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时间 » 高温天气对期货的影响

高温天气对期货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6-12 06:38:22

Ⅰ 高温对人有什么影响

高温天气对人体的影响:

高温天气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非常明显,再加上出汗多,人体内电解质代谢障碍,严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除了使人感到不适,工作效率降低外,还会引发多种与高温相关的疾病,如中暑、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心脑血管病、抑郁症、焦虑症、烦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同时,它还可能造成失眠、暴躁、易怒、心神不宁等高温情感障碍。

当人体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时,认知能力会受到明显的干扰和损害,出现短时记忆容量变小、注意力分散且稳定性差、思维想象困难、警觉水平降低等。在环境温度超过32℃时,平均绩效和考试成绩会出现15%的降低或衰减,尤其是复杂的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空间跨度测试、模式识别)等在高温环境下受损显著。

(1)高温天气对期货的影响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要注意在户外工作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切忌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最好带冰凉的饮料。

(2)、要注意不要在阳光下疾走,也不要到人聚集的地方。从外面回到室内后,切勿立即开空调吹。

(3)、要尽量避开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一时段出行,应在口渴之前就补充水分。

(4)、要注意高温天饮食卫生,防止胃肠感冒。

(5)、要注意保持充足睡眠,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增强免疫力。

(6)、要注意预防日光照晒后,日光性皮炎的发病。如果皮肤出现红肿等症状,应用凉水冲洗。

(7)、要注意出现头晕、恶心、口干、迷糊、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怀疑是中暑早期症状,应立即休息,喝一些凉水降温。

Ⅱ 厄尔尼诺现象对棉花期货有影响吗

随着气象学家五年来首次警告厄尔尼诺已经归来,棉花期货投资者应该何去何从?
日本和澳大利亚上月宣布厄尔尼诺已经出现。当月,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检测的海洋表面温度指数出现了与1997-98年强烈厄尔尼诺现象时同样的走势,这意味着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正持续加强,并且可能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来袭时,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由于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空气对流发生转变,带来亚洲东岸干旱、美洲西岸潮湿的气候。
亚洲和美洲作为大豆、玉米、甘蔗、天然橡胶和棉花的主产区,自然深受厄尔尼诺影响。中银国际表示,厄尔尼诺一旦发生,首先体现在市场对农产品产量下滑的担忧,从而带来价格上涨的预期,增强对农业板块投资的信心。
海通证券在报告中总结道,厄尔尼诺总能带动农作物价格上涨,但对于产量的影响悲喜交加,小麦通常大幅减产,大豆往往大幅增产, 大米和玉米产量波动比较温和。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旗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小麦期货投资者很快对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警告予以了严肃的回应。如下图所示,5月14日,该作为全球行业基准已经超过135年的小麦期货大幅跳涨:

那么棉花呢?两家券商的研报显示,考虑到库存因素,本次厄尔尼诺对棉花的影响相对复杂。
棉花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其中又以中印最多,两者总共占比高达约 50%。 中银国际整理的数据显示, 2013 年全球 2,573万吨棉花产量中,中国产量为 670 万吨,占到 26.0%;印度产量为 634 万吨,占 24.6%;美国产量为 287 万吨,占 11.2%;巴基斯坦产量为 207 万吨,占 8.1%,前四个国家的总产量占比达到 70.0%。

棉花喜温怕寒,其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0~30℃。为了达到早发、稳长、高产的目的,棉花苗期要求气温稳定。因此,带来非旱即涝的厄尔尼诺以及伴随发生的拉尼娜会使得棉花的产量大幅下滑,进而影响棉花价格。
据海通证券,2000 年至今棉花价格有两次大幅攀升,均出现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一次发生在 2002 年,同比上涨38%;另一次发生在2009 年,同比上涨 36%,而且延续到 2010 年同比上涨85%。

CME的棉花期货投资者更是将2009-2010年那次厄尔尼诺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如图所示,CME 2号棉花期货从2009年3月的低点到2011年3月的最高点,累计涨幅高达5.34倍。
海通证券表示,厄尔尼诺对棉花价格影响显著,由于拉尼娜往往伴随厄尔尼诺发生,警惕有可能延长的价格波动时间。
当然,棉花价格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受到供求影响,也受农业政策、纺织、外贸政策等影响。中银国际进一步分解了厄尔尼诺对中印棉花产量的影响后发现:
印度:在厄尔尼诺时期,印度 6-9 月常会出现严重干旱,但此时干旱对棉花生产影响不大。历史来看,厄尔尼诺出现的时间段,印度棉花增产和减产的几率几乎是一致的,产量变化最大的年份是 1953/1954 年的增产 15%和 1986/1987年的减产 13%,次之就是 1997 年的减产 11.4%,而其余年份产量变化幅度并不明显,说明总体来讲厄尔尼诺对印度棉花生产的影响较小。
中国:厄尔尼诺时期,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旱,而高温干旱常导致棉铃虫等病害爆发,会略微影响棉花产量的增长。但从总体来看,厄尔尼诺天气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无论是 1994/95 年还是1997/1998 年,我国棉花无论是从产量还是单产角度都是增加的。
加之当前棉花库存积压:
2012/13 年度,USDA 统计中国棉花产销情况,国内棉花总产量 685.8 万吨,年比下降 6%,进口量 239.5 万吨,年比下降 55%,同时国内消费量 772.9 万吨,年比下降 18.6%,同期期末库存 818.88 万吨,年比增加 138.7%,库存消费比105.94%。

2012/13 年度全球棉花产量 2,543.7 万吨,全球棉花消费量 2,315.1 万吨,同期期末库存 1,747.7 万吨,较上一年增长 18%,期末库存消费比 75.49%。除中国大陆外,全球棉花总产量 1,857.9 万吨,全球棉花总消费量 1,542.9 万吨,消费量比上一年度减少 11 万吨,期末库存 939.7 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 60.9%。
因此,中银国际的看法是,除非发生强厄尔尼诺天气,否则天气因素造成棉花价格(期货)上涨更多是短暂的预期行为,对整体的供需环境影响几乎没有。在棉花库存消费比超过 100%的情况下,棉花价格上涨的基础还很薄弱。
从CME棉花期货走势上看,市场确实出现了分歧。日本和澳大利亚最初宣布(5月12日)厄尔尼诺来临时,棉花期货出现过一波较大的上涨,但随后几日便回落,市场陷入震荡...
华尔街见闻有这个报告哦。

Ⅲ 高温天气给我们带的坏处

苗木在移栽时树根已经受到很大的伤害,又在高温天气水分蒸发比较快,所以树根所吸收的水分根本不能满足树干的需要。防晒网是防止苗木水分在生根前过快的遗失而导致苗木的死亡,早晚洒水是确保苗木在生根前的保湿。提高成活率。

Ⅳ 高温天气及其危害是什么

人体在环境小所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是许多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人对外界环境冷热的舒适感,不能仅仅用气温来评价,也就是说人体感觉的适宜温度不仅仅是气温的作用。为了全面表述气象、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必须运用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在人体热量平衡模型中全面考虑了所有相关的气象要素、行为参数(活动和服装)和人体参数,这就孕育出人体舒适度。人体舒适度是通过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影响,计算出来的。一般情况,在北京夏季相对湿度50%,风速2米/秒时,气温在24℃左右比较舒适,大于这个温度人们就会感觉热,特别是气温大于34"12以上,人们会感到酷热;而在南方,由于湿度大,人们感觉热的气温会相对低一些。

那么人到底能耐受多高的温度呢?

人在静止状态体温调节极限温度为31℃(相对湿度85%)、38℃(相对湿度50%)和40℃(相对湿度30%),也就是说超出极限温度,人体机能受损,将出现病症——中暑或一些并发症。但是不同人群耐高温的极限是不同的。上面给出的是一般人群的极限温度,而对于儿童、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功能减退,或功能障碍等,都将使其耐热极限下降。所以在高温天气里,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什么是高温天气?按照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高温预警信号来看,一般情况(湿度不是很大时),37℃以上(含37℃)为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人体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调节机制暂时发生障碍,而发生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虚脱,是中暑最轻度表现,也最常见:热辐射,是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导致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而发生昏倒;日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晒,导致排汗功能障碍所致。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的环境里,人体排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据对北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查发现,高温闷热天气是导致缺血性脑卒死的危险天气。在夏季闷热的天气里,还易出现热伤风(夏季感冒)、腹泻和皮肤过敏等疾病。原因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而闷热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欲不振,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再不加节制地使用空调或电扇来解暑,人体长时间处于过低温度环境里,机体适应能力减退,抵抗力下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另外,高温高湿环境,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滋生,食物极易腐败变质,食用后会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再有人们从室外高温环境中回到家中,习惯马上打开空调或用电扇直吹,吃些冰镇食品,这一冷一热,立刻见效,马上就开始腹泻。闷热天气,人体排汗不畅,还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症,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主要为丘疹样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原因是儿童对高温高湿天气的适应能力差,以及对蚊虫叮咬、花粉、粉尘过敏等引起的。另外,消化不良、食积、寄生虫也可以致病。

记得2004年7月1日至7月2日,广州的酷热天气诱发疾病就至少造成39人发病死亡。其中以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居多。还有就是2003年欧洲出现的高温天气。在法国巴黎,常年8月份的平均温度为24℃,但2003年的同期平均温度却高达37℃以上。许多人死于高温引起的疾病,来自医院和负责葬礼机构的报告显示,在8月4日~10日的一周内有3230人死亡,而法国平常的平均周死亡人数仅为2300人。在意大利不少城市的日平均气温都创下了多年来的最高纪录。罗马2003年7月份的日最高气温达36.9℃。北部地区不少城市的日最高气温甚至接近40%。由于高温天气,从8月9日~11日的三天时间里,仅都灵和米兰全省就有30多人因中暑而死亡,其中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Ⅳ 高温天气有哪些危害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人体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调节机制暂时发生障碍,而发生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虚脱,是中暑最轻度表现,也最常见;热辐射,是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导致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而发生昏倒;日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晒,导致排汗功能障碍所致。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的环境里,人体排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据对北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查发现,高温闷热天气是导致缺血性脑猝死的危险天气。在夏季闷热的天气里,还易出现热伤风(夏季感冒)、腹泻和皮肤过敏等疾病。原因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而闷热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欲不振,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再不加节制地使用空调或电扇来解暑,人体长时间处于过低温度环境里,机体适应能力减退,抵抗力下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另外,高温高湿环境,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滋生,食物极易腐败变质,食用后会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再有人们从室外高温环境中回到家中,习惯马上打开空调或用电扇直吹,吃些冰镇食品,这一冷一热,立刻见效,马上就开始腹泻。闷热天气,人体排汗不畅,还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症,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主要为丘疹样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原因是儿童对高温高湿天气的适应能力差,以及对蚊虫叮咬、花粉、粉尘过敏等引起的。另外,消化不良、食积、寄生虫也可以致病。

记得2004年7月1日至7月2日,广州的酷热天气诱发疾病就至少造成39人发病死亡。其中以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居多。还有就是2003年欧洲出现的高温天气。在法国巴黎,常年8月份的平均温度为24℃,但2003年的同期平均温度却高达37℃以上。许多人死于高温引起的疾病,来自医院和负责葬礼机构的报告显示,在8月4~10日的一周内有3230人死亡,而法国平常的平均周死亡人数仅为2300人。在意大利不少城市的日平均气温都创下了多年来的最高纪录。罗马2003年7月份的日最高气温达36.9℃。北部地区不少城市的日最高气温甚至接近40%。由于高温天气,从8月9~11日的三天时间里,仅都灵和米兰全省就有30多人因中暑而死亡,其中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Ⅵ 国内天气恶劣对哪些期货商品造成影响

影响应该是普遍的,但也是暂时的。一般来说,对农产品期货的影响较大,如 白糖、黄大豆等等。

Ⅶ 高温天气的危害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
人体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调节机制暂时发生障碍,而发生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虚脱,是中暑最轻度表现,也最常见;热辐射,是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导致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而发生昏倒;日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晒,导致排汗功能障碍所致。
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的环境里,人体排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高温天气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降低,中暑、患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因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农业方面,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温少雨同时出现时,就会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加速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同时,持续高温少雨还易引发火灾,不仅对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还会危及国家和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Ⅷ 大冷天气对期货那些品种有直接影响

首先你要看你研究的是哪个品种,一般你提到了天气,大多数都是对农产品会产生影响,然后就是天气原因对于这个品种有没有直接影响。比如你说的天气变冷,就要看你研究的地区具体品种现在处在什么生长周期,会不会造成减产和增产。还有其他期货问题可以私信我

Ⅸ 一般暴雨及洪水会对股票和期货市场有何影响

天气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产业上下游运输与开工。市场人士分析,暴雨天气对螺纹钢等黑色系品种的供给端影响显著,导致期货市场变化,对农产品影响相对较为有限,化工品方面影响有所分化,其中对聚丙烯PP还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国内期市涨跌不一。黑色系多数上涨,铁矿石涨逾2%,线材涨逾1%;能化品走势分化,PVC涨近3%,塑料、玻璃涨逾2%,乙二醇跌近2%,燃油、甲醇跌逾1%;此外,基本金属多数上涨,沪镍涨逾1%;贵金属均上涨;农产品涨跌互现,鸡蛋涨逾1%,豆一、豆油跌逾1%。

(9)高温天气对期货的影响扩展阅读:

极端天气下也会对投资策略有所调整。

强降雨天气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端,暴雨不会影响需求总量但会影响节奏,对生产端的影响比较小,短期的供过于求会导致商品库存上升,进而对现货价格构成压制。

具体到品种上,持续暴雨天气影响工地施工,会对螺纹钢和水泥等建材需求形成一定压制。“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水泥磨机的开工率和螺纹钢表观需求已降至去年同期水平。

但建筑工程并不会因为暴雨而消失,暴雨只是将需求延后,等雨季过后,施工上依然存在赶工需求,后期需求环比可能会看到一个相对往年更为陡峭的回升走势。

投资策略方面,短期螺纹钢期货跨期交易更能表达公司对市场近期供过于求、远期供需会改善的看法。如果钢厂受需求下滑影响开始进一步减产检修,那么原料端也会存在下行压力。中期来看,雨季结束、需求开始回升时,公司倾向于选择做多基差较大的品种。

Ⅹ 高温天气注意事项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能缩小多少,户籍制度改革就能推进多少我们现在没有正式的关于农民工进城数量的统计,所以,我看到的比较正式的资料显示,是1.3亿农民工进城。当然还有人说数量还要多,总之是一个庞大的数量。通常人们形容它是“和平时期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我们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把他们的父母、孩子都留在了农村,形成了农村人口的“老少化”。就是说恰好就是中间这一块劳动年龄的人都出来了,留下了两头的人口,造成了很大的问题。现在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本来中国人口转变的速度,农村是滞后于城市的,也就是说农村人口老龄化本来要相对慢一些,由于加上人口的机械流动,造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很高。再一个由于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还遇到很多障碍,因此他们很多人都把孩子留在农村,形成大规模的留守儿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还没有完成,还没有彻底。应该说从80年代以来,户籍就已经在改革。户籍制度不能简单看成是一个人口登记,而是对劳动力的流动和打工条件的一个认可。那么从这个意义说,户籍制度一直是在渐进式的改革,但是归根结底更重要的是户籍制度背后存在的很大的城乡、城市劳动力两元市场上在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因此我们看到的这种现象就说明户籍制度改革还没有完成。因此,我认为这归根结底是一种制度障碍。因此它的突破口也应该在户籍制度改革上。户籍制度本身的劳动力流动的这层含义和其隐含的背后两元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这两层含义互相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也构成一种两难的选择。比如说,我们户籍制度的渐进式改革促进了劳动力流动,改善了农民工进城居住和打工的条件、政策环境;但是它也相应地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说我可以进城打工了,去争取在农村得不到的高收入,但是我接下来还要考虑我的家人是不是能跟我一起来,我的孩子在城市能不能入学,我未来的养老保障,我能不能预期在城市长期居住下去,这些东西都提出来了。目前有很多城市尝试着进行一些户籍制度改革,比如说把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取消,变成统一的居民户籍登记制度。但是接下来很多城市没有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城乡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有巨大差距。如果这个时候说来者不拒,我可以说取消户籍制度限制,但是我不能满足你所有的城市保障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现在,包括从十七大到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都在强调在城乡之间形成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制度的一体化统筹,也就是说“阳光普照”。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是一个曲线的方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所以这条路是对的,也是我建议的第一条途径。就是说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能缩小多少,户籍制度改革就能推进多少。这是一个条件。除此之外,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了,相应地城市少年儿童的比重和绝对人口数量就大幅度减少。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机会,城市原来形成的基础教育资源,如果只按户籍人口来配备的话,已经相对过剩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来为外来劳动力的子女解决教育服务。除此之外,从道义上说,目前城市劳动力就业中非常大的比重是农民工,农民工与本地人就业总数的比率现在是46%,这就意味着农民工对城市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税收作出了贡献,而税收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来源,也就是说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城市基础教育是合情合理的。这些问题现在都认识到了,但是我们毕竟是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财力的问题,还有制度设计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有一个优先序的问题。我认为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大,更大的是城乡的福利差距。因此这个时候就放开户籍制度的限制,人们的迁移行为中就带有了一些追逐福利的因素了,就不仅仅是劳动力的转移了。因此那时就会遇到蜂拥而至、不堪重负的情况。所以不太可取也不可行。即使放开了,任何一个城市也不可能把所有已有的福利汇集到新涌入的人群上去。因此就变成了走两条路:一条路是缩小城乡之间的福利差距,让势能减小。与此同时,还要加速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人口的自由迁徙是要走一个渐进的道路,渐进的方式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经历的、选择性的迁移。以前各个城市是公安部门给一个定额,这个定额是固定的,而且还要符合很苛刻的条件。而后来,大多数城市选择的改革方式是不要定额了,而是制定几个选择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可以改变的。有的城市最初根据自己的能力把标准定的严苛一些;后来根据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对外来人口需求量加大,就把标准定的宽松一些。因此,农民工进来就进行了边际上的就业制度改革和社会福利改革,接下来,户籍制度也就跟着进行改革。因此,从就业入手、劳动力转移入手到社会保障的新设计、接续到户籍制度改革,三者就可以衔接上。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条件。与此同时,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又是创造一个大的外部环境。所以,我认为我们能够看到现在这个逻辑了,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是比较走得通的,也是比较稳妥的改革之路。“民工荒”与农民工收入富人和穷人的消费倾向是不一样的,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就马上转化为消费,消费很大一部分支出在食品上。因此,去年遇到的食品价格上涨,有供给原因、原材料涨价等原因,但也有一部分是需求拉动。说到宏观经济形势和人口关系,归根结底人口是一个长期的慢变量,也就是说,它总的来说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但是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的,因此说它们是有关系的,但在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又不会直接看到。从2004年我们就看到了“民工荒”,但是当时我们以为这是局部的,是因为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造成的。但是接下来“民工荒”没有消失,而是从珠三角扩展到长三角,扩展到其他大中城市,甚至在东北,在一些传统劳动力输出的地区也有严重的“民工荒”现象。去看人口结构发现,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中国人口转变提前完成。它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由青少年人口负担率比较重的人口结构变成了劳动力比较丰富的人口结构,但是接下来这个人口结构的增速减缓,现在是逐年减缓。预测再过一两年就不再增长,再过十年八年可能就会下降。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比重高,作为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的基础已经发生变化,农村也是一样。我们看到的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和“民工荒”现象是有关系的。80年代就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规模很大,有1.5亿。90年代又说增加了40%以上都是剩余的,有1.5亿到2亿。以后也可能还在有人说。但是这个不和逻辑。因为80年代实行家庭承包制,释放了农业中的劳动积极性,从农民公社的体制到更有活力的家庭经营制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因而那个时候说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合理的。接下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目前已经超过1.4亿人,此外还有农村个体经营、私营企业,这个加起来有5000万人,除此之外还有人转移出去,转移到城市打工,至少有1.3亿人。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情况下还说有那么多的剩余劳动力就说不通了。所以我们也做了很多种可能的假设,在不同的假设下可以看到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充其量有1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再看这1亿人的年龄结构,一半以上已经是超过40岁的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要克服一系列的制度障碍、心理成本等,也就是说过了40岁,他们转移的动力就不强了,转移能力也弱了。因此也就是5000万的劳动力可以供转移。再加上这几年“三农”政策见效,在农村务农的收益有了很大改善,因此相当大一部分人决定不外出了。因此产生的“民工荒”现象也就很自然了。那么“民工荒”加上这几年城市就业的改善,比方说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失业率稳中有降,消除了下岗(下岗转成了登记失业),劳动参与率有所回升。整个劳动力市场形势是有所改善,和经济发展迅速、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的发育都有关系,也和劳动力供给背后的人口结构也有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力从无限供给逐渐丧失这个特征转向比较平衡、甚至是局部的短缺,它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工资上涨。其实正规部门的城市职工的工资上涨是很快的。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农民工的工资也在上涨。2003年以前农民工的工资有10年基本都没有变;2003年涨了0.7%,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变化;但是2004年涨了2.8%,2005年涨了6.5%,2006年涨了11.5%,2007年有调查显示涨了20%。我自己也做了大量调研,从局部观察能验证这个变化是可靠的。这说明通过城乡居民就业的扩大导致了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提高。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知道富人和穷人的消费倾向是不一样的,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就马上转化为消费,消费很大一部分支出在食品上。因此,去年遇到的食品价格上涨,有供给原因、原材料涨价等原因,但也有一部分是需求拉动。需求拉动这部分第一是一个好的现象的结果,是低收入家庭收入提高的结果。第二,它又会产生一个有利于农业、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农村扶贫的一个效果。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宏观经济产生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防止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向明显的通货膨胀转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政策手段的选择。一部分是说防止全面的过热、明显的通货膨胀,当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都应该适当使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需求拉动的食品价格这个部分来说,我们不应该把它压下去。过去的扶贫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扶贫里千手段、万手段,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最见效的。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农产品价格都停滞徘徊,这个提高是有好处的。另一个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城市里的低收入阶层,包括农民工群体、农民,因为农产品涨价,生活水平会受到一些影响,会把他们增加的就业收入抵消很大一部分。因此,去帮助避免低收入群体在食品价格涨价中丧失他们已经得到的好处,这些财政手段是必要的,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过去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中包括了这一部分,那还要看到底够不够。这就是我对宏观经济的一个看法,但只是局部的。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计算基尼系数时,其中构成基尼系数的40%是由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的,也就是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基尼系数的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一个作用。但是城乡差距缩小的因素,我们却没有找出来(没有计算在内)。十七大报告讲的非常清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从两个领域着手。一个是从初次分配领域,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从继续扩大就业的角度出发去解决初次分配的问题,可能是最好的能够把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途径。实际上,很多人说收入差距扩大,这也是一个现实,但是也有背后的一些机制被忽略。比如以就业扩大作为一个起点来看,因为过去农民工转移到城市工作,城市再就业取得成效,新增劳动力也遇到了一些结构性的困难,但是就业增长也很快。在这个过程中导致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比较快。我们很长时间看到高收入阶层收入涨太快,低收入有一个徘徊。但是从2002年以后,我注意到,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五等分,其中的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逐渐向最高的20%的增长速度靠拢。到了2006年,则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最低的20%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达到12%,而最高的20%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则只有9%左右。低收入阶层的增长速度快过高收入阶层了,但这个的确是不足以缩小收入差距。但这也说明了通过扩大就业是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贫困者的经济增长,这也是很重要的,也是导致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增长较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也导致对食品的需求提高。我们的基尼指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但是总体上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总体结果是满意的,为什么这个警戒线没有起作用?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说我们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很快,但是我们的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也在涨。还有一个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能把经济增长中缩小差距的一些因素忽略掉了。比如说在计算基尼系数时,其中构成基尼系数的40%是由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的,也就是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基尼系数的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一个作用。但是城乡差距缩小的因素,我们却没有找出来。因为任何政府实施的再分配政策都是有利于改善贫富差距的。但是历史上一个国家从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走到城乡差距缩小,以至消失,归根结底不是靠再分配政策。这个历史过程靠的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我们也遇到了和平时期规模最大的劳动力流动,但是这个流动所产生的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从我们目前的统计中还没有反映出来。比如说我们有一亿多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是他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大概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80%左右,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差不多两倍。正好处于一个中间力量,是缩小差距的因素。但是这批人的收入既没有在城市住户调查中得到反映,也没有在农村住户调查中反映出来。因此这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素没有得到反映。如果把这重要一部分的因素加进来的话,我猜想城乡收入差距会大大缩小。与此同时,由于它在计算基尼系数中占有很大比重,就也会缩小我们的收入差距。我说出这两个因素并不是说大家说的趋势不对,而是说我们通过分析这种机制,能够找出缩小乃至消除收入差距的路径。即继续保持劳动力的流动,通过这种途径从初次分配中解决差距缩小的问题。再分配中则可以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出来,把富裕地区的一部分收入进行转移致富,特别是通过覆盖城乡、覆盖所有地区,所有人群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形成一种普照之光,这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缩小实际的差距。

热点内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晚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3 浏览:396
阿坝小金县橡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0 浏览:908
楚雄大姚县豆一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4:02 浏览:736
做期货能在网上开户吗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591
安庆宜秀区早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377
正确的原油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9:41 浏览:39
达州市纤维板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11 浏览:310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白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07 浏览:883
上海外盘期货哪里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4:10 浏览:448
香港日发期货开户网站 发布:2021-12-16 12:24:09 浏览:780