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禁煤对期货影响
A. 国内天气恶劣对哪些期货商品造成影响
影响应该是普遍的,但也是暂时的。一般来说,对农产品期货的影响较大,如 白糖、黄大豆等等。
B. 唐山钢厂环境停产对期货煤的影响
利空,理论上 钢厂停产,会停止购买焦炭,焦炭需求下滑,焦化厂减少焦煤的购买量。但是有时是预期在起作用
C. 焦煤焦炭期货价格对煤炭股票有什么影响
焦煤、焦炭价格对相关股票是有一定影响的,成本影响公司的利润。
D. 非农数据对期货铜有影响吗
我们常常说的非农,其实指的是“就业形势”这个重量级经济指标其市场敏感度是非常非常的之高非农就业人数,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而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业的职位也就增多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大幅增加时,表明了一个健康的经济状况理论上对汇率应当有利,并可能预示着更高的利率而潜在的高利率促使外汇市场更多地推动该国货币价值,反之亦然。因此,该数据是观察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和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非农业就业人数为就业报告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统计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位变化情形美国的非农就业数据是外汇市场每月重点关注的经济数据之一该数据的出笼有可能成为确定汇市方向的一个转折,也有可能带给汇市激烈的波动愈引发市场对汇方向的模糊还有因为它是美国财经日历上最为市场关注的经济数据之一它将全面反映美国的就业机会的创造、流失、工资以及工时其调查的对象是家庭,而非农就业报告调查对象是商业机构其包涵的重要数据有:非农就业人数净变动,失业率,制造业就业人数,平均时薪非农就业报告反映的是剔除农业部门就业人数的每月就业变化非农就业人数是最受市场关注的就业指标其被认为是美国最全面最权威的就业数据了鉴于劳动力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这使得非农数据相当重要非农就业人数上升,说明就业增长以及潜在的通胀压力,美联储通常会以升息进行压制;反之,非农就业持续下降表明经济放缓,令减息可能增加
E. 山西哪8市已正式划定了禁煤区
据报道,截至目前在山西省,目前已有太原、阳泉、长治、晋城、临汾等8个地级市划定了禁煤区,其余3个地市也按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要求基本实现清洁能源和洁净煤替代。
2017年的后10个月,临汾对428家工业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目前已完成259家,对未完成的169家采取了停产治理措施,分析人士表示,在地级市实行长期限行,在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山西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F. 太原市区范围内什么时候开始禁煤
采暖期燃煤污染是直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问题。近期,国家环保部与河北省、山西省等六省市联合下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2+26”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范围,我市被列入其中。同时,《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2017年行动计划》对我市提出建设“禁煤区”的明确要求。
10月1日起,本市市区范围内(太钢、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西山白家庄矸石热电厂及保留的燃煤热源厂除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销售、运输、燃用煤炭。市区范围包括:六城区、综改示范区(太原市区范围)、不锈钢园区。
G. 通胀对期货的影响有多大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H. 如果发生战争,会对农产品期货造成什么影响
你好,如果发生战争,主要是对贵金属和原油的影响,农产品期货影响并不大。
I. 钢铁煤炭去产能,对期货有什么影响
从基本面上来看,去产能就是减产,供应减少,在需求与进出口不变的情况下,是利多。
J. 全国禁煤措施还会更严格吗
由于一些区域尚不具备集中供热、“煤改气”的条件,禁煤后,部分居民面临取暖难题,有挨冻之虞;二是,这边“禁止燃煤进入社区”,那边居民只能被迫采取“土办法”,如“旧家具、门板、木头、纸片等,只要能烧的东西,居民们都捡回来”,“只要不是煤他们就不管”,这显然也让“煤改气”陷入了形式主义之中。
如果“禁煤”,只是为了实现不让居民烧煤,既不顾民生取暖问题,也不顾是否起到了改善大气污染的效果,这样的行动除了折腾群众、做做样子应付考核,让人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实际好处。这恐怕就不只是“煤改气”工作推行是否顺利的问题,而更是理念问题、作风问题。
冬天取暖季,燃煤量大,大气污染更严重,确实需要重点加强防控和应对。然而,“煤改气”的工作,从设备安装到具体的取暖补助政策的制定,应该功夫在平时,不能等到冬季再来“临时抱佛脚”。比如,迎泽区康乐片区属于待拆除改造区域,既然明确尚不具备集中供热、“煤改气”的条件,那为何仍要“一刀切”强制进行禁煤?禁煤后又拿不出清洁取暖的替代方案,而是默认“只要不烧煤就行”,这样的“改革”除了折腾民众,意义到底在哪?这个问题不想清楚,无谓折腾就难停止。
“煤改气”牵涉面广、环节多,既有投入问题,也有民众接受度的问题,还牵涉到各个区域的现实条件,其中必然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个未尝不能理解。但是,正因为现实复杂,有关部门在执行上就更不能不看条件、不顾民生冷暖地“一刀切”。
具体而言,当地执行部门当意识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煤改气”工作的推进,在非取暖季是否保障了必要的进度?到了取暖季部分民众仍要面临“禁煤就无法正常取暖”的难题,首先职能部门要反思自己的工作之失,而不是强硬地要求不具备清洁取暖条件的居民挨冻也要配合执行;另一方面,“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这一常识和要求,不应该每年都被提醒和强调。否则,既浪费上级督察部门、舆论监督的精力与资源,也在一次次挫伤民心,弱化社会对“煤改气”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