准备的外汇投资者遭遇“洗劫”的命运。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出现了较大的损失。
机构:中信泰富与“双铁”巨亏
此前,全球经济发展顺风顺水,大宗商品、房市、股市均出现大幅单边上涨,同时,因美元持续疲软,此前并不熟谙外汇市场的众多国内企业因保值增值需要,也购买了大宗商品期货、外汇投资及衍生品交易。但7月中旬突如其来的外汇逆转,让众多参与其中的投资者遭遇噩梦。
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公司为某铁矿石项目签订的澳元外汇合约已实际亏损8.07亿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澳元外汇合约还将继续亏损147亿港元。换言之,中信泰富将为澳元外汇合约背上155亿港元的巨额损失,险些输掉一半家产。这也是因炒汇巨亏的诸多案例中,最为人所知的案例。
短短3天之后,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也爆出“澳元门”,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澳元大跌,中国“双铁”将分别承担23.51亿元与3.2亿元的汇兑损失。
“一场金融海啸,让一些小概率、大风险事件全部成为现实,这太可怕了。”一业内分析师如此评价道。事实上,由于下半年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大涨,所有海外上市公司的资本金以及海外业务,在折合成人民币记账后,都将产生巨大的汇兑损失。
个人:到期亏损20%
外汇市场的风云突变也威胁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在众多的外汇理财产品中,最令人大跌眼镜的,莫过于今年初银行集中发行的澳元理财产品。
“今年,我算是真正坐了一趟过山车”,一位购买了某知名外资行澳元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向记者抱怨道,“上半年,澳元理财产品年收益9%,收益率高居榜首,冲着高收益,我购买了5万澳元的理财产品,没想到啊,不到3个月,澳元汇率暴跌30%,比股票跌得还凶。”
那些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的投资者,对汇率风险更是有着切肤之痛。“理财经理当初对我表示,‘(这款理财产品)就是定期存款,您今年存入10万,明年就能拿到11万。银行保证您一定可以拿到10%收益。’”一位购买了澳元理财产品投资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为此,我花了130万人民币,兑换了20万澳元购买澳元定期存款。即便一年后产品到期,我能顺利拿到2万澳元的净收益,但澳元已经暴跌30%,兑换成人民币,仍净亏损20%。”
外汇网站找到的,
❼ 中信泰富为什么会巨亏155亿,从中信泰富案例中如何看待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这个事情我大概是知道的,中信泰富当时在澳洲买了两座矿就存在有远期支付问题,而在远期支付过程中存在一定汇兑风险,公司为了规避风险买入了累计杠杆期权KODA,但是这个期权本身是有投机性质的,而公司在操作上也非我们常规做对冲时用的套期保值操作,量价不对,标的也错了。这样以来澳洲央行的降息导致澳元在08年到10年大幅贬值,导致了巨亏!正常的操作是,比如两年后支付30亿澳元,为了对冲澳元升值的风险,应该锁定30亿澳元的卖出权证。
作用:
金融衍生交易又是一把双刃剑,运作不当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市场风险,即价格走势背离预期而导致的损失。衍生交易本质上是“零和游戏”,是交易双方对市场价格未来走向的一种对赌,总存在“赌”错而遭受损失的一方,在中信泰富外汇远期合约下,澳元汇率的变化与中信泰富的预期不一致,未能持续未来上涨而是急剧下跌,由此产生的上百亿港元损失就属于市场风险。然而,该损失数额如此之大,这就与企业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终端用户的地位不相符合了。中信泰富并非金融机构,管理层不能拿股东的钱去胡乱冒险。当金融衍生交易出现重大损失时可能存在一个追究责任的问题,分水岭就在于公司参与衍生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还是投机。
❽ 有谁能说说中信泰富巨亏的经过,原因和影响
中信泰富 利用国家对荣智健家族的支持大力在国内进行发展,最后他们开始涉足国外的期货,你应该知道期货的杠杆比例是很大的,那样的话一旦大资金操作失误会导致无限亏损。最终导致荣智健家族不停的亏损,并且还不停的亏损,最后就是个大窟窿。
❾ 中信泰富的澳元对赌合约是怎么一回事
这两项合约赌的是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则公司可以较低价格购买澳元,但当澳元兑美元低于0.87水平的时候,公司需以2倍金额接收澳元。
中信泰富的外汇合约十分复杂,涉及美元、欧元、澳元和人民币4种货币,有关合约加起来可能获得的最高收益,只有约4.3亿港元,但是需要接货的外币数量,却超过500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