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暴跌对全球金融影响
❶ 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对股票.期货\外汇有什么影响
金融危机一般都是财政刺字造成的 回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国家为了控制就会采用一系列的办法 主要就是控制本币(该国家流通的MEONY)价值上涨或者下降 所以股票啊 外汇什么的 都会跟着变动的 小白兔 给大哥分把
❷ 08年的金融危机对期货市场的影响大吗
对于期货市场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美国救市政策成功,那么美国的货币政策将使美元持续走强,所有的包括黄金在内的所以商品期货都将持续下跌,结束去年的牛市格局。
反观如果救市不成功,那么美元的统治地位及根基将会受到严重的动摇,全世界都会抛弃美元,从而会引起全球的经济动荡,所以的商品期货都会涨。
总之08年是多事之秋,无论这场金融危机的结果怎样,他都将为期货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
❸ 如果金融危机,对期货市场有什么影响
期货 风险 与 股市 风险
不一样。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期货主要看货物市场供求关系,更在意的是国际、国内、相关行业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❹ 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分析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朝全球金融风暴的演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教训
The Roo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torm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
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启示是什么?
- 戴盛
全球股市持续性暴跌、银行业全面恐慌、外汇市场剧烈波动、新兴国家出现偿付困难,金融市场在10月份过去的两周里像是一个被催化的化学反应链,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地。美国国会通过修改后的巨额救市方案还没来得及让人们喘口气,欧洲各大银行告急,俄罗斯股市单日暴跌19%被迫暂停交易,原油等商品期货价格溃不成军,冰岛面临国家破产不保护外国储户而引发英、德两国冻结其相关资产,更是让人目瞪口呆,担忧与恐惧开始主导着全球各地投资者的情绪。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佩克、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纷纷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寻求并展开联合行动则更是前所未有。中国受益于金融市场的未完全开放和过去多年积累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似乎成了一块危机中的高地,频频接到各国的帮助请求。然而近在咫尺的金融风暴的震撼力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并从中吸取教训。
金融风暴的导火索
如果说美国房贷市场中的次级债事件仅仅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序幕的话,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则是危机朝风暴转变的导火索,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揭开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包括欧洲、日本、新加坡、中国等各国银行在内的债权人持有的近1500亿美元雷曼债券变得几乎没有价值,所有的普通股与优先股股东价值则完全归零。而与这些直接损失相对应的,是过去几年里各类公司为雷曼债券签发的保护——至今仍有4000亿美元未偿付的信用违约互换(CDS)。这些CDS签发机构不得不卖掉所有可卖的股票、商品期货等金融资产来筹集资金。
许多金融机构都陷入到了这个根据债券是否违约而需做出赔付的保证漩涡之中。前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因其签发的4400多亿美元各类信用违约互换产品遭遇次级债违约后,经受不住投资者疯狂抛售,导致股票大跌而陷入了越来越难筹资的恶性循环,最终被美联储救助。而更可怕的是,由于CDS并非标准化产品且缺乏监管,很多协议都是私下订立,因此,没人知道某个具体的金融机构到底签发了多大规模的互换产品。10年里成长到总规模近60万亿的CDS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正如巴菲特所言,成了“金融领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因为CDS的存在而彼此都感觉不信任,担心对手随时会倒闭,银行家们囤积现金并异常谨慎,不愿意互相借贷,欧美地区的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也因之直线上升。银行不再信任银行,彼此都担心对方隐藏着什么毒药性的按揭贷款资产或者需要承担巨额的CDS责任。银行间市场可能对大多数人都不重要,但对于盈利模式直接建构于其上的西方银行业来说就是致命的了。由于欧洲很多银行通过大规模短期同业拆借来运作长期按揭贷款,其贷存比远远大于100%(我国银行业贷存比8月末降到70%以下,美国接近95%),银行间市场瞬间冰冻让原本还比较平静的看着美国房贷危机的欧洲各国顿时紧张起来,紧急呼吁全球联合救援行动。至此,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爆发,成为一场名符其实的风暴。
金融风暴的根源
在一个传统的金融体系中,各类有形财富、大宗商品与资源与债券、证券、机构资本、储蓄等成分像一个金字塔一样由大到小分层次地组合在一起,而金融衍生产品,应该是这个金字塔中的所占比例最小的成分。在这样的结构中,衍生产品仅仅用于为传统的商业运营提供应对剧烈变化的风险对冲功能。就像商品期货交易中很多生产厂商用期货合约来对冲现实生产的风险那样,厂商购买合约只是为了确保未来的原材料价格稳定,其根本的利润还是来源于生产,而不是来源于合约买卖。这就是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无论期货市场价格如何波动,厂商仍然能够依靠传统的盈利模式继续运营下去,只是利润波动幅度会更大。
上个世纪80年代,衍生产品刚开始出现在金融市场的时候,还显得非常的保守和严谨。在那时,金融衍生产品被监管当局批准的原因是金融机构做为金融产品的制造者就像一个商品厂商一样,也需要类似商品期货的某种保险来对抗未来的价格波动与不确定性风险。由于金融市场往往比商品市场波动幅度更大,因此,这类对抗金融波动的保险从逻辑上说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复杂的衍生产品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完善杠杆式金融商业模型。仅仅10年左右的发展,随着巨大的财富效应,越来越多的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加入到衍生品的交易中来。这个财富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市场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杠杆的使用,原来分毫的交易利润通过杠杆放大后已经远远超过传统业务,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传统业务之外从事更多的衍生产品交易,而生产、销售的传统盈利模式也逐渐简化和让位于杠杆、交易。自此开始,事情就变得有些不正常了。
1998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就迎来了第一个重大的挑战,这就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这家公司依赖于高杠杆的计算机化的自动交易模型,而这些模型的天才设计者们却从没有遇到也无从想到短期内多件恶性事件连续发生的可能性。随着短时间内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连续爆发,特别是俄罗斯债券危机发生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崩溃了,给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政府不得不联合起来稳定市场,这也就是如今众所周知的“太大而不能倒”的第一个案例。有了这份被政府救援的心理保障,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在衍生金融市场承担越来越大的风险,与各类热钱一道,制造出了今天惊人的衍生产品规模,把世界经济拖到了悬崖边。
根据世界银行的GDP报告,全球2007年的GDP总量约60万亿美元,而仅仅信用违约互换这个单一的金融衍生品种规模,就已经超过了60万亿美元。从国际清算银行的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的全球柜台交易与交易所交易的衍生产品统计数据,其总规模已经超过600万亿美元,这还仅仅是有记录的部分,大量不公开的衍生产品交易还难于统计。我们不禁要问,衍生产品的存量规模超过全球GDP的10倍到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还是一个虚无的大泡沫?显而易见的是,这个巨大的数字象征着大量的传统制造与金融企业的商业运营已经逐渐远离其核心的产品与服务,越来越依赖于衍生产品的交易。产业逐渐变成以交易为核心,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倒金字塔,庞大的衍生品规模把传统财富规模压在下面,这样的金融体系不可能是稳定的。更致命的是,美国国会在2000年通过了一项由前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前财长萨默斯支持的法案,在联邦和大部分州禁止对CDS和其他金融衍生品进行管制。当时的主流论调是保护美国金融机构免受过度监管的影响,并确保美国在金融市场的全球主导地位。从那时起,这个不受监管的领域就逐渐变成了一个近似地下赌博的场所,随着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而快速膨胀,成长为“金融领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❺ 求金融风暴对期权期货的影响(最好是材料,我写论文用,谢谢)
金融界11月6日讯 在过去的10月对所有期货人来说都是无法忘怀的,国际期货“空袭不断”,国内期货更是应声暴跌,出现了全部品种跌停的奇观,“我们正在疯狂平仓”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必要工作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商品期货市场风声鹤唳。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探讨金融危机给商品期货市场带来的具体影响,以及不同商品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金融危机对商品期货市场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正逐渐从美国本土扩散至全球,包括欧洲大陆、亚太地区、南美地区甚至大洋洲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它对于商品期货市场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虽然各种商品不一而足,但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也表现出一些共性。
首先,金融危机爆发的短期内,由于流动性紧缩,信贷市场的紧张程度空前,导致所有的投资市场都遭受资产抛售的压力,商品期货市场的直接反映就是集体暴跌。因为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信誉下降,从而引发信贷市场整体收缩,直接导致机构减少在商品市场中的头寸,以获得更高资金流动性。资金流失是市场急跌的罪魁祸首。
其次,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原有金融体系受到体制性的质疑,令多数市场过度反应,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很多品种连续跌停,市场信心无处可觅。信用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但此次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风雨飘摇的华尔街引爆了一个又一个的重磅炸弹,同时也牵动金融市场脆弱的神经。然而信心打击容易,恢复困难,绝非一日一时之功,市场依然疲弱难振。
再次,实体经济最终必将受到牵连,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将不同程度地打击大宗商品的消费,经济增长的恢复以及市场信心的建立将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当今社会,金融与实业已经难以分割,信贷紧缩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流动性匮乏将降低商品消费,一旦信贷、生产和消费三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就会导致经济衰退。实际上,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已经明确发出了经济放缓的风险预警信号。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目前还未演化成真正的经济危机,但是它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尤其是它发源于房地产市场,那么与之相关联的大宗基础商品市场的复苏必将备受煎熬。
二、商品期货在金融危机下的不同反应
但在这种普跌的格局下,各种商品由于自身的特性和供需决定了其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开放性强的品种受到的牵连和打击大,而国内相对封闭的品种其走势仍然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由于全球经济明显放缓,大宗工业品消费备受打击,尤其是能源化工类产品的价格在此轮暴跌中损失惨重,且后市仍不乐观。此次商品大幅走熊基本是以原油价格跳水领跌的,截至目前原油价格回落幅度已经接近50%。预计在发达国家经济稳定以及中国未来增长模式变得明朗之前,原油及油品期货将难于寻获底部,而相关能源化工类品种弱势难改。
金融危机导致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下跌,其中影响路径不外乎两条。首先,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市场恐慌情绪弥漫,作为金融市场组成的一部分,金属市场受到的冲击自然不可避免,系统性风险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严重打击,直接导致了金属价格的下跌。其次,从更长远更深层次的角度考虑,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将导致全球工业品需求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波跌势当中工业品的跌幅要大于农产品的原因。资金撤离金属期货市场的意志显得较为坚决,在这种情况下金属的供需基本面暂时失效,金属的金融属性特征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本轮经济周期变化中,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是一种必然,中期而言不论是铜价、铝价还是锌价都仍然具备进一步的下跌空间,只是不同品种其下跌空间有所差异。
对于农产品而言,由于大部分为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低,金融危机更多体现在资金层面的影响颇大,但对于商品自身的价值影响较小,最终归根于其自身的供求关系。其中,强麦期货价格,除了取决于政策主导的小麦现货价格的走势外,作为市场化运作的期货品种,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当然,从根本上说,现货价格是期货定价的基础,相对于现货市场中硬麦与强麦约100——150元/吨的价格差距而言,经过9月以来行情的大幅回落,期货价格基本得到修正。预期强麦期货价格将在政策与外盘的双重影响下寻求与现货小麦价格的“均衡点”,并随后步入小麦现货稳中攀升的同步轨道。
大豆方面,原油价格回落减少了对豆油作为生物燃料的需求,但对大豆的食用需求并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大幅减低,所以相对于其他工业等商品走势,大豆在跌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将重新回到大豆的供需基本面上来考虑。
在多数商品受累于金融危机大幅下挫的过程中,黄金的走势特立独行,这主要是由其特殊的金融属性决定的。近期黄金市场的走势令人难以捉摸,波动的幅度扩展以及多空频繁转换,并且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猴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首先,黄金正是唯一一种没有信用风险的投资品,因此信用体制的风险规避似乎除了黄金别无选择。然而,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动性紧缩仍然未得到缓解,欧元三个月借贷成本仍然在历史高点附近,这就使得各大投资市场上都缺乏资金的推动,黄金期货市场亦不例外。目前黄金期货的基金多头持仓连续下降,净多持仓水平仍未恢复到2007年10月以后的高位水平,显示了基金在金市的做多意愿仍然不强。因此,金价虽然数度冲高,然而战果有限,即便是在全球股市以惊人的幅度崩跌的过程中,黄金亦未能守住900美元水准。
另外,因全球市场遭受恐慌性抛售,引发投资者全线出售资产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黄金自然首当其冲。并且,美元兑欧元上涨,令以其计价的黄金相对于其他国家投资者来说更加昂贵。风险厌恶情绪升温也加速了金市的卖盘。金融危机对黄金带来的影响多空都有,具体的行情走势需要视当时的主导因素来定,而长期来说,由于救市措施带来了美元增发势必埋下通货膨胀的种子,将来还将引发新的一轮商品价格上涨,那么金价将重获支撑。
三、后市展望与应对策略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将会促成商品价格的泡沫清洗,加速商品价格的触底。从长期来看,由于各国政府尤其是美联储在控制危机的阶段不计代价滥用信用,将为未来种下通货膨胀的祸根,下一轮商品牛市仍将由通胀引爆。在金融风暴延续的阶段,建议投资者顺势而为,控制仓位,同时等待观察整个商品市场触底时刻的到来,我们预计这一过程大约要持续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但我国经济发展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的经济形势整体仍然维持健康的发展,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限。并且国内的农产品期货除大豆以外,其他品种的运行都相对封闭。因此,对于一些受国际价格变化趋势影响有限的品种,我们更多需要考虑国内政策以及内需对它的影响,相信在国家相关扶持农业的政策出台以及宏观调控的指引下,今年年底以及明年我国的相关期货品种将会呈现触底反弹的走势。
❻ 人民币贬值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有哪些
1 人民币贬值利空外围股市
其实,外围国家比国人更害怕人民币贬值。对于发达国家,由于中国是美国、欧洲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增长放缓可能让美国、欧洲经济复苏也放缓。对于全球制造业国家,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对这些国家形成直面竞争。
2 利空大宗商品
作为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中国进口原油、铜、煤炭和其他大宗商品的成本将会上升。中国经济目前还处于下行通道,从而降低对大宗商品的需求。
3 可能迫使其他国家进行货币贬值
人民币贬值的行动促使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韩国货币同步贬值。虽然目前人民币贬值幅度并不算太大,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如果人民币贬值15%,将导致其他亚洲货币贬值5%-7%。
4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可能很小
不过,即便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小。高盛分析师DavidKostin称中国经济增速下滑1个百分点可导致美国 GDP 增速下滑0.06个百分点。从卡特彼勒、3M和联合技术等公司的业绩来看,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已经在2015年2季度显现,集中在一些工业企业。
5 中国真正的目标可能是实现人民币更长期的稳定
被纳入SDR成为储备货币后,中国必须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暴贬的可能性比较小。中国可能是用短期的痛苦来换取人民币更长期的稳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是有贬值预期的,但不存在连续暴跌的可能。一是,人民币加入SDR后,需要履行币值稳定的义务;二是,中国尚有坚实的储备,巨额的外汇储备将使国际做空力量不敢兴风作浪;三是,中国已在去年宣布人民币外汇指数,意欲去美元化。
既然人民币不存在连续暴贬的可能性,那么,A股和外围股市,近期企稳止跌的概率大。投资者不妨关注债券市场,选择债市投研实力较强的公募基金代您理财。例如,海富通基金旗下产品在2015年纯债基金前十名中独占两席,海富通纯债自2014年4月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超110%,公司固收团队整体投研实力优秀,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期货微操盘
❼ 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2、 银行业虽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金融管制较严,致使损失相对较小,涉水不深。中长期看中国有持续降息的预期,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变更,将在短期内有更多的资金暂时回流到银行,后续就看各家银行如何应对了。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表现在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由于需求降低),未来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也可能由于中国内需的快速启动致使能源价格不致下降过快,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取暖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在未来半年内是稳定和持续的。
6、 黄金等贵金属、奢侈品行业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黄金价格已经在过去持续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对于黄金及其奢侈品行业来说冬天即将到来。更多的资金将撤出这个市场,消费者对实物的购买也将直线下降;
四、关于救市
1、 房地产业:现在针对房地产业的救市论甚嚣尘下,本人认为此时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费纳税人钱的变相利益输送。
⑴ 从此次房地产冬天的形成因素来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暴利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分利润必须在市场的调节下回吐;
⑵ 现在房价相对消费者的工资来说还是太高,特别是中小城市后期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未明显下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房地产业的未来;
⑶ 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需求的不足,但这正是房价过高造成的。中国百姓有严重的“买房情节”,潜在购买力是巨大的,只是因为房价过高,一旦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大量的购买力将使房地产业自然复苏,所以无需救市。
❽ 金融危机对期货市场有何影响“
影响还是有的,比如经济不景气,导致流入期货的资金变小了。但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企业套期保值的需求更大,而且期货具有双向交易的特点。。。所以影响还是比较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